高等教育国际化_内涵挑_战与取向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初探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初探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机构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
在地国际化的概念体现了对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旨在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全球视野的拓展。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一、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内涵“在地国际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要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国际资源的整合和应用。
在地国际化的理念明确了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本土化,也不是简单的国际化,而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1.强调本土化。
在地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引进国外的教育资源,而是要将国际资源与本土教育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土教育资源的作用。
要坚持以本土文化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推动国际教育资源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强调国际化。
在地国际化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本土化层面,而是要充分吸收国际教育资源和理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的人才。
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3.强调产出价值。
在地国际化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国际化的象征和标签,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对实际教育效果和价值的提升。
要把握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本质,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改善。
二、在地国际化的实践路径在地国际化的实践路径应当是多维度和多层面的。
学校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校还应该积极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国际教育资源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学校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地国际化的实践中,学校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课程的国际化,注重国际合作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和竞争力。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推动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文化的国家,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
为此,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旨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舞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方式,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对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化与提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明确了其基本原则和目标。
基本原则包括开放性、多样性、互惠互利和可持续发展。
开放性意味着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鼓励国内教育机构与海外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多样性要求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鼓励国内高校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互惠互利强调国际合作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双方共同参与共同获益;可持续发展强调国际合作应该长期稳定进行,不仅仅是短期的一次性活动。
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包括:一是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使中国高校能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三是推动学术研究合作,促进学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四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吸引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鼓励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论高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路径与目标

论高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路径与目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教育国际化战略成为许多大学的发展重点。
高校教育国际化是指高校通过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本文将就高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路径和目标进行讨论。
首先,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之一是通过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来实现。
高校可以积极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学生交流项目、教师交流、联合培养等。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学生可以获得在国外学习的机会,与国外学生进行交流,增加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教师交流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可以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联合培养项目可以增加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为他们日后的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其次,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路径还包括招收国际学生和开展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高校可以通过招收国际学生来增加校园的国际化氛围。
这不仅可以促进国际学生与本地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理解,还可以增加学校的多样性和国际影响力。
同时,高校可以开设国际化的课程,包括全英文授课的课程、国际化的专业设置等,以满足国际学生的需求,并且提供更多国际化的学习机会。
除了建立国际合作渠道和招收国际学生,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活动来推进教育国际化。
例如,可以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等,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化课程和提供全球化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学生可以在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中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培养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合作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学生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_机遇_挑战与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机遇、挑战与对策高玉蓉(湛江师范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广东 湛江 524048)[收稿日期]2009-10-05[作者简介]高玉蓉(1969-),女,四川康定人,湛江师范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
[摘要] 我国加入WTO 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远程教育、海外办学和开展专业人才国际流动面临发展良机,同时也要求我们在人才市场、开放教育等方面积极应对,做到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入国际教育组织,加快与发达国家进行学历互认的进程;广泛使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国际合作,等等。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人才 实施对策[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9)12-0130-0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高等教育被WTO 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间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日益增多,留学规模的扩大,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锐不可当。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浪潮中。
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加快,特别是加入WTO ,意味着我国要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以派出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数据为例,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势头良好。
据教育部网站“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提供的数字显示,2000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3190万人,2001年8140万人,2002年12150万人;之后,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出现下降趋势,2003年11173万人,2004年11147万人;2005年以后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再度上升,2005年11185万人,2006年13138万人,2007年14140万人。
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战略取向

K yWod :h e uao e rs i r dctn;sa g ic o ;oeef eo hge uao t ntnlai h g e i t t i d tn cl g edm; h r ct ni e aoazt n re c r i e l r i d e i nr i i o
/ 张偿 / 夭/
20 0 9年 9月
搬( 葛等丧 穹艨
Sp.2 0 e ,O 9
V0 . 2 N . 11 o 3
Ju a f hn i iac n cnmc nvrt hge dct neio ) or l aX nneadE oo is i sy(i reuai dtn n oS F U ei h o i
Y e g—yn ,L u—in U Fn i V F u2
(1 i e E uao eerhIstt,Sadn n esyo Tcnl y Qndo26 1 ; .Hg r d ctnR s c tu h i a n i e hn ogU i rt f eho g , i a 650 v i o g 2 Sho o C n ni dctn hn ogU i rt o eho g , a n2 10 , h a . col f otun E uao ,Sadn n e i f c l i g i v sy T n o Ti 00 C i ) y a 7 n
Ab ta t h r r n rbe xsig i ih re u a o o s u t n,s c slf—b h n n g me t y tm n 0 o s c :T ee a e ma y p lmse i n h g e d c t n c n t ci r o t n i r o u h a t e d ma a e n s e i s e a d 8 n.T i hs p p ra aye e pe e t r be d p t r ad s me s g e t n u h a r vn d r g lt g rltd C n s g e d c t n lw. a e n lz st rs n o lms a us f w r o u g s o ss c si o iga e u ai ae h ee h h re u a o h p n o i mp n n e i i i a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

第19卷第3期2019年5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9No.3May 2019DOI :10.12120/bjutskxb20190379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杨启光(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随着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影响力的日益广泛与深刻,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一个与全球知识社会相适应的 全球化的国际化”(globalized internationalization)新的深化发展阶段,全球化成为观测与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视阈与背景㊂作为一种新的范式与实践图景的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为高等院校因应全球化做出的主动态度与创新行为,并以多元的方式丰富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广度㊁深度与复杂程度㊂在塑造高等教育新的全球性文化模式的同时,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带来了同质化㊁商业化与资源不均等潜在风险㊂高等教育的 全球参与”,正在成为世界不同院校应对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㊂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时代使命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应更具开放性,积极推进大学全球参与的发展战略㊂关键词: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风险;全球参与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398(2019)03-0079-08收稿日期:2018⁃0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资助(BDA180027)作者简介:杨启光(1972 ),男,四川剑阁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20世纪末以来,由于全球化力量的激荡,高等教育全球性特点日益突出,开始影响到高等院校变革的不同方面㊂世界大多数院校纷纷实施促进国际化的项目㊁计划与多样化策略,围绕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国际人员交流㊁教育服务贸易与院校排名和学术竞争活动的日益活跃,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全球高等教育战略变得更为趋同与相似㊂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正经历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范式变化㊂倘若要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意义与内涵,必须结合对全球化的分析来展开㊂使用新的全球化时代视阈,检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的发展状态与特征,明晰其可能给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裨益和难以忽视的潜在发展风险,以及适应新的全球知识社会需要的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观念与战略等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融入全球发展的现实紧迫问题㊂一㊁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新的 全球化”日益成为概括时代发展特征的流行语,被人们用来解释由于通讯信息技术㊁跨境资本运作㊁安全与环境以及文化的全球互动等社会变换趋势㊂由于日益演进的全球化进程其本身具有的多样性㊁重叠性与分裂性结果,给人们认识全球化带来更多困惑,比如约翰㊃厄里提出的多种全球化维度:作为结果的全球化与作为假设的全球化, 真实过程”的全球化和 话语”的全球化,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和文化/环境的全球化[1]12㊂尽管有如此繁复的 全球化概念丛林”的存在,但相互联系㊁相互依赖与全球资源共享互动是其带有普遍性的根本特征所塑造的全球化环境,给世界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重要影响与挑战㊂传统的基于政治动因的合作㊁互惠与互利为重点的国与国之间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需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 再情景化”(recontextualiza⁃tion)与 再概念化”(reconceputualization),以重新客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实质与价值㊂作为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化背景,一种新的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globalized internation⁃alization)的概念形态,日益成为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深化阶段,反映了日趋紧密的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㊂(一)作为一种态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自20世纪80年代始,高等教育受到广泛的社972019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会㊁经济和技术力量形成的全球化力量的影响更为突出,程度也更为深刻,高等教育无法逃离其作用㊂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高等院校基于以互联网技术革新与知识创新驱动的全球化的流动性特质,纷纷加大了基于传统的师生人员㊁研究项目㊁技术资源等的国际合作㊁互惠与互利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更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全球竞争㊁商业化与全球品牌与地位的全球流动等新特质,以此作为主动回应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㊂换言之, 全球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动力环境,驱动着高校走变革之路来应对逐渐加快的全球化进程㊂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一种创新策略,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㊂正如国际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Altbach P)指出的那样,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是院校回应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自愿的以及可能的一种创造性方式[2],体现了高等院校机构日益融入凸显的全球知识社会的一种主动态度与主体行为㊂近十多年来,全球众多院校通过动用各种可能的能量与资源的方式,使国际化从一个 边缘的” 偶发的” 自组织”的行为[3]27,日益成为院校经营策略与组织文化变革手段的核心途径,日益将大学的触角伸展到全球范围㊂从国家层面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响应全球化态度的重要指标㊂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获得国际教育声誉,创造全球教育品牌㊂反过来,这些国际间愈加白热化的教育资本与人力的角力,逐渐革新了高等教育的供给面与需求面,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议题日益全球化㊂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悄然转向成为国家在全球层面大学治理的重要战略与制度选择,反映的是国家政府对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动回应态度㊂(二)作为一种广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带给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紧密联系与广泛多元的深刻影响,新的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化更多地反映为一种高等教育教学㊁研究与社会服务交织的立体的 整全式的国际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㊂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突破国家与区域限制,强化跨国间的理念㊁知识㊁技能㊁资源㊁学习与技术等多维度多层面内容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交换㊂全球化的大变革正深刻形塑着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使得高等教育的理念㊁观念㊁知识㊁技能㊁资源与学习方式等得以在全球范围流动㊁转移与扩散㊂学生及教职员的多元化㊁全球教育机构排行机制㊁双学位或跨领域学习制度㊁高等教育国际组织机构联盟㊁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无边界教育等,都显示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速度正急剧攀升㊂高等院校机构正努力将 国际的㊁跨文化的与全球的”国际化观念融入高等院校的教学㊁研究与社区服务中,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㊂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理论㊁全球技术与全球社会力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作为推进全球社会变革引擎的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人类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日益成为全球广泛而又重要的命题,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质的方面发生着重要变化㊂传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更加凸显的是国际以及组织机构之间的定义关系,涉及国际教育内容的讨论与分析都明显缺乏全球化理论的关照[4]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甚至更多地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全球与地方之间的关系㊂有学者指出,国际化是强调整合跨国以及跨文化关系,来丰富高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5]㊂因而,对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认识,倘若依然停留在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旧有范式来加以界定,是难以囊括高等教育广泛而多元的全球流动的元素,无法解释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重大影响之现实㊂在2014年中国博鳌亚洲论坛 大学校长对话:教育的国际化”的分论坛上,有学者就认为教育国际化应是无国界的全球化,不应以国家为出发点,应以学问水平和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6]㊂总之,在一个相互联系与竞争的全球社会中,国内与国际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跨越国家民族疆域的全球不同文化理解㊁适应与交流活动更为普遍,要求高等教育走向 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直面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开展全球高等教育网络合作经营,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显示自己的全球的广泛存在与影响力,将有助于促进人类和平文化发展并重构人类发展的美好关系㊂此外,全球化最为重要的特征是由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另一重要驱动力㊂通过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使今日高等教育国际化赋予更为多样化的特征㊂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侧重表现为高等教育领域开放式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突破式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各种网络共享课程资源的开放,开放式教育课程组织的诞生壮08杨启光: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第3期大,课堂学习与网络教育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等㊂这些全球技术影响与革新,使高等教育的教与学问题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下更为广阔无限与生动丰富地展开,高等教育的教与学正孕育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机㊂(三)作为一种深度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参与主体更为广泛㊂全球化力量使全球流动变得更为复杂,为不同行为主体跻身全球舞台,参与全球教育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意愿表达的机会㊂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再是 西方化”或 美国化”的代名词㊂处于不同现代化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国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中,从而让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凸显全球教育身份与地位的竞技场,这些无疑都将动摇传统以欧美西方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尽管其间还将普遍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的现象与问题㊂同时,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正在改变国际化的原有世界秩序㊂有学者指出,一些国家率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成为他们在国际化创新实践中的重要障碍;相反,那些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正大踏步地向国际化开放,积极与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㊂他们在国际化的话语㊁实践与取得的成果等方面,为那些具有很长历史的国际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7]㊂今天,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正表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态势㊂其次,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程度更为剧烈㊂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导致全球高等教育版图变化迅速,其承载能力呈现不均衡的发展状态,这直接表现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竞争,诸如国际上愈演愈烈的学生与教师等人才的流动竞争,跨境的无边界的国际教育项目㊁国外教育认证与海外分校等的日益多样化,以及更为普遍的全球流动下的国际教育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外交及教育质量诸方面的竞争都已成现实㊂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愈加重视投资跨境的高等教育项目,以此作为自己因应全球化的努力,其动因指向不计其数的资金收获,并以通过向外的高等教育全球拓展,使得许多院校机构因此更具市场竞争力,形成国家教育品牌与区域国际教育中心,以便策应由全球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导致的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愈发难以维持支持的困境,全球正日益成为不同高等院校研究与教学质量同台竞技角力的大舞台㊂最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刻发展,表现为对于培养全球化人才质量的重视㊂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合作日益增强,未来人才所学习与工作的环境将更为全球化, 学生的流动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充满活力的领域㊂”[8]因而,为在更紧密的世界中学习和工作而做好准备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公民素质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新的重要使命, 全球商业的继续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大批年轻的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专业人士㊂”[3]24以回应全球市场与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㊂概言之,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在于通过营造国际的㊁跨文化的与全球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在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化世界中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9]㊂二㊁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潜在风险 学者斯科特(Scott P)指出: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下,一种新的国际教育范式将会出现,在其将带来更多裨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威胁[10]㊂2012年4月,国际大学协会(IAU)发表声明,呼吁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始终将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否则将出现重大的风险[11]㊂两年后的2014年4月,该组织对来自131个国家的1336所大学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调查,所披露的核心观点即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为主的诸多障碍与风险[12]㊂该调查报告指出,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世界院校领导,将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化制定合适的国际化战略的巨大挑战㊂2014年春季,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举行了关于 全球化带给国际教育的是好还是坏”的圆桌会议讨论,以此为主题探讨了全球化带给国际教育的潜在危险,诸如更为激烈的不平等国际教育竞争,更为突出的商业化色彩,强调全球高等教育排名等级与全球教育品牌的创造[13]㊂一些长期致力于国际化研究的学者,也更多地针对目前进入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关注着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风险与消极后果㊂资深研究者奈特(Knight J)撰文提醒,要进一步探讨有关国际化概念的5个误解,需要关注国际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人才流失㊁ 文凭磨房”(degree mill) 签证工厂”的兴起以及愈加商业化的跨境特许与姊妹项目等[9]㊂还有一些研究在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时,指出造成高等院校之182019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间的人才流失㊁文化同质化与竞争,以及日益凸显的商业化,被一些人看作是国际化的主要风险,被另外的人视为国际化过程中的间接损害[14]㊂(一)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质化风险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更多地是全球不断增加的跨越国家之间界限的行动,影响到包括经济生活㊁社会政治㊁全球文化与社会发展等不同方面,代表着全球未来发展的渐趋一致的制度发展方向㊂反映在几乎是世界范围内所有高等院校制定的国际化战略与策略上,更为普遍地形成了趋同的国际化模式,譬如,不同类型院校都强调通过国际学生与教师的数量㊁国际合作协议㊁跨境教育项目㊁国外认证与海外分校等关键性指标来衡量国际化的办学程度与水平㊂这些日益被普遍化与制度化的衡量与评价指标,慢慢演化形成了一种趋同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度结构,并成为全球社会测度国际化程度的一系列文化理念和理论与一种普遍的行动典范㊂这些带有统一性的国际化优势与指标的衡量,会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使其他相关院校承受着制度性的压力,从而更加强化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质性发展趋向㊂此外,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性研究网络文化的助推,还会在国际化课程与国际化教学方式等方面带来标准化倾向[15]㊂譬如,在提供全球范围相似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文化的同时,经过包装和标准化的慕课(MOOC),有可能意味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学生,在师从一样的教师,学习同样的课程㊂事实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差异甚至张力的过程㊂有学者指出,全球化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化㊂新的全球网络的逻辑同时具有 吸纳”与 排斥”2个方面[16],其背后的运行逻辑是要求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应注重体现各国与地区高等教育院校机构的地方差异性与特色,处理好全球化流动下高等教育的标准化与多样化发展问题㊂正如汉森(Hanson W)警告的那样: 如果所有高等院校机构都必须对相同的全球趋势作出回应,地方发展模式在回应地方特色发展要求方面就会变得不那么敏锐㊂关于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它的多样性㊂”[13](二)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商业化风险在全球化市场理论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 顾客导向”的发展逐步占据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主流话语,并通过经济全球化变得更为强大与突出㊂高等教育逐渐被当成服务业而走向国际联合的教育发展,催化了全球性的高等教育商业化及其新的不公平㊂围绕相关的全球高等教育商业营销竞争,成为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最主要的潜在风险㊂来自2014年国际大学协会(IAU)的调查结果显示, 过度商业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风险[12]㊂ 对于许多院校而言,全额付款的国际学生成为最快增加财政收入的摇钱树(cash cows)㊂”[13]有数据表明,在留学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2013年来自留学生的经济收入就超过了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直接贡献了超过44亿美元[17]㊂国际教育服务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出口贸易㊂根据澳洲国际教育署2012年5月公告,2011年国际教育出口产值为157亿澳元[18]㊂在巨额的经济利益诱惑下推进的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必然是学术标准的降低和 文凭磨房”与 签证工厂”的大行其道㊂在商业化推手下,一些国际学生出现了跨国学习适应问题㊂在一份针对45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中,有1/3的外国学生表示自己没有亲近的美国朋友;在课业方面,许多学校和教授表示有些中国学生的英文不佳,对美国式教学的准备也完全不足,不少论者将矛头指向太多学生依赖留学代办,他们代替学生撰写申请文件,甚至有更多资料假造[11]㊂最近有研究针对我国许多地方政府㊁高校和市场,瞄准当下中外合作办学和 慕课”这块新蛋糕的现实,指出应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 过度商业化”的现象有所警醒[17]㊂(三)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均的风险关于 反全球化”的认识,更多的是认为全球化可能或者实际上形成的全球不同社会阶层㊁组织机构与国家发展的分化与冲突矛盾的叠加㊂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学文化全球共享交流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不同利益群体与个体将带来资源分配不平等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挑战㊂对于高等院校学生个体而言,能否参与到全球知识流动中并获得可靠竞争力是有显著差异的㊂国际大学协会(IAU)的全球性调查表明,由于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好处被家庭富裕的学生占据,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享受到国际化教育[12]㊂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加的商业化趋势,只有少部分富裕家庭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会㊂对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高等院校而言,28杨启光: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视阈与战略选择第3期全球化的趋势越为高涨,高等教育的承载性便越来越饱和,争取全世界的一流学生㊁教职员工与相关跨境项目与学术合作的竞争也越演越烈㊂国际化与国家和教育单位在人力㊁财力上投注成本有着重要联系,缺乏资金被认为是院校国际化中最大的挑战㊂失去投入的一方,将会使得其在全球化中陷入发展的劣势㊂目前世界上一些少数精英大学掌控着国际学术标准㊁院校管理模式和风格以及教学进程,因此,导致 世界上最贫穷的一些国家和最缺乏资源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全球化的机会非常有限,甚至面临艰难的取舍”[3]28㊂尽管存在上述诸多不利与潜在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到新的深化阶段,给世界许多院校带来了发展的新红利与新喜悦㊂根据一份最新的调查,高等教育领导者仍然相信国际化的好处大于风险[9],世界各地院校和国家政策在国际化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8]㊂当人们沉醉在国际化带来的诸多利益与好处的时候,必须警惕并重视在 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危机或主要风险㊂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这些风险和收益要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应敏锐地采取政策和法规来指导与监控现有的国际化发展态势[19]㊂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学校㊁地区和全球发展的环境下,综合考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未雨绸缪,以清晰的头脑与能动的态度来促进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健康发展㊂三㊁走向 全球参与”: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发展的新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院校已经在重新审视与调整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以适应其变化与挑战㊂高等教育走向世界(going glob⁃al)㊁高等教育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和国际参与(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of education)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取向[20]㊂尽管这些以发达国家为代表推行的政策各有不同,但无不是从学校㊁地区与全球不同层次主体的现实需要出发,综合推进国家或地区的全球高等教育战略,以彰显其高等教育的全球存在㊁全球责任承担与全球影响力的发挥,并日益成为目前院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选择㊂(一)规划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战略面对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首要的是全球院校机构要以全球参与的视野与因应策略来应对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㊂美国耶鲁大学在前校长列文(Levin R)的带领下,强调从全球视角定位全球化时代大学发展战略,使其不仅成为为美国而且为整个世界培养领导人探索知识前沿的一所真正的全球性大学㊂在具体推行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定位全球的研究型大学表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策略,在研究知识创新㊁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全球合作上已超出了传统的国家概念,高等教育正真实体现其服务一个无疆界的知识社会的重要本质㊂在哈佛大学,来进行国际交流的人员其国家分布更具全球多样化特征,研究中心也逐步遍布全球,教师们的研究也变得更加全球化[21]㊂哈佛大学举办的主题为 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与领导力”的2014年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年会[22],以更加全球化的思维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㊂在迈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培养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才,实现国际化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变,应该是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最核心的部分㊂到目前为止,过多地强调一直放在供给方,即高等教育机构㊁监管机构㊁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却并没有考虑全球化带来知识创新最为必要的学生发展㊁学生体验和就业能力等内容㊂因而,全球参与的国际化战略转型应重新聚焦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由他们的全球化生活与工作的需求来重新定位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能力㊂(二)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战略合作当今全球化进程下地缘政治中的区域特征与力量日益显现㊂在强化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政策的同时,要重视地理位置临近㊁具有共同文化特点与相似发展历史的区域全球性高等教育合作㊂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自地理与社会㊁经济与文化的区域特征显得更为重要,淡化地理位置与国家边界的新区域化合作被视为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㊂只有兼顾文化相似㊁地理环境一致的地方需求的高等教育合作,不同国家或地区院校走向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重要政策才会有坚实的发展基础㊂欧洲范围内进行的博洛尼亚进程与 欧洲教育结构调整计划”(tuning education structures in europe),其政策38。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取向

摘 自《 苏 高教 )0 9年 第 六期 梁 江 )0 2 迪. 胡芬 《 效提 升 大学 生 学 习力 的 思考 》 有
的传 播作 为其 出发 点 和 目的 :2 经 济 利 ()
益 目标 .主要 是 指 在 高 等 教 育 国 际化 的
其体 系 .试 图通 过纯 粹 理论 上 的完善 . 达 到 与普 通教 育 平 起平 坐 的 目的 。很 显 然 . 其用 心 是 良苦 的 . 结 果恰 恰适 得 其反 但 摘 自《 业技 术教 育 )0 9年 第 二十 职 )0 2
范 式再 到理 论 体 系 . 是职 业 教育 走 向成 熟 所 必需 的 。但 是 . 论本 身并 不 能脱 离 实 理 践 的发 展而 存 在 .不 能 成 为空 中楼 阁 . 而 应该 主 动适 应 教育 实践 的需 要 目前我 国
职业 教 育理 论 的 发展 . 不 宜太 过 追求 理 还
论 点
20. 091 2
比较 普 遍地 存 在两 个 问 题 : 一是 热衷 于 从 职业 教 育发 达 国 家引 进 先进 的理 论 : 是 二 刻 意 追 求 与 普通 教 育 “ 等 ” 对 的职 业 教 育 理论 体 系 的构建 由于 我 国文 化传 统 以及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
什么是现 代意 义上的 大学制度 呢 7 国内 学 者基 本 的认 识 和 观点 主 要 有 以 下 三 种 : 一 . 代 大 学 制 度 是 适 应 市 场 经 其 现 济 体 制 的 大学 制 度 可 以 比 照 现 代 企 业
教 育传 统 的影 响 . 于职 业教 育 及其 研 究 对
现 在 更 新 自我 、 进 创 新 、 务 和 变 革 社 推 服
会 的 效 果 上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全球高等教育体系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展望未来、措施建议和结论总结,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整篇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概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概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包括学校数量、学生数量、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探讨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对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影响。
最后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3. 结论:展望未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措施。
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教育事业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正文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数量大学生的国家。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2857所普通本科院校,拥有超过3800万在校本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 受 到 很 大 的 限 制 。 据 粗 略 统 计 ,SCI,SSCI,A&HCI 期 刊 中 有 90%左 右 是 英 文 期 刊 ,且 大 多 为 发 达 国 家 主 办 ,这 使 得 后 发 国 家、 非英语国家的大学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天然处于劣势,竞 争艰难。 因此在国际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完全被这些规则牵着 走,不能放弃中国大学的使命和特色,不能淡漠本民族的文化 和语言。 例如我们不主张以牺牲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代 价来换取形式上的国际化进程; 不主张全盘使用英语授课,特 别是诸如中国哲学、历史、文学,中国政策和中国法律等中国特 有文化知识课应坚持使用中文授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不主 张用降低质量的代价换取留学生数量的增加;鼓励师生在高水 平国际期刊发表英文论文的同时,也充分认可和鼓励深入研究 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中文论文。 同 时我们还要学会用现有的评价标准提升自我,在国际竞争中成 长,争取参与未来更合理规则与标准的制定。
第二,受教育者的愿望。 全球性的信息同步打破了国家、地
域和大学之间的界限,化解了人们观念、文化上的隔膜,为教育
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世界也使这个时代的青年拥
有比他们前辈们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学术需求。 他们当中越来越
多的人希望领略多种文化, 触摸国际科技前沿和思想动态,成
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袖人才,而封闭于一国一地的教育不能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拉动。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人才、信息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此实现生产要
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而这种流动必然带动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密切,促使各国的教
育资源向全世界开放。 经济全球化从市场需求方面强力拉动了
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使之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二、机遇与挑战 日本著名教育理论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曾对国际化提出了 三条衡量标准:一是“通用性”,即能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 受 ;二 是 “交 流 性 ”,即 与 国 外 进 行 平 等 的 交 流 ;三 是 “开 放 性 ”, 即能够充分地对外开放。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科技无 国界、教育无国界、文化无国界和学习无国界的全球化时代向 我们走来。 大学有了更多的跨国、跨民族、跨文化交流、合作和 竞争的机会,以其高端人才和全球视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办学理念乃至基本制度也有了更多的 “通 用 性 ”、“交 流 性 ”和 “开 放 性 ”,教 育 资 源 在 流 动 和 重 组 中 放 大了效能,学生有了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全球就业机会,国际 化使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是,像许多事物一 样,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后发国家尤其如此。 尽管国际化 促进了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但也给大学发展带来很多 隐忧,如教育项目的商业化和商品化,国外低质量的“学位加工 厂”大量涌现,人才流失,本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等等。 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国际化带来的挑战颇为严峻。 与传统
行思探理
CHINA HIGHER EDUCATION
高
一、内涵与动因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是 上 世 纪 80 年 代
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高等教 育发展三个核心概念之一。 这些年来受
教 育 国
到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 跨文化和/或全球化的 视 野 与 高 等 教 育 的目标、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 务)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 高等教育国
/
发展路径。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范
围内兴起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 潮,互惠型、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和多样化, 赋予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深、更 广的涵义和使命。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深 地卷入这一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把 国际化作为办学理念和强校战略,把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大学作为发展 方向和奋斗理想。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 发展的大背景来分析,引发高等教育国际 化新浪潮的主要动因有以下几方面:
三、国际接轨与保持特色 上述挑战和机遇表明,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价值 取向和路径,每个国家、每所大学都面临选择。 一个至关重要又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提高大学国际性与保持本土性的 关系? 是单向地向世界先进大学靠拢“接轨”,还是同时努力用 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世界先进大学的内涵? 是一味地遵循国际 统一规则,还是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 如果我们不把国际化进程中的趋同和立异看作非此即彼 的“选项”,而把它们视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相反相成 ,对 立 统 一,或许可以对以上问题给出合理的答案。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经济全球 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促使越来越多的领域建立国际通行的活 动准则和技术标准。 现代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使世界各国的高 等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 趋同的一面。 此外,现有的大学评价体系以排行榜的方式在世 界范围内确立了“好大学”的标准,世界各国的很多大学都自觉 不自觉地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衡量自己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 度上催发了学术评价标准的趋同倾向和“接轨”意识。 任何一所 发展中的大学都无法漠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形势和趋势, 不能游离于这种趋势和规则之外放弃与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对 话和融入,逃避大学之间的竞争,因为那将失去国内外高等教 育界的许多认可和交流机会,降低对生源的吸引力、学术资源 的获取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当然,一味趋同与“接轨”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因为每 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与特色,优长与短板,不 可能作划一的定位,走相同的道路。 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 40 年 之 久 的 查 尔 斯·艾 略 特 说 : “ 一 所 名 副 其 实 的 大 学 必 须 是 发 源 于 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 移植而来。 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六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 要。 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发表一些社论,流大学学科实力的差距,英 语主导态势中语言的劣势以及各种教育资源的不足使中国大 学在国际化进程中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努力。 研读 OECD2010 年 的 教 育 报 告 ,可 以 推 算 出 美 国 、英 国 、德 国 、法 国 四国 2008 年 的 教 育 输 出 占 世 界 总 额 的 43.35%,其 中 美 国 的 教 育输出占世界 总 额 的 18.68%, 英 国 的 教 育 输 出 占 世 界 总 额 的 10.05%;中 国 2008 年 来 华 国 际 学 生 仅 为 223499 人 ,占 世 界 总 额的 6.69%,不到 7%;而出国 留 学 学 生 则 有 510842 人 ,占 世 界 总额的 15.28%。 事实上,早在 2002 年,中国据报道就已经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国出国 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教育资源进出的不均 衡、不对等更加明显。 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大学现 行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及价值取向的冲击? 在西方发 达国家拥有强势学术话语权和天然语言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大 学怎样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彰显特色和优势,赢得应有的地 位? 这些都是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叩问和挑战,需要我们去思 考和应对。
满足他们的这些愿望,缺少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引导力。 越来越
多的青年学子越洋过海求学深造,在知名大学的留学背景成为
“优 质 人 才 ” 的 重 要 标 签 。 根 据 经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OECD)
2010 年的教育报告[1], 2008 年全球留学生总数已达到 334.3 万
人,比 2000 年 增 长 了 近 70%。 而 根 据 美 国 国 际 教 育 学 会 (IIE)
应该承认,现有大学评价体系尽管有诸多不足,但也从一 些方面揭示和反映了评价现代大学办学水平的流行尺度。 以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世界大学排行 、QS 世 界 大 学 排 行 等 排 行榜为例,国际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国际发文和被引用的数量 都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的重要指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需 要向现有的标准靠拢,例如提倡全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鼓励 在国际优秀期刊发表英文论文,接收更多的国际教师和国际学 生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发展极其不平 衡的世界里,在发达国家占据强势学术话语权的情况下,现有 的评价体系显然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和英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 家和非英语国家的国际生源和在重要国际索引期刊发表论文
2010 年的年度报告,2009-2010 学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 总
数达到 69.09 万人,比上学年同期增长 3%。 受教育者的需求促
30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1
使各国大学面向世界,步入国际化进程的快车道。 第三,大学和国家的利益。 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成
为其实力和声誉的重要表征,进而成为吸收优质生源的重要条 件。 生源的激烈竞争和政府拨款的不足,促使更多国家,特别是 发达国家的大学把眼光转向国际教育市场,希望通过扩大国际 学生招生规模,获得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增加学费收入的双重效 果。 以澳大利亚为例,2006 年度教育输出对国民收入的贡献达 100 亿 澳 元 ,超 过 了 “羊 毛 +小 麦 ”的 出 口 总 额 ,2009 年 更 高 达 150 亿 澳 元[2],这 不 仅 带 动 了 其 他 相 关 产 业 的 发 展 ,创 造 了 大 量 就业机会,促进了高学历科技人才的劳务输入和移民,还提高 了澳大利亚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2008 年的 全球金融危机使不少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吸收留学生的政策,其 中自然就有缘于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的考虑。 而在政府不断减 少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情况下,高于本国学生数倍的海外学生 学费已成为一些国家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甚至有人将国际学 生视为补充大学经费的“提款机”和“外部输血”机制。 对于发展 中国家和相对不发达国家而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则可以 提高本国教育水平,拓展国民文化视野,提高社会开放程度,加 速现代化进程,也是国家和大学的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