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玉器与《山海经》

春秋战国玉器与《山海经》
春秋战国玉器与《山海经》

作者马同兴;春秋战国玉器与《山海经》

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221年,期间《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奇书,作者不详,共计31000字,为多人口传成书,多处叙述有重复,成书时间为公元前746—221年战国时期。叙述了当时的天文地理、巫神、鸟兽崇拜等。由于当时古人掌握了冶铁技术,社会废除了井田制,天子权利逐渐衰败,形成了战国七雄,使国家疆土得到了巩固,为国家的彻底统一打下了基础。诸子、士人们的思想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变革空前盛世。

《山海经》这部史书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给世人留下许多难解之谜,至今许多历史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与研究从未间断过,因《山海经》原版是有图的,宋代学者曾描述过看到过,可惜又未流传保留下来,究竟《山海经》里的图是什么样子的?是先有图还是先有书的?我们只能通过考古来发现去探索,只能通过当期的古遗存寻找答案。因此商周、春秋战国出土玉器便是考证来源的依据之一。

我国有8000年的治玉历史,通过探究史前玉文化,传承先民天人合一、神玉通天的史玉文化,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沟通方能突破,只有通过学术考古、现场发掘考古、市场研究考古相结合,使我国的古老文明的玉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从西周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分析;

以下(图一)、(图二)是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妇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女

将军,曾帅10万大军苦战杀场,屡获赫赫战功,被人们誉为巾帼豪杰,

她大概死于公元前1100年,这件玉跪人(玉贵人)是当时随葬755件

玉器中其中的一件,玉料为青白玉料,人物呈跪坐状,头戴冠饰,面部

刻画具有写实性,眼睛炯炯有神,比例逼真生动,器型采用了圆雕、镂

空技法,阴刻线勾画出龙文、兽面文、鸟纹、几何纹等。

1、这件稀世珍品在叙述着什么?他是谁?他在想什么?他腰间后的柄型器物

寓意着什么?现在考古界尚无定论。

2、《山海经》中对各国的神兽、人描写到各国的人神如下;多出曾反复重复一

个情节证明成书时是口口相传出现的现象;

西方蓐收:神,左耳有蛇,乘两龙

经过中山依次所见之神:人面而鸟身、人面兽身、豕身而人面、鸟身而人面、马身而龙首、龙身而人面、彘身人首、鸟身而龙首

奢比尸(国):神,在其(指代[左长右差]只丘)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君子(国):人,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聂耳(国):人,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

禺豸虎:神,黄帝所生,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

玄股(国):人,黍食,使四鸟(。。。)

困民(国):人,勾姓而食

王亥:人,两手操鸟,方食其头

摇民:人,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奢比尸: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

由此看出作者作品的寓意此人符合为君子国的人和神,衣冠带剑,腰后间配有剑的柄,使二虎在旁,又像描述两只老虎的尾巴从腰部穿出去,并分别向外卷起,两只老虎

的头部分别在玉跪人的大腿部外侧,以兽面纹来表述。

图一

图二

二、

1、以下图三通过市场考古研究也可以惊奇发现;我个人多年收藏的古玉器藏品中也与

《山海经》有密切关联的,虽然本藏品属于战国年代但与妇好的玉跪人寓意有直接关系的,(以下相关图),通过研究认为;《山海经》应该是先有图后有书的,是据图而作的。2、整体器型完整,尺寸为220宽*290MM高,呈片状,厚度为2~5MM,由10组合榫卯连

接成器,正面为镂雕、浅浮雕,运用阴线加减地挤阳线凸起圆滑的象泥鳅背,多有3~5个层次立体感极强,具有写实艺术,背面光素无纹,大体完全失透呈鸡骨白状。图中表述此玉跪人为跪坐状,头戴冠饰,纹饰有单阴刻U线、坡道阴刻线、凸起阳刻线,有人物及舞人,有蟠螭纹、有各种神兽,兽面纹、S鸟纹、勾云纹等,沁色过度自然感,通体两面玻璃光,工艺繁密紧凑,充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山海经》中写道,王亥:人,两手操鸟,方食其头

本图可以放大看细部特征. 图三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从浅浮雕中多处可以看到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四神兽即“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抽象表现手法淋淋尽致,舞人甩袖过头,虎张口,鹰展翅,鱼弓背,狗回头的表现手法,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玉特征。

注;绿圈内放大图以下二张

可以推断;随妇好墓陪葬的玉跪人的真正寓意是什么?时隔300多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先民就已解开了这个谜,认定妇好墓出土的玉跪人的腰后的柄器所表现的是多种寓意;不单是腰部佩一把剑,还是《山海经》中所叙述的“两耳穿蛇”“使二大虎在旁”即两只虎头代表养的两只老虎在身旁,老虎的尾巴卷起抽象就像一把利剑的把柄。

《山海经》中写到;君子(国)“人,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绿圈内圈内l局部微观100倍放大包浆厚重,沁入肌理,凝冻聚脂状。

绿圈内放大图

注;该组片背面中间有磕掉现象,可看到内部肌理.

鸡骨白的钙化自然的玉石的筋线和沁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 云雷纹 春秋早期玉器装饰纹样,是一种线条方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单体云雷纹呈“S”形,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纹饰显得比较细密。这种纹饰是春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是受当时青铜器上所盛行的云雷纹的影响而出项的,但装饰在玉器上却显得比较呆滞,缺乏生气,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便成为了最富变化的勾连纹。

谷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又称之为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凸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抛光后闪闪发亮,十分悦目。谷纹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纹饰之一,由于谷纹制作难度很大,所以它所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蝌蚪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从谷粒纹派生出来的一种纹饰,是在谷粒的边缘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故得名“蝌蚪纹”。其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是随意而为,但装饰效果很好,长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卧蚕纹 春秋战国装饰纹样,有谷纹派生出的一种纹饰,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谷粒的边缘上琢出一条弧线,形似卧蚕,故称“卧蚕纹”。卧蚕纹的谷粒和弧线大笑比例匀称,一般分布在云纹和蟠虺纹之间,似为随意而为,与蝌蚪纹较像。;流行于春秋晚期的玉器上,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青玉蚕纹璜,战国,长11.3cm,宽1.7cm,厚0.5cm。 云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状如云头形,以阴刻或浅浮雕方法雕出,每组云纹式有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雕琢的,也有随意而为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美观富丽。云纹式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其派生出的一种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勾连纹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 欧阳家百(2021.03.07) 1、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流行于战国秦汉。各种谷纹 汉代谷纹环 战国排列整齐、清晰的谷纹谷纹璧 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 西汉龙凤乳钉纹玉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金玉相连龙带钩龙纹乳钉纹 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双线云纹 云纹 T型云纹 云纹 双头云纹 勾连云纹剔地春秋

西周阴刻线云纹、云雷纹 双阴线、菱形纹、皿纹、云龙纹商代龙鸟佩 人字纹雷纹皿纹云纹龙鸟佩商代 4、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汉代蒲纹璜 蒲纹谷纹璧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系璧浮雕 双螭剑格明代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玉璧浮雕 6、虺纹:蛇状纹饰。无角、无腿 虺纹 7、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圆眼、方嘴、方形卷尾。夔龙纹 夔龙纹 8、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饕餮纹

商代饕餮纹玉佩 战国期玉雕饕餮纹玦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面纹阴线刻浅浮雕西周 神人兽面纹细如毫发的阴线良渚文化 兽面 10、剪影状动物纹饰 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龟纹鱼纹等。 龙山文化早期的镂雕鹰纹环形器 商代鹰纹云雷纹双阴线 春秋晚期龙纹璧 春秋晚期龙凤纹佩 11、几何形纹饰 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几何纹青玉佩饰 12、人面纹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下面对各种纹饰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绍介。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 蟠螭纹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起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见到。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见

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其排列或纵横或随体变化。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行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水涡纹。此纹最早使用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自战国时起,开始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 “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 “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 “松百木之长”;《礼·礼器》:

“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 三、"桂元三或元宝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鉴定.jsp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鉴定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年—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相互争夺,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工业的玉器、铜器、陶器、金属货币、纺织、漆器、铁器等,获得极大进步。东周玉器是继西周之后的高峰发展期。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也有新变化,形式和标准大大提高。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故此,装饰品占主导地位,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史称春秋。春秋玉器的发掘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及中原两大区域。 (一)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 1、种类。生产工具有玉斧、玉环;装饰品有璧、环、璜、罐、斧形饰、竹节形饰、璋形饰、玦、梳、襟钩、串饰、笄、贝形饰、璇玑、管、珠、剑首、双系拱形饰、双鸟首拱形饰、双龙环形饰。动物形玉饰有玉龙佩、虎、鸭首、鱼、蚕、蝉、双鸟形玉柄、兽形佩、兽面形饰、龙鳞形饰、龙虎合体佩。人物形玉佩有人首形佩、玉人、人形饰;礼仪器有圭、戈、琮、璋、璜、璧等。 2、造型。器物造型分几何型、人物型、动物型。纹饰造型以阴线龙首纹最多见:龙纹、谷纹、勾云纹、凤纹、龙鳞纹、蟠螭纹等为主要纹饰;谷纹的纹饰造型与布局的特点是满密均细。 3、工艺。玉器的材质主要是透闪石软玉,包括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内含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与甘肃酒泉玉等。其他材质有大理石、滑石、绿松石、玛瑙、石髓、水晶、煤精等。说明玉料采选地域较广。装饰品玉器的开料,如凤翔秦国的璧,厚度仅为0.1至0.35厘米。此种精薄的玉器,唯用很薄的金属工具旋切方可奏效。装饰品绝大多数都刻纹饰。礼仪器多数无纹饰。纹饰的刻法,以单阴线和双阴线为主,线条细密匀称。所用工具是直径很小且很薄的金属工具。所刻出的线条,一般不足0.1厘米的宽度,线条圆转柔丽,工艺技巧颇熟练。龙首纹的龙眼,为细小的圆圈,直径约为0.1厘米,有的小得肉眼难辨。所用工具是极细的金属管钻。多数玉器表面,虽注重抛光,但其光泽晶莹程度,与战国玉器相比显得逊色。 (二)春秋玉器的特征 1、西周玉器的遗风。中国玉器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承前启后,说明玉文化有承传性与流变性双重特点。一般的情况是承传性不如流变性表现得突出;流变性主要表现为在承传基础上呈现多方面的创新。春秋玉器在继承西周玉器的造型、纹饰上,亦表现出这一特征。如双龙首璜饰有宽窄双阴线纹的龙首纹等。双龙首延续了西周的基本造型,但有了新变化,如方嘴龙首是春秋时期首现的,这些种龙首被战国玉器所沿用。西周晚期始兴的宽窄双阴线纹在春秋时沿用,但线形有新变化。两条线的宽窄比例扩大,即定线加宽,且线底呈凹圆形,纵剖面为凹形,即在宽线的一侧加刻极细的单阴线。 2、玉觿的广泛使用。 3、龙虎合体造型。龙虎合体造型的玉器,在商和西周时尚未见到,春秋时始有这种创新造型。 4、云纹龙形佩。春秋云纹龙形佩,大大突破与发展了商和西周的同类器型的造型与形制。云纹变商和西周多见的勾云纹为对称内钩卷云纹(简称卷云纹),春秋云纹龙形佩为战国两汉同类器开了先河,特别是战国飞动优美的玉龙造型,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 5、首现谷纹。古代以饰谷纹的玉器为祥玉,玉器谷纹是谷物种子颗粒的象形。 玉器中最早的谷纹,见于春秋晚期。谷粒的造型及布局特点是:其一,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形较大,手感圆钝;其二,谷粒后端较尖细,常加细弯阴线(表示种子萌发后的根须);其三,排则较稀疏,且不太规则。

古玉鉴赏—春秋玉器特征

古玉鉴赏—春秋玉器特征 春秋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新创“春秋龙首”纹。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 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 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春秋古紋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鼓 励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园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 图。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内勾卷云”纹。 4、新创螭纹。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 ”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

样,成立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螭虺纹。虺是一种毒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 天问》“雄虺九首。”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 ”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二、主流线条 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 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 的一大特色。 2、双沟阴线进一步成熟。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 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 。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5、“硬刀刻”。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 技法。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战国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战国组合纹。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 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文间隔。 2、战国谷纹。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 弯”,排列密集均匀。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的花纹图案样式繁多,雕刻细密,抽象深奥,给人一种神秘感,从结构来看,纹饰有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种,其中以几何纹为多. 几何纹中以圆形、弧形和方折形线条为主,对称性强,既可看出单组纹饰,又能一组组连接起来,逐渐扩充为整体纹饰,动感极强,变幻无穷。 最常见的几何形纹有谷纹、涡纹、云纹、雷纹和勾连纹,装饰在壁、环、璜和龙等玉器上。谷纹又称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突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经抛光后闪闪发光,十分悦目。谷纹的名称是由它浅浮雕的半圆形凸起似谷粒而得来的,由于谷纹制作难度较大,所以它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观赏价值很高。由谷粒派生出来的纹饰中,一种称为“蝌蚪纹”,就是在谷粒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所琢刻的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乎是玉工随意雕刻出来的,但装饰效果较好,它常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涡纹是以阴刻手法雕刻的水旋涡形纹饰,形似蝌蚪纹。这种纹饰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但数量较少。春秋时期,涡纹的尾端拖得较长,形似弯钩;战国时期,涡纹成为千篇一律的旋涡状。涡纹简单、美观,战国时被大量华采用。 云纹状如云头形,多阴刻或浅浮雕,每组云纹是由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刻成的,也有随意刻成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富丽美观。云纹也是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它派生出的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雷纹是一种线条方华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单体雷纹呈S形纹,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较为细密。这是春博物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 勾连纹源于雷纹和云纹,阴刻,是春秋战国时期图案中最为繁杂的一种,由单体雷纹或云纹相互勾连而成,不过线条已由方折变成圆弧。最早的勾连纹玉器见于春秋中晚期,双勾线,婉转流畅,时代特征明显。战国时期的勾连纹集中了雷纹、云物华纹和涡纹的特点,整齐平稳。派生出的图案也很多,颇具特色的是勾连云纹,将几组云纹对称地勾连博在一起。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有的器物上出现了通体十分规整和细密的勾连云纹华物,非常华丽。 为什么在几何形纹饰中很少见到直线形图案呢?这可能与古人的审美观有关。 春秋战国玉器大多数作圆形或弧形,特别是装饰品,即使是转物折处也琢成弧角。这样的玉器如果装饰上直线形纹饰,就会影响整体美观的效果,而饰以圆弧形为主体的纹样,则显得和谐统一。商周的圆形玉器璧、环等,几乎看不到纹饰,这是因为当时的琢玉水平还达不到琢制细密对称纹饰的程度,所琢纹饰以直线物或长弧线为主;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琢玉水平空前提高,任何纹中物饰都可以随心所欲的雕琢出中博来了。 动物形纹饰有神兽和写实动物两种,最常见的是兽面纹和螭虎纹。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用阴刻或浮雕手法琢出狰狞凶猛的兽首,常装饰于各种小型玉饰、玉璧、玉剑饰之一的玉彘及玉铺首上。兽面纹出现在玉器上最早是春秋时期,战国至汉代很盛行。兽面纹玉器,后世仿造非常多,但都未把握住细部特征。 辨认春秋至汉代的兽面纹,关键在于眉毛与鼻的刻线是粗连的,眼睛一般为菱形,抓住了这个特征,一般很容易识别出仿制品。 螭是龙的一种,因形状似虎而物称为螭虎。 螭虎纹是战国至汉代常见纹饰,常以高浮雕或透雕琢出,作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装饰玉璧、剑饰和玉印等器物。古人将螭虎作为天空游弋的神兽,因此在塑造螭虎形象时,往往衬

玉器发展史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

试析春秋战国贵玉贱珉的玉文化*

試析春秋戰國貴玉賤珉的玉文化* 黃建淳** 提要 春秋戰國僭禮越制的動盪時代,諸子蠭起,百家爭鳴。儒家學派繼承古人崇玉愛玉的傳統,以玉的特質屬性,注入了崇高的玉德學說,主張「君子比德於玉」,提倡「道之以德,齊之於禮」的政治理想。從而使貴族階層咸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手段,既可表彰為「以玉比德」的君子,又可炫耀成「以玉比富」的高貴,在中國玉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影響深遠。 本文依據古籍文獻的記載,並結合考古資料與公私立若干收藏,探討斯時儒派玉德之與玉器文化的相關影響。 關鍵詞:春秋戰國 貴玉賤珉 玉德 以玉比富 玉文化 一、前言 西周王朝歷經十一代、十二王。自武王克翦殷商,立國建都、天下攝服。成王、康王仰周公德政,文治武功、朝綱安定。昭王、穆王南征西討,擴展政權、國力充實,其三百年來之力征經營,面向多對東南而不對西北。終至幽王、平王之世,犬戎、申侯來犯,幽王見殺於驪山下,周室分裂,迫平王東遷洛邑,自此跨入春秋、戰國時代,史稱東周。1 自平王東遷後,原維繫西周政權的綱紀,如宗法制度、世族世官制度等趨於瓦解,神權政治發生動搖,各地諸侯稱雄爭霸,促使平民意識萌芽,提倡天人分際各有司職。2又井田制度的破壞,使稅法改變,生產力及生產關係急遽變化,加 *本文撰作期間,渥蒙臺北藏家八玉苑不吝提供相關藏玉以供研究,謹此虔申謝忱。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 1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1953年,9月二版),上冊,頁24-31。 2如荀子論學貴於「有辨合,有符驗」,故曰「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徵於人,故言性惡;節於今,故法後王。其辨天人職分,治亂由人,以至於參天制天之理,甚得近代所推重。參閱黃建淳,〈試釋荀子天道觀與人道說-兼論所以化成參天制天之理〉,刊《黎明學報》,第6卷,第1期(臺北:黎明技術學院,1989年10月),頁176-188。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秀岗玉器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418305246.html,)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1.头饰 (1)笄是固定发髻的用具,原始社会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实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便视为成人,如已许嫁便可梳髻插笄。如未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女子成年叫及笄。 (2)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把梳篦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背部呈圆弧形,身部有对称纹饰。山西侯马出土春秋时人纹陶范中女子的头上插着双角形篦,其背部作弯角形,与商周的梳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不同。故也有人认为是角形冠。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木梳等。庐芹斋《中国古玉展览目录》所载两件战国玉梳的形状也如此。再往后,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梳齿也更多了,更便于使用。 2.耳饰 玦小型的玦是古代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中山国战国墓出土有夔龙首黄玉玦一件,广东曲江石峡墓出土有圆廓外4个半月形突饰的玉玦,玦的外形有呈柱形的,有呈椭圆形孔不居中的,有上宽下窄椭圆的。湖南耒阳市一处距耒水600米的山坡上的春秋时越人墓出土水晶玦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径19.5厘米的大玦,那是一种佩玦而非耳饰,象征决断。如《白虎通》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史记》记叙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楚霸王杀刘邦,几次用眼睛盯着项羽,并三次举所佩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没有理会。说明秦汉时期仍有在腰间佩玦的习惯。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龙纹玉玦一双。战国时期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 3.颈饰 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不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颈饰,其中一件系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组成,其余为〓形器及一小系璧。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绿松石1518粒,均有穿孔,大小不一,装一盒中,又有穿孔骨珠139粒。排作两圈,每隔两排4颗小的,用1颗大的将两排联在一起,串成大小相间、单双相联的形状。山西侯马上马村春秋墓出土两玉串,大的一串由玛瑙珠、骨珠、玉珠、玉环、玉兽等20枚组成,珠的形状有枣形的、管状的、珠形的、六棱形的、长方形的,都有穿孔。小的由11枚组成,形式质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夏与商代前期玉器 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制艺较粗糙。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商代后期玉器 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西周玉器 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汉代玉器 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刻划简练,勾勒神韵的“汉八刀”琢玉风络,是极具汉代特色的雕琢技法

春秋时期玉器纹饰

春秋时期的玉器 2012.08.5 暂无评论23,327 次阅读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铜器、陶器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铜器、陶器、金属货币、纺织、漆器、铁器等,获得极大进步。 玉牛形,商代,长4.8cm,孔径0.9cm。 玉料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状,牛形,一端较细,为牛首,另一端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其横截面近于方形,两端间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纹。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数量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为牛头形,整身的立体造型较少。这件作品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全形,艺术手法简练,外表可分解为上、下、左、右四个面,方圆兼顾。中孔较粗,可穿绳接连其它器物。 东周玉器是继西周之后的高峰发展期。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也有新变化,形式美的标准大大提高。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故此,装饰品占主导地位,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

玉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前770年)至周敬玉四十四年(前476年),史称春秋。春秋的考古发掘遗址,主要分陕西及中原两大区域。陕西有宝鸡福临堡、茹家庄、阳平奏家沟、益门村、凤翔八旗也、石家营、姚家岗、瓦窑头、高庄、河南屯、长安客省庄、雍城马家庄、南指挥乡、户县来村、城南关、铜川枣庙、陇县边家庄、十脂桃树前;河南有陕县上村岭、斯州下寺、温县西张计、光山空相寺、信阳平桥、洛阳中州路、固始候古堆;甘肃灵台景家庄;江苏吴县通安乡、苏州符墅关真山、六合程机山西太原全胜材、晋都新田侯马寺村、晋城、长子牛家坡山东蓬莱柳格庄、临淄郎家庄、管县大店子,沂水刘家店子。临胞凤凰岭安做寿县西门;湖南长沙洲城桥;湖北随县城郊等。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指环、束发器等。 龙山文化玉器特征 『龙山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玦、镯、环、璜、珠等。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 商周玉器特征 『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玦、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 王礼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周代玉仪仗,器形超于细长,小型化。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划。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 春秋战国玉器特征 『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古代纹样

窃曲纹 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窃曲纹。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离俗览》)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臵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窃曲纹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以窃曲纹构成的装饰,一般不刻云雷纹的地纹。与窃曲纹同时流行的抽象纹饰还有重环纹、垂鳞纹等,重环纹多以长圆和圆形图像连续排作为装饰带施加于器物口沿或圈足部分。垂鳞纹像水族动物身上的鳞片,作交错排列饰于水器之上。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 大克鼎上的窃曲纹 云纹 早期阶段:彩陶上的原始旋纹是十分典型的抽象几何纹。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早期的纹样式。作为远古的文化遗存,它在当时是否有?云?的指征意义,现在还无法断定。仅从形态来看,似乎可以看出:楚汉云气纹、先秦卷云纹、商周云雷纹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有着一种比较明显的承继关系。但人们一般把多见于商周青铜器装饰的云雷纹,视为云纹的早期形态。在云纹的发展历史中,云雷纹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摘要:春秋战国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处于一个战乱频繁的新旧交替时期,开拓创新、求异变新精神充盈于社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经济繁荣、百家争鸣、文化艺术发达的局面,人们逐渐摆脱了原始巫术或宗教制度的种种束缚,从超人的神秘力量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同时这一时期工艺美术品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构图样式,它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色,其中以蟠漓纹和蟠卼纹为主要装饰花纹。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纹样构图样式; 前言 按照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最为重要、最具时代特点的文明“轴心时代”,这一特殊时期对应于中国的历史便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是对商周时期各方面发展的承继,又为以后中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的整体文化现实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得以清晰展现,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漆器、染织工艺等在这一时期得以较大发展,个别工艺门类和工艺技法逐渐走向成熟,造物工艺的功能性与装饰性也较商周时期得到了较大的统一。 这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官营手工业,也有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各国的各自独立生产和发展,所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的地方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所谓地方性,就是在各地形成了地方的名产,如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所谓的普遍性,就是在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工艺美术生产,无论是文化发达的先进地区,或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如河北的平山的中山国,湖北随县的曾国,都生产了技艺精美的各类工艺品,反映了当时工艺的高水平。所谓多样性,就是各地的工艺生产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在工艺美术园地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四方连续构图样式简介 四方连续构图样式,是图案画中的一种组织方法。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设计时要注意单位纹样之间连接后不能出现太大的空隙,以免影响大面积连

古玉器图腾纹饰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

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 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 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祖先崇拜由此产生,亲族观念由此得到巩固。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区别与认同主要靠图腾标志、图腾文化,通过认亲得到同部落、祖先、神灵的保佑,求得平安。同一图腾的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图腾一般以纹饰的方式呈现在中国古代玉器上。玉器纹饰可分为实体纹饰及图案纹饰;现在以龙来作说明,如果全器雕作龙形,龙就是实体纹饰,但如果在一个容器的表面琢龙形,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

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 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 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

春秋战国玉器与《山海经》

作者马同兴;春秋战国玉器与《山海经》 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221年,期间《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奇书,作者不详,共计31000字,为多人口传成书,多处叙述有重复,成书时间为公元前746—221年战国时期。叙述了当时的天文地理、巫神、鸟兽崇拜等。由于当时古人掌握了冶铁技术,社会废除了井田制,天子权利逐渐衰败,形成了战国七雄,使国家疆土得到了巩固,为国家的彻底统一打下了基础。诸子、士人们的思想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变革空前盛世。 《山海经》这部史书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给世人留下许多难解之谜,至今许多历史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与研究从未间断过,因《山海经》原版是有图的,宋代学者曾描述过看到过,可惜又未流传保留下来,究竟《山海经》里的图是什么样子的?是先有图还是先有书的?我们只能通过考古来发现去探索,只能通过当期的古遗存寻找答案。因此商周、春秋战国出土玉器便是考证来源的依据之一。 我国有8000年的治玉历史,通过探究史前玉文化,传承先民天人合一、神玉通天的史玉文化,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沟通方能突破,只有通过学术考古、现场发掘考古、市场研究考古相结合,使我国的古老文明的玉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从西周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分析; 以下(图一)、(图二)是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妇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女 将军,曾帅10万大军苦战杀场,屡获赫赫战功,被人们誉为巾帼豪杰, 她大概死于公元前1100年,这件玉跪人(玉贵人)是当时随葬755件 玉器中其中的一件,玉料为青白玉料,人物呈跪坐状,头戴冠饰,面部 刻画具有写实性,眼睛炯炯有神,比例逼真生动,器型采用了圆雕、镂 空技法,阴刻线勾画出龙文、兽面文、鸟纹、几何纹等。 1、这件稀世珍品在叙述着什么?他是谁?他在想什么?他腰间后的柄型器物 寓意着什么?现在考古界尚无定论。 2、《山海经》中对各国的神兽、人描写到各国的人神如下;多出曾反复重复一 个情节证明成书时是口口相传出现的现象; 西方蓐收:神,左耳有蛇,乘两龙 经过中山依次所见之神:人面而鸟身、人面兽身、豕身而人面、鸟身而人面、马身而龙首、龙身而人面、彘身人首、鸟身而龙首 奢比尸(国):神,在其(指代[左长右差]只丘)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君子(国):人,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聂耳(国):人,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 禺豸虎:神,黄帝所生,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 玄股(国):人,黍食,使四鸟(。。。) 困民(国):人,勾姓而食 王亥:人,两手操鸟,方食其头 摇民:人,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奢比尸: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 由此看出作者作品的寓意此人符合为君子国的人和神,衣冠带剑,腰后间配有剑的柄,使二虎在旁,又像描述两只老虎的尾巴从腰部穿出去,并分别向外卷起,两只老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