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律失常48例临床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心律失常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如何治疗和预后。方法对48例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并诊断为心律失常的新生儿结合病史进行血液学检查,全部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部分行头颅CT 检查并进行临床分析、治疗和随访。结果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中有25例和新生儿窒息缺氧有关,4例和宫内感染有关,9例和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因此新生儿心律失常主要与围产期窒息缺氧、宫内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结论预防围产期窒息缺氧,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营养心肌治疗对新生儿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标签:新生儿;心律失常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心律失常患儿49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足月儿39例,早产儿9例;生后即患病5例,生后1~7 d患病40例,生后7~28 d患病3例。出生时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9例。新生儿肺炎10例,先天性梅毒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殿1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通过心电图检查显示:房性早搏27例,室性早搏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伴随症状:反应低下伴呼吸急促24例,发热8例,发绀10例,嘔吐3例,抽搐2例,全身皮下出血点1例。

1.2辅助检查

48例均摄胸片及心肌酶检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例行头颅CT检查,其中:胸片心影增大8例,9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法洛四联症1例),30例心肌CKMB升高,3例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2例头颅CT检查示颅内出血。

1.3治疗方法

48例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2],予1,6-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丹参、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等治疗。上述治疗无效时加心律平12~18 mg/(kg·d)或者心得安1~2 mg/(kg·d),分3~4次口服,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治疗。阿托品每次0.01~0.03 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0.1 mg加入5%或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根据心律调整滴速。

2结果

35例心律失常消失,6例早搏减少50%以上,3例仍有明显的窦性心律不齐,2例死于原发病,2例转外院治疗,随访至6个月,只有7例有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早搏2例,窦性心律不齐3例,其中2例为心脏手术后窦性心律不齐。

3讨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率1%~5%[3],其表现与儿童、成人不同。新生儿由于心脏发育不成熟,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发生心律失常[4]。部分是胎儿心律失常延续,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且新生儿不能自述不适,只有靠认真的听诊和心电图检查。易被漏诊而成为新生儿猝死的原因之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做出诊断和治疗。新生儿出生时心脏的传导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窦房结过渡细胞少,滤过作用差,可将不规则或不同时传来的起博细胞的激动不加控制地传达到传导系统的其它部分致使窦房结的起博频率不稳定。房室节区自律性增加及激动折返是新生儿易发生早博及阵发性室上速的原因。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除少部分原因不明外,可受宫内因素、围产因素、出生后各种疾病影响,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也可引起心律失常[5]。本资料对48例确诊心律失常患儿通过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得出在缺氧、窒息的刺激下,心肌细胞缺氧,缺血,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引起心律失常,感染及缺氧是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6]。大多数新生儿心律失常无症状,无需治疗,随着发育完善大部分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7]。本资料中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和营养心肌少部分新生儿使用了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因此对原发病的治疗比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岩尾初雄.新生儿心脏病的筛查[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2,19(6):307.

[2] 傅大林,高伟红.新生儿心律失常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34-635.

[3] Tanel RE,Rhods LA.Fetal and neonatal arrhythmias[J].Clin Perinatol,2001,28(1):187-207.

[4] 蔡文红,张荣娜,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3):77.

[5]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6-49.

[6] 戴宇卿,孙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功能损伤与预后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56.

[7] 张永兰,杜忠东,袁越.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96-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