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病因与治疗论文
血塞通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临床研究

血塞通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临床研究血塞通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临床研究引言: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传统中医认为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心血瘀阻引起,因此,血塞通滴丸作为一种中药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备受研究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血塞通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结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目的:评估血塞通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名,随机分为血塞通滴丸组和西药组,每组60例。
血塞通滴丸组给予血塞通滴丸口服,西药组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运动耐量和不良反应等指标。
结果:治疗后,血塞通滴丸组和西药组的心绞痛症状均显著减轻,但血塞通滴丸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血塞通滴丸组的心电图改善率(90%)亦明显高于西药组(80%)。
治疗后,血塞通滴丸组的运动耐量显著增加,达到西药组的两倍。
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塞通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显著效果。
该药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提高运动耐量,并且安全性较好。
这可能是由于血塞通滴丸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组成,能够改善心脏血液循环,促进血栓的溶解和排出。
虽然血塞通滴丸治疗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结论:血塞通滴丸作为一种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以验证以上结论。
此外,血塞通滴丸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治疗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医生和患者,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是本研究的基础。
此外,还要感谢资助单位对本研究的支持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血塞通滴丸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冠心病心绞痛络病治论文

冠心病心绞痛的络病论治浅析【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29-011 络病理论溯源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内经》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并对络脉的循行、生理、病理和治疗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论述,使络病学理论雏形初现。
至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络病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提出中风、黄疸、瘀血证、出血证、水肿、痹症等病证均与络脉痹阻有关,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原则,并创立了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抵挡汤等活血化瘀通络的名方。
至金元时期,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提出:“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至理,惟可以四物汤吞活络丹愈者”,并提出了化痰通络法。
经过历代医家的继承与发展,到了清代,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著名医家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等均为络病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众医家之中首推叶天士,他首先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观点,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并创立了辛味通络诸法,认为“络以辛为泄”故其通络之法,每以辛味为主,如辛温、辛香、辛润等通络诸法。
王清任则在通络法中首次将补气与活血相结合,创立了补阳还五汤,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痿瘫等病证的治疗中,多获良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了“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著名论点,在血证方面对络病理论进行了阐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络病学理论。
当代医家及学者也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络病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永炎院士等在试验基础之上提出了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是瘀毒阻络,并指出虚滞、瘀阻、毒损脉络是其基本病理变化。
吴以岭院士则通过对络病理论的研究,研制出了通心络胶囊,首次将全蝎、蜈蚣、蝉蜕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取得了新的突破。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9例论文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9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辩证加用中药汤剂,两组均以4周为l疗程。
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总疗效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辨证分型;中医药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繁,危险较大,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29例,临床观察效果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的58例患者均为在2009年1月至20l3年1月期间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住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程及发病原因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收集入组的58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符合《内科学》[1]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3]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②参照《中医内科学》[2]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有关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1.3.1 对照组对照组29例患者给予基础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禁食辛辣、饮酒及煎炸之品,并给予常规治疗方案:抗栓、调脂、扩冠、减缓心率减少心肌耗氧、疼痛剧烈者给予吗啡5-10mg。
1.3.2 治疗组治疗组29例患者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辩证加用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以桃红四物汤合瓜蒌薤白汤加减为基本方辩证加减:桃仁10g,红花6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黄芪30g,丹参15g,瓜蒌15g,薤白10g,柴胡10g,郁金15g,延胡索10g,枳实10g,桔梗10g,甘草5g。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型)的临床观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型)的临床观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型)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临床病例的细致观察,分析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此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医药理论,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言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与痰瘀交阻、气血失调有关。
痰瘀交阻型冠心病心绞痛为该病的常见证型,临床上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痰瘀交阻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采用中药方剂进行调理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具有调和气血、化痰通络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痰瘀交阻型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的病例,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剂,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治疗。
在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三、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的缓解程度较高。
2. 心电图变化:治疗后患者的心电图指标也有所改善,特别是ST段和T波的异常改善更为明显。
3. 血液生化指标:治疗后患者的血脂、血糖等指标也有所降低,说明中药方剂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具有全面调节的作用。
4.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四、讨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型)的临床观察显示,该方剂在改善患者症状、心电图及血液生化指标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可能与该方剂具有调和气血、化痰通络的功效有关。
中医认为痰瘀交阻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够通过调和气血、化痰通络的作用机制,改善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结论通过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型)的临床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型)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心电图及血液生化指标。
尼可地尔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尼可地尔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尼可地尔在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方面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关的治疗经验和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另外,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患者。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尼可地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治疗后,在病情方面的改善情况。
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接受尼可地尔治疗后,在病情好转以及满意度方面的情况较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改善,并且并发症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通过心绞痛分型标准发现,有40例患者为ⅱ级,75例患者为ⅲ级以及35例患者为ⅳ级[1]。
1.2 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阿司匹林,硝酸脂类等);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尼可地尔进行治疗:初始口服剂量为5mg/次,每天3次;如果效果不明显,则就将剂量增加至10mg/次,当病情稳定后再改为初始剂量[2]。
1.3 疗效评定如果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幅度等于或大于2级,或者患者的心电图恢复正常,那么治疗的效果即为显效;如果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幅度超过1级或者患者的心电图回升幅度大于1.5mm,那么治疗即为有效;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两种效果,那么治疗即为无效[3]。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0.05)。
3 讨论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其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研究表明,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和心理行为因素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肌梗死等症状。
80例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论文

80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探讨【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112-01【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80 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
结果显效 45 例,有效 35 例,有效率为100%。
结论护理干预在临床上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减少,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护理干预体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心血管病的一种,在临床上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心绞痛发作情况不稳定,如果保持护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绞痛发作,如果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较差,很容易出现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现对我院 8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男 42 例,女38 例,年龄 45 岁~72 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心脏疼痛,呈抽搐状,患者具有冷汗、发慌等情况。
通过临床检查,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32 例、变异性心绞痛 24 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 14 例、自发性心绞痛 10 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肝肾功能缺损症状。
1.2 治疗方法阿司匹林每日 1 次,每次 0.1 g,倍他乐克每日 2 次,每次 12.5~25 mg;心绞痛发作时给予硝酸甘油0.3~0.6mg 舌下含服,变异型心绞痛含服硝苯地平 10~20 mg 或硝酸甘油10 mg加入 10%葡萄糖 250 ml静脉点滴,10 滴 /min。
药物治疗 3 周为 1 个疗程。
1.3 护理干预给予常规监护、心理、药物和营养支持护理,常规护理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测等,对患者的心率情况等进行记录。
为患者提供环境良好的病房,确保患者住院期间各方面情况较为稳定,同时在护理人员的陪护下,患者进行正常的活动、锻炼等,确保患者每天一定量的运动时间。
心绞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心绞痛最好的治疗方法心绞痛,又称心绞痛,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
它通常表现为胸痛或胸闷,有时还伴随着气短、出汗、恶心等症状。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法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心绞痛的重要一环。
患者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此外,适当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有助于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是治疗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硝酸甘油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的血液供应,从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则能够通过调节心脏的节律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绞痛的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应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此外,介入治疗也是治疗心绞痛的有效手段之一。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
这些手术能够有效地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从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然而,介入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评估和决定。
最后,心理疗法也是治疗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绞痛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加重心绞痛的症状。
因此,心理疗法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改善心绞痛的症状。
综上所述,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理疗法是治疗心绞痛的最好方法。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定期复诊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病情稳定。
希望所有心绞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心绞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心绞痛最好的治疗方法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所引起。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胸痛和不适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对心绞痛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心绞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对于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绞痛,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是治疗心绞痛的首选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减轻心绞痛的症状。
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
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情况。
介入治疗是针对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的情况而采取的治疗手段。
常见的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通过在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并扩张支架来改善冠状动脉的通畅度,从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则是通过在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球囊,并通过膨胀球囊来扩张狭窄的血管,改善心肌供血情况。
手术治疗是治疗心绞痛的最后手段,常用于对介入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患者。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移植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通过取下患者其他部位的血管,搭桥到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上,从而恢复心肌的供血情况。
心脏移植术则是将患者病变的心脏替换为健康的捐赠心脏,以改善心肌缺血的情况。
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外,心绞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来缓解症状,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绞痛的症状,减少发作的次数。
总之,心绞痛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绞痛的病因与治疗
【关键词】心绞痛;病因;护理;治疗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
综合征。
心绞痛是严重的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心脑血管疾病,对于此类心脑血管疾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 心绞痛的病因
1.1 产生疼痛的因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经1—5
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疼痛感觉。
这种痛觉反映在与植物神经进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
区域,即胸骨后及两臂的前两侧与小指,尤其是在左侧,而多不在心脏解剖位置处。
1.2 对心脏予以机械性刺激并不引起疼痛,但心肌缺血与缺氧则引起疼痛。
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的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
1.3 心肌氧耗的多少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所决定,故常用“心率×收缩压”(即二重乘积)作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
心肌能量的产生要求大量的氧供。
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的65%—75%,而身体其他组织则仅摄取10%—25%。
因此心肌平时对血液
中氧的吸收已接近于最大量,氧供再需增加时已难从血液中更多地摄取氧,只能依靠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来提供。
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时,冠状动脉适当地扩张,血流量可增加到休息时的6—7倍。
缺氧时,冠状动脉也扩张,也使血流量增加4—5倍。
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血流量减少,且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
严重贫血的病人,在心肌供血量虽未减少的情况下,可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携氧量不足而引起心绞痛。
2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2.1 部位主要在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清,常发射至左肩。
2.2 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象针刺或刀扎痛感觉。
2.3 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2.4 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在3—5分钟内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3 心绞痛患者的护理
3.1 平稳时期心绞痛的护理方法大部分的心绞痛发作均有诱
因,看护时应根据病人个人的详细状况,总结出每次发作的特点,调整体力活动量,防预过分的情绪激动、焦虑、发怒、精神紧张,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注意天气变化,忽然受到严寒刺激或饱餐也可引发心绞痛。
3.2 发作时心绞痛的护理方法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刻原地休息,坐下或躺在床上,保持安静,直到疼痛消失为止;频繁发作的病人要绝对卧床,条件许可时立刻给予氧气吸人。
无论哪个时间,都要选择相宜的心绞痛的护理方法。
如果发生平时没有发生过的现象,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用药。
3.3 日常中护理心绞痛的方法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对心脏疾病的益处远远大于害处,同时专家指出,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要根据自身的具体病情,进行力所能及的、适量的运动。
保持情绪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心绞痛患者应注意要心胸开阔,凡事泰然处之。
切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日常生活要劳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心绞痛患者应注意休息,平时患者还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饮食调理。
心绞痛患者应注意截止饮食,不要天天都吃肉,应少吃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尽量控制糖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多吃鱼,可喝牛奶。
戒烟禁酒。
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2倍。
可见,吸烟对于患有心脏病的病人来说,其危害无疑是大的,因此,烟当戒除是勿容置疑的。
心绞痛患者应注意节制房事。
尤其在发作期间更当注意,以免因过度兴奋
引起不测,甚至危及生命。
4 心绞痛西医治疗
4.1 发作时的治疗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病人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较重的发作,可使用作用快的硝酸酯制剂。
这类药物除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其阻力,增加其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
4.2 缓解期的治疗宜尽量避免各种确知足以诱致疾病发作的因素。
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禁绝烟酒。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但以不致发生疼痛症状为度;一般不需卧床休息。
在初次发作(初发型)或发作加多、加重(恶化型),或卧位型、变异型、中间综合征、梗塞后心绞痛等,疑为心肌梗塞前奏的病人,应予休息一段时间。
使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以防心绞痛发作,可单独选用、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下列作用持久的药物。
4.3 其他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注射液,250—500ml/d,静脉滴注14—30天为一疗程,作用为改善微循环的灌流,可用于心绞痛的频繁发作。
抗凝剂如肝素、溶血栓药和抗血小板药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高压氧治疗增加全身的氧供应,可使顽固的心绞痛得到改善,但疗效不易巩固。
体外反搏治疗可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供,也可考虑应用。
兼有早期心力衰竭者,治疗心绞痛的同时宜用快速作用的洋地黄类制剂。
4.4 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施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取病人自身的大隐静脉或内乳动脉作为旁路移植材料。
一端吻合在主动脉,另一端吻合在有病变的冠状动脉段的远端,引主动脉的血液以改善该冠状动脉所供血的心肌的血流量。
术前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以作制定手术计划(包括决定移植血管的根数)的参考。
4.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用带球囊的心导管经周围动脉送到冠状动脉,在导引钢丝的指引下进入狭窄部位,向球囊内注入造影剂使之扩张,在有指征的病人中可代替外科手术治疗而收到同样的效果。
4.6 其他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由于ptca有较高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近来采用一些其他成形方法如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ptcla)、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coronary atherectomy)、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coronary rotablation)、冠状动脉内支架(intracoronary stent)安置等,期望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初步结果显示除后者外,其他方法未能使之降低。
4.7 运动锻炼疗法谨慎安排进度适宜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量,改善症状。
对于心绞痛这种疾病是应该有积极健康的认识的,在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积极并及时地去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在很多时候,患者都应该做到很好的预防保健,必要的情况下,患者自身应该带一些应对该疾病的药物。
对于心绞痛疾病,患者应该掌握保健
知识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acc/aha.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n coll cardiol,2000,36:970—1056.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409—412.
[3]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474—1475.
[4] braunwald e.application of current guidelines to the management of unstable angrina and 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2003,108:ⅲ28—ⅲ37.
[5] 黄元铸,胡大一,主编.急诊心脏病学.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