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暴雨雨型分析研究技术报告
李君定稿-襄阳市环境问题研究-调研报告

李君定稿-襄阳市环境问题研究-调研报告《襄阳市区环境问题研究》调研报告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李君摘要本课题从襄阳市区环境问题研究入手,收集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监督监测数据、文件、统计表等原始资料,对襄阳市汉江流域、大气、土壤及区域环境整治等情况实地考察,围绕“碧水蓝天项目”,进行水质状况、空气质量状况、环境噪声、绿化状况及环境污染整治情况等研究,分析和评价近3年襄阳市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状况、变化趋势、指标达标等情况,探讨襄阳市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为着力点,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研究重点,提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设体系和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襄阳市环境状况(一)襄阳市水质环境状况1、汉江流域水质状况地表水环境的水质监测工作由襄阳市环境监测站承担。
根据襄阳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监测时间为每月的上旬监测一次,全年监测12次。
监测项目按照国家和湖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为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汞、铅、挥发酚、石油类共12项。
监测结果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进行水质评价。
2010-2012年度监测结果表明,汉江干流水质优,总体水质近3年相比无显著变化。
6个监测断面符合二类水质(见表1)。
2013年份汉江干流(襄阳段)共布设6个监测断面,本期监测结果表明:汉江襄阳段水质优;付家寨、白家湾、钱营、余家湖、郭安、仙人渡6个断面水质均为二类,均与2012年二类持平。
襄阳市区城区水体包括南渠出口和襄阳护城河,南渠出口断面受到重度污染,水质为劣?类。
护城河断面水质为?类,优于功能区划标准(见表2)。
表1 汉江干流2010-2012年度水质类别评价表监测江段断面名称规定类别 2012类别 2011类别 2010类别付家寨 ? ? ? ? 老河口仙人渡 ? ? ? ?白家湾 ? ? ? ? 襄阳市区钱营 ? ? ? ?余家湖 ? ? ? ?宜城郭安 ? ? ? ?表2 2013年1-5月份襄阳市汉江流域水质类别评价表河流河段断面断面类型规定类别现状类别超标项目名称位置名称老河付家寨襄阳市入境断面 ? ?仙人渡老河口市控制断面 ? ? 口市白家湾襄阳市对照断面 ? ? 汉江襄阳市钱营襄阳市控制断面 ? ?余家湖襄阳市控制断面 ? ?宜城市郭安襄阳市出境断面 ? ?清河店襄州区与襄阳市区交界断面 ? ?小清河云湾襄阳市控制断面 ? 劣? BOD、氨氮、总磷 5清河出口襄阳市控制面(出口) ? ?BOD、氨氮、总磷 5襄阳市南渠南渠出口襄阳市控制面 (出口) ? 劣?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襄阳西门桥襄阳市控制断面 ? ?护城河2、废水排放情况2012年襄阳市废水排放情况与前2年比较,工业废水排放占废水排放总量比例逐年减少,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比例逐年增加,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
河南暴雨的研究报告

河南暴雨的研究报告河南暴雨的研究报告一、引言2021年7月20日至7月22日,河南省遭受了近年来罕见的暴雨,导致大范围内的洪涝灾害。
这场暴雨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次研究报告旨在对河南暴雨事件进行研究,分析暴雨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二、暴雨原因的分析1.气象因素:河南暴雨是由冷暖气团的碰撞以及高空槽的影响所引发的。
在研究期间,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不断对撞形成强降雨。
此外,高空槽的出现也加重了降雨的力度。
2.地理环境因素:河南位于黄河中游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水系发达。
在持续的暴雨中,河流、山洪、积水等水体无法迅速排出,导致洪水的积累和泛滥。
三、暴雨事件的影响1.人员伤亡:据统计,此次暴雨导致河南省内共有逾百人失踪,上千人受伤,数十人遇难。
暴雨造成人员伤亡主要是因为洪水冲毁房屋、损坏交通设施和福利设施等。
2.经济损失: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暴雨的袭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农田被淹,农作物受灾,部分农民面临着生计困境。
此外,暴雨还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坏,如通信、电力等部门也受到了重大冲击。
四、应对措施分析1.加强预警体系:加强气象预警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气象自救能力。
通过加大预警信息的发布力度,及时告知民众暴雨情况,引导大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提高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在修建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应考虑自然灾害等极端气象事件的可能性。
例如,在排水系统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确保河流、下水道等排水设施畅通。
3.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洪涝等极端气象事件的影响,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合理规划城市。
避免在易受洪涝影响的区域兴建重要的基础设施,减少灾害风险。
4.加强抢险救灾力量:在暴雨来临前加大抢险救援力度,优化抢险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
同时,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五、总结通过对河南暴雨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暴雨的造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概率匹配订正法在湖北襄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沙漠与绿洲气象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第18卷第2期2024年4月襄阳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居汉水中游,西高东低。
西部、中部、东部分别为山地、岗地、丘陵,地形比较复杂,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容易出现极端强降水。
因此,做好汛期降水预报对襄阳市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数值天气预报(NWP )为定量降水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大气本身的混沌特性等使得预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1-3]。
因此,要在业务中充分发挥NWP 产品的指导作用,需要采用一定的释用方法对NWP 产品进行处理,从而改进模式的预报效果。
目前常用的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途径是不断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效果检验评估,从多种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中选择性能最稳定的,并在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解释应用[4-8]。
赵声蓉等[9]、陆如华等[10]分别采用神经元网络、卡尔曼滤波等统计方法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研究。
韩焱红等[11]采用历史观测资料和集合预报资料,基于贝叶斯理论得到了集成贝叶斯降水的概率预报,其预报结果的可靠性高于采用集合预报方法得到的概率预报。
刘琳等[12]根据观测与集合预报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建立了集合预报与模式历史预报连续差异的数学模型。
李莉等[13]、包慧濛等[14]、李俊等[15]采用频率匹配法开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小模式预报偏差,但降水落区改进效果有限。
该方法在确定订正系数时所有的格点或站点降水预报订正系数是相同的。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背景不尽相同,模式系统性偏差分布有差异,运用同一订正系数进行降水订正,使较为干旱的地区订正后预报偏湿,增加了空报,而较为湿润的地区订正后预报偏干,使漏报增加。
周迪等[16]、陈翔翔等[17]、郭达烽等[18]为解决此问题,引入累积概率分布函数,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概率匹配,得到了不同站点或格点降水预报的订正值。
曹萍萍等[19-20]将观测与模式预报的累积概率分布进行概率概率匹配订正法在湖北襄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袁良,谭江红*,闫彩霞,张玉翠(襄阳市气象局,湖北襄阳441021)摘要:利用2016—2020年汛期ECMWF 模式预报降水与湖北襄阳区域站观测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CMWF 对中雨及以上降雨的预报,第1、2天预报值偏小,第3天预报值偏大;3个预报时段强降雨中心位置偏差无规律。
暴雨天气过程技术总结

2017年6月湘西州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摘要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FY-2E TBB资料和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湘西州2017年“6.23〞暴雨天气过程进展综合分析。
结果说明:2017年6月23~24日,湘西自治州中南部出现连续暴雨天气过程。
此次过程的特点:一是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量大;二是降水集中,影响范围大。
中心主要位于泸溪、凤凰、XX及花垣、保靖、古丈南部;三是局部乡镇重复受灾,灾情严重,且出现了人员伤亡。
因此,对其进展总结分析,对于今后连续性暴雨的预报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 雨情6月22日20时~24日20时,湘西州连续两日出现暴雨过程。
据区域气象自动站的分析,此次过程累计出现暴雨195站,大暴雨88站,平均累积雨量为162.5mm,累积雨量≥200毫米的有76站,最大累积雨量为凤凰县禾库316.0mm。
最大日雨量为凤凰县林峰186.2mm〔6月24日〕,1小时最大雨量为花垣县白岩湾尾砂库78.8mm〔6月24日03~04时〕。
两次降水都是从凌晨开场,突然加大,主要影响区域都是位于自治州南部,使得南部地区受灾严重。
据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全州8县〔市〕103个乡镇29.188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倒塌民房26间,因灾死亡3人,因山体滑坡319国道交通中断。
图1 6月23~24日逐日雨量分布2 天气形势演变6月22日20时〔图3a〕亚洲500hPa为一脊一槽型,贝加尔湖为强大的阻高控制,我国华北地区受深厚的冷涡控制,冷中心温度为-14℃,冷涡中心高空阶梯槽落后于温度槽,槽后冷空气随冷涡旋转不断南下,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低维地区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120°E脊线位于23°N附近,588线位于XX南部地区,其北侧气压梯度大,西南气流强盛。
副高西侧有短波槽东移,中低层西南急流开展,在湘西州中部有暖式切变线生成,地面场上有低压开展。
南京市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

南京市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张鹭;李菁;裴海英;何光鑫【摘要】采用南京站1951—2017年分钟降雨资料建立暴雨统计样本,分别利用模糊识别法、芝加哥法和P&C法对南京市历时60、90、120、150和180 min的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雨型分析,结果表明:过去67年最大日降雨量呈增大趋势,而近30年来暴雨日数也明显增多.3种方法推求出的雨型以单峰型为主,雨峰位置基本处于整场降雨的前1/2分位内,即暴雨过程的前中部.芝加哥法推求的单峰雨型,瞬时雨强先增大、后减小,重现期2a的各历时累计降雨量在33.26~55.21 mm;P&C法分析显示历时90 min以上的暴雨常出现两个甚至多个雨峰,该方法计算的雨强在时间尺度上的分布更接近实际降雨情况,在业务应用中应根据自身需要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雨型分析.【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9(009)003【总页数】7页(P15-20,55)【关键词】暴雨;暴雨雨型;降雨历时;雨峰位置【作者】张鹭;李菁;裴海英;何光鑫【作者单位】南京市气象局,南京 210019;南京市气象局,南京 210019;南京市气象局,南京 2100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44【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暴雨洪涝灾害呈逐年增多的趋势[1-2]。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交织、湖泊纵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不透水地面的不断增加使得暴雨发生时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3],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威胁城市运行安全[4-5]。
要提高城市的防洪抗涝能力,需对城区排水管道进行更加合理地规划、核算、设计,而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和雨型推求是排水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
雨强公式的准确性对排水工程的可靠性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已有很多工作围绕暴雨强度公式展开[6-8]。
雨型主要描述降雨强度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依据不同类型的降雨过程即雨型计算出的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9-10]。
江苏苏州市市区短历时暴雨雨型研究分析

Sep.2019NO.9VOL.292019年9月第9期第29卷1概述梅雨期暴雨和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是造成苏州市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城市对暴雨洪涝的防御力越来越脆弱,另一方面暴雨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由于全球以及局部气候变化、城市快速扩张、下垫面性质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苏州建成区范围的暴雨时程特点有所改变,并导致洪水灾害特点的变化,防洪措施布局和调节方式也应相应做出调整。
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苏州市市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提取降雨特性参数,统计并归纳实际降雨过程,建立120min 单位时段的设计短历时暴雨时程分配雨型,为苏州市区雨水管网设计、改造,河道排水调度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解决城市内涝,指导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雨型是描述降雨过程的概念,是降水强度在时间尺度上的分配过程[1]。
形成暴雨过程的最主要降雨因素是暴雨的平均强度、暴雨最强时段的强度以及暴雨强度的过程。
暴雨强度公式表示了平均强度与最强时段的规律,但并不描绘暴雨强度的过程,而不同的强度过程,即雨型,对径流曲线有着重要的影响。
雨型的研究与暴雨公式的建立一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城市暴雨管理的基础。
近年来,极端气候受到普遍关注,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加重。
短历时暴雨雨型对于雨洪流量影响重大,单峰降雨雨量集中,易引起较大洪水,对城市、机场等区域排水的影响较大。
刘慧云[2]对兰新铁路新疆段内发生的暴雨型洪水进行统计分析,从天气学角度总结了铁路沿线发生暴雨型洪水灾害的大气环流特征、影响系统的类型及降水量的某些特征。
汤世珍等[3]利用现有的气象、水文资料对发生在托里县城的特大暴雨洪水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气象、地理、洪水等自然现象间的链接关系,有助于对山区突发暴雨型洪水成因、特征和防御有进一步认识。
苏州是长三角地区重要城江苏苏州市市区短历时暴雨雨型研究分析孙伟1沈建1蒋小欣2顾明2王伟杰2徐鑫2(1.江苏省苏州市气象局,苏州215213;2.江苏省苏州市水利局,苏州215000)摘要:采用苏州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及苏州中环内的5个加密观测站2005—2017年共13年的逐分钟降雨过程资料,利用PC(Pilgrim&Cordery )雨型方法和KC (Keifer&Chu )雨型方法推求苏州市区历时120min 以5min 为单位时段的设计短历时暴雨雨型。
行洪论证报告

行洪论证报告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进行了行洪论证报告,旨在找出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我们对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城市地表的不透水化和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所致。
城市的高密度建设使大量的地表裸露,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汇集到低洼地区,形成洪涝。
同时,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滞后,导致排水管道容量不足,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我们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城市洪涝灾害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仅造成交通中断、房屋倒塌等直接损失,还可能导致疾病传播、饮水污染等次生灾害。
此外,城市洪涝灾害还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针对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减少地表的不透水化,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水系,增加雨水的渗透面积。
其次,应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力度,提高排水管道的容量,完善雨水排放设施,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有效地排出城市。
同时,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将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城市洪涝灾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行洪论证报告,我们找出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湖北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2年8月4~6日

本 海附近 ,同时 阻碍 西风带系统 向东移 ,而蒙古 国有小 高压发 生发展 , 2 高压之间存在一南北走 向的冷式切变 线;台风 “ 苏拉 ” 在低纬地 区登 陆后 ,其中心位于江西 的乐安 ,与此 同时 ,台风 外 围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外 围气流相叠加后与冷空气交 汇 ,影 响 我国 中东地 区的强降水天气开始; 2 0 : 0 0 , “ 苏拉” 继续 向西移动 , 在 移动过程 中倒槽 向北伸展 , 湖北处于倒槽顶端辐合较强 区域 , 自东向西 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 。 8 5 0 h P a图上 ,8月 4日 0 8 : 0 0 ,在 江苏 至 山东一带 沿海 登 陆的 台风 “ 达维 ”风 场环流 中心风速达 到 1 6 m / s ,为其 中心 位 置 位于渤海湾北部一带 ,距离处于江西一带 的 “ 苏拉 ”中心约 1 5 0 0 k m,而湖 北正 处于 两 台风 中心 连线 与冷 空气交 汇 附近 , 受着 双台风影响 ,随着 台风 “ 达维”的逐 渐减 弱消亡 ,台风 “ 苏 拉 ”在缓 慢西移 过程 中向偏北 向抬升 ;2 0 : 0 0北方冷 切变与 台 风 “ 苏拉 ”倒槽 同位相叠加 ,4日夜至 5日凌晨 倒槽稳定徘 徊 在 1 1 5 o E一 带 ,辐合 不断 加强 ,7 0 0 h P a~8 5 0 h P a 存 在低 空 急 流 ,生成 的东南风 风速达 1 2 m / s ,并 源源不断 的将东海大 量 水 汽输送至华 中、江淮 以北地区 ,受其影响 ,湖北 多地 区 4~ 6日出现 大到暴 雨 、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且 降水不断加强 。 5结语 台风 、副热带高压 以及蒙古小高压 的对峙是此次湖北等地 3物 理 量 场 分 析 3 . 1 水汽条件 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 ,为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 充足 的水汽是发 生暴 雨的重要物理条件 ,结合各层 风场 和 用的结果 。低层东南急流 ,从南太平洋带来了源源不断 的暖湿 空气 ,沿台风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辐合区 内急流轴 向暴雨区输 流场分 析看 出,台风 “ 苏拉 ”右侧 存在着强劲 的东南风 急流 , 9 2 5 h P a~7 0 0 h P a中低 层东南 急流 ,从南太 平洋带来 了源源不 送 ,为湖北等地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高层较强辐散 、 断 的暖湿空气 ,沿 台风与 副热 带高压边缘的辐合区 内急流轴 向 低层强辐合引起剧烈的上升运动 ,促进了暴雨落区强降水天气 暴雨 区输 送 ,为湖北等地暴雨 提供 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有关 分 的发生和持续。较强的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是台风倒 析表 明 ,暴 雨通常发生在有较 大水 汽通量及其辐合 的情况下 , 槽产生大范围暴雨的直接原因 ,多普勒雷达径 向辐合区和大风 通过水 汽通量场 可 明显看 出 ,4日,湖北北部有 一辐合 中心 , 区 正 对 应 此 次暴 雨 落 区 。 该 日降水主要受 “ 苏拉 ”东侧东 南风急 流影响 ,5日,副热带 高压 南侧有 一重要 的水 汽通道 ,同时 1 1 号 台风 “ 海 葵”外 围 参考文献 1 ]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等 . 天 气学原理 [ M ] . 北 京:气象 出版社 , 云系逼 近 ,促 进该地 区强降水过程 的发。可见 ,水汽输送通道 [ 2 0 03 : 6 3 7 - 6 3 8 基本与 台风及 副热带高压边缘辐合 区位 置保 持一致 ,为暴雨提 供 了充足 的水汽条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市市区暴雨雨型分析研究 技术报告
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项目名称:襄阳市市区暴雨雨型分析 委托单位:襄阳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承担单位: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单位负责人:熊守权 主任 协作单位:襄阳市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研究院
襄阳市气象服务中心
项目负责人:陈正洪 研究员 编写人员:匡 昕 成 丹 参加人员:方 怡 成 丹 匡 昕 王林清 徐宾鸿 王 芹 吴华洲 徐 星
审核人:陈正洪襄阳市区暴雨雨型 分析研究技术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概论 ......................................................... 1 1.1 襄阳地理地貌 ................................................ 1 1.2 襄阳气候水文 ................................................ 2 1.3 项目背景 .................................................... 2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3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4
1.5 项目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5 1.5.1 研究目标 ............................................... 5
1.5.2 技术路线 ............................................... 5
1.6 编制依据 .................................................... 6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8 2.1 基本概念 .................................................... 8 2.2 降雨资料 .................................................... 9 2.2.1 降雨原始资料 ........................................... 9
2.2.2 三性分析 ............................................... 9
2.3 选样方法 ................................................... 11 2.3.1 选样概念与方法 ........................................ 11
2.3.2 各选样的特点及其应用 .................................. 12
2.4 暴雨雨型分析降雨样本选样 ................................... 13 2.4.1 降雨场次过程的划分 .................................... 13
2.4.2 暴雨雨型分析降雨样本(自然降雨过程) .................. 14
2.4.3 暴雨雨型分析降雨样本(最大历时过程) .................. 15
2.5 频率分析 ................................................... 15 2.5.1 P-Ⅲ型分布模型 ........................................ 16
2.5.2 P-Ⅲ型分布曲线拟合 .................................... 17
2.6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 18 2.7 暴雨雨型推求方法 ........................................... 18 襄阳市区暴雨雨型 分析研究技术报告
2.7.1 Pilgrim & Cordery法原理 .............................. 19
2.7.2 芝加哥法原理 .......................................... 20
2.7.3同频率法原理 .......................................... 22
第三章 主要研究结果 ................................................ 24 3.1 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降雨样本确定 ............................. 24 3.1.1 自然降雨过程 .......................................... 24
3.1.2 最大历时过程 .......................................... 29
3.2 Pilgrim & Cordery法推求设计短历时暴雨雨型 .................. 35 3.2.1 自然降水过程 .......................................... 35
3.2.2最大历时过程 .......................................... 39
3.3 芝加哥法推求设计短历时暴雨雨型 ............................. 46 3.3.1 综合雨峰位置系数确定 .................................. 47
3.3.2 雨型分配结果 .......................................... 47
3.4同频率法推求设计长历时暴雨雨型 .............................. 51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56 4.1 主要结论 ................................................... 56 4.2 讨论及对策建议 ............................................. 57 参考文献 ........................................................... 58 附表1P&C法推求襄阳市区各重现期短历时5min间隔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最大历时过程) ....................................................... 60 附表1.1 P & C 法推求重现期3a短历时5min间隔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 60 (最大历时过程) ............................................... 60 附表1.2 P & C 法推求重现期5a短历时5min间隔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 62 (最大历时过程) ............................................... 62 附表1.3 P & C 法推求重现期10a短历时5min间隔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63 (最大历时过程) ............................................... 63 附表2 芝加哥法推求襄阳市区各重现期短历时5min间隔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64 附表2.1 芝加哥法推求重现期3a短历时5min间隔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 64 附表2.2 芝加哥法推求重现期5a短历时5min间隔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 66 襄阳市区暴雨雨型 分析研究技术报告
附表2.3 芝加哥法推求重现期10a短历时5min间隔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67 附表3 同频率法推求襄阳市区各重现期历时1440min(间隔5min)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 ......................................................... 68 附表3.1 同频率法推求襄阳市区重现期20a、历时1440min(间隔5min)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 ............................................. 68 附表3.2 同频率法推求襄阳市区重现期50a、历时1440min(间隔5min)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 ............................................. 70 附表3.3 同频率法推求襄阳市区重现期100a、历时1440min(间隔5min)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 ............................................. 72 附图1 P & C 法推求襄阳市区各重现期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最大历时过程) ............................................................. 74 附图1.1 P & C 法推求重现期3a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 74 附图1.2 P & C 法推求重现期5a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 75 附图1.3 P & C 法推求重现期10a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 76 附图2 芝加哥法推求襄阳市区各重现期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 77 附图2.1 芝加哥法推求重现期3a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 77 附图2.2 芝加哥法推求重现期5a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 78 附图3同频率法推求襄阳市区各重现期历时1440min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 79 附图3.1 同频率法推求重现期20a、历时1440min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79 附图3.2 同频率法推求重现期50a、历时1440min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 79 附图3.3 同频率法推求重现期100a、历时1440min设计暴雨雨型分布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