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_南方神话_的解构_李杨

合集下载

美国南方神话的幻灭

美国南方神话的幻灭

美国南方神话的幻灭摘要:在美国南方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例如南方淑女、白人至上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神话都是用来维护罪恶的奴隶制。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以美国南方神话为主体,高度浓缩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兴衰史。

本文以《押沙龙,押沙龙!》为例,阐述福克纳对南方神话的解构,揭示了南方失败的最终原因。

关键词:《押沙龙,押沙龙!》美国“南方神话”解构主义一、前言美国南方文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以美国南方为写作主体的作家。

其中,威廉·福克纳是就美国南方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南方人,他既深爱着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又憎恨内战前罪恶的各种制度。

于是,带有魔力的“南方神话”作为新时代作家的归属应运而生。

“南方神话”不过是这些制度的缩影。

他对南方有着错综复杂的爱恨感情。

正是这份感情给了福克纳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

因此便有了福克纳是唯一拥有者的神话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县”。

《押沙龙,押沙龙!》便是其中之一。

“约克纳帕塔法县”是福克纳虚构的一个地方,它折射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南北战争之后一直到20世纪的南方社会图景。

从美国历史来看,这是一个被解放了的南方,但是从南方一部分人,尤其是白人、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后代的立场来看,这是一个被压抑的南方。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70年代。

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解构主义作为反对结构主义的学派而存在,因此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解构哲学,“恐怕就是以那种最忠实、最内在的方式去思考哲学感念所具有的一定结构的那种谱系,同时也是从某种它无法定性、无法命名的外部着手,以求确定那些被其历史所遮蔽、所禁止的东西,而这种历史是通过对有利害关系的压抑而成就的”。

[1]通过解构主义来阅读就是找到作品中的矛盾点,然后对这些矛盾点加以分析。

本文将对《押沙龙,押沙龙!》中的神话进行解构主义分析。

《20世纪世界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20世纪世界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世纪世界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1、瓦雷里克洛代尔2、《追忆流水年华》3、《火线》《光明》4、尤奈斯库5、布勒东《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6、萧伯纳7、西蒙斯艾略特@8、《荒原》9、《到灯塔去》10、《布登勃洛克一家》11、《虹》12、《有产业的人》《进退维谷》《出租》13、勃洛克叶赛宁14、《企鹅岛》《诸神渴了》《天使的反叛》15、《欣悦的灵魂》16、《共产党人》17、贝克特|18、《西线无战事》19、《普鲁弗洛克的情歌》20、《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21、里尔克22、《尤利西斯》23、《人性的枷琐》24、《变形记》25、《母亲》26、奥尼尔27、《美国的悲剧》。

,28、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29、《喧哗与骚动》30、《恶之花》31、《太阳照常升起》32、阿斯图里亚斯,《百年孤独》33、约克纳帕塔法3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35、哲学政治36、《恶心》37、《犀牛》【38、《月亮与六便士》39、《白猿》、《银匙》、《天鹅曲》40、《美国》、《审判》和《城堡》41、《毁灭》42、《苦难的历程》43、庞德44、尤金·奥尼尔45、《毛猿》二、根据下列作品写出相应的作家.1、《橡皮》阿兰·罗伯-格里耶2、《老人与海》海明威3、《荒原》艾略特4、《鼠疫》加缪5、《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6、《海滨墓园》瓦雷里7、《华伦夫人的职业》萧伯纳8、《娜嘉》布勒东9、《审判》卡夫卡10、《送菜升降机》阿尔比11、《青鸟》梅特林克12、《苍蝇》萨特13、《根》哈利14、《乌贼骨》蒙塔莱15、《沉钟》霍普特曼16、《椅子》尤奈斯库17《荒野的呼唤》杰克·伦敦18、《夜色温柔》菲兹杰拉德19、《一日长于百年》艾特玛托夫20、《八月之光》福克纳【三、名词解释1、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文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它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成熟于50年代,到60-70年代达到高潮。

论美国文学西部神话的建构与解构

论美国文学西部神话的建构与解构

作者: 项歆妮;陈夜雨
作者机构: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93-9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1期
主题词: 美国;西部神话;建构;解构
摘要: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随着20世纪中叶神话研究的兴起,学者们日益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

美利坚帝国的扩张、美国西部史学家特纳的"边疆学说"以及美国西部文学是美国西部神话产生的重要因素。

美国大众媒体以及西部通俗文学促进了美国西部神话的传播。

20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越战的失利以及西部城市化是美国西部神话解体的社会历史语境。

美国后西部文学加速了西部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论阶级性在美国南方文学中的体现

论阶级性在美国南方文学中的体现

论阶级性在美国南方文学中的体现
李杨
【期刊名称】《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8(29)5
【摘要】美国南方的阶级结构和意识对于南方文学具有重要影响."南方文艺复兴"时期和当代南方作家的话语冲突彰显了南方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以及作家们所代表的各自阶级的信念、理想和情感,表明他们对南方生活的观察、感悟、阐释在很大
程度上由各自阶级在社会中政治地位、劳动分工、生产资料、物资财富占有状况决定.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李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65
【相关文献】
1.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谈《一则新闻》的道德倾向 [J], 杨丹丹
2.生态视阈中的美国现当代南方文学——美国生态学者克里斯托福·瑞格访谈录 [J], 张鲁宁
3.浅析美国南方文学作品中多用女性主角的原因 [J], 刘丽莹
4.美国南方文学作品中的哥特性风格呈现——以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为例 [J], 黎荔
5.美国南方文学作品中的哥特性风格呈现——以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为例 [J], 黎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飘》对美国“南方神话”的解构

论《飘》对美国“南方神话”的解构

论《飘》对美国“南方神话”的解构《飘》是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南方少女斯嘉丽·奥哈拉的故事,以及她在这段历史时期里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生经历。

同时,这部小说也对当时的美国南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可以说,《飘》是对美国“南方神话”的一次深度解构。

一、《飘》对南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在《飘》中,作者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各种问题。

通过详细描写南北战争期间,一些南方资本家的利益驱动,士兵们的战争经历,以及各个社会阶层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南方社会的各种弊病。

刻画了南方社会中缺少自由思想、科学与艺术精神,以及对奴隶制度的精神与文化上的支持等等。

这个家族伦理、荣誉感是南方父辈们的一种传统,一种不可违抗的信仰,但其实也包含了许多陈腐的传统,恶俗,比如南方人的乐天、浪漫豁达和自傲,这些都反映了一种价值观的转型与价值观的销声匿迹。

二、《飘》对美国“南方神话”的解构美国“南方神话”是历史上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神话。

它是自19世纪初南方州在联邦制下独立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认为南方人具有某种独特的精神和品质,这个品质是在英国殖民制度、种植园主社会文化、奴隶制度等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飘》通过塑造斯嘉丽等角色,批判性地揭露了美国南方“神话”的种种虚伪与现实矛盾。

首先,小说展现了那个时期的美国南方,在多层次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偏见、歧视和排斥现象,这些现象无疑与“南方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飘》也对南方社会中那种所谓的“人人平等”、“白人至上”的观念进行了批判。

它指责了一个由人们信奉的传统文化目标是为了维护南方统治阶层的利益。

从而使社会中贫富两极分化,种族隔离,对于奴隶制的支持也同时暴露出来。

最重要的一点是,《飘》也反驳了南方所宣传的那种男性的“荣耀”标准。

以斯嘉丽的情感生活作为例子,她友如、妒如、痴如,确实和一个具有男性荣誉感的南方女性相去甚远,她的坚强和一直以来的努力才是实实在在给女性赋权的方法。

美国南方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主题

美国南方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主题

美国南方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主题一、引言美国南方文学是指发源于美国南方地区的文学作品,通常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多彩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美国南方文学的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常见的主题。

二、历史背景2.1 南北战争美国南部在19世纪中期经历了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南北战争。

这场战争带来了巨大破坏和伤害,对南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战败方,南方人民在此后几十年中面临着重建家园和重新定义自我身份的挑战。

2.2 种族问题美国南部一直存在着由奴隶制度带来的种族问题。

奴隶制度解放后,黑人社群面临诸多不平等待遇和种族歧视。

这种环境下,许多作家开始探索种族关系,并向读者展示他们眼中真实的南部社会。

2.3 土地与乡村生活美国南部以其农业经济和独特的土地特征而著名。

南方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丰饶成了南方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作家以描写乡村生活为主题,向读者展示了南方田园风光和人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主要主题3.1 家族与传承在美国南方文学中,家族与传承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由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许多故事都以探索家族关系、传统价值观和家族遗产为核心内容。

3.2 爱与爱情爱与爱情是南方文学中常见且普遍的主题之一。

描绘有关爱情、浪漫和欲望的故事贯穿了整个南方文学史,并且经常与其他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如社会阶层、种族等。

3.3 社会变革与衰落美国南部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这也反映在南方文学中。

作家们对于社会变革以及旧制度的衰落表达出强烈的关注,并分析其中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3.4 自然与土地美国南方地区以其广阔的自然景观以及人与土地之间独特的关系而闻名。

南方文学中,作家们常常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并反映人类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3.5 种族关系与社会平等种族问题是南方文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描绘黑白种族之间的关系、探索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等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眼中真实而复杂的社会。

四、结论美国南方文学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样化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视南方心灵和文化独特性的窗口。

南方神话的幻灭——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南方神话的幻灭——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南方神话的幻灭——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田颖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2)012
【摘要】作为"南方文艺复兴"的第二代作家,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文学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她不仅秉承了自威廉·福克纳以来美国南方文学的传统,而且更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先行者.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南方文学后现代时期的嬗变已初见端倪,麦卡勒斯向"南方神话"的宏大叙事开战,揭示了神话幻灭之后南方社会生活
的巨变,反映了现代文明对人的精神和传统的侵蚀.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田颖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现代美国南方女作家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r——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 [J], 张晓平
2.《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女性悲鸣——论两性同体理想在父权社会中的幻灭 [J],
张云
3.一声喘息:女性"双性同体"理想在男权社会中的幻灭——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
《伤心咖啡馆之歌》 [J], 顾群
4.现代美国南方女作家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 [J], 张晓平;
5.南方小镇的产物———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爱米利亚小姐的命运 [J], 周家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的想象和建构——读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文学的想象和建构——读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构的一种。8 O年代的“ 写文学史” 当代 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 重 是 要事件 ,重 写文 学史” “ 的本 意在于 “ 之( 代文学 ) 为- I 使 现 成 -' - / 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 ,但是如果我们每个 人都用 “ 现代 性” 的知识看待这 一现象 时 。 那么“ 写文学史 ” 重 原来 的构想无 疑是“ 灭” 幻 了的。连我 们最公 认 的左翼 文学 仅有 收获 . 成就 【 关键词 】 文学; 李杨 ; 旗帜 “ 纪 良心” 世 的巴金 《 随想录 》 经过李 杨的现代 性。 解读” 巴 , 再 , 金的“ 忏悔 ” 就成 了没有真正 认识的“ 嗫嚅” 关于文学史写作 中 。 我们许 多人都怀揣着对文学的想象 ,进入文学 的殿 堂 , 瞻 的几个 关键词 :文学 性” 。 “ 、个人 性” “ 、 日常生活 ” 。无所 谓纯正 仰 文学展 示给我们的境 相。又有许多人为着这样 的梦想 , 进而 的“ 文学史 ” 当然也就无所谓 “ 。 文学 性” 。我们对。 个人 性” 的迷 走近 对文学的研究。 抱着这样理想 的人大 多心里 都有一个关于 思. 李杨是这样解释 的,8 年代 的个人 同 8 0 0年代知识 分子热 “ 纯文 学” 的梦想 , 们都曾为张爱玲的那一个“ 我 苍凉 的手 势” 而 衷于参 与思想启蒙的受挫 或失败有 关 . 同 9 也 0年代欲 望化社 思绪 缠绕 ; 为沈从文的那一座“ 湘西神庙” 而牵动我们 文学的 向 会的到来有关 。 个人 主义 , 早已被常识化 , 即本质化 了。 是啊 , 往: 钱钟 书的 “ 围城” 也让 我们结 结实 实体验 了一 把学 者 的幽 “ 人是最名副其实 的社会动物 , 不仅是一种 合群 的动物 。 而且 只 默。 晚近 , 个人化写作为文学竖起私人空间 , 先锋新 写实新历史 是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我们 常常固执地忽略这一点 。 新生代 ……, 接连着我们 的文学想象 。 我们 以前把 。 日常生活 为文学 回归“ ” 作 人 自身来 看待 , 其实 我们一直 以为文学有 自己的“ 自性 , 它思想 的统一性 与永 “ 将人的 自然状态理解为人的本质 ,实 际上取 消了所有 的文化 恒本性永远不会随 时代 的改变而 改变。 我们骄傲于我们 每个 人 的意义。人本 质不是一个 生物学 上的事实 ,而是一 个社会事 都各 自有对 文学的悟 性 , 我们钟情 、 品读的 文学 想 当然的与众 实” 社会化 的人类 ’并不毁灭个性 , 。 , 而是修 改个 性的形式 . 不同。在我们的头脑中一直都把“ 知识” 思想 ” 立于社会 。 与“ 独 丰 富它 的内容。 ” 这样 的解读 . 其实正 是对 我们 关于 “ 个人 写 唯有它们是远离“ 政治” 历史” 我们 以为“ 与。 的。 纯文学” 是我们 作 ”“ 、 先锋 文学 ” “ 写实 等“ 文学 ” 象的一 个很 好回 、新 等 纯 想 个 不朽的梦 , 于是我们就用“ 纯文学” 构起 了我们 的精 神象 牙 击 。关于如今早已偃旗息 鼓的 9 0年代 的“ 国学热” 李 杨也提 . 塔。 前做 出了正 确的预言 , 国学 ’ 因为 本就是 ‘ 西学 ’ 一部分”。 的 李杨受福柯 “ 知识考 古学” 。 、知识 谱系学 ” 的启发 , 来发现 “ 指望依靠 ‘ 国学 ’ 的学 习和研 究去抵 御 ‘ 全盘西化 ’ 是极 不现实 文学史写作 中的权利( 现代性 与知识的关系。 即“ ) 他的发现让 的。” 结局也证 明是这样 的。 我们 震惊 . 覆了我 们以往 关于此的知识结构。我们 传统的文 颠 在李杨这里一部 文学史 ’就是 一个大叙事 ,一个 大故 学批评 几乎大部分 的批评家都 把。 印象批 评” 为一贯 的批评 作 事 。如果说历史 的目的是在将过去 的真实事实予 以新意 义或 原则, 并视为我们批 评的圭臬 . 但是李杨认 为这种 “ 印象 ” 已不 新价值 . 以供现代人活动之鉴者 的话 。那么李杨说“ 文学史 ” 具 是我们意识 当中的“ 印象” 这些“ 。 印象 同我们一贯 自命 自己的 有“ 历史 的属性 , 以“ 是 历史 为名 的叙事 。 文学史 真正 的价 审美体验和个体 的独特个性一道 , 其实与我们 的知识层垒 与个 值不是 为我们呈现 。 文学 发展 的脉 络 , 而是 为构建“ 现代 民族 人的经历有脱不 了的干系 。 李杨帮我们完成 了我们那副神 秘负 国家认 同” 而服务。 如果 “ 文学史 是这样 . 那么。 文学 李杨 呢? 累的解构。 们常常会遇到对你价值视野范围外的知识 的价值 我 最后告诉我们。 文学就是文学性 , 就是文学史 。” 底颠覆我们 彻 考量 , 经常的一个感触是 , 事后 回想如果我们用正 面眼光去看 . 对文学 的审美想象。我们可能会接受。 文学史 ” 的意识 形态性 。 也许会发现它们同样独闪异彩 . 这常常让我们疑惑 。这里知识 在我们 的意识 中。 文学史 是研究 批评 . 用来研究 的 。文 学” 。 是 考 古学为我们提 供 了答 案. 我们对文 学的每 一次诠释 都是试 “ 作 品. 用来感 受的。但是经过 “ 文学 史 挑选 出来的。 学 文 无疑 图关闭一个有无穷无尽生产能力的源泉。 ”要真正 化解这种冲 会带上这样 的意识形态性 。我们对 文学的 自由想象彻底塌陷 。 突,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 是将立场与信 仰历史化和知识化 。 同样 ” 李杨 的这些观点都是极 为反经验 的 . 却是更利于我们把 握 我们也 不应 该以价值论 的方法界 定“ 文学” 而应该代之 以历史 . 的文学研 究。一直 疑惑搞文 学研究的仅 仅是 。 靠文学吃饭 的 的方法考察 “ 学” 将 “ 文 。 文学 于特 定 的历史语 境 中加 以审 置 人” 如果 说作 家是因为我们的精神 世界而产生 , ? 那文学评论 家 视。 我们 有时也会疑惑 经典作 品之所 以成 为“ 经典” 的原 因?李 岂不是 文学殿 堂阶梯下养的一帮“ 闲人 现在看来他们产生 的 ? 杨告诉我们要做的是“ 去经典化 “ ,本无所谓 ‘ 真正 ’ 伟大或 ‘ 真 是太大 . 他们参 与了这个社 会 的精 神文化认 是 正 ’ 的文学。 知识考古学” 如何 ‘ 启迪我们不要再纠缠于肯 定或 作用不是太小 。 同的大任 务。 如果 文学也是现 实的 , 那么我们知道 了, 整个社会 否定某种价值 度量 。 追寻现象背 后的发生机 制 . 去 这是其产 生 运 转的机 制的肌理就是意识形态 ,往准确来说就 是——权利。 的意义 。 李杨摇醒 了我们 关于 文学 的幻 象, 我们一直纠结于 胸的许 多 使 像 我们把“ 五四 作为中国新文学兴起的标志 , 那是审美文 问题豁 然通达 ,所 以当我们 焦灼于 以前的思路 已经走 向盲点 学的正 宗, 以致 “ 十七年文学 ”。 、文革 文学” 认 为是对 。 四 被 五 时, 何不 向这样 的知识靠拢 。 当然关于 。 文学” 纯 的想象 , 我们还 传统” 。 开”而 到了 8 年 代的“ 时期” 学 , 认作是对 的 离 . O 新 文 则 可 以这样 清醒地做 下去 , 毕竟 我们还 需要梦 想 。 只是现 在它只 中断的五四文学传统的“ 接续” 是。 , 回到 了五四 ” 。这些 曾是被 是个纯粹 的梦 想了。 虽说在李杨< 文学 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我们文学史一致认同的说法 , 但李杨把这一切都 归入 “ 现代性 ” 中. 李杨 借鉴 了许 多西方理论 家的思 想观念和论 述方式 , 不 但 的的范畴来看 之后 。 我们就会 发现 , 些提法都 无所谓 它们所 这 可否认的是李杨 为中国的“ 知识社会学 竖起 了旗帜 。 指的意义。文学史再不是 我们想象中对文学审美事 实的陈述 . 文学史的出现同历史一样 . 着与意 识形态剪不断理 还乱的联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2期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李 杨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讨论了其对 南方文艺复兴 创造的 南方神话 所包含的历史感、南方意识、家庭观念三个经典主题的颠覆和解构,探讨了造成这种原因的社会、时代、阶级等因素,认为当代南方文学在逐渐摆脱其原有的特色,将观察的焦点对准了一个秩序、结构、意义经常受到挑战,传统文化逐渐被当代科技、工业、政治破坏的世界里人的彷徨、无根情绪及支离破碎的生活形态,以及在消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商品化所导致的后果,显现出断裂、动荡、焦虑、浅表等典型的后现代文学特征。

关键词:美国南方文学 南方文艺复兴 后现代美国 南方文学 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80年代。

它于20世纪30年代达到巅峰,形成了评论界称之为 南方文艺复兴 的繁荣景象,涌现了诺贝尔奖得主、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福克纳以及华伦、奥康纳、麦卡勒斯、威尔蒂、斯泰伦、珀西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其奇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历史感、南方意识、家庭观念使其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

他们以其对南方生活的经历和理解构筑了一个抗拒工业文明的蚕食,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带有悲壮色彩的 南方神话 。

作为美国的一个区域,南方的文学成就之大,作家之众多,只有19世纪的诞生了埃默生、霍桑、麦尔维尔的新英格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因此,它构成了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南方依然作家辈出,创造着数量众多的文学佳品。

一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生的作家逐渐成为了当代南方文学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杰出的才华和成就在美国文坛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仅80年代以来,即先后有詹姆斯 麦克佛森(James McPher son)、彼得 泰勒(Peter Taylor)、安 泰勒(A nne Tyler)、理查德 福特(Richard Ford)等获普利策小说奖,沃克 珀西(Walker Percy)、考迈克 麦卡锡(Cormac McCar thy)、俄内斯特 盖恩思(Ernest Gaines)获全国图书奖。

在当代南方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传统的痕迹依稀可辨,虽然其怪诞、狂乱的风格犹存,但是,它们的形式和目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很多作品走出了历史的阴影,不再沉溺于发现奴隶制和内战带来的后果,沉思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而是将观察的焦点对准了当代南方社会所发生的无序和碰撞,注重展示生活在一个高速奔向未来,秩序、结构、意义经常受到挑战,传统文化逐渐被当代科技、工业、政治破坏的世界里人的彷徨、无根情绪,支离破碎的生活形态,以及在消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商品化所导致的后果。

与此同时,现在的南方作家以后现代时期特有的怀疑、叛逆精神向曾被他们的文学前辈视为神圣崇高的价值观念显示了他们的冷漠和不敬,对其所构筑的 南方神话 进行了颠覆。

南方文学 原有的特色在消李杨,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退,显现出断裂、动荡、浅表等典型的后现代文学特征。

现在的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主要体现在历史感、南方意识、家庭观念三个 南方文艺复兴 的经典主题方面。

一南方在内战中的失败以及其奴隶制造成的罪孽给南方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使得他们对历史有着特殊、复杂的情感。

历史因而成为 南方文艺复兴 的一个著名主题。

它具有坚如磐石的质感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给南方文学带来了沉重和悲剧色彩,也铸就了其鲜明的区别特征。

福克纳、华伦、泰特、威尔蒂等极其重视历史的作用,认为历史记录了人的勇敢和怯懦、慷慨和贪婪、崇高和卑劣,人摆脱不了历史的影响,过去的失误和成就不是现在世界的人们所能抹杀的。

福克纳自不必说,华伦亦将历史置放在其小说的核心位置。

其中的人物的少年时代隐含在他们的成年生活之中,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和经历的事情、他们的所作所为永远地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

著名南方学者科林斯 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精辟地阐述了南方人的历史观: 如果我们有时受到记忆的伤害,我们也汲取了它的营养,因为我们不是像动物那样以分钟计算生命,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完整丰富的空间里。

此外,我们是过去的产物。

我们从它生长而来,由它的经历构成,好也好,坏也罢,不管怎样,我们心中携带着它的一个部分 认为我们能抛弃过去的想法是愚蠢的 (Brooks9)。

如今,斗转星移,时间进入了一个 已经忘记了如何进行历史的思考的时代 (Jameson ix)。

在后现代大潮的冲击下,历史被抽去曾经拥有的指导和象征价值,被降解为照片、文件、档案的干枯形象,时间的连续性及历史的真实性、权威性受到质疑,历史被视为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人为构筑的话语和符号体系,开始从南方作家的思维定式中消隐,历史对于他们不再具有意义和价值。

他们不想继续徘徊在过去的废墟里追忆和沉思。

他们在将目光投向现在。

福特的 体育专栏作家 (The Sportswriter)的主人公巴斯克姆即是在这一认识指导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

尽管他来自南方的密西西比,他却宣称过去和他的生活毫不相干。

因为无法适应儿子四年前因病夭折的巨大打击,他和妻子以离婚告终。

至此,他与过去珍贵的关联被一一切断。

他失去了过去。

这样的状态自然使他无法感觉到自己是历史链接中的一环,无法感觉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他决计挥别 失去的旧生活 ,将自己禁锢于现在。

他首先关注的事情是如何融入现在的生存环境,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空间里建构新的身份,作一个普通的公民,将自己的精力献给日常生活的细节琐事,泻洪道、防雨窗等。

虽然偶尔也勾起伤心的回忆,但他总能迅速排解掉这种情感。

他说: 依我看,美国人为了给自己的身份定位,过于强调他们的过去 我觉得,父母以及整个过去对我们的影响被夸大了。

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完整健全,自立于世,无论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一点 (For d,The portsw riter 24)。

福特的另一部作品 最终的好运气 (The Ultimate Good Luck)的主人公奎因同样决计生活在现在、抛弃一切过去的牵挂,以此确保现在不受过去的伤害。

鲍比 梅森(Bobbie Ann Mason)说: 我不能肯定旧南方的特点都那么美妙 我不留恋过去 时代是变化的,我的兴趣是写现在 (Mason, Inter view 37)。

当然,现在的南方作家中也有人对过去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去面对它,对它进行再思考,以嘲讽和抨击的口吻和它对话。

麦卡锡在他的最后一部南方小说 萨特里 (Suttree)中以特有的狂乱形式表达了他就历史问题与福克纳、泰特等在认识上的根本分歧。

在他看来,历史给无序的当代社会带来的不是启迪和稳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2期定,而是威胁,因为它血腥、原始、混乱,精神空虚就是过去留给当代社会的遗产(Guinn 104 105)。

名门望族的后代萨特里逃离社会,与醉汉、窃贼和疯子为伍,以从田纳西河捞鱼为生。

他试图建构生活的秩序,但以失败告终。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他唯一的灵魂拯救之路在于和过去决裂。

在萨特里回访童年故居的叙述里,麦卡锡加进了象征意义。

破败的邸宅使萨特里浮想联翩,想象故去的先人在餐厅就餐:身穿戎装的人们疯狂地就着盘子饕餮大餐,钢制餐具叮当作响,排骨滴着污血,人悄悄用眼角扫视着周围。

看家护院的狗和饥饿难耐的叫花子在草堆里争抢残羹剩饭。

餐桌上只有肉和水。

没有人说话 主人在头发上擦擦手。

他站了起来,说明宴会结束了。

(McCarthy136)通过这个触目惊心的场面,麦卡锡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历史毫无优雅、崇高可言,它有的只是野蛮、污秽、猥琐,完全不值得留恋,它是一场可怕的梦魇。

巴瑞 汉纳赫(Barry Hannah)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后现代艺术常见的对历史进行戏拟性模仿的手法去表现内战时期南方邦联士兵,颠覆了曾在南方被奉为英雄的传统形象,为其涂上了几抹滑稽可笑的色彩。

梅森一部小说的主人公说的更加直截了当: 可我不能生活在过去。

过去是一场愚蠢的蹉跎岁月。

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 (M ason,In Country185)。

人们从历史学到的主要一点就是从历史学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Mason,In Country15)。

问题在于,打碎了历史之后,作品里的人物没有过去可以回顾,又没有未来可以展望,更大的茫然和漂浮感涌上他们的心头,他们对方向的把握亦更加不确定,他们所能做的唯有紧紧抓住现在。

在这样的状态中,心灰意冷、精神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南方曾经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地区。

它的这一社会体制酿造了人们对土地、对家乡的醇厚情感。

在南方人的意识中,南方汇聚了多重意义和内涵。

它不仅是养育他们的热土,而且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界定了他们在美国文化中独特的身份,给予了他们强烈的归属感。

布鲁克斯精辟地指出, 对威尔蒂小姐或福克纳来说, 地域 蕴涵丰富的回忆,联想以及与过去的联系 (Brooks6)。

所以,那里的传奇故事和人民使 南方文艺复兴 作家魂牵梦萦,那里富有灵性的山川和田野使作品的主人公为之陶醉。

福克纳的 押沙龙,押沙龙! 中昆丁在新英格兰寒冷的夜晚猛烈反驳史瑞夫对其南方情结的误解时那著名一幕昭示:南方在南方人心中。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的便捷,媒体传播的广泛,人口流动的增加,文化的交融模糊了地域界限的观念。

这一趋势在当代南方的文学引发了明显的与南方的离心倾向。

这种离心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一部分故事的场景不再局限于南方,而是扩展到了了其它地区甚至其它国家。

福特的几部作品是以蒙大那、新泽西、墨西哥、巴黎为背景展开的,泰勒的很多作品写的是巴尔第摩,安德鲁 杜巴斯(A ndrew Dubus)则选取新英格兰为故事发生的地方。

不仅一批中青代作者的视野超越了南方的界限,数位原来以表现南方场景和生活而崭露头角的名家似乎也难以继续从这片土地上获取创作的灵感而改弦易辙。

深受福克纳影响的麦卡锡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 南方神话 的解构以根据南方山乡生活写出的 果农 (The Orchard Keeper)、 外层黑暗 (Outer Dark)、 上帝的孩子 (Child of God)等 南方哥特小说 著称。

他于1977年从田纳西移居德克萨斯,告别了南方,在西部的旷野寻找新的创作题材,改写传统的牧场文化在后工业文明的蚕食下的消亡。

他在两年后出版的 萨特里 中再次表达了这一愿望。

主人公萨特里在小说结束时摈弃了在田纳西诺克斯维尔市的嗜酒如命的生活,搭车开始了西行的旅程。

曾受教于重农主义(agr arian)学者道诺德 戴维德森(Donald Davidson),和威尔蒂差不多属于同代人的伊丽莎白 斯宾塞(Elizabeth Sp encer)曾致力于揭露密西西比山乡个人和宗族意识混杂、种族主义猖獗、先辈留下的历史罪孽对后代身心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