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国的文化外交演变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冷战是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对抗。
从1947年到1991年,冷战持续了44年之久,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苏联的分裂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1. 冷战后的单极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单极化的变化。
在冷战期间,世界上的国家被迫站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方,必须依附于他们中的一个。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美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让它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尽管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批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以及巴西等正在崛起,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他们试图摆脱单极化的格局,努力将世界变成一个多极化的地方。
3. 反恐战争和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恐怖主义的威胁,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发动了反恐战争,这直接导致美国对中东事务的介入。
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的混乱,导致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冲突。
这些冲突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政治、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这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好的,全球化所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和环境的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结论冷战的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单极化的格局到国际关系的多极化的趋势,从反恐战争到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这些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

America's Culture Diplomacy Towards China in
Post-Cold War Era
作者: 樊学庆
作者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韶关学院学报
页码: 118-121页
主题词: 美国对华政策;文化外交;后冷战时期
摘要:通过文化外交对华进行文化渗透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方面。
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利用学术文化交流、宗教宣传、知识产权保护和互联网等手段对华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促进中国和平演变,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目标,对我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冷战初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传播的战争,尤其是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反共产主义的理念。
这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角逐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当今国际政治格局。
本文将着重分析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方式和效果。
冷战初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通过外交手段,如开展外交宣传、提供经济援助、派遣文化代表团等。
二是通过媒体和文化产品的传播,如电影、音乐、文学等。
三是通过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声和行动,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
这些手段的结合,使得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有效地展开。
美国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开展外交宣传等形式,不仅加深了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也为美国推广其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远东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从而在这些地区树立了其在经济上的领导地位。
对于提供援助的国家而言,他们也必须接受美国的一些条件,比如推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体制。
这些因援助产生的影响成为了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效工具。
美国的文化产品在冷战初期也大量进入了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着自由、民主、个人权利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一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文化。
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展现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了全球流行文化的潮流。
这些文化产品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更加了解美国,亲近美国,接受美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声和行动也成为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美国通过发表官方声明、提出建议、提供援助等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其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理念。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
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
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
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
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
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
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
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
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
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ppt课件

1997年克林顿连任后,进一步对美国国家安全 战略作出调整:“塑造—反应—准备”为核心 的跨世纪的核心战略方针。塑造:积极参与国 际事务,把军事与外交密切结合起来,塑造有 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在危险或危机出现之前 就采取主动措施来防止或减轻这些威胁。反应: 要提高防止和应付各种局部冲突的军事能力, 特别是要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地区战 争。准备:要为难以预测的重大挑战做好各种
• (三)1845-1860,从向西大规模扩张领土到内战 前夕。
• (四)1861-1897,内战开始到美西战争前夕。
8
1796年9月17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 卸任总统一职的《告别词》中,提出了孤 立主义的外交原则,至此传统的孤立思想 上升为政策方针。孤立主义有三个基本特 点: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 核心是最后一点,即不介入欧洲争端—孤 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表现:欧洲:冷战政策,亚洲:热战,非洲、拉美:扶植控制
特点: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全球扩张
原因: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西欧各国
衰落,苏联政治军事实力增长
(2)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全球战略意图明显
表现:
科索沃战争,出兵阿富汗、北约东扩、 伊拉克战争等等
特点: 单边主义(企图单独主宰世界)
原因: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18
1989年5月12日,乔治·布什总统首次提出了对 苏联 的超越遏制政策。超越遏制政策实际上是遏制 战略 的继续和发展,但其目标要比遏制政策大得多, 即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不放弃军事遏制的同 时,以经济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 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使东欧国家摆脱苏联的 影响,促使苏联消减军事力量,最终使苏联在 国内施行政治民主化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
美国里根时期政策和文化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

美国里根时期政策和文化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
里根时期对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逐渐扩散到了其他地方。
本文将从政策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里根时期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
一、政策影响1.1 削减福利和财政紧缩里根政府对福利开支的削减和财政紧缩是里根时期最为著名的政策举措之一。
他认为国家不应该把钱给那些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人,而是应该通过减税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逐渐削减社会福利和政府开支。
1.2 冷战的升级里根时期的外交政策十分强硬,他宣称要对抗“魔鬼”,并加强对苏联的压力,同时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即在太空建造反导系统。
这种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而且冷战统治了整个世界局势数十年,对于世界的影响深远。
1.3 科技和创新的推广里根政府通过改革政策,推动了市场竞争和私人企业的创新,对科技和创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政策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促使了美国的科技革新和工业进步,而这种模式也被其他国家效仿。
二、文化影响2.1 美国梦的再次升华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硬朗都加强了美国民族主义的情怀,重振了美国梦的理念。
美国梦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在里根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这种理念不仅激励了美国的公民,也推动了世界其他地方民众的自由追求。
2.2 明星文化的崛起里根时期崇尚商业和娱乐,各种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层出不穷,美国的传媒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很多明星在这个时期开始变得举世闻名,比如玛丽莲·梦露、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迈克尔·杰克逊等。
这种文化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被放大到了全球,这些文化符号也成为了西方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代表。
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输出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输出战略作者:董业勤崔戈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9期美国赢得冷战胜利之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证明了其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优势地位之后,美国将战略目光聚焦于文化层面。
不同于军事、经济和科技等这些有形的硬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其对人的思想和习惯的控制将是深刻而难以改变的。
正如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胡文涛说:“对许多国家来说,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种产品,而成为国际关系和影响一个民族保持个性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战略问题”。
文化影响如此之深远,因而它已不再仅限于弘扬一国之辉煌或者被本国人所承袭那么简单,而是开始登上外交舞台,成为继军事外交、政治外交、经济外交等众多外交形式之后的又一新型独立外交形式——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冷战后,美国继续加大推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扩张,输出以民主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观,表面上是要“拯救”身处“邪恶国家”的人民,实际上却是为其文化霸权的野心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风俗。
自古以来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
张骞的西域之行连接了传递我国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向西方世界传达了一个富饶文明的东方古国。
但是文化外交不同于民间的文化交流形式。
外交是国家之间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关系及事务,因此文化外交着重突出政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学者李智在考虑到将文化外交作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时,把文化外交定义为“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
胡文涛教授认为,文化外交是一国建构国际形象的新路径。
他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国际形象的经济维度已经趋于统一,文化成为国与国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根本因素。
因而文化维度是国际形象的根本特征,文化外交也就成了政府树立国际形象的新途径。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
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
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
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
“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
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
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
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
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
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期间美国文化外交的演变胡文涛【专题名称】世界史【专题号】K5【复印期号】2007年04期【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07年1期第44~49,76页【英文标题】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作者简介】胡文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胡文涛(1968—),男,湖南衡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外交、区域组织。
【内容提要】冷战开始后随着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加剧,美国政府通过采取创建新闻署、组建和平队、成立国际交流署等手段,逐步将文化外交融入对外宣传范畴,演变为一种冷战工具,其间政治文化和领袖的国家使命感起到关键作用。
这种文化外交在为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使其国际信任度和软权力下降。
With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capitalist bloc led by U. S. A. andthe socialist bloc led by Soviet Union intensifying after the beginningof the Cold War,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evolved into a tool ofpropaganda to win the cold war gradually. The governments set up severalinstitutions such as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the Peace Corpsand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gency in order to carryout the cultural diplomacy.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sense ofmission accou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s of culturaldiplomacy.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played an significant role inwinning the cold war over Soviet Union, meanwhihle,it did damage toAmerican international credibility and soft power.【关键词】文化外交/新闻署/政治文化/使命感cultural diplomacy/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political culture/sense of mission中图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2007 )01—0044—06 美国在入侵伊拉克后出现了一些与文化外交① 有关联的如何改善美国在穆斯林世界中的形象之类的问题。
美国学术界为此一边反思和批评冷战后美国政府在文化外交政策方面的失当行为,一边开始怀念冷战时期美国文化外交的辉煌。
然而,美国学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情节,那就是在冷战时期美国所开展的文化外交事实上严重背离了文化外交的本质属性。
从艾森豪威尔到老布什,政治文化和国家使命感驱使美国政府不断地对文化外交机制进行变革,从而使它逐渐演变成为与苏联进行文化冷战② 的工具。
文化外交成为冷战工具,客观上对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美国的国际信任度和软权力相应有所下降。
一、美国文化外交演变的过程:机制变革与冷战工具形成冷战全面展开后,美国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通过运用政治辞令(political rhetoric)、立法和经费支持等手段开展文化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1](P393) 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在设计遏制政策时也考虑了文化手段:“让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扩大文化交流,以便与美国在海外的负面印象作斗争,因为这些印象主导了世界舆论。
”[2](P8) 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外交因此一度变得炙手可热。
美国政府也开始通过建立新闻署、完善教育文化交流立法、创建和平团、组建国际交流署、恢复新闻署的名称、以及支持东欧的“民主建设”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尤其突出对涉及文化外交的相关机构进行变革),以适应与苏联展开的文化冷战的需要。
二战结束后,世界霸权争夺战在美苏之间旋即拉开。
杜鲁门总统不仅运用经济手段(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手段(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与苏联展开势力范围的争夺;同时还准备用信息、心理与文化手段与苏联展开所谓的“真理之战”(Campaign of Truth)。
其中,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自由文化大会”(Congress of Cultural Freedom)1950年在柏林成立,标志着美苏之间文化冷战序幕的拉开。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美苏对峙局势加剧。
面对苏联的“和平攻势”,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对国际信息、文化和教育交流项目的管理机构进行全面重组,以应对苏联的心理、政治和文化挑战,建立世界人民对美国和平意愿和领导世界能力的信心。
1953年1月24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宣布建立国际信息活动委员会(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ctivities),同年6月1日向国会递交了第8号机构改组计划,拟建立一个独立于国务院的机构——美国新闻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简称USIA,仍接受国务院的政策指导),同年8月1日新闻署正式运作。
新闻署的首要目标是“劝导外国人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需要而采取同美国国家目标一致的行动”。
[3](P21) 该机构管理所有新闻项目,包括先前属于国务院的“美国之音”。
1955年6月24日,国务院和新闻署签订协议,将美国海外文化教育交流项目的日常管理任务交给新闻署,具体由其属下的教育事务局(Bureau of Educational Affairs,简称E Bureau)组织实施。
这一协议的签订意味着美国文化外交的管理者由国务院变为新闻署。
由于新闻署的核心任务是组织实施美国政策的对外宣传,所以当文化外交纳入该署之后,它也就基本上成了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辅助手段,新闻署也由此变成将美国文化外交纳入冷战范畴的组织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积极展开文化外交活动。
例如1962年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利用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从第三世界国家招收4000名留学生,而与此同时,在美国4800名留学中只有3000名外国学生享有美国的奖学金。
③(P28) 当时,美国政界和舆论界普遍认为,美国在赢得世界人民的思想方面将落后于苏联。
为扭转这一不利形势,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以国家安全需要为借口,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来加强文化外交的进攻型功能(cultural offe nsive):(1)完善教育文化交流立法。
1961年9月2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富布赖特—海斯法案(Fulbright -Hays Act),该法案的宗旨是“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人民间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而改善和加强美国的对外关系”。
[4](P527) 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支持。
(2)强化政府管理力度。
肯尼迪总统在国务院新设立一个负责教育与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职位。
设立此职位的首要目标是,将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司与其他涉及文化与教育项目的有关部门整合在一起,提高其运行效能,为其灌输新的思想和补充新的人才。
[5](P45)(3)创建“和平队”(Peace Corps)。
1961年1月30日,肯尼迪总统宣布成立“国家和平队”,招募年轻人到世界各地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开展英语教学和卫生服务等活动,1963年就有7000名和平队成员到世界46个国家志愿服务。
肯尼迪总统采取的上述措施,强化了政府在文化外交中的主导作用和对文化外交运行机构的控制,为政府有效运用文化外交服务冷战创造了主动权。
文化外交与新闻署捆绑在一起的情况,使得学术界和国会中的许多人认为它可能会对文化外交的诚实性(integrity)构成损害。
[6](P32) 这些担心正好符合卡特总统欲借文化外交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人权外交的需要。
1978年4月1日,根据国会1977年第2号机构重组计划的授权,卡特政府将新闻署和国务院文化与教育事务司(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简称CU)合并组建国际交流署(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gency,USICA)。
美国有学者认为该署的建立,突出了卡特政府对世界人权和国际合作的使命感,以及至少把这个机构作为部分解决世界此类问题的途径的探索。
[6](P31)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国际交流署中的广播和新闻功能仍继续占据该机构的总预算、人员编制和活动项目的重要部分。
因此,以“人权外交”为幌子的国际交流署名不副实,它只是为文化外交在发挥冷战功能时增加一件美丽外衣,以掩人耳目。
1982年8月,里根总统将国际交流署改回原来的名称新闻署,并任命查尔斯·Z.威克(Charles Z.Wick)为新闻署署长。
威克以抵制苏联宣传的必要性作为增加该署拨款的正当理由,同时利用其与总统的特殊关系,成功地为新闻署增加了媒体曝光度和财政拨款。
威克运用这些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新闻署的形象,极为突出新闻署“将美国的故事告知世界”的思想导向,而逐步放弃了卡特政府提倡的文化外交的“相互性”(mutuality)。
作为一个极端保守的政治家,里根毫不掩盖其极端“仇共”的政治信仰。
他撕去罩在文化外交上的面纱,将国际交流署改回原名新闻署,文化外交充当冷战工具也因此变得赤裸裸。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剧变使负责美国文化教育交流项目的新闻署面临新的挑战。
于是该署调整了开支计划,减少在西欧和非洲的交流活动项目,用以资助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建立新的工作点。
为此,新闻署增加了26个新的办公室。
国会通过“支持东欧民主法案”——Support for East Europe Democracy Act,简称SEED——为新闻署提供了新的经费来源,重点放在经济、教育改革、社会学和媒体等交流项目。
新闻署也先后在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建立富布赖特两国委员会(Binational Fulbright Commission);新闻署的文化教育事务和项目司成功启动了新的交流计划,例如在所专家项目(Professionals-in-Residence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