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基力学疗法73524
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八)腰椎的治疗技术1

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八)腰椎的治疗技术1一、治疗技术1. 俯卧位起始位:患者俯卧位,头转向一侧,双上肢置于体侧。
技术类型:持续体位。
具体方法:患者全身放松,静止5-10分钟。
适用范围:俯卧位是患者自我治疗的第一步。
应用于后方移位综合征患者治疗的第一步,与其它治疗技术相配合,应用于伸展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
二、治疗技术2. 俯卧伸展位起始位:同俯卧位。
技术类型:持续体位。
具体方法:患者从俯卧位开始,用双肘和前臂支撑将上半身抬起,骨盆和大腿不离开床面,维持5-10分钟。
注意让腰部有意下陷。
适用范围:治疗技术2是治疗技术1的升级,应用于后方移位综合征患者。
对于非常急性的患者,不能耐受此体位时间太长,可间歇性地进行。
三、治疗技术3. 俯卧伸展起始位:患者俯卧位,双手掌心朝下置于肩下。
技术类型:患者自我运动。
具体方法:患者用力伸直双上肢将上半身撑起,骨盆以下放松下陷,然后双肘屈曲,上半身降下至起始位,重复10次。
第1次和第2次撑起时需非常小心,逐渐增大幅度,直至最后1次达到最大伸展范围。
第1组完成后有效,可进行第2组,力度可加大,最后2-3次在终点位维持数秒。
适用范围:俯卧伸展是前2个治疗技术的升级,应用间歇的伸展应力,有泵的作用和牵伸的作用,是治疗后方移位综合征和伸展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
四、治疗技术4. 俯卧伸展加压起始位:患者俯卧位,双手掌心朝下置于肩下。
用一条安全带固定在需要伸展的腰椎节段之下,用于防止骨盆和腰椎离开床面。
技术类型:患者自我运动。
具体方法:患者的运动方式同治疗技术3,但在伸展时由于安全带固定增加了外力,增大了腰椎伸展角度。
也可以用其它外力达到同样的效果,如很小的孩子的体重。
适用范围:这个治疗技术较前一个治疗技术产生更大的伸展力,作用更局限。
更适用于伸展功能不良综合征。
五、治疗技术5. 持续伸展位起始位:患者俯卧位,治疗床可调节角度。
技术类型:持续体位。
具体方法:将治疗床的头侧缓慢地抬起,大约5-10分钟抬起3-5cm。
Mckenzie力学疗法在治疗颈椎疾病中的运用

颈椎运动试验的顺序
• 坐位前突。 • 坐位反复前突。 • 坐位后缩。 • 坐位反复后缩。 • 坐位后缩加伸展。 • 坐位反复后缩加伸展
• 坐位侧屈。 • 坐位反复侧屈。 • 坐位旋转。 • 坐位反复旋转
• 卧位后缩。 • 卧位反复后缩。 • 卧位后缩加伸展。 • 卧位反复后缩加伸展。
• 4、静态试验
到改善。史密斯从俯卧伸展位变换至站立位后没有再出现腿痛,症状
没有反复,好转得以维持。第二天,麦肯治疗,结果腰正中部的疼痛完全消失。
•
从这个偶然的病例开始,麦肯基先生尝试对所有腰痛的患者进行
腰椎伸展的治疗,结果,部分患者好转,部分患者症状加重。为了解
释这些临床现象,麦肯基先生开始研究各种体位、各种运动对疼痛等
这些变化在运动后能够持续存在。 9. 好转不维持:运动中发生了减轻、消失、向心化等现象,
这些变化在运动后又恢复至运动前的基准。 10. 加重维持:运动中发生了加重、产生、外周化等现象,
这些变化在运动后能够持续存在。 11. 加重不维持:运动中发生了加重、产生、外周化等现象,
在运动后又恢复至运动前的基准。
• 运动范围的检查除了能够了解患者的活动 情况,确定下一步运动试验是否进行及进 行的程度以外,还可判定特定方向的运动 对患者的作用。
3、运动试验
• 运动试验是麦肯基评定系统中最关键的部 分,通过运动试验来确定患者的力学诊断。
• 运动试验时,在每一个新的运动开始前, 一定要明确患者当时症状的程度和部位, 以当时的症状为基准,与运动后相比较, 才能准确判定每个运动方向对症状的影响。
诊断方法
• 一、病史采集 • 1、一般资料 • 2、现病史 • 3、既往史
• 二、体格检查
• 1、姿势 在问诊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坐位姿势,不良 的坐姿是颈腰疼痛的重要原因。还应检查 患者的站立姿势,并观察有无脊柱畸形存 在。
【康复技术学习】_麦肯基治疗技术

• 根据Panjabi的观点,三个亚系分别 是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三个独立性因素, 通常某一因素的“亏损” (deficit),可以由其它要素加以 代偿。而各个亚系之间的功能无法代 偿的时候,往往会造成脊柱稳定性破 坏,形成只是控制障碍,为运动控制 障碍留下隐患
Active Stabilization 主动稳定
Early degeneration早期退化 Abnormal exposure反常表现 Exhaustion of the muscles肌力消失
脊柱稳定性的三亚系模型
• Panjabi的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 (1992年):被动亚系(韧带和骨 骼)、主动亚系(肌肉)和神经控制 亚系(反馈和控制)
神经控制亚系
被动亚系
主动亚系
方向特异性训练(McKenzie 方法)
• McKenzie 方法是力学诊 断与治疗方法,对每一位 患者都需要通过力学评测 的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 案,方案中力的方向是最 重要的。
• 对于具体的患者,一个方 向的施力使症状减轻,相 反方向的施力使症状加重, 所以是方向特异性的训练。
Dysfunction syndrome(失能综合征)
• 源于dysfunction syndrome的疼痛是由结构受 损的软组织机械变形引起的,这类异常的组织 可以是既往外伤,炎症过程,或推行性变的结 果。这些情况导致了挛缩,瘢痕,黏粘,适应 性短缩或不良修复,当异常组织负重时就会产 生疼痛。有弹性的结构或关节可能受累----后 者在脊柱中最常见 。
麦肯基技术治疗颈椎病

椎间盘纤维环前部受牵拉。 椎间盘髓核向前移动。 前方韧带等结构受牵伸。 后方韧带等结构松弛。 椎管缩短,其间内容物放松,椎管内轻度折 叠。 上椎体相对于下椎体向后移动。
❖ .前突 前突是上颈椎伸展和下颈椎屈曲。 ❖ .后缩 后缩是上颈椎屈曲,下颈椎伸展。 ❖ .侧屈 ❖ ()上颈椎 ❖ 枕骨相同侧侧屈,向对侧旋转。 ❖ 寰椎相对枢椎有轻度侧方运动。 ❖ 齿枕韧带张力增加,枢椎相同侧旋转。
❖ 颈椎移位 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 胛,肩或上肢疼痛可有可无,无畸形。
❖ 颈椎移位 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 肩或上肢疼痛可有可无,急性斜颈畸形。
❖ 颈椎移位 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 和肩的疼痛可有可无,上肢症状至肘关节以 下,无畸形。
❖ 颈椎移位 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 和肩的疼痛可有可无,上肢症状至肘关节以 下,颈椎后凸畸形或急性斜颈畸形。
❖ 颈椎移位 水平对称或对称性疼痛,颈前或 前侧方疼痛可有可无,无畸形。
治疗技术
❖ 一·坐位后缩(治疗技术) ❖ 二.坐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 ❖ 三.卧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 ❖ 四、手法牵引下后缩加伸展和旋转(治疗技
术) ❖ 五、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 ❖ 六、后缩加侧屈(治疗技术) ❖ 七.侧屈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
❖ 适用范围:顽固的颈椎后方移位综合征的患 者,多应用于颈后症状显对称性分布的患者。 与治疗技术和治疗技术合用,治疗中下颈椎 伸展功能不良综合征。
六、后缩加侧屈(治疗技术)
❖ 适用范围:多应用于颈椎后外侧移位综合征 的患者,症状多表现为单侧不对称性。如果 应用矢状轴方向的治疗技术无效,可适用该 技术。治疗方向需选择侧屈朝向疼痛侧。一 般情况,应用该治疗技术后小时或小时,患 者的症状出现变化。如果该治疗技术不引起 患者症状的变化,需停止。也适用于侧屈功 能不良综合征的患者,此时侧屈朝向疼痛的 对侧
几个动作治疗腰腿痛——麦肯基疗法(I)

几个动作治疗腰腿痛——麦肯基疗法(I)麦肯基疗法创建至今已有50余年,是一种被全球康复医学界公认的非常有效的自我颈腰痛防治方法。
尤其在腰腿痛患者中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和较好的依从性,对于短期内缓解疼痛、恢复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效果,通过核心训练可以增强患者腰椎稳定性、平衡性和协调能力,从更深层次上减少疼痛发生。
麦肯基疗法的起源可是你知道麦肯基疗法是怎么产生的吗?20世纪50年代,罗宾·麦肯基(Robin Mckenzie)在新西兰一个小镇上当医生。
他有一个“常客”——史密斯先生——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病人。
一天,当麦肯基医生忙得不可开交时,史密斯又扶着腰,由人搀扶着走进来。
麦肯基随手指了一张刚给患者做完治疗,还没有将床尾调低,基本呈“V”字形的床,让史密斯先躺上去。
等他忙完,再去找史密斯时,发现史密斯已经不见了。
原来,史密斯在那张床上趴了一会儿后,惊奇地发现久治不愈的腰痛居然消失了。
从那以后,史密斯就基本上不光顾这个诊所了,因为每当他腰痛发作时,就会在家里按当时在诊所里的姿势趴一会,腰腿痛便好了。
//////////就这样,麦肯基少了一个”常客“,却由此受到启发,创建了著名的麦肯基疗法。
麦肯基由此享誉全球,也因此被伊丽莎白女王授予英帝国勋章。
麦肯基疗法的分组麦肯基疗法背部练习分为七个动作。
分为两组:1)伸展运动(前4项练习);2)弯曲运动(后3项练习)。
伸展运动练习1俯卧注意:这是麦肯基疗法的急救措施和基础训练,在其他训练前都应该先做练习1动作要领:步骤1 身体俯卧平躺,双臂放在身体两侧,保持伸直和放松,头转向一侧步骤2 保持这一姿势,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完全放松全身肌肉2~3分钟练习频率:每天6~8组,中间间隔时间要均匀,也就是约2小时做一组练习2俯卧伸展运动注意:只有做过练习1之后才能做练习2,同时作为练习3的预备动作动作要领:步骤 1先保持练习1中的姿势步骤2 将手肘放在垂直于肩膀之下的地方,使上半身支撑在前臂之上步骤3深呼吸几次,然后尽量完全放松腰部的肌肉,保持2~3分钟练习频率:像练习1一样,也是每2小时做一次练习3卧式伸展运动注意:在第一次进行练习3之前,应该先做一次练习1和练习2 动作要领:步骤 1保持俯卧的姿势,面向前方步骤 2将双手放在肩膀之下,摆出准备做俯卧撑的姿势步骤 3伸直手臂,在疼痛可以忍受的前提下尽量撑起上半身步骤4练习到最后,你的背部要伸展到最大的程度,手臂也要尽练习频率:每组练习中应做10次练习3,同样的,每天应该练习6~8组练习4站立伸展运动注意:发生急性腰痛时,如果条件不允许你躺下来,可以用练习4代替练习3;而在完全康复后,练习4也是很好的预防工具左右两侧为同一动作,不同角度动作要领:步骤 1两脚分开站直,双手放在后腰部,四指靠在脊椎两侧步骤 2躯干尽量向后弯曲,使用双手作为支点练习频率:随时都可以做!伸展运动的理论基础腰椎伸展时,相邻两个椎体使得椎间盘主体向椎体前部移动。
朱毅:麦肯基治疗技术

朱毅:麦肯基治疗技术
来源:中国运动康复网,已获授权
麦肯基疗法自提出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被广泛应用,被全世界的康复医学所认可。
麦肯基治疗技术从20世纪中期始用于腰痛治疗,迄今已近半个世纪。
其自成体系的力学诊断理论和治疗技术独具特色,并获得国际康复治疗界的认可。
朱毅博士
·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康复治疗中心主任
·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
·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
·2012、2014、2015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江苏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国家重点学科子课题资助作为分中心执行人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以第一作者、通讯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论文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2项《中国康复医学杂志》、《America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等中文核心期刊、SCI期刊审稿人。
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四):麦肯基对下腰痛的治疗方法

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四):麦肯基对下腰痛的治疗方法徐军【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3(007)002【摘要】@@ 1 麦肯基 (McKenzie)对下腰痛总的治疗原则 [1]rn McKenzie认为通过手法和松动术获得的运动范围增加也可以通过某一种形式的练习获得.当练习以某一种频率进行时,则形成一种节律性被动牵伸.这时练习则可能视为一种松动术.相似的方式,被动的松动也可被视为一种手法治疗.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教会患者自我进行脊柱"松动"和"手法"是可能的.在治疗的初始阶段,减少治疗师的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患者自身的"技术",患者会由此意识到其疼痛减少和恢复极大程度地是因为自我努力的结果.因此, McKenzie选择两种治疗力量(治疗师产生的力量和患者产生的力量)进行力学治疗.治疗师产生的力量包括按摩、手法和徒手、持续或间歇牵引.患者产生的力量可以是静态的,如:患者改变并保持一种新的姿势;也可是动态的,如:患者进行练习.【总页数】3页(P186-187,201)【作者】徐军【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市,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五):麦肯基对颈椎疾患及下腰痛的诊断、治疗技术[J], 徐军2.麦肯基脊柱力学疗法治疗下腰痛 [J], 王艺光3.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一):对腰痛的基本观点 [J], 徐军4.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二):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的特征性内容 [J], 徐军5.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三):麦肯基对下腰痛的力学诊断 [J], 徐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ckenzie(麦肯基)力学技术联合平衡推拿在肌性斜颈中的运用与研究

Mckenzie(麦肯基)力学技术联合平衡推拿在肌性斜颈中的运用与研究目的:探讨治疗肌性斜颈中麦肯基力学技术联合平衡推拿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肌性斜颈患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予以麦肯基力学技术联合平衡推拿治疗,对照组则以常规推拿手法治疗。
疗效评价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并进行对比评价。
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64.0%,实验组治愈率为82.0%。
对照组治愈效果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p<0.05)。
结论:麦肯基力学技术联合平衡推拿治疗能显著提高肌性斜颈的治愈率,且于整个治疗中患儿无不适应感,并能从长远角度上节省社会及个人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麦肯基力学技术;平衡推拿;肌性斜颈肌性斜颈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向患侧倾斜的骨关节畸形,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发病率为0.3-1.9%[1]。
国内外治疗肌性斜颈的方法主要是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推拿、针灸、物理治疗、局部药物肌注等[2]。
麦肯基力学技术是新西兰物理治疗师Rohin McKenzie先生创立的一种应用脊柱力学治疗脊柱相关疾患的康复方法,其主干是一种以脊柱、软组织伸展运动为中心的治疗性体操,其中姿势综合征、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用姿势手法矫正和治疗性的教育程序练习相结合的方式[3]。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肌性斜颈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病例纳入标准[4]:超声检查或X线检查发现斜颈畸形或颈部肿块的患儿。
本研究排除标准[5]:先天性骨性斜颈、小儿颈部淋巴结炎等类似疾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数字为奇数者为实验组,偶数者为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
实验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3.7)月。
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2.9)月。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关节突关节
颈椎的旋转主要是寰枢关节的活动,而 屈伸与侧屈主要是下颈椎的活动。
颈椎正常活动范围: 屈曲0-60° 伸展 0-50° 旋转 0-70°
颈椎各方向运动时产生的生物力 (1)屈曲 学变化:
上颈椎-枕骨/寰椎/枢椎 A.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前转动同时枕 骨粗隆向后滑动。
B.寰枢椎之间的上下关节突关节是双凸面, 寰椎绕枢椎向前转动。
伤害感受器的激活就产生疼痛。伤害感 受器被激活有三种方式:机械刺激、化 学刺激、热刺激
化学性疼痛
当组织受损或炎症反应时,组织中的组织 胺、缓激肽、5-羟色胺、已酰胆碱、氢离子 和钾离子等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增高,超过 化学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 被激活,产生化学性疼痛。
化学性疼痛通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 或有炎症反应时或感染性疾病,如急性类 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结核、其 它细菌感染等。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浓度 下降后,疼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二)间盘模型
动态间盘模型:脊 柱在进行某一方向 的反复运动时,对 于运动节段的椎间 盘产生了非对称性 的挤压力,使得间 盘内容物向挤压的 反方向移动。
椎间盘的移动改变 了纤维环和(或)
椎间盘的结构
纤维环:软骨细胞、 纤维 髓核 软骨板
椎间盘作用:压力缓冲作用
椎间盘运动
椎间盘是脊柱弯曲的重要因素 椎间关节有4个轴线运动:挤 压-分离、前屈-后伸 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 脊柱屈曲时:剪切力增加,纤 维环前部放松和膨出,纤维环 后部拉紧,髓核向后移动,椎 间盘内压力增加; 脊柱伸展时:剪切力减低,纤 维环后部放松和膨出,纤维环 前部拉紧,髓核向前移动,椎 间盘内压力减低;
动态间盘模型 脊柱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
(一)疼痛机制
疼痛如何发生??? 伤害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脑干 丘脑
伤害感受器
伤害感受器存在于机体的多数组织,它 们实际上是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存 在于皮肤、皮下组织、滑膜性关节突关 节的纤维性关节囊、纵韧带、脊突间韧 带、黄韧带、椎体和椎弓旁、筋膜、腱 膜、肌膜、硬脊膜、椎间盘的纤维环等。
C.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空间增加,寰椎后 弓与枢椎的大脊突之间的空间增加。
D.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之间少量分离,该关节 上方轻度张开。横韧带限制该分离。
屈曲
下颈椎--C2-T1 A.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分离,上 椎体的下关节面在下椎体的
上关节面上向上向前滑动。
B.椎间盘纤维环前部放松、受 挤压。
C.椎间盘纤维环后部被牵拉。 D.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 E.椎间盘内压力增加。 F.椎管被拉长,前屈度减少。 G.脊髓、硬膜和神经根被牵伸, 椎间孔张开。
止痛原则—减轻炎性反应
机械性疼痛
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 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 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 性疼痛。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 消失。(拉手指试验) 止痛原则—使变形复位 止痛方法—力学性
创伤性疼痛
是化学性疼痛和机械性疼痛的结合: 软组织的过渡牵拉和损伤,产生机械弛, 对侧纤
维环紧张,髓 核向对侧移动
只有在纤维环外层保持完整的条件下, 脊柱的运动才可以产生髓核运动,应用 麦肯基力学治疗方法才有效
(三)脊柱的结构与生物力学
颈椎 胸椎 腰椎
1、颈椎解剖与生物力学
上颈椎:枕骨-C2 中下颈椎:C2-T1 枕骨-C1和C1-C2间无椎间盘 颈椎间盘小,很早出现裂缝
颈椎、胸椎、腰椎疼痛的临床 治疗
药物治疗---化学治疗止痛片 麻醉药:按阶梯应用 其它:三环抗抑郁药、神经营养药等 物理治疗—物理疗法 物理因子治疗:电、光、声、磁、热等 力的治疗:牵引、手法、运动、按摩推 拿等 手术治疗—无奈、止痛疗效欠佳
二、理论基础
疼痛的性质
创伤性疼痛
化学性疼痛 机械性疼痛
损伤后化学物质堆积,产生化学性疼痛(持 续不适或钝痛)
化学性疼痛: 疼痛特点及治疗
持续性:可由于活动而加重或减轻,但从不完全消失。 疼痛发生于创伤后急性期,伴有红肿热痛的体征 活动使疼痛加重 化学性疼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为主,力学治疗方法不合适 机械性疼痛: 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取决于组织形变 姿势和体位对疼痛有明显影响 某些运动方向可以减轻或缓解疼痛,相反方向则加重 机械性疼痛治疗方法: 适用于力学治疗方法
椎体的下关节面在下椎 体的
上关节面上向下向后滑 动。
B.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放松、 受挤压
C.椎间盘纤维环前部受牵 拉。
(3)前突:上颈椎伸展,下颈椎屈曲。上 颈椎多伸展10° (4)后缩:上颈椎屈曲,下颈椎伸展。上 颈椎多屈曲10° (5)侧屈: 上颈椎: 枕骨向同侧侧屈,向对侧旋转。 寰椎相对枢椎有轻度侧方运动。 齿枕韧带张力增加后,枢椎向同侧旋转。 下颈椎: 对侧上下关节突关节分离(前上滑动),
H.上椎体相对于下椎体轻度前 移。
(2)伸展
上颈椎 A.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后转动同 时枕骨粗隆向前滑动。 B.寰枢椎之间的双凸面空间减少,寰椎 绕枢椎向后转动。 C.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空间减少,寰椎 后弓与C2脊突靠近。 D.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之间分离,该关节 下方轻度张开。
下颈椎
A.上下关节突关节面靠近, 上
麦肯基力学疗法
主要内容
概述:简史、理论基础、禁忌症 诊断方法(核心) 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颈椎、胸椎、腰椎脊柱姿势 综合征、脊椎姿势综合征、脊柱功能不 良综合征、颈椎移位综合征、胸椎移位 综合征、腰椎移位综合征治疗技术
第 一节 概述
一、简史 20世纪50年代由新西兰PT师 Robin mckenzie研创
特点:有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 法,适用于各种脊柱与四周关节力学性 失调。 起源: Robin mckenzie由于偶然的发现得到启
颈椎椎间盘病变的流行病学
椎间盘病变:颈椎36%、胸椎2%、腰椎 62%。
椎间盘病变的节段:C5-6占41%、 C6-7占 33%、 其它26%。
单一颈神经根受累分布: C5占4.1%、 C6占36.1%、 C7占34.6%、 C8占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