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与剂型辅料大总结

中药制剂与剂型辅料大总结
中药制剂与剂型辅料大总结

1 / 25

1.固体制剂

①填充剂/稀释剂:

淀粉:

常用玉米淀粉,性质稳定,价格便宜,吸湿性小,外观色泽好,可压性较差,常与可压性较好的糖粉、糊精混合使用

可压性淀粉:

亦称预胶化淀粉,多功能辅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自身润滑性和干粘合性,并有较好的崩解作用。用于粉末直接压片时,硬脂酸镁的用量不可超过

0.5%,以免产生软化现象

糖粉:

结晶性蔗糖经低温干燥、粉碎而成的白色粉末。优点是粘合力强,可增加片剂的硬度和表面光滑度;缺点是吸湿性较强,长期贮存,片剂硬度过大,崩解溶出困难。除口含片或可溶性片剂,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糊精、淀粉配合使用。

糊精:

有较强的粘结性,使用不当会使片面出现麻点、水印或造成片剂崩解或溶出迟缓。常与糖粉、淀粉配合使用

乳糖:

CRH高,吸水性弱,压缩成型性好,所压制的片剂外观美、溶出度好,既适用于湿法压片,也适用于干法粉末直接压片;价格昂

贵,外国常用。

微晶纤维素MCC:

2 / 25

纤维素部分水解而制得的聚合度较小的结晶性粉末,良好的可压性和较强的结合力,压成的片剂有较大的硬度。可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粘合剂”使用。片剂中含20%MC时崩解较好。国外产品

压缩成形性好,兼有粘合、润滑和崩解作用;干粘合剂;对药品有较大的容纳量;适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无机盐类:

主要是无机钙盐,如硫酸钙(片剂辅料中常用二水硫酸钙)。性质稳定,制成的片剂外观光洁,硬度、崩解均好。对药物无吸附作用。应注意硫酸钙对某些主药(四环素类)的吸收有干扰。碳酸钙、磷酸钙

吸收剂:

硫酸钙、磷酸氢钙、轻质氧化镁、碳酸钙、淀粉、干燥氢氧化铝糖醇类:

甘露醇、山梨醇呈颗粒或粉末状,具有一定的甜味,在口中溶解时吸热,有凉爽感。

因此较适用于咀嚼片,但价格稍贵,常与蔗糖配合使用。

②湿润剂和粘合剂

蒸馏水:

湿润剂。物料对水吸收较快,易发生湿润不均匀现象,最好采用低浓度的淀粉浆或乙醇代替

乙醇:

用于遇水易分解和遇水黏性太大的药物。一般为30%~70%。中药浸膏片常用乙醇作湿润剂。

淀粉浆:

3 / 25

常用8%~15%的浓度。并以10%最为常用。制法分煮浆法和冲浆法。在满足制粒和压片(对湿热稳定)要求时,多被选用。

糊精:

干燥粘合剂;亦可配制成糊精浆做粘合剂使用。

糖粉与糖浆:

糖粉为干燥粘合剂。

胶浆:10%-20%明胶溶液或10%-25%阿拉伯胶溶液。黏性强,所制成的片剂硬度大。

聚乙二醇4000:新型粘合剂,常用浓度为10%-50%,还有润滑作用。

纤维素衍生物:MC、HP C、HPM C、CMC-Na

甲基纤维素MC:

纤维素的甲基醚化物,有良好的水溶性,可形成黏稠的胶体溶液。羟丙基纤维素HPC:

纤维素的羟丙基醚化物,易溶于冷水,加热至50℃发生胶化或

溶胀现象。可溶甲醇、乙醇、异丙醇、丙二醇。①做湿法制粒的粘合剂②粉末直接压片的粘合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纤维素的羟丙甲基醚化物,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薄膜衣材料。溶于冷水成为黏性溶液。用2%~5%的溶液。

分散剂、增稠剂、薄膜包衣材料、粘合剂。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4 / 25

用作粘合剂的浓度一般为1%~2%。其粘性较强。常用于可压性较差的药物。应注意造成片剂硬度过大和崩解超限。

乙基纤维素EC:

纤维素的乙基醚化物,不溶于水,在乙醇等有机溶媒中溶解度较大。本品粘性较强且在胃肠液中不溶解,会对片剂的崩解及药物的释放产生阻滞作用。有其这一特性,将其用于缓、控释制剂中。其它:5%1%~20%的明胶溶液;50%~70%的蔗糖溶液;3%~5%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水或醇溶液。

③崩解剂:

干淀粉

含水量在8%以下,吸水性强且有一定的膨胀性,较适用于水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的片剂,而对易溶性的崩解作用较差。①外加法②内加法③内外加法。崩解剂总量一般为片重的5%~20%;崩解率186%

羧甲基淀粉钠:

CMS-Na,吸水膨胀作用非常显著,可至原来的300倍。常用量一般为1%~6%

低取代基羟丙基纤维素L-HPC:

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孔隙度,所以有很好的吸水速度和吸水量。吸水膨胀率为500%—700%,用量一般为2%~5%

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PVP):

在水中迅速溶胀并且不会出现高黏度的凝胶层,因而崩解性能十分优越。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

5 / 25

由于交联键的存在,不溶于水,但能吸收数倍于本身重量的水而膨胀。作用比CMS-Na更强,与CMS-Na合用时,崩解效果更好。与干淀粉合用作用降低。

泡腾崩解剂:

碳酸氢纳与枸橼酸组成的混合物。遇水时,两种物质连续不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④润滑剂:

助流剂、抗粘剂、润滑剂

硬脂酸镁:

水性润滑剂。用量过大,造成片剂的崩解或溶出迟缓。不宜用于乙酰水杨酸、某些抗生素药物及多数有机碱盐类药物片剂

微粉硅胶:

可用作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

xx:

助流剂

氢化植物油:

润滑剂。

聚乙二醇与月桂醇硫酸镁:

水溶性润滑剂的典型代表。前者主要使用易溶于水的聚乙二醇4000和6000,制得的片剂崩解溶出不受影响且得到澄明的溶液。后者为正在开发的新型水溶性润滑剂。

⑤薄膜衣常用材料:

胃溶型

6 / 25

①纤维素: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最为常用。(还可作片剂湿润剂和粘合剂)。

羟丙基纤维素(HPC)(作片剂湿润剂和粘合剂):

HPM C、HP

C、CMC-Na;特别是低粘度的HPMC,既有HPMC,也有将HPMC 与色素、遮光剂TiO2及增塑剂等制成复合包衣材料,用前加溶剂溶解(混悬)后包衣。

②丙烯酸树脂Ⅵ号(国产):

与EudragitE性状相当(进口)。

③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片剂湿润剂和粘合剂)

④PEG:4000~6000;常与CAP等合用。

⑤AEA:

聚乙烯缩乙醛二乙胺醋酸酯

肠溶型

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国际上应用较广泛的肠溶衣材料。

②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

③邻苯二甲酸聚乙烯醇酯(PVAP)

④苯乙烯马来酸共聚(StyMA)

⑤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EudragitL):

7 / 25

肠溶型Ⅰ号、Ⅱ号、Ⅲ⑥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

优良的肠溶成膜材料,稳定性较CAP及HPMCP好。

水不溶型

①乙基纤维素(EC)(作片剂湿润剂和粘合剂)

②醋酸纤维素:

是渗透泵工控释制剂最常用的包衣材料。

辅助性物料

①增塑剂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有钱)官修,图文对照,世界第一部药典 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 7、《中华本草》当代药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1、辛,能散,能行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3、酸,能收能涩(敛邪气) 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5、咸,(海带)能软,能下 6、涩,同酸 7、淡,能渗能利,利小便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一章节)——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主(不同章节)——主仆 3、相畏(A+B——A毒性→→小偷怕警察减毒 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 5、相恶:A+B——A效用↓减效 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 4、搓揉:皮肉易分离----玉竹-党参-三七 5、发汗(回潮):您回朝选后续种——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6、干燥:怕成分流失不超过60度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芽与木脂素——黄酮——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是D A.对中药制剂的原料进行质量分析 B.对中药制剂的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C.对中药制剂的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D.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 E.对中药制剂的体内代谢过程进行质量检测 2.中药制剂需要质量分析的环节是C A.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和体内代谢过程 B.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供应和运输过程 C.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保管、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 D.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供应和运输过程 E.中药制剂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体内代谢过程 3.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B A.制剂工艺的复杂性 B.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中药材炮制的重要性 D.多由大复方组成 E.有效成分的单一性 4.中医药理论在制剂分析中的作用是E A.指导合理用药 B.指导合理撰写说明书 C.指导检测有毒物质 D.指导检测贵重药材 E.指导制定合理的质量分析方案 5.《中国药典》规定,热水温度指A A.70~80℃ B.60~80℃ C.65~85℃ D.50~60℃ E.40~60℃ 6.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是指D A.含有多种类型的有机物质 B.含有多种类型的无机元素 C.含有多种中药材 D.含有多种类型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E.含有多种的同系化合物 7.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对象是B A.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B.影响中药制剂疗效和质量的化学成分 C.中药制剂中的毒性成分 D.中药制剂中的贵重药材 E.中药制剂中的指标性成分8.中药质量标准应全面保证C A.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B.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和使用安全 C.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疗效可靠和使用安全 D.中药制剂疗效可靠和使用安全 E.中药制剂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和使用安全 9.中药制剂的质量分析是指E A.对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 B.对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 C.对中药制剂的检查 D.对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E.对中药制剂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的评价10.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C A.光谱分析法 B.化学分析法 C.色谱分析法 D.联用分析法 E.电学分析法 11.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提取方法是A A.溶剂提取法 B.煎煮法 C.升华法 D.超临界流体萃取 E.沉淀法12.指纹图谱可用于中药制剂的E A.定性 B.鉴别 C.检查 D.含量测定 E.综合质量测定 13.取样的原则是 C A.具有一定的数量 B.在效期内取样 C.均匀合理 D.不能被污染 E.包装不能破损 14.粉末状样品的取样方法可用B A.抽取样品法 B.圆锥四分法 C.稀释法 D.分层取样法 E.抽取样品法和圆锥四分法 15.中药制剂分析的原始记录要 E A.完整、清晰 B.完整、具体 C.真实、具体 D.真实、完整、具体 E.真实、完整、清晰、具体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包括ABCDE A.对原料药材进行质量分析 B.对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C.对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 D.对有毒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E.中药制剂成分的体内药物分析 2.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是ACDE A.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B.有效成分的单一性 C.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异性 D.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 E.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 3.中药制剂分析中常用的提取方法有ABCE

执业药师中药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 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 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 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 3、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 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制剂与剂型练习题

中药制剂与剂型第五节外用制剂、第六节其他制剂、第七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一、最佳选择题 1、以衣膜控制药物扩散速率为原理的缓控制剂为 A、渗透泵片 B、膜控释小丸 C、溶蚀性骨架片 D、胃滞留控释制剂 E、磁性微球 2、下列关于微型包囊技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加速药物释放,制成速效制剂 B、可使液态药物制成固体制剂 C、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D、可改善药物的可压性和流动性 E、控制微囊大小可起靶向定位作用 3、药物固体分散体的类型不包括 A、固态溶液 B、低共熔混合物 C、高分子聚合物 D、共沉淀物 E、玻璃混悬物 4、可用作药物固体分散体水溶性载体材料的是 A、聚丙烯树脂Ⅲ号 B、乙基纤维素 C、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D、聚丙烯树脂Ⅱ号 E、聚乙烯吡咯烷酮 5、微球属于靶向制剂的类型是 A、磁性靶向 B、热敏感靶向 C、主动靶向 D、被动靶向 E、物理化学靶向 6、适合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有 A、药效剧烈、溶解度小的药物 B、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C、需长期给药的药物 D、单服剂量大于1g的药物 E、生物半衰期小于1h的药物

A、胃驻留控释制剂 B、溶蚀性骨架片 C、膜控释小丸 D、渗透泵片 E、磁性微球 8、胃内漂浮片剂属 A、靶向制剂 B、前体药物制剂 C、速效制剂 D、中效制剂 E、控释制剂 9、关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给药次数较普通制剂少 B、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治疗作用较普通制剂更持久 C、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血药浓度波动较普通制剂小 D、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较普通制剂更具靶向性 E、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较普通制剂更能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10、由背衬层、药物贮库层、粘胶层和防粘层组成的薄片状制剂是 A、膏药 B、橡胶膏剂 C、软膏剂 D、贴剂 E、凝胶膏剂 11、红丹的主要成分是 A、四氧化二铁 B、四氧化三铅 C、氧化铁 D、氧化铅 E、五氧化二磷 12、气雾剂质量要求中,大多数吸入用气雾剂和喷雾剂的药粉粒度应控制在 A、3μm以下 B、5μm以下 C、6μm以下 D、8μm以下 E、12μm以下 13、下列关于气雾剂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系指药物与适宜抛射剂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而制成的制剂 B、是借助于手动泵的压力将药液喷成雾状的制剂 C、系指微粉化药物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高剂量储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

中药制剂分析总结版

中药制剂分析复习 一、选择或填空: 1. 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对中药制剂的原料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半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 制剂的成品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分析;对中药制剂的体内代谢过程进行质 量检测。 2.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用中医药理论为 指导原则,评价中药制剂质量;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中药制剂的杂质来源多途径性;有效 成分的非单一性;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多元性 3. 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4. 取样必须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取样的基本原则:均匀合理,所取样品具代表性。 5. 粉末状样品可用圆锥四分法取样。 6. 常用提取方法:溶液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临界流体萃取 7. 常用净化方法:液—液萃取法、色谱法、沉淀法、盐析法、固相微萃取 8. 鉴别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9. 检查包括:制剂通则检查、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 10. 一般杂质检查包括: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残留农药及残留溶剂等。 11. 性状鉴别包括:颜色、形态、形状、气、味、其他(光泽感、滑腻感等) 12. 显微鉴别:观察中药制剂中原药材的组织碎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适用于含原生药粉的制剂鉴别。 13. 理化定性鉴别方法有:化学反应法、升华法、光谱法和色谱法等。其中以薄层色谱法(TLC )最常用。 14. 杂质限量计算: 15. 中药材、中药制剂和一些有机药物中重金属的检出通常先将药品灼烧破坏,温度需控制在500-600℃ 16. 硫代乙酰胺试液与重金属的反应最佳pH 值是3.5。 17. 砷盐检验法中古祭法基本原理: 锌和酸作用产生初生态氢与供试品中微量砷盐化合物反应生成挥发性砷化氢 AsO3 + 3Zn+9H →AsH3↑+3Zn +3H2O 砷化氢与溴化汞试纸作用(颜色) AsH3+2HgBr2→2HBr+AsH(HgBr)2 (黄色) AsH3+3HgBr2→3HBr +As(HgBr)3 (棕色) 18. 醋酸铅棉花的作用:吸收除去H 2S 19. 砷盐检验法中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 法)既可作为作为砷盐的限量测定方法又能作为 砷盐的含量测定。 20. 干燥失重: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主要是指水分、结晶水,也包括其他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等。 21. 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采用甲苯法测定水分时,测定前甲苯需用水饱和,以避免其与微量水混合。 22. 生理灰分(总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后,不溶于盐酸的灰分)的组份差别在于钙盐。 23. 西洋参中人参的检查、乌头酯型生物碱(附子理中丸中乌头碱的检查)属于特殊杂质的检查 24. 制川乌中酯型生物碱的检查:比色法:双酯型生物碱在碱性条件下与盐酸羟胺反应,生成异羟肟酸, 再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红色的异羟肟酸铁。 25. 农药残留的提取最常用乙腈和丙酮,现在丙酮被广泛利用,提取方法有索氏提取和振荡提取。 26. 农药残留的测定以色谱分离方法为主,其中气相色谱在农药残留分析使用更广泛。 27. 样品的粉碎必须反复粉碎或碾磨,让其全部通过筛孔,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8. 样品的分离纯化中消化法常用的破坏方法有湿法消化和干法消化法。湿法消化加热灼烧时,温度控制 在420℃以下,避免被测金属化合物挥发。 %100%100??=??=S C V L S C V L )样品量()标准溶液的浓度()标准溶液的体积()杂质限量(%100?=样品量杂质最大允许量杂质限量

中药制剂: 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知识点! 中药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不够方便,每次服用的时候都需要用水煎煮,这对治疗疾病造成一定的烦恼。但是,通过科学技术将中药制作成药剂使用就完全解决了这一点,让中药更加的完美。那么中药制剂的类型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让小编给大家普及下中药制剂的相关知识吧! 中药制剂 中药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之久,历代前贤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下,通过不断的中药剂型的创制和应用,并且积累了非常方法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今天中药剂型种类繁多的结果。通常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丹、酒、茶、锭、丸、散已经膏等,并且各自的特点各不相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除对传统剂型进行整理和提高,出现了浓缩丸、胶囊剂、微丸、口服液等剂型外,新的剂型不断出现,现代剂型如: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滴丸等等。 现将中成药的常见、常用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1.丸剂 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状,然后通过蜂蜜为媒介将其充分粘合在一起制成蜜丸,这也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还可包衣。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浓缩丸:将所有的中药材或者部分重要的药材通过煎煮提取其煎液,然后和适量的辅料或者药物的细粉末等一起粘合成药剂即可。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浓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溶化吸收比较缓慢。浓缩丸适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5)糊丸: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

中药制剂分析-名解、简答和论述

中药制剂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对照品: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是中国药 品生物制定检验所制备、标定和供应。11页 2、鉴别:通过应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中药制剂中原料的组成 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来判断该制剂的真伪。 (包括显微、理化鉴别)18页。 3、显微鉴别:是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中药制剂中原料药粉末的组 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 (一般凡以原料药粉碎成细粉后直接制成的制剂或添加部分原料药粉末的制剂。显微鉴别方法操作简便、直观、耗费少。)20页4、制剂通则检查:根据不同剂型的不同存在形式、不同给药途径、 不同使用方法等特点,为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及稳定,对中药制剂进行的理化检查或微生物学检查。32页 5、杂质的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35页 6、一般杂质检查:在原药材的采收、加工以及制剂的生产或贮 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如水分、重金属、硫酸盐等。35页 7、特殊杂质检查:某些个别中药制剂中存在的杂质,因制备工艺的 特殊性或药物本身性质的特殊性而产生的一类杂质。如大黄制剂中的土大黄苷、含乌头制剂中的酯型生物碱等。35页 8、重金属: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而显 色的金属。通常以铅为代表。38页

9、干燥失重:药品在规定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包括 水分和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等。46页 10、总灰分:中药经粉碎,高温炽灼,所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物, 称为总灰分。49页 11、酸不溶性灰分:中药经高温炽灼得到的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得 到不溶于盐酸的灰分,称为酸不溶性灰分指泥土、砂石(硅酸盐)。 49页 (由于在盐酸中泥土、砂石等主要硅酸盐等成分不溶解,而钙盐等无机物可溶,因此对于那些生理灰分本身差异较大,特别是在组织中含有草酸钙较多的中药,酸不溶性成分的测定更能准确地表明其中泥土、砂石等杂质的掺杂含量。) 12、炽灼残渣:药物中的有机物经炽灼炭化,再加硫酸处理,高温 炽灼至完全灰化,所残留的无机物,成为硫酸盐,称为炽灼残渣。 48页 13、准确度: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 收率(%)表示。90页 14、专属性: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 测成分的特性。91页 15、检测限: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信噪比大于3:1) 92页 16、定量限: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信噪比大 于10:1)92页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精练

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 习题班思路 1.大而全→少而精:提升应试技巧为主 2.按章节顺序,分模块 3.以题带点 4.部分基础班重点回放,部分难点冲刺班补充 考什么?——学什么! 本模块学习重点——常见剂型 传统剂型 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 现代剂型 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软膏剂、栓剂、膜剂、海绵剂、糖浆剂、乳剂、滴鼻(眼、耳、牙)剂、离子透入剂 小总结: 传统:散、汤(煮散、饮)、茶、酒、膏(煎膏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膏药)、丸(水蜜浓缩糊蜡滴糖)、胶、锭、灸、线、熨、糕、丹、条、钉、棒 现代:糖浆剂、酊剂、合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外用膏剂(软膏、贴膏、贴)、栓剂、胶囊剂、颗

粒、片剂、气雾剂、喷雾剂、膜剂、涂膜剂 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乳剂、混悬剂 散剂 A:关于散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粒径小、比表面积大 B.易分散、起效快 C.尤其适宜对湿敏感的药物 D.包装、贮存、运输、携带较方便 E.便于婴幼儿、老人服用 『正确答案』C 不宜制成散剂的药物 >>易吸湿 >>易氧化变质 >>刺激性大 >>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 湿氧刺激灰大 A.粗粉 B.中粉 C.细粉 D.最细粉 E.极细粉 1.除另有规定外,内服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2.除另有规定外,儿科用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3.除另有规定外,外用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正确答案』C、D、D ☆散剂的制备 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粉末分等:最粗粉、粗粉、中粉、细粉、最细粉、极细粉 内服细粉,儿科、局部最细粉 化学药局部用、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局部用散剂、儿科用,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总量不得少于95% 浸出药剂 X:有关合剂说法正确的是 A.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制成的液体制剂,可口服,也可外用 B.单剂量灌装者称为口服液 C.中药合剂是由汤剂发展而成,克服临用制备的麻烦 D.浓度较高,剂量较小,质量相对稳定,便于服用、携带和贮藏,适合工业化生产 E.合剂适应中医辨证的需要,可随证加减 『正确答案』BCD

中药制剂分析(参考答案)

1、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色谱分析。 2、中国药典中规定,水浴温度指:98~100℃。 3、中国药典中规定“恒重”是指供试品2次干燥后的重量差异在多少范围内:0.3mg。 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十万分之一。 5、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系指:95%乙醇。 6、无需过滤除药渣操作的是:连续回流提取法。 7、对水溶液样品中的挥发性被测成分进行净化的常用方法是:蒸馏法。 8、下列属于样品净化方法的是:固相萃取法。 9、进行中药制剂中重金属检查时,样品的处理方法应选:消化法。 10、关于牛黄解毒片的性状描述正确的是:本品为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黄色;有冰片香气,味微 苦,辛。 11、中药制剂的鉴别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是:薄层色谱法。 12、正确的描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的位置上,斑点颜色。 13、中药制剂的一般杂质检查包括:酸、碱、氯化物、重金属、砷盐。 14、在酸性溶液中检查重金属常用那种试剂作为显色剂:硫代乙酰胺。(碱性溶液中,用硫化钠)。 15、砷盐限量检查中,醋酸铅棉花的作用是:除去H2S. 16、不属于特殊杂质检查的是:安宫牛黄丸中酸不溶性灰分的检查。 17、砷盐检查法中,制备砷斑所采用的滤纸是:溴化汞试纸。 18、不需要进行含乙醇量检查的机型是:糖浆剂。 19、现版中国药典中,含量测定应用最多的方法是:HPLC。 20、GC法或HPLC法用于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时,定量的依据是:峰面积。 21、采用HPLC法对中药中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时最常用的色谱柱是:ODS柱(C18反相柱) 22、化学分析法主要使用于测定中药制剂中:含量较高的一些成分和无机成分。 23、气相色谱法中用于中药制剂的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油成分及其他挥发性组分的制剂。 24、中药制剂分析中,大多数组分均在可见、紫外区有吸收,这类组分通常采用:紫外检测器(UVD)。 25、含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累的中药的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 26、分析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时,常用的样品净化方法是:氧化铝柱。 27、常用于提取黄酮苷的溶剂是:甲醇-水或甲醇。 28、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此题 要剔除“稳定可靠”这个选项)。 判断题 1、中国药典由凡例、正文、附录、索引四部分组成。(对)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目前每5年审议改版一次。(对) 3、在薄层定性鉴别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对)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中药科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药制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成一定的剂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品。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1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中药制剂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评价中药制剂质量4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5中药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6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非单一性7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多元性 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药品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前提:1药物组成固定;2原料稳定;3制备工艺稳定。 简述中药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中药制剂的杂质要比化学制剂复杂的多,如药材中非要用部位及未除尽的你啥;药材中所含的重金属及残留农药,包装,保管不当发生霉变、走油、泛糖、虫蛀等产生的杂质;习题原料的水质二次污染等途径均可混杂质。所以中药制剂易含有较高的重金属、砷盐、残留农药等杂质。 《中国药典》53、63、77、85、90、95、00、05、10共9版。63版开始根据药品属性分为一、二部;05版开始分为3部,一部: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我也、成方制剂及单位制剂。二部: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生物制品。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中国药典》凡例作用是什么?是解释和正确地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并把与正文品种、附录及质量鉴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中药制剂分析的检验程序包括哪些步骤?1.取样:其基本原则是均匀合理,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2制备供试品3鉴别4检查5含量测定6书写检测报告 供试品制备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被检测成分,除去干扰物质,将被测定成分浓缩至分析方法最小检测限所需浓度。 常用的提取液溶剂与提取方法:溶剂:水、甲醇、乙醇、丙酮、氯仿、醋酸乙酯、石油醚、乙醚。方法:萃取法、冷浸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升华法、微波辅助萃取。 净化方法:1液-液萃取法2色谱法3沉淀法4盐析法5固相微萃取 检查的主要内容:1制剂通则检查2一般杂质检查3特殊杂质检查4微生物限度检查 1检查项目与剂型有关:丸剂要求测定水分,重量差异、溶散时限及装量差异;片剂要求测定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等;酒剂要求测定乙醇量、甲醇量、总固体、装量等;注射剂要求测定装量、澄明度,不溶性微粒。 2一般杂质检查:指药材生长、采集、收购加工、制剂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容易引入杂质。如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重金属、砷盐等。 3特殊杂质检查:指有针对性的与质量直接有关的专项检查项目进行检查,大黄流浸膏中对大黄苷检查;阿胶检查挥发性碱性物质。 中药分析的原始记录哪些内容?供试药品名称、来源、批号、数量、规格、取样方法、外观性状、包装情况、检验目的、检验方法及依据、收到日期、报告日期、检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检验数据、检验结果、结论。 中药制剂的鉴别:是利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中药制剂中原料药的组成,从而判断该制剂的真伪。包括:状态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 中药制剂性状鉴别: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方面。 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利用显微镜来观察中药制剂中原药材的组织碎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

中药制剂的问题 (2)

制药技术—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相关专题:中草药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近几十年来,我国在中药复方及其新剂型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物理化学、中药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由于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药药理研究迅速发展,中药复方制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备工艺的研究是中药复方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药效毒理研究、临床研究的基础。在中药组方确定以后,首先要进行与质量研究相结合的制备工艺研究,要求工艺合理、稳定、成熟。按照研究工作的实际步骤,将中药复方制剂工艺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1 组方认识 对于一个复方新药,为了使其工艺路线的设计避免盲目性,可从4方面对其组方进行分析:(1)以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了解组方的君、臣、佐、使。对一则组方不应局限在用中医理论进行论述,不应拘泥于强分君、臣、佐、使,而应以固定的组织结构和流动的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为着眼点进行分析。如关于四逆汤方中何药为君,中医理论有两种意见:一是以附子为君,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佐之,甘草为使以调和二药散其寒;二是祛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张明旭等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提出该方中应以甘草为君,姜附为臣,具有一定的道理。(2)了解组方药味的传统用法、有毒无毒,以及复方中各单味药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如茵陈蒿汤中,茵陈、栀子、大黄均没有明显的收缩胆囊作用,但3味药合用却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吴茱萸汤中吴茱萸有镇吐止呕作用,生姜能协同起作用,但同时也提高了其毒性,人参、大枣无明显活性,却能增强全方的止呕作用,且大枣能减低吴茱萸的毒性,全方四味以原剂量配伍的药理活性最强,毒性最弱。(3)了解组方中各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确认各味药的炮制与否、炮制的目的与方法。如生大黄其性苦寒、直降下行,生用取其攻下的作用;酒大黄降低了生大黄的苦寒之性,有引药上行,活血通络的功效;大黄醋制能减缓生者峻猛之性,引药入肝,可增强散瘀止痛、消积散聚之功;大黄炒炭可凉血止血。(4)检索文献,了解各药味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以及方中各药味的药理作用,特别注意与本组方的功能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如麻黄汤中组方4味药,以麻黄与桂枝有发汗作用,杏仁和甘草无发汗作用,麻黄中起发汗作用的成分有麻黄碱、伪麻黄碱,桂枝中有桂皮醛。 2 剂型的选择 选择剂型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根据临床需要,例如治疗急症、重症的,注射剂当属优选剂型。例如陈达仁等用川芎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明显疗效。(2)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设计最佳剂型,例如挥发油成分易挥发,当挥发油含量较多时,如若制成片剂则易发生泛油、裂片现象,从而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因此可以考虑制备成其他的固

执业药师- 中药与方剂

执业药师-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3 《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 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 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 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 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 3、相恶:A+B——A效用↓减效 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 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

中药制剂与剂型练习题

中药制剂与剂型练习题 模块一常见剂型 小总结: 传统:散、汤(煮散、饮)、茶、酒、膏(煎膏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膏药)、丸(水蜜浓缩糊蜡滴糖)、胶、锭、灸、线、熨、糕、丹、条、钉、棒现代:糖浆剂、酊剂、合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外用膏剂(软膏、贴膏、贴)、栓剂、胶囊剂、颗粒、片剂、气雾剂、喷雾剂、膜剂、涂膜剂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乳剂、混悬剂 *常见剂型1* 散剂 A:关于散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粒径小、比表面积大 B.易分散、起效快 C.尤其适宜对湿敏感的药物 D.包装、贮存、运输、携带较方便 E.便于婴幼儿、老人服用 『正确答案』C A.粗粉 B.中粉 C.细粉

D.最细粉 E.极细粉 1.除另有规定外,内服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2.除另有规定外,儿科用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3.除另有规定外,外用散剂的粉粒细度为 『正确答案』C、D、D 重点回顾:散剂的制备 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粉末分等:最粗粉、粗粉、中粉、细粉、最细粉、极细粉 内服细粉,儿科、局部最细粉。 化学药局部用、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局部用散剂、儿科用,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总量不得少于95% 。 颗粒剂 A:关于颗粒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辅料用量一般不超过干膏量的2倍、清膏量的5倍 B.为了防潮、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也可对颗粒进行包薄膜衣 C.挥发油等挥发性成分可制成环糊精包合物混匀于颗粒 D.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含水量不得过9.0% E.泡腾颗粒系由药物与泡腾崩解剂制成的颗粒 『正确答案』D 片剂 X:不属于口服片剂的有 A.咀嚼片 B.舌下片 C.分散片 D.泡腾片 E.口腔贴片 『正确答案』BE 列说法对应的片剂是 A.素片 B.糖衣片 C.薄膜衣片 D.咀嚼片 E.舌下片 1.可避免药物首过效应 2.药物不经过胃肠道,而经口腔黏膜吸收进入血液 3.以高分子为成膜材料进行包衣,目的是防潮、增加药物稳定性或使药物在胃肠道的特定部 『正确答案』E、E、C A:有关片剂的正确表述是

中药制剂与剂型

第十六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A型题 1.下列关于微囊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加速药物释放,制成速效制剂 B.可使液态药物制成固体制剂 C.可遮掩药物的不良气味 D.可改善药物的可压性和流动性 E.减少复方配伍禁忌 2.固体分散体中最常用的亲水性载体材料是 A.乙基纤维素 B.聚乙二醇类 C.Ⅱ号丙烯酸树脂 D.Ⅲ号丙烯酸树脂 E.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3.可考虑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是 A.生物半衰期小于1小时的药物 B.生物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药物 C.单服剂量小于1g的药物 D.药效剧烈、溶解度小的药物 E.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的药物 4.以接近零级释药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制剂是 A.被动靶向制剂 B.主动靶向制剂 C.磁性微球制剂 D.渗透泵控释片 E.膜控缓释胶囊 5.药物固体分散体的类型不包括 A.固体溶液 B.低共熔混合物 C.高分子聚合物 D.共沉淀物 E.玻璃体混悬液 6.关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给药次数较普通制剂少 B.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治疗作用较普通制剂更持久 C.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血药浓度波动较普通制剂小 D.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较普通制剂更具靶向性 E.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较普通制剂更能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7.可用作药物固体分散体水溶性载体材料的是

A.聚丙烯树脂Ⅲ号 B.乙基纤维素 C.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D.聚丙烯树脂Ⅱ号 E.聚乙烯吡咯烷酮 8.能提高中药制剂中挥发性成分稳定性的技术是 A.β-环糊精包合 B.药物微粉化 C.固体分散技术 D.喷雾干燥制粒 E.大孔树脂吸附 B型题 [1-3] A.按时间变化先多后少的非恒速释放药物 B.不受时间影响,按照零级速度规律恒速释放药物 C.缩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 D.降低药物的作用强度 E.增强药物对靶组织的特异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1.控释制剂的释药过程是 2.缓释制剂的释药过程是 3.药物制成脂质体的目的是 X型题 1.下列属于靶向制剂的是 A.脂质体 B.微囊 C.乳剂 D.磁性微球 E.前体药物制剂 2.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有 A.磁性微球 B.免疫微球 C.长循环脂质体 D.修饰的微乳 E.pH敏感靶向制剂 3.固体分散体系的类型有 A.粗分散体系 B.低共熔混合物 C.固态溶液 D.玻璃溶液 E.共沉淀物 4.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作用有 A.提高药物稳定性 B.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C.调节释药速度 D.使液体药物粉末化 E.使药物具有靶向性 5.按照给药途径的不同,缓释制剂的类型有 A.口服缓释制剂 B.眼用缓释制剂 C.口腔用缓释制剂 D.牙用缓释制剂 E.透皮缓释制剂

中药制剂分析

幻灯片1 中药制剂分析 ●第一章绪论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 一门应用学科。 ● ●第一节概述 ●一、中药制剂分析的对象 ●中药制剂分析的对象应该是制剂组方中起主要作用的 ●有效成分、毒性成分、或影响疗效的化学成分,对其做出 定性、定量等各方面的评价。 幻灯片2 二、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 一)中药制剂分析的对象是复杂的混合物。 1.组成中成药的中药材具有复杂性。 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中药更由于形态相似,容易误用。 2.中成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复杂性。 1 1)由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化学成分极为复杂多样。 2) 各种化学成分在中药中的含量相差悬殊。 3)中药制剂由多种单味药材组成,所含化学成分相互影响。 3.中成药的剂型繁多,所用之辅料多种多样,在测定前,样品必须经过预处理,以排除各种辅料的干扰,必要时还须进行辅料的检查和测定。 4.工艺各异,很多在单味中药鲜品中存在的化学成分,经过炮制或制备工艺中经加热处理后已不复存在,或在制备过程中因挥发、分解、成盐 (沉淀)反应等增加了中成药分析工程的困难。 幻灯片3 二)首先进行组方分析,随方决定测定主药,选择合适的检测指标,是目前质量分析方法的特点之一。 在进行质量分析时首先以中医理论和用药原则为指导,进行组方分析,按功能主治分出主、辅、从、次药味和药群,选择某合适的化学成分为指标来说明其与质量的关系。

幻灯片4 三、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因素 (一)原料药材的品种、规格、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的影响 (二)炮制方法的影响 (三)生产工艺的影响 (四)中药制剂的包装、贮藏、保管的影响 幻灯片5 四、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药物分析发展趋势 基本的方法主要为:分离分析法、电化学法、光谱法和联用分析方法等。 各种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常规分析方法,如HPTLC、HPLC、GC、HPCE、LC-MS联用等。 体内药物分析研究,趋向于采用在线的联用微透析分析技术,如on-line MD-CE、on-line MD—LC等。 手性药物作为化学药物的特殊群体,以HPLC和CE为主要拆分手段的手性药物分析方兴未艾,已成为全世界药物分析的研究热点。 幻灯片6 二)国内中药制剂分析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中药制剂分析现状 1)光谱法的应用 A 比色法如丹参素/丹参注射液,阿魏酸/当归浸膏--定量 B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单波长法如蒽醌/何首乌,香豆素/祖师栗膏--定量; 双波长法靛蓝、靛玉红/喉痛消炎丸--定量; 三波长法小檗碱/三黄片--定量; 一阶导数光谱法绿原酸/感冒咳嗽冲剂,麻黄碱/哮喘丸--定量

执业药师中药一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一汇总

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 《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 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 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 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 3、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见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中药制剂与剂型第六节

第六、七节注射剂与眼用制剂 A型题 1.下列有关除去热原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普通除菌滤器不能滤除热原 B.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可除去玻璃容器中热原 C.通常灭菌方法不能破坏热原活性 D.超滤膜不能截留除去药液中的热原 E.用三醋酸纤维素膜反渗透可除去注射用水中热原 2.有关热原含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原是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 B.热原是细菌的代谢产物、尸体及内毒素的混合物 C.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至热能力最强 D.热原通常是磷脂、脂多糖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E.经121℃、30分钟热压灭菌后,既杀死全部细菌,又完全破坏热原 3.下列增加中药注射液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方法中,错误的是(D) A.调节PH值 B.调整渗透压 C.加抑菌剂 D.冲氧气 E.加增溶剂 4.任何药液,只要其冰点降至-0.52℃,即与血浆成为 A.等张溶液 B.等渗溶液 C.高渗溶液 D.低张溶液 E.低渗溶液 5.热原系高分子复合物,其致热活性中心是 A.磷脂 B.蛋白质 C.多肽 D.多糖 E.脂多糖 6.热原系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其中致热活性特别强的是

A.脂肪酸 B.脂多糖 C.磷脂 D.蛋白质E.胆固醇 7.不能破坏或去除热原的方法是 A.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浸泡30分钟 B.115℃,68.65kPa热压灭菌30分钟 C.采用针用活性炭吸附 D.250℃干热空气灭菌30~45分钟 E.采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8.热原的基本性质不包括 A.水溶性 B.渗透性 C.被活性炭等的吸附性 D.不挥发性 E.滤过性 9.注射用乳剂可选用的乳化剂为 A.司盘80 B.月桂醇硫酸钠 C.洁尔灭 D.卵磷脂 E.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10.配制中药注射剂(水针剂)的溶剂应是 A.制药用水 B.蒸馏水 C.去离子水 D.注射用水 E.制药纯水 11.可用于去除注射剂药液中热原的方法是 A.高温法 B.水醇法 C.吸附法 D.酸碱法 E.微滤法 12.用于去除含热敏性成分中药注射液中热原的方法是 A.热压灭菌法 B.高温法 C.酸碱法 D.针用活性炭吸附法 E.超滤法 13.将1000ml冰点下降度为0.056℃的注射液调整为等渗溶液,需加入氯化钠的克数为(A) A.8.0g B.8.5g C.9.0g D.9.5g E.10.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