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经络(痰热腑实模板

合集下载

中风护理常规【范本模板】

中风护理常规【范本模板】

中风护理常规姜小林中风又名卒中,系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症的病症。

“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

古人将此类症状与所观察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短暂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梗塞、腔隙性高梗塞、脑梗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1护理评估:1。

1发病诱因1.2半身不遂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1。

3评估患肢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1。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1.5 X线、CT等检查结果。

1.6辩证:中经络(肝阳上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风火闭窍证、痰火闭窍证、元神衰败证)。

1。

6。

1肝阳上亢主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黄或燥,脉弦有力。

1。

6.2风痰阻络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1.6。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1.6。

4气虚血瘀主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包腻,脉细弦或数。

1.6。

5阴虚风动主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急性期中脏腑患者不在本科治疗)1。

6。

6风火闭窍主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1。

6。

7痰火闭窍主证:突然昏倒,昏愦不语,燥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脑病科疾病中风护理常规

脑病科疾病中风护理常规

脑病科疾病中风护理常规【概念】中风病以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为诱因。

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变化,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观察肢体活动、自理能力、吞咽功能、言语表达、皮肤及二便情况等,了解肌力分级。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眩晕头痛,面红身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强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泻火通络。

(2)风痰瘀血、痹阻经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头晕目眩。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治法:熄风化痰,祛瘀通络。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清热通腑,熄风化痰。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2.中脏腑(1)肝阳暴亢、上扰清窍证:神志恍惚,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面红,口干便秘。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平肝潜阳,醒神开窍。

(2)痰湿内蕴、蒙塞心神证:神昏,半身不遂。

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_(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_(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编码:I6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头颅CT、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传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心电监测、胸片。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四)痰多息促
4.循经拍背法:排痰前,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往上轻 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 度、时间、次数。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痰多息促穴位贴敷俞穴
1.肺俞: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膏盲: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中风护理方案(急性期)
神经内科
沈艳菊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 2.痰热内闭证 3.元气败脱证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2.风痰阻络证 3.痰热腑实证 4.气虚血瘀证 5.阴虚风动证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 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 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四)痰多息促
1.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 发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 分泌物,每日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痰液黏稠时 多饮水,或遵医嘱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神昏 或痰多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3.定喘: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4.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五)高热
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 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 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中风』阴虚风动型中风(中经络)

『中风』阴虚风动型中风(中经络)

『中风』阴虚风动型中风(中经络)
阴虚风动型中风(中经络)
治疗方法:镇肝熄风汤加减。

证候表现: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则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出处:《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肝胆病证(卷)·第七节中风(篇)
原文: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本方既补肝肾之阴,又能熄风潜阳,用于阴虚风动之眩晕,头痛,舌强、肢颤等。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中风(中经络)中医护理

中风(中经络)中医护理

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研 究: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护 理模式在中风(中经络)治疗 中的应用,发挥中西医各自 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中风(中经络)护理体系。
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 度和接受度:通过宣传教育 和科普活动,提高患者对中 医护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增强患者选择中医护理的意 愿和信心。
感谢您的观看
推荐食谱
如山药粥、薏米粥、木耳炒肉片、清 蒸鱼等,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滋阴润燥等功效,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
康复训练指导与建议
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 训练、认知训练等。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应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争 取早日康复。
发病机制探讨
肝阳化风
素体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 上亢;或情志失调,恼怒太过, 气火内盛,阳气升动无制,气血 上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
蔽清窍而发病。
热极生风
邪热内盛,则热极动风;或外感 邪热入里,燔灼肝经,煽动内风
而发病。
阴虚风动
年老肾亏,或房室劳倦、七情过 极、饮食失调等耗伤肾阴,阴虚 则阳亢,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 ,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触
03
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护理原则
01
02
03
平衡阴阳
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 志等因素,使人体阴阳平 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调整脏腑功能
根据中风患者脏腑功能的 失调情况,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如调理脾胃、疏 肝理气等。
扶正祛邪
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扶助 正气,祛除病邪,提高患 者的抗病能力。
预防复发
中医护理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的思想,通过调整患者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等,预防中风的复发。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