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底层文学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论贾平凹小说《高兴》对底层生存困境的探寻

论贾平凹小说《高兴》对底层生存困境的探寻

论贾平凹小说《高兴》对底层生存困境的探寻【摘要】在新时期商业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国传统的底层世界在社会制度、文化心理和人际关系领域都与传统发生了裂变,而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亦呈现出不同于前驱写作的异质,贾平凹小说《高兴》通过对底层世界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社会底层人的生存困境与人性世界。

【关键词】底层;人性;生存困境;国民性底层人生活题材一直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关注的焦点,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底层人物这一传统形象也不断地为不同时期的作家界定书写并丰富开来,而事实上,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和文化心理的变迁,中国底层民众始终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意识形态领域也从未真正融入主流社会。

到了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得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前驱写作的异质。

2007年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以先锋的姿态言说了城市边缘人的生存困境。

疏离土地的惶惑如果说之前的底层文学写作中人物的生活舞台主要是乡村,那么九十年代后,作家们大多倾向于将底层写作的视角转向了被现代化楼群所埋藏的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都市边缘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城市化进程,都市的扩张和现代文明的侵蚀,使乡村的可耕土地逐渐减少。

生存困境的诱惑,使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开始了都市的漂泊生涯。

”“《高兴》则直接将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放进城市来描写,在乡村都市化的进程中失去了土地而更加贫困的农民,大批离开土地向城求生。

”小说主人公刘高兴已不同于之前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他主动放弃土地,来到西安城中寻梦。

与传统的老式农民不同的是他对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没有宗教徒般虔诚的痴恋,费孝通所言:“某种意义上,农民越来越政治化,越来越意识形态化。

知识分子作家却正努力于寻找失去的‘家园’,回归民间,成为‘民间’的发言人,努力发掘民间理性的现代价值意义。

”小说第四章中写到刘高兴“我会也是一棵树长在城里。

”这棵树早已不是象征着两千年农业文明的乡村之树,而是流走他乡寻找梦想的城市之树。

浅议“底层写作”中的“苦难崇拜”倾向

浅议“底层写作”中的“苦难崇拜”倾向

1何谓“ 层 写作” 底
… 底层 ’ 词源 自葛兰 西 , 一 在曹 雷雨 等翻译 的 《 中札 记》 狱
中, 译成 ‘ 层阶级 ’ ‘ 层集 团 ’ 被 下 、下 。但 是 , 兰 西 的 底 层 理 论 葛 实 际 上仍 是 无 产阶 级 专 政 理 论 , 通 过 论 述 底 层 在 各 种 统 治 中 的 他 作用 而论 及 底 层 在 自己 的 政 治 领 导 下 取 得 霸 权 的 问 题 ” 。 而 j
善 , 否 应 当有 限 度 ? 本 文 试从 “ 难 崇 拜 ” 个 角 度 切 入 , 度 是 苦 这 再
了力透纸背的思想深度 和难 以抹【 的艺术价值 。甚至可以说 , 灭 如
果没有“ 苦难” 的存 在 , 以及正 视苦难 关注苦 难书写 苦难 的勇气
和魄力 , 的文学或许会失去许多丰富的精 神内涵而显得不那 我们
么厚实和深刻。
也 许 正 是 因 为 , 难 不 可 回 避 , 学 就 同样 离 不 开 对 苦 难 的 苦 文
审视“ 底层写作” 通 过分析 “ , 底层写 作” 品 中的苦 难过度 书写 作 所带来艺术上 的瑕疵 , 探索“ 底层写作” 更好 的发展方 向。
关 注。尤其 是近年来 , 随着“ 底层写作 ” 思潮 的风 兴云涌 , 有关底
层 苦难 的叙 事与 书写更是 层 出不 穷。贾平 凹的《 腔》 阎连科 秦 , 的《 日光流年》 刘 庆邦 的《 , 兄妹》 方方 的《 , 出门寻死》, 陈应松的 《 马嘶岭血案》 罗伟 章的《 , 我们的路》 曹征路 的《 儿》 《 , 那 、 霓虹 》
等 都是 描 写 苦难 的代 表 性 作 品 , 这 些 作 品 中 , 有 的 弱 势 者 始 在 所

底层写作的出场语境分析

底层写作的出场语境分析
收稿 日期 :0 0 0 -6 2 1 —42
的文化品牌——关 于 ( 打工世 界 ) 的评 说》 中所 言 : 打工 文 学 的 出现 不 存 在 呼 唤 不 呼 唤 承 认 不 “
承认 的问题 , 就像 锤 子 敲 在 石头 上 你 不 必担 心 不
会 发 出响声 。 关 于底 层 的书写 , 某 种 程 度 上 正 ” 在 是 社会 现实危 机在 文学 上 的投 射 。
学语 境 , 追寻底 层 写作 与新 文 学尤其是 新 时期 以来文 学的 内在 联 系。
关键 词 : 底层 写作 ; 知识 分子使 命 ; 苦难 焦虑症 ; 道德 优越 感
中 图分类 号 : 0 . 1 67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3— 8 7 2 1 )4— 0 0— 3 17 0 8 ( 0 0 0 0 4 0
第2 卷 期 8 第4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科版) 社
Junlf hnzo ste f eho g(oaSe e di ) orao aghuI t to cnl ySclcn in C ni T u o i icE t o
V18 o o2 . N. 4
作者简介 : 宋玉霞 (9 7 18 一
)女 , , 硕士研究生。
第 4期
宋 玉 霞 : 层 写作 的 出场 语境 分 析 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1
二 、 层 写作 的 文 学语 境 分析 底
底 层写作 也 是 文学 观念 、 实践 自身 发 展 的 合
理 走 向 。下 文将 着重 分析 底层 写作 出场 的文 学语 境 , 就是底 层 写 作 与 新 文学 尤 其 是 新 时 期 以来 也

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

2、何为“底层文学”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情感立场 ――指向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源流追述及辨析
1、“打工诗歌”、“打工文学”
2、新写实文学
3、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等
4、左翼文学
文学如何表述底层:
1、谁在表述 A、知识者的表述(代言式、启蒙式的表述) 俯视、隔膜、癔想、虚妄的同情 体贴、悲悯、艺术化、文学性 B、底层的自我表述
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柳冬妩的《人在屋檐下》、《跳槽》 谢湘南的《农民问题》、 张守刚的《我在工业区想着稻田》 张绍民的《比较》 周崇贤的《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盲流 部落》、《都市盲流》、 盛可以的《北妹》《道德颂》、《水乳》 王十月的《无碑》《31区》
命名与概念
1、何谓“底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的解释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Subaltern
Classes(底层阶级)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的诠释
A、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难 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 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 B、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 最低限度的生存 C、文化层面――无充分的话语权,普遍不具备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暂时需要 他人代言
现象描述:
刘庆邦的《神木》、《哑炮》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马嘶岭血案》、 《太平狗》、《母亲》等) 尤凤伟的《泥鳅》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民工》
曹征路的《那儿》、《霓虹》
胡学文的《行走在路上的鱼》、《命案高悬》 罗伟章的《变脸》、《大嫂谣》 荆永鸣的《创可贴》、《北京侯鸟》、《外地 人》《大声呼吸》 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 李铁的《工厂的大门》

论接受视域下的底层文学苦难叙事

论接受视域下的底层文学苦难叙事

[ 收稿 日期 ]0 2—0 21 4—1 8 [ 金项 目] 基 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 目( 目编号 X S 1 0 。 项 Y K11 ) [ 作者简介] 王东凯 (9 0一) 男 , 18 , 甘肃宁县人 , 陇东学 院教育学 院讲师 , 文学硕士 ,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 的教学与研究。
岭 血 案 》的 面 世 , 于 底 层 的 创 作 与 研 讨 更 关
是 让 “底 层 文 学 ”的 概 念 Jc 光 芒 。 描 写 ,放
三 轮 车 却 被 保 安 无 辜 殴 打 。 《我 们 的 路 》
中 春 妹 的 被 骗 、 兵 的 死 、 钱 被 扣 、1 贺 工 2 2人
伸 向底 层 。 由于 底 层 很 少 或 基 本 不 占有 组
被 烧 伤 致 死 , 婆 又 瘫 痪 在 床 ,自 己 成 了 下 婆 岗工 人 , 了 生 计 好 不 容 易 爱 上 的 那 个 人 为
织资 源 、 济 资 源 、 化资 源 , 经 文
’ 以 他 所
又 偏 偏 是 个 无 赖 … … 所 有 倒 霉 的 事 都 轮 到
掉 了 勘 察 队所 有 的 人 , 后 杀 红 眼 的九 财 最
舛 的 人 物 最 终 走 上 毁 灭 道 路 , 惜 采 用 叠 不 加 式 的 方 法 叙 述 苦 难 , 种 种 意 想 不 到 的 将 不 幸 与 灾 难 降 临 到 作 品 主 人 公 身 上 , 至 甚
叔 连 我 也 不 放 过 。 其 中 九 财 叔 连 杀 七 人 的
采 用 极 端化 的充 满 血 腥 味 的场 面 来 渲 染 苦
新 世 纪 以来 , “底 层 叙 事 ”成 为 当 代 文 坛 极 具 影 响 力 的 文 学 现 象 ,由 于 他 关 注 现 实 , 当 下 生 活 的 紧 密 联 系 , 到 作 家 、 与 受 读 者 f 至 评 论 家 的 欢 迎 。 特 别 是 2 0 年 以 5 0 4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

底层小说的名词解释底层小说,顾名思义,是指以底层社会人物为主题的一类文学形式。

在中国文坛上,底层小说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这类小说主要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艰辛、苦难以及他们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底层小说提供了一个触及社会边缘的视角,展现了许多常人很少见到或忽视的生活面貌。

进入底层的世界,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命运多舛的个体,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希望。

而对于社会的其他层面的人们来说,底层小说也能够唤醒他们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并呼吁社会关注。

底层小说的主要人物通常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青年失业者、流浪汉、妓女、坐牢的人等等。

这些角色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境。

底层小说往往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揭示社会不公,并试图唤起人们对底层群体的关怀和尊重。

底层小说在形式上较为灵活多样。

有些底层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写实的方式刻画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如《许三观卖血记》、《火花》等。

还有一些底层小说采用了文学幻想和寓言的手法,通过略带夸张的表达来提醒读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如《牛》、《红高粱》等。

底层小说的出现,旨在艺术反映社会,批判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

这一文学形式紧密地联系着底层群体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命运,它揭示了底层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社会期望和渴望变革的愿望。

底层小说也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它以真实展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为己任,同时也从底层人物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阶层的问题。

这种批判意识常常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总之,底层小说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

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通过对社会边缘群体的真实描写,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尊重。

底层小说的发展与社会问题和人民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底层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社会状况中的真相,点亮更多人们被遗忘的生活角落,引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

底层文学叙事中的想象性表述及其原因探析

底层文学叙事中的想象性表述及其原因探析

原 我 中 新 世 纪 以 来 , 着 社 会 结 构 的 变 革 与 调 整 , 馆 , 来 是 面 临 拆 迁 的 房 子 。 《 们 的 路 》 春 妹 的 随 社 贺 工 工 1 - 会 阶 层 出 现 明 显 分 化 , 弱 势 群 体 ” “ 农 问 题 ” 被 骗 、 兵 的死 、 钱 被 扣 、 人 为 了 " 钱 向 老 板 下 “ 、三 、 “ 民 工 ” 至 “寅层 ” 新 名 词 陆 续 出 现 。 利二会 农 乃 ,: 等 号 层 已经 是 —种 客 观存 在 , 为 反 映 现实 生 活 的文 学 作 必 将 关 注 i — 化 。 一 大 批 竹 家 胙 视 点 下 移 , 凌 ; 关 注 社 会 I 层 ^民 的 疾 若 , 世 纪 以 来 出 现 了 大 量 反 蔑 、 劫 姓 活 的 作 品 。底 层 是 被 学 界 公 认 的 “ 乏 缺 自我 表 达 能 力 ” “ 遍 不 具 备 完 整 表 达 自身 的 能 、普
是将 底层 置 于苦 难 的 深渊与 需要 拯救 的地位 , 时受 当下 大众 文化 的影 响 , 种对 苦 难 的 关 注 变成 了“ 同 这 比 惨 比狠 ” 的残 酷叙 事 。 关键 词 : 层 文 学 ; 象性 表 述 ; 酷叙 事 底 想 残 中图 分 类号 : 0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 7 - 3 (0 1 0 - 2 - I6 2 A 1 41 0 2 1 )3 080 6 7 0 4 收 稿 日期 :0 0 1 -1 2 1 - 1l 作 者 简介 : 东凯 (90 ) 男 , 肃宁县人 , 师 , 学硕 士 , 王 18一 , 甘 讲 文 主要从 事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教 学与研 究 。
曹 征 路 的 《 虹 》中 倪 红 梅 身 上 的 各 种 极 端 不 幸 却 冤 令 人深 思 。首 先 是 父 亲 为 了 在 火 灾 中 抢 救 工 厂 的 贝产 而 襁嘴 5 死 , 夫 因公 惨 死 后 为 了廊 才 勤 丈 她 听 从领 导 的话 没有 索取丝 毫 的赔 偿 , 婆 又瘫 痪 婆 在 床 , 己成 了下 岗工 人 , 要 照 顾 女 儿 , 了 生 计 自 还 为 她 也. 力 寻披 卜侗 努 以 依靠 的人 , 不I 易 爱止 的 好 容 刃 _^又偏 偏 是 己 … … 所 有 倒 霉 的 事 都 轮 到 个 赖 了 她 , 有 这 些 女 象者 所 j 隰 为 了将 她 逼 到 绝 境 , 她 使

文学与底层

文学与底层

中期社会学家 、 经济学家的研究调查报告中。市场对资源
重新分配 , 某些个人 的权力 ( 财富 、 育 、 教 权力 ) 被剥夺 , 作
为市场经济动力的个人出现分化 , 于是 ,复活了穷人和富 “
人的概念 ” 。无疑 ,底层” “ 的发现和表述 , 揭示 了社会不平
度。 于是有人一针 见血指 出: 底层写作 , 这是知识分子 的自
考虑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 。刘旭也承认“ 对于一个没有 能力表达 自己、没有发言权 ” “ 目模糊不清”的群体来 、面 说, 不可能摆脱被表述 的命运跚。历史 已经证明 了“ 真正的
材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从来不缺乏 对于现实的“ 关注和凝
老百姓不会写作” 张清华语 ) ( 。既然任何表述都存在不同
摘 要 : 近年来“ 层写作” 为出现频率极高的一 语词 “ 底 成 城关”{ ≮ f勺 学曲 睨 对 . ff {: : 、 i≮
现 、中国现代 文学从来不缺乏对于现实的“ 关注和凝视” 文学再度进 入“ 共领域” i .¨ 写怍( 对底 罢的表述 ) 能否代表沉默的大 多数. 底层能否被表述” “ ?文学以 样f 弋个 l j 『 = j 什 白色?“ 底层写作” 的价值边界在哪里?
底层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 , 这并不是 当下文学新 的题
音” 小说 中的底层 “ , 多多少少是被遮蔽的对象”]但是 , 口 。 什
么是真正的底层?一些来 自底层 自己的声音 又有多少是属
于底层的呢?在一些打 工者诗歌中 , 那些歌颂 和感激涕零 的表达 , 有多少是他们真正的 自我?其 中有太多的其他的
治关 怀和现实关怀。但是 ,底层文学” “ 或者 “ 底层写作 ” 的 说法 , 给人似 曾相识 的感觉 , 免怀 疑“ 不 唯题材论 ” 复 的“ 活” 题材能否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标尺 , 。 这个问 题已经不成为问题。但是 ,底层” “ 标签还是让文学蒙上了 暧昧的意识形态的意味。另一方面 , 这个语 词本身就预设 了叙 事者与被叙事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异 , 传达 出一种优越 感, 多少有些冷漠的 、 居高临下的同情和义愤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底层文学发展前景
“底层文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主要以底层生存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一
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不等同于“纯文学”,因为“纯文学”基
本上与现实世界毫无关联、不涉及具体现实生活的描写、不揭露现实
存有的主要问题;它也不等同于“通俗文学”,因为“通俗文学”虽
然借助社会现实的题材,但其带有明显的逃避现实幻想或者商业痕迹
企图,为了获得这种结果而故意采取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方式,甚至
无病呻吟;它也不等同于“主旋律文学”,因为“主旋律文学”完全
是一种按照主流意识思维和主流意识结构要求来撰写的,力求粉饰太
平和标榜进步,而未真正触及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形式。

因为具有鲜
明的自我特征,分析和探究“底层文学”的兴起、发展与未来方向自
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底层文学的兴起
关于“底层文学”的兴起,时间上算来并不久远,大概也就是从2004年左右才开始的。

这种新式的文学创作现象吸引了比如《天涯》、
《上海文学》、《小说选刊》、《北京文学》、《文学评论》、《文
艺理论与批评》等全国理论和文学刊物的集中讨论。

“底层文学”具
有自己的特征,它以现实主义为主,将笔触深入到底层人物的生活状
态当中,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倾听底层人的心声与思考,展望
底层人的期冀与梦想,记录底层人的愤懑与不平;它采取多样化的表
现形式,既以传统的写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细致描述,也未机械排斥
艺术表达的创新探索;它的写作态度是相当严肃认真的,致力于在对
底层社会生活完整客观描述的同时,更期望引起人们对这种现象存有
的密切思考,探究和挖掘造成此种现象的背后深层渊源。

“底层文学”的出现,是当代中国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一种重要表征,其反映着
中国社会当中日益严峻的如贫富悬殊、城乡差别、利益冲突等社会矛
盾问题,敢于站在普通劳苦大众的立场打破固有意识和精英文化设置
的话语障碍,勇于揭示和描写出当前时代具有的真实图景,以客观批
判的姿态针对现实展开发言,因而构建了价值选择观上的独特因素。

尽管出现了“底层文学”的文学现象,但对其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比如对于同样一部文学作品,有人叫好、有人叫差;有人认为作品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在阅读时内心充满了欣喜与激动,有人认为作品缺乏充足的“艺术性”,在阅读时只见到干巴巴的苦难与哀嚎。

因为“底层文学”直面现实,令人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心酸与痛苦,缺乏舒适和趣味,但是,它可以使读者对个人与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判断,意识到正在生活的这个社会依然存有着不公平与不公正的地方,激荡起他们要求改变这个不公正和不公平社会的愿望和勇气,而非时时处于逍遥自在当中,在幻想中逃避现实,在沉醉中不思进取。

“底层文学”的重要作用就是体现于此。

当然,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底层文学”的这种促人深思和觉醒的作用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因为在具体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中,底层人物有时会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处于社会底层之中的,是一种天生的必然,有着一种认同自己应该被压迫的逻辑观点。

二、底层文学的发展
尽管“底层文学”目前在整个文学界还基本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如同时下的社会底层在现实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大致一样,但其发展的势头是比较好的。

“底层文学”的描述对象是普通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而非精英社会的风花雪月,在创作方式上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现在还处于较为基础的萌芽状态,还需要历史与作家们去革新创造,但是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必然为公众所普遍接纳和推崇的。

但是,“底层文学”在某个阶段内并不是被人完全看好的,因为对于早前以前出现的比如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和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思潮,人们是比较容易把握和归纳出它们的特征的,但是对于“底层文学”,则很难在基本层面上达成一定共识,这也造成了主流文学界在很长一个阶段内对于这种新的文学形式是抱着不屑一顾和嗤之以鼻的态度的,认为“底层文学”的提法有些荒诞怪异,没有较为清晰和明确的内在价值观,仅仅仅仅一个容纳各种东西的杂货铺或者是一团根本就理不清的乱麻而已。

主流文学界之所以对“底层文学”具有这种思想认识,原因之一是有人以前将以往的“工农兵文学”、“农村题材小说”、
“城市题材小说”、“工厂题材小说”、“伤痕文学”等统统纳入到“底层文学”这个大箩筐中,将“底层文学”简单地看作为一种创作
题材而造成的结果。

因此,近年来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是比较激
烈的,一种观点认为,“底层文学”是打着专门标签的全新工具论,
只注重现实反映,不注重艺术创新;只注重苦难揭露,不注重背景原因;只注重道德批判,不注重社会剖析。

这种观点认为,正是打着这
样的旗帜,“底层文学”极力抢占着道德舆论的制高点,标榜着道德
的高姿态,他们举例说近年来描写矿难的作品特别繁多,似乎给人们
传达着这样一条信息,那就是“底层文学”试图在这个领域占领必要
的道德高地,大量缺乏艺术性的关于矿难的种种文章、小说、特别报
道等等俨然就是代表了广大劳苦大众的心声,要是没有对矿工生存现
状的描写,就不能够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强烈反
对“底层文学”的提法,而且认为目前的“底层文学”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到了相当泛滥的地步,也没有任何发展的前景。

但是,事实果真
如此吗?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底层文学”的出现
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的,其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如
今的一个必然逻辑过程反映,同时也是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面
临的错综复杂的深刻社会变化催生出来的必然产物,是当代极具创新
思维的文学创作思潮背景下包含有特定内涵与外延内容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必然要得到快速发展的一种文学作品创作方式。

三、底层文学的未来方向
那么,“底层文学”的未来方向又在哪里?对此,可以明确的说,
“底层文学”的未来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

底层文学未来的方向,是
由其自身坚实的主体性决定的。

现实的中国具有比较庞大的底层群体,他们对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思想界和
文学界会有一批作家和学者拿起笔来记录和评论这些底层人物的所思
所想,将中国的现实变化与底层人物的发展联系起来,触及到挖掘人
的内心深处中去,呼吁时代精英对底层人物困境的关注,倡导国家在
改善底层人物生存现状方面持续取得进步,而不能简单地忽视底层人
物生存的现状,认为这些人仅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包袱,直接把他们
忽略、甩开或牺牲即可,却恰恰忘记了底层人物作为中国主体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他们这个社会主体发展起来,整个国家才能发生彻底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底层文学”未来的发展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比如在很多“底层文学”中,作家们将他们的目光和笔端着力关注在对底层人物的苦难描写中,呈现给读者大量关于底层人物的精微细碎的人性内部的描述,力求揭示普遍意义上的劳苦百姓的生存艰难。

这种对发生在现实中的苦难因为描述得如此详尽,以至于令一些评论家们认为底层文学作品仅仅关注纯粹的个人苦难经历和个人内心冲突,缺乏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必要的人文关怀。

这种看法从某种水准上来讲是不无道理的,也是“底层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换句话说,那就是对于从事底层文学创造的作家们来说,他们应该将目光和视野更多地由狭隘的苦难世界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逐步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存有的重重隔阂,深入探究和分析当今社会存有的种种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底层悲凄生活的背景原因,尖锐揭示出当代社会中涉及欢乐与悲哀、梦想与失落在内的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有的真正根源来。

浅析底层文学发展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