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最新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最新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一节整数和整除

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因数和倍数

1.3能被2、5整除的数

第二节分解质因数

1.4素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

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分数

第一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分数与除法

2.2分数的基本性质

2.3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节分数的运算

2.4分数的加减法

2.5分数的乘法

2.6分数的除法

2.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三章比和比例

第一节比和比例

3.1比的意义

3.2比的基本性质

3.3比例

第二节百分比

3.4百分比的意义

3.5百分比的应用

3.6等可能事件

第四章圆和扇形

第一节圆的周长和弧长

4.1圆的周长

4.2弧长

第二节圆和扇形的面积

4.3圆的面积

4.4扇形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

第五章有理数

第一节有理数

5.1有理数的意义

5.2数轴

5.3绝对值

第二节有理数的运算

5.4有理数的加法

5.5有理数的减法

5.6有理数的乘法

5.7有理数的除法

5.8有理数的乘方

5.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0科学记数法

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第一节方程与方程的解

6.1列方程

6.2方程的解

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

6.3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6.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三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5不等式及其性质

6.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6.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四节一次方程组

6.8二元一次方程

6.9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0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1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

第一节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

7.1线段的大小的比较

7.2画线段的和、差、倍

第二节角

7.3角的概念与表示

7.4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

7.5画角的和、差、倍

7.6余角、补角

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

第一节长方体的元素

第二节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

第三节长方体中棱与棱的位置关系

第四节长方体中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五节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七年级上册

第九章整式

第一节整式的概念

9.1字母表示数

9.2代数式

9.3代数式的值

9.4整式

第二节整式的加减

9.5合并同类项

9.6整式的加减

第三节整式的乘法

9.7同底数幂的乘法

9.8积的乘方

9.9幂的乘方

9.10整式的乘法

第四节乘法公式

9.11平方差公式

9.12完全平方公式

第五节因式分解

9.13提取公因式法

9.14公式法

9.15十字相乘法

9.16分组分解法

第六节整式的除法

9.17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9.18同底数幂的除法

9.19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第十章分式

第一节分式

10.1分式的意义

10.2分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分式的运算

10.3分式的乘除

10.4分式的加减

10.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10.6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

第一节图形的平移

11.1 平移

第二节图形的旋转

11.2旋转

11.3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

11.4中心对称

第三节图形的翻折

11.5翻折与轴对称图形

11.6轴对称

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实数

第一节实数的概念

12.1 实数的概念

第二节数的开方

12.2平方根和开平方

12.3立方根和开立方

12.4n次方根

第三节实数的运算

12.5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12.6实数的运算

第四节分数指数幂

12.7 分数指数幂

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

第一节相交线

13.1邻补角、对顶角

13.2垂线

13.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第二节平行线

13.4平行线的判定

13.5平行线的性质

第十四章三角形

第一节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14.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4.2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二节全等三角形

14.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

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三节等腰三角形

14.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4.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4.7等边三角形

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

15.1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二节直角坐标平面内点运动

直角坐标平面内点运动

八年级上册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第一节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二次根式

16.2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第二节二次根式的运算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7.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7.3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第一节正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8.2正比例函数

第二节反比例函数

18.3 反比例函数

第三节函数的表示法

18.4 函数的表示法

第十九章几何证明

第一节几何证明

19.1命题和证明

19.2证明举例

第二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

19.3逆命题和逆定理

19.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9.5角的平分线

19.6轨迹

第三节直角三角形

19.7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9.8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9.9勾股定理

19.10两点的距离公式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章一次函数

第一节一次函数的概念

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

第二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0.2 一次函数的图像

20.3 一次函数的性质

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应用

20.4一次函数的应用

阅读材料直线型经验公式

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

第一节整式方程

21.1一元整式方程

21.2二项方程

第二节分式方程

21.3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第三节无理方程

21.4 无理方程

第四节二元二次方程组

21.5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

21.6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五节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21.7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阅读材料一些特殊的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

第二十二章四边形

第一节多边形

22.1 多边形

第二节平行四边形

22.2平行四边形

22.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三节梯形

22.4梯形

22.5等腰梯形

22.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四节 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22.7 平面向量

22.8 平面向量的加法

22.9 平面向量的减法

阅读材料 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

第二十三章 概率初步

第一节 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23.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23.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节 事件的概率

23.3 事件的概率

23.4 概率计算举例

探究活动 杨辉三角与路径问题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

第一节 相似形

24.1 放缩与相似形

第二节 比例线段

24.2 比例线段

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

第三节 相似三角形

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第四节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

24.7 平面向量的分解

第二十五章 锐角的三角比

第一节 锐角的三角比

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

25.2 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

第二节 解直角三角形

25.3 解直角三角形

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第一节 二次函数的概念

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

第二节 二次函数的图像

26.2 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

26.3 二次函数2

()y a x m k =++的图像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七章圆与正多边形

第一节圆的基本性质

27.1 圆的确定

27.2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27.3 垂径定理

第二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7.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7.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三节正多边形与圆

27.6 正多边形与圆

第二十八章统计初步

第一节统计的意义

28.1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28.2 统计的意义

第二节基本的统计量

28.3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

28.4 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

28.5 表示一组数据分布的量

28.6 统计实习

【教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案(一) 【第一部分】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 《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

初中数学教科书代数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 : 一、问题提出 纵观百年来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次教育改革,基本都以科技的发展为背景,以课程的改革为核心。譬如20世纪50-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年代的“问题解决”以及90年代的反思,新世纪到来之际爆发的“数学 战争”,再次强调基础,均是从课程开始改起的,并且是以数学课程改革作为导火索或者突破口。数学学科一直是世界各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引领着基础教育改革。而其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始终是数学历次课程改革的最基本问题,选择什么课程内容?选定的课程内容各部分如何分布?在各个年级如何分布?前后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些需要进行研究取证,找到部分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层面上。 课程内容在各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年级安排,如康?h媛对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统一课程标准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Mathematics研究分析,“数与代数”在1-10年级分布都是最多的;刘长明,孙 连举曾对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康?h媛,曹一鸣对中 英美三国小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主题、内容总体分布等做了量化分析;曹一鸣、严虹以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南非12个国家最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 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微积分、其他共五个知识领域中对于标准的内容条目进行统计比较。但是,数学课程标准是宏观架构思考与设想,并且在各个国家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差异悬殊,其规定详略也不一致。相对而言,数学教科书中对课程内容表述更为详细具体,对其研究更有意义。 代数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代数面临的困难,是世界各国数学教学具有共性的问题。因此对各个国家教科书代数内容进行量化比较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我们曾对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日本与俄罗斯十国的现行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包括测量)、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进行了比较,初步了解分布状况。代数作为“数与代数”领域核心组成部分,需进一步整体与局部进行细化研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国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版)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 一、总目标 (4) 二、学段目标 (5)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6) 第三学段(7~9 年级) (6) 一、数与代数 (6) 二、图形与几何 (8) 三、统计与概率 (12) 四、综合与实践 (12)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3) 一、教学建议 (13) 二、评价建议 (17)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4) 附录 (26) 附录 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26) 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26)

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简要)

2013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目录(最新 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 一、总目标 (7) 二、学段目标 (8)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9) 第三学段(7--9年级) (9) 一、数与代数 (9) 二、图形与几何 (12) 三、统计与概率 (17) 四、综合与实践 (18)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9) 一、教学建议 (19) 二、评价建议 (25) 三、教材编写建议 (3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5) 附录 (38)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8)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9)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 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 第一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 《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

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数与形为研究对象,在抽象、推理、应用的往复循环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与计算机的结合过程中,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在人类文明史上,数学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仍然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需的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以及当前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奠基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具有独特作用。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得到基本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二)课程理念 1.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数学课程应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主要强调: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数学学习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 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数学学 习与其在个性方向上的发展相适应。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 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2.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要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要强调:——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精选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2018年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一次函数

初中数学教材人教版与北师大对比

数学《人教版》《北师版》对比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北师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New)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展开与折叠 3 截一个几何体 4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New) 1 有理数 2 数轴 3 绝对值 4 有理数的加法 5 有理数的减法 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7 有理数的乘法 8 有理数的除法 9 有理数的乘方 10 科学记数法 11 有理数的混和运算 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New) 1 字母表示数 2 代数式 3 整式 4 整式的加减 5 探索与表达规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New) 1 线段、射线、直线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3 角 4 角的比较 5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New) 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4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 5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New) 1 数据的收集 2 普查和抽样调查 3 数据的表示 4 统计图的选择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New) ⊙探寻神奇的幻方 ⊙关注人口老龄化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课题学习(New)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总复习(New)

初三数学“课标”要求与“考纲”要求

初三数学“课标”要求与“考纲”要求 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2004年10月版)规定的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的内容与要求,确定学业考试的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水平层次、基本特征及其表述中所涉及的行为动词如下表所示: 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 (相似形部分 24.1-24.5 18课时)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相似形的概念,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画图操作。理解相似比的意义,能根据相似比想像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对放缩情况进行估计 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在证明过程中体会运动观点与分类讨论方法。掌握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说明1) 3.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性质,掌握它们的基本运用 4.经历三角形相似与全等的类比过程,进一步体验类比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

思想。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方法;掌握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以及对应的角平分线比、对应的中线比、对应的高的比的性质;知道三角形的重心。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 说明:证明和计算中,运用三角形全等或相似不超过两次,或同时运用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分别以一次为限。 可通过例题了解射影定理及比例中项概念。 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 (向量部分 24.6-24.7 5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说出点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的基本特征,认识平移与方向、距离的关系;通过点的平移引出有向线段;理解有向线段的意义 2.通过实例和位移引入向量的有关概念;知道向量的要素及向量的表示;理解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平行向量、零向量的意义。 3.通过位移直观认识向量的合成,得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归纳加法运算律;再指出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几个向量相加的多边形法则。知道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平行四边行的判定和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加法逆运算的讨论引入向量的减法,类比有理数减法并利用相反向量,将向量减法转化为加法;或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导出减法的三角形法则。会进行向量的加减运算,这里注重于对向量加减运算的直观认识。 4.联系相似变换(放缩),由几个相同向量相加导出整数与向量的乘法,再规定实数与向量相乘的意义,并导出运算律。掌握数与向量的乘法运算及其运算律,建立数乘向量对于向量加法的分配律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6.通过与多项式的有关运算进行类比,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通过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激发学习向量的兴趣。

研究论文:浙教版和东京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117876 数学论文 浙教版和东京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各国、各套教材的设计思想和编排格式多并不相同,而是各具特色,分析这些国外教材,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数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必有重要借鉴价值[1]. 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教材在东京以及其他地区被广泛采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本研究选取东京书籍株式会社20xx年出版发行的《新数学2》(以下简称东京版)与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浙教版)作为比较对象.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是特殊三角形,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具有一般三角形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些特性在几何证明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研究其他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基础[3].《新数学2》第5章第1节为“三角形”,与之相应,我国浙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为“特殊三角形”,这两部分内容相近,存在一定可比性.

2编排顺序比较 首先,为了说明两种教材在此部分内容上的差异,笔者将两部分内容纵向展开,对章节内容进行对比,整理得出图1.由图1和分析教材可知,东京版教材上行单元学习了“平行和全等”,浙教版教材上行单元学习了“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两单元内容均学习了全等等知识,与本单元联系密切.东京版教材的下行单元是概率,浙教版教材的下行单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本单元均无显著联系.两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学习的整体顺序相同,都是先学习等腰三角形,其间穿插等边三角形的学习,再学习直角三角形.但东京版教材“三角形”整块内容相比浙教版教材进度快,浙教版教材是学习过图形的轴对称后才进入等腰三角形的讨论.图1特殊三角形课程编排顺序 3引入方式比较 两版教材“三角形和四边形”与“特殊三角形”引入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两版教材在章首引入方式上存在不同.浙教版教材的引入方式与东京版教材相比更为简单,仅采用章头图和引导语引入.东京版教材在“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章首,由传统技艺――剪纸引入,让学生即兴剪出一个形状,让学生在

新课标文辑——【2017年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 一、总目标 (8) 二、学段目标 (10)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12 第三学段(7~9年级) (12) 一、数与代数 (12) 二、图形与几何 (16) 三、统计与概率 (25) 四、综合与实践 (26)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6) 一、教学建议 (26) 二、评价建议 (36) 三、教材编写建议 (44)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1) 附录 (55)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55) 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57)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海数学课标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试行) 2004年7月修改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提供了刻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数量模型,提供了处理数据和观测资料、进行推断和证明的有效工具,它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重要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工具,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和人际交流的简明语言,对社会大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中小学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并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对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积极态度和思想方法、求真求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深远影响。数学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是一门主要课程。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体现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的现代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二)课程理念 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和。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文化的内涵,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应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2.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上海市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公民提高数学教育程度创造了条件。数学课程要努力体现“数学为人人”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使所有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根据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构建简明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确定数学课程的内容;应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基本原理和通用方法,切实加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应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选择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充实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开发数学实践环节,强化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群体中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应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数学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使数学课程适应于全体学生。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详]

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数与形为研究对象,在抽象、推理、应用的往复循环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与计算机的结合过程中,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在人类文明史上,数学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仍然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需的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以及当前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奠基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具有独特作用。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得到基本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二)课程理念 1.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数学课程应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主要强调: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数学学习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 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数学学 习与其在个性方向上的发展相适应。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完整)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修订版)整理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

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 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最新整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7~9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 a 的含义(这里的a 表示有理数)。(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

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 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3)能推导乘法公式:(a + b)(a - b)=a2 -b2 , (a±b)2 =a2 ± 2ab +b2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 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 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完整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 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 《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数与代数》 开县德阳初中李晓辉 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数学课程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在探究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它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2、学段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数学思考: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素质: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常见的数学四大思想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