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解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是一种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广泛应用的方法。
它的目的是通过
尽快、有效地控制并修复伤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水平。
在这
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强调早期手术干预。
在多发伤患者中,伴有严重出血、内脏损伤等
急性生命威胁的情况较为常见。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强调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尽快进
行手术干预,控制出血并修复内脏损伤。
这种早期手术干预的优势在于避免了复杂的术后
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注重综合治疗。
在多发伤患者中,损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单一
的手术方法难以解决所有问题。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强调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包括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专科的专家协作。
他们共同制定并执行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
的成功率。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注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多发伤救治中,患者常常伴有严重的休克、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通过早期控制出血、感染源的清除
和早期康复治疗等手段,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注重团队合作。
在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团队合作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强调各个科室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急诊科、影像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多个科室的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救治。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更好地协调各
个环节,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损伤控制外科是一种专门针对严重创伤的外科手术技术,旨在迅速控制出血和其他生命威胁,并为进一步治疗和恢复创伤患者做好准备。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技术和程序,包括手术止血、修复器官、清除污染物和恢复功能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历史背景、目的、适应症、手术步骤、并发症等方面。
一. 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损伤控制外科是一种针对严重创伤而设计的外科手术技术,旨在迅速控制出血和其他生命威胁,并为进一步治疗和恢复创伤患者做好准备。
这种手术技术通常被用于应对大规模事故或战争中造成的大规模创伤,例如交通事故、地震或爆炸等。
二. 损伤控制外科的历史背景损伤控制外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当时,由于战争中使用了新型武器和技术,造成的创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和复杂。
因此,外科医生们开始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创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伤控制外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军事医生们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程序,例如腹腔暂时关闭、手术止血等,以便更好地处理战争中的大规模创伤。
三. 损伤控制外科的目的损伤控制外科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控制出血和其他生命威胁,并为进一步治疗和恢复创伤患者做好准备。
这种手术技术通常被用于应对大规模事故或战争中造成的大规模创伤。
具体来说,损伤控制外科有以下几个目标:1. 控制出血:在严重创伤中,失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进一步治疗之前,必须迅速控制出血。
2. 修复器官:严重创伤可能导致器官受损,因此必须进行紧急修复。
3. 清除污染物:在大规模事故或战争中,人们可能会暴露于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病原体。
因此,在进行进一步治疗之前,必须清除这些污染物。
4. 恢复功能:在完成以上三个目标之后,还需要为患者恢复功能做好准备。
这可能涉及到康复治疗和其他程序。
四. 损伤控制外科的适应症损伤控制外科通常用于应对以下类型的创伤:1. 大规模事故:例如交通事故、地震或爆炸等。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1. 引言1.1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定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是指在面临多发伤患者时,通过快速、有效地进行初步止血、暂时性外固定和保护性包扎等措施,减少失血、避免血容量不足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以维持多发伤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为进一步治疗和手术创造时机的一种外科技术。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强调在急诊外科阶段进行有效的损伤控制,是保障多发伤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多发伤患者常常伴随有明显的失血和休克症状,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救治。
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定义正是为了应对这一需求而提出的。
通过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可以迅速有效地管理患者伤情,减轻其痛苦,提高生存率,并为后续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急诊外科中,掌握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对于处理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定义及相关原理的理解,是医务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也是提高多发伤救治效率和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1.2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中的重要性在急诊外科中,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急诊外科是对各种突发、严重、危及生命的外科疾病进行紧急抢救和处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而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更是急诊外科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多系统受伤,病情复杂,需要紧急而高效的干预。
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快速、有效地控制出血源、纠正休克、防止内脏损伤的继续发展等措施,可以及时稳定患者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可以有效缩短急诊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的伤情做出初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减少手术过程中的不必要延误,提高手术效率。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为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是急诊外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
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外科文献中出现了一新的名词即“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控制外科主要是指针对那些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一开始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
一、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Ⅱ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
其实这就是损伤控制理念的雏形。
但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I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
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
10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惊奇地发现,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
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 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
正确理解与运用损伤控制性外科

正确理解与合理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李幼生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近二十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新理论。
它雏形始于19世纪末肝损伤的堵塞止血,1993年Rotondo正式提出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1]。
DCS从理论的提出到目前的临床广泛实践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发展之快超出人们的想像,其应用范围已覆盖至战伤、创伤及非创伤疾病的救治,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澄清。
1.DCS这一新理念是突然出现的吗?传统观念认为首次手术治疗是进行确定性修复或重建的最佳时机,但严重创伤病人惊人的死亡率,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死亡的原因并非手术失败,而是继创伤及手术后的内环境紊乱、生理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的致死三联症---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2]。
DCS它改变了严重创伤病人一定要在首次手术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概念,更注重创伤后的临时生命救护和控制病理生理性改变。
在DCS 理论提出以前, 早已有该方面的临床实践。
如1894年Kusnetzoff 和Pensky 首先使用纱布填塞肝脏止血。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 分期手术、分期救治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应用, 这些都是现代DCS的早期实践。
1983年, Stone等[3]报道严重腹部创伤病人经损伤控制性手术处理,包括临时剖腹填塞止血、纠正凝血障碍后进一步手术处理,与经常规确定性手术病人比较,病死率明显降低。
1993年Rotondo等[1]提出了DCS的理念,并逐步建立了DCS三个阶段的处理原则:即快速控制伤情、复苏和确定性手术。
DCS的核心是尽快地控制出血,减轻污染,以病人的生存为目标,以术后的生活质量为前提,根据病人全身情况、病损范围、术者的技术、后续治疗条件等,为病人设计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手术操作” [4]。
2.DCS适合于非创伤病人吗?DCS最早起源于腹部创伤,随后从腹部创伤逐渐发展到骨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颅脑外科、妇科等,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
最新(普通外科)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ppt课件

• 以上变化进而引起循环、呼吸、泌尿、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 碍,导致RDS和(或)MOF的发生。
• 由于既往的临床实践中,这群极危重病人的存活率为0
• 所以,尽管“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较高,其原则仍逐渐获得认可
• 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这一理念得到了进一 步深化。
• Gawande于2004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著 文描述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战伤中的实际应用。
• 一伤员在汽车爆炸攻击中,两下肢、腹部、右手、 面部均严重损伤,在战地医院进行了初步处理,切 除一损伤严重的下肢,处理损破肠管外置造口,对 其余创伤进行包扎,后送德国美军医院继续进行复 苏救治,再空运返回美国。伤后36h,伤员达美国 Walter Reed总医院,然后进行了分期手术治疗, 最终伤员的左面部损毁,右手丧失,经腹部手术重 建了肠管的连续性,一下肢在膝上截肢,另一下肢 为髋关节解脱,伤残甚重,但他获得了生存。这是 应用“控制损伤性手术”这一理念的成果。
三者互为因果
低温
恶性循环
代谢性 酸中毒
凝血 障碍
➢ 而长时间的复杂外科手术及麻醉 进一步引起失血、热量丢失、酸中 毒、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和免疫系统损害,使患者自身创伤 修复能力严重受损
腹腔间隙综合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
• 也是严重创伤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100%。腹腔内或腹膜后严 重出血或感染、内脏器官水肿、肠系膜静脉阻塞、腹膜炎或胰腺炎引 起大量渗液、胃肠严重扩张、复苏时大量输液、腹腔填塞及张力状态 下关腹都是危险因素。
损伤控制外科

输尿管损伤不直接缝合,仅插管引流。 膀胱损伤,置管引流,经尿道或耻骨上均可。膀胱广
泛损伤时,建议行双侧输尿管插管,使尿液改道
肠道 单纯性肠穿孔可用单层连续缝合来修 补;肠段损伤严重时,在损伤肠段的近、远端 用丝线结扎或胃肠吻合器封闭,暂不行肠切 除和重建;
胆道损伤可采用外引流法
理论形成
1993年Rotondo等回顾性总结了22例腹部严重 穿透性创伤,发现其中13例先行控制出血,暂时关闭 损伤的空腔脏器,减轻污染,避免加重进一步损害,待 病人情况稳定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其存活率较对照 组有明显提高(77%∶11% ),首次提出了“损伤控制” 的理念。
理念深化: 战争实践:分期手术、分期救治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人,术中常有部分肠管的活力不易判断。有 些外科医生为了避免二次开腹,将已经坏死、刚刚出现血运障碍以及无 法判断活力的肠段全都切除,虽然手术无后顾之忧,但却给病人术后营 养吸收带来了困难,甚至造成短肠综合征。目前认为应尽量将可疑循环 障碍的肠管保留,术后积极治疗并密切观察,如显示继续坏死,可再行剖 腹探查。国外有学者将DC理念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中,首先手术切除缺 血肠段,术后行血管造影明确部位后再行确定性手术,避免了过多肠段 的切除,防止出现短肠综合征。
2、内容:(1)移去填塞 (2)探查、重建 (3)顺序:血管→泌尿→胃肠道 (4)关闭胸、腹腔:无张力 保护内脏免 受侵蚀
DCS适应证 1、环境因素:战争、灾难、边远地区 2、损伤类型:高动能躯干闭合性创伤/多发 性躯干穿透伤
3、伤情复杂程度:大血管合并多脏器伤/多灶性或多体腔出血/胰十二指肠 严重毁损/严重肝损伤伴肝后下腔静脉破裂/骨盆血肿破裂或开放性骨盆 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多脏器损伤确定处理优先权困难时切开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等治 疗解除胆道梗阻→ICU再次复苏→情况改善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引言损伤控制外科是一门关注重伤急救和创伤病患救治的外科学科,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手术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病患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本文将从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历史发展、术前准备、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损伤控制外科是一种在临床创伤病患中应用的外科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尽快有效地控制损伤,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患因损伤所导致的死亡和残疾。
损伤控制外科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简化的手术技术,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创伤病患暴露在严重的生理创伤反应中的时间。
损伤控制外科在病患到达医院后的前期救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拯救病患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损伤控制外科的历史发展1. 第一阶段:战时损伤控制损伤控制外科最早的应用是在战地医疗中。
20世纪初期,战争的创伤给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难以应对大规模的创伤病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医们开始探索并实践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通过实施迅速有效的手术、出血控制以及器官修复,显著地降低了战争中创伤的致死率。
2. 第二阶段:经典损伤控制外科的发展随着战争的结束,损伤控制外科开始在民用医疗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损伤控制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医学界开始认识到在病患的创伤病情得到充分控制之前应暂时放弃完整修复创伤损伤的方法,以实施简单的手术或非手术干预来控制病情。
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更多的创伤病患得以幸存,奠定了损伤控制外科的基础。
3. 第三阶段:现代损伤控制外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创伤病患救治经验的积累,损伤控制外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损伤控制外科不仅注重损伤的急救处理,还关注术前准备、手术的精细化和器官的保护等方面。
随着损伤控制外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创新,其在创伤救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三、损伤控制外科的术前准备1. 伤情评估在进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前,医生需要对病患的伤情进行全面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对"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解
作者:黎介寿, LI Jie-shou
作者单位:21G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大学临床学院
刊名:
中华创伤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年,卷(期):2009,25(1)
被引用次数:32次
1.黎介寿腹部损伤控制性外科[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08)
2.Smith BR;Stabile BE Emerging trends in peptic ulcer disease and damage control surgery in the
H.pylori era[外文期刊] 2005(04)
3.Schreyer N;Allard D"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just the surgery the patient needs 2008(167)
4.Gebhard F;Huber-Leng M Polytrauma-pathophysiology end management principles 2008(06)
5.Nguyen HB;Rivers EP;Knoblich BP Early lactate clearante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utcome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外文期刊] 2004(08)
6.Ding W;Wu X;Li J Temporary intravescular shunts used as a damage control surgery edjunct in complex vascular injury:collective review 2008(09)
7.Rezende-Neto J;Marques AC;Guedes IJ Damnage control principles applied to penetrating neck and mandibular injury 2008(04)
8.Lee J;Peitzman AB Damage-control laparotomy[外文期刊] 2006(04)
9.Freeman A J;Graham JC Damage control surgery end angingraphy in cases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aemia 2005(05)
10.Schwab CW Introduction:damage control at the start of 21st century 2004(07)
1.唐伦先.孙志扬.TANG Lun-xian.SUN Zhi-yang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2007,23(4)
2.田浩.郭雄波.吴良平.张玉新损伤控制外科新理念在严重创伤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临床军医杂志2009,37(2)
3.颜荣林.张剑.卫子然.王来根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建立与教学实践[期刊论文]-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6)
4.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
5.张耘.ZHANG Yun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2)
6.祁晓平.黎介寿肠及多脏器移植免疫抑制疗法的进展[期刊论文]-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5(5)
7.丁威威.吴性江.黎介寿.DING Wei-wei.WU Xing-jiang.LI Jie-shou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腹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14(4)
8.黎介寿.Li Jieshou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8)
9.黎介寿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会议论文]-2007
10.黎介寿.李维勤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指征和时机的再认识[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9)
1.任新亮.李帆.王向东.李建红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2013(11)
2.李帆.李建红.王伟.王彦宏.王向东.赵志强.邵双伟.任新亮损伤控制理念在外伤性纵裂血肿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32)
3.黎介寿"损伤控制"在非创伤腹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2(1)
4.肖霞.李永秀.向生娟损害控制外科在连枷胸的应用和护理[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12(26)
5.王怀刚损伤控制手术抢救成功1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2(49)
6.王革非.任建安.黎介寿损伤控制理念在非创伤外科的应用[期刊论文]-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2(1)
7.白金洲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腹部外科危急重症中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4)
8.胡方勇.朱海东.徐飞损害控制策略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3)
9.樊建林.公保才旦.钱惠岗.卓么加.陈光安.祁万乐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2010(7)
10.龚剑峰.朱维铭.吴性江.李宁.黎介寿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损伤控制性处理[期刊论文]-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
11.王革非.任建安.赵允召.李宁严重腹腔感染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期刊论文]-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6)
12.刘君.孙长怡乳腺脓肿微创治疗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临床外科杂志 2014(1)
13.覃梅.李洪艳.冯欢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20)
14.金睿.王琼.郑艳严重创伤致命三联征的护理策略[期刊论文]-武警医学 2010(5)
15.顿志平.王洪亮.马传青.尚景瑞严重脑损伤1例临床观察与护理[期刊论文]-武警医学 2009(10)
16.高劲谋损伤控制复苏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2013(3)
17.黄小兰.黄春玉.田丰.陈仿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腹部外科危急重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3)
18.孙备.李鹏.姜洪池纱布填塞应用的临床价值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华外科杂志 2011(9)
19.罗卫庆.任志刚.郑树森损伤控制性外科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2013(11)
20.余阶洋.王三亨.黎辉.邓青志.黄正壮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33例[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12(23)
21.陈仿.陈宁波腹部外科危急重症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期刊论文]-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1)
22.吉化春.马晓波.王喆.赵大鹏.朱吉祥突发事故所致批量伤员的救治[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杂志 2009(27)
23.窦万强.苏瑞婷.费胜海.田华平肋骨骨折内固定的分析与体会[期刊论文]-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3(11)
24.杜顺杰.吴希瑞.张弢.刘月驹.吴天昊儿童创伤性半骨盆离断伤救治成功1例[期刊论文]-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4)
25.冀兵连枷胸病人的治疗与护理[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10(29)
26.杨帆.宋先舟.白祥军.周锡渊.张剑.曹园多发伤合并脊柱脊髓损伤的特点分析[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2011(2)
27.李宁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新理念的整合与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1)
28.吕洋.任辉明.夏宗保.蔡崇元损伤控制性外科在急性重症型胆管炎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刊 2012(8)
29.易学明践行绿色医疗理念推动服务质量提升[期刊论文]-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2(1)
30.姜大同.项和平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医药 2012(11)
31.江方正.童智慧.叶向红.李维勤腹腔开放减压术中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及其护理进展[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21)
32.只达石.张国斌.闫华颅脑创伤基础与临床研究十年回顾[期刊论文]-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1)
引用本文格式:黎介寿.LI Jie-shou对"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解[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