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流派(网站)

语言学流派(网站)
语言学流派(网站)

历史比较语言学

王立(本站原创)

西方学者在比较梵语、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时,发现它们的许多词发音大致相同或相关。比如“二”,都有“t音”;“父亲”,都有“p”音。扩大比较范围,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不是巧合,而是规律。根据这些语言的共同特征,提出了印欧语系的概念。根据已知的特征,推测这些语言共同源出的原始语言——原始印欧语的语音形式。

英语“父亲”是father,与上边说的“p”不一样。这是语音变化的结果。原始印欧语的p变成了日耳曼语言的f,原始印欧语的"d"变成了日耳曼语言的"t"......一旦发生变化,所有的语音同样遵守变化规律。大多数场合确实如此。也有例外的情形,开始人们以为是规律不够科学,后来知道那些例外是受别的规律支配的。

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风行于欧洲。这是一门从欧洲产生的针对印欧语系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在我国古代新疆的吐火罗语,与意大利语接近,是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检验和挑战。吐火罗语“牛”读“ko”,与梵语guah,德语kuh,英语cow和原始印欧语gwou同类。然而吐火罗语在地理上是最东边的印欧语,它不属东方的S类语言,却属于西方的K类语言。(根据“一百”一词的发音,以S开头的语言位于东部,叫S类语言,而以K开头的语言位于西部,叫K类语言。吐火罗语“一百”读kant或kante两种音。)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其它语系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阿尔泰系分成突劂、蒙古、满-通古斯三个语族,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致性不如印欧语系那样简单。这些民族古代生活在中国北方,互相接触,语言的演化比较复杂,三个语族的共同词汇不多,便难以构拟原始阿尔泰语。汉语古今语音发生了巨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中古有清浊对立(如b和p,g和k)现在普通话没有b和g,只有不送气的p,k与不送气的p,k的区别。威妥玛式拼法不用b,g的方法正确,可送气符号太麻烦。peking的P读如“拨”,后来不知怎么回事,连标准音也是“泼”了。汉语拼音方案的b、d、g是不送气的清音,使学习俄、法、意等语言的学生面对“不送气”摸不着头脑,其实汉语中就这么发音!中古只有平声,不分阴平和阳平,清音声母的字现在读阴平,如“诗”,浊音声母的字现在读阳平,如“时”。在各大方言中,清浊音、韵母、声调的分合很不一致,历史比较语言学用于具体的一个场合可行,若全盘考虑就不那么简单了。不少学者构拟了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如认为“各”读klak,有复辅音声母。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用保存下来的材料推断过去的语言规律和语音形式。如果某一原始语言的特征在其子语言中没有被继承下来,构拟出的原始语言当然也没有那个特征,任何一种语言,方言都不完全一致,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梵语都是一样,构拟一种单纯的整齐划一的原始语言,是否就说明某个地区乃至全人类是最初只使用同一种语言,也是有疑问的。

在历史研究上,历史比较语言学对于语音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经过验证的理论,是非常有力的证据。汉藏语系各语言的关系是与中国历史密切联系的。吐火罗语的使用者与灭阿卡德国家的古提人是同一种族,可研究者却说古提人属于闪族。(《失落的文明:巴比伦》P.35)陕、甘一带“我”发ng?,本地老年人小时候的读书音也一样是ng?,与藏语第一人称单数说法nga是同源词,这是现实的证据,只看词典就失误了。玛雅人跟“人”叫in,与中国多数地方的发音一样,跟普通话不同,这个词是玛雅人来自中国的又一证据。不能用普通话代替古汉语来研究!

俄罗斯语与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可以互通。挪威语、丹麦语、瑞典语也可以互通。这是由于不同之处有规律可循——由于历史的音变形成的差异,使用者有意无意地运用有关规律,就无师自通会外语了。相比之下,汉语一些方言的差异倒比两种语言差异更大呢!这些事实,启示我们:成功的国际语充分抓住了语言规律,使之有利于我们使用。学过大同语(Mondlango)之后,才会更深刻地领悟到大同语的先进性。构拟出来的原始语言,只有历史的影子。大同语却是现实世界的畅行无阻的通行证,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同语有大显身手的客观条件,关键取决于我们的行动了。

学习笔记:结构主义语言学

周五, 06/01/2006 - 17:19 — jing

来源:

?杨再彪: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

?欧阳骏鹏: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早期,索绪尔站在新语法学派的立场。受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的一种所谓"格式塔思想"影响,语言学界特别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索绪尔对语言的观点逐渐与新语法学派发生了脱离,渐渐创立了自己一个新的学派—心理社会学学派。“格式塔思想”转变了索绪尔当初的语言观,但由他所建立的心理社会学学派理论却直接来源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学模式,而涂尔干的社会学学说又来源于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

心理社会学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而社会是由“观念的总体”构成的,观念又体现于人的心理,所以“社会事实”就是“集体心理现象”,语言就是集体心理现象。

1916年索绪尔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称《教程》)的问世,全方位革新了以前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及研究方法,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研究的不是各个要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的“结构”,指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方法(《教程》)

区分语言的研究和言语的研究

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理的,而心理总归属于个体。以前人们所说的语言是一种“言语行为”,它分为语言和言语,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言语包括说话者的意志组合(即心理)和语音表达,是次要的;语言是纯心理的东西,是在言语活动范围内人们的心理印象,是不依赖于个人的,是主要的。因此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由言语构成;言语要产生表达效果,为人所理解,也离不开语言。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属于社会部分的语言,而不是属于个人部分的言语。

指出语言研究就是要从所指和能指中找出它本身的价值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之所以这样有用,是因为它有价值。语言的价值是在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通俗一点,所指就是概念,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语义(或内容),能指是音响形象,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语言形式。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示一定的语义,一定的语义要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它们之间是互相对应的。正因为这样,语言才能完成交际的功能,体现出价值,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语言就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符号系统。

区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言语是个人的,言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阶段上的演变,言语是千变万化的东西,所以言语是属于历时的。相反,语言是属于社会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比较稳定的,虽然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变化,但变化最终还是出自于言语上,所以语言可以看作静态的,共时的。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同时存在的语言的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是属于整个系统的逻辑和心理的关系,是最主要的,而把以前比较语法学所重视的历时研究认为是次要的。

确定语言成分的句段关系(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

语言各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分成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各个词(或称各个要素)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这些个要素可能只有一个词,可能是一串词组成的句子。总之,这些各要素之间结成的关系,就是句段关系。句段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僻如句子层次分析、词组结构分析、词的结构分析等。另一方面,在说话的时候,话语之外总是有一些东西出现在说话者的记忆里,这些在记忆里被唤起的东西,与说出的每个词(或称每个要素)有一些共同点相联系着,这种联系称联想关系。联想关系在语言研究中僻如名词的词形变化:复数、格。动词的词形变化:进行体、

完成体、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等都属于联想关系。后来结构主义追随者把索绪尔的句段关系改称为组合关系,把联想关系改称为聚合关系,被人们所公认。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发展分成三个主要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三者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对象,把言语排除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但这三个学派的研究有各自不同特点。概括地说,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

布拉格学派

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布拉格学派主要研究成就在音位学,这方面成绩最突出是特鲁别茨科依。他把音位定义为:在语言中相对立的不能分解为更小的辨义单位的成员。这个定义从语音对立和辨义特征两方面相结合,今天看来一直是比较科学的。

他明确区分音今学和语音学。指出:研究言语的能指的学科叫语音学,研究语言的能指的学科叫做音位学,语音学是纯粹的语音现象的研究,音位学是语言语音功能的研究。

特鲁别茨科依去世后不久出版的遗着《音位学原理))(有译为《音位学纲要)))是布拉格学派在音位学研究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着作。

哥本哈根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乌尔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他们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叶尔姆斯列夫的名着《语言理论导论》里。

叶尔姆斯列夫注意到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主张区分内容平面和形式平面,两者又都区分为形式和实体。语言符号是由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所构成的单位。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的关系。他的理论称作语符学,具有代数的性质,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假设,注重演绎。

认为语言学不同于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研究语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常数,使之投射于现实语言中,不论有任何变化,都是适用的,永恒的。他们极力拼弃以往语言研究中的归纳法,认为归纳只能寻找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发现常

数,只有演绎法才能找到常数。而哥本哈根学派的所谓常数就是符号,认为只有符号是永恒的,所以要研究有关于符号的一切。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着称。这种理论十分抽象,很少实际应用,但代表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

又称描写语言学派。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大师是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两个人各写过《语言论》,都是语言理论的经典。但他俩语言观有所不同。萨丕尔持观念主义(或称心灵主义)语言观,主张把语言现象同人类心理、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强调语言有结构模式,语言的结构模式大大地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主张一些难于解释清楚的细节不必过于纠缠。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了着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本观点是: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布龙菲尔德持的是机械主义(或称行为主义、形式主义)语言观,主张研究语言是描写其形式构造,排除任何带意义的因素。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一套理论方法被其他社会学科所利用。人类学使用这一套理论方法,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取得丰硕成果,文学批评从结构上品评诗歌,精神分析学从结构上分析无意识活动和梦,等等。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

转换生成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转换生成语言理论是欧美语言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因此,它的诞生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说

又称“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是乔姆斯基(1957)在其《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1959年他对斯金纳《言语行为》中“强化生成说”的深刻批判,一时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学界,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对世界各国心理、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等产生了广泛影响。

基于前述对斯金纳的分析与批判,他指出:①语言是创造的,也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

②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

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实现的;

③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乔姆斯基的理论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这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当然,他的“语言获得装置”仅仅属于一种假设,要证实这个假设并不容易。事实上,目前它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据,而只是对科学事实的一种解释性假说而已。另外,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也是片面的。

另外,我们认为,他所说的那种天生的普遍语法实质上就是事物(动作)固有的基本特征在言语中的反映。世界各国婴儿在言语获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发生发展顺序(如单词——单词句——双词句——三词句等)和这种普通语法结构,都是其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在语言方面的体现,究其根源,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事物是共同的。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普通语法结构并不是什么先天存在的内在机制,而只是婴儿思维与认知的发展规律在言语发展过程中的表现。1970—1977年对新发现的13岁“人工野孩”吉妮所进行的珍贵研究证实,错过0到13、14岁这—语言发展关键期以后,人类个体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言语,但却不能学会语法规则,也即他将不具备那种普通语法结构。这一发现使乔姆斯基不得不进一步补充他的理论,从而提出,作为言语获得基础的这种天生机制在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而这个关键期就在青春期以前。这表明他正在向语言形成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论靠近,使其理论更为完善。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研究范畴的界定、视角和特点:

布莱特(W. Bright, 1966)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说话者的社会身份,听话者的身份,会话场景,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平民语言学,语言变异程度,社会语言学的应用。他的视角涉及语境、语言的历时与共时。他的重点放在“语言变异”上,社会语言学本身也是以变异为立足点。

费希曼(J. Fishman, 1972)他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以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在社区组织中的功能。费希曼是将社会语言学二分为宏观和微观。他是关注的是不同层面的研究对象。

海姆斯(D.Hymes, 1974)海姆斯提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目标有三项:(1)既有社会目标又有语言目标;(2)社会现实的语言学,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从事的工作;(3)社会构成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范围广泛的理论。海姆斯特别强调社会语言

学的目标应该具有广泛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

祝畹瑾她将研究内容细分为五个方面:(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和按照各种属性划分的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2)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交谈的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她的界定主要是关注言语共同体、语言变体、语码转换、社会与变体的联系这几个方面。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一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社会语言学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语言结构是传统语言学关注的一部分但是社会语言学的特点是把语言和会话者的背景,所处的语境作为研究的部分。重视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影响。

游汝杰、邹嘉彦指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学科名称是由社会学(Soci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复合而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Social Linguistics,基本涵义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二是Sociology of Language,基本涵义是: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事实,来解释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从研究方向来界定社会语言学,简而言之,前者是从社会研究语言,后者是从语言研究社会。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1. 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等等;

2.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

3. 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

4.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5. 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6. 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他发现,不同的r 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62%和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20%)。

编辑本段《语言学教程》对社会语言学的相关介绍

Sociolinguistics is an umbrella term which cover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interests in language and society,including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the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users.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varieti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unction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eakers as these three constantly interact and change within a speech community.It seeks to discover the societal rules and norms that explain and constrain language behaviour and the behaviour toward language in speech communities.It also seeks to determine the symbolic value of language varieties for their speakers.That language varieties come to have symbolic or symptomatic value,in and of themselves,is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ir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Rep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contact me via email if you want to copy this eassay:exiven@https://www.360docs.net/doc/951314469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9513144693.html,/s/blog_59a22f2b0100azyk.html This essay is taken from"Linguistics.A Course Book" Editor in chief:胡壮麟Subeditor:姜望琪资料来源:《语言学教程》主编:胡壮麟副主编:姜望琪)

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它试图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同时,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而这种由语言的多样性产生的符号性或象征性特征,是语言功能差异的必然结果。(以上文字如需转载,必须经过本人同意,电子邮件:exiven@https://www.360docs.net/doc/9513144693.html,恶意篡改文章内容视为侵犯著作权,参考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513144693.html,/s/blog_59a22f2b0100azyk.html资料来源:《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胡壮麟副主编:姜望琪)

认知语言学是什么意思?

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语言学中,人们也根据模块化的原则划分出一些分支,如语音、词法、句法、语义等。这样的划分,在一方面简化了人类认知机制,从而使得原本复杂的东西,变的可以琢磨,可以通过计算机等智能机器来仿真人类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过于简化的方法,对于人类认知研究的长远发展,并不是有利的。对于任何基础性的研究而言,避重就轻并非一种好的方法。值得欣慰的是,往往在一些所谓的“主流”方法之外,存在一些“另类”方法和理论。人类的历史已证明,这些“另类”的理论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认知语言学”就是这样一种属于另类的语言学理论。

“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这个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相符。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认知语法”,其二为“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为 Ronald Langacker(San Diego),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人为 George Lakoff(Berkeley)。二者均为加州大学的学者,为此有人说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争论,是美国东西海岸之争(生成语法理论的核心人物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

认知似乎成了当今的科学时尚,连乔姆斯基语言学派也声称自己是从事人类认知研究的。然而乔姆斯基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对认知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认知观”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观,他们提倡研究语言的产生能力,即人类的心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学习语言的机制,儿童利用这个机制在合适的语言环境里学会一种语言。然而在乔姆斯基学派的学者的实际研究中,很难看到对人们认知的具体探讨,在他们的论著中,既找不到利用语言来探讨人类的认知奥秘,也看不到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语言现象,所能看到的多是抽象概念的推演和纯粹理论的思辨。认知语言学则不同,它是直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描写,从该学派的论著中就可以看到明显的认知科学色彩。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认为

)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同属功能主义学派

当今语言学流派大致可分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和形式主义(formalism)两大阵营。语用学属于功能主义学派是不争的事实,Levinson(1983: 41)在其经典著作Pragm atics中提到,“最近对语用学的兴趣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可以对语言事实进行功能性的分析……这种参照外部因素的分析模式被称为功能主义”。而认知语言学家代表人物的理论“共同点的核心似乎是它们都基本上持功能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典型地反映在其他认知语言学运动的理论中”(Nutys 1993)。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同属于功能主义学派,这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宏观理论基础。

2)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都研究语言使用

语用学是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反映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客观规律。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研究就是研究语言使用”(Fa uconnier 2003),它勾勒出制约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以及人类的认知能力如何反映在语言使用中。研究语言使用,就要研究意义与语境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首先,语用学家清楚表明“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Yule 1996: 3)。认知语言学研究也离不开语境。其次,语用学是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研究意义获得的学问。因此,语用学离不开语言使用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和体验哲学,所以它尤其强调人的身体、人的经验和人的想象能力在意义形成中的作用(Lakoff 1987: 269)。

3)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区别

首先,语用学严格区分语言形式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研究语境中的意义。认知语言学却并不认为有语用学意义和语义学意义之分。其次,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境有着不同的解释。多数语用学者是从人的外部世界来研究语言使用,而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主张从人的内部和心理认知过程来研究语言使用。

尽管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存在上述分歧,但“语用和认知的视角有内在联系”(Nuyts 1993)。一方面,“语用学很大程度上是看不见的后台认知的一部分”(Fauconnier 2004:6 74);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是以语用为导向的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可以进一步补充和丰富语用学理论。我们所讨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认知心理学在过去20年里已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成熟的学科,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认知语言学吸收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语言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也提高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认知语言学在国际语言学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知名的语言学刊物上经常可以看到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文章,而且认知语言学界

也有自己专门的语言学刊物《认知语言学》,国际知名的出版社也出版了系列的认知语言学丛书。认知语言学界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定期举办会议。乔姆斯基学派的一位大学者曾经作了一个统计,就整个国际范围来看,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已经超过了乔姆斯基学派的学者。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代表人物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姗笛。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

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即当代形式主义——生成语法学,脱胎于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这两大学派基本假设的最大对立,是语言系统及某些子系统(如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off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

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姗笛)的客观论。

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把认知(或心理)角度作为研究语言的主要角度之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R. Hardson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从一开始就提出的。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兴起与以往的理论引进并不完全相同,这次学术思潮带着我们自己学者的创新烙印。以前的几次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基本上是吸收、消化和引进人家的东西,我们的学者却较少参与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而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不光是被动的借鉴和吸收,还有我们自己学者的创新。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从一开始就被运用于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如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石毓智的《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张伯江的《现代汉语双及物句式》(《中国语文》,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等等。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石毓智先生,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根据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利弊的思考,基于对汉语事实的调查,借鉴认知心理学和数学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系统的语言学思想。他的很多观点与当时国际语言学界刚刚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不谋而合,比如明确提出语义是一种认知现象,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石先生的认知语言学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比如认为语法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独立系统,语法现象是由大脑、现实和业已存在的语言系统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语法规则是现实规则在语言中的投影”的论断。他的研究领域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诸如从现实规则中寻找语法规律的理据,系统地探讨了各种数量语义特征对语法的影响,如此等等。石先生的研究与以往的汉语研究不同的一点是,他往往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从跨语言的视野选择课题,因此他的研究往往具有普遍意义,可以应用到英语等语言的分析中。他在通过汉语揭示英语规律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已得到国内外语学界的广泛认同。

认知语言学已经在中国语言学界蔚为壮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根据有些学者的统计,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论文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10倍以上,也远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学分支。可以不夸张地说,认知语言学是目前中国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必将对未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9年第3期)和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中国

功能语言学(韩礼德)缺少这部分内容。

语言学流派

二、语言学流派主要有哪些,要求掌握哪些内容?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quot;望远镜·语言学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一般称之为语文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别的学科的附庸。语文学时期的学者,对语言的研究多是主观的规定和臆测,缺少客观的描述和检验,研究对象往往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解释传统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不准违背古人的说法,忽视语言本身的结构与发展,更不理解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社会功能。历史语言学建立了比较的方法,既注意语言古今的对比,又注意现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当代活的语言的研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考察语言的的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为语言建立了谱系,对各种语言作出了谱系分类。所以,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的主要论点扼要地说有两个方面:第一,认为每中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第二,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跟其它单位的区别、对立中存在的。其鼻祖索绪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语言结构类似于象棋,每个棋子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动作范围,以若干个区别特征与其它单位对立,按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离开了象棋的结构关系,这些单位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木块或石子。语言中的词或语素,都可比拟为这样的棋子。 结构主义强调不能孤立地从事物的个别性去认识它,而要同时从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从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去认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抽象形式,而忽视语句的具体内容,显得比较片面。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1)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

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目录: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 【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 【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也称:比较语言学) 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圣才出品】

第12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12.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The Prague School and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布拉格学派与功能句子观 2. The London School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伦敦学派与语境观 3.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4. Bloomfield and American Structuralism 布隆菲尔德与美国结构主义 5. Chomsky and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法 常考考点: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论基础、特点、主要观点、重要概念;语言普遍性和人类行为关系等。 本章内容索引:

I. Saussure and modern linguistics II. The Prague School 1. Main points and contribution 2.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3. Communicative Dynamism (CD) III. The London School 1. Introduction 2. Malinowski’s theories 3. Firth’s theories 4.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5. Systemic grammar and Functional grammar (1) Systemic grammar (2) Functional grammar IV. American Structuralism 1. Introduction 2.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V.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1. Introduction 2.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3. Generative Grammar 4.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G Grammar 5. Main features of TG Grammar

语言学类别和流派.

第一部分语言学的类别 语言学类别是教学大纲增补的内容,学习上要注意几个基本的概念问题。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各个学科的总称,它的内部还有很多的分支学科,所以语言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本身的结构非常复杂,语言的种类繁多,语言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种多样,于是就形成了语言学的各种类别和流派。 语言学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类。关于语言学的类别,要注意以下几个分类角度:一是功能角度,二是研究对象,三是从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分类。一般主要是从功能角度给语言学分类。从功能看,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其余角度的分类,我们这里综合在一起介绍。由于分类角度不通,一门语言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中。例如现代汉语从功能看属于理论语言学,从对象看是专语语言学,从研究的时间范围看是共时语言学。 一、理论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主体部分,是所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对具体的、个别的语言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可分为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两大类。 (一)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部分,是在人们对各种具体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对专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与运用。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变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在学科体系的地位等。通常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再细分,可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语义学等,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性质。 (二)专语语言学 专语语言学也叫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为普通语言学提供丰富目的材料,要吸收应用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接受普通语言学的指导,与普通语言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语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它可以研究某种具体的语言,如研究汉语,叫汉语语言学,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叫英语语言学。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来源于日尔曼语,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日尔曼语言学。同学们在专科阶段学过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就是专语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点,找出演变的规律。因此,专语语言学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语言,它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的状况,据此可把专语语言学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两大类。 (一)历时语言学

语言学教程[第十二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复习笔记 I.索绪尔和现代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始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一位“使语言学走向现代的大师”。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用声音表达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联合,是表示者和被表示者的结合。符号是语言事实的核心,研究语言必须从符号本身的特性人手。 索绪尔区分了几组重要的概念: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 II.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泰休斯领导召开的该学派的第一次会议。1.主要观点及贡献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有三大重点: (1)强调共时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它可以提供完整且易掌控的研究材料。 (2)强调语言的系统性,指出任何语言单位都不能在孤立的的情况下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析及评估。换句话说,语言单位处于功能对比、对立之中。 (3)它将语言看作是在所属语言群体中发挥一系列功能的工具。 2.功能句子观 功能句子观是一套语言学分析理论,它是指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话语或文本。其基本原则就是一句话中各部分起的作用取决于它对全句意义的贡献。 一些捷克语言学家尝试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句子。他们相信一个句子包含话

语的出发点和话语的目的。话语的出发点叫做主位,它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信息;话语的目的是说话人要向听话人传递的信息,叫做述位。从主位到述位的运动揭示了大脑本身的运动。 功能句子观旨在研究话语中新(未知)、旧 (已知)信息的分布问题。已知信息指那些对于听话人不再是新信息的部分;新信息是即将向听话人传达的信息。句子中主语一谓语的分布不总是与主位一述位的分布一致。 3.交际能力 另一种版本的分析法叫做交际能力,由费尔巴斯提出。他用交际动力表示句子成分对交际发展所起的作用。 费尔巴斯把功能句子观解释为不同程度的交际力的分布。他认为,句子前面部分承载的交际力最低,然后逐步增加,直到交际力最大的成分。 Ⅲ.伦敦学派 1.介绍 伦敦学派专门用来称呼独具英国特色的语言学研究。弗斯使语言学在英国完全成为一门公认的科学。弗斯主要受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影响,而后他又影响了他的学生韩礼德。三人都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2.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 (1)语言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什么与思想相对应的东西。 (2)话语意义并不来源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源于话语发生的上下义之间的关系。其断言是根据两大观察结果得出的: ①在原始社会团体中,书写并不存在,语言只有一种使用方法。 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孩子以此种方法习得语言。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最全

语言学流派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1926年10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28)上,第一次把他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叙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应从它所达到的目的,所起的功能着眼。1929年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1935年创办期刊《词和文》。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和支解,学会为振奋民族精神,合写了文集《关于语言和诗歌的读物》。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论丛》。70年代初,学会出版《捷克和斯洛伐克语言学资料》丛书,在第一集中全文刊载了著名的《论纲》。捷克斯洛伐克的语言学是与《论纲》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论纲》写得很明确:从功能观点出发,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根据语言行为与超语言现实的关系,语言的功能可区分为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前者是针对表达对象而言的,后者是针对表达本身而言的。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曾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过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提到过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针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而言),表达(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针对交谈的另一方面而言)。雅科布逊以后又根据信息论的模式把三功能说发展成为六功能说:所指(referential)或指示(denotative),表情(emotive),意动(conative),沟通(phatic),后语言(metalinguistic),诗歌(poetic)。 (2)建立了音位学说。反映布拉格派音位观的代表作是特鲁贝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在此书中音位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此作对世界各国音位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后,雅科布逊又通过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布拉格语言学会早期的音位理论进行了某些补充和发展。 (3)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认为语法平面的基本单位是形位(morpheme),形位在一定场合下也会出现中和的现象。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征,但不对称,一个强(有标记项),一个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意义。 (4)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5)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实际切分的主要成分是"表达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即现在通用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6)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战后,布拉格学派认为:正确理解语音外壳和意义的关系,语言功能特征与结构特征的关系,以及语言体系开放性特征等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应该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地运用于本族语的分析,以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他们在语言研究中还发现了语言存在着中心区和边缘区,结构规则在中心区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边缘区则显得模糊。当前布拉格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间的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主张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电子技术,因而,在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语言学流派

Summary of the Chapter two: A Brief History of Linguistics In this unit, we know that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in the human history to more recent times, language studies developed along a route characterised by incremental in depth. From tentative attempts to know about human language till more systematic these inquiries into languages;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to the description of various languages as a whole; from studying human languages proper to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Logic, society, and culture, most inquiries seem to have taken us closer to the truth. However, as language is such a complicated phenomenon and each inquiry has its limitations, we are still far from having exhausted all aspects of language. It is safe to say, though, that these inquiries have certainly paved the way for unprecedented linguistic developments in the time that followed. 1.1 The linguistics in the four ancient civilisations Knowledge of linguistic involves its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is related to the origin of human language.Linguistics in a broad sense boasts a history as long as the history of writing. In this unit, there are altogether four ancient countries which play th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eriod of linguistic development, such as ancient India, ancient ancient China, ancient Greece, and ancient Roman. In each country, there are some linguists or philosophers who contributed to language. In the West, many philosophers were interested in a number of disciplines, language being one of their topics of discussion. They debated on the origin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 Such debate went on and on between Naturalists and Conventionalists about two oppositions: anomaly vs. analogy, and irreularity vs. regularity. The conventionalists pointed out that words can be changed at will and that language is equally efficient once the language has been accepted. In the East, and ancient China i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enjoys the fame in her theories on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Xu Shen , a Chinese linguist in the Han Dynasty, thought that the earliest historical record on writi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 ancient figure named Fuxi. And he mentioned that Cangjie created writing . Whatever stories may be and wherever the stories come from , they belong to myths. They only show how ancient people tried to get to know about language. Linguistics builds on the past. New developments do not only challenge and refute traditional doctrines, but also develop and reformulate them. In the next part , we will mainly explain linguistics in ancient times in the four ancient countries which were connected to the language. Indian linguistics is essential to the history of the language’s development. In India, Veda and Sutra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ources for the earliest grammar. These earliest forms of literature had been passed down by words of mouth until they were recorded in Sanskrit. It is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 that the great Indian grammarian

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漫谈 Schools of Linguistics: some random thoughts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刘润清 为何要讲流派问题? 我主张,进入一个研究领域时,第一要宏观,第二要对思想(ideas) 感兴趣。 宏观:做研究,别一下扎到一个小领域、小题目里去,那样会见木不见林。 了解宏观背景,让你不失迷方向。 对思想、哲学理念感兴趣,比只对纯技术性的东西感兴趣,更有意义。技术是手段,提高认识是追求。 1. 区分流派与分支 1.1 流派多指思潮, 有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盛行时代,有其影响, 往往有历史视角。(它未必对领域中的诸多问题都有论述。) Schools refer to trends of thought, with their representative figures, works, unique ideas, methods and influence on later development;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1.2 分支多指领域, 研究范围, 也有经典著作, 有影响的人物, 多用共时观点。可能多个流派都对它有过贡献。 (Branches refer to areas of study, with their classics,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often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1.3 历史视角和共时视角一起可以画出一个十字, 像一个坐标.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will form a cross, which like a coordinate. Distin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Branches 1.2 语言学的分支: Branches: 从内部分:语音学, 音系(位)学, 词汇学, 形态学, 句法学, 语义学, 语用学(?) Distinction from within: phonetics, phonology, lexic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 pragmatics (?) 从外部分: 心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 Distinction from without: psych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computation linguistics, neurolinguistics,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cultural linguistics, corpus linguistics, etc. 大分类: 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Theoretical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1.3 语言学流派: 传统语法(600BC—18世纪)traditional grammar; 历史语言学(19世纪100年) historical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开端(索緖尔, 20世纪初)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linguistics; 欧洲功能主义(20世纪20-50)European functionalism 伦敦学派(1940—50)The London School; 系统功能语法(1960—现在)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1930—50) American structuralism 美国转换生成语法(1957—现) Chomsky’s Generative Grammar 认知语言学(today)Cognitive linguistics

语言学流派总结

Theories and Schools of Modern Linguistics Part One: Ferdinand de Saussure: 1. Nature of the linguistic sign: linguistic unit is a sign.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 two (a concept and a sound-image) that makes up the whole of the linguistic sign. Signified (the matter) and signifier (the sound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guistic sign: 1.The bond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is arbitrary. 2.The linear nature of the signifier: the signifier is auditory and therefore is unfolded solely in time. As a result of this, the signifier represents a time span and the span is measurable in one single dimension, the dimension of time. 2. Langue and parole 3.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tudies Part Two: The Prague School: V. Mathesius: The main emphasis of the Prague School theory is on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functionally related units, an emphasis which shows Saussurean influence. The emphasis has led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honetic and phonological analysis of sounds and the analysis of phonemes into distinctive features. Phonological oppositions Influential scholar Trubetzkoy principles of phonology For each abstract sound there is a range than a point in which speakers are allowed to mak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it different from every other Realization by themselves and also distinct from every other realization by other people. A phoneme can be defined as the sum of these differentiating functions. It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1.It has discriminative power 2.It can not be analysed into smaller distinctive segments 3.It can only be determined by distinctive features.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FSP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nalysis which refers to an analysis of utterances or texts in terms of the information they contain. ( a theory that refers to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utterances in terms of the information they contain.) The principle is that the role of each utterance part is evaluated for its semantic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 From a functional point of view, some linguists believed that a sentence contains a point of departure and a goal of discourse. The point of departure is equally present to the speaker and to the hearer which it is their rallying point, the ground on which they meet. This is called the Theme. The goal of discourse presents the very information that is to be imparted to the hearer. This is called the Rhem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ovement from the Theme to the Rheme reveals the movement of the mind itself. Language may use different syntactic structures, but the order of ideas remains basically the same.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they created the notion of FSP to

语言学流派 2

Perspective(FSP)

Content 1.Introduction 2.The proposal of FSP ?3.The development of FSP ?https://www.360docs.net/doc/9513144693.html,parison between FSP and Halliday's Theory ?5.Conclusion

The Prague School ?The Prague School practiced a special style of synchronic linguistics and its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linguistics is that it sees language in terms of function. ?Language was looked on as functional in another sense,that is ,as a tool performing a number of essential functions or tasks for the community using it.

?Important Concepts of Prague School ?1.Distinctive Features ?2.Phonological Oppositions ?3.FSP(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The definition of FSP ?FSP(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nalysis,which refers to an analysis of utterances,in terms of the information they contain.The principle is that the role of each utterance part is evaluated for its semantic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

[语言学流派资料]功能语言学

第一节功能语言学的兴起 当代种种语言学理论,大致可以分属两大阵营:一是人文主义的语言学传统,一是科学主义的语言学传统。前者中影响较大的当属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M.A.K.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继承了英国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的创始人弗斯(J.Firth)的功能主义思想和理论,同时参考和兼收欧洲功能主义各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法国功能主义、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及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语言相对论等,由弗斯的学生,伦敦学派的一批学者在20 世纪50年代末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由于韩礼德(M.A.K.Halliday)是最早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并形成自己的体系,观点最全面、系统,所以他的理论客观上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们一般把他看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因此,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介绍,主要围绕韩礼德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模式进行。 一、功能语言学兴起概况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别之——伦敦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功能主义学派(新弗斯学派)。 韩礼德于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他曾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留学,在罗常培先生的指导下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学、汉语音系学、词典学等。1949-1950年,师从广州岭南大学的王力先生,研究现代汉语方言。学成后,韩礼德回到英国,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Firth)教授。在剑桥大学弗斯等著名教授的指导下,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元朝秘史〉汉译本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1959)。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礼德在世界各地讲学,先后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以及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1976 年移居澳大利亚,并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担任系主任工作。1987年后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荣誉教授,并在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