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赏析《沁园春 长沙》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浓厚历史感和深刻哲理的词。

这首词以长沙为背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伟大的抱负和豪情。

首先,这首词的开篇便不同凡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词人独自行走在寒秋季节、面对湘江北去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沉思。

在古典诗词中,寒秋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暮年或失意之境,而湘江则代表着湖南地区,这个地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湘江北去”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也隐含着词人对历史和时代的感慨。

接下来,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一句中,“万山红遍”暗示了秋天时草木变色的自然景观,“层林尽染”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的全貌和深广程度。

而“漫江碧透”则描绘了湘江的水清澈透明,与“百舸争流”相呼应,展现出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也蕴含着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词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

在古典诗词中,“怅”字常常用来表达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寥廓”则象征着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

而“苍茫大地”则隐喻着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大地,“谁主沉浮”则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追问和探索。

这一句既表达了词人对社会变迁的忧虑和思考,也展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在接下来的部分,词人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一句中,“百侣”指的是过去的战友和同志,“曾游”则暗示着他们曾经一起战斗和生活过。

而“峥嵘岁月稠”则表达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

这一句既表达了对过去革命斗争的怀念和敬意,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最后,词人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023年沁园春长沙赏析

2023年沁园春长沙赏析

2023年沁园春长沙赏析2023年沁园春长沙赏析意象壮美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摘要:一、概述: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特点二、具体意象分析:1.湘江2.橘子洲3.山4.林5.江6.舸7.鹰8.鱼9.百侣10.书生11.万户侯正文: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意象是诗人心灵的反映,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而鲜明的意象,它们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画卷,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沁园春·长沙》中的主要意象。

湘江、橘子洲、山、林、江、舸、鹰、鱼等,这些自然景观在诗人的笔下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在词中,诗人首先选取的意象是湘江,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坚韧的精神。

橘子洲则象征着希望和理想,它静静地矗立在湘江之中,仿佛是诗人内心的寄托。

在山、林、江、舸等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雄心壮志。

山象征着坚定和刚毅,林象征着生命的繁茂和多样性,江象征着流逝的时光和无尽的追求,舸象征着奋进的动力和决心。

鹰、鱼则象征着自由和独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

在词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过去峥嵘岁月的怀念,对青春岁月的感慨。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画卷中,有山水的壮美,有诗人的豪情,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去的回忆。

这些意象使得词歌充满了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导语:沁园春·长沙百科名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这篇诗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朗读:气势应该很足注意停顿和押韵。

上阕的景物是由远即近,由高到低,由静即动。

其中又包含了描写颜色的词语,使整个秋景多姿多彩。

几个动词的运用,如:“击”,“翔”,“竞”写出了警务的生机勃勃,十分有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上阕看似描写如画的秋景,实际上写景中隐隐透着一种豪迈的气势。

前几句中已有暗示:“看万山红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实际上是指出了生机蓬勃。

上阕以激扬的笔调写景,实则是凸显作者的磅礴气势和其志存高远。

而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更是将情感提高到了一个极致。

一个问大地,实际上问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声讨的'是军阀统治的黑暗。

从而能看出毛泽东当时的志存高远。

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为了赞美自家故乡长沙而写。

这首诗以“长沙”为主题,表达了毛泽东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和热爱之情。

诗中以“学琴不会吹,学吹不会调”的方式,描绘了小时候毛泽东学琴的情景。

他在长沙的沁园里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在光阴中磨砺了自己的革命意志。

诗中描绘了长沙美丽的自然景色,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也描绘了长沙优美的建筑景观,如“西湖歌舞好,洞庭山色白”。

这些描绘使人不禁怀念起家乡的美好,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毛泽东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在长沙故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坚定了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有力,表达了毛泽东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道尽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包含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它既是文化瑰宝,也是革命意志的象征。

沁园春长沙鉴赏(一)[试题]

沁园春长沙鉴赏(一)[试题]

《沁园春·长沙》鉴赏(一)〖原词〗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鉴赏】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

特别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

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簦上幽州台,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

这类名篇佳作举不胜举。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梗为开阔,气势梗为恢宏,哲理梗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

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

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

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的词句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

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

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

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

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

《沁园春_长沙》《沁园春_雪》对比赏析

《沁园春_长沙》《沁园春_雪》对比赏析

《沁园春_长沙》《沁园春_雪》对比赏析毛泽东一生写过两首《沁园春》,《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沁园春·雪》是主席44岁创作的。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936年,毛泽东亲率红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元月二十六日,大年初三,毛泽东从瓦窑堡出发,向黄河渡口开进。

二月间晚遇大雪,次日清晨踏雪行军,感触良多,宿营时挥毫写下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而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45年。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然而,蒋介石却决心发动内战。

为了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将写成近十年的《沁园春·雪》词赠与柳亚子,并在重庆发表。

《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之后,轰动山城,影响及于全国。

世人从而知道了毛泽东不独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文学家和伟大的诗人。

《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后,《新民报晚刊》当时的按语说,《沁园春·雪》“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近苏辛词派,但是遍找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概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

当时蒋介石也通过报纸读到了这首词,他不相信这是毛泽东填的词。

尽管他不会填词,但凭着直觉,他品味到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好词,借古说今,意境不俗。

他找来了谋士陈布雷,这是一位替蒋介石起草文稿的文人。

蒋介石问:“布雷先生,你看,毛泽东这首《沁园春》词是他作的吗?”尽管蒋介石希望说出“不是”二字,但是陈布雷是一个忠实于主人的文人,他觉得不能对蒋介石撒谎。

回答使蒋介石感到失望。

他又问:“布雷先生,你觉得这首词写得如何?”“气度非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难道就没有不尽人意之处,譬如说音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蒋介石千方百计想找出一点差错。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经典之作,词中描绘了壮美的山川、秋景的寓意、自然意象以及生命意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意象赏析。

1.壮美山川词的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山川画卷。

这里的山川并非写实,而是经过作者主观感受的艺术再现。

寒秋时节,湘江北去,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地凝望着远方的山川。

这里的山川不仅指自然景观,更是指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诗人以壮美的山川寓意祖国的秀美河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秋景寓意在《沁园春·长沙》中,秋景的描写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进一步升华了秋天的寓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里的秋景寓意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也寓意着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3.自然意象《沁园春·长沙》中的自然意象非常丰富,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通过这些自然意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这些自然意象也呈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4.生命意识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词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都是生命的象征。

这些生命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5.创作风格《沁园春·长沙》的创作风格豪放、雄浑、大气磅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赏析《沁园春·长沙》“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一、景物选取是为了立意
古今诗人对景物的选取,无论是思秋的、悲秋的还是叹秋的都是在为特定的“意”做铺垫。

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将意放在艰难苦恨之上,所以他的象自然也是哀猿落木了。

再看《沁园春·长沙》,最精彩的就是意象的选取,由于立意积极向上,所以所选取的象也是生机勃勃的景物,如山中的丛林、空中飞翔的雄鹰和水底的鱼。

其意象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境界上。

意象的选取是很关键的,要表达的内涵必须别具一格。

康德曾经说过,诗人笔下的意象不是白描,而是那些富有生命的客观形象。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选取的景物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味,他为选取的景物注入了生命力。

这些都表现在意的表达上。

如上阙的开始就是“看”字,其中包括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意象,这部分中“层”、“万”、“尽透”等词在范围和程度上都突出了山红水绿的景色,使画面感更加清晰明了。

如“鹰击长空”的“击”字,就彰显出了一种矫健、敢与天比高的姿态。

“鱼翔浅底”的“翔”字,用得也是十分巧妙,这种富有创造力和表现欲望的词语能够清楚地表现出鱼儿自由自在的欢愉。

再看“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这个“竞”字是画龙点睛之笔,万物都充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这点可以看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革命热诚。

二、意象美的表现是意象的组合
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不是一个个的意象,而是所有意象的组合。

诗往往就是将单一的意象有层次有空间感地整合到一起,让这些意象达到美的要求,同时向读者传达思想情感和多彩绚丽、鲜活生动的画面。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意象的并置
一代伟人将单一的意象并列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的组合美感。

江中百舸、山中丛林、空中飞翔的雄鹰和水底的鱼,这些意象从整体上看是并列关系,并且注意动静结合的手法,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秋色图画。

他所突出的就是革命者那种勇于向上的精神。

2.意象的辐射
以一个意象为中心并向外扩散形成的意象群就是辐射意象。

词上阙总领的七句,“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以及后面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都是围绕文中的“万类霜天”展开的。

不难看出,独立霜秋的意境就是一个“我”字,其全文整体的画面感就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观秋图。

三、意境是心境的升华
在词的开篇,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偶描写以及排偶描写勾勒湘江秋色,将读者带进一个渊深阔大的境界中。

让人感受到一幅具有生命力的秋景。

“谁主沉浮?”这个包含了现实斗争含义的语句,也与时代有关。

《沁园春·长沙》是在当时湖南督军赵恒惕密令逮捕毛泽东,毛泽东南下广州途经长沙期间所作。

所以,作者的心境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带着一腔革命热血。

结尾的三句则表现出作者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的壮志,同时也暗示人们,伟大的革命理想要实现就必须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沁园春·长沙》所表现出来的美就是以情感为主线,以景物为副线交织在一起的崇高美。

它不仅让人欣赏到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文字艺术,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种灼热的革命情怀以及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

四、意与象统一于胸中的哲思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诸多词作,之所以不逊古于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比古代的诗人多一种身份。

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他是时代洪流中的激流奋进者,他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他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者。

这就使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人。

他的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雄浑深沉不输苏轼的“大江东去”,因为苏轼个人的自我悲鸣所站立的高度不如毛泽东对一个民族登高振臂的高度;毛泽东似乎不经意间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豪迈胜于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的豪情中悲愤与自怜太多,毛泽东的豪迈中有的是一往无前的力劲,一扫传统文人过多的自我顾盼,给人带来的不是同情与悲叹,而是抖擞精神,共振而后行。

在这些超越背后,更胜一筹的是他的哲学境界。

毛泽东是诗人,是社会变革的力行者,但所有这些都统一于他的哲学思维。

毛泽东的诗作往往是他面对困难时的呼啸,他面对困难
时从来都是乐观主义者,因为他深知“黑暗的后面是光明”。

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虽还年轻,但已经展示了一个革命旗手应有的哲学高度。

五、意象与“人”的结合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之成功,还跟此词中把意象描写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有极大关系。

在上阙中,“看万山红遍”的人是谁?“问苍茫大地”的人是谁?那就是意象的人,意象的范围有多大,人的因素就有多广;下阕将上阙的“看万山红遍”、“问苍茫大地”的主体“人”的形象进一步丰满起来:“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整首词以一句“到中流击水”把上阙的意象、下阕对主体的描写贯穿起来。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这一点上与苏词、辛词以及李清照词堪有一比,苏词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极尽描写与想象之能,展开“大江东去”引领的一组意象,而下阕归结到“人”、“人之情”,但苏词过于悲观,意象的雄浑为人生的悲调做衬托,显得更悲;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也是意象领衔,而最终归结到家国人事的感叹与悲鸣中。

这两首词可谓由意象造就了情感高潮然后又跌入低潮,令读者悲从中来;而《沁园春·长沙》始终展露积极昂扬的基调,下阕进一步将上阕的高潮推向更高的高峰并留下一个向上回旋的尾音。

但是内容上、表达形式上读来并不单调。

文似看山不喜平,古今大多数作家往往采取“低、高、低”的情感与意象创作套路,而《沁园春·长沙》却采用“低、高、更高”的创作思路,这是诗词创作中不多见的,它比苏、辛模式的思路更难。

这首词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

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大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而这种美的充分展现,就得益于作者选取的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