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心理学名词解释

下位学习:下位学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学习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使之相互连接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世纪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里模型的过程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里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从事某一行为的主管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层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
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连接,连接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了,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条学习规律
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景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迁移:也成为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景中去。
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

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心里发展:所谓心里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
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件,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知识: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不一样。因而,性格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和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认为联系的过程。
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主要是确定问题究竟是什么,并尽可能达到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组织策略: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原形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內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师徒与榜样一致。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里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水平。
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各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任务分析:是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化分成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里状态。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作用,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时间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平常观察记录或学生的面谈。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在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里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算法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
问题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
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
心智技能:也成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程序化训练模式: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

的小步骤,在其事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
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 、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过程。
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景,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压力:也叫应激,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一种身心反映是一个过程。
意识流:詹姆士主张,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断,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叫做意识流。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其中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景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景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赞赏,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心里评估:是指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到榜样人物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赞扬而使观察者间接收到的强化。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态度:是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景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映。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