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4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4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二、入境旅游逆势上扬

2014年受全球经济影响,全国入境旅游呈下滑趋势。我市通过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品牌创建,加大旅游宣传和营销力度,实现了入境旅游逆势增长。全年接待入境游客263.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其中:港澳台游客95.11万人次,增长18.4%,占入境旅游者的36.1%(香港游客33.79万人次,增长3.2%;澳门游客2.90万人次,增长86.4%;台湾游客58.42万人次,增长26.9%);亚洲85.46万人次,增长17.1%,占入境旅游者的32.4%;欧洲33.46万人次,下降6.7%,占入境旅游者的12.7%;美洲25.82万人次,下降15.9%,占入境旅游者的9.8%;大洋洲6.87万人次,下降2.2%,占入境旅游者的2.6%;

非洲1.37万人次,下降12.2%,占入境旅游者的0.5%;其他15.67万人次,增长13.3%,占入境旅游者的5.9%。(见图3)

图3 2014年接待入境游客分地区比例情况

入境游客前三位的地区为:港澳台、亚洲、欧洲。入境旅游人数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

三、出境旅游增长势头强劲

2014年,重庆经济持续向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发展壮大。全年新增出境游旅行社12家。通过出境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120.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出国游增长强劲,出国游人数达96.96万人次,增长41.9%;港澳游增幅较小,港澳游人数18.32万人次,增长2.1%;赴台游有所下降,赴台游人数5.56万人次,下降2.5%。出境游目的地前5位国家为: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见图4)

图4 2014年出境旅游目的地主要国家人次情况

四、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0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54亿美元,增长6.8%。“春节”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旅游收入达124.71亿元,增长14.5%,占旅游总收入的6.2%;“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四个小长假,旅游收入133.25亿元,增长8.5%,占旅游总收入的6.7%。

国内游客在渝平均停留2.43天,人均天花费551.60元人民币,一日游游客人均花费350.51元人民币;入境游客在渝平均停留2.70天,人均天花费190.19美元。

(二)旅游品牌创建成绩喜人。全市新增旅行社45家,数量增幅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4个,是当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数量最多的一年。新增五星级旅游饭店4家,新增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新增三星级旅游饭店10家。新增五星级游轮8艘,是当年成功申报五星级游轮数量最多的一年。南川金佛山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重庆海外旅业(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市中国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全国百强旅行社”称号,重庆海外旅业(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还获得“全国旅行社税收十强”称号。选送的优秀旅游商品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得大赛金、银、铜奖各1个。

1.旅行社

2014年末,共有旅行社559家。其中:出境游旅行社62家,比上年增加12家;赴台游旅行社8家,与上年持平;一般旅行社497家,增加33家。

2.旅游星级饭店

2014年末,旅游星级饭店共249家,新增星级饭店17家,撤消星级饭店称号25家,总数比上年减少8家。其中:五星级27家,新增4家;四星级54家,新增2家;三星级131家,新增10

家;二星级37家,新增1家。旅游星级饭店共拥有客房30273间,床位50325张,员工45594人。

2014年末,共有绿色旅游饭店60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金叶级39家,银叶级21家。

3.旅游景区

2014年末,国家A级旅游景区共有178个,增加25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6个,与上年持平;4A级旅游景区63个,增加14个;3A级旅游景区69个,增加7个;2A级旅游景区38个,增加4个;1A级旅游景区2个。

2014年末,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个。

4.旅游船

2014年末,五星级及五星级标准游轮共31艘,其中已挂牌五星级游轮23艘,比上年增加8艘。

2014年末,经营重庆“两江游”企业3家,共有“两江游”游船7艘。

5.旅游汽车

2014年末,全市有专业旅游汽车740辆。

6.温泉旅游项目

2014年末,全市已建成并正常营业的温泉旅游项目33个,成为“中国温泉之都”、“世界温泉之都”有力支撑。

7.旅游青年文明号

2014年末,共有旅游青年文明号83个。其中:全国青年文明号17个,市级青年文明号66个。

(三)旅游人才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拓展旅游人才交流路子,强化旅游教育培训,促进旅游人才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人才建设稳步推进。选派的2名援藏导游,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优秀援藏导游员”。2014年末,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有35.75万人,比上年增加2.8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93.05万人,增加14.96万人。全市通过全国导游IC卡管理系统登记在册的导游达10505名。其中:特级1名,高级22名,中级198名,初级10284名。全市出境旅游领队2555人,赴台湾旅游领队566人。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全年培训导游人员1.51万人和出境领队人员506人,开展旅游系统培训13期培训人数1506人次。全市旅游专业的院校、旅游职高及旅游职业培训机构91所,旅游类专业在校学生4万余人。

(四)旅游区域协作开局良好。按照市委市政府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总体部署要求,着力打造“一心三带”区域旅游协作发展格

局。建立“一心三带”区域政府间轮值主席会议机制,成立饭店、景区、旅行社等行业企业发展联盟。各区域紧密结合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统一宣传口号、宣传品和区域营销战略,积极联合开展重点客源市场营销,区域协作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开端。

(五)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有力。坚持以推进市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工作抓手,以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发展目标,狠抓规划引领,全面完成全市首批命名的10个市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三个一批”(即命名一批、建设一批、规划一批)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作,全市52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推进顺利。

(六)旅游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按照“扶贫为本、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整合国家和市级旅游发展资金,从规划引导、项目建设、产品打造、招商引资、宣传营销等方面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全市各区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集群,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涌现出如武隆仙女山、酉阳桃花源等旅游扶贫典范。

(七)旅游宣传推广有声有色。围绕全市旅游形象推广、四季旅游活动和特色产品线路,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全年各类媒体推出全市旅游专题报道100余版,文字、图片报道2000余篇,视听报道700余分钟,网站旅游资讯3500余条(次),微博1.2万条,

微信共发布数据250期。加大在央视投放重庆旅游形象广告力度。充分利用好重庆旅游政务网、旅游内刊、旅游资讯手机报,以及官方微博平台加大旅游宣传、咨询和资讯发布,引导市民安全出行,践行文明旅游。

(八)旅游节会活动成果丰硕。创新办节模式,坚持市场导向、游客导向和融合发展,整合渝东北14个区县20余项主题活动,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深化渝鄂两省市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2014年“中国旅游日”重庆分会场活动紧扣“美丽中国之旅—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突出智能化、大众化、群众性特点,开展10多项活动,全市各区县共举办其他各类旅游节会活动70多个。

(九)旅游市场营销不断加强。继续实施入境旅游和长江三峡旅游接待激励办法,启动重庆江北机场国际厅72小时过境免签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开展整合营销,利用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北京香山峰会、上海国际旅交会等契机,开展重庆旅游专场营销活动。支持旅行社开通国际旅游直航包机。积极开展国内重要客源城市旅游营销活动,分别在上海、北京、四川、贵州、广东开展以“山水之城·重庆之约”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旅游展销活动。全年共推

出春夏秋冬四季特色旅游线路160余条,为客源地游客量身定制旅游线路产品500余条。

(十)智慧旅游建设初见成效。加强行业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完成旅游项目投资信息直报系统、重庆市旅游诚信信息平台、国内旅游接待信息直报系统、旅游监管系统、舆情监控系统、重庆旅游手机应用系统(一期)等业务系统开发部署工作。同步推进局办公自动化升级改造,完善旅游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初步建成全市智慧旅游应急指挥调度中心。

(十一)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编制完成《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品质旅游出行提示》、《文明旅游出行指南》发放到出境游旅行社。支持成立重庆市导游协会、重庆市乡村旅游协会和市旅游协会游艇分会。加大旅游执法检查监督力度,全市共开展执法检查1148次。加大旅游安全检查力度,特别是加大春节、清明、端午和十一等重大节假日的节前及节中的检查力度。全年全市共开展各类旅游安全检查达100次,举办旅游安全专题培训2期,全年无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发生。重庆市游客满意度在全国综合排名靠前,2014年在全国60个重点旅游城市排名前十,列第8位。

注:

1.五大功能区域:2013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重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本公报中所涉及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统计数据,暂按行政区划进行分组统计。

2.福布斯:是美国一本福布斯公司商业杂志。该杂志每两周发行一次以金融工业投资和营销等主题的原创文章著称福布斯还报道技术通信科学和法律等领域的内容。福布斯杂志总部设于纽约市它在美国商业类杂志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财富和彭博商业周刊。该杂志因其提供的列表和排名而为人熟知包括最富有美国人列表福布斯400和世界顶级公司排名福布斯全球2000。

3.入境游客:按照《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规定指报告期内来中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等游客(即入境旅游人数)。

4.国内游客:按照制度规定指报告期内在中国(大陆)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中国(大陆)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谋取报酬。包括国内过夜游客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5.旅游外汇收入:按照制度规定指入境游客在中国(大陆)境内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全部花费。

6.国内旅游收入:按照制度规定指国内游客在国内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全部花费。

7.一心三带:为进一步加快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助推五大功能区建设,2014年市政府提出打造都市旅游经济核心区、渝西旅游经济带、渝东北旅游经济带和渝东南旅游经济带,简称“一心三带”。

8.10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包括黑山谷、古剑山、东温泉-南温泉、长寿湖-长寿古镇、四面山、茶山竹海-乐和乐都、金佛山-神龙峡、仙女山、红池坝、黄水等市级旅游度假区。

9.中国旅游日:每年的5月19日是我国法定的中国旅游日,2014年5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旅游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铁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的要求,以铁路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全面实施客货运输组织改革,铁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运输生产 旅客运输。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8.93亿人,比上年增加0.86亿人、增长4.8%。其中,国家铁路18.79亿人,增长4.8%;非控股合资铁路0.09亿人,下降10.1%;地方铁路0.06亿人,增长10.3%。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9812.3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3亿人公里、增长2.1%。其中,国家铁路9783.99亿人公里,增长2.1%;非控股合资铁路21.46亿人公里,下降6.6%;地方铁路6.88亿人公里,增长3.8%。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9.04亿吨,比上年减少0.28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36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9187.09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78.70亿吨公里、下降0.9%。其中,国家铁路27220.50亿吨公里,下降1.5%;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41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8.92亿吨,比上年减少0.26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23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8891.90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38.39亿吨公里、下降0.8%。其中,国家铁路26925.53亿吨公里,下降1.4%;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19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行包发送量完成1222万吨,比上年减少189万吨、下降13.4%。其中,国家铁路1214万吨,下降13.2%;非控股合资铁路8.30万吨,下降30.7%;地方铁路0.2万吨,下降13.6%。全国铁路行包周转量完成295.18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40.31亿吨公里、下降12.0%。其中,国家铁路294.96亿吨公里,下降12.0%;非控股合资铁路0.21亿吨公里,下降30.5%;地方铁路0.01亿吨公里,下降47.4%。 重点运输。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22.62亿吨,比上年下降0.4%。冶炼物资运量完成8.58亿吨,下降1.4%。粮食运量完成1.04亿吨,增长5.0%。石油运量完成1.38亿吨,增长1.7%。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0.93亿吨,增长7.3%。集装箱运量完成0.93亿吨,下降0.9%。全国铁路口岸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4亿吨,增长8.7%。其中:满洲里、绥芬河、二连、阿拉山口四大口岸站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3亿吨,增长9.1%。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2.03.15 【实施日期】2012.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2年3月15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民生幸福为追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面建设“五个重庆”[2],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务实推进“民生十条”[3]、“共富十二条” [4]和“民主法治十五条” [5]。全市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生态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8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81亿元,增长10.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500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200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6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官方报告)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1年, 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重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按照“一心两带”的战略部署,以做大全市游客总量为突破口,以搭建“1+5”旅游要素平台为抓手,强势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宣传主题口号,强力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幅稳居全国前列。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过夜游客5305.17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2%。其中: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4%和37.66%;国内旅游者2.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1%和38.51%。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23%,其中,通过出境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35.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18%。(见表1)。通过5家赴台旅行社组织的赴台旅游者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5%。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一、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最主要的增长点是假日旅游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201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1%;国 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见图1、图2) 图1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万人次

重庆市大渡口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渡口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稳中略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总体态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6.5亿元,比上年增长7.4%(下同),其中:第一产业[3]增加值1.5亿元,下降12.5%;第二产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长9.0 %;第三产业增加值118.5亿元,增长6.6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9%,增长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3%,下降0.5个百分点。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547元。

图1 2007-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二、农业 2017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3179万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农业产值17003万元,下降9.5%;林业产值2512万元,增长7.8%;牧业产值1334万元,下降41.7%;渔业产值507万元,增长15.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23万元,增长2.2%。 2017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为2.36万亩,蔬菜总产量4.1万吨;生猪出栏895头;山羊出栏337头;家禽出栏7.2万只。 - 2 -

图2 2007-201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7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4]增加值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5]增加值增长14.8%。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长17.4%;出口交货值15.1亿元,增长14.8%。2017年全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206.1亿元,同比增长18.7%,营业成本167.1亿元,增长19.3%,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业全年实现产值37.5亿,同比增长19.1%。支柱行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4.3亿,增长7.2%;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9.6亿,增长25.2%;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8.9亿,增长7.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10.2亿,增长19.0%。 分产品看,商品混凝土、硅酸盐水泥熟料、水泥、石灰石均出现一定幅度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4.3%、3.8%、5.8%、161.5%。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8年3月3日 2007年,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加快铁路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成功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深入挖潜扩能,大力提高客货运量,强化安全基础,狠抓节支降耗,增加经济效益,全面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铁路运输 客货运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1.4亿吨,比上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见图1);完成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3797.0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42.59亿吨公里,增长8.4%(见图2)。

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1.3亿吨,比上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货物周转量23536.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21.45亿吨公里,增长8.4%。 全国铁路完成行包发送量1219万吨,比上年增加91万吨,增长8.0%;完成行包周转量260.8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21.14亿吨公里,增长8.8%。

重点物资运输。全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全力保障重点物资运输,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运力支持。全国铁路完成煤炭运量154374万吨,比上年增运16510万吨,增长12.0%。全国355家直供电厂库存用煤保持在合理水平,顺利完成了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完成石油运量1531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化肥及农药运量8919万吨,比上年增运860万吨,增长10.7%。完成粮食运量11245万吨,比上年增运461万吨,增长4.3%。完成棉花运量394万吨,与上年持平。完成集装

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3月19日 201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区重点发展区的定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和“123”总体思路,狠抓“五个一批”重点工作,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全区呈现出经济稳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201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75.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80万人。常住人口160.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8038人,人口出生率为10.26‰;死亡人口9799人,人口死亡率5.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9‰(公安口径)。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万州生产总值7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比全国、全市分别高3.7和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7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92.0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324.40亿元,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万州生产总值48201元(7847美元),比上年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3年的 7.4:51.5:41.1调整为7.1:50.8:42.1,第三产业占万州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城乡就业不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6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0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8%。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87个。城镇就业培训9545人,农村劳动力培训7209人。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就业5129人,“4050”人员就业人数7995人。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一) 2007-10-23 0:00:00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 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达12494.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国人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香港同胞739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澳门同胞2440.8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2%; 台湾同胞441.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1810.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港澳同胞2796.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 台湾同胞384.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33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城镇居民5.76亿人次,农村居民8.1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6229.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4414.74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815.00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6.9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66.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1.9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3.5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2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6年,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2016年重庆市大渡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渡口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统筹打基础、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等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总体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107.5亿元,增长1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8%,上升1.3个百分点。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523元。 图12006-201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二、农业 201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621万元,比上年下降4.6%,其中:农业产值18781万元,下降5.9%;林业产值2330万元,增长3.6%;牧业产值2286万元,下降4.9%;渔业产值440万元,下降2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84万元,增长5.6%。 2016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为2.5万亩,蔬菜总产量4.3万吨;生猪出栏7037头,猪肉产量519吨;山羊出栏660头;家禽出栏11.4万只,禽蛋产量155吨。 图22006-201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6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4.5%。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6.6亿元,增长13.1%;出口交货值13.5亿元,增长57.5%。 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业受供给侧改革影响,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工作,全年实现产值33.4亿,比上年下降3.7%。支柱行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年2月26日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当今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1950年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的速度增长,199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l,n二)已正式确认旅游业为世界经济中的最大产业.1999年,世界旅游业总收人已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Io;旅游业直接、间接供职人数占世界就业总人数的;全球国际旅游创汇}亿美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国民经济总值的la}o(如表1所示).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5。年一1999年旅游总收人增长近216倍(世界增长35倍).20110年[(1、人境旅游人数8344_39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5位,国际旅游外汇收人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_44亿人次,旅游总收人3175_5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94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ZU00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22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9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686.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16.7%;渝东南翼完成225.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5.5%。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上涨49.8%、油脂上涨32.3%、禽类上涨34.3%、蛋类上涨2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2%。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 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20.8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53.67万人,比上年减少3.0%;第二产业就业325.99万人,增长5.8%;第三产业就业541.20万人,增长3.9%。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7.51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1.70万人,16.7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8%,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种植业423.84亿元,增长14.1%;畜牧业311.30亿元,增长0.9%。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1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1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2年3月26日 -------------------------------------------------------------------------------- 2001年,全国铁路干部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铁道部党组的统一部署,顽强拼搏,奋勇开拓,锐意进取,运输生产主要指标创造了历史新纪录,铁路建设持续发展,各项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取得了“十五”开局首战告捷的优异成绩。 一、铁路运输 货物运输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行业完成货物发送量192580万吨,比上年增长8.2%;完成货物周转量1457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其中,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178592万吨,比上年增长7.9%,增幅、增量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完成货物周转量1425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9%。合资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4446万吨,比上年增长7.0%;完成货物周转量270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6%。地方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9542万吨,比上年增长14.0%;完成货物周转量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0%。 重点物资运输任务圆满完成。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重点物资运输的指示,把搞好重点物资运输作为支持国有企业扭亏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全力保证,出色地完成了重点物资运输任务,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全年完成煤炭运量766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8%;石油运量9852万吨,比上年增长4.9%;冶炼物资运量41365万吨,比上年增长10.5%;磷矿石运量1424万吨,比上年增长17.9%;化肥农药运量5601万吨,比上年增长7.9%。粮食、棉花等国家重点物资运输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旅客运输保持了持续增长。全年全行业完成旅客发送量105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1%;完成旅客周转量476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2%。其中,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01680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直通旅客发送量291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完成旅客周转量463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0%;旅客平均行程为456公里,比上年延长23公里。合资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9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完成旅客周转量12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4%。地方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5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完成旅客周转量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3%。 行包运输继续较快发展。完成行包发送量609万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普通行包发送量217万吨,与上年持平;行包专列发送量392万吨,比上年增长15.0%。完成行包周转量1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普通行包周转量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8%;行包专列周转量9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4%。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9-10-28 10:17:17来源:国家旅游局[大中小][打印] 2008年, 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入境旅游人数13002.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外国人2432.53万人次,下降6.8%;香港同胞7835.01万人次,增长0.5%;澳门同胞2296.63万人次,下降1.0%;台湾同胞438.56万人次,下降5.2%。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304.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其中:外国人1970.41万人次,下降7.9%;香港同胞2566.86万人次,增长1.1%;澳门同胞387.90万人次,下降0.8%;台湾同胞379.75万人次,下降5.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7.03亿人次,农村居民10.0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971.75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777.55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11.0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 游出游人均花费849.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75.3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2.6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89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8年,外国入境市场受到影响最大,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432.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59.9%,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下降9.4%。其中: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洲际市场同样遭受影响。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1.5%、5.1%、5.5%和0.2%。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上年持平或有所增加。2008年,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0天,与上年持平;人均天花费为200.43美元, 比上年增加4.04美元,同比增长2.1%。 16个主要客源国2008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我国铁道年度统计公报(doc 18页)

我国铁道年度统计公报(doc 1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8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9年6月1日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战胜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夺取了和谐铁路建设的新胜利。 一、铁路运输实现新的发展

货物运输量持续增长。深入实施“一主两翼两线三区域”战略,大力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和路企直通运输,构建区域集疏运系统,优化调整运输组织方案,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年货运量仍然在上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增长。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30354万吨,比上年增加14661万吨、增长4.6%.其中,国家铁路275243万吨,增长3.7%;非控股合资铁路27983万吨,增长8.2%;地方铁路27128万吨,增长11.2%.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5106.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91.54亿吨公里、增长3.7%.其中,国家铁路23648.91亿吨公里,增长3.5%;

非控股合资铁路1306.46亿吨公里,增长5.9%;地方铁路150.92亿吨公里,增长13.7%.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29035万吨,比上年增加14561万吨,增长4.6%.其中,国家铁路273932万吨,增长3.7%;非控股合资铁路27975万吨,增长8.2%;地方铁路27128万吨,增长11.2%.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4817.4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63.58亿吨公里,增长3.6%.其中,国家铁路23360.32亿吨公里,增长3.4%;非控股合资铁路1306.26亿吨公里,增长5.9%;地方铁路150.88亿吨公里,增长13.7%.

201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1年3月20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五个重庆”[2],加快建设“两江新区” [3]、“保税港区” [4],坚定不移地扩内需、调结构、防通胀、惠民生,全市呈现出“经济高位平稳增长、民生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5.3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6.4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52.44亿元,增长12.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2%,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 1

图1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5]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2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342.66亿元,增长17.7%,占全市的17.0%;渝东南翼完成431.18亿元,增长16.8%,占全市的5.5%;“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5%。主要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3.1%,油脂价格上涨5.2%,猪肉上涨3.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9%。 ·· 2

最新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重庆市直辖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产业地位、产业规模、发展格局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增强,在全国旅游业的地位日益提高.实现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的全新定位、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市向’‘中国旅游名市”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全市旅游.曾.收人达到148_5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30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深人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将重庆市从“旅游资源

大市”、“中国旅游名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对于重庆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业要的. 2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2.1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2.2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2.1直辖市的成立重庆直辖市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式实施.位于中西部结合部的重庆,肩负着承东启西的历史重任同时,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西移,也为重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直辖后的重庆,作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时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得到国家诸多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且由于地域范围扩大,使重庆旅游资源的种类、单体均得到了增加,尤其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基本纳人到重庆市辖区范围,这对该区重点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深度开发、统一管理、合理布局都是极为有利的. 2.2.2中国加入场,。第一,有利于增加我市国际客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旅行社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直接带来人境客源的增长;外国投资者进人中国的机会增多,也为发展商务旅游带来了广阔空间.第二,有利于优化我市旅游发展大环境,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将加速开放旅游相关产业的步伐.如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推进旅游业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大发展,促进旅游运作方式的现代化; 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方便旅游支付,提高旅游服务竞争力;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使多年来一直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用车问题得到解决. 2_2.3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的建设为重庆旅游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特别是为三峡库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工程竣工后,

201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3年3月18日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 深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1],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 市呈现经济稳中有进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45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0.0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6172.3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4346.66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8.2:53.9:37.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3元,比上年增长12.4%。

图12008-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一小时经济圈”[2]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6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4%;“渝东北翼”完成1960.96亿元,增长14.5%,占全市的17.1%;“渝东南翼”完成633.26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的5.5%。

“圈翼”人均GDP之比由上年2.16:1缩小到2.09: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3.12:1缩小到3.11: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3]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4]比上年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5]比上年下降0.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6]比上年上涨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7]比上年上涨4.6%。 图2 2008-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时间:2010.12.29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10年3月25日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决策部署,以“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精神和作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夺取了和谐铁路建设的新胜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铁路运输实现持续发展 旅客运输量再上新台阶。大力强化客运营销,推行以客补货战略,统筹新增和既有运力资源,适时调整列车运行图,优化列车开行方案,推广多样化的售票方式,旅客运输再上新台阶。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52451万人,比上年增加6321万人、增长 4.3%。其中,国家铁路150798万人,增长4.4%;非控股合资铁路1234万人,下降2.6%;地方铁路419万人,增长2.0%。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7878.8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100.28亿人公里、增长1.3%。其中,国家铁路7840.09亿人公里,增长1.3%;非控股合资铁路33.16亿人公里,下降1.3%;地方铁路5.63亿人公里,下降3.8%。

货物运输实现增长。积极开展增运增收活动,加强重点区域运输组织,深化大客户战略,发挥战略装车点建 设和路企直通运输优势,充分发挥大秦、侯月两线能力,批量投入和谐型大功率机车,调整机力配置布局,优化车流径路,提高分界口通过能力,全年货运实现增 长,特别是四季度创造了历史新纪录。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33348万吨,比上年增加6101万吨、增长1.9%。其中,国家铁路 277572万吨,增长0.8%;非控股合资铁路31903万吨,增长14.0%;地方铁路23873万吨,下降0.5%。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 周转量)完成25239.1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32.88亿吨公里、增长0.5%。其中,国家铁路23649.88亿吨公里,略超上年水平;非控股 合资铁路1462.71亿吨公里,增长12.0%;地方铁路126.59亿吨公里,下降16.1%。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6年3月11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

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表1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表2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