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价值及其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第2期(总第206期)
浅析道德价值及其特征
吉林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勾长明
【摘要】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认识和把握道德价值的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关键词】道德价值特征主体性客体性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研究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问题当中,要以道德价值理论为指导,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认识和把握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一、道德价值的含义
道德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中,通过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统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具体通过道德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一种实践精神,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即以人们的经济关系为基础,在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以一定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作为指导与约束的依据和标准,具体表现为以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理念为指导的一种道德实践能力。所以道德价值与其他价值形式相比更具有根本性、终极性和完美性,是终极性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体,或者叫做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统一体。
从社会关系角度讲,道德价值是基于现实功利的精神性和实践性价值,因此,道德价值是“指这种行为满足人们社会伦理关系的需要。它并不单纯是精神的、现象的价值,而是包括物质在内的行为、活动的价值。道德规范的形成、传播、实行和更新,是道德领域的精神生产过程。如果我们把满足一定道德的精神需要叫做道德的精神享受的话,那么,道德价值也正是道德上的精神享受价值和精神生产价值的统一。道德价值的特点表明,在这个领域中,道德规范的生产与道德需要的满足之间保持平衡、同步和相对稳定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道德的精神生产价值和精神享受价值,是处于大致同等的地位上的”。
由此可以断定:道德价值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的、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的、显性的功利性价值和超功利性价值的特殊价值形态,是道德主体以一定道德客体为对象化的特有的精神——
—实践方式,是体现和提升人类本质力量的德性自觉意识与实践方式,又是人类伦理道德理性和实践理性在道德关系中以合乎善为标准的意志和行动。
二、道德价值的特征
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
道德价值的主体性是指道德价值与主体直接相联系,是以主体的尺度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有方式。由于价值具有属人的性质,只有主体的参与,客体存在的属性、功能,才会由潜在变为现实,才会实现由自然化到人化的飞跃,才会产生客体主体化到主体客体化的历史性、革命性的变革。主体的存在会使价值关系最终得到真正确立。“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例如,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
教育随笔
中等职业教育
2010年第2期(总第206期)教育随笔
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是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的突出的表现。”
道德价值的主体性说明道德价值因主体差异而呈现出多维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例如,一块钻石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多维的价值关系,如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使用的等。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由于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需要而实现它的某一种或几种价值,同时却要放弃它的其他价值。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价值的多维性决定了价值观念、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及价值享用选择路径的多元性、层次性及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利益的冲突性、道德的示范性和对法律的僭越性等社会问题的发生。由此而导致价值关系的自发性及盲目性及失控性,或者说,在价值关系由于价值衡量标准、评价标准、外在尺度的不统一、不和谐而导致价值失衡状态。因此,在价值关系中,在多维性价值关系中不仅要重视对价值内涵的理性认识,正确认识不同价值主体之间利益、道德关系的协调,形成科学、规范、合理、有序的价值认识与实践体系,形成对价值的德性化把握,同时更应该注意重视主体自觉性的提升,这是道德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否则会出现为实现价值而实现价值,为主体而主体的形而下的、误导的恶性循环。
2.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价值关系是以事实关系为载体和内容而展开的。承认价值的主体性的同时并否认价值关系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前提。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道德价值要依赖于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都要符合人类道德义务、道德责任感、符合应然性及他律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所具有的客观性,决定了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的性质、属性决定的,这说明道德价值的形成、存在、发展要受到外在属性和功能的制约,即表现为道德价值反映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性
质、特点、要求,而不能超越这一现实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同时具有动态性、互换性。说明了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性发挥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历史性,这正是道德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道德价值关系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道德价值是以“相对——
—绝对相统一之把握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尽管道德价值在人类发展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经常变动的,甚至在同一个社会历史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价值体系和规范内容也需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发生变动,呈现出道德价值的相对性,但是,道德价值并不是因此就完全无法捉摸,无规律可循。”否则人类道德的传承性就无法体现出来。这说明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和其他社会价值形态一样,处于过程性与渐进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之中。因此道德价值既不是无规律可循,也不是随心所欲的。道德价值的魅力和功能正是在自身形成、发展过程中,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自身得到不断延续并得到传承过程中闪烁其人性的光辉和力量的。人类正是在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达到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中,见证了人类道德与文明弘扬与发展的过程。
4.实践性
相对来说,道德价值有别于事实领域主体求“真”的认知本质。道德价值作为以善认识和把握客体价值的价值,“不是一种停留于主观的观念性的东西,就其本质而言,‘善’是人具有的一种精神意志,而意志的力量就在于行动,意志就存在于行动之中。正是在此意义上,康德把伦理道德视作‘实践理性’,而马克思则称其为‘实践精神’。它不像纯理性那样站在自然之外冷静地本质性地认识客体,更多的是在理性指导下将善的意志付诸实践”。同时,笔者认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积极反思与觉醒,是人类在德性意识中认识和把握自我,为达到改造、完善自我目的的自律、自觉精神与实践的能力,是一个由内而外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