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基于港城融合发展的港口城市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市为例

基于港城融合发展的港口城市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市为例

基于港城融合发展的港口城市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市为例应巧艳;王波【摘要】文章指出,在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相邻城镇已有设施,加强港口与产业互动等,以实现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The city of Taizhou can optimize the space through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tilizing the existing facilities of the neighbour cities, reinforc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harbors and cities.【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港口城市;空间优化;港城融合;台州【作者】应巧艳;王波【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 318020;台州市规划局,浙江台州318000【正文语种】中文现代海港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水上交通运输枢纽,其功能逐渐转化为集运输、商贸、临港工业、金融、信息等上下游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港口所在城市作为其直接腹地,其空间结构布局的确定和演变较直接地受到港区的设定、发展趋势因素的影响。

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方针的提出,对于港口的培育和发展,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等各方面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港口城市如何协调港城关系,在经济发展、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中实现港城融合,是当前海港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 港口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港口对城市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于:首先,港口的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发展;另外,海洋运输成本低廉,运输量巨大,为城市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大量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促使城市周边的制造业、金融业、商业、旅游业等上下游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从而间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日益深化,经济紧密联系,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各国之间的多边贸易谈判屡屡受阻,区域经济一体化俨然成为了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提出“一带一路”的宏观设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而“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以及周边国家的热词,自提出以来,各国都在积极地响应,政策出炉、基础设施投建、文化交流、中外企合作等等都在如火如荼进行着。

而我们在珠三角地区所组成的大湾区自提出以来,已经引起世界各地的高度关注,都认为是将来发展最快、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区域。

本文主要研究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我们的湾区经济将会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对于粤港澳三地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文将重点分析粤港澳三地对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及作用,以及“一带一路”给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发展亮点。

从而得出结论,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得益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充分运用三地固有优势,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有序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以及国家的政策来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增长点。

【关键词】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录1 前言---------------------------------------------------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文献综述---------------------------------------------------- 22 “一带一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 32.1 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义------------------------------------------ 32.2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 32.2.1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逐渐巨大--------------------------- 32.2.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强大----------------------- 32.2.3粤港澳大湾区快速成长且差距不断缩小--------------------- 42.2.4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潜力不断扩大--------------------------- 42.2.5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53 “一带一路”倡议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与亮点 ------- 53.1 发挥港澳独特优势-------------------------------------------- 63.1.1 香港独特优势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 63.1.2澳门独特优势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 73.2政策利好和市场发展前景大------------------------------------- 73.2.1利用政策春风创立独有制度------------------------------- 73.2.2市场利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83.3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9 4“一带一路”战略下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障碍 -------- 94.1两种制度下难以协调的运作机制--------------------------------- 94.2区域内城市定位模糊与互补关系不明显甚至出现产业竞争---------- 104.3区域内软硬对接不顺畅且行动落实不到位------------------------ 114.4 区域内产业升级等发展缓慢----------------------------------- 12 5“一带一路”下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 125.1 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跨境协调机制----------------------------- 125.2清晰定位区域内城市群进行错位、协同发展---------------------- 135.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更好地进行软硬对接---------------- 145.4健全有关法律制度和建立保障机制------------------------------ 15 6结论 -------------------------------------------------- 15 参考文献------------------------------------------------ 1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

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

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作者:***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2年第06期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港口地区城市受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其区域内形成一定冲突。

这样的发展形势给港口正产运营和区域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必须要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措施,才能够有效缓解“港口-城市”冲突。

因此,本文就以此为研究背景,深入分析了相对应的城市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港口城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一些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受困于港口业务量激增和城镇快速向海扩张的双向挤压,原本功能单一的港口地区逐渐与城市用海用地需求产生了难以弥合的结构性矛盾,并且,伴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及航运船舶的大型化趋势,港口功能也有迁出内城向深水区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我国城市和港口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沿海港口地区的城市更新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中国的海岸线上,同时上演着“港退城进”和“港城升级”的城市更新运动[1]。

本文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港改造》的第二篇文章,旨在通过总结国内外老港地区改造经验,剖析本院近期在青岛老港区、烟台港芝罘湾港区、大连老港区及营口港鲅鱼圈港区等承担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老港改造项目的实践和思考,探讨老港城市更新中的两种模式——“退港还城”和“港城共融”。

1老港区域城市更新思路变迁老港开发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是港城关系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反映,半个世纪来,世界各国对老港的改造开发热情不减,掀起了一波波的城市化改造热潮。

受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临港产业结构及城市规划理念不同的影响,更新思路也呈现出由适应船舶变化和满足专业化要求的技术改造转为利用港区的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城市化改造的趋势[2]。

其中,国外利用港区的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城市化改造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见表1)。

中国老港地区城市化改造始于1992年前后的上海黄浦江沿岸港区搬迁改造规划,后续大连、青岛、广州、秦皇岛、烟台等港口城市也陆续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港口城市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港口城市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港口城市发展战略初步研究作者:高宗祺昌敦虎叶文虎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02期摘要港口城市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港口空间地域与城市空间地域的结合,二者发展取向相异却结合为一体。

长期以来“港兴城兴,港衰城衰”的发展思想成为各港口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理念,以致我国沿海城市大量兴建港口设施和出台促进港口业发展的政策,导致城市间港口群的竞争加剧,资源重复配置。

本文总结不同的港口城市发展历程,发现港口的发展与港口城市的发展不一定要保持一致,“港衰”不一定引起“城衰”。

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港口功能发挥与腹地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港口功能的调整、腹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区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三者应加以统筹考虑。

当前我国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探索港口与港口城市发展差异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依循经济发展重心转移调整港口城市发展战略。

关键词港口城市;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2-0127-05港口城市(本文所称港口系指海港)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有学者甚至认为港口城市处于全球化进程的最前线地位。

这主要说明一个事实,即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运输与实体交易、各种商品与货物的交换必须通过港口来进行,且由于国际航线拓展,使港口城市自16世纪至今一直得以占据物流系统的关键地位。

港口城市在空间上作为国际物流体系的一类重要节点,在现代物流体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更是海陆地区人类行为的交汇处。

时至今日,港口城市的地位持续升高。

据统计,国际物流量的90%为海运所完成,且港口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中,在资源分配以及物资流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的进程中,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流动性资本不断寻求全球范围内要素的最佳配置,用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以此为前提,港口城市具有离市场与原料区双重最佳单位距离运输成本的优势,故在全球性资本投入的集聚力上远较区域内其他城市更具竞争力。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方一崴 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市分行摘 要:在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背景下,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成为近年来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总结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借鉴了国内外港产城发展的先进经验,分析了宁波在港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发展策略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宁波发展的生命线和最大的资源,“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港产城一体化”是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1],也是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宁波港产城融合发展面临新问题新矛盾,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本文基于宁波港产城发展条件,提出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建议,为宁波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参考。

1.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进程对港口依赖程度持续加深,港口功能不断拓展,不再只具有简单的装卸、搬运功能;港口的定位也由传统的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向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转变。

港产城融合发展包括港口、临港产业和城市三大核心要素,三个要素相互影响、互动发展。

其中,港口是临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临港产业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则是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的依托。

港口可以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物流等服务,对临港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临港产业为港口发展提供货源保障,对港口功能拓展和城市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城市为临港产业集聚和港口发展提供要素资源,临港产业和港口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进而形成港产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合力[2]。

2.港产城融合发展经验鹿特丹、汉堡、新加坡、香港等国际港口名城港产城发展已形成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2.1 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港口名城均统筹兼顾港口岸线与生活岸线,推动港区和城区相对独立,减少港区对城区的影响,实现港城相对分离;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港口和临港产业紧密结合,协同合作,减少物流量,降低物流成本。

“港、产、城”融合发展

“港、产、城”融合发展

“港、产、城”融合发展县委政研室重大意义:我县滨海新区振兴崛起的必由之路;港口和新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打造温州大都市南部中心的客观要求。

对策举措:坚持规划先导,大力优化空间布局;坚持项目先建,大力拉开港城框架;坚持招商先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坚持环境先做,大力营造人才洼地。

港口是城市的重要资源,是城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始终充当城市建设中的“龙头”角色,直接服务于城市经济。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没有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阳作为拥有海岸线(含岛岸线)102公里的港口城市,港口建设刚刚起步,如何在起步之初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推进城市拓展、港口建设与产业提升三者互动融合,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国内成功案例和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平阳要以“港、产、城”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形成以古盘山为核心的环状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打造温州大都市南部中心。

一、平阳“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及意义“以港促产,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这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它既揭示了港口、产业与城市关系的变迁过程,也揭示了港口与城市关系相互作用的机理。

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港、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港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国家和地区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港口的作用愈发突出,研究“港、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滨海新区振兴崛起的必由之路。

年初,我县根据发展的需要,专门成立了滨海新区管委会,目的就是通过打破鳌江镇、万全镇的行政区域,以海涂围垦建设为抓手,通过港口建设,带动158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发展,推动滨海新城在平阳大地上快速崛起。

“港产城”就如三角形的三条边。

“城”在上,左边是“港”,右边是“产”。

三条边互为作用,互相影响,甚至相互交融。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一)鹿特丹港的发展经验与模式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一)鹿特丹港的发展经验与模式

前言沿海地区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城的海岸线占全省的56%,《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盐城沿海开发带来了重大机遇。

融入长三角,将为盐城发展创造有利的平台,大丰港获得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成为滩涂盐城变为滨海盐城的切入点,盐城把大市区建设和沿海开发作为十一五及以后发展的两个重要增长极,将加快盐城沿海开发步伐。

近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盐城视察,明确提出要按照“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总体要求,以沿海港口建设为突破口,以临海工业园区和海港新城为依托,加快沿海新型产业体系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做出沿海开发的战略决策,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框架。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其目的是要充分利用盐城的沿海优势,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及发展的眼光来实施以沿海港口、临港产业、海滨新城“三位一体”的互动发展战略,打造“海滨盐城”的新格局,促进盐城区域经济快速崛起,使其成为中国最具魅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我们将通过对盐城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现状及资源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进一步分析盐城所在区域的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以及国际国内沿海开发的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区域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盐城沿海定位、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城市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的战略规划力求从盐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盐城长远发展的远景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寻求最佳的规划方案,策划沿海开发的动态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国内外沿海开发经验借鉴1.沿海开发与港口经济沿海开发与港口经济息息相关,港口经济的发展可带动沿海地区的发展,而沿海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港口经济的繁荣。

1.1港口经济所谓“港口经济”即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 一港双城”战略下的唐山市港产城融合发展探析

“ 一港双城”战略下的唐山市港产城融合发展探析
市范围内实施“ 一港双城” 建设格局ꎮ 关于“ 一港双城” 概念ꎬ“ 一
港” 指唐山港ꎬ具体包含三个港区ꎬ分别为曹妃甸港区、京唐港区
和丰南港区( 建设阶段) ꎬ“ 双城” 指唐山市主城区和曹妃甸滨海新
城ꎮ “ 一港双城” 建设的本质ꎬ就是针对唐山市的客观情况因地制
宜设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ꎮ
一、唐山市港、产、城及融合现状
1. 港口情况ꎮ 唐山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ꎬ其陆域
海岸线长 229. 7 公里ꎬ在河北省内占比 47. 4% ꎻ海域面积 4467 平
方公里ꎬ占全省 64. 3% ꎻ岛岸线长 118. 5 公里ꎬ占比更是高达全省
的 97. 1% ꎮ 天生的优势必不可少ꎬ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ꎮ 唐曹、
及融合所存在的问题ꎬ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ꎮ
【 关键词】 唐山市ꎻ一港双城ꎻ港产城融合
2017 年 12 月 8 日ꎬ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在唐山调研时ꎬ结合
当地地理位置、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ꎬ正式提出了“ 一
港双城” 的战略设想ꎮ 唐山市委、 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快速反
应ꎬ在 2018 年 1 月 14 日的唐山市委第十届四次全会上确定在全
1. 做大做强港口ꎬ打造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ꎮ 以港口发展
带动产业聚集ꎬ以产业聚集催动城市崛起ꎬ这是大部分港口城市选
择的最优发展路径ꎮ 唐山市需要充分利用深水大港这一天然优
也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ꎮ
1. 港产融合ꎮ 因唐山特殊的海洋、岸线位置分布ꎬ导致目前港
口分为京唐港和曹妃甸港两个港区ꎬ丰南港区仍在紧张的建设期
内ꎮ 港口主要业务基本仍停留在来往船舶停靠、海运货物装卸、搬
运及仓储等基本功能上ꎮ 港口总体发展水平较低ꎬ至多处于二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进展摘要:把港城一体化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海港区位研究阶段、港口区域工业化研究阶段和港口区域一体化研究阶段。

对港城一体化战略重点研究领域“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港城一体化战略海陆经济一体化港口港口城市在当前的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从港城关系研究入手,探讨港口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开展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成为热点之一1]。

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走向协调发展与一体整合,港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成为推动港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港口和港口城市是两个功能差异的系统,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直接对港城一体化进行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基本上是借鉴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

港城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

港城一体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必须以区域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立论基础,以指导获得区域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地区)效益的劳动地域分工2]作为基础理论。

港城一体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兹(E.A.Kautz)的海港区位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60年代,主要为海港区位的研究。

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国学者伯德(Bird)对港口区位工业化的研究、继奎因(Quinn)的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学说、胡佛的港口、铁路枢纽转运点,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3]的有关学说。

第二阶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为港口区域工业化的研究。

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Perroux)19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不断地被美国区域规划专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Fiedan)、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Myrdal)和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加以丰富和发展。

1970年代,沃纳·松巴特等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点轴理论,认为在增长极形成后,人们会不断建设连接这些增长极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形成新的有利区位4]。

港口作为增长极核,必须与区域的工业化结合来促进新的区域增长点的形成,港口区域工业化也就亦将形为这一时期港口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重点。

霍伊尔(Hoyle)和平德尔(Pinder)主编的《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的发展》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以及亚非等欠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全面地分析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贡献5]。

维格里的《临海工业开发区结构演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论文指出,工业化是1960年代以来港口国家实施的最主要的港口发展战略6]。

第三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为港口和城市的协同发展研究。

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源于1970年代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创建的协同学(Synergetics),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结构,这个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在子系统层次上可能不具备这种性质7],其理论核心是自组织理论。

1980年代,协同发展理论逐步应用于港口和港口城市间的一体化研究中。

霍希尔和希令编著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探讨了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与时间演进变化。

二、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相关领域和战略重点1.港口与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与矛盾冲突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效应首先表现在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8]。

港口经济关联性极强,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城市内产业的发展。

港口的发展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业务的支持,产生经济效应。

其次港口是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力量。

港口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

城市对港口的贡献表现为: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空间和内陆运输联接通道在金融、管理咨询、技术援助、应用研究、信息通讯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港口的竞争;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的依托。

港口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在有限空间利益和目标不同的两个空间实体间被迫的共存。

港口作为运输的一环,承担着经济、生产效率、市场竞争、产业规模和商业发展的职能;城市作为居民生活工作共同体,目标是不断提高市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关心的是环境价值和居民期望。

王丹阳对港城间摩擦从日常、空间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9]。

2.港城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与空间概念港城一体化的实质是根据港口和城市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

徐质斌从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等角度,对港口的经济性、港城一体化发生的内在机理和模型、建设重点等做了理论分析10]。

他认为港城一体化概念的外延包括港口与相关城区项目一体化、港口与相关城区布局一体化、港口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港口与所在城市战略目标一体化,这是港城一体化依次递增的发展阶段。

港口空间的概念提出实际上是从空间领域对港城一体化的探讨。

茅伯科11]认为凡是大的港口所在的城市就是港口空间,港口空间就是具有港口经济特征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相关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并且港口和城市不可分离。

港口空间为港口辅助业务和派生业务提供空间,也为依靠港口而产生的各类服务行业提供空间,包括临港保税区、开发区、经济区、加工区和物流园区等。

港口经济的发展要求港口有更广阔的空间。

目前我国港口多数在向第二代转变,主要表现承担大量能源运输,大力发展前港后店、前港后厂的临港经济,建设物流园区和加工基地,由此对港口空间提出新的要求。

而港口空间的突破程度,决定着港口对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贡献度的大小。

突破港口空间的核心策略是港城一体化,就是要改变港口与临港产业、临港加工区、保税区、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在体制上的割裂状态12]。

3.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研究集中在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三个方面。

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城联动”的核心。

临海(临港)工业20世纪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重工业为特征的莱茵河阶段、多种类型的工业和航海贸易功能综合的第二阶段、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第三阶段,并在20世纪末期进入到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第四个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发展临港产业主要通过在港口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免税区等来实施的。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进展:物流化运营是实现港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

国外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海洋运输的角度入手,认为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港口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更需要经济活力充足、制度创新的腹地区域作为支撑。

港口作为物流活动的主要汇聚地,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切入点(Skj&oumltt-Larsen,Tage2003)13]。

但由于不同港口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交通带动型模式,具体包括航港带动型模式(Prager,MichaelH.2002)14]和铁路带动型模式两种;工业带动型模式和商业带动型模式。

国内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目前还只是局限与就港论港阶段,只是针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实证性地分析,还没有把一个港口具体放到一个区域进行研究,更没有把它们进一步放到更大层次的领域研究的先例。

杨贵法等针对目前我国港区分离状况,以区港一体化作为港城一体化的切入点,强调建设港口保税物流园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区港一体化的可行性、建设和运作模式及政策对建立临港保税物流园区进行了论证15]。

保税物流园区是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这也是港城一体化研究比较重要的切入点。

健全港城整合机制研究主要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管理体制整合、运营模式重组和监管运营机制协调等策略实施。

三、评价与展望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目前虽然在演进机制和战略重点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理论上是对相关学科的借鉴;定量分析缺乏可信的数据采集策略;战略措施的实施也只是个案的研究,很难进行广泛推广。

目前研究视角上着眼于经济发展战略较多,空间发展战略相对较少,系统论述的更少。

战略重点中有关制度方面还处在摸索当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寻求借鉴的新途径以至必要的创新。

参考文献1]韩增林等.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183-190.2]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科学出版社,2000:13.3]华东师范大学等.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8.4]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2):11-14.5]PollockEE.Freeports,freetradezones,exportprocessingzonesandeconomicdevelopmentA ].In:hoyleBS,PinderDA(es.).Cityportindustrializationandregionaldevelopmentc]London:Belhaven,1 981:33-45.6]DomenicoAmato.邢国江译.港口规划与港城关系c].港口经济.2002(4):35-38.7]H·哈肯.协同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8]TheregionalandLocalEconomicImpactofthePortofLongview.Martin,O’ConnelAssociatesM] .1991.9]王丹阳.大连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2006,4.10]徐质斌,朱毓政.关于港口经济和港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7-13.11]茅伯科.关于港口空间J].中国港口,2005(4).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区港一体化——我国保税区转型政策体制设计J].港口经济,2003.5.13]Skj&oumltt-Larsen,TagePaulsson,UlfWandel,Sten.Logisticsinthe&Oumlresundregio nafterthebridge.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Volume:144,Issue:2,January16,2003,pp. 247-256.14]Prager,parisonoflogisticandgeneralizedsurplus-productionmodelsappli edtoswordfish,Xiphiasgladius,inthenorthAtlanticOcean.FisheriesResearchVolume:58,Issue:1,Octo ber,2002,pp.41-57.15]杨贵法,乐美龙,唐勤华.区港一体化模式探讨J].集装箱化,2004.6.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