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产业_港口_城市_联动发展的理论演进脉络与协调机制_王珍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 “产业—港 口—城 市 ”联 动 发 展 是 指 一 定 区 域
内产业群、港口群与城市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一种态势,三大系统互动最终形成生产力布局、港 口布局以及城市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局面。产业群即 产业集群,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 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成为产业群。 在若干个功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个体港口系统组成的 港口群体大系统中,当两个或者几个港口存在共同 腹地时就形成了一个港口群系统。在特定的区域内 聚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以一个或者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 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形 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是为城市群[20]。 “联”即联结、联系、联合,指通过制度性安排以及非 制度性安排实现在资源和功能上的紧密结合; “动” 指变动、波 动。 因 此,“联 动 ”是 指 基 于 联 结 关 系 而 发生的联合变动,联系是联动的基础[21]。三群联动 包括产城联动、产港联动以及港城联动三部分,实现 三群联动发展关键是要找到这三部分的契合点,增 进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协调,强化协同。
图 1 “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的三螺旋系统
( 三)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认为,尽管系统的属性各不相同,但在整 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却能够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和能 量流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在复杂的大系统中,各个 子系统相互协作、共享业务的行为和特定的资源会 产生超越各要素自身单独作用的整体效应,这个整 体效应就是协同效应。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并非所 有的参量都对系统演化起到相同的作用,起决定作 用的是子系统协同合作产生的序参量。上述系统具 有多层次性、开放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 三群联动发展的系统是由产业、港口与城市相 互依赖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 有机整体。设构成这一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分别为产 业( I) 、港口( P) 、城市( C) ,则这一复合系统构成的 复合函数为 S = f( I,P,C) 。在运作过程中系统内部 不断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中输入活动 主要涉及各种资源( 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 土地等) ,输出活动主要涉及港口服务( 如港口吞吐 量、港口货运量等) 、产业发展( 如三大产业产值、全 员劳动生产率等) 、城市增长效益( 如城市规模、城 市人口、城市生活水平等) 。因此三群联动发展系 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是联动发展的前提。由于 外界输入系统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具有非线性特征, 三群联动发展的结构和功能很复杂,当外界的条件 达到一定阈值后,三群联动发展的系统从无序的混 乱状态经过自组织演化为一种有序状态。系统的非 线性是联动发展的主要依据,系统远离均衡态是联 动发展的力量源泉,系统的涨落力是联动发展的触 发器。在三群联动发展中,港口群内的港口与港口 之间、产业群内的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城市群内的 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其中, 竞争是“集 群 演 化 发 展 的 重 要 动 力 ”,合 作 是“集 群 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16]。在三群联动发展系统中, 产业、港口与城市若形成合力,就能产生 1 + 1 + 1 > 3 的效应。 ( 四) 共生理论 关于共生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领域[24]。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共生的研究也逐渐从生物领 域拓展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根据共生的概念来分 析,共生包含三个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 环境。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 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 件。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 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袁纯清( 1998) 认为,共 生模式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
·44·
动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有些港口已经进 入了港口城市自增长阶段( 如上海) ,有些港口还处 于港城集聚阶段( 如广州、天津、青岛等) ,有些港口 甚至还处于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 ( 如福州、珠 海等) 。
第三,产港城功能地位具有差异性。城市群是 三群联动发展的平台。港口群在产业群和城市群的 发展中发挥着内联外拓的作用,是构建开放新格局 的关键,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对外开放的门 户,它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推 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群发展是三群联动的基 础,为提升经济水平提供原动力。
·43·
的互动关系[18]。傅远佳( 2012) 基于增长极理论,分 析了钦州 实 施 三 群 联 动 发 展 战 略 的 现 实 基 础[19]。 目前,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三群联动发展的演进脉络 和调节机制的文章尚少,基于此,笔者对三群联动发 展的内涵、理论演进脉络与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
二、“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的内涵及特
Biblioteka Baidu
港口、产业、城 镇 一 体 化 的 空 间 结 构 模 式[11]。 杨 锐 ( 2009) 指出,产业转型往往与城市功能转型具有内 在的一致性,而就业结构及其内涵的调整一般滞后 于产业转型[12]。吕余生和杨鹏( 2010) 指出,通过实 施错位发展战略、突破行政体制壁垒、建立信息共享 平台、建立“高 效 政 府 ”、推 进 交 通 物 流 一 体 化 网 络 建设,可以 实 现 港 口 群、城 市 群 和 产 业 群 的 协 调 发 展[13]。蒋柳 鹏、封 学 军 和 王 伟 ( 2011 ) 认 为,“港 口—产 业—城 市 ”具 有 耗 散 结 构,他 们 依 据 协 同 学 原理,计算了 连 云 港 市 三 群 联 动 发 展 的 协 调 度[14]。 季建林( 2011) 结合《江苏沿海开发规划》的要求指 出了港口、产业和城镇的联动开发路径[15]。刘松先 和朱丹( 2012) 基于协同学原理探讨了三群之间的 动态 平 衡 关 系 与 协 同 机 制[16]。 刘 曙 华 和 沈 玉 芳 ( 2012) 介绍了国外比较成熟的沿海都市带在推动 产业群、城 市 群 和 港 口 群 协 同 发 展 方 面 的 经 验[1]。 张志刚、杨卓凡和任淑华( 2012) 介绍了浙江“港城 业”发展模式[17]。李剑、徐潇和姜宝( 2012) 以环渤 海地区为例,借 助 三 螺 旋 理 论,探 讨 了“三 群 ”之 间
2013 年 8 月 第 26 卷 第 4 期
Journal of Management
Aug. 2013 Vol. 26 No. 4
“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的 理论演进脉络与协调机制
王珍珍,黄茂兴
(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已经成为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
性选择。通过运用区域增长极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学理论、共生理论对联动发展的理论演进脉络进行分析,从行为主体、
作用客体以及体制机制方面分析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从而得出结论: 各种机制紧密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依靠制
度推动,可以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 产业—港口—城市; 联动发展; 理论演进脉络; 协调机制
升生活品质[22]。连云港确立了“港产城三方联动” 发展战略,遵 循“港 口 建 设 先 为 我 用 ”的 原 则,同 时 扩大“城市”范围,将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纳入联 动发展之中,积 极 建 立 沿 线“无 水 港 群 ”,努 力 实 现 港口、产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3]。福建省厦漳泉、 福莆宁大都市圈的构建,泉州湾、福州湾、厦门湾的 建设均体现了三群联动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的理论演进 脉络
( 一) 区域增长极理论 基于区域增长极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所谓平衡增长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经济增长主要通 过一个或者数个中心逐步向其他部门或者地区传 导,应该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从而带动 经济发展。区域增长极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 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解释模型,其基本的观点有: 第 一,某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第二,必须 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综合经济 体; 第三,存在扩散和回流效应。其中,第一和第二 项强调了城市和产业在增长极中的作用,而城市和 产业也是三群联动发展中两大重要主体。三群联动 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心城市、港口和产业布局,具有明 显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比如中心城市在资 源重新配置方面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从而成为经 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资本和技术发 展,提升周边地区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促进产业群、港口群与 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政策,其理论基础就是区域增长 极理论。“十二五”期间,宁波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为主线,提出在继续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 升”发展战略的同时,着力推进“六个加快”,即加快 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 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
三群联动的特征主要有四个。 第一,产港城关系存在多样性。产港城之间的 关系存在 多 样 性,主 要 是 因 为 港 口 功 能 各 不 相 同。 例如秦皇岛港和黄骅港属于通过型的海陆联运港 口,宁波—舟山港属于货物水水中转型的港口,它们 的发展主要以港口业务为核心,与所依托的城市和 腹地经济关系不密切。而临港产业型的港口则与其 所在城市经济关系密切,港口成了港口城市和港口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临港产业也成了港口城市和港 口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则为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 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大部分港口都属 于临港产业型港口。 第二,产港城联动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改革开 放 30 多年来,沿海地区的港口( 尤其是 24 个国家级 主要港口) 已经基本跨越了初级商港型经济发展阶 段,港口发展的量和质均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港 口功能日 益 多 元 化[21],港 口 之 间 的 协 同 性 不 断 增 强。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我国各地产港城联
第四,产港城联动发展具有周期性。三群联动 发展呈现出 一 定 的 生 命 周 期 性,即 存 在 着 萌 芽、形 成、发展、繁荣和衰败这五个阶段。港口、城市的兴 盛和衰败以及产业的繁荣与萧条是这五个阶段产生 的主要原因,换言之,三群联动发展的生命周期性特 征是由产业群、港口群与城市群的生命周期性所决 定的。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6511( 2013) 04 - 0043 - 06
一、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空间上的临 近性成为经济活动集中的最有利条件[1],在此背景 下,“产业—港口—城市”联动( 以下简称三群联动) 成为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及实现 科 学 发 展 的 战 略 性 选 择。 “三 群 ”之 间 存 在密切的联系,国内外学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 了有益的探索,不过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分析两 两之间的 关 系[2] -[6],综 合 探 讨 三 者 之 间 关 系 的 文 献较少。李宗伟、吕玉晓( 2001) 、安礼奎( 2008) 认 为,通过调整港口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布局, 可 以 带 动 临 港 工 业 发 展,从 而 促 进 城 市 的 发 展[7]-[8]。梁绮萍( 2007) 在福建省政协九届常委会 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指出,三群联动发展要做到五大 关注: 关注规划、关注发展、关注优势、关注创新、关 注协调[9]。蒋淞卿、王伟和李伟国 ( 2008) 指出,港 口群是海西开放新格局中的关键点,产业群是海西 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城市群是海西崛起的空间载 体[10]。陈洪全( 2009) 以废黄河三角洲为例,分析了
收稿日期: 2013 - 04 - 23 基金项目: 2012 年教育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2YJC630220) ;
2012 年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 A 类项目( JA12105S) ; 2013 年福建省软科学项目( 2013R0046) ; 2013 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3JD29) ; 2013 年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 2013CSLKT142) 。 作者简介: 王珍珍( 1982 - ) ,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 物流与供应链管 理、竞争力问题。黄茂兴( 1976 - ) ,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 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技术经济、竞争力问题。
( 二) 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遗传学家、哈佛大 学教授里查德·列万廷,他运用三螺旋隐喻来模式 化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亨 利·埃茨科威兹( 2005) 将三螺旋理论运用于政府、 企业、大学 创 新 能 力 的 分 析 中,提 出 三 螺 旋 创 新 模 式,使三螺 旋 模 型 在 产 学 研 领 域 得 到 广 泛 的 运 用。 他指出,政府、企业、大学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 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 由于存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代表这些机构的每根螺 线都获得更强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 在其他螺 线 里 产 生 的 创 新,由 此 形 成 持 续 创 新 流。 因此,三螺旋模型( Triple Helix,也称为 TH 理论) 是 指通过组织的结构安排和制度设计,实现三大主体 之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以提高科技资源运用效率 与效能。 由产业、港口、城市构成的三螺旋模型展示了三 方均积极参与经济发展所形成的产港城一体化的局 面,它们两两作用,相互促进,三者中间交叉的部分 是三群联动发展的内驱动力 ( 具体如图 1 所示) 。 三螺旋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产业群、港口群与城 市群的联合,以形成发展的合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 创造价值。产业群是三群联动发展三螺旋模型的核 心,港口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均依赖于产业的发展,而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与技术转化,因此,知识 创新与技术转化是三螺旋模型良性运转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