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危害及防治措施论文
森林资源森林病虫害论文

森林资源森林病虫害论文森林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环境、食物、木材、能源等各种资源,同时还维系着生态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森林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保障森林资源的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森林资源的意义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命必需的氧气、水源和土壤保持,同时还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生态环境。
森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提供了木材、纤维、能源等众多的资源。
此外,森林还对于保持地球气候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的绿色环境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森林病虫害的影响森林病虫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而引发森林植物或森林生态系统发生的疾病、害虫、枯死等问题。
森林病虫害会对森林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旦森林植物发生疾病,将会导致森林植物的生长减缓,甚至停滞,最终导致很多森林生态系统的异常发展。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不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防治森林病虫害显得十分必要。
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是保障森林资源健康保护的基础。
目前,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等。
其中综合防治措施尤为重要,它将不同的防治技术相结合,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问题虽然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断提升,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防治成本问题,森林病虫害防治成本较高,这对我国贫困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造成困难。
其次,针对不同地区的森林病虫害,需要制定不同的防治方案,而制定和执行这些方案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五、结论随着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将会更加深入。
尽管森林病虫害防治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

03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昆虫天敌
利用昆虫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如寄生蜂、寄生蝇等。
微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来感染和杀死害虫,如细菌、真菌等。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通过保护和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增加天敌的数量,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
农药的选择和使用
森林虫害
林木的食叶、蛀干等造成的林木机械损伤以及林木生理生化 过程被干扰的现象,如虫洞、虫茧等。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1 2
经济损失
森林病虫害会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木材质量 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破坏
森林病虫害会破坏森林生态平衡,对森林的可 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
社会影响
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和蔓延往往引起社会的不安 和恐慌。
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益
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优化资金分配和使用,提高防治 效果和效益。
加强森林病虫害检疫和监督
强化检疫和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和监管制度,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 产品的检疫和监管,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和扩散。
加强检疫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先进的检疫技术和方法,提高检疫准确性和 效率,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研究目的 • 提出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 研发实用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 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意义 • 为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支撑 • 为全球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02
森林病虫害现状
森林病虫害的定义和种类
森林病害
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资金利用不合理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病虫害威胁。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森林病虫害的危害、预防和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森林病虫害是指影响森林健康和生长的各种真菌、细菌、病毒和昆虫等生物因素。
它们通过侵害森林树木、破坏叶片和标本,甚至导致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灾害,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威胁。
病害会导致树木生长缓慢,严重时造成大面积的枯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病虫害还会引发树木的衰老和凋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森林病虫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造成重大损失。
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病虫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定期的森林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及时了解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也要加强对植物疾病的研究和防治。
通过对森林病害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的研究,深入了解森林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病害防治方案,及时有效地进行病害预防和控制。
强调对有害昆虫的生态调控。
以培育优势天敌、提升生物防治能力为主,有效控制有害昆虫的生长和繁殖。
通过生物防治手段,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对森林环境的污染。
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法规和制度。
建立健全的法律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和监督,提升全社会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了解了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之后,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科学地选择防治方法,合理地使用农药和杀虫剂,保证防治效果的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其防治是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越冬残留虫口多,外调苗木数量多、种类多,各种危险性病虫侵入的机率增大,为森林害虫的潜伏创造了条件。
以我市为例,当前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虫害寄主沙柳、沙棘、松树等共52.48万亩,发生面积12.32万亩。
二是防治体系短板。
森防部门存在专业技术人员、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
我市现有林地114万亩,森林覆盖率34.94%。
现有森林病虫害测报点5个,在岗工作人员11人(专职检疫员10人,兼职检疫员1人),专业人员仅有3人,兼职测报员293人。
森防部门仅配备了电脑、黑光灯、昆虫采集等基本工具,缺少实验室和标本室等专业仪器设备,对病虫害监测预报仍为地面调查,无法进行专业防治。
三是森防能力弱。
部分单位存在“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现象。
测报员不能及时反馈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防治方法不当。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集体林地分配到农户,出现病虫害后农户单独防治,效果不佳,林农在防治时因喷洒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形成环境污染、杀伤天敌恶性循环。
二、对策建议一是转变防治方式。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树种、良种壮苗和抗性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引种与保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
加大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综合治理。
继续推行森林病虫害限期除治制度,把病虫害防治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的全过程,在选种、育苗、选地、造林、经营、抚育及采伐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注重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实现森林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在自然界中,森林是地球上必不可少的生态系统,它们是我们生态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森林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这些病虫害给森林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成为了林业管理和森林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和调查要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只有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调查,可以及时发现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健全的防治系统建立健全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系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防治系统,才能在病虫害发生时做到及时、有效地防治。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防治措施、技术支持和监管措施等方面。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防治系统,才能在森林病虫害发生时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带来的危害。
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安全、环保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或捕食者来控制病原菌或害虫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防治的方法包括引入外来天敌、加强对天敌繁殖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
四、化学防治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化学防治是一种最为常用的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主要是通过喷洒农药或药剂,对森林病虫害进行灭治。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杀灭病虫害,保护森林的生长和发展。
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使用过量或过度频繁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时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定量使用。
文化防治是指通过改变森林生态环境和营造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繁殖的条件,来防治森林病虫害。
比如适时适量的间伐,保持森林内部通风透光,清理林下杂草和杂木,疏密适宜的管理林分等。
通过文化防治,可以有效地改善森林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论文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论文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论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才能做好。
当前,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森防战线广阔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森防根底设施建立速度明显的加快, 目的管理责任制得到相应的完善落实, 防治技术手段及其防治成效不断进步, 其整体抗灾减灾才能大大增强。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形势不容乐观。
各行各业要从就森林病虫害工作工作现状入手,分析^p 病虫害产生的原因,讨论森林病虫害解决的有效对策。
一、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重点国家之一,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大约有80 多种。
其中, 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华山松大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板栗疫病、柏肤小蠹、建庄油松梢小蠹、, 杨树蛀干类的黄斑星天牛、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青杨天牛、白杨透翅蛾、杨干透翅蛾, 食叶性的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松毛虫、刺槐尺蠖、松树叶蜂、白杨叶甲,柳叶蜂、蓝目天蛾、柳毒蛾、银杏大蚕蛾、春尺蠖、核桃举肢蛾、板栗雪片象、柿举肢蛾、枣红腊蚧、板栗实象、花椒绵粉蚧、杏仁蜂、____龟腊蚧、花椒窄吉丁、松针蚧、桃小食心虫、中华松梢蚧、竹节虫、草履蚧等虫害, 以及杨树溃疡病、杨树腐烂病、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杨树褐斑病、松瘤锈病、松落针病、侧柏叶枯病、山茱萸病害、泡桐丛枝病等森林病害为常见与多发的森林病虫害。
在林业建立过程中, 我们始终把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作为生态平安的头等大事来抓。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过程中中, 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安康的根本工作方针, 认真落实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紧紧围绕我省林业开展大局, 不断强化森防目的管理,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和除治工作, 积极不断推进森林安康。
实在加大对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杨树病虫害等重大生物灾害的工程治理力度, 进一步严格防范松材线虫病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有效保护森林资, 稳固林业建立成果。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论文

浅议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摘要】本文为进一步保护好森林资源,主要探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
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为进一步保护好森林资源,主要探讨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2.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
自 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
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
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人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病虫杂草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人的。
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及相关措施探讨

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及相关措施探讨【摘要】森林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困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要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及相关措施。
首先分析了森林病害防治问题,包括疫病、真菌等病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
其次介绍了森林病害的防治相关措施,如疫病防控技术、真菌防治措施等。
同时还探讨了森林虫害防治问题,包括虫害对森林生态平衡的影响。
接着介绍了森林虫害防治的相关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的应用。
最后总结了综合防治措施,指出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才能最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相关措施、森林病害、森林虫害、综合防治、研究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森林病虫害不仅导致森林植被减少、物种灭绝,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问题越来越重视。
当前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技术仍存在不足和局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及相关措施,通过对森林病害和虫害的特点和危害进行分析,总结当前防治措施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找到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的防治策略,提高森林抗病虫害能力,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森林病虫害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本文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提出较为系统的防治措施,并介绍了树种合作防御病虫害危害的宏观模式的主要技术特点,以期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树种合作;宏观模式;特点
病虫害防治一直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病虫害防治要以系统
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1.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1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
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1)在造林地确定后,即调查造林地周围原有林木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及数量,同时调查天敌发生情况,发生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清除无培育价值的病虫木和交叉感染的树木。
如清除造林地上无价值的桑科植物,以避免造林所用的毛白杨、苹果等受桑天牛的侵害,并建立起病虫档案。
(2)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选用优良苗木。
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
同时,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
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
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2]。
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剔除病、弱苗,喷涂保护剂,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3)建立监测标准地。
在新造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永久性监测标准地,在标准地再确定20~30株标准树,整个生长季节对标准树定期进行观测,记载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
同时,在林地中进行踏查,必要时设立临时标准地,用于补充标准地观察的不足,以便了解整个林地的病虫情况并加以记载存档。
(4)建立起永久性病虫害档案。
每年发生期结束后,加以汇报和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5)在林地周围避免栽植能交叉感染病虫的其他林木,如在距毛白杨、苹果树1km的距离内避免栽植桑科植物,并且将原有无利用价值的桑科植物予以铲除,以避免桑天牛为害。
(6)在病虫害少量发生,特别是蛀干害虫点状发生时,要立即查明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避免全林受害,以确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
(7)在生长季节,尽力避免树冠喷洒化学药剂,以保护自然界的天敌种群,特别要注意保护鸟类。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人工林中悬挂人工鸟巢,招引鸟类,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8)及时修枝,调整林分的郁闭度。
某些病虫种类喜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中发生,另一些病虫种类喜欢在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发生。
因此,适时调节林分的郁闭度即可以抑制某些病虫种类的发生,并可保证林木的旺盛生长。
在林木郁蔽前,有条件的地方应间作农作物,间作农作物同样要避免病虫害的交叉感染。
如在枣园中不栽植芝麻类植物,避免招引菱纹叶蝉类害虫,造成枣疯病的传播。
3.树种合作防御病虫害危害的宏观模式主要技术特点
(1)宏观生态监测。
在“模式”区内、外要进行宏观范围的生态调查,如在666hm2控制范围内,查清主、次要害虫的虫源地及发生动向。
首先控制主要害虫危害,同时也要防治次要害虫严重发生。
如光肩星天牛是某地的主要害虫,选择抗虫树种控制主要害虫的同时,也不要给次要害虫(如桑天牛)的发生创造条件。
反之,以桑天牛为主要害虫地区亦然。
但不管确定哪种为主要病虫,均需要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长期调查、监测而定。
(2)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
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3)采用开发与防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的把防止病虫害与选种、育苗、造林、水土保持、净化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
选用多组抗虫耐害树种,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首先选择主要害虫抗性树种,改
造虫源地,建造核心区,然后为阻止次要害虫入侵,在核心区外围再建造防御区,种植主、次要害虫双抗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
利用核心区与防御区树种合作的联合防御功能,对主、次要害虫进行高效持久的区域控制。
4.结束语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治不重防。
事实上,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如何在营林的各个环节如选种、育苗、选地、造林、经营、抚育及采伐中,注意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来源,协调各生物间关系,提高树木抗性,是实施森林病虫害由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71-72.
[2]赵静夫,张淑梅,郭宝松,等.黑龙江垦区森林病虫害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5):48-49.
[3]王志勇.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j].林业勘查设
计,2007,(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