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
百度百科:阳陵泉

阳陵泉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目录1穴位介绍2穴位取法3局部解剖4主治范围5临床应用6刺灸法7按摩法8穴位配伍9文献摘要10研究发展1穴位介绍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
阳陵泉又治筋病,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阳陵泉2穴位取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
《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
”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
”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
”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
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
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
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3局部解剖膝下外侧动、静脉。
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
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4主治范围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阳陵泉和阴陵泉这两个一字之差的穴位

阳陵泉和阴陵泉这两个一字之差的穴位中医的穴位治疗是很有趣的,名字起的也十分寓意深刻,比如阳陵泉和阴陵泉这一对穴位,名字很像,但是在人的身体的位置不同,起得作用也很不一样!一、阳陵泉的功效和位置有人早上起来嘴里老是苦,这是胆经淤阻、胆汁上溢了,在睡觉之前拨动阳陵泉穴两分钟第二天早上嘴就不苦了,这是治嘴苦最好的办法。
阳陵泉穴是胆经的合穴,合治内府,专门调节胆囊的功能,而且对整个胆经都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它又是筋之汇,所有的筋在这里汇集。
抽筋、扭筋,只要跟筋有关和月经不调、岔气、肝胆有郁气的毛病都可以用阳陵泉来解决。
阳陵泉也是与胆经和肠胃相通的一个枢纽。
阳陵泉相当于一味逍遥丸的中药。
怎样拨动阳陵泉?这个穴位通用按摩的方法效果不佳,要拨动才行。
拨阳陵泉的好办法,就是左手心对准左腿膝盖骨,右手心对准右腿膝盖骨,大拇指在内侧,四指在膝盖下外侧旁边有一个高出来的小骨头,往下一摸便能摸到,阳陵泉穴就在这个骨头下缘的边上,中指就是阳陵泉位置这个地方,其实是一条筋的,你把中指按在上面不动,四指平行用力,往胃经方向拨。
拨动这个筋就是就拨动阳陵泉了,像拨动琴弦一样,反复拨动几次,就开始有麻的感觉了,一旦麻感到了脚面,这条胆经就通了,效果是最好的。
拨动阳陵泉穴时,如果开始拨不通,腿脚不发麻也没关系,可以先多敲打小腿部分的胆经后再接着拨动。
拨动阳陵泉穴时,如果开始拨不通,腿脚不发麻也没关系,可以先多敲打小腿部分的胆经后再接着拨动。
例如:你的肋骨这块儿岔气了,吸一口气都不行,这时赶紧拨动阳陵泉穴,两分钟后就好了。
还有抽筋,拨动阳陵泉穴马上就好。
有的人经常肩膀发紧,觉得肌肉都绞在一块,甚至跟绑着似的,这时就需要多拨动阳陵泉穴。
二、阴陵泉的功效和位置妙手点穴---常按阴陵泉.健脾祛湿夏季的时候,暑湿本身就易伤脾,大家为了解暑而常喝的凉茶、冷饮也会伤脾。
在这样的天气下,建议大家有空时常按揉阴陵泉,可起到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消胀利水的保健作用。
阳陵泉解析

阳陵泉解析
阳陵泉是中国著名的温泉,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咸阳市,被称为“温泉
圣地”。
它是中国最早被发现的温泉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
国四大名泉之一。
阳陵泉水源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独特的医疗和美容保
健功能。
泉水温度高达65°C,每天涌出的水量超过7000吨,常年不断,不会干涸。
同时,阳陵泉周围风景秀丽,被誉为“温泉世界中的仙境”。
阳陵泉历史悠久,被誉为“渭南一绝”,古代的帝王和文人雅士都曾
经到这里欣赏泉水和景色。
阳陵泉还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其水被视
为“仙露”,传说可以修炼成仙。
因此,阳陵泉也成为了道教信仰的重要
场所。
今天,阳陵泉已经成为了集温泉养生、健身健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
综合性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享受温泉
疗养。
阳陵泉透阴陵泉操作方法

阳陵泉透阴陵泉操作方法
阳陵泉和阴陵泉是一种中医经络穴位按摩方法,通常由专业的中医师或按摩师来进行操作。
这种操作方法主要涉及到对人体穴位和经络的按摩和调理。
1. 找准穴位:阳陵泉和阴陵泉是人体上的两个穴位,阳陵泉位于足伸肌腱上方、腓骨前缘两指,阴陵泉位于胫骨前外侧端和股二头肌腱之间。
操作者需要准确找准这两个穴位。
2. 按摩技法:在找准穴位后,操作者可以使用指压、推拿、拔罐等技法对阳陵泉和阴陵泉进行按摩。
按摩时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轻重适度施力,并调整按摩的速度和深度。
3. 调理作用:阳陵泉和阴陵泉按摩有助于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运行,对于缓解疲劳、舒缓肌肉酸痛、调整情绪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要进行阳陵泉和阴陵泉的操作,最好是在专业的中医机构或者按摩院进行,通过专业人士的操作来确保按摩的效果和安全性。
不建议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行按摩。
阳陵泉配穴的不同疗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症和症状,以及与环跳穴位和阳陵泉穴位配合使用的一些穴位:
1. 阳陵泉配合日月、丘墟、肝俞、胆俞:用于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
2. 阳陵泉配合阴陵泉:用于治疗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3. 阳陵泉配合绝骨加局部排刺:用于治疗颈前肌萎缩症。
4. 阳陵泉配合委中、阴陵泉:用于治疗腓总神经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根据传统中医的理论和经验来描述的,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如果您有相关的健康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中医针灸师,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阳陵泉的几种找穴方法

阳陵泉的几种找穴方法阳陵泉是一种常用的穴位,常用于治疗一些疾病和调节身体健康。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找穴方法。
1. 按摩法:阳陵泉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腓骨前缘与胫骨外侧缘之间的凹槽中。
使用手指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乏力、疲劳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2. 按压法:可以用手指或拇指适当施加力量按压阳陵泉穴位,每次15-30秒,反复按摩几次。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
3. 热敷法:可以用热水浸泡脚部,或者用热毛巾敷在阳陵泉穴位上,每次持续15-20分钟。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疼痛和炎症。
4. 针灸法:阳陵泉是一个常用的针灸穴位,可以使用针灸针刺激该穴位,达到调节身体功能的目的。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5. 按摩器法:可以使用一些按摩器具,如按摩棒、按摩球等,对阳陵泉穴位进行按摩。
这种方法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和酸痛。
6. 贴敷法:可以使用一些药膏或贴膏,将其敷在阳陵泉穴位上,每次持续15-30分钟。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药物渗透,起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7. 针刺法:阳陵泉是一个常用的针刺穴位,可以使用针刺方法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总结起来,阳陵泉是一个常用的穴位,可以通过按摩、按压、热敷、针灸、按摩器、贴敷和针刺等方法进行治疗。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疾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进行治疗时,应注意方法正确、力度适宜,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如果有需要,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和操作。
阳陵泉临床应用

阳陵泉临床应用阳陵泉,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中药材。
据传说,阳陵泉是由黄帝时期的医圣华佗所创制,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在古代,阳陵泉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药材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阳陵泉的临床应用渐渐减少,被更为先进的药物所取代。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药物的重新认识,阳陵泉再次受到关注,并在临床上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在阳陵泉的临床应用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疗效持久、无副作用。
传统医学认为,阳陵泉具有温补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可帮助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许多临床病例表明,经过阳陵泉的治疗,患者不仅病情得到了缓解,而且还能够长期保持健康状态,避免了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
与此同时,由于阳陵泉是一种天然药材,其成分纯天然,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因此使用阳陵泉治疗病症往往不会产生副作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损害。
除了疗效持久、无副作用外,阳陵泉在临床应用中还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根据古籍记载,阳陵泉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风湿骨痛、气虚体弱、消化不良等。
此外,阳陵泉还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尤其对于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阳陵泉在临床上适用性广泛,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尽管阳陵泉具有诸多优点,但在现代医学中,阳陵泉的临床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虽然阳陵泉在中医领域被广泛认可,但在现代医学中,对其疗效机制和成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撑。
其次,阳陵泉的生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其资源日益匮乏,加之提取、炮制等工艺繁复,使得阳陵泉的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因此,如何促进阳陵泉的临床应用,提高其质量和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阳陵泉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其疗效持久、无副作用,适用范围广泛,对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相信随着人们对传统药物的认识不断加深,阳陵泉必将在现代医学领域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陵泉阳陵泉的功能主治

陵泉阳陵泉的功能主治1. 陵泉阳陵泉概述陵泉阳陵泉,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它是由名贵药材阳陵泉制成的中药,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药理作用。
2. 功能主治陵泉阳陵泉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作用,以下是它的主要功效:2.1. 温中益气陵泉阳陵泉有温中益气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它可以刺激胃肠道的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2.2. 补益中气陵泉阳陵泉能够补益中气,对于体弱、气虚、疲劳等症状有效。
它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对于身体虚弱、容易感冒等情况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3. 调理心脑血管陵泉阳陵泉对心脑血管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可以降低血脂、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它还可以缓解神经紧张、改善睡眠质量,对于失眠、焦虑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4. 健脾开胃陵泉阳陵泉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吸收,从而改善食欲不佳的问题。
2.5. 养阴滋肾陵泉阳陵泉具有滋阴养肾的作用,对于肾虚、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问题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它可以补充肾脏所需的养分,提高肾脏的功能,从而改善肾虚引起的相关症状。
2.6. 养血安神陵泉阳陵泉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失眠、健忘、心悸等神经衰弱症状。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提高脑部的氧供,有助于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
3. 注意事项在使用陵泉阳陵泉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在服用陵泉阳陵泉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确保符合个人体质和病情。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注意避免过量使用,避免导致不适或药物过敏等问题。
•若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存放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干燥,避免潮湿环境。
4. 总结陵泉阳陵泉是一种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作用。
它可以温中益气、补益中气、调理心脑血管、健脾开胃、养阴滋肾和养血安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陵泉
编辑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目录
1穴位介绍
2穴位取法
3局部解剖
4主治范围
5临床应用
6刺灸法
7按摩法
8穴位配伍
9文献摘要
10研究发展
1穴位介绍
编辑
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
阳陵泉又治筋病,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阳陵泉
2穴位取法
编辑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
《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
”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
”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
”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
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
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
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3局部解剖
编辑
膝下外侧动、静脉。
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
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4主治范围
编辑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一)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指五输穴之合穴)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
取之合”。
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
《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
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
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5临床应用
编辑
(一)胁肋痛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
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
《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
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尚可辅用其它腧穴。
1.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
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
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
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
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
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
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6刺灸法
编辑
直刺0.8~1.2寸。
可灸。
刺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7按摩法
编辑
用大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阳陵泉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1]
8穴位配伍
编辑
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9文献摘要
编辑
《针灸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10研究发展
编辑
胆囊炎、结石症据报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
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
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肝脾脏疼痛针刺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肝脾脏疼痛疗效较好,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10~20
分钟,捻转出针。
落枕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关节周围炎有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效果良好。
调整脑血流量针刺阳陵泉,对脑血流量有一定影响。
对急性缺性中风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实验研究,针刺右侧阳陵泉和曲池穴可影响到脑的血流动力学,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出针后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明显。
而针刺对正常猫的脑血液动力学影响不大。
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
▪悬颅▪悬厘▪曲鬓▪率谷
▪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
▪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
▪正营▪承灵▪脑空▪风池
▪肩井▪渊液▪辄筋▪日月
▪京门▪带脉▪五枢▪维道
▪居髎▪环跳▪风市▪中渎
▪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
▪光明▪阳辅▪悬钟▪丘墟
▪足临泣▪地五会▪侠谿▪足窍阴
针灸学·相关科技名词
▪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
▪经络现象▪循经感传▪经络诊断▪经脉循行▪腧穴
▪腧穴特异性▪腧穴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同身寸▪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经穴
▪经外[奇]穴▪阿是穴▪特定穴▪背俞穴▪募穴
▪原穴▪络穴▪五输穴▪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郄穴▪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交会穴▪下合穴▪中府▪云门
▪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
▪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商阳
其他名词
参考资料
1.阳陵泉.《青囊经》中医养生网.2012-07-31 [引用日期2012-08-25] .
相关文献
基于疼痛指数对电针镇痛累积效应的疗效评价-针灸临床杂志-2013年第1期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第1期 (2)
SD大鼠坐骨神经体表定位及相关针刺穴位的应用解剖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3)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医学健康中医药学针灸学生活穴位经穴胆经刺灸
阳陵泉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32407次
编辑次数:20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4-09
创建者:vicvc
词条贡献榜
辛勤贡献者:
面茶儿
百科ROBOT
百科消息:
“二维马”知识行大挑战
你知道瘦肉精的危害吗
足不出户看三星堆博物馆
商城许愿树:大声说出你的爱百科新玩法:新版城市百科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