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概述】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由于肺内外各种原因引起肺的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在呼吸空气(海平面大气压、静息状态下)时,产生严重缺氧(或)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据患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进行合理氧疗和机械通气,为治疗原发病和除去呼衰诱因争取时间,可取得良好疗效。参与损害呼吸功能的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呼吸衰竭,常见病因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神经中枢及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呼吸道病变和胸廓疾患引起呼吸动力损害、增加气道阻力和限制肺之扩张所致单纯通气不足的U型呼吸衰竭,以及伴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缺氧比单纯通气不足更为明显的ID型呼吸衰竭。

2.肺组织病变如肺炎、肺不张、肺水肿、急性肺损伤及肺血管疾患和肺广泛纤维化,主要引起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肺内静脉血分流增加和弥散功能障碍的换气功能损害,发生缺氧,因通气过度致二氧化碳分压降低的pH偏碱性的1型呼吸衰竭。严重者因肺部病变加重、呼吸肌疲劳伴二氧化碳潴留的高碳酸血症(m型呼衰)。

根据病因和起病规律,呼吸衰竭可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幅度、节律和体位的改变。如COPD呼吸衰竭由慢而深的呼吸变为浅快;半卧位或坐位,辅助呼吸肌参与点头或提肩呼吸。ARI)S患者先为快而深大变为浅弱呼吸,伴鼻翼扇动。中枢性呼吸衰竭呈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等、

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02<85%时,可在口唇、指甲出现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恐惧、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高碳酸血症在中枢性抑制之前出现失眠、烦躁、躁动的兴奋症状,随后因中枢抑制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并出现腱反射消失,锥体束征阳性。急性呼吸性酸中毒,?14<7.30?7.25时,会出现精神症状。

4血液循环系统症状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和右心功能不全体征。二氧化碳潴留可出现皮肤温暖、颜面红润和搏动性头痛。严重缺氧和酸中毒(pH< 7. 30?7. 25)会引起心肌损害、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停搏(pH<6.8)。

5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症状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常因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或应激性溃疡出血。吐咖啡样物或黑便,隐血试验阳性。肾功能损害者还可出现尿少、无尿等。

【诊断要点】

1.患者有急慢性呼吸衰竭基础疾病病史及诱因。

2.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上述临床表现。

3.动脉血气分析能确诊呼吸衰竭的性质及其程度,对指导氧疗、呼吸兴奋剂和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以及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价值。

呼吸空气条件(海平面大气压)下,Pa02<60mmHg,常伴PaC02偏低?35mmHg)诊断为急性I型呼吸衰竭。若伴PaC02〉50mmHg诊断为U型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因机体的代偿,Pa02<55mmHg、PaC()2>55mmHg 作为慢性呼吸衰竭诊断的参考指标,且无明显酸中毒。

4.要重视对不明原因胸闷气急的患者作动脉血气分析。如在吸空气下,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和碱中毒,即使胸部平

呼吸衰竭试题

呼吸衰竭试题

一、A1题型 1.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诊断指标是 A.Pa02<6.65kPa,PaC02>8.0kPa B.Pa02<7.32kPa,PaC02>7.32kPa C.Pa02<8.0kPa,PaC02>6.65kPa D.Pa02<9.3kPa,PaC02>5.32kPa E.Pa02<6.32kPa,PaC02>9.3kPa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099】 【正确答案】 C 2.呼吸衰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 B.呼吸频率增快 C.呼吸困难与发绀 D.神经精神症状 E.双肺有大量湿啰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0】 【正确答案】 C 3.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发生机制是 A.通气/血流>0.8 B.通气/血流<0.8

C.弥散功能障碍 D.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E.肺泡通气不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1】 【正确答案】 E 4.引起I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疾病是 A.慢性支气管炎 B.阻塞性肺气肿 C.气管异物 D.膈肌麻痹 E.ARDS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2】 【正确答案】 E 5.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产生二氧化碳潴留的最主要的机制是 A.通气不足 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D.弥散障碍 E.氧耗量增加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3】 【正确答案】 A 6.对呼吸性酸碱失衡的判断,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pH B.PaC02 C.BE D.AB E.SB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此题正确答案为B. PaC02,PaC02呼吸性酸碱失衡的最优价值的指标。 BE:参考范围:-3—+3(注:在正负3之间) 实际碳酸氢盐(AB):指从人体血浆中实际的HCO3-含量。标准碳酸氢盐(SB):指在体温37度时PaCO2在5.32kPa(40mmHg),血红蛋白在100%氧饱合条件下测出的HCO3-的

呼吸衰竭定义及分类

呼吸衰竭总论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是指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功能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排血量降低等因素。 疑问:心内解剖分流比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导致的动静脉血液分流,未进行气体交换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潴留,可以理解这不是呼吸衰竭的问题;但是原发排血量降低的因素?这不就是心衰吗?心衰会导致PaO2下降吗?机制是什么?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一)根据血气分析分类:最重要的标准:PaO2<60mmHg(考试); 1、I型呼吸衰竭:由于换气功能障碍,又称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正常或下降; 2、II型呼吸衰竭: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又称通气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50mmHg;即缺氧伴CO2潴留; 3、吸氧状态:PaO2>60mmHg,PaCO2>50mmHg-------II型呼吸衰竭; 4、吸氧状态:PaO2>60mmHg,PaO2/FiO2<300mmhg---呼吸衰竭(肺损伤); (二)根据病程、起病急骤分急、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数秒或数天发生,机体来不及代偿,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 慢性呼吸衰竭:多发生在原有肺部疾病,机体产生代偿反应,主要是血HCO3-代偿性增高。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痉挛或并发气胸等情况,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出现PaO2显著下降和PaCO2显著升高,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三)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周围神经性呼吸衰竭; (四)按发病机制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换气性呼吸衰竭; 1、通气性呼吸衰竭:也称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衰竭,表现为II型呼吸衰竭;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外周神经、神经肌肉组织(神经-肌肉接头和呼吸肌)、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病变称为泵衰竭。 2、换气性呼吸衰竭:也称肺衰竭,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常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I型呼吸衰竭;严重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如COPD)影响通气功能障碍,造成II型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任务十二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一、选择题 1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30mmHg,PaCO2﹥80mmHg B.PaO2﹤40mmHg,PaCO2﹥70mmHg C.PaO2﹤50mmHg,PaCO2﹥60mmHg D.PaO2﹤60mmHg,PaCO2﹥50mmHg E.PaO2﹤70mmHg,PaCO2﹥40mmHg 2. 慢性呼吸衰竭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先决条件是 A.控制肺部感染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应用呼吸兴奋剂 D.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E.加强营养 3. 慢性呼吸衰竭常见的基本病因是 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B.重症肺结核 C.肺间质纤维化 D.尘肺 E.肺炎 4.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是 A.咳嗽 B.发绀 C.呼吸困难 D.烦躁不安 E.嗜睡 5. 慢性呼吸衰竭缺氧的典型症状是 A.发绀 B.呼吸困难 C.烦躁不安 D.心率增快 E.定向力障碍 6.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发生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是 A.出现呼吸困难 B.出现发绀 C.出现消化系统症状 D.出现循环系统症状 E.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7.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出现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等症状应考虑并发A.休克 B.窒息 C.心力衰竭 D.肺性脑病

E.肾功能衰竭 8. 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安排病人在监护室 B.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C.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D.对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提供营养 E.给予高流量、高浓度持续吸氧 9. 呼吸衰竭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是 A.清除积痰 B.使用呼吸兴奋剂 C.合理给氧 D.纠正酸碱平衡 E.控制呼吸道感染 10. 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吸氧最适宜的流量为 A.1~2L/min B.2~4L/min C.4~6L/min D.6~8L/min E.﹥8L/min 11. 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吸氧的适宜浓度为 A.15%~19% B.20%~24% C.25%~29% D.30%~34% E.35%~40% 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首要的治疗措施是 A.控制感染 B.纠正缺氧 C.维持体液平衡 D.治疗相关基础疾病 13. 呼吸衰竭患者最早,最突出的表现是 A.心率加速 B.紫绀 C.血压下降 D.呼吸困难 E.肝肾功能损害 14. 呼衰病人发生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的措施是A.可施行同步电除颠 B.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C.可用于心内注射利多卡因 D.可施行非同步电除颠 E.立即做心内按压 15. 要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肺泡通气与肺血流灌注之比应为

呼吸衰竭试题

一、名词解释 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 二填空题 1.( )是呼吸衰竭最早、最突出的症状,()是缺氧的典型表现。 2.动脉血气分析常选择的动脉包括()()( )( ),其中首选()。 3.血气分析穿刺时,穿刺针与皮肤呈()度角缓慢刺入,见回血后停止进针。 4.采集血气标本后应局部按压()分钟,如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或凝血功能障碍,应在穿刺部位增加按压时间,直至止血。 5.采集血气标本后,应()或()进行标本抗凝。 6.呼吸衰竭病人为减轻呼吸困难一般取()或( )体位。 7.Ⅱ型呼吸衰竭应指导患者()呼吸,以促进有效通气。 8.II型呼吸衰竭,给予()持续吸氧,使PaO2保持在()或SaO2在()或略高。 9.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时,有效通气量需要达到()L/min. 10.急性严重缺氧可导致()或()。 11.呼吸衰竭按发病急缓可分为()()。 12.氧气的弥散能力仅为二氧化碳的(),故弥散障碍时通常以低氧血症为主。 13.严重缺氧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的中间过程,使能量产生降低,并产生大量乳酸和无机盐,引起()。 14.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包括()()()、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和氧耗量增加五个主要机制。 15.()是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最重要措施。 16.()是慢性呼衰急性加重的最常见诱因。 17.对长期应用抗生素病人注意有无()。 三、单选题 1.呼吸衰竭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 A.病理生理B.病因C.起病缓急 D.血气分析结果E.临床经验 2.Ⅱ型呼吸衰竭是指() A.PO2>60mmHg,PCO2>50mmHg B.PO2>60mmHg,PCO2<50mmHg C.PO2<60mmHg,PCO2>50mmHg D.PO2<60mmHg,PCO2<45mmHg E.以上都不对 3.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 A.广泛胸膜增厚 B.支气管肺炎 C.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D.肺结核 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动脉血气分析:PH=7.40,PO2=88mmHg,PCO2=35mmHg,BE=2mmol/L,提示() A.正常范围 B.呼吸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衰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分类

呼吸衰竭的概念、分类及临床表现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 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 低氧血症(缺氧)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一系 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 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二、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1)Ⅰ型呼吸衰竭:又称缺氧性呼吸衰竭。无CO2潴留,或伴 CO2降低。血气分析特点: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 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分 流)疾病。氧疗是其指征。 (2)Ⅱ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 CO2潴留,血气分析特点为:PaO2<60mmHg,PaCO2>50mmH,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2、按发病急缓分类 ⑴、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多种突发致病因素 (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 等)使通气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呼吸衰竭。 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病人生命。 ⑵、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 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氧,或伴二氧化碳潴留, 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 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如气道痉挛等) 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 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一.概念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即在海平面大气压下,在静息状态呼吸室内空气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PaCO2>6.67kPa(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的标准。 但在使用血气分析结果来判断呼吸衰竭时,应注意PaO2值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不同年龄可按PaO2=〔102-0.33×年龄)〕×0.133kPa计算。 如70岁:79 mmHg, 80岁75.6 mmHg, 90岁72 mmHg可视为正常。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1.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常指原无呼吸系统疾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PaO2和PaCO2达到了呼吸衰竭的水平)与慢性(常指在慢性呼吸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呼吸衰竭。后者又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呼吸衰竭。 2.按病理可分为通气功能衰竭和换气功能衰竭; 3.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周围性和内呼吸性(如CO中毒)呼吸衰竭三类。 4.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正常)、I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50mmHg)和Ⅲ型呼衰(PaO2正常,PaCO2>50mmHg)。 PS:Ⅰ型呼衰多为急性呼衰,表现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Ⅱ型呼衰多为慢性呼衰,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5.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呼吸衰竭(附表1)。 PS: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呼吸衰竭分类根据病因可分成: 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治疗上应针对病因处理。 三.呼吸衰竭的病因 常见的五类病因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周围神经传导系统致呼吸肌疾病; (3)胸廓疾病;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呼吸衰竭 ?定义 ?病因、分类、分型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结核性呼衰的特点 定义 ?当人体的气体交换发生严重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功能,不能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时,即为呼吸衰竭。?它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伴或不伴有高碳酸血症。 ?因此呼吸衰竭是一种功能失常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呼吸衰竭的病因 ?气道阻塞性疾病 ?肺实质浸润性疾病 ?肺水肿性疾病 ?肺血管疾病 ?胸壁与胸膜疾病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呼吸衰竭的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 ?周围神经系统或胸壁的异常 ?气道的异常 ?肺泡异常 呼吸衰竭的分型 ?按病理生理分: 泵衰竭:指神经肌肉病变引起者 肺衰竭:指呼吸器官病变引起者 ?按动脉血气分: Ⅰ型呼衰:P a O2<60mmHg,P a CO2降低或正常 Ⅱ型呼衰:P a O2<60mmHg和P a CO2 >50mmHg 或P a O2 >60mmHg和P a CO2>50mmHg(吸氧) ?按发病急缓分: 急性呼衰:数分钟到数小时

慢性呼衰:几天或更长,体内已充分代偿 慢性呼衰急性加重:酸碱代偿机制不充分,pH改变明显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对缺氧敏感,缺氧最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 ?完全停止供氧4~5min →不可逆的脑损害 ?急性缺氧→烦躁不安、抽搐,短时间内死亡 ?轻度缺氧→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 ?P a O2<50mmHg →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 ?P a O2<30mmHg神志丧失、昏迷 ?P a O2<20mmHg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 缺氧对心脏、循环的影响 ?缺氧早期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心率↑、心排血量↑、血压↑→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严重缺氧→心率↓、心肌的舒缩功能↓、心输出量↓→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致死。 ?缺氧→肺小动脉收缩,肺循环阻力↑→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肺源性心脏病 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 李善群 近20年来,重症监护医学和临床营养医学得到迅猛发展,两者间密切相关。业已显示,营养状态能显著影响危重患者的预后,营养支持已成为重症监护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营养医学、重症监护医学的研究同样渗透到呼吸系医学领域,?对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患者营养状态的研究发现,?呼吸衰竭患者不同于其它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营养问题,营养问题已成为影响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营养支持可使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缓解、病程缩短及死亡率下降; 反之,?非但不能改善病情,甚至会带来许多可怕的并发症,尤其对于伴有严重肺功能障碍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有关COPD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的进展。 一、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失调 营养不良常见于COPD患者,至今尚无对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大样本调查;国外学者研究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27-71%,营养不良更常见于呼吸衰竭患者,50%?的呼吸衰竭患者有中度以上的营养不良,?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进一步提高,Leban等报道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0%,需要机械通气患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74% & 43%);研究RICU中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Driver和?LeBrun报道26例机械通气时间达6天以上的患者有23例营养供给相对不足,Harmon等报道患者每日供给的能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分别仅占需要量的70%、26%及51%,且需要机械通气的营养不良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营养良好组。 二、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 COPD呼吸衰竭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归因于能量供求失衡。分析已发生体重减少、营养不良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病因可归纳如下: 1.胃肠道功能障碍 呼吸衰竭患者常并发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特别是当患者发生右心功能不崐全、上消化道出血时,胃肠道淤血、水肿、出血常导致食物摄入、?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 2.摄入不足 ①.贫血、呼吸困难、进食过程中的血氧饱合度降低及生理障碍(如咀嚼功能)、购物无能等都可导致能量摄入不足。 ②.气管内留置导管或气管切开妨碍患者的正常进食,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3.呼吸功增加 ①.肺过度充气、胸肺顺应性降低导致阻力负荷增加。 ②.呼吸功效率下降导致呼吸肌氧耗增加。

呼吸衰竭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并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无法呼吸,在临床上有很多表现形式。 1.呼吸衰竭的分类:如果因为缺氧导致CO2潴留或者是CO2降低是患者的换气功能出现障碍,比如通气或者血液流量的比例失调、损伤弥散功能和导致肺动-静脉样分流的情况。肺泡通气不畅通产生了O2和CO2潴留,如果此时再伴有换气功能损伤,那么则会导致缺氧的情况更加严重。同时,呼吸衰竭也可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的呼吸衰竭如果抢救不及时就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慢性呼吸衰竭通过机体的慢慢适应,还是能够正常的生活。 2.呼吸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呼吸困难,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呼出急促,如果有并发症的话则表现为肺性脑病,同时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3.呼吸衰竭查体发现:经常有口唇和甲床发绀、神经意识障碍、身体某些部位出现水肿等。 呼吸衰竭产生病因 呼吸衰竭虽然治愈的几率非常小,但是如果有效的治疗,还是能够让患者存活并且正常生活的。那么,呼吸衰竭产生的病因的都有哪些? 1.呼吸道病变: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发炎或者异物阻塞等,都会导致呼吸衰竭。 2.肺组织病变:肺部纤维化、肺结核、肺炎、ARDS等都会影响肺部的通气量,导致肺动脉样飞流,从而导致缺氧引起呼吸衰竭。 3.肺血管疾病:肺部的血管如果出现栓塞或者梗死会使一部分静脉血流入静脉,从而发生缺氧。 4.胸廓病变:如果胸廓受过伤,无论是外伤还是内伤等,可能会导致胸腔积液,导致吸入气体不均匀从而导致呼吸衰竭。 5.神经中枢或者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如果大脑内部的脑血管发生病变、发炎或者中毒都会抑制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受到影响后,就会使患者无法正常吸气,只能被动呼气,所以会导致呼吸衰竭,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呼吸衰竭检查哪些

呼吸衰竭45721

呼吸衰竭 (一)名词解释(1~21) 1.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2.呼吸功能不全 3.I型呼吸衰竭 4.Ⅱ型呼吸衰竭 5.急性呼吸衰竭 6.慢性呼吸衰竭 7.呼吸肌疲劳(respiratory muscle fatigue) 8.肺衰竭 9.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10.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11.中央性气道阻塞 12.外周性气道阻塞 13.“等压点” 14.弥散障碍(diffusion impairment) 15.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 16.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 17.解剖分流(anatomic shunt) 18.真性分流(true shunt) 19.二氧化碳麻醉 20.肺性脑病 2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二)选择题(1~58) 1.呼吸衰竭通常是指: A.内呼吸功能障碍;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C.血液携氧功能障碍;D.CO2排出功能障碍;E.呼吸系统疾病造成机体缺氧。 2.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为: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C.麻醉或镇静药过量使用;D.肺栓塞;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3.II型肺泡上皮受损时可使: A.肺泡回缩力↓;B.肺泡表面张力↑;C.肺顺应性↑;D.肺泡膨胀稳定性增强;E.以上都不对。

4.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中央气道阻塞;B.外周气道阻塞; C.肺泡扩张受限制;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 5.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非弹性阻力↑;B.肺顺应性↓; C.肺泡扩张受限;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以上都不对。 6.肺呼吸当发生PaCO2升高者,一定会合并低氧血症,这是由于: A.肺分流产生低氧血症;B.死腔样通气形成; C.肺泡氧分压降低;D.弥散障碍; E.生理性分流量增加。 7.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为: A.肺潮气量;B.PaO2值; C.PaCO2值;D.P A O2值; E.肺泡氧分压与A血氧分压差值(A-aDO2)。 8.严重慢性II型呼衰患者其通气冲动主要来自: A.肺牵张感受器;B.中枢化学感受器; C.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D.主A化学感受器; E.颈A体化学感受器。 9.肺泡膜病变发生呼衰的主要机制为: A.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B.肺泡膜厚度增加; C.肺泡膜面积减少;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呼吸功能及耗能增加。 10.CO2潴留对下列血管的作用为: A.皮肤血管收缩;B.脑血管收缩; C.眼结膜血管收缩;D.外周血管收缩; E.肺小动脉收缩。 11.呼衰伴发右心衰的机制是: A.外周血管阻力↓,回心血量↑;B.慢性缺氧使血量增多; C.血粘度↑;D.肺泡氧分压↓,引起肺血管收缩;E.肺小A壁增厚,管腔狭窄。 12.神经肌肉麻醉所致呼衰时,血气变化特点为:

呼吸衰竭定义及分类-呼吸衰竭定义及分型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呼吸衰竭总论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是指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功能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排血量降低等因素。 疑问:心内解剖分流比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导致的动静脉血液分流,未进行气体交换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潴留,可以理解这不是呼吸衰竭的问题;但是原发排血量降低的因素?这不就是心衰吗?心衰会导致PaO2下降吗?机制是什么?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一)根据血气分析分类:最重要的标准:PaO2<60mmHg(考试); 1、I型呼吸衰竭:由于换气功能障碍,又称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正常或下降; 2、II型呼吸衰竭: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又称通气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50mmHg;即缺氧伴CO2潴留; 3、吸氧状态:PaO2>60mmHg,PaCO2>50mmHg-------II型呼吸衰竭; 4、吸氧状态:PaO2>60mmHg,PaO2/FiO2<300mmhg---呼吸衰竭(肺损伤);(二)根据病程、起病急骤分急、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数秒或数天发生,机体来不及代偿,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 慢性呼吸衰竭:多发生在原有肺部疾病,机体产生代偿反应,主要是血HCO3-代偿性增高。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痉挛或并发气胸等情况,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出现PaO2显著下降和PaCO2显著升高,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三)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周围神经性呼吸衰竭; (四)按发病机制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换气性呼吸衰竭; 1、通气性呼吸衰竭:也称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衰竭,表现为II型呼吸衰竭;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外周神经、神经肌肉组织(神经-肌肉接头和呼吸肌)、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病变称为泵衰竭。 2、换气性呼吸衰竭:也称肺衰竭,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常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定义: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严重损伤,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功能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损害呼吸功能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呼衰,我国以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最为常见,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炎症痉挛、上呼吸道肿瘤异物、舌根后坠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二)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ARDS、肺不张,矽肺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或缺氧合并二氧化碳潴留。 (三)肺血管病变:肺血管栓塞、肺梗死、肺毛细血管瘤,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四)胸廓胸膜病变;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因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受影响,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不均,影响换气功能。(五) 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机病患: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分类:(一)按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将呼衰分为低氧血症型(Ⅰ型呼衰)和高碳酸血症(Ⅱ型呼衰),前者仅有缺氧,PaO2<60mmHg,而无二氧化碳潴留,因换气功能所致。后者是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 PaCO2>50mmHgmmHg,是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引起。 (二)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呼衰,急性呼衰是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某些突发的疾病如呼吸阻塞、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呼衰,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抢救不及时会危及患者生命;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O2、CO2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 (三)按病理生理分为泵衰竭和肺衰竭,前者是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衰称泵衰竭;肺衰竭是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衰称为肺衰竭。 (四)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呼衰。 临床表现:(一)呼吸困难:发憋、呼吸费力、喘息常为主要主诉,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慢阻肺是由慢而较深的呼吸转为浅快呼吸,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并发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时,则出现浅慢呼吸。

(完整word版)呼吸衰竭第八版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病因】 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来完成。参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 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CO2储留,发生呼吸衰竭。 (二)肺组织病变 各种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均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或合并CO2潴留。 (三)肺血管疾病 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过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致呼吸衰竭。 (四)胸廓与胸膜病变 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及吸人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 (五)神经肌肉疾病

呼吸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

呼吸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 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根据患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病史,有缺O2和(或)CO2潴留的临床表现,结合有关体征,诊断并不困难。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衰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均有重要价值。 一、动脉血氧分压(PaO2) 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健康人PaO2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并受体位等生理影响。根据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呈S形态,当PaO2>8kPa(60mmHg)以上,曲线处平坦段,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PaO2改变5.3kPa(40mmHg),而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少,说明氧分压远较氧饱和度敏感;但当PaO2<8kPa以下,曲线处陡直段,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故PaO2小于8kPa(60mmHg)作为呼衰的诊断指标。 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是单位血红蛋白的含氧百分数,正常值为97%。当PaO2低于8kPa(60mmHg),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处于陡直段时,血氧饱和度才反映出缺氧状态,故在重症呼衰抢救时,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来帮助评价缺O2程度,调整吸O2浓度使患者SaO2达90%以上,以减少创伤性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这对合理氧疗和考核疗效起积极作用。 三、动脉血氧含量(CaO2) 是100ml血液的含氧毫升数。其中包括血红蛋白结合氧和血浆中物理溶解氧的总和。CaO2=1.34×SaO2×Hb+0.003×PaO2.健康者CaO2参照值为20ml%.混合静脉血血氧饱和度(SVO2)为75%,其含氧量CVO2为15ml%,则每100ml动脉血经组织后约有5ml氧供组织利用。血红蛋白减少,SaO2低于正常,血氧含量仍可正常范围。 四、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PaCO2为4.6kPa-6kPa(35-45mmHg),大於6kPa为通气不足,小於4.6kPa可能为通气过度。急性通气不足,PaCO2>6.6kPa(50mmHg)时,按Henderson-Hassellbalch公式计算,pH已低于7.20,会影响循环和细胞代谢。慢性呼衰由於机体代偿机制,PaCO2>6.65kPa(50mmHg)作为呼衰诊断指标。 五、pH值 为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正常范围为7.35-7.45,平均7.40.低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但不能说明是何种性质的酸碱中毒。临床症状与pH的偏移有密切相关。 六、碱过剩(BE) 在38℃,CO2分压5.32kPa(40mmHg),血氧饱和度量100%条件下,将血液滴定至pH7.4所需的酸碱量。它是人体代谢性酸碱失衡的定量指标,加酸量为BE正值,系代谢性碱中毒;加碱量EB为负值,系代谢性酸中毒。正常范围在0±2.3mmol/L.在纠正代谢性酸碱失衡时,它可作为估计用抗酸或抗碱药物剂量的参考。 七、缓冲碱(BB) 系血液中各种缓冲碱的总含量,其中包括重碳酸盐、磷酸盐、血浆蛋白盐、血红蛋白盐等。它反映人体对抗酸碱干扰的缓冲能力,及机体对酸碱失衡代偿的具体情况。正常值为45mmol/L. 八、实际重碳酸盐(AB) AB是在实际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人体血浆中所含的碳酸氢根的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值为24mmol/L.HCO3-含量与PaCO2有关,随着PCO2增高,血浆HCO3-含量亦增加。另一方面HCO3-血浆缓冲碱之一,当体内固定酸过多时,可通过HCO3-缓冲而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一)发病原因 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呼吸的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8。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 V/Q>0.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0.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V/Q=0。此时流经肺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或称为病理性动-静脉血分流。 V/Q比例失调主要引起低氧血症,也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机制,对PaCO2影响甚微。其原因为:①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仅为6mmHg,而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值约为60mmHg,当V/Q<0.8 时混合静脉血加入动脉血后,对PaO2的影响明显大于PaCO2。②V/Q>0.8或 V/Q<0.8时,均可表现为V/Q正常的肺泡通气量代偿性增加,而二氧化碳的弥散速率约为氧的21倍,而且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呈线性,只要正常肺泡通气量增加,即可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其结果表现为:PaO2下降而无PaCO2升高。 (2)弥散功能障碍:气体弥散系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过程。弥散是一被动移动的过程,因而不需要消耗能量。弥散的机制是气体分子的

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06T16:20:34.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王丽丽 [导读] 急性呼吸衰竭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引起呼吸功能不全,并发展迅速,机体未能代偿,引起生命脏器功能障碍 [1]。 王丽丽(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712)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探讨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经积极有效的有氧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无恶化情况发生。结论:对患者采用有效的有氧治疗可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心率急促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救治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治疗重症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05-02 急性呼吸衰竭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引起呼吸功能不全,并发展迅速,机体未能代偿,引起生命脏器功能障碍[1]。急性通气衰竭为高碳酸血症的同义词,即PaCO2增高。对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产属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21~5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 2.8岁。其中表现为原发性急性通气衰竭患者有24例,表现为呼吸道病变患者有12例,表现为胸廓和胸膜腔疾病患者为8例,表现为急性肺血管疾病的患者有9例,表现为非组织病变患者有15例。患者通常伴有呼吸困难、呼吸节律改变、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抽搐、昏迷。病情不能得到控制,低氧血症加剧,合并出现二氧化碳蓄积,导致高碳酸血症,可表现为嗜睡、精神错乱、震颤、头痛、发绀、视盘水肿,有时出现扑翼样震颤,严重者可出现心脏抑制、昏迷和死亡。 1.2结果:68例患者中病情明显好转的有56例,病情转归良好,12例患者呼吸困难和心率急促症状消失。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无病情恶化情况,预后良好。 2 治疗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正确的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用一手托起患者颈后部,另手按在患者前额,略推向后方,使口稍张开,有时稍抬高患者肩部效果更好,这样可使颈部和咽喉组织伸展,舌根离开咽后壁[2]。此法可使70%~80%昏迷患者保持咽腔通畅。大约有20%患者采取以上措施不能保证呼吸道通畅,需要抬下颌向前,正确操作的标志是下门齿移到上门齿之外。 2.1.2建立人工气道:急性呼吸衰竭发生后,现场抢救主要采取经口气管插管方法,建立人工气道。如果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可采用面罩建立人工气道连接。 2.2氧疗:I型呼吸衰竭:在保证PaO2>60mmHg或SaO2>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氧体积分数。急性肺炎实变、肺水肿、肺不张等引起,可给予较高体积分数(35%~50%)或高体积分数氧(>50%)吸入。对于ARDS患者,若分流量>35%,SaO2>60%,仍不能纠正缺氧,则应采用PEEP技术。应避免长时间高体积分数吸氧,引起氧中毒;Ⅱ型呼吸衰竭:对于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往往要低体积分数吸氧,或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2.3保持有效通气 2.3.1口对连接装置人工呼吸:口罩及S形导管是最早被推荐在人工呼吸时使用的连接装置。国内有S形口咽管人工呼吸装置,这些装置可避免施救者的口直接与患者的口接触,技术掌握得好,疗效确切,但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无自主呼吸应及时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 2.3.2加压给氧气囊的应用:加压给氧气囊是空气—面罩—气囊—组合(air-mash-bag-unit,AMBU)的简称,它是进行人工通气的简易工具,是急诊室的常规必备用具。与口对口呼吸比较,它可保证高体积分数氧的供应,同时避免术者被感染。如果技术熟练,可维持有效的通气,保证患者充分的氧供,待病情稍稳定后再行气管插管。 2.3.3机械通气治疗:当机体出现严重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时,应进行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也可应用面罩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比如手术后预防呼吸衰竭、哮喘发作危重状态、ARDS早期、神经肌肉和胸壁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心脏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及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等。常用通气模式为IPPV、PSV、PSV+PEEP、SIMV+PSV等[1]。 2.3.4呼吸兴奋剂:主要适用中枢抑制、通气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可使用多沙普仑(doxapram),该药对于镇静催眠药过量引起的呼吸衰竭和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有显著的呼吸兴奋效果。 3 讨论 对于造成原发性通气功能衰竭的疾病,一旦出现通气功能不全,就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解决通气问题,为治疗原发基础疾病赢得时间。胸部外伤,应紧急处理高压性气胸、纵隔气肿、血气胸等,如有气管断裂,应注意大量血液误吸而导致窒息。对于肺部感染,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控制肺部和全身的感染,在抢救急性呼吸衰竭中起重要的作用。呼吸支持只能为治疗基础疾病赢得时间,如不祛除病因,抢救往往难以成功。 参考文献 [1]田翠环,俞森洋;急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4年05期 [2] 刘勇;简易呼吸衰竭评估系统的建立与评价2[D];暨南大学;2008年

呼吸衰竭测试试题

作者: 日期: 2

呼吸衰竭试题 一、A1型题 1. n呼吸衰竭根据以下何种分类:(D ) D按血气分析结果 2. I 型呼吸衰竭是指:D PaO2<60mmHg PaCO2<45 mmHg 3. n型呼吸衰竭是指:D A PaO2<60mmHg PaCO2 <50 mmHg B PaO2<55mmHg PaCO2 >50 mmHg C PaO2<50mmHg PaCO2 >50 mmHg D PaO2<60mmHg PaCO2 >50 mmHg E PaO2>60mmHg PaCO2 <50 mmHg 4. 下列哪一项为I型呼吸衰竭的正确的说法: A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B也可因低氧血症所致通气代偿性增加 C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可导致PaCO2降低 D I型呼吸衰竭常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 E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 5. 下列哪一项为n型呼吸衰竭的正确说法: A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 B为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C若伴换气功能障碍,则缺氧更为严重 D n型呼吸衰竭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 E n型呼吸衰竭常见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ARDS 等所致 6. 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 A广泛胸膜增厚 B支气管肺炎 C肺结核 D弥慢性肺间质纤维化 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 关于动脉血气分析的主要指标,哪项是正确: A PaO2<60m mH醍示存在呼吸衰竭 B PaO2>55mmH提示存在CO2潴留 C PH值在7.35?7.45之间,提示没有酸碱失衡 D HCO—异常说明与呼吸性、代谢性两者酸碱失衡的共同结果 E BE异常主要与代谢性酸碱失衡有关 8. 动脉血气分析:PH=7.46, PaCO2 =32 mmHg, BE=-3mmol/L,提示: A正常范围 B呼吸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 9. 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B 正常人PaO2为80 ~ 100mmHg C当PaO2 <80mmHg寸即为缺氧 D PaO2 <60mm Hg为呼吸衰竭 E PaO2 < 50mmHg为n型呼吸衰竭 10. n型呼吸衰竭常见于下列哪一种疾病: A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B肺炎 C肺水肿 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1. n型呼吸衰竭患者,最适宜的氧流量为 A 1 ?2 L/min B 4 ?5 L/min C 5 ?6 L/min D 6 ?7 L/min E >8 L/min 12. 关于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哪项说法正确: A尼可刹米是目前最常用的呼吸兴奋剂 B以弥散功能障碍为主的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疗效佳C以中枢性抑制为主的低通气,呼吸兴奋剂疗效佳 D对于慢阻肺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兴奋剂疗效不理想E对n型呼吸衰竭伴嗜睡患者,可推荐试用呼吸兴奋剂 13. 下列哪项不符合ARDS表现: A PaO2 <60 mmHg B氧合指数>300 C 早期PaCO2 <35 mmHg D呼吸频率>35次/分 E肺内分流增加 14. 肺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方面,下列哪项为错误的:A 口鼻面罩无创通气 B持续低流量给氧 C静脉应用呼吸兴奋剂 D鼻饲饮食 E应用镇静剂治疗 15. 下列哪些是正确描述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 D代谢性碱中毒B临床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