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

浅析《西厢记》
浅析《西厢记》

浅析《西厢记》

下沙15录音2班郑戈韫

150507220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张生的形象。剧中张生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是一个热情、执着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是极具生气和活力的喜剧形象,他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一、概述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二、“文章魁首”张生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①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三、“志诚种”张生张生性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

2017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答案

?《《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关于崔张故事的各版本中目前保留完整的是()。(1.0分) 1.0 分 ?A、 《刘知远诸宫调》 ? ?B、 《天宝遗事诸宫调》 ? ?C、 《雍熙乐府》 ? ?D、 《西厢记诸宫调》 ? 我的答案:D 2 金本《西厢记》中将莺莺许配给退兵之人的建议是()提出来的。(1.0分) 1.0 分

?A、 张生 ? ?B、 老夫人 ? ?C、 红娘 ? ?D、 莺莺 ? 我的答案:B 3 “罗敷”是古代()作品中的人物。(1.0分)1.0 分 ?A、 杂剧 ? ?B、 传奇 ? ?C、 词赋

? ?D、 乐府 ? 我的答案:D 4 《读莺莺传》是()的作品。(1.0分) 1.0 分 ?A、 王国维 ? ?B、 陈寅恪 ? ?C、 金岳霖 ? ?D、 鲁迅 ? 我的答案:B 5 相较于《莺莺传》,《董西厢》中的“惊人之笔”情节并不包括()。(1.0分) 1.0 分

?A、 乱兵围困普救寺 ? ?B、 赖婚 ? ?C、 崔张私下结合 ? ?D、 崔张一见钟情 ? 我的答案:D 6 王世祯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王西厢》的语言,其中不包括()。(1.0分) 1.0 分 ?A、 骈俪中的景语 ? ?B、 骈俪中的情语 ? ?C、 骈俪中的诨语

? ?D、 骈俪中的诗语 ? 我的答案:D 7 《董西厢》中的武戏在情节设置上是为了()。(1.0分)1.0 分 ?A、 丰富情节 ? ?B、 渲染气氛 ? ?C、 烘托人物 ? ?D、 突出崔张的爱情 ? 我的答案:B 8 《寺警》之后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1.0分)1.0 分 ?A、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20xx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完成时间:xxxx年4月10日 二xxx年六月

论文题目: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xxxx 签名: 指导教师:xxxx 签名: 摘要 情与礼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同时又矛盾重重。不同的社会状态之下,情与礼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一内容又集中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虽同为爱情主题,却由于产生于不同时代,在情礼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西厢记》产生于元代,是汉族文化极度低迷的产物,表现出情的张扬和礼的崩塌;《牡丹亭》创作于理学控制的明代,真实地反映了礼对情的禁锢。剧中作者对欲、情的肯定,则又与明中叶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情与礼;人欲

Title: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me:xxxxx Signature: Supervisor:xxxxx Signature: ABSTRACT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are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humanity. They depend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also full of contradictio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present different states under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showed in different literature work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re Chinese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plays. Both the two works described love, but their stories happened in different times, presenting different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wrote in yuan dynasty, a result in low han literature, showing widely known affection and crumbing etiquette, while “The peony Pavilion”created in idealist philosophy controlled society, truly reflecting forbidde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which the writer praised the emotional desire connected with thoughtful liberation in middle M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The peony Pavilio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 Desire

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

第一本,楔子: 崔相国过世,崔夫人携女儿护送灵柩至博陵安葬。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将灵柩放在普救寺内,让已经与崔小姐订婚的未来女婿郑恒前来协助。普救寺香火凋零,崔夫人心生伤感,唤女仆红娘陪同崔小姐散步。 第一本,第一折: 张君瑞文才出众,无奈父母早亡,功名未遂。张君瑞进京赶考,顺道前去拜访结拜兄弟杜君实。过了蒲津到了城里,张君瑞在一家旅店里打听到附近的普救寺值得一访,便轻装前往。在普救寺意外碰见崔家小姐崔莺莺,张生对其一见钟情。为了能再见崔小姐,决定不惜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要搬进寺内居住读书。 第一本,第二折: 张君瑞与寺院长老见面交流后,得到长老应允可以暂居寺中。此时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唤长老前去崔夫人处议事,张君瑞请求前往,长老同意了。红娘看穿张生心思,便用道德伦理的说辞教训了张生一番,要张君瑞循规蹈矩切忌害人害己。 第一本,第三折: 张君瑞得知崔莺莺每夜都去后花园内烧香,便来到后花园,偷看崔小姐烧香。张生为了引起崔小姐的注意,在墙角吟诗,崔莺莺也回作了一首诗而且对张心生好感。漆黑月夜,崔莺莺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而疑神疑鬼逃回房内,只留下张生一人独自惆怅。 第一本,第四折: 二月十五日,崔家在普救寺做法事。寺院长老请求崔夫人让张君瑞带斋追荐亡亲,谎称张是其亲戚,得到崔夫人应允。张君瑞得以入内追荐亡亲,并暗地观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崔家小姐。 第二本,第一折: 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便起了贼心,率领人马包围普救寺,想强抢其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时崔夫人无奈作出决定:谁能击退强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危难之中张君瑞主动请缨要承担此重责。 第二本,楔子: 张君瑞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请自己的结拜兄弟率兵前来援救,三日后杜元帅带兵打退了孙飞虎。 第二本,第二折: 强敌已退,崔夫人让红娘请张君瑞赴宴,要答谢其救女之恩,张生与红娘交谈后,以为崔母真的要将崔小姐许配给自己,满心欢喜。 第二本,第三折: 崔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为由拒绝了张生和盈盈的婚事,而让他们结为兄妹并承诺会厚赠金帛。张崔二人看到这些一时之间痛苦不已。 第二本,第四折: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达自己对她的心意,崔莺莺也向张生倾吐自己对张的爱慕之情。 第三本,楔子: 崔莺莺央求红娘帮她去探望听说病重的张君瑞,红娘答应了。 第三本,第一折: 原来张君瑞害的是相思之病,趁红娘探病之际,张生托她捎信给崔小姐。 第三本,第二折:

论“《西厢记》天下夺魁

论“《西厢记》天下夺魁”黄季鸿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HT5”K〗本文对《西厢记》在古典戏曲中应占何种地位进行了讨论。从元杂剧与《西厢记》的关系,《西厢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及场上之曲,历史对《西厢记》的检验等方面,再次论证并肯定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结论。同时指出,不仅局限于元杂剧,即使从中国古代戏曲全方位的角度来考察,《西厢记》也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戏曲杰作。 关键词:《西厢记》;元杂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场上之曲;戏曲杰作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03)02-0049-04《西厢记》在元杂剧中的地位问题,明代中后期曾有过热烈争论,扬者谓“《西厢记》天下夺魁”,抑者甚至诋毁否定者亦有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戏曲佳作如《琵琶记》、《牡丹亭》等不时诞生,若欲衡定《西厢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还必须将这些新的佳作纳入比较的视野。今日论者虽有论述偶尔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意见多不明朗,也不一致。笔者认为,即便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西厢记》“天下夺魁”依然当之无愧。此问题靠一篇短文并不能阐释清楚透彻,其来龙去脉、是非始末相当复杂,本文只想就自己的研究、体会从三个方面对此扼要地做一些论证与说明。 一、《西厢记》“天下夺魁”对元杂剧的影响 如果就《西厢记》与元杂剧的关系加以考察的话,《西厢记》对元杂剧的影响与反响远非其他杂剧可以比拟,故元明之际的曲家贾仲明(1343—1442后)首作“《西厢记》天下夺魁”之评。贾仲明为明初永乐帝三大侍臣之一。永乐二十年(1422)贾氏为元钟嗣成《录鬼簿》中未撰吊词的作家补撰了吊词,贾氏为王实甫所补撰的[陵波仙]吊词如下: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里,贾仲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结论。 那么这个结论表明的难道只是贾仲明自己的艺术识见与判断吗?果若如此,那就难免有人不同意贾氏的结论或观点了。事实则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西厢记》与元杂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其它剧本对《西厢记》的引用或提及仍可以使我们想象它在元杂剧中的巨大影响远非其它剧所能比拟。霍松林先生曾指出至少有十四本元杂剧引用或提到过《西厢记》,究竟有多少本呢?这个问题颇为复杂,若认真加以具体考察的话,有些现象还很难说清。不过就《西厢记》有关联的元杂剧进行统计的话,现在起码可找到四十本左右(笔者另撰有《元杂剧引述〈西厢记〉考》一文,对此作专门探讨),这种现象实属独一无二,唯《西厢记》有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剧本折光地透露出了《西厢记》的影响与地位,如《绯衣梦》反面人物贾虚有这样的道白,他说自己“幼习儒业,颇看《春秋》、《西厢》之记”。《春秋》传为孔子所作,此系儒家经典,在封建时代的政治与学术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尊位。剧作是让贾虚自己出乖露丑,从而对他进行嘲讽与戏噱。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西厢》岂可与《春秋》同日而语?但在贾虚那里却成了他幼习儒业的骄傲的资本,真是无知得可笑。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则材料无意中又透露出了元代勾栏曲肆视《西厢记》为杂剧“《春秋》”的事实,否则贾虚便不会有这样的比附。《绯衣梦》一说为关汉卿作,果若如此,此则材料则是将《西厢记》与《春秋》牵连到一起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西厢记》被称为《春秋》,也许就是因此而来;此外宫天挺杂剧《范张鸡黍》第二折中也有一例,其中有无学小人王仲略将《春秋》直谓为《西厢记》的言谈。剧中范巨卿针对权贵不学无术,感慨“《春秋》不知怎的发”时,王仲略与范巨卿则有如下一段对白:(王仲略云)春秋这的是庄家种田之事。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咱秀才们管他做什么?(正末云)不是这等说,是读书的《春秋》。(王仲略云)小生不曾读《春秋》,敢是《西厢记》王仲略是“天官主爵都尉兼学士判院门下女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 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 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 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 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 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 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 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 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 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 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 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 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 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 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 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 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 内容提要]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了宣扬“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使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天地妙文”。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理应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①(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 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西厢记鉴赏期末论文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崔莺莺的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张生:张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张生在普救寺初见崔莺莺便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将“云路鹏程”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红娘:剧中最光彩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她的思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西厢记》中的语言艺术

论《西厢记》中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人王实甫所作,被金圣叹与《庄子》、《离骚》、《史记》、《水浒》和杜甫的诗歌相列,誉为第六才子书。其语言艺术独具特色,从唱词到道白,无一不是极具戏剧性和个性化的,又结合当时的方言俚语和前人词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其文辞优美,诗意浓郁的语言特色,本文将从戏剧性与个性化,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与优美的诗词,形式多样的修辞手法与韵律三个方面来论述《西厢记》中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言艺术;戏剧化;口语;修辞 《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所作。源自于公元九世纪唐代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人董解元将其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写成了杂剧《西厢记》。《西厢记》全书分为五本,各本的标题为: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西厢记》写书生张君瑞路经普救寺,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因老妇人反对未能如愿,侍女红娘竭力相助,二人终成眷属。杂剧《西厢记》在语言上注重戏剧性,同时通过语言赋予

不同角色以不同的个性。戏剧语言的性格化运用,使《西厢记》具有了文采自然,雅俗共赏,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特点。《西厢记》的这种语言特色,在张生,莺莺,红娘和老夫人的一言一行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张生是《西厢记》这部才子佳人剧的男主人公。他本是一个埋头诗文,一心考取功名的书生,身如蓬转,行踪不定。蒲州只不过是他进京应举和探望驻守在附近的友人白马将军杜确的临时落脚点而已。以下是他在《点绛唇》和道白中的自叙。 【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才高难人俗人机,难乖不遂男儿愿。空雕虫篆刻,缀断简残编。 在普救寺张生与崔莺莺邂逅相逢,便陷入了追求男女之爱的狂热状态中。为了追求莺莺,他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寺警时挺身而出、寄书传情、隔墙弹琴、越墙赴会等,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执著追求与莺莺的婚姻,显得至诚而近乎痴傻。如他见了红娘,知道她是莺莺的侍婢,便自报家门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娶妻。这话就让人觉得至诚至痴。最终,他以自己的执著,至诚,历尽艰难挫折,如愿以偿。这些戏剧语言深刻的突出了人物性格。 在《西厢记》中,莺莺追求婚姻自主,叛逆封建礼教的个性也展

浅析《西厢记》

浅析《西厢记》 下沙15录音2班郑戈韫 150507220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浅谈《西厢记》

浅谈《西厢记》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上的惊叹,贾仲明【凌波仙】吊曲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那么《西厢记》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首先,它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西厢记》本事出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传》中的张生是一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在宋金时期又出现了《董西厢》,它是以《莺莺传》为基础的,但在内容上根本改变了原作的思想倾向,把文人士大夫对女性的始乱终弃所造成的悲剧,改变成了莺莺和张生共同为婚姻的自由而奋斗,最终获得幸福结合的喜剧。这一转变,使作品在艺术和故事情节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董西厢》的独创性成就,为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创作奠定了基础。王实甫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把流传了四百年的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创作成了代言体的戏剧,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但是无论是《莺莺传》还是《董西厢》都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出色。《莺莺传》只是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思想程度不够深。《董西厢》虽有所改善,让人物张生和莺莺共同与封建家长进行斗争,但也没有反映社会的本质,没有达到与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程度。而故事本身也没有《西厢记》精彩。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故事结构情节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更胜一筹。 其次,思想内容独特先进。故事写了相国夫人携女儿崔莺莺扶崔相国灵柩回老家安葬,途中寄居普救寺,住西厢。青年才子张珙书剑飘零,上京赶考,顺便游览普救寺,佛殿偶遇,一见钟情。叛将孙飞虎围攻普救寺,老夫人情急下招贤令,退兵者以莺莺妻之。张生写信向白马将军杜确求援,打退叛军。老夫人食言赖婚,说莺莺已与郑恒订婚,于是他们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婢女红娘帮他们穿针引线,莺莺经过思想斗争,大胆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发觉,恼怒拷红,强令张生上京应取。莺莺忍痛长亭送别,张生状元及第,郑恒造谣作祟。张生在 杜确帮助下,揭穿阴谋,终于与莺莺团圆。张生高唱“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从故事的内容来看,首先是反对封建门阀制度,在张生提出要和莺莺完婚 时,老太太多次说“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意思就是嫌弃张生没有功名,配不上他们家小姐。由此可以看出封建门阀制度是多么深,真是讲究门当户对。其次是反封建伦理制度,封建社会男女结婚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存在自由恋爱。而本故事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却勇于反抗,在老太太一再拒绝张生,要莺莺嫁给已与她订婚的郑恒时,莺莺没有屈服,而是坚信自己心中的信念,非张生不嫁。在两个人共同努力之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再次是反封建势力,这主要表现在郑恒和老太太身上。郑恒仗着自己出生好就来阻挠张生与莺莺,在《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圆杂剧】第三折中郑恒“与了一个富家,也不枉了,却与了这个穷酸饿醋。偏我不如他?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根脚,又是亲上做亲,况兼他父命。”老太太与那郑恒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一开始明明许下了承诺,最后却食言,仗着长辈的身份与顽固的势力,想用各种理由搪塞,甚至想用金钱

西厢记鉴赏期末论文

赏析《西厢记》 摘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关键字: 起源爱情现实主义反封建有情人终成眷属文辞华美杰出的戏曲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的双重性

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的双重性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对爱情追逐的艰难性,也看到了张生完整的性格形象,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厢记》张生形象双重性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我国的戏剧史上成就很高,而且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里面的人物张生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就《西厢记》主人公张生的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些形象中也是存在一种对比性的,这使我们完善对张生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张生;形象;双重性 一、呆气与机智 所谓机智是指他的聪明能干,为追求莺莺而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所谓呆气是指他不通人情世故,做了很多傻事,荒唐可笑。 而我们在《西厢记》中可以看到,张生在方丈室与红娘初次见面,就冒昧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出十足的书呆子气,而且又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娘打断了

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可不管红娘的反应,还问到:“敢问 小姐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小姐就应该跟他见面似的。这典型的是一种内在的呆气的表达。张生的这种呆气一方面 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因为可以知道张生的家庭的书香门第,所以 张生的追求也是考取功名,所以对爱情方面更是没有一丝的经验,所以在看到崔莺莺的时候才会显出如此的冒失,流露出一种呆气 的表现。而在另外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张生自身的不通人情 世故的表现。张生本来二十三岁正是好年华,但是对于一些人情 世故还是存在一定的了解,所以看起来才会如此的呆气。 然后我们再来挖掘一下张生性格中的机智表现。张生对着红 娘这样一个女儿家,不但报上自家年龄,并且精确到生辰八字, 还在末尾缀上“不曾娶妻”一句,真是匪夷所思,简直像是在提亲,而说的又不像是自己,活显出一派迂腐酸傻相。殊不知这正 是张生聪明乖巧之处。试想,张生要接近莺莺作自我介绍,怎奈 高墙相隔,相府人家礼法森严,女子不出闺门半步,内外没有一 个男子出入,能与外界联系的就只有红娘。而且对于崔莺莺来说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暗号,告知崔莺莺自己还未娶妻,而且在我国 的封建社会,大家闺秀是不能出门的,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崔莺 莺见到的男人是有限的严格地来说,陌生的男人是不曾见过的, 所以看到了长相还可以的张生,又是这样一幅痴情的样子,这种 话语对于崔莺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暗示,可以说张生的这种行为 就是提亲,而张生的这种提亲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崔莺 莺对张生的好感,所以,看似张生的这种冒失的行为,在张生来 看也是一种机智的行为。 二、功名与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