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溯源

合集下载

蒙古起源及文化1

蒙古起源及文化1
蒙古刀:是蒙古族牧民们宰畜、吃肉不可缺少的用具,随身携带,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蒙古刀刀身一般用优质钢打制而成,刀刃锋利,刀柄和刀鞘有钢制、银制、木制、牛角制、骨头制等,表面有精美花纹,镶嵌宝石。
巴林石雕:产丁内蒙古巴林右旗,以巴林石为原料雕刻而成。巴林石呈块状,细腻润滑,晶莹如玉,自然色彩柔和协调,是名贵的石雕材料。品种有鸡血石、红花石、五彩石、冻石等。巴林石刻选题新颖、雕工精细。雕刻的内容有古今人物、亭台楼阁、山水花卉、鱼鸟虫兽、烟茶酒具,以及文房四宝等,一般根据石料的色泽、质地、形状因材施艺。
《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他的寡妻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为他们是从阿阑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因此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在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迭儿勒勤蒙古和尼伦蒙古,被统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
蒙古族的族源问题,现在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诸部在匈奴人统治下达三世纪之久,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转徙其地,剩余的匈奴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称为“契丹”;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为“室韦”。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支,在唐朝时已有记载,称为“蒙兀室韦”。
介绍到此便告一段落,总而言之,蒙古起源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你有时间,不妨驾车去科尔沁大草原游玩观光,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一定拉你进他们的蒙古包,邀你尝一尝鲜美的奶酒和奶豆腐!
蒙古地毯:主要是以羊毛为原料,也可以用其它动物的毛编织地毯,制作一块上好的地毯需要十几道工序。其质地纯正,做工精细,图案优美,尤其仿古地毯用氧化铝镀金丝纺织打底,制作的盘金皇宫御用地毯,是我国独有的地毯精品,著称于世,目前已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蒙古族发展历程

蒙古族发展历程

蒙古族发展历程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蒙古帝国。

以下是蒙古族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古代蒙古帝国: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
了蒙古草原并向周边地区扩张。

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对欧亚大陆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清朝统治:17世纪中叶,满洲人建立了清朝,蒙古地区成
为其辖地之一。

清朝通过设立蒙古王、进行农牧业管理等措施,对蒙古族实行间接统治。

3.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蒙古地区相继建立了多个
蒙古自治政权,其中以内蒙古自治政府最为重要。

1924年,
内蒙古成立了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相对自治。

4. 新中国成立后:1947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蒙古族委员会,代表蒙古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蒙古族地区成为新中国的一部分。

5. 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蒙古族地区发展的政策。

加强了教育事业,提高了蒙古族人民的文化水平。

同时,推动了蒙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总之,蒙古族从古代的蒙古帝国到现代的自治地区,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蒙古族人民的
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古族起源故事

蒙古族起源故事

蒙古族起源故事
咱来唠唠蒙古族的起源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一个叫苍狼和白鹿的神奇组合。

这苍狼啊,那可是相当的矫健敏捷,白鹿呢,又特别的灵动美丽。

它们就像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结合啦。

它们生下的后代呢,就慢慢繁衍成了蒙古族的祖先。

这就好像是老天爷给草原送来了最初的希望种子,从这个小小的“种子”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人就在这片神奇的大草原上生根发芽啦。

还有一种说法呢,蒙古族的祖先原本是生活在山林里的部落。

那时候啊,他们可擅长打猎了,在山林里和野兽斗智斗勇。

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山林里的猎物就有点不够吃啦。

这时候,有一些聪明勇敢的人就带着大家走出山林,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哇,这大草原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有肥美的青草可以养好多好多的牛羊。

于是呢,这些人就在草原上定居下来,慢慢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

他们学会了骑马放牧,逐水草而居,在草原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还发展出了特别厉害的骑射本领,这本领在当时那可是威震四方呢。

广西蒙古族溯源及人口分布情况概述

广西蒙古族溯源及人口分布情况概述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159广西蒙古族溯源及人口分布情况概述乌云图 李毕力格(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古族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元代时居住广西蒙古族官员的后裔。

第二类为清朝留居广西之蒙古八旗后裔。

第三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解放两广、海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业、复原留在广西的军人中有不少蒙古人。

本文主要通过利用社会调查资料及地方史志,分析了广西蒙古族来源及分布情况。

关键词:广西蒙古族;人口;分布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159-03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古族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元代时居住广西蒙古族官员的后裔。

元朝是由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将全国划分为一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广西隶属于湖广行中书省辖今湖南、广西两省和湖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西部及海南,且与江西行中书省相邻。

省下设路(府司)、州、县。

至正23年(1363年),分湖广行中书省令广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广西设省之始。

省直下辖12个路,一个路,一个安抚司,9个州,分别管辖各县。

[1]元朝时期全国各民族分为四等,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路府以上官员多以蒙古人和色目人充任,各路的达鲁花赤(长官)则由蒙古人充任。

元代桂林还建有蒙古文字学校,蒙古人也儿吉尼任广西平章政事,主政桂林,颇有政绩,后人曾在桂林城北建“平章庙”。

[2]元朝蒙古人入广西与广东、江西大体相当(元代蒙古军入广西、广东、江西在江西卷中有详细记载,关于蒙古军入广西的介绍看江西卷。

),且以蒙古军政官吏携家眷入桂施政而至,自然迁徙之可能不大。

在明朝时期,为避民族歧视、欺压、杀戮,而异乡易族改姓,或从闽、赣、湘等周边邻省流徙至桂者,也是分散隐居。

第二类是,清朝蒙古八旗在广西也留有后裔,但到民国时期也已散落各处但是此方面的档案资料欠缺无法详细解释。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支,各分支是如何演变的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支,各分支是如何演变的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各分⽀是如何演变的从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开始,蒙古族真正进⼊了众⼈的视野。

四⼤汗国,鞑靼、⽡刺、准葛尔、⼟尔扈特、喀尔喀这些词是否和蒙古族有关系,蒙古族是从何发展⽽来,到底有多少分⽀,各个分⽀⼜是如何演变的,需要了解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历程。

蒙古族的历史⼤致可以分成部落统⼀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元朝和四⼤汗国时期,⽡剌和鞑靼时期。

部落统⼀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据记载,蒙古族起源于东胡,东胡是分布在中国东北的⼀个古⽼民族。

东胡族系下分化出来的部落和民族有很多,乌桓、鲜卑,柔然,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是由东胡分化⽽来的。

秦汉时期,东胡被匈奴所打败后,东胡族分成两部分分别退⾄乌桓⼭和鲜卑⼭,以乌桓⼭和鲜卑⼭⼭名作为族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

在公元4世纪中叶,在现今呼伦贝尔地区居住着称为室韦的鲜卑⼈,蒙古族正是室韦⼈的⼀⽀,在铁⽊真统⼀蒙古⼤草原之时,蒙古族⼈⼀直在草原上过着游牧⽣活。

元朝和四⼤汗国时期1206年,乞颜部领袖铁⽊真在征服蒙古各部落之后,在忽⾥勒台被推举为蒙古⼤汗,⼤蒙古国⾃此建⽴。

此后,蒙古族经历多次西征,先后建⽴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汗国四⼤汗国,同时,在东亚地区,⼜灭掉南宋,建⽴元朝(忽必烈在⼤蒙古国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号“⼤元”,实际上元朝只是⼤蒙古国的另⼀个称谓),⼤蒙古国和四⼤汗国统称为蒙古帝国,疆域横跨欧亚⼤陆,这也是蒙古族最巅峰的时期。

四⼤汗国都是成吉思汗的⼉孙们建⽴的,因此在早期各汗国君主的废⽴都是由蒙古⼤汗所指定,但是随着⼤蒙古国出现内乱,四⼤汗国逐渐脱离⼤蒙古国的控制,尽管⼤蒙古国与四⼤汗国仍然有所谓的宗藩关系,但实际上蒙古⼤汗已经不能够号令四⼤汗国了。

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窝阔台的封地,由窝阔台之孙海都所建⽴。

窝阔台汗国仅仅存在了84年,领⼟被察合台汗国和⼤蒙古国吞并。

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察合台的封地,14世纪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

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一)蒙古民族族源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

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

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

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

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

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

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

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

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

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

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

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

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

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

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蒙古溯源

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蒙古溯源

是 由北 京 来 的蒙 古 八 旗 的 “ 旗人 ” 。
( 一) 由东北来的牧马“ 民人”
正 黄旗 设 治 之 前 的康 熙 九 年 ( 1 6 7 0年 ) , 清廷 选择宣化 、 大 同边外水草肥美 、 人 烟稀 少 的现 兴 和 县银 子 川 一 带 设 立 了太 仆 寺 右 翼 牧 场 , 专 为 皇 帝 放养 军 马 。为 了放养 好 军 马 , 清 廷 把 驻 牧 于 东 北 齐 齐 哈尔 一 带 、 在元 代 时就 善 于 养 马 的一 支 喀 喇沁“ 民人 ” 调 至太 仆 寺 右 翼 牧场 从 事 牧 马 事 宜 。
下来定居于银子川一带 , 归属察哈尔右翼正黄旗 管辖 , 并 将 其 编 为一 个 苏 木 , 称 喀 喇沁 苏 木 。 从 他
们来 到银 子 川 牧 马 到牧 场 迁 走 , 经 过 近 百 年 的滋
曹晋( 1 9 3 5 -) , 男, 退休 干部 ; 武 生瑞 ( 1 9 4 0 -) , 男, 退休教师 。
可以占到第 4 位 。对于蒙古各部 的文化研究 , 察 哈尔部与杜尔伯 特部 的资料 较多 , 而对 巴拉古蒙 古 与喀喇沁蒙古的研究资料甚少 。 作为蒙古学的 爱好者 . 近年来 , 我们对 巴拉古蒙古与 喀喇沁蒙 古 的 资料 进行 了征 集 与研 究 。现将 喀喇 沁蒙 古 的 资料整理 出来 , 供爱好者研究 , 不妥之处 , 敬请指
乌 兰 察 布 市 境 内 的原 察 哈 尔 正 黄 旗 有 个 二 十苏木 , 因他 的成员多 为喀喇沁蒙古族 , 故 曾经 叫过 喀 喇沁 苏 木 。 民 国 1 7年 ( 1 9 2 8年) 至今 , 喀 喇 沁 苏 木 的蒙 古 族 聚 居 在 现 乌 兰 察 布 市 的 兴 和 县 银( 营) 子j l l 和察 右 后旗 武 家村 、 三道 湾 一 带 。 在乌兰察布市境内 . 如 果 按 各 部 蒙 古 族 的 人 口数 计 算 , 最 多 的要 数 察 哈 尔 部 , 其 次 是 杜 尔 伯 特部 , 再 次是 巴拉 古 ( 巴 尔虎 ) 蒙古 , 喀 喇 沁 蒙 古

蒙古起源及文化

蒙古起源及文化

蒙古起源及文化高一九班张雨缇一、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传说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蒙古族的族源问题,现在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

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诸部在匈奴人统治下达三世纪之久,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转徙其地,剩余的匈奴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称为“契丹”;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为“室韦”。

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支,在唐朝时已有记载,称为“蒙兀室韦”。

据《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大约经过了400多年的时间,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在迁出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儿帖赤那,以他为首的迭儿勒勤蒙古自称为“乞牙惕氏”(乞颜的复数)。

“乞牙惕氏”人迁徙到了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

《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他的寡妻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为他们是从阿阑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因此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

在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

迭儿勒勤蒙古和尼伦蒙古,被统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蒙古语系部落,他们是原蒙古人:札刺亦儿——在辽代曾是强大的部落,有哲惕、脱忽刺温、朵龙吉儿十个分枝.游牧在斡难河流域。

在与辽兵的战争中,札刺亦儿人受到沉重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多尔衮话里埋藏的秘密
说起孝庄皇太后的出身,我们这个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中还真有相关的交代。

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有一段关于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一见钟情的情节。

这段非常煽情的情节为我们众多的读者朋友们揭示了孝庄皇太后出身的秘密!
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与大玉儿偶然相识。

这时,多尔衮说到:“真不愧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你的马术好得很啊。


大玉儿说到:“放开我!”
多尔衮说到:“不放!”
大玉儿生气地说:“你不是我们科尔沁人,放开我!”
多尔衮非常认真地说:“就是不放!”
当朋友们看到这里时,一定会有下面的问题:
孝庄皇太后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么?科尔沁人又是怎么回事?多尔衮对大玉儿说的这一席话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用意么?
告诉您吧,多尔衮对大玉儿说的这一席话还真的有些更深层次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多尔衮话里有话!
多尔衮的话里,到底埋藏着哪些秘密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蒙古族、从蒙古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从科尔沁人说起!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蒙古族——一个的英雄民族!
二、蒙古族溯源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先居住在也里古纳河(也就是今天额尔古纳河)一带,蒙古族与鲜卑、契丹同属于我们国家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人的后裔。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就会说了:老师,不对呀?我们中华民族不都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么?您的意思不是蒙古人不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吧?
您说对了!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蒙古人不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
这里我们必须要说上一句,实际上,我们通常说的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之类的话,更多的是从文化传承这个角度考虑的!而单纯从血缘学角度来说,在实际上更多的人都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真正的炎黄子孙、帝胄后裔那是少之又少的。

从这个角度说来,别说蒙古族了,就连占我们中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是否能够证明自己是炎黄子孙、帝胄后裔都很成问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的研究成果就很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下面的内容是来自2007年2月14日《重庆晚报》的报道: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纯种汉族人已不存在!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人口的19%,约为13亿。

根据统计,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

但是,中国是否存在真正的汉族人?他们应该长什么样子?
最近,经过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DNA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

兰州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说,最近他刚刚完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DNA研究。

“传统上认为汉族住在中原,其实这只是某一时期的地区性划分,汉族并不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只是为了于周边的国家或民族有所区分而建立的。

”谢小东说。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一般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根据研究,黄帝发源于今天的甘肃沁阳到天水一带,炎帝发源于陇东到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实际上都不属于中原,也不是汉族居住地点。

“这些地方其实长期被成为北狄。


谢小东说:“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倒是继承了古代中原人的文化传统,比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反而只是少数族群。

“中国不存在纯种汉族人,这与大规模人种迁移也有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都在不断与汉族融合。


当然,类似的报道还很多,比如2007年2月14日新加坡的《新明日报》的报道话说回来,蒙古族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说他们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人的后裔。

东胡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据近人考证认为,早
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

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后被燕将秦开击败。

汉朝,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

其中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部多次交战。

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

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人的祖先。

唐朝的时候,室韦人分为很多支派,其中居住在也里古纳河(也就是今天额尔古纳河)一带的“蒙兀室韦”成为了我们今天蒙古族的祖先。

三、蒙古民族的英雄成吉思汗
12世纪开始,女真建立的金朝不断强大,控制了蒙古草原地区。

为了强化对室韦各部的统治,女真统治者利用室韦各部的仇杀,实行分化政策。

12世纪中后期,在金统治者的挑拨和迫害下,室韦各部为了掠夺人口、牲畜和土地等,长期混战不休。

在这种背景下,要求结束纷乱战争状态,反抗金朝的压迫成为蒙古各部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室韦各部争战的过程中,来自蒙兀室韦乞颜氏的孛儿只斤·铁
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周围各部,统一了蒙古草原,蒙古族从此形成。

孛儿只斤·铁木真虽出身蒙古贵族,但在幼年时期,他历了塔塔儿部害其父、篾尔气惕部掠其妻、遭泰亦赤兀惕部囚禁等劫难后,只能与母亲和几个弟弟艰难度日。

颠沛流离的生活,动乱年代的锤炼,使铁木真具有坚毅的性格和才智。

后来孛儿只斤·铁木真投靠扎木合,私下笼络人心,招徕人马,于12世纪80年代,脱离扎木合,建立了自己的斡鲁朵(意思是行宫、宫殿),称汗,但不久遭到扎木合率领的十三部的攻打,史称“十三翼之战”,以铁木真的败退而告终。

后来孛儿只斤·铁木真便在蒙古各部族间纵横捭阖、联远攻近,经过十三翼之战,斡里札河之战、阔亦田之战、达兰涅木格思之战、合兰真沙陀之战、纳忽崖之战等重大战役,先后击败篾儿乞惕部、札木合部、塔塔儿部、克列部、乃蛮部等部落,统一了蒙古高原。

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孛儿只斤·铁木真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干,他有十分丰富的斗争策略和军事素养。

他是蒙古民族的杰出英雄,是蒙古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代天骄。

最终于1204年成为蒙古高原的最大统治者。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意为像海一样广大的皇帝。

蒙古汗国建立。

蒙古汗国的建立,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贪欲。

对外:自1218年至
1258年的40年里,蒙古贵族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第一次:1218~1223年,成吉思汗派兵灭乃蛮部后便开始西征。

先灭我国历史上的西辽,而后占领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一直打到印度,占领了今中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的广大地区。

第二次:1236~1241年,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中的长子率军西征,所以称为“长子西征”。

蒙古军队打到伏尔加河,占领波兰、匈牙利,震动了整个欧洲。

第三次:1253~1258年,蒙古贵族派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西征。

其目的是征服波斯。

蒙古军队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占领了整个中亚和西亚,兵锋直指马扎儿(今匈牙利)、孛烈尔(今波兰)地区。

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西征,蒙古汗国向西打到中亚,向北打到俄罗斯,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因此建立了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这个大汗国只是一个不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并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此在成吉思汗死后,逐渐形成四个独立汗国,即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

对内:进攻西夏和金。

灭金在政治上带有反抗民族压迫色彩,灭西夏主要是为了免除攻金时受西夏的牵制,带有征服和压迫其他民族的性质;二是灭金和灭西夏都为统一中国铺平了道路。

蒙古的征战,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打通了中西往来的道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后来,成吉思汗在1227年的对夏战争中,病逝于清水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