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兰科植物菌根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2009
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

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颜容;刘红霞;蔡怀頫;葛颂【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28)2【摘要】该文对独花兰的菌根结构和真菌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中国独花兰菌根真菌研究的空白,最终达到保护独花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独花兰的目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基本结构,并对独花兰的菌根组织进行真菌分离.独花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菌根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菌根真菌从根毛进入根被和外皮层,通过通道细胞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通过两次分离,共得到36个菌株,属于担子菌和有丝孢菌,其中优势种属为镰刀菌属.将16个菌株接种在华石斛组培苗上,有10个菌株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有1个菌株(DHL--19)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α=0.05),2个菌株(DHL--16、DHL--17)处理苗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在3个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菌,切片观察能看到少量菌丝团.因此,DHL--16、DHL--17、DHL--19这3个菌株初步确定是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总页数】6页(P112-117)【关键词】独花兰;菌根;菌根真菌【作者】颜容;刘红霞;蔡怀頫;葛颂【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31;S718.81【相关文献】1.独花兰组织培养研究 [J], 刘国顺;杨丽;董卉卉;哈登龙;琚煜熙;王晶;马冠男2.独花兰菌根真菌的分离及rDNA ITS序列在其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J], 张兰;武静宇;杨淑贞;刘亮;胡陶;李潞滨3.濒危植物独花兰的传粉生物学初步观察 [J], 孙海芹;罗毅波;葛颂4.贵州兰科一新纪录属种(独花兰属:独花兰) [J], 张玉武;杨传东5.陕西宁强县独花兰调查研究 [J], 王仕宝; 张慧; 李霞; 赵世远; 张昌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特色药用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共生真菌研究与应用

贵州特色药用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共生真菌研究与应用贵州道地中药材杜鹃兰、独蒜兰和云南独蒜组培技术已成熟,但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生长缓慢,这阻碍其产业化,根据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共生形成茵根的特点,本研究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动态变化特点、菌根真菌生理生化特性、菌根真菌的应用及分类鉴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通过研究力图揭示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与菌根真菌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菌根真菌应用方法,为杜鹃兰和独蒜兰产业化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较为准确高效的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
该方法的建立解决了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分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该方法使定量研究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成为可能。
2、揭示了菌根真菌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利用新建立的单菌丝团分离方法,对三种兰科植物不同生长期、根中菌根真菌的纵向和横向变化的研究,发现植物根形成早期的优势菌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后期优势菌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
根中菌根真菌由根尖向基部及由根表皮向内,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菌根真菌比例下降,生长较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菌根真菌比例增加。
3、揭示了菌根真菌生理生化特征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通过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产B族维生素和赤霉素的能力、是否具有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的研究,发现营养生长阶段的优势菌根真菌纤维素酶活较弱,多酚氧化酶活阳性或弱阳性,形成的B族维生素的量较高,淀粉、蔗糖、麦芽糖和无机氮的利用能力较强。
生殖生长期优势菌纤维素酶活较强,多酚氧化酶活弱或无,形成的B族维生素的量低,对纤维素、淀粉和有机氮的利用能力强。
4、从菌根营养的角度揭示了菌根真菌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内在原因,提出了“三个营养库”的假说和杜鹃兰组培苗移栽成功的“三个策略”通过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与杜鹃兰各生长期的组培苗共培养,发现杜鹃兰各生长阶段的促生菌是此阶段的优势菌,同时发现不同生长期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不同,已分化根状茎、带根状茎的幼苗、带球茎的幼苗成活率高,而无根状茎或球茎的幼苗移栽成活率低,同时发现菌根真菌在组培苗移栽过程中主要起保护根及提高根的活力的作用。
第9章菌根技术

第9章菌根技术第一节菌根的概念及类型一、菌根的概念•菌根(mycorrhiza)是植物的根系与土壤真菌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系。
•菌根形成后菌根真菌从植物体内获取必要的碳水2菌根形成后菌根真菌植物体内获取要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物质,而植物也从真菌那里得到所需的营养及水分,从而它们达到一种互利互助,互通有无的高度统一的关系,菌根既具有一般植物根系所具有的特征,又有专性真菌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菌根被认为是植物与菌根真菌共同进化的产物。
二、菌根的主要类型•根据菌根形态学及鹪剖学特征的不同可把菌根分为3个主要类型:外生型菌根、内生型菌根和内外生型菌根。
3•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外生型菌根和内生型菌根中的丛枝菌根。
(1)外生型茵根(ectomycorrhiza)•外生型菌根又称菌套菌根,它是菌根真菌的菌丝体包围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营养根,其菌丝不穿透宿主植物的细胞壁,在宿主植物细胞壁之间蔓延生长。
•外生菌根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在植物营养根表面,形成一层由菌根真菌的菌丝体4紧密交织而形成的菌套,在菌套表面往往有特征不同的外延菌丝;•②在根皮层细胞闯,由于菌丝体的生长,宿主植物外皮层细胞一个个地被真菌菌丝所包围,形成了网格状的结构,称之为“哈蒂氏网”;•③宿主植物营养根通常变短、变粗、变脆;•④植物营养根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⑤营养根无根冠和根毛。
5外生菌根根据真菌、树种和环境的不同,会形成不同形状的菌根形态。
如棒状、二叉状、羽状、塔状、疣状或块状等(图9.2)。
6•外生菌根的颜色就是菌套的颜色,新鲜菌根的颜色十分繁多,这也是外生菌根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
其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菌根真菌菌丝的颜色、菌套的厚度和树木营养根的底色。
但受真菌菌丝体颜色的影响最大。
•土生空团菌菌丝为黑色形成的菌根就是7土生空团菌,菌丝为黑色,形成的菌根就是黑色;•卷边桩菇菌丝为浅黄褐色,形成的菌根多为黄褐色;•彩色豆马勃菌丝为黄褐色,形成的菌根也是黄褐色。
药用植物绶草(兰科)的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暗示菌根区系组成更多受生境因素的影响。本研宂结果可为进一步采用菌根技术 实现该类兰科药用植物的种质保育及栽培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绶 草 ,兰 科 菌 根 ,真 菌 区 系 ,菌根特异性
[引用本文]李佳瑶,赵泽宇,高越,邢晓科,2 0 2 1 .药用植物绶草(兰科)的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分析.菌物学报,40(6): 1317-1327 Li JY, Zhao ZY, Gao Y, Xing XK, 2021. Mycorrhizal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medicinal plant S p ira n th e s s in e n sis (Orchidaceae). Mycosystema, 40(6): 1317-1327
野生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和表型鉴定

野生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和表型鉴定李杰;王芝娜;匡萍;张银洁【摘要】为鉴定野生兰属植物内生菌根真菌种类,以6种代表性兰属植物春剑、春兰、蕙兰、送春、建兰、莲瓣兰为材料,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其内生菌根中分离得到30个菌株.通过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观察,将30种内生菌根真菌初步鉴定为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4个种类.【期刊名称】《亚热带农业研究》【年(卷),期】2013(009)004【总页数】4页(P254-257)【关键词】兰属植物;菌根真菌;鉴定【作者】李杰;王芝娜;匡萍;张银洁【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31兰属植物(Cymbidium)是典型的菌根植物[1],在其肉质根中分布有对其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的菌丝。
兰属植物从种子的萌发,甚至到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幼苗和成年植株,多寄生于V.A菌根(vesicular-axbuscular mycorrhizas)获得营养[2-3]。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和自身的生物学“瓶颈”,野生兰属植物濒危形势十分严峻,对其加强保护使其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
菌根技术是解决兰属植物自身繁殖和发育生物学“瓶颈”问题并实现兰科植物再引入技术的重要突破点[4]。
因而从兰属植物肉质根中分离、鉴定其内生真菌是研究兰属植物与其内生真菌共生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兰属植物菌根特点的基础。
分离得到兰属植物共生有益菌对实现中国兰属植物持续开发和濒危兰属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菌落特征和光学显微特征对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几种地生兰属植物内生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以期为深入探讨兰属植物与其内生真菌共生关系和协同进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为采自云南的6种野生兰属植物:春剑(Cymbidium tortisepalum var.longibracteatum)、送春(C.cyperifolim)、春兰(C.goeringii)、莲瓣兰(C.tortisepalum)、蕙兰(C.faberi)、建兰(C.ensifolium)。
黑孢块菌的菌根合成及其超微结构研究

直为 人们 所 关注 。采用 人 工接 种技 术合 成 菌根 ,是 黑孢 块 菌子囊 果 的形 成和 实现 人 工栽培 的 重要 途径 和技 术关 键 l0 l J 。我 国对 块 菌 的 研 究 始 于 8 0年 代
中 期 ,主 要 开 展 了 块 菌 资 源 调 查 和 生 态 学 研 究 l ;近 年 来 ,有 关 单 位 正 着 于 块 菌 的 人 上 驯 化 4
( .17 ) 0 O4 % 、全 K ( .5 % ) 199 、速 效 P ( .0 1 ) 078% ; 基 质 经 高 温 消 毒 处 理 (2 ~16C,3 m n 后 , 调 11 2 o 0 i) 节 酸碱 度 。 12 试 验 方 法 接 种 方 法 : 采 用 振 荡 培 养 后 的 菌 . 丝体 作 为接 种体 。在 移 苗 3天 时采 用注 入 法进 行 接 种 ,在 每 株 移 栽 苗 根 系 附 近 接 入 5 L液 体 菌 剂 。 m 管理 与 收获 :实 验 苗 随机 放 置在 温 室 内的 苗 床 上 , 定期 测定 生 长量 。根据 红椎 苗生 长趋 势 ,于接 种 后
关 键 词 :黑 孢 块 茵 ; 茵 根 合 成 ; 显 微 结 构 ; 红 椎
+河 沙 ( . : : 15 1 2体 积 比 )混 合 基 质 ,营 养 成 分 及
含 量 :有 机 质 (3 85 ) 全 N ( .2 8 ) 1 .9 % 、 0 0 9 % 、全 P
黑 孢 块 菌 ( ue e ns r Vtd ) 原 产 于 Tbrm l o ou a p m ia . t 法 国 P f od省 石 灰 岩 地 区 , 是 世 界 卜最 名 贵 的 共 6 gr i 乍 食 用 菌 ,被 誉 为 林 中 “ 钻 百 ” 住 分 类 学 上 , 黑 。 黑孢 块 菌隶 属 于 子 囊 菌 亚 门 ( so yoi ) Ac m ct a 、块 菌 n 日 ( ue'e ) 块 菌 科 ( u eaee) T brl 、 as T brca 、块 菌 属 ( ue) Tbr 。西 欧 地 区 是 黑 孢 块 菌 的 发 祥 地 ,是 商 业 块菌 及其 初级 产 品的生 产 和集 散地 ,为 块菌 的主要 消 费 国。因其 与林 木 根系 有共 生关 系 ,栽培 问题 一
春兰菌根菌的分离及共生培养体系的研究

( 州 师范 大 学 生 命 与 环境 科 学 学 院 , 江 杭 州 杭 浙 301) 10 2
摘 要 采 用根 组 织 切 片 法 自野 生春 兰 菌根 共 分 离到 6株 真 菌菌 株 , 种 春 兰杂 交组 培 苗 , 果 发 现 c ・ 接 结 L3和 C- L6菌株 在 菌. 共 生 培 养基 I中对 幼 苗 生长 有 不 同 程度 的促 进 作 用 , 个 月后 处 理 苗 的 鲜 重增 长 率 分 别 达 苗 2
ta h t CL. n 3 a d CL- a sa ls e y b o i u t r y t m t i s e c t r d s e ln 6 h d e t b i h d a s m i tc c lu e s s e wih ts u — ulu e e d i g.
e esw r s nf a t s o p rdw t t o t l P< . 5 .I ur n r t f h o u t e d n s i L n e ee i i cn a c m ae i ec nr ( 0 0 ) n n t e t o ei c l e se l g t C - g i hh o i oo t n a d i wh
7 2
微- /物学杂 志 20 年 1 08 月第 2 卷第 l 8 期 JU N LO IR BO O YJ . 08 o 2 o1 O R A FMC O IL G n 20 l 8 - a V - N
兰与菌共生的关系

兰与菌共生的关系一、兰花菌根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森林植被是兰科植物的原生地,兰菌共生形成的菌根普遍存在于森林土壤中。
菌根中的共生菌大多数属于半知菌和担子菌。
它们对兰科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兰花的种子微小,似尘埃一般,本身贮存的养料很少,要供应种子萌芽并长成幼苗是不够的,而且需要较长时间。
但由于森林中有共生菌的存在,真菌的菌丝很快能穿透那些发育较好的兰花种子的表皮,进入胚体细胞,在细胞腔内形成菌丝团,并不断消解释放出营养,供应胚芽及幼苗的顺利生长。
人工驯化或栽培条件下的兰花不存在种子成苗阶段,主要以营养体分苗繁殖。
但共生真菌与兰花根部接合形成菌根,对兰花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1、菌根的形成及特点无论下山兰还是家养兰,其兰根已共生有菌根真菌,根表附着菌丝及孢子,如果带有原生土,土中菌丝及孢子就更多一些。
兰花菌根真菌是内生菌,当新根发出伸长时,表面分泌一些有机物质,它们刺激吸引老菌根根际附近土壤的菌丝及孢子萌发芽管(芽管再长成菌丝)并向新根表面伸长,另外菌丝在根际附近具有趋根性。
菌丝与根接触以后,能穿过根皮进入皮层细胞,在细胞腔内形成胞内菌丝,胞内菌丝还可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
胞内菌丝常呈节状或圈状,统称菌丝团。
菌丝不侵染兰根生长锥(水晶头),使兰根保持旺盛的生长能力。
根表面菌丝比较稀疏,主要起吸收水分、矿物质及产生分生孢子的作用。
菌根表面看不出什么变化,显微镜下能看到根外菌丝,菌丝有横隔,皮层细胞内有菌丝团,这是兰与菌进行营养交换的地方。
2、菌根的生理功能(1)吸收功能。
菌根外菌丝直接吸收土壤水分,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效率都很高,特别是对有机磷、难溶性磷的利用率更高。
主要是菌根存在及分泌一些酸性磷酸酶、磷酸脂酶等物质数量增加,活性提高或土壤ph值变化所致。
(2)合成功能。
胞内菌丝团产生一些活性物质如酶前体、辅酶、植物生长调节素等参与兰株生长发育过程。
菌根菌产生的淀粉酶可以提高兰苗的碳水化合物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