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分测定的相关问题

灰分测定的相关问题
灰分测定的相关问题

灰分检查法

在高温或高温加强氧化条件,使有机物质分解,呈气态逸散,而药品中无机成分残留下来。根据具体操作条件不同,分为干法灰化和湿法消化两大类。用灼烧手段(500~600℃)分解药品的方法称为干法灰化,灰分的测定利用的方法就是干法灰化。

1 灰分的概念

药品经高温(500~6000C )灼烧后的残留物,叫做灰分。药品中无机盐的总称。

药品的组成十分复杂,除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外,还含有较丰富的无机成分。当这些组分经高温灼烧时,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灰分是标示药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

药品的灰分与药品中原来存在的无机成分在数量和组成上并不完全相同。

(1)药品在灰化时,某些易挥发元素,如氯、碘、铅等,会挥发散失,磷、硫等也能以含氧酸的形式挥发散失,使这些无机成分减少。

(2)某些金属氧化物会吸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而形成碳酸盐,又使无机成分增多。

因此,灰分并不能准确地表示药品中原来的无机成分的总量。从这种观点出发通常把药品经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称为粗灰分。

2 灰分测定的内容

按溶解性分类:

(1) 总灰分

(2) 水溶性灰分

(3) 水不溶性灰分

(4) 酸不溶性灰分

其中水溶性灰分反映的是可溶性的钾、钠、钙、镁等的氧化物和盐类的含量。水不溶性灰分反映的是污染的泥沙和铁、铝等氧化物及碱土金属的碱式磷酸盐的含量。酸不溶性灰分反映的是污染的泥沙和药品中原来存在的微量氧化硅的含量。

3 灰分测定的操作规程

(1)原理

把一定量的样品经炭化后放入高温炉内灼烧,使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以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及水等形式逸出,而无机物质以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盐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为灰分,称量残留物的重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总灰分的含量。

(2)仪器

①高温炉②坩埚

③坩埚钳④干燥器

⑤分析天平

(3)试剂

①1:4盐酸溶液

②0.5%三氯化铁溶液和等量蓝墨水的混合液

③6mol/L硝酸

④36%过氧化氢

⑤辛醇或纯植物油

(4)测定条件的选择

①灰化容器

测定灰分通常以坩埚作为灰化容器,个别情况下也可使用蒸发皿。坩埚分素烧瓷坩埚、铂坩埚、石英坩埚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素烧瓷坩埚。它具有耐高温、耐酸、价格低廉等优点,但耐碱性差,当灰化碱性药品时,瓷坩埚内壁的釉层会部分溶解,反复多次使用后,往往难以得到恒重,在这种情况下宜使用新的瓷坩埚,或使用铂坩埚。铂坩埚具有耐高温、耐碱、导热性好、吸湿性小等优点,但价格昂贵,约为黄金的9倍,故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其性能和使用规则。

灰化容器的大小要根据试样的性状来选用,需要前处理的加热易膨胀的样品及灰分含量低、取样量较大的样品,需选用稍大些的坩埚;或选用蒸发皿,但灰化容器过大会使称量误差增大。

②取样量

测定灰分时,取样量的多少应根据试样的种类和性状来决定,药品的灰分与其他成分相比,含量较少,一般取样为2~3g。

③灰化温度

灰化温度的高低对灰分测定结果影响很大,由于各种药品中无机成分的组成、性质及含量各不相同,灰分温度也应有所不同,一般为500~600℃。灰化温度过高,将引起钾、钠、氯等元素的挥发损失,而且磷酸盐、硅酸盐类也会熔融,将碳粒包藏起来,使碳粒无法氧化;灰化温度过低,则灰化速度慢、时间长,不易灰化完全,也不利于除去过剩的碱(碱性药品)吸收的二氧化碳。因此,必须根据药品的种类和性状兼顾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灰化温度,在保证灰化完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无机成分的挥发损失和缩短灰化时间。此外,加热的速度也不可太快,以防急剧干馏时灼热物的局部产生大量气体而使微粒飞失——爆燃。

④灰化时间

一般以灼烧至灰分呈白色或浅灰色,无碳粒存在并达到恒重为止。灰化至达到恒重的时间因试样不同而异,一般需2~5小时。通常根据经验灰化一定时间后,观察一次残灰的颜色,以确定第一次取出的时间,取出后冷却、称重,再放入炉中灼烧,直至达恒重。应该指出,对有些样品,即使灰分完全,残灰也不一定呈白色或浅灰色,如:铁含量高的药品,残灰呈褐色;锰、铜含量高的药品,残灰呈蓝绿色。有时即使灰的表面呈白色,内部仍残留有碳块。所以应根据样品的组成、性状注意观察残灰的颜色,正确判断灰化程度。

(5)测定方法

①瓷坩埚的准备

将坩埚用盐酸(1:4)煮1~2小时,洗净晾干后,用三氯化铁与蓝墨水的混合液在坩埚外壁及盖上写上偏号,置于规规定温度(500~5500C )和高温炉中灼烧1小时,移至炉口冷却到200℃左右后,再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准确称重,再放入高温炉内灼烧30分钟,取出冷却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量之差不超过0.5mg)。

②样品预处理

测定用的供试品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筛,混合均匀后,即可。

③炭化

为什么要炭化:试样经上述预处理后,在放入高温炉灼烧前要先进行炭化处理。(1)防止在灼烧时,因温度高试样中的水分急剧蒸发使试样飞扬;(2)防止糖、蛋白质、淀粉等易发泡膨胀的物质在高温下发泡膨胀而溢出坩埚;(3)不经炭化而直接灰化,碳粒易被包住,灰化不完全。

炭化操作一般在电炉或煤气灯上进行,把坩埚置于电炉或煤气灯上,半盖坩埚盖,小心加热使试样在通气情况下逐渐炭化,直至无黑烟产生。对特别容易膨胀的试样(如含糖多的药品),可先于试样上加数滴辛醇或纯植物油,再进行炭化。

④灰化

炭化后,把坩埚移入已达规定温度(500~600℃)的高温炉炉口处,稍停留片刻,再慢慢移入炉膛内,坩埚盖斜倚在坩埚口,关闭炉门,灼烧一定时间(视样品种类、性状而异)至灰中无碳粒存在。打开炉门,将坩埚移至炉口处冷却至200℃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准确称重,再灼烧、冷却、称重,直至达到恒重。

(6)说明

①样品炭化时要注意热源强度,防止产生大量泡沫溢出坩埚。

②把坩埚放入高温炉或从炉中取出时,要放在炉口停留片刻,使坩埚预热或冷却,防止因温度剧变而使坩埚破裂。

③灼烧后的坩埚应冷却到200℃以下再移入干燥器中,否则因热的对流作用,易造成残灰飞散,且冷却速度慢,冷却后干燥器内形成较大真空,盖子不易打开。

④从干燥器内取出坩埚时,因内部成真空,开盖恢复常压时,应注意使空气缓缓流入,以防残灰飞散。

⑤灰化后所得残渣可留作Ca、P、Fe等成分的分析。

⑥用过的坩埚经初步洗刷后,可用粗盐酸或废盐酸浸泡10~20分钟,再用水冲刷洁净。(2)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取上项所得的灰分,在坩锅中注意加入稀盐酸约10ml,用表面皿覆盖坩锅,置水浴上加热10分钟,表面皿用热水5ml冲洗,洗液并入坩埚中,用无灰滤纸滤过,坩埚内的残渣用水洗于滤纸上,并洗涤至洗液不显氯化物反应为止。滤渣连同滤纸移至同一坩埚中,干燥,炽灼至恒重。根据残渣重量,计算供试品中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

灰分的测定

一、填空题 2、测定灰分含量使用的灰化设备主要有(坩埚),(马福炉),(坩埚钳)。 3、测定灰分含量的一般操作步骤:(坩埚的准备),(样品前处理),(碳化),(灰化)。 4、水溶性灰分是指(反映的是可溶性的钾、钠、钙、镁等的氧化物和盐类的含量。),水不溶性灰分是指(反映的是污染的泥沙和铁、铝等氧化物及碱土金属的碱式磷酸盐的含量。),酸不溶性灰分是指(反映的是污染的泥沙和食品中原来存在的微量氧化硅的含量。)。 二、选择题 1、对食品粗灰分叙述正确的是( A ) A.灰分是指样品经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B.灰分中无机物含量与原样品无机物含量相同。C.灰分是指食品中含有的无机成分。D.灰分是指样品经高温灼烧完全后的残留物。 2、耐碱性好的灰化容器是(D) A.瓷坩埚 B.蒸发皿 C.石英坩埚 D.铂坩埚 3、正确判断灰化完全的方法是(A) A.一定要高温炉温度达到500-600℃时计算时间5小时。 B.应根据样品的组成、性状观察残灰的颜色。 C.加入助灰剂使其达到白灰色为止。 D.一定要灰化至白色或浅灰色。 4、富含脂肪的食品在测定灰分前应先除去脂肪的目的是(A) A.防止炭化不完全 B.防止脂肪包裹碳粒 C.防止脂肪挥发 D.防止炭化时发生燃烧 5、固体食品应粉碎后再进行炭化的目的是(C)。 A.使炭化过程更易进行、更完全。 B.使炭化过程中易于搅拌。

C.使炭化时燃烧完全。 D.使炭化时容易观察。 6、对水分含量较多的食品测定其灰分含量应进行的预处理是(C)。 A.加助化剂 B. 浓缩 C.干燥 D.稀释 7、干燥器内常放入的干燥是(A)。 A.硅胶 B.无水Na2SO4 C.碱石灰 D.助化剂 8、炭化高糖食品时,加入的消泡剂是(A)。 A.辛醇 B.双氧水 C.硝酸镁 D.硫酸 三、实验操作题 1、在面粉中可能掺假的成分是滑石粉。当怀疑面粉中掺有大量滑石粉时,可采用测定面粉中灰分来确定,试写出测定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判断方法。 答:原理,把一定量的试样经炭化后放入高温炉内灼烧,使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以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及水等形成逸出,无机物则以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盐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为灰分。称量残留物的质量即可计算出试样中粗灰分的含量。 步骤,称量坩埚,面粉的各量和总量,将面粉进行碳化,待碳化完全后,再进行灰化,至恒重后,再称量,计算,完成. 查看面粉中的灰分含量,再对照检测出来的进行判断.多的就是参加, 差不多的就及格. 四、综合题 现要测定某种茶叶的灰分含量,称取样品3.4458g,置于干燥恒重为44.3585g的瓷坩埚中,小心炭化完毕,再于550℃的高温炉中灰5小时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重为46.9841g;重新置于550℃高温炉中灰化1小时,

食品中水分和灰分含量的测定

食品中水分和灰分含量 的测定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实验一食品中水分和灰分含量的测定 水分含量的测 一、目的及意义 通过测定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可以研究食品的最佳保存条件,食品的成熟程度,以及食品所含有的营养素浓度等一系列有关食品的问题。 二、试剂与药品 奶粉 三、实验原理 利用食品中水分的性质,在101.3Kpa(一个大气压),温度在101℃~105℃下采用挥发方法测定样品中干燥减失的重量,包括吸湿水、部分结晶水和该条件能挥发的物质,再通过干燥前后的称量数值计算出水分的含量。 四、仪器及设备 铝盒、电热恒温干燥箱、干燥器(内附有效干燥剂)、电子天平 五、分析步骤 1. 取洁净铝盒,置于101℃~105℃干燥箱中,铝盒盖斜支于铝盒 边,加热1.0h,取出盖好,置于干燥器内冷却0.5h,称量,并重复干燥前后两次质量不超过2mg,取为恒重 2. 称取奶粉2g左右放入铝盒中,置于101℃~105℃干燥箱中,盒盖 斜支于盒边,干燥2h~4h后,盖好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然后再放入101℃~105℃干燥箱中干燥1h左右,取出,放入干燥

器内冷却0.5h 后再称量。并重复以上操作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mg ,即为恒重。 六、结果分析与讨论 食品中(水分%+干物质%=100%) 水分%= %100%100103?--m m m 3m --------干物质与铝盒的总重 3m =18.2208g 0m --------铝盒恒重的重量 实验数据 0m =16.2665g 1m --------奶粉的称量重量 1m =2.0084g 计算可得 水分%=2.694% 由此可知奶粉中水分的百分比为2.694% 灰分含量的测定 一、 目的及意义 检测食品中矿物质的含量,是食品有机物破坏的方法之一。 二、 试剂与药品 奶粉 三、 实验原理 食品经灼烧后,所残留的无机物称灰分,灰分数值系用灼烧、称重后计算得出。 四、 仪器及设备 马弗炉、电子天平、坩埚、干燥器(内附有效干燥剂)。 五、 分析步骤

粗灰分的测定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采用GB/T 6438-2007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配合饲料及单一饲料中粗灰分含量的测定。 2 测定原理 试样经高温灼烧分解后,测量其所得残渣质量,用质量分数表示。 3 仪器设备 3.1 实验室用粉碎机。 3.2 分样筛:40目(孔径0.45 mm)。 3.3 分析天平:感量0.000 1 g。 3.4 马弗炉:电加热,空调控温度,带高温计。 3.5 坩埚:陶瓷。 3.6 干燥器:具有变色硅胶干燥剂。 3.7 盘式电炉:可调温。 4 试样的选取和制备 按《中慧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近红外仪作业指导书》中“样品制备”项制备样品,密封保存,防止试样中组分变化或变质。 5 分析步骤 5.1 坩埚恒重 将坩埚连同盖子一起放入马弗炉中,于550 ℃下灼烧30 min。待炉温降至200 ℃后,将坩埚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再次将坩埚放入550 ℃马弗炉中灼烧30 min后冷却称量,直至二次称量之差小于0.000 5 g时为坩埚恒重,取称量最小量为坩埚重。 5.2 样品称取及测定 称取约5 g试样于已恒重坩埚中,准确至0.000 1 g,并摊匀,半掩盖子。将盛有试样的坩埚放在垫有石棉网的电炉上灰化至无烟,再移入预先加热到550 ℃的马弗炉中灼烧3 h,直至试样完全灰化,无黑色炭粒。 待炉温降至200 ℃时,将坩埚移入干燥器内冷却,称量,准确至0.000 1 g。再次将坩埚放入550 ℃马弗炉中灼烧1 h后冷却称量,直至二次称量之差小于0.001 g时为恒重,取称量最小量为灼烧后坩埚及试样重。 6 计算 试样中粗灰分W,以质量分数表示,数值以%计,按式(1)进行计算: (1)式中:M0——灼烧前试样及坩埚(包括盖)的质量,g; M1——灼烧后灰分及坩埚(包括盖)的质量,g; M2——已恒重的坩埚(包括盖)的质量,g。 7 重复性 每个试样取两个平行样测定,取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 灰分含量在5 %以上,允许相对偏差为1 %;含量在5 %以下,允许相对偏差为5 %。 8 注意事项 8.1 试样必须放置在垫有石棉网的电炉上进行炭化,半掩坩埚盖,调节电炉缓慢升温,防止因电炉升温过快而使部分样品颗粒被逸出气流带走或使样品快速膨胀逸出坩埚。某些含糖较高的单一饲料(如乳清粉),炭化时易逸出坩埚,应预先加数滴纯度较高的植物油再炭化,同时注意缓慢升温。含糖和脂肪高的样品炭化过程中不能出现明火。 8.2 马弗炉温度在200℃时,放入样品进行灰化,应控制马弗炉的温度不能超过600℃。8.3 灰化后如果还能观察到炭粒,可将坩埚冷却后加适量水润湿,烘干,继续灼烧1小时。

灰分及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灰分及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灰分的测定GB/T212-2008 慢灰测试 1.1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一般分析实验煤样,放入马弗炉中,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815±10)℃,灰化并灼烧到质量很定。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分数作为煤样的灰分。 1.2仪器设备 马弗炉、灰皿、干燥器、分析天平、耐热瓷板或石棉板。 1.3实验步骤 1.3.1 在预先灼烧至质量很定的灰皿中,称取粒度小于0.2mm的一般分析试验煤样(1±0.1)g,称准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0.15g。 1.3.2 将灰皿送入炉温不超过100℃的马弗炉恒温区中,关上炉门留有15mm左右的缝隙。在不少于30min的时间内将炉内温度缓慢升至500℃,并在此温度下保持30分钟。继续升温至(815±10)℃,并在此温度下灼烧1h。 1.3.3 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耐热瓷板或者石棉板上,在空中冷却5分钟左右,移入干燥中冷却至室温(越20min)后称重。 1.3.4 进行检查性灼烧,温度为(815±10)℃,每次20min,直接到连续两次灼烧后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0g为止。以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灰分小于15.00%时,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 快速灰化法 将装有煤样的灰皿由炉外逐渐送入预先加热至(815±10)℃的马弗炉中灰化并灼烧至质量恒定。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分数作为煤样的灰分。 2.1 仪器:马弗炉、灰皿、干燥器、分析天平、耐热瓷板或石棉板。 2.2 实验步骤 2.2.1 在预先灼烧至恒定的灰皿中,称取粒度小于0.2mm的一般分析试验煤样(1±0.1)g,称准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0.15g,将盛有煤样的灰皿预先分排放在耐热瓷板或者石棉板上。 2.2.2 将马弗炉加热到850℃,打开炉门,将方有灰皿的耐热瓷板或者石棉板缓慢地推入马弗炉中,先使第一排灰皿中的煤样灰化。待(5~10)min后煤样不再冒烟时,以每分钟不大于2cm的速度把其余各排灰皿顺序推入炉炽热部分(若煤样着火发生爆炸,试验应作废)。 2.2.3 关上炉门,并使炉门留有15mm左右的缝隙,在(815±10)℃温度下灼烧40min。 2.2.4 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重。 2.2.5 进行检查性灼烧,温度为(815±10)℃,每次20min,知道连续两次灼烧后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0g为止。以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如遇检查性灼烧时结果不稳定,应改用缓慢灰化重新测定。灰分小于15%时,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 2.3 结果的计算 按下式计算煤样的空气干燥机基灰分: 式中:Aad—空气干燥基灰分的质量百分数%; m—称取的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的重量,单位为克(g); m1—灼烧后残留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食品中水分和灰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食品中水分和灰分含量的测定 水分含量的测 一、目的及意义 通过测定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可以研究食品的最佳保存条件,食品的成熟程度,以及食品所含有的营养素浓度等一系列有关食品的问题。 二、试剂与药品 奶粉 三、实验原理 利用食品中水分的性质,在101.3Kpa (一个大气压),温度在101℃~105℃下采用挥发方法测定样品中干燥减失的重量,包括吸湿水、部分结晶水和该条件能挥发的物质,再通过干燥前后的称量数值计算出水分的含量。 四、仪器及设备 铝盒、电热恒温干燥箱、干燥器(内附有效干燥剂)、电子天平 五、分析步骤 1. 取洁净铝盒,置于101℃~105℃干燥箱中,铝盒盖斜支于铝盒边,加热1.0h ,取出盖好,置于干燥器内冷却0.5h ,称量,并重复干燥前后两次质量不超过2mg ,取为恒重 2. 称取奶粉2g 左右放入铝盒中,置于101℃~105℃干燥箱中,盒盖斜支于盒边,干燥2h~4h 后,盖好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h 后称量。然后再放入101℃~105℃干燥箱中干燥1h 左右,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h 后再称量。并重复以上操作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mg ,即为恒重。 六、结果分析与讨论 食品中(水分%+干物质%=100%) 水分%= %100%100103?--m m m 3m --------干物质与铝盒的总重 3m =18.2208g 0m --------铝盒恒重的重量 实验数据 0m =16.2665g 1m --------奶粉的称量重量 1m =2.0084g

计算可得 水分%=2.694% 由此可知奶粉中水分的百分比为2.694% 灰分含量的测定 一、 目的及意义 检测食品中矿物质的含量,是食品有机物破坏的方法之一。 二、 试剂与药品 奶粉 三、 实验原理 食品经灼烧后,所残留的无机物称灰分,灰分数值系用灼烧、称重后计算得出。 四、 仪器及设备 马弗炉、电子天平、坩埚、干燥器(内附有效干燥剂)。 五、 分析步骤 1. 取大小适宜的石英坩埚或瓷坩埚置于马弗炉中,在550℃下灼烧0.5h ,冷却至200℃左 右,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0.5h ,准确称量。重复灼烧至前后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5mg 为恒重。 2. 称取2g 左右奶粉,放入瓷坩埚,然后先在电热板上以小火加热使试样充分碳化至无烟, 然后置于马弗炉中,在550℃灼烧4h ,冷却至200℃左右,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 。重复灼烧至前后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5mg 为恒重。 3. 注意事项; 把坩埚放入高温炉或从炉中取出时,要在炉口停留片刻,使坩埚预热或冷却。 防止因温度剧变而使坩埚破裂. 六、 结果分析与讨论 计算 灰分%=%1001 02?-m m m 2m --------灰分与瓷坩埚的总重 2m =51.4785g 0m --------瓷坩埚恒重的重量 实验数据 0m =51.3679g 1m --------奶粉的称量重量 1m =2.0004g 计算可得 灰分%=5.528%

检验方法确认方案

检验方法确认方案

目录确认方案 1、概述 2、验证依据 3、验证范围 4、验证目的 5、验证内容 6、验证人员分工

1、概述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质量标准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硝酸异山梨酯的含量,为进一步确认药典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更好控制产品质量,现对药典方法进行确认。 2、验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项下规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SOP-E-5-009-A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X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3、验证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检测方法的验证。 4、验证目的 对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确认,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验证内容 5.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取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照品与2-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各约含5μg的溶液,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理论板数按单硝酸异山梨酯峰计算不低于3000,单硝酸异山梨酯峰与2-单硝酸异山梨酯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照品,用流动相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单硝酸异山梨酯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本品适量,用流动相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单硝酸异山梨酯0.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5.2 线性和范围 取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照品12μl、16μl、20μl、24μl、28μl进样,线性范围1.2μg~2.8μg 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相应的色谱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样量为横坐标(X,μg),绘制标准曲线,计算线性方程,相关系数R。

灰分测定法确认方案

亳州市远光中药饮片厂 灰分测定法确认方案 文件编号:QY·TS·05·006-01 批准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

亳州市远光中药饮片厂 灰分测定法确认方案 1、确认的目的; 2、确认的范围; 3、实施人员及人员职责; 4、确认方案的培训; 5、实施过程中出现变更和偏差处理; 6、样品信息; 7、试验所用仪器及试剂; 8、确认项目及方法; 9、结论评估及判定; 10、再确认; 11、风险评估。

1、确认的目的: 建立灰分测定法确认方案,在试验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可信,以确认杂质测定法按《中国药典》2015版的测定方法符合我厂的检验需要。 2、确认范围: 《中国药典》2015版中的用于检查的灰分测定法。 3、确认小组成员及职责 4、确认方案的培训:

确认方案的批准后,必须对所有确认实施人员进行该方案及相关操作规程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确认方案的实施。 5、实施过程中出现变更和偏差处理: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更和偏差时,要及时上报确认小组,由确认小组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报验证委员会的评估结论审批。 6、样品信息: 本次试验用山药作为供试品,用两个人分别做两组试验来确认灰分测定法是否符合我厂需要。 7、试验所用仪器及试剂: 7.1试验所用仪器必须经过校验,并且在校验有效期内。试验用仪器使用前必须挂有“已清洁”、“完好”标志。保证试验的正常运行。 7.2试验所用试剂必须在有效期内以保证试验的正常运行,降低风险。 8、确认项目及方法: 8、1确认项目为山药的灰分测定。 8、2确认的方法为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关于山药的灰分测定方法:测定用的供试品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筛,混合均匀后,取供试品2~3g,置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缓缓炽热,注意避免燃烧,至完全炭化时,逐渐升高温度至500~600℃,使完全灰化并至恒重。根据残渣重量,计算供试品中总灰分的含量(%)。 8、3取山药用两个人分别做二组试验来进行确认该灰分测定法是否符合我厂需要。 9、结论评估及判定: 确认小组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然后判定是否采用该种检验方法。 10、再确认: 如遇《中国药典》的检验方法改变时,该检验方法需进行重新确认。 11、风险评估:该验证方案的主要风险点在于仪器使用、人为判定等的人为操作方面,可能导致数据不准确,经过不同的人来做实验确认是降低操作原因导致的试验准确性风险,并通过QA全程监控,降低风险使之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灰分测定方法

灰分测定方法 本标准包括两种测定煤中灰分的方法,即缓慢灰化法和快速灰化法。缓慢灰化法为仲裁法;快速灰化法可作为例常分析方法。 3.1 缓慢灰化法 3.1.1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放入马弗炉中,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815±10 ℃,灰化并灼烧到质量恒定。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灰分产率。 3.1.2 仪器、设备 3.1.2.1 马弗炉:能保持温度为815±10℃。炉膛具有足够的恒温区。炉后壁的上部带有直径为25~30mm的烟囱,下部离炉膛底20~30mm处,有一个插热电偶的小孔,炉门上有一个直径为20mm的通气孔。 3.1.2.2 瓷灰皿:长方形,底面长45mm,宽22mm,高14mm(见图4)。 3.1.2.3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3.1.2.4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3.1.2.5 耐热瓷板或石棉板:尺寸与炉膛相适应。 3.1.3 分析步骤 3.1.3.1 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 ±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 0.15g。 3.1.3.2 将灰皿送入温度不超过100℃的马弗炉中,关上炉门并使炉门留有15mm 左右的缝隙。在不少于30min的时间内将炉温缓慢升至约500℃,并在此温度下保持 30min。继续升到815±10℃,并在此温度下灼烧1h。 3.1.3.3 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3.1.3.4 进行检查性灼烧,每次20min,直到连续两次灼烧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g 为止。用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灰分低于15%时,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 3.2 快速灰化法 本标准包括两种快速灰化法:方法A和方法B。 3.2.1 方法A 3.2.1.1 方法提要 将装有煤样的灰皿放在预先加热至815±10℃的灰分快速测定仪的传送带上,煤样自动送入仪器内完全灰化,然后送出。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灰分产率。 3.2.1.2 专用仪器:快速灰分测定仪(见附录A) 3.2.1.3 分析步骤 a.将灰分快速测定仪预先加热至815±10℃。 b.开动传送带并将其传送速度调节到17mm/min左右或其他合适的速度。 c.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0.5 ±0.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 d.将盛有煤样的灰皿放在灰分快速测定仪的传送带上,灰皿即自动送入炉中。 e.当灰皿从炉内送出时,取下,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在空气中冷却5min 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3.2.2 方法B 3.2.2.1 方法提要 将装有煤样的灰皿由炉外逐渐送入预先加热至815±10℃的马弗炉中灰化并灼烧至质

2010药典水分灰分测定方法

附录ⅨH. 水分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一般先破碎成直径不超过3mm的颗粒或碎片。直径和长度在3mm以下的可不破碎。减压干燥法需通过二号筛。 第一法(烘干法) 本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测定法取供试品2~5g,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供试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05℃干燥5小时,将瓶盖盖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密称定,再在上述温度干燥1小时,冷却,称重,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第二法(甲苯法) 本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仪器装置如图。A为500ml的短颈圆底烧瓶;B为水分测定管;C为直形冷凝管,外管长40cm。使用前,全部仪器应清洁,并置烘箱中烘干。 测定法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水量1~4ml),精密称定,置A瓶中,加甲苯约200ml,必要时加入干燥、洁净的沸石或玻璃珠数粒,将仪器各部分连接,自冷凝管顶端加入甲苯,至充满B管的狭细部分。将A瓶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待甲苯开始沸腾时,调节温度,使每秒钟馏出2滴。待水分完全馏出,即测定管刻度部分的水量不再增加时,将冷凝管内部先用甲苯冲洗,再用饱蘸甲苯的长刷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将管壁上附着的甲苯推下,继续蒸馏5分钟,放冷至室温,拆卸装置,如有水黏附在B管的管壁上,可用蘸甲苯的铜丝推下,放置,使水分与甲苯完全分离(可加亚甲蓝粉末少量,使水染成蓝色,以便分离观察)。检读水量,并计算供试品中的含水量(%)。 【附注】用化学纯甲苯直接测定,必要时甲苯可先加水少量,充分振摇后放置,将水层分离弃去,经蒸馏后使用。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 本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 减压干燥器取直径12cm左右的培养皿,加入五氧化二磷干燥剂适量,使铺成0.5~1cm的厚度,放入直径30cm的减压干燥器中。 测定法取供试品2~4g,混合均匀,分取约0.5 ~1g,置已在供试品同样条件下干燥并称重的称量瓶中,精密称定,打开瓶盖,放入上述减压干燥器中,减压至2.67kPa(20mmHg)以下持续半小时,室温放置24小时。在减压干燥器出口连接无水氯化钙干燥管,打开活塞,待内外压一致,关闭活塞,打开干燥器,盖上瓶盖,取出称量瓶迅速精密称定重量,计算供试品中的含水量(%)。 五氧化二磷和无水氯化钙为干燥剂,干燥剂应及时更换。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实验2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灰分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例如,在面粉加工中,常以总灰分含量来评定面粉等级,因为小麦麸皮 的灰分含量比胚乳高20倍左右,因此,面粉的加工精度越高,灰分含量越低。在生产果胶、明胶等胶质产品时,总灰分可说明这些制品的胶冻性能;水溶性灰分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果酱、果冻等水果制品中的水果含量;而酸不溶性灰分的增加则预示着污染和掺杂。这对保证食品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总灰分采取简便、快速的干灰化法测定。即先将样品中的水分去掉,然后再尽可能低的温度下将样品小心地加热炭化和灼 烧,除尽有机质,称取残留的无机物,即可求出总灰分的含量。本方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灰分含量的测定。 二、试剂和器材 高温电炉(马弗炉) 坩埚:测定食品中的灰分含量时,通常采用瓷坩埚(30mL ),可耐1200℃高温,理化性质稳定且价格低廉,但它的抗碱 能力较差。 三、实验步骤 1、总灰分的测定 (1)样品预处理 1)样品称量 以灰分量10-100mg 来决定试样的采取量。通常奶粉、大豆粉、调味料、鱼类及海产品等取1-2g ;谷类食 品、肉及肉制品、糕点、牛乳取3-5g ;蔬菜及其制品、糖及糖制品、淀粉及其制品、奶油、蜂蜜等取5-10g ;水果及其制品取20g ;油脂取50g 。 2)样品处理 谷物、豆类等含水量较少的固体试样,粉碎均匀备用;液体样品需先在沸水浴上蒸干;果蔬等含水分较多 的样品则采用先低温(66-70℃)后高温(95-105℃)的方法烘干,或采用测定水分后的残留物作样先提取脂肪后再进行分析。 3)瓷坩埚处理 将坩埚用体积分数为20%的盐酸煮1-2h ,洗净晒干后,用氯化铁与蓝墨水的混合液或铅笔在坩埚外壁、 底部及盖上写上编号。置于马弗炉中,在600℃灼烧0.5h 。取出,冷却至200℃以下时,移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重复灼烧至恒重。 (2)称取适量样品于坩埚中;在电炉上小心加热,使样品充分炭化至无烟。然后将坩埚移至高温电炉中,在500-600℃灼 烧至无炭粒(即灰化完全)。冷却到200℃以下时,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重复灼烧至前后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5mg 为恒重。 (3)结果计算 100*02011m m m m x 式中 x 1——样品中灰分的质量分数,% m 0——坩埚的质量,g m 1——坩埚和总灰分的质量,g m 2——坩埚和样品的质量,g 2、水溶性灰分与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在总灰分中加水约25mL ,盖上表面皿,加热至近沸,用无灰滤纸过滤,以25mL 热水洗涤,将滤纸和残渣置于原坩埚中, 按总灰分测定方法再行干燥、炭化、灼烧、冷却、称量。以下式计算水溶性灰分与水不溶性灰分的含量: 100*02032m m m m x --= 式中 x 2——样品中水不溶性灰分的质量分数,% m 0——坩埚的质量,g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一、概述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需要对实验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并不是即成事实的消极措施,而是给研究人员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武器,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影响,使我们有可能预先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素,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实验误差分析也提醒我们注意主要误差来源,精心操作,使研究的准确度得以提高。 二、实验误差的来源 实验误差从总体上讲有实验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等)、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和被测量五个来源。 1.实验装置误差 测量装置是标准器具、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实验装置误差是指由测量装置产生的测量误差。它来源于: (1)标准器具误差 标准器具是指用以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由于加工的限制,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单位是有误差的。例如,标准刻线米尺的0刻线和1 000 mm刻线之间的实际长度与1 000 mm单位是有差异的。又如,标称值为 1k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真值)并不等于1kg等等。 (2)仪器仪表误差 凡是用于被测量和复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设备,称为仪器或仪表.它们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指示值。例如,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干涉仪、天平,等等。 由于仪器仪表在加工、装配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以致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不等于被测量的真值,造成测量误差。例如,天平的两臂不可能加工、调整到绝对相等,称量时,按天平工作原理,天平平衡被认为两边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天平的不等臂,虽然天平达到平衡,但两边的质量并不等,即造成测量误差。 (3)附件误差 为测量创造必要条件或使测量方便地进行而采用的各种辅助设备或附件,均属测量附件。如电测量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测点、电源、热源和连接导线等均为测量附件,且均产生测量误差。又如,热工计量用的水槽,作为温度测量附件,提供测量水银温度计所需要的温场,由于水槽内各处温度的不均匀,便引起测量误差,等等。 按装置误差具体形成原因,可分为结构性的装置误差、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和变化性的装置误差。结构性的装置误差如:天平的不等臂,线纹尺刻线不均匀,量块工作面的不平行性,光学零件的光学性能缺陷,等等。这些误差大部分是由于制造工艺不完善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如投影仪物镜放大倍数调整不准确,水平仪的零位调整不准确,千分尺的零位调整不准确,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在使用时,未调整到理想状态引起的。变化性的装置误差如:激光波长的长期不稳定性,电阻等元器件的老化,晶体振荡器频率的长期漂移,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和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2.环境误差 环境误差系指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 被测量在不同的环境中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测量是有影响的,是测量的误差来源之一。环境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测量附件同被测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 测量环境除了偏离标准环境产生测量误差以外,从而引起测量环境微观变化的测量误差。 3.方法误差

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发热量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发热量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发热量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人们通常把开发煤炭资源的企业称作煤矿,把开采出来的煤矿产品称为煤炭。我国古代曾称煤炭为石涅,或称石炭。它是植物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矿产。它不仅是工农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燃料,而且还是冶金、化工、医药等部门的重要原料。据统计,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1995年,生产占75.5%,消费占75.0%。在国民经济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的发展都离不开煤炭。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煤炭的用途和综合利用价值将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都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矿物原料特点 (一) 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物理性质是煤的一定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外部表现。它是由成煤的原始物质及其聚积条件、转化过程、煤化程度和风、氧化程度等因素所决定。包括颜色、光泽、粉色、比重和容重、硬度、脆度、断口及导电性等。其中,除了比重和导电性需要在实验室测定外,其他根据肉眼观察就可以确定。煤的物理性质可以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并用以研究煤的成因、变质机理和解决煤层对比等地质问题。 1.颜色 是指新鲜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呈褐色—黑色,一般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 2.光泽 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一般呈沥青、玻璃和金刚光泽。煤化程度越高,光泽越强;矿物质含量越多,光泽越暗;风、氧化程度越深,光泽越暗,直到完全消失。 3.粉色 指将煤研成粉末的颜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为条痕色。呈浅棕色—黑色。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 4.比重和容重 煤的比重又称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是计算煤层储量的重要指标。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煤岩组成、煤化程度、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影响比重和容重的主要因素。在矿物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煤的比重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5.硬度 是指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根据外来机械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将煤的硬度分为刻划硬度、压痕硬度和抗磨硬度三类。煤的硬度与煤化程度有关,褐煤和焦煤的硬度最小,约2~2.5;无烟煤的硬度最大,接近4。 6.脆度 是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程度。成煤的原始物质、煤岩成分、煤化程度等都对煤的脆度有影响。在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长焰煤和气煤的脆度较小,肥煤、焦煤和瘦煤的脆度最大,无烟煤的脆度最小。 7.断口 是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形成的断面的形状。在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等。煤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煤化程度不同,断口形状各异。 8.导电性 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用电阻率来表示。褐煤电阻率低。褐煤向烟煤过渡时,电阻率剧增。烟煤是不良导体,随着煤化程度增高,电阻率减小,至无烟煤时急剧下降,而具良好的导电性。 (二) 煤的化学组成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

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 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 1 2222 21 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2 1212 121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x -=--=对 (2-4) 应指出,变量的对数平均值总小于算术平均值。当1x /2x ≤2时,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 当1x /2x =2,对x =, =x , (对x -x )/对x =%, 即1x /2x ≤2,引起的误差不超过%。

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测定方法和固定碳的计算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测定方法和固定碳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2水分的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煤的两种水分测定方法。其中方法A 适用于所有煤种,方法B仅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 在仲裁分析中遇到有用空气干燥煤样水分进行校正以及基的换算时,应用方法A测定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 2.1 方法A(通氮干燥法) 2.1.1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置于105~110℃干燥箱中,在干燥氮气六中干燥到质量恒定。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2.1.2 试剂 2.1.2.1氮气:纯度99.9%,含氧量小于0.01%。 2.1.2.2无水氯化钙(HGB 3208):化学纯,粒状。 2.1.2.3变色硅胶:工业用品。 2.1.3 仪器、设备 2.1. 3.1 小空间干燥箱:箱体严密,具有较小的自由空间,有气体进、出口,并带有自动控温装置,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 2.1. 3.2 玻璃称量瓶:直径40mm,高25mm,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 2.1. 3.3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或粒状无水氯化钙。 2.1. 3.4干燥塔:容量250mL,内装干燥剂。 2.1. 3.5流量计:量程为100~1000 mL/min。 2.1. 3.6分析天平:感量为0.1mg。 2.1.4 分析步骤 2.1.4.1在预先干燥和已称量过的称量瓶内称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气

干燥煤样(1±0.1)g,称准至0.0002g,平摊在称量瓶中。 2.1.4.2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通入干燥氮气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 3.1.3.1)中。烟煤干燥1.5h,褐煤和无烟煤干燥2h。 注:在称量瓶放入干燥箱前10min开始通氮气,氮气流量以每小时换气15次为准。 2.1.4.3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即盖上盖,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2.1.4.4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30min,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010g或质量增加时为止。在后一种情况下,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水分在2.00%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2.2 方法B(空气干燥法) 2.2.1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置于105~110℃干燥箱中,于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2.2.2 仪器、设备

灰分的测定及灰化方法

第四章灰分的测定及灰化方法 ●食品中除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外,还含有较丰富的无机成分。这 些无机成分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构成人体组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灰分主要为食品中的矿物盐或无机盐类。 ●1、灰分测定方法: ●灰分: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叫灰分。严格的说叫粗灰分 ●湿法消化:就是通过加入强氧化剂消化食品的方法,叫湿法消 化 ●干法灰化:通过灼烧手段分解食品的方法叫干法灰化。灼烧装 置有灰化炉(马福炉) ●2、食品在500℃—600℃灼烧灰化时,发生一系列变化: ●A、水分及挥发性物质以气态放出 ●B、有机物中的C.H.N与O2生成CO2.NO2.H2O等而散失. ●C、有机酸的金属盐转变为碳酸盐或金属氧化物; ●D、有些组分转变为氧化物、磷酸盐、硫酸盐或卤化物 ●E、有的金属直接挥发散失或生成容易挥发的金属化合物 ●3、灰分测定内容: ●总灰分、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 ●4、食品灰分含量大致如下:牛乳0.6—0.7% 乳粉5—5.7% 鲜 果0.2—1.2% 蔬菜 0.2—1.2% 小麦胚乳0.5% 鲜肉0.5—1.2% 纯油脂无 第一节总灰分的测定

●一、原理:将食品经炭化后置于高温炉内灼烧后的残留物即为 灰分。 ●二、操作条件选择 ●1、灰化温度: ●灰化温度因样品而异:素烧瓷坩埚,耐高温,内壁光滑,它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石英坩埚相同。 ●水果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糖及糖制品、蔬菜制品<525 谷 类食品、乳制品<550 奶油<500 鱼海产品酒<550 ●实践证明,灰化温度大于500时,无机物将有所损失。如 表5—1P92说明增加灰化温度就增加了KCL、NaCL挥发损失,CaCO3变成CaO,磷酸盐熔融。 ●2、灰化时间: ●对于一般样品,并不规定时间,要求灼烧至灰分呈全白 色或浅灰色并到达恒重为止。也有例外。如谷类饲料和茎杆饲料规定灰化时间,即在600灰化灼烧2小时。 ●3、加速灰化的方法(对于难于灰化的样品,可用下述方法处理)●(1)、改变操作方法:就是样品初步灼烧后,取出坩埚,冷却, 加入少量的水,用玻璃棒研碎,使水溶性盐类溶解,此时被融熔的磷酸盐所包住信的碳粒,重新游离而出,小心蒸去水分,干燥后继续灼烧。必要时重复上述操作。 ●(2)、添加硝酸、乙醇、碳酸铵、过氧化氢可加速灰化这类物 质灼烧后完全消失,不致增加残留灰分的重量。如,样品初步

(整理)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1 222221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灰分的测定

灰分的测定概述 灰分是代表食品中的矿物盐或无机盐类,在测试食品的灰分时,如果含量很高则说明该食品生产工艺粗糙或混入了泥沙,或者加入了不合乎卫生标准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比如:含泥沙较多的红糖,食盐其灰分含量必然增高,因此测定食品灰分是评价食品质量的指标之一。在必要时,还可以分析灰分中含的各种元素(如Ca、P、Fe、I、K、Na等),这也是评价营养的参考指标。所以,对食品要规定一定的 灰分含量。 通常我们测定的灰分为总灰分。在总灰分中包括有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以及酸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在讲测定意义之前,我们首先搞清何谓灰分。 灰分:有机物经高温灼烧以后的残留物称为灰分(粗灰分,总灰分)测定灰分的意义 1.食品的总灰分含量是控制食品成品或半成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比如:牛奶中的总灰分在牛奶中的含量是恒定的。一般在0.68%--0.74%, 平均值非常接近0.70%,因此可以用测定牛奶中总灰分的方法测定牛奶是否掺假,若掺水,灰分降低。另外还可以判断浓缩比,如果测出牛奶灰分在1.4%左右,说明牛奶浓缩一倍。又如富强粉,麦子中麸

皮灰分含量高,而胚乳中蛋白质含量高,麸皮的灰分比胚乳的含量高20倍,就是说面粉中的精度高,则灰分就低 2.评定食品是否卫生,有没有污染。 如果灰分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说明食品生产中使用了不合理的卫生标准。 如果原料中有杂质或加工过程中混入了一些泥沙,则测定灰分时可检出。 3.判断食品是否掺假 4.评价营养的参考指标(可通过测各种元素) 总灰分的测定 通常所说灰分就是指总灰分,在总灰分中有包括: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一. 准备坩埚(灰化容器) 目前常有的坩埚:石英坩埚;素瓷坩埚;白金坩埚;不锈钢坩埚素瓷坩埚在实验室常用,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石英相同,耐高温,内壁光滑可以用热酸洗涤,价格低,对碱性敏感。下面我们谈到的坩埚都是素瓷坩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