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恶性病灶与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

合集下载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目的回顾性研究肝血管瘤超声造影(CEUS)的表现,总结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的表现特征。

方法通过运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CPS)技术对17例肝血管瘤(共21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从而观察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表现。

结果超声造影肝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早期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期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为最大增强。

结论肝血管瘤在肝脏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标签: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诊断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在肝血管瘤(HHE)的诊断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使肝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增高并对其发病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重视。

我院对46例肝脏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研究其中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3年1月我院行肝脏占位超声造影检查46例,其中肝血管瘤17例,共21个病灶,高回声15例(16个病灶),低回声2例(5个病灶),直径10~48mm,平均(28.0±3.6)mm,在所查肝脏占位病变中所占比例最大。

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6~68岁,平均42.8岁。

17例病例均经手术活检证实或增强CT及MRI典型表现及随访观察(随访二年以上)作为最终确诊依据。

1.2 仪器和造影剂我院采用了德国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超诊断仪器的4C1探头,频率2.0~4.0MHz,机械指数(MI)0.09,配置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

造影剂使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声诺维(SonoVue),主要成分为磷脂聚合物包裹的六氟化硫气体微泡(SF6)冻干粉剂,使用时加入5mL生理盐水震荡混匀形成稳定的微气泡混悬液,微气泡平均直径2.5?m,pH值6.0~6.5,与人体血浆等渗,经肘静脉快速团注,气泡溶解在血液里,经肺循环随呼吸排出,平均清出半衰期为12min。

肝脏的超声诊断

肝脏的超声诊断
全填充呈高回声(图2)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仅次于肝血管瘤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 。目前认为 该病是肝实质对先天存在动脉畸形的增生性反应,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典型的病灶切面中央 可见星状纤维疤痕组织形成的间隔向四周放射, 中央疤痕包含畸形的血管结构,异常增粗的动脉 随分隔进入病灶内部。
灰阶超声:通常是低回声或等回声为主,很少为 高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可均匀或欠均匀,可有暗 环。该病常伴有脂肪肝,多无肝硬化等肝病背景。
图1
图2
图3
原发性肝癌,灰阶超声显示肝右叶高回声肿块(图 1),表现像肝血管瘤 。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在动脉期 快速增强呈高回声(图2,箭头所示),门脉期呈低 回声,提示为肝癌 。
转移性肝癌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血供丰富,是恶性 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尤以消化道和盆腔癌肿向 肝转移为多见 。
MHV:肝中静脉 LHV:肝左静脉
肝硬化、门脉高压
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 脏慢性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 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本病早期无明显症 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 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 发症。
灰阶超声:表现各异、形态不一 。转移灶较多时, 病灶可弥漫性分布或融合成团块 。在较大转移性肝 癌中,可出现多结节相互融合形似葡萄,故名为 “葡萄串”征。混合回声型呈环状高回声,中央为 无回声型,亦可强弱不均,呈条状分隔型 。多发者 有时可呈弥漫浸润型,表现为肝内弥漫分布的细小 转移灶 。较少出现血管内癌栓现象 。
原发性肝癌
彩色多普勒超声:(1)富血供型:较常见,癌结 节内部和周边出现线状、分支状彩色血流, RI>0.6。(2)少血供型:肿瘤内部无血流信号, 脉冲多普勒也不易检测到动脉血流。此型较少见。

肝囊肿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肝囊肿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肝囊肿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是由于肝脏内部的液体充满的囊肿形成而导致的。

与其他肝脏疾病相比,肝囊肿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肝囊肿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肝囊肿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是非常关键的。

肝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组织形成的肿块,它通常是良性的。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血管瘤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超声或CT扫描中,它呈现为均匀的强化或低密度区域,而肝囊肿则呈现为液体充满的囊肿。

此外,肝血管瘤可以通过肝动脉造影来进一步确认其血供来源,而肝囊肿则无需进行此类检查。

其次,肝囊肿与肝癌的鉴别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治疗和预后与肝囊肿完全不同。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囊肿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超声或CT扫描中,它呈现为光滑的囊肿,而肝癌则呈现为不规则的肿块。

此外,肝囊肿一般不会引起肝功能异常,而肝癌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肝功能酶的升高等。

如果存在疑问,可以通过肝穿刺活检来进一步确定诊断。

此外,肝囊肿与肝脓肿的鉴别诊断也需要特别关注。

肝脓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脓肿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超声或CT扫描中,它呈现为囊肿周围的炎症浸润和坏死区域,而肝囊肿则呈现为光滑的囊肿。

此外,肝脓肿常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而肝囊肿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

如果存在疑问,可以通过脓液培养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最后,肝囊肿与肝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也需要特别注意。

肝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与肝囊肿截然不同。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血吸虫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超声或CT扫描中,它呈现为肝内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而肝囊肿则呈现为单个或少数的囊肿。

此外,肝血吸虫病常伴有发热、腹痛、嗜睡等症状,而肝囊肿一般不会引起这些症状。

如果存在疑问,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或粪便检查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综上所述,肝囊肿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肝超声诊断检查要点

肝超声诊断检查要点

肝肾间隙腹水
肝脏基本横、斜断切面图
1.肝左叶斜断切面★ 2.经第一肝门横断切面 3.经第一肝门斜断切面 4.经第二肝门斜断切面★
★肝左叶斜断切面图
GB LPV
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及其分支呈“工” 字形
经第一肝门斜切面图
S4 S5
S8
S3 S2
S1
门静脉血流方向、流速,肝动脉(肝移植,吻合口有无狭窄)
向心性填充
1.肝的血管系统和解剖学分区
2.正常肝的声像图表现
3.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 别诊断要点
思考题
肝脏超声探测方法和途径
检查前准备 常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特殊的
检查前准备,如同时检查胆道系统, 病人应空腹进行检查。
探测仪器
肝脏超声探测方法和途径
仪器:高分辨力腹部超声 诊断仪。
探头:首选凸阵,频率为 3.5-5.0MHz。
仪器调节:深度、聚焦、 增益等。
肝脏超声探测方法和途径
探测体位: 仰卧位(常规检查体位) 左侧卧位 右侧卧位 坐位和半卧位
正常肝动脉血流图
正常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最高流速0.57~0.66m/s,阻力指数RI<0.70
正常肝静脉血流图
正常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肝脏的超声测量及正常值
门静脉正常内径:<1.4cm 胆总管内径:<1.0cm 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正常参考值 120-140mm 肝右叶前后径: 正常参考值80-100mm 肝右叶横径:正常参考值100mm 左半肝厚径和长径:正常参考值 厚径不超过60mm,长径 不超过90mm
肝-胆囊矢状切面图
正常声像图:胆囊呈梨形或长茄形,边缘轮廓清晰,胆囊壁为纤细的 强回声带,囊内为无回声暗区 异常情况:囊内异常回声、胆囊壁增厚、胆囊大小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摘要】目的:探究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准确性。

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在来院疑似为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均接受CT 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以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B超诊断准确率为90.00%,高于CT平扫诊断准确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对比B超与CT诊断特异性,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能够有效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血管瘤。

临床应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建议对于疑似存在肝脏血管瘤患者首选B超诊断,不仅费用较少而且诊断率较高,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B超;肝脏血管瘤;应用效果;准确率肝脏血管瘤指的是肝脏部位血管性肿瘤,该疾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良性肿瘤的一种。

该疾病常见于成年女性人群中,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是该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在常规体检中确诊还有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瘤体积过大引起肝脏不适入院就诊[1]。

一般情况下,肝脏血管瘤直径低于4cm,少部分患者可能过大或过小,存在个体差异性。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CT、MRI、B超等方式进行诊断,为了了解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100例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资料、方法1.1资料从2017年1月-2018年2月间来院收治的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中,抽选出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分为CT组、B组。

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中,男性患者病例数为44例,女性患者病例数为5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32-70岁,平均年龄值为:43.5±3.4岁;腹部不适就诊者40例、常规体检者38例、其他22例[2]。

超声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超声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上 同时 出现 , 多伴 有声 晕 , 少见 后方 回声增 强 。本 组 2 例 , 中 l 较 0 其 0
例为 胃肠道 肿瘤 ,例 为生殖 系肿瘤 转移 , 余6 4 其 例无 明显原 发灶 。3 ()
肝 小血 管瘤 多为 致密 强 回声 结节 , 内可 呈 “ 网格” 改变 , 状 边界 清无 声
维普资讯
影 像 与特 检
CI RI DA HA OEN EIL NF GM C
特发性 肺 间质纤维化 的高分辨率 C T诊 断
曹 玉凡 王兴斌 李 文勇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医院c 室 T
黑龙江齐齐哈尔
110 ) 600
2 结果
难 , : 脏炎 性假 瘤 因病 程 后期或 陈 旧性 病灶 内及 周 围纤 维组 织增 如 肝
生 , 包膜形 成 , 假 有些 病例早 期出现 周围低 回声 晕 , 有些 表现为 低 回声
团块 , 不清 , 以极 易与 恶性肿瘤混 淆 , 之其发病 率远远 低于肝 边界 所 加 癌 , 常被误 诊为 肝癌 。但据其 似葫 芦状 , 节状 , 故 花生 多结 节融合 状 , 有延伸感 , 些特殊形态在肝癌 , 回声型血管瘤 中少见的特 点可作鉴 这 低
女性 l例 , 5 年龄2 -5 多数 患者无 不适 , 38 岁, 少数 有轻 度肝 区疼痛 或胀
满感 , F 检 查均 为阴性 。肝 脏炎 性假瘤 7 , 中男性 5 , 性 2 A P 例 其 例 女
例 , 龄 3 - 9岁 。AF 年 75 P检 查均 为 阴性 。 仪器采 用 E 一 5 型彩 色多普 勒超 声诊断 仪 , UB 5 5 探头 频率 3 5 .M
诊 。其 中原 发性肝 癌 2 例 , l 男性 l 例 , 5 女性 6 , 龄 l-2岁 , 例 年 78 有

肝癌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癌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硬化的较少, 甲胎蛋白(AFP)试验为阴性。癌细胞呈立方或柱状,呈腺体状排列。 混合型:此型最少见,约占3%,其细胞部分形态为肝细胞型,部
分为胆管细 胞型。

原发性肝癌彩色超声诊断 低回声及血流信号
原发性肝癌彩色超声诊断
等回声及血流信号
原发性肝癌彩色超声诊断
高回声及血流信号
超声显示:肝脏:肝脏形态不规则,肝内光点较 密略粗,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欠清晰。内见数 个等回声区,最大范围83*55mm,CDFI示线状 彩色血流,RI:0.69。肝门部见39*25mm的无回 声区,形态不规则。
肝右叶低回声包块 , 建议CT排除占位性病 变(血管瘤可能性大)
肝脓肿
乳癌肝转移瘤
转移性肝癌超声特征
局限性病变:靶形或牛眼征
2.肝腺瘤 内部回声稍见增高,常具1至数个圆形或方形 的出血亮斑,0.5~1cm直径;少数可伴内部液性小暗区。
3.肝脓肿 厚壁、内部坏死组织未全液化的脓肿应与肝癌 中心坏死液化鉴别。前者常具周围炎症反应圈,液区内部混浊 小点或条片状坏死组织可见。
4.转移性肝癌 有些转移性肝肿瘤与原发性肝癌极难鉴别。 但有些声像图上具特殊表现可提示为转移性。例如:牛眼征多 为乳癌或肺癌转移。
定位体征。
肝癌的病理组织分型论述

肝癌的病理分型依据组织学分类为三型: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 和混合型。
肝细胞型:此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90%,大多伴有肝硬化,癌 细胞呈多角型,
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癌细胞排列成索状,癌巢之间有丰富 的血窦。癌细胞有向
血窦内生长的趋势。 胆管细胞型:此型少见,约占总数的7%,在女性中较多见,合并
CT诊断:肝癌
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既往有乙肝病史,右 上腹痛

肝血管瘤超声诊断78例

肝血管瘤超声诊断78例

肝血管瘤超声诊断78例【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09-01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棉状血管瘤。

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管湖。

可发生在肝脏的任何部位,一般无症状,常在体检中偶尔发现。

当血管瘤直径大于5cm或增长速度过快时,常见上腹闷胀不适肝区隐痛。

如果肿瘤破裂出血,可引起急腹症或出血症状。

本人结合我院78例血管瘤患者,总结肝脏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如下:1高回声型72例,大多数属于此类型。

肝内见圆形或椭圆形高回声团,其内间隔细小管状、点状无回声区,呈筛网状。

病灶边界清晰,呈浮雕样,后方回声无衰减。

大多数小血管瘤属此类型。

2低回声型3例,肝内见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回声,境界清晰规则,病灶内见不规则“小等号”回声,当其位于瘤周时,可形成“周边裂隙征”,低回声瘤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样高回声环绕。

瘤体后方回声可轻度增强。

有些酷似囊肿的血管瘤,可发现其有肝内血管与瘤体内血管相通或血瘤周边存在血管环绕现象,临床极其少见,可将其归入低回声型。

3混合回声型2例,多见于直径多在5cm以上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见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回声,边界不如高回声型及低回声型清晰,在病灶低回声区内可发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在病灶的高回声区内若存在钙化组织则其后方可出现声影。

瘤周可有不完整的高回声包膜,其厚薄不一致。

其后方回声多无变化,血窦丰富的瘤体后方回声可以轻度增强。

4等回声型1例,极少数较小的肝血管瘤的内部回声水平与肝实质回声相等,超声较易漏诊,但多方向、多断面仔细扫查仍可显示瘤体。

血管瘤生长缓慢,所以随访数年大小可无明显改变。

位于肝实质深部的直径4cm已下血管瘤多不引起肝脏外形变化,位于包膜下小血管瘤,有时可引起局部肝包膜外凸。

较大的血管瘤可引起肝脏外形失常,肝内管道结构受压和移位。

对体积较大位置较浅血管瘤作适当加压扫查,可发现肿瘤具有一定可压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恶性病灶与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
作者:邵凤侠欧阳晓燕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20期
摘要: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恶性度高,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不易察觉。

而肝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内部回声强弱不一,血流速度慢。

本文通过对超声诊断肝脏恶性病灶与良性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分析,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小肝癌;血管瘤;小血管瘤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强,熬夜、饮酒、高油脂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肝脏疾病的发生率也是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使检查手段的普及,疾病的早期发现率也在增多。

目前,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诊断技术主要有实验室检查,B超,CT扫描或MRI,甚至手术以及术后病理确诊。

B超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项目,因其疾病的诊断率较高,无创伤,快速,安全等多个优点,受到大部分患者的青睐,一般的超声图像能够比较明确的显示肝脏切面的大小、形态、肝内实质结构,管道系统及肝脏邻近组织,并能根据肝内管道区分肝脏各段各叶,对病变进行准确的定位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像素分辨率高不仅能显示肝脏的血流,帮助明确诊断肝脏内的血管病变,而且还能了解正常肝脏及病变肝脏的血流状态。

由于B超检查具有的简便、迅速和价格低廉,已成为诊断肝脏疾病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从我单位历年来的体检结果显示,肝脏健康者占67%左右,脂肪肝占25.8%,肝内血管瘤占6.8%,怀疑为恶性病灶者为0.4%。

经过对疑似病例进一步的追踪检查及手术后的病理诊断证实,其进一步确诊结果基本与超声诊断结果相符,超声诊断总的准确率可高达98.02%,同时,超声对肝内血管瘤病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回声团2 cm左右就可以发现,故临床上常以超声为血管瘤检查的首选方法[1]。

超声检查无创伤,操作方法简单方便,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推广,对于病情诊断意义重大。

作为超声检查的医生必须要仔细检查,反复辨认,认真分析图像的特征,就可以达到疾病较高的发现率,对怀疑有肝癌者或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以合并其他的诊断方式,如CT、MRI、实验室生化检查,必要时进行手术和手术后病理诊断。

1.2方法肝脏位于右上腹膈下,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为膈面和脏面,膈面向上隆起,表面光滑,脏面有"H"形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右纵沟前半部为胆囊窝,后方为腔静脉窝,接
受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为第二肝门。

左纵沟前为肝静脉窝,后方为静脉导管窝,横沟位于中央肝门静脉,胆管、肝动脉出入的部位为第一肝门。

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肝包膜为一线状强回声,左叶较薄,边缘锐利,右叶较厚,边缘钝,肝实质为细小点状中等度回声,分布均匀。

肝内的管道有肝门静脉,其管壁较厚,回声较强,走形有一定的特征,肝静脉的管壁薄,回声弱。

肝动脉在肝门部,纵断位于肝门静脉和肝总管之间。

肝门静脉血流频谱呈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随呼吸改变。

肝静脉为三相波,S>D,肝动脉为动脉血流频谱。

1.3观察指标为保证图像清晰,检查者当日禁食,胃镜、钡餐检查应放在超声检查之后。

检查方法从左到有纵断扫查,从上到下横断扫查,从各个肋间及肋缘下扇形扫查,以及冠状的前后扫查,每隔1CM为一个断面,全面观察整个肝脏减少盲区,以免遗漏病变。

小肝癌的诊断标准目前暂不统一。

我国的标准是癌结节
小肝癌的声像图可因肿瘤的大小不同而有明显差别:低回声的小肝癌占90%,血窦丰富回声可就更低;;高回声占10%,小肝癌可随肿瘤的生长动态变化。

3.5 cm可为混合型,内部组织成分复杂或有变性或有坏死。

低回声的小血管瘤:低回声的小血管瘤边界清晰,肿块周围回声强,中间回声低,呈浮雕样,无声晕,缺乏球体感,内部呈筛网状。

可见管道从肝实质伸入瘤内,呈边缘裂开征。

无肝硬化,动态观察也没有变化,CDFI和PD技术检不出血流。

肝内恶性病灶包括:①结节型原发性肝癌,②巨块型原发性肝癌,③弥漫型原发性肝癌,④小肝癌,⑤转移性肝癌。

2 结果
原发性肝癌的声像图表现为:①肝内见局限性的病灶,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

②无论何种类型肝癌大多数境界清楚,但边缘不锐利。

③除弥漫型外,大多数肿块都有声晕。

④伴癌栓。

⑤伴肝硬化。

⑥CDFI可见彩色血流。

⑦CDE彩流更丰富。

⑧PD可见动脉血流频谱。

巨块型肝癌,肿瘤>7 cm,有的>10 cm,肿块边线清楚,有的可见残缺不全的晕环,高回声型多见。

若肿瘤的中心坏死、液化、出血,也可为混合回声;少数为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

也可见多个瘤结节融合成瘤中瘤的表现,有卫星灶,癌栓,可以压迫周围血管和脏器,使之移位。

肿块内可见彩色血流和动脉血流频谱,巨块型肝癌即可确诊。

准确率可达90%,巨块型肝癌较大,有时科占据整个肝叶。

超声检查时应从各个断面去判断,寻找肿块的边缘。

不要将探头直接放在肿块部位。

鉴别诊断困难的可行穿刺细胞学检查。

转移性肝癌,有癌肿史或癌肿手术史,小病灶大多多发,分布全肝,大小一致,呈低回声或等回声。

大的病灶多单发,多层混合型,有完整的声晕,有特征性的靶环征,牛眼征,内部回声多样化,无镶嵌征,无癌栓和卫星灶。

转移性肝癌血流缓慢,CDFI血流显示率比原发性肝癌低,血流速度也低。

肝血管瘤的诊断依据:①肝内见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病灶。

②病灶边缘见宽窄不一的强回声带,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强。

③瘤内呈筛网状结构,有小血管伸入瘤体,呈边缘裂开征。

④后方无衰减。

⑤PDI可显示血管内的血流呈充填状,缠绕状。

⑥PD无动脉血流频谱。

肝血管瘤85%为高回声型,应注意和肝癌鉴别,血管瘤生长缓慢,境界清楚,边缘锐利,内部呈筛网状,很少有血管饶征和血管压迫征。

内见血管穿通边缘裂开征,周围有特征性的高回声,表现为周围回声强,中心回声低,呈浮雕样。

无癌栓,无肝硬化,尽管血管瘤内有丰富的血管,但血流速度慢,单用CDFI和PD技术不易检出血流,无动脉血流频谱。

CDE可提高血管瘤内血流的检出率,瘤体可别彩色充填,血管缠绕。

鉴别:原发性肝癌;癌结节较小,多呈弱回声;癌结节较大,多呈强回声,并可见镶嵌,呈瘤中瘤表现,也可呈混合回声,肿块边缘不锐利,可见宽窄不一的声晕,肿块可压迫邻近血管使之产生压迹和绕行。

肿块生长迅速。

CDFI和PDI瘤内可见丰富的case血流,血流速度快,见动脉血流频谱。

超声穿刺可见癌细胞。

肝血管瘤多为强回声,85%边缘锐利,周边见高回声环绕呈浮雕样,内见筛网样改变。

有效血管穿过为边缘裂开征,肿块生长慢,PDI见彩色血流,无动脉血流频谱,穿刺细胞学检查为血管内皮细胞。

参考文献:
[1]陆凤翔,胡淑芳.超声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编辑/翟辰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