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
CT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细胞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CT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细胞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与肝细胞肝癌的 CT 征象,探讨CT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细胞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 9 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2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CT 特点,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各期CT 值、边缘、肝硬化情况、肿瘤内血管显示情况等。
结果:在影像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表现: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 上,呈明显低密度;MR T1WI上呈高信号。
肿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
7 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显示中心血管影,3 例肝细胞肝癌显示中心血管影;1 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出现假包膜,13 例肝细胞肝癌出现假包膜。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细胞肝癌在血管影及假包膜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为其他肝病,但实际上,CT检查可以显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内有粗大血管影,无假包膜,藉此可以与肝细胞肝癌进行鉴别,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细胞肝癌;CT检测诊断价值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于 1976 年首次提出,至今国内外共报道 300多例。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于每一个肿瘤的病理组成成分复杂,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约为 0-32%,临床上常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且大多数仅限于病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之一,包括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两种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后者发病率有持续上升趋势。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差别极大,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经过手术治疗可以治愈,而后者预后较差。
因此两者之间的明确诊断及鉴别对以后的治疗、预后有很大帮助。
肝脏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诊断张涛

肝脏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诊断 张涛发布时间:2023-07-05T08:38:08.170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8期 作者: 张涛[导读]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610021
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发生于肝脏的常见良性肿瘤,包括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分型,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肝脏血管瘤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的良性肿瘤疾病,患者患病后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者腹部包块,在临床诊断中仅凭借问诊触诊等方式很难精准了解患者肿瘤情况,肝脏血管瘤是一种肝脏内大量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因此在诊断中应用影像学检查是相对较好的检查方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是影像学检查中比较精准的诊断方式,有助于为肝脏血管瘤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一、什么是肝脏血管瘤?肝脏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尚无证据表明其有恶变可能。肝脏血管瘤按病理可分为4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肝脏血管瘤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激素刺激学说: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②先天性发育异常:肝脏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脏血管瘤。③其他学说: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二、肝脏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肝脏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①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②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③肝脏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脏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④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⑤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⑥其他: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三、肝脏血管瘤的CT影像诊断(一)CT的介绍CT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其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二)CT诊断在肝脏血管瘤的应用CT诊断以其方便、快捷、检出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除超声之外最常用于肝脏血管瘤的检查手段。肝脏血管瘤多为肝动脉供血且瘤体富含血管,当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瘤体内不同程度的增强现象。由于腔壁内一般无肌肉组织,进入腔内造影剂停滞较久且逐渐弥散,故在CT扫描中表现持续延迟强化。典型CT表现:①小血管瘤:病灶直径大多小于2~3 cm,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表现为整体一致的明显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呈等或稍高密度。②经典型血管瘤:直径多为3~5cm,临床上最常见。CT平扫病灶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出现边缘结节状及斑片状强化,随时间进展,强化病灶逐渐融合并向中心扩展,呈“向心性强化”;约5 min后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慢出”的特点。③巨大血管瘤:病灶直径多大于5.0 cm,动脉期或(和)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并随时间逐渐融合,到延迟期病灶大部分呈等密度,但中心始终见低密度不强化区域。这与巨大血管瘤中心常伴纤维化、血栓、钙化形成有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CT检查常易发生漏诊或者误诊。此外,当微小血管瘤发生在肝左叶时,由于肝左外叶小而薄的特点,且受周围胃、肠等空腔脏器影响,超声及CT检查往往不易发现。
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1期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王梓鹏(大庆市第三医院CT室 黑龙江 大庆 163712)【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HCH)与肝细胞癌(HCC)的CT鉴别诊断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例HCH患者(15个病灶)和40例HCC患者(45个病灶)进行CT诊断,观察其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值(AV)、动脉期密度增加值(EV)、动脉-门静脉(A-P)分流、假包膜出现率。
结果:HCH和HCC的CT鉴别诊断在病灶大小以及平扫AV上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HCH的动脉期EV、A-P分流显著高于HCC,HCH的假包膜明显少于HCC,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动脉期呈均匀强化的HCH和HCC采用CT动态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诊断效率明显提高,建议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快速填充型血管瘤;肝细胞癌;CT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1-0188-02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HCH)和肝细胞癌(HCC)在临床上是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完全不同,因此需要临床进行明确的诊断。
医学上多采用CT对这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但是仍有部分HCH和HCC在动脉期病灶呈均匀强化状态下难以进行鉴别,本次对我院收治的10例HCH和40例HCC患者采用CT进行鉴别诊断,以下是本次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例HCH 患者(15个病灶)和40例HCC患者(45个病灶)进行CT诊断,HCH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在24~66岁,平均年龄为(36.5±1.8)岁,HCC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25~68岁,平均年龄为(36.2±1.7)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或者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HCH 或者HCC,无其他恶性肿瘤史,两种疾病的所有病灶CT 扫描呈动脉期均匀强化,HCC患者无胆管内浸润、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肝外浸润转移等。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方法: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即“早出晚归”特征。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签:肝血管瘤;增强扫描;CT诊断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尸检发现率为7.3%[1],女性居多,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随着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中的应用,肝血管瘤的正确检出率明显提高,其重要性在于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诊断,临床最后确诊为肝血管瘤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女性37例,男性8例;年龄22~65岁,平均39岁。
全部病例无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定性、定量均为阴性,31例行B超检查,其中,23例B超诊断为肝血管瘤,8例B超未能确诊,诊断为肝内占位病变;14例因右上腹不适直接行CT 检查。
1.2 方法检查前,患者空腹喝水800~1 200 ml,以充盈胃肠道,使用Siemens SOMATOM欢悦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先平扫后增强扫描。
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上至膈肌,下至肝脏最下缘,全部显示至满意为止。
层厚6 mm,层距6 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行增强扫描,流速2.5 ml/s,在降主动脉段进行预监测,当降主动脉内造影剂达到一定浓度时自动进入动脉期扫描,时间为注射碘海醇后10~20 s,后在45~60 s进行门静脉扫描,延迟期为2~10 min,对小病灶进行薄层重建。
2 结果2.1 平扫表现累计发现53个病灶,病灶分布为肝右叶32个,肝左叶18个,肝尾叶3个。
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瘤 破裂 出血现 象 … 。而肝 脏 肿 瘤 是指 发 生 在 肝脏 部 位 肝 实施 灌注扫描 ,将管 电压设 置成为 120kV,将扫 描层面 的
的肿瘤 病变现 象 ,主要 是 由于病 毒性肝炎 、酒精 及饮食 等 因 厚 度及间距设定为 5mm,将螺距 设置为 1.25mm,管电流 为
— 1103 一
注 :对 照 组 肝 脏 血 管 瘤 与 实验 组 肝 脏 肿 瘤 患 者 之 间 对 比的 肝 功 能 指 标 相 比 (P<0.05)。
2.2 诊 断准确性
呈现高 密度 或等密度充填现象 。转移瘤 虽然 部分边缘呈现 强
对 照组肝脏血管瘤与 实验 组肝脏肿 瘤患 者经过 CT鉴别 诊断后诊断 准确率 的具体数据见表 2所示 。
先天性 发育异 常 、激素 刺激学说 等相关 ,临床症 状主要表 现 灌 注的模式 ,将 50ml对 比剂 以 2.5ml/s的流 速打 人患 者体
为腹 部包块 、胃肠道不 适及压迫 症状等 ,严 重者还将 出现肝 内 ,后 将 20ml生理盐水 以 2.5ml/s的流速 打入 ,8秒后对全
对 照 组 肝 脏 血 管 瘤 及 实 验 组 肝 脏 肿 瘤 患 者 之 间对 比的 临 床 资料不存 在较大差 异 (P>0.05),统 计学 无意 义 ,组 问可
1.3 疗 效 判 定 观察对照组肝脏血管瘤及 实验组肝脏肿瘤患者之间 的肝
功 能指标之问 的差异及 CT鉴 别诊断 的诊断 准确性 等指标之 间 的 差 异 。 1.4 统 计 学 分 析
关 键词 :CT鉴别 诊断 ;肝脏 血管瘤 ;肝 脏肿瘤
肝 脏血 管瘤在 临床 中属 于一 种较为 常见 的 良性肝脏 肿瘤 1.2 方 法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CT诊断

xx人民医院xx肝血管瘤是日常CT检查及诊断中遇到的常见疾病,大多数的表现典型,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部分不典型肝血管瘤仍然会成为CT诊断医师们的困扰。
我对2001~2011年间收集的部分肝血管瘤进行了整理,重点研究了12例不典型肝血管瘤的CT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并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加深了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搜集了我院2001~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随访检查的12例HCH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6~61岁,单发者8例,4例多发者,共计18个病灶。
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P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20Kv,210mAs,旋转速度0.75s/圈,螺距1.338。
先行全肝平扫,再行全肝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00ng/ml),剂量为1.5ml/kg,注射速率为3.5ml/s。
三期扫描分别于注药后25s、65s、110s,延迟扫描在5~10min 后。
结果1、病灶大小:在12例18个病灶中,最小的1.5x1.2cm,最大者7.5x6.5cm,其中直径<2cm有4个,直径>4cm有5个。
2、CT平扫表现:18个病灶中有11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4个病灶中出现稍高密度影,2例病灶中心可见囊性低密度区,1例病灶内部可见不规则致密钙化影。
3、CT增强扫描表现:2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CT值等同或略高于肝实质;6个病灶动脉期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但始终不能填充整个病灶;1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中央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向周边延伸;3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在后期中仅见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4、邻近区域的异常改变:有5个病灶周边区域存在动脉-门静脉分流(APVS)现象,表现为病灶邻近的肝实质于动脉期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影。
讨论肝血管瘤为肝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良性肿瘤的84%,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有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海绵状结构。
肝血管瘤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

分 病 灶 完 全 充 填 为 等 密度 或 部 分 充 填 。结 论
结 节 样 强化 是 C 诊 断肝 血 管瘤 的 特 征 性表 现 , T 三 期 增 强 扫描 是 诊 断 T C
肝 血 管 瘤 的 一 种 有 效 而 准确 的 方 法 , 有 定 性诊 断 的价 值 。 具 【 键 词 】 肝 血 管瘤 ; 肿 瘤 ; 关 肝 断层 摄 影 术 ; 线 计算 机 X
例病 灶 内更低 密度 区未强 化 ( 14 。与术 后病 理 结 图 —)
果对 比, 术前 6 8例 7 个 病灶 C 9 T均诊 断准 确 , 断符 诊 合 率及准确 率均 1 0 。 0
[ src] Ob et e Tos mmaiet eCT f dn sa d cii lp ee tto f e ai h ma go n v lae Ab ta t jei v u rz h i ig n l c r sna ino p tc e n imaa d e au t n na h
[ yw rs Ke o d]
He ai h ma go :He ai tmo ;To g a h ;X—a p t e n ima c p t u r c mo r p y ry
本文收集 6 例 经手术病理证 实为肝血管瘤患者 的 8 C T平扫及增强资料 , 结合病 理及 临床表现就其 C T表现 并进行 回顾性分析总结 , 探讨其 C T表现及诊断价值。
【 要 】 目 的 总结 6 例 肝 脏 血 管 瘤 的 C 与 临床 表 现 , 讨 多层 螺旋 C 三 期 增 强 扫描 在肝 血 管 瘤 中 的影 像 特 摘 8 T 探 T 点 及诊 断 价 值 。 方法 搜 集 6 8例 肝 血 管 瘤 的 C 平扫 及 增 强 扫描 资料 。 回顾 性 分 析 经 手 术 病理 证 实 为肝 血 管瘤 的 C T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诊断标准以及与常见其它疾病的鉴别。
方法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搜集其ct诊断方法。
结果 120例患者均为肝血管瘤,其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在造影剂强化时的“慢进慢出”改变。
结论肝脏血管瘤很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时才被发现,ct强化是确定肝血管瘤的金标准。
【关键词】肝血管瘤;ct强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1],占肝良性肿瘤的
5-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2010年5月以来,我院
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现就对其临床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岁。
其中85例患者是经临床查体发现,35例患者因血管瘤较大,出现腹痛腹胀的临床症状就诊,b超可疑血管瘤,后经ct强化扫描确诊,其中最大的直径为10cm,最小的直径为0.5cm。
1.2 方法采用simens公司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
压130kv,管电流80ma,扫描层厚3mm,造影剂为扬子江制药生产的碘海醇100ml,注射速度为3ml/s,扫描前一天嘱咐患者禁食进水,扫描时嘱咐患者饮水800ml-1200ml。
扫描采用三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扫描范围为由膈肌顶部至肝脏下缘。
2 结果
2.1 血管瘤的大小以及数目肝血管瘤最大的为10.0cmx8.0cm,最小的0.5cmx0.5cm,其中肝右叶大约140个,肝左叶120个,其中边缘规则的155例,边缘模糊105例,病灶呈现圆形的160例,椭圆形的60例,不规则的40例。
2.2 ct表现 ct平扫时,肝内血管瘤均呈现低密度灶,其中巨大的肝血管瘤内见更低密度的液化坏死区域;较小的血管瘤边缘清晰,密度接近囊肿密度。
ct强化后见,动脉期对于较大的血管瘤边缘可见轻度强化,静脉期可见造影剂向瘤体内填充,延迟期可见瘤体大部分被填充,其中液化坏死区域未见强化。
其中较小的血管瘤一般在静脉期基本与肝脏密度相同。
本组患者中较大的血管瘤患者45例,其中15例患者血管瘤瘤体内见液化坏死区域,在早期诊断时误诊为肝癌。
3 讨论
3.1 临床症状及分类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健康体检或行腹部手术时被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它们有恶变可能,但偶可与肝脏的恶性肿瘤相混淆导致误诊。
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包括: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
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
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3];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4];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者,极为罕见的。
临床分类主要为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其次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以及毛细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最为少见。
3.2 鉴别诊断肝血管瘤主要与以下疾病进行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临床症状明显,辅助检查afp较高,同时ct强化呈现造影剂“快进快出[5]”;肝棘球蚴病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肝腺瘤,患者多为女性,有长期服用避孕药的病史,ct下边缘清晰,增强后可见快速强化[6]。
总之,ct已被公认为肝血管瘤的重要检查方法,因此,当临床疑为肝脏内占位病变或b超检查提示肝血管瘤时,作ct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较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段承祥,吕桃珍,陶文照,等.肝血管瘤ct表现的病理基础
[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263.
[2] 周康荣,严福华,张志勇,等.螺旋ct[m].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34.
[3] 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腹部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3.
[4] 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91.
[5] 李果诊,主编,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4:420.
[6] 郭启勇,主编.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