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Word整理

合集下载

肝脏血管瘤的CT、B超鉴别诊断及其意义

肝脏血管瘤的CT、B超鉴别诊断及其意义
( 稿 :2 0 一0 —1 ) 收 0 ] 5 2
二 、检查方法 :肾图检 查按 肾图操作 常规进行 .B超仪 器主要使用德国 S —20型超声仪 ,X线检 查依次行 腹部 平 1 0 片 ,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 三 、结果 :5 2例 上尿 路结 石 三种 不 同方 法 检查 结 果 ,
( 收稿 :20 —0 0 1 4—2 ) 7
x线检查 主要依靠腹部平片结合尿路造彰 ,诊断 符台 率 为 6 % (65 ) X线平片对 大 、中等 阳性结石容 易诊断 , 9 3/2 , 临床 上影响结石 检出率的关键是 照片的质量 .应做好 肠道 内 容物和气体 的处理 ,体 质肥 胖的病 人应选 择适 宜 的摄 片 条 件 ,确保 X线 片的清 晰度 和对 比度 ,减 少重复摄 片 .提 高
维普资讯
8 - 4
q诊断 治疗
医用放 射技 术杂 志
20 02年
第 2期
总 18期 9
不一且 壁厚薄 不均 的囊 片 状低 密度 影 .C 值 约 0 0 。 T ~3Hu
管结石引起 的泌尿通路阻塞 .视梗阻程度 均可 导致排泄段梗
增 强扫描无强化或 轻度 强化 ,干酪坏死 空洞与 肾小盏相通则
B超检查 对肾结石 的诊 断率高 ,由于超声成像仪 器的改 进 ,目前已能发现 3 直径 的小结 石 .本组诊断 符合 率遗 mm
8 % (7 3 ) 2 2 /3 ,超声征象主要是强回声光团后 伴随声 影 ,小
织形成或纤维化改变。肾周受 累引起肾周炎或脓肿。输 尿管 结核因肌层受提 润及水 肿 、溃疡致边缘 不光 滑 ,发生痉挛 、 纤维疤痕收缩 则可 出现扩 张 区与狭 窄区 交替 出现 ,呈 串 珠 状 、虫蚀状或螺旋状 。在增强扫描后 的二维重建图像上显 示 更清楚 。膀胱结 核早期 因结核浸润 、溃疡 等内壁不光整 ,容 量减少 ,病变广 泛发展 ,出现痉挛而呈 “ 小膀 胱 征象 ,有 时因疤痕收缩而变形 。前列腺 、精囊受 累则密 度不均 ,膀胱 精囊有消失。 二 、鉴别诊断 :肾结核主要与黄色肉芽肿性 肾盂肾炎及 慢性肾盂肾炎鉴别 :1一 色内芽肿性 肾盂肾炎 多数伴有 、 黄 结石 ,且实质钙化 少见 ,肾周炎症改变较广泛。

肝血管瘤CT及MR诊断

肝血管瘤CT及MR诊断

血 管瘤的主要途径。
x线平片检查无多大的意义,只有巨型肝血管瘤 才会显示右膈肌抬高,消化道气体受压改变,而 且无特异性,当肿瘤出现钙化时才会考虑到肝血 管瘤的可能。
1.B超 显示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 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简单易行而无刨伤性,属首选影 像学方法。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典 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
种类由肝脏合成脂蛋白输出,胆固醇的合成含量反映肝功能的
强弱。

三是蛋白代谢,成人每天合成的蛋白约98克,其中40%在
肝脏合成,并完成蛋白质分解任务。

四是维生素和激素代谢,肝脏是储存多种维生素的场所和
灭活激素器官,如性激素等。肝血管瘤瘤体的不断增大压迫周
围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静脉血管瘤畸形,使肝脏增大或增厚挤压
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有时肝癌也可有类似图像, 因此需做其他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2.CT
CT平扫下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 可多发或单发。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脂肪肝内血管瘤密度较高。瘤内机化较多时呈星 状或裂隙状低密度,有时瘤内可显示不定形钙化。 瘤体直径>5cm时,肝叶有明显的变形,表现膨 胀性局限性突出,边缘光滑。CT增强造影对肝 血管瘤的定性有很大的帮助。
压迫胆管:梗阻性黄疸
巨大肿瘤: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减 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部分处于生育期妇女肿瘤呈缓慢增长
肝血管瘤的危害之一
肝脏血管瘤遏制了肝脏的健康功能,弱 化了健康肝脏生成的先天基础,由于肝血 管瘤附着于肝脏,随着它的逐渐生长,面 积扩张,血湖增大。淤血增硬,血液增浓, 使肝功能逐渐出现异常。巨大血管瘤时可 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 白原血症

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脉期 ,病灶 内的对 比剂会迅速下降 ,此时正常的肝脏开始强化。在肝 实 质期 以及 门脉期 ,病灶的密度都 比正常的肝脏 低,对 比剂呈现出 陕 进
度注射 1 0 0 m L 的非离子对 比剂 ,在注射 后的2 5 - 3 0 s P A及5 5 - 6 0 s 左 右 进行动脉期 以及门脉期扫描 ,在2 - 5 mi n 之后 进行延迟扫描 。
是 采 用动 态增 强扫描 对肝 血 管瘤进 行 诊断 , 准确 、 有效 ,值得 在 临床上 进行 推广 。 【 关 键词 】 肝血 管瘤 ;C T诊 断 ;断层摄 影 术
中图分 类号 :R 4 4 5 ;R 7 3 5 . 7
文献 标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0 7 - 0 1 7 3 - 0 2 内衬 中有 内皮 细胞 ,且 中间有纤 维 隔 ,其 切面 呈筛状 或囊 状 ,似海 绵 ,因此 又被称 为海绵状的血管瘤【 3 】 。 3 . 2肝血管瘤C T 诊断的价值 目前 ,临 床上 对于 肝血 管瘤 的诊 断 主要 依靠超 声诊 断 ,分 为混 合 型 、低 回声 型 以及高 回声 型 ,且高 回声 型 占了很大 的 比例 ,超过 5 5 %,比较容易诊 断 ,而没有 明显 回声 型以及低 回声型的诊 断符合率 较低 ,但 是在进 行C T 扫描 时 ,和肝血 管瘤 的强化特 点非常 相符合 ,
增强 扫描的具体 方式为 :使用高压 注射器通 过静脉 以2 . 5 - 3 m L / s 的速
①原发性肝癌 :和小肝癌之 间进行鉴别 , 进 行明确 的诊断对于该病 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是 因为小肝 癌在平扫时的表现有时和 肝血管瘤很相似 ,但是肝癌 大多都有肝硬化、肝炎 的基础 ,在动脉期就 可 以看到肿瘤有明显的强化 ,且小肝癌一般为均一性的 明显强化。在 门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表现-血管瘤型
• 病灶以粗大、扭曲的厚壁血管组成血管成分为主或富的窦隙状血管 网为主。
• CT增强可以有两种形式 ➢“快进慢出”:主要与病灶内含有扩张、扭曲的厚壁血管有关,对
比剂从血管内扩散入血管外间隙需要的时间较长并滞留时间长。 ➢“快进快出”:可能与肿瘤细胞周围间质见丰富的窦隙状血管网,
鉴别诊断-肝细胞癌HCC
• 主要与具有脂肪成分的肝细胞癌鉴别,HCC 内脂肪 含量较少、分布较分散。患者一般有肝硬化的病史, 甲胎蛋白(AFP)升高,边缘经常有假包膜。
鉴别诊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 年轻女性多见,多无假包膜,平扫接近正常肝实质 的密度或信号,增强为“快进慢出”,中央星芒状 瘢痕延迟强化,肝胆期高信号。HAML为低信号。
影像诊断-混合型
• 各组织成分比例不等,含索状排列的平滑肌细胞,内有岛 状脂肪组织和异常血管,脂肪成分占10%-70%。
• 平扫:混杂密度/信号。 • 增强:动脉期多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亦有部分增强,病
灶中心或边缘可见高密度/信号血管影。 • MRI:T1WI脂肪成分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
鉴别诊断-肝腺瘤
• 女性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男性与糖尿病、使用雄 性激素有关。信号多不均匀,出血、坏死、脂肪变 性,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 化。
小结
• 间叶组织肿瘤。 • 多中年女性。 • 包含血管 (血管样)、平滑肌 (肌样) 和成熟脂肪 (类脂) 成分。 • 早期引流静脉的显示、中心血管强化。 • 脂肪成分中见到血管影。
谢谢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是一种罕见的、错构瘤性 的肝脏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包含血管 (血管样)、平滑肌 (肌 样) 和成熟脂肪 (类脂) 成分,与结节性硬化症(TSC)相关。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方法: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即“早出晚归”特征。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签:肝血管瘤;增强扫描;CT诊断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尸检发现率为7.3%[1],女性居多,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随着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中的应用,肝血管瘤的正确检出率明显提高,其重要性在于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诊断,临床最后确诊为肝血管瘤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女性37例,男性8例;年龄22~65岁,平均39岁。

全部病例无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定性、定量均为阴性,31例行B超检查,其中,23例B超诊断为肝血管瘤,8例B超未能确诊,诊断为肝内占位病变;14例因右上腹不适直接行CT 检查。

1.2 方法检查前,患者空腹喝水800~1 200 ml,以充盈胃肠道,使用Siemens SOMATOM欢悦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先平扫后增强扫描。

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上至膈肌,下至肝脏最下缘,全部显示至满意为止。

层厚6 mm,层距6 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行增强扫描,流速2.5 ml/s,在降主动脉段进行预监测,当降主动脉内造影剂达到一定浓度时自动进入动脉期扫描,时间为注射碘海醇后10~20 s,后在45~60 s进行门静脉扫描,延迟期为2~10 min,对小病灶进行薄层重建。

2 结果2.1 平扫表现累计发现53个病灶,病灶分布为肝右叶32个,肝左叶18个,肝尾叶3个。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录01 概述概述 02 典型海绵状血管瘤概述 03 不典型海绵状血管瘤05 小结04 鉴别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概述Ø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肿瘤的84%。

Ø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4-6;30-60岁多见。

Ø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90%为单发,10%多发。

Ø直径从2mm-20cm不等,超过5cm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Ø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多为偶然在体检中发现,巨大肿瘤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肿瘤破裂可引起出血。

Ø肝动脉供血;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引流。

组织病理学分型u 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 血窦间由纤维组织不完全分隔形成海绵状结构,血管间隔大,纤维结缔组织成分少,典型小于3cm。

u毛细血管瘤(16%):血管间隔小,纤维结缔组织多,常小于1cm。

u硬化性血管瘤(少见):病变中心血管腔闭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系肝血管瘤退变的结果,也被称为血栓形成或玻璃化血管瘤,平均3.7cm。

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ØCT:边界清楚,等/低密度,类似血管。

ØMRI:长T1长T2,类似脑脊液,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T2信号也随之增高,形成所谓“灯泡征”。

Ø增强扫描: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缓慢渐进性向心性填充,延迟期等/稍高信号(与肝实质相比);“早出晚归”。

女,62岁,体检发现肝肿物2年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ü Altered morphology or structure :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Ø不典型血管瘤占20%-40%。

Ø原因:;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 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

肝血管瘤ct报告单

肝血管瘤ct报告单

肝血管瘤ct报告单
CT检查报告单
姓名:XX 年龄:XX 性别:男/女
检查部位:肝脏
检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
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结果:
1. 肝血管瘤:在肝脏右叶后段,大小约XXX×XXX×XXXmm,内部密度均匀,边缘清晰。

2. 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3. 肝门静脉:见一小血栓影,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观察。

4. 肝血管:未见明显扩张。

5. 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梗阻。

6. 肝内外胆管周围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

7. 肝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8. 腹主动脉:见一小动脉狭窄影,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观察。

9. 腹主动脉分支:未见明显异常。

10. 肠道: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1. 肝脏右叶后段见一约XXX×XXX×XXXmm大小的肝血管瘤,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密切关注其大小和形态变化。

2. 肝门静脉见一小血栓影,腹主动脉见一小动脉狭窄影,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观察,以了解其进展情况。

3. 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异常。

报告医生:XX
报告审核:XX
注意事项:
1. 请您妥善保管好本报告单。

2. 请您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随访,如有异常情况请及时就医。

肝血管瘤ct的介绍

肝血管瘤ct的介绍

肝血管瘤ct的介绍
肝脏是一个比较大的器官,在腹部占有比较大的空间位置,因此,人们对于肝脏的认识还算比较清楚,但是对于肝脏的疾病却认识不清楚,肝脏疾病是非常多的,乙肝,肝硬化等等都是比较厉害的肝脏疾病,而肝血管瘤也是一种恶性的肝脏疾病,下面就来看看肝血管瘤ct的介绍吧。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主要有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

肝血管瘤的ct表现有如下特点:
①形态表现多种多样,平扫时表现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一般在30hu左右,偶可见钙化。

②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常多发,瘤体小,直径一般小于20mm。

海绵状血管瘤常单发,直径多大于30mm。

③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增强以边缘强化为主,多表现为局
灶性分布的结节增强,其后随着时间延长(延迟扫描)造影剂逐渐由边缘向中央弥散,最后变为等密度,少数病人可呈高密度影。

约1/5患者延迟扫描出现中央低密度区,呈圆形、卵圆形或裂隙状。

④个别病例表现不典型。

这些便是肝血管瘤的ct表现。

血管瘤的典型表现为大多数病灶为圆形、类圆形,边缘清楚,锐利。

肝血管瘤ct是检查肝脏病变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CT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发现肝癌、肝硬化等疾病,对于人体来说及早发现肝病是比较重要,这对于治疗肝病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时间成本,所以,希望无论是健康人士还是肝病患者对于肝血管瘤ct应定时做一次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为word格式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整理为word格式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 要】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 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 其中右叶 52 例, 左叶 20 例;
多发 11 例, 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 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
断。
【关键词】 肝血管瘤; CT 表现; 鉴别诊断 【中图
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
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 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 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
或 CT 时发现, 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 因此与
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 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
者 83 例, 其中女 39 例, 男 44 例; 年龄 21~85岁, 平均 52.
3 岁。
其中, 因右上腹部不适、 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 住院期间发
整理为word格式

现 23 例, 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
口服水 300ml, 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 先扫描定位相, 在定
扫描范围, 采用容积扫描, 先平扫, 设靶血管, 进行动脉期/、 门
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 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 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
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 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 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
多发 11 例, 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 呈等密度者 15 个, 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
密度不均 15 个, 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
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 呈结节状、 片状或
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 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 延
迟期后呈等或略高密度; 19 个病灶延迟中央见低密度区, 呈不规
则、 裂隙状或星形。
整理为word格式

5例病灶动脉期可见肝实质一过性强化, 2 例病灶动脉期可见
门静脉早显。
3 讨论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一般无任何
临床症状, 为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少数大的血管瘤因压迫肝组织或临近脏器产生腹部不适、腹痛或
可触及包块。
本组 83 均符合上述表现。
文献报道本病以成年女性多见, 但本组病例男女比例相当, 发
病年龄女性最早 21 岁, 男性 35 岁,以 40~60 岁年龄组多见, 与
文献不一致, 有待进一步发现。
本组 83 例血管瘤患者, 平扫多为低密度、 边界清楚;
少数因脂肪肝呈高密度; 15 个病灶呈等密度, 多为小病灶和脂肪
肝所致, 为 CT 增强扫描发现。
CT 增强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 多表现为结节状、 片状
或环状, 其强化程度极高, 接近腹主动脉的密度, 门静脉期强化
区逐渐由病灶中央扩展, 延迟后病灶呈等或略高密度[2]。
19 个病灶内低密度区未强化,呈不规则、 裂隙状或星形, 其
原因可能为瘢痕或出血和血栓形成。
3 个病灶血管瘤动脉期无强化, 随时间推移, 出现点状强化,
有学者认为, 此 ct征象为血管瘤的典型表现, 可明确血管瘤的诊
断, 不必进一步检查。
5 例瘤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和 2 例门静脉早显, 为动静脉瘘所
整理为word格式

致, 此种征象少见。
我们发现病灶的密度和填充速度和病灶大小有关, 病灶越小,
密度越均匀, 充填速度越快, 而病灶越大, 密度越不均, 充填速
度越慢。
对于 CT 表现不典型的血管瘤, 常需与肝内其它病变鉴别。
本组 83 例116 个病灶中, 动脉期均匀强化 17 个, 需和肝
癌、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腺瘤等鉴别。
原发性肝癌:
多有肝炎、 肝硬化史, 增强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 当发现有
包膜、 AFP 阳性、 门脉癌栓和肝门淋巴结转移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可有中心瘢痕延迟强化。
肝腺瘤: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有包膜、 血供丰富、
易出血且脂肪含量高,CT 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低, 可见包膜延迟
强. , MR 有助于进一步定性诊断。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 需
与少血供病变鉴别, 当强化程度和血管接近时, 有利于肝血管瘤的
诊断。
总之, 尽管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多种多样, 对于大部分病
灶, 依据其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 可做出肝血管瘤的定性诊断; 对
于少数不典型的病 例, 需结合 MR 检查, 才能做出进一步诊断。
整理为word格式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 蔡祖龙. 全身 CT 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444. [2] 周康荣, 严福华, 曾蒙苏等. 腹部 CT 诊断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