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一、面临挑战的合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合肥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合肥和南京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合肥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合肥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合肥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合肥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

虽然合肥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高出第二位的铜陵1.4个百分点。然而从全省来看,合肥经济地位的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不仅如此,合肥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目前许多安徽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合肥的联系。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合肥作为安徽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

二、现状区域空间格局

合肥是安徽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合肥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首先,从经济区来看,合肥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合肥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安徽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合肥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合肥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合肥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1、合肥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合肥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由于距离的限制,合肥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内沿江城市比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正确应对,合肥在华东地区甚至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但是,如果合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合肥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

2、合肥与南京——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

合肥与南京,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合肥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空间上,要与南京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南京尽收囊中的局面。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合肥与南京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合肥不能仅仅从安徽省域的范围来考虑同南京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避免与南京的正面冲突,在同南京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3、合肥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

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南京和武汉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合肥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合肥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范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合肥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合肥具备了成为南京和武汉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

4、合肥与省内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

合肥和省内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安徽经济增长的核心,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合肥是省内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合肥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在安徽省城镇等级结构中,合肥、芜湖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安徽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安徽的经济核心地带。合肥应该通过同包括芜湖在内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避免安徽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三、规划区域空间关系

1、发展新动力

合肥城市的兴盛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合肥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安徽省在合肥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合肥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合肥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找挖掘新的动力。

(1)、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手段的区域性交通。作为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目前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九个方向:合宁(南京)、合芜(芜湖)、合铜(铜陵)、合安(安庆至汕头)、合六(六安至伊宁)、合淮(淮南至烟台)、合蚌(蚌埠)、合徐(徐州至北京)、合界(界子墩通往福州、成都)。铁路方面,淮南铁路纵贯市区,北联京沪线,南接皖赣、宁芜及宣杭线;华东第二铁路通道合肥-商丘段已经开通;合九铁路业已开通与京九相连;“十五”期间宁西铁路合肥——西安段即将建成通车。同时合肥的水运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机场运营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利用。

(2)、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辐射

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转型,再加上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将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合肥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发挥“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的机遇来了。

(3)、东西交流的“桥头堡”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西向交流的强化,而合肥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国家交通干线合肥段的修建,使得合肥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合肥过渡区位的另一个优势“启西”也找到了发挥的时机。

不仅如此,由于外国投资壁垒的逐步消失和WTO国民待遇的实施,我国对外来投资的地域性政策限制会在过渡期内消除,各地经济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合肥地处中部辐射东西的

区位优势,加上便宜的劳力土地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有可能为合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科技研发能力突出

由于国家和安徽省的投资建设,合肥已经成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有高等院校13所,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科技人员近20万人,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均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为合肥提供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为合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除此以外,已经形成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省内城市在经济联系上与合肥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都是合肥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且,考虑到我国和安徽城市化的背景,合肥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组织能力。

(5)自主动力的增强

除了新的驱动因素之外,合肥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的经济却无法从中受惠。原因就在于合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利用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都被东部地区所吸引而去。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无疑将会为合肥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新关系――融入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对合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该不该接受,而是如何接受,是被动接受还是充分准备之后的主动融入,甚至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加快融合的步伐。然而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错综复杂的区域关系,对合肥来说,要着重考虑的只是两个城市:上海和南京。合肥是受到上海的直接辐射,形成同上海之间直接的分工协作,还是受到次级中心城市南京的辐射,间接的同上海形成经济协作关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的快速成长正是受惠于这种直接的分工协作关系,合肥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绕过南京,直接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同时加大吸引国外包括国内其他地区投资的力度,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同南京的制衡。虽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的难度,可是随着芜湖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的开通,绕过南京的“华东第二通道”将会成为连接上海同合肥以及其他华中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通道,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上海十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将辐射面延伸到芜湖。合肥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上海的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内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

3、构建全省发展之核心

促进省内城市核心轴带的形成一方面是合肥以及沿江城市乃至全省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也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客观要求。促进合肥于沿江城市之间产业轴带的形成对于合肥城市的空间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芜湖为核心的沿江城市带和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区对安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以合肥和芜湖为核心的两个经济轴带在产业结构、城市功能以及交通条件上都有着相当的互补性,沿江产业带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地带,依托资源优势和优越的长江港口条件发展了以重型工业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器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城市专业化的水平较高。而合肥则是以机电、轻纺等轻工业作为工业主体,而且在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交通上,沿江城市的港口则弥补了合肥在水路运输上的先天不足,合肥也可以为沿江城市群的陆上交通中转提供便利。

4、建设“大合肥”

要跳出市区做合肥,形成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域地区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垂直扩散为主,加强产业联系,通过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布局,提升和增强各县的经济实力,改善其发展条件,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缩小核心外围差距,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优化产业布

局,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合肥的整体实力和辐射力,形成一个包括市区和周边县域在内的“大合肥”,为合肥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

四、产业发展战略

1、目标与方向

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是合肥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合肥产业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和方向是全面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逐步推动三次产业的全方位升级和提高。

合肥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逐步走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合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坚持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增加总量与调整优化结构紧密结合,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现有企业和产品向高附加值、集约化和高加工度方向演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素质。合肥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

2、主导产业选择

由于合肥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应该采取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发展战略,把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并从中选取一些产业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根据目前情况,光机电一体化也应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3、产业布局优化

合肥产业布局需要调整和优化,优化的方向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优化的措施是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适当集聚发展,在市场化竞争的基础上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聚主要通过开发区的建设来实现,要重点支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此外,在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合肥现代物流园区是促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很好措施,应该加快建设进度,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努力把物流产业建成合肥经济重要的新兴增长点。

促进郊县经济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合肥经济总量,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措施。在发展思路上,要从大合肥的观念出发,尽早进一步调整目前的行政区划,实施发展两翼、提升总量的区域发展战略,积极促进肥东、肥西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丰南部和市区一体化发展。在发展措施上,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合肥城市的区划调整,大力推进肥东、肥西、长丰等地的城市化进程,;二是要大力调整郊县的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郊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建设郊县工业园区,促进郊县工业快速发展;三是要调整郊县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促进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的效益;四是,在城市区划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合肥东西两翼肥东、肥西新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合肥东西两翼新市区的投资环境,引导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向合肥东西两翼新市区的开发和建设。

4、产业发展重点

(1)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合肥要抓住发达国家、地区或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合肥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之城”的远景目标合肥发展制造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先进技术制造业,一是传统制造业,前者如光机电一体化,后者如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前者是合肥发展制造业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后者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竞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合肥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力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的格局,产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期望到2005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

(3)教育产业化――经济腾飞的翅膀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要采取得力措施把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占领安徽教育市场,辐射全国和周边省份教育市场,把教育产业发展成推动合肥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通过教育产业的大发展为合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4)新型服务业――现代化城市的灵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应该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

(5)旅游业――急待闪亮的城市名片

(6)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省会与交通之发扬光大

5、产业发展政策

(1)规模与效益合肥产业发展要走以效益带动规模壮大的路子,把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到突出的位置。

(2)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3)引资与引智并重

(4)中小企业的支持与企业集团的张扬

(5)养科技集群与新技术孵化基地

(6)工业园区的调整布局合肥新的开发区建设,应该实施郊县发展的战略:注重郊县与城区一体化发展,通过积极发展郊县工业园区,迅速提高其经济实力,促进合肥产业在市区和郊县产业之间合理布局,真正“做大做强城市”。要重点促进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高新区要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围绕汽车及工程机械、化工及橡胶、家电及配件工业重点发展合肥支柱产业。

五、城市总体发展

1、时间与规模

合肥作为632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城市人口将随全国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大幅度增加。虽然合肥人口增长的具体时限难以准确把握,但大幅度增长势在必然。

作为基本的判断与假设,本次城市发展主要研究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城市人口总量以翻番考虑,可能超越300-400万人。

2、空间发展策略

(1)双星闪耀的区域空间格局。合肥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放眼全省。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应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避免腹地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过多瓜分。由于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芜湖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因此合肥与芜湖的联动发展应看作是惠顾全省的合理战略举措。

合肥和芜湖所在的皖中、皖东(江)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除了与芜湖联动发展外,合肥还必须加强同其他沿江城市的协调合作,密切联系,取长补短,真正发挥“合肥-芜湖”双核心的组合优势,增大辐射,带动全省。

(2)高科技与制造业并举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形如我国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会城市,合肥现阶段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还是经济结构中的“中流砥柱”,发展速度体现着整体发

展的水平。合肥这一时期一方面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另一方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中心功能。

合肥提升经济中心功能的最重要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抓住发达国家与地区、我国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3)做强郊县,促进“大合肥”发展。合肥产业布局优化的方向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其措施是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适当集聚,在市场化竞争的基础上促进郊县经济。

郊县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大合肥”发展。从大合肥发展的观念出发,我们认识到现有市区行政区划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通过打破市、县行政界限,促进大合肥的发展。

(4)头脑清醒,目光高远的产业发展选择。合肥应坚决避免大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兴建,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之外,积极支持教育产业、金融保险为主的新型服务业、旅游业、区域物流中心等的发展。

3、城市基本定位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的次级中心城市。

合肥应当抓住长江三角洲西扩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争取参加与上海的直接分工协作体系,在与副增长极-南京的竞争中与保持分工合作,将长三角西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与芜湖相互呼应,带动整个皖中——沿江城市密集区的形成,并进一步成为安徽省的经济核心地区,通过和区内城市的相互协作发挥组合优势,带动合肥乃至安徽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皖中——沿江城市密集区与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的耦合与联结,最终将合肥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的次级中心城市,扮演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扩散交流的“桥头堡”。

4、城市形象

合肥环城公园,宛如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中心。因为环城公园,合肥在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显得独行特立;因为环城公园,“绿色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市民中深刻树立。规划继承和发扬合肥城市空间的传统格局,以“绿色城市”为合肥发展的形象追求。在城市整体形态发展建构、新旧区发展协调、城市空间拓展、城市总体布局等方面,均以“绿色城市”为总的发展坐标。

六、城市用地拓展

城市用地拓展一旦错误,将置城市于“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困难境地,长期被动。国内包括北京、广州等一批城市,目前普遍面临交通的困境,不得不筹划动用大批金钱,改造再改造,北京仅三环路十五年内就已经改造大修三次。追本朔源,错误的起点很大程度正在于用地选择的失误。

通过区域协调、交通先导、环境先导、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合肥用地拓展研究得出下述结论:

(1)从区域协调、区域合作、区域发展等方面考虑,合肥用地拓展的主要方向不在西部而在东部。东部的发展应该视为“皖中、皖东联动发展,合肥走向长江”战略的具体措施;(2)合肥未来发展的目标规模可能远多于传统规划能够看到的规模。避免向心发展的本意是避免“大饼”式蔓延发展,而交通先导的拓展模式有助于建立开放的发展结构,满足城市不同规模的发展需要。因此城市形态将避免“饼状”,选择“指状”或“带状”;

(3)环境先导的用地拓展模式,强调继承和发扬合肥“绿色城市”的特色,突出城市对水环境、植被环境、大气环境、空地等的追求,因此城市应该重视向巢湖的发展,应该重视南淝河的保护、改造、利用;

(4)可持续发展的用地拓展策略,引导合肥尊重区域的整体发展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要求

发展城市,因此城市拓展应该有助于靠近合肥的肥东、肥西两个县城的发展,应该保证市区北部水源涵养地的禁建、少建、无污染,保证南淝河、巢湖两大环境和景观单元的长效利用、后续利用、永续利用。

七、城市结构

1、区域及“大合肥”发展的空间形态

区域发展空间形态――构建“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合肥走向长江,加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必须有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联合发展为保证,这十分符合安徽全省的利益。对于安徽而言,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安徽的整体发展水平。这两大区域的联合,将呈现出城市网络的形态,在未来发展中表现出网络化城市群发展的巨大的活力。为了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发展联动,构建“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是必然选择。如此,“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就因为具备全省战略意义而凸显其重:合肥城市结构有了需要遵守的新“规章”――城市向东部的轴向发展具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合肥、芜湖在“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上各占一端,形成发展带的“双核”,整个经济、城市发展带呈现出“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

“大合肥”发展空间形态

大发展之初,合肥的城市结构不能够局限于现有市区。合肥之所以近年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域经济的薄弱。因此合肥一方面要寻求与皖江城镇群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市域各县的发展带动。城市结构上建构“大合肥”的设想,正是为了强调对市域各县的发展带动。

“大合肥”规划设想主要包括市区扩大和城市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两个方面。市区扩大主要考虑城市用地需要和环境保护与协调发展的需要,市区沿四个方向扩大至店埠镇、上派镇、义城镇、双墩镇,市区总面积由596 平方公里扩大为1672.5平方公里。

2、城市总体形态:发散结构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滞后的“补偿效应”越来越清晰地展露出来。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到随后跟进的中部地区,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城市大发展时期。快速发展的城市需要超出常规的发展思路。合肥过往50年走过的是典型的依托旧城,单中心、外溢式发展的道路,目前已经开始显示出明显的弊端。由于合肥进一步发展的总量完全可能规模翻番,因此继续采取原有单中心、外溢式发展的道路,极可能引领合肥走向错误结构的不归之途。

合肥未来发展应采取“发散结构”―向巢湖义城镇发散、向肥东店埠镇发散、向肥西上派镇发散,三个方向的发散功能各不相同。

3、延伸两翼,发展中间:城市发展“新三叶”

合肥现有“双核多中心”的结构,以旧城为中心,分别在市区东、北、西南、新城区建设市级副中心,强调“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布局形态。由于“老城区为商贸、金融中心”,依然成为当仁不让的城市中心,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是集中向心发展的既有思路(酝酿中的合肥轨道交通方案,深刻表达出现有向心发展的思路),完全看不到突破“环型加放射”结构形态发展的出头之日!“环型加放射”结构形态往往以现有旧城为中心,带来经济容量和城市功能的过分集中,沿环路土地交通条件相似,迅速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形成新区开发的相对分散,不利于新城中心的迅速形成,反过来引发旧城的种种问题(没有一块新区能够快速吸收足够的人居聚集度和经济聚集度,难以支撑高等级、集约化运作的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旧城问题令政府兼顾不暇。快速发展带来问题快速叠加,最终往往导致旧城问题的爆发性凸现,成为整个城市长期的拖累。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从母体中分离出更具有活力的崭新个体,这

是城市保持旺盛生命力,实现结构发散(有机疏散)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城市生长来说,“环型放射,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逆城市生长的要求而为,形如城市“母体”(旧城)身上的圈圈“紧箍“,加强城市的痛苦。合肥现有“双核多中心”的结构,其实质是“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立足母城,发展外围从而疏散母城。这种结构的出现本身就已经意味着母城再难以承担城市发展的压力,需要疏散了。1990年代以来,“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模式受到国内众多城市的“追捧”式采纳。近十年来的实践结果表明: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是成功的。

城市发展“新三叶”总体构思

中心区布局――城市南部“新叶”克服和避免失误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发展城市南部“新叶”,将城市现代商业、金融中心、行政中心等三大功能从合肥5.2平方公里的旧城迁出,旧城只发展旅游、文化、传统商业等功能,最大限度防止旧城密度和城市功能的继续增加,维持合肥以环城河公园为突出代表和特征的“绿色城市”形象。城市南部“新叶”,将发展成为合肥现代化程度最高、功能设施最先进的新城区。主要功能包括现代商业、金融中心、行政中心、现代教育等。

两大开发区的完善建设――城市西部“新叶”正视经济发展需要,增加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按照城市建设的标准,促成二者连片发展,形成城市西部“新叶”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城市东部“新叶”作为城市衰败地区,合肥东部传统工业区位处进出城市的门户地带,快速成功的改造将树立城市新面貌。城市东部“新叶”主要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

环境建设区市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以巢湖北岸沿湖农田为主,包括巢湖湖面、南淝河、十五里河、江淮运河、店埠合及其湖岸、河岸地区,应该控制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污染,防止随意建设。

合肥向三个方向“发散结构”的结果,形成城市发展“新三叶”,凸现出保护旧城、发展东西两端、促进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城市带迅速形成的用意。

4、次序与弹性:实施性与多方案可能

合肥未来发展新“三叶”建立在“发散”结构之下,具有便于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富于弹性的多方案可能。

(1) "西叶片":以原为政务区的新市区发展为主,逐步充实完善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突出加强新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远期和远景,根据发展需要,决定西南方向朝巢湖的发展规模。

(2) "中叶片":以城市商业、贸易、行政等为近中期主要发展内容。远景,以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研发等为主。向义城镇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视发展的需要和城市经济水平而定。处于中片的合肥骆岗机场,对城市影响大,但不形成对“中叶片”的限制性影响,远期视经济条件和城市发展需要向城市东北部合宁或合芜方向搬迁。

(3)“东叶片”:发展大运量、大占地的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向店埠镇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完全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实效。

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发展要求下,合肥城市发展的新“三叶”结构均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叶片的大小,追随经济发展之需,保证城市各个时期的完整,新“三叶”结构有比较好发展时序与发展弹性,能够应对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下合肥城市建设要求。

5、远景应变:水色天光的壮美图画

变化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对于城市发展历史而言,特定时期的规划期十分短暂。虽然我们的视力有限,但是我们要争取目光高远――50年前,北京只有100多万人,短视导致城市无法很好应对今天1300万人口“梦想成真”时,城市的种种问题(过去50年里,北京几乎每

10年就增加100万人,目前增长的趋势依然明显)。

合肥未来如果规模超过300万人,向350万人以上规模发展,城市依然应该坚持“发散”结构的总体形态――以沿合-芜公路的轴向发展,构成合肥“发散”结构的骨架,布置城市各种产业区。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城市带基本形成,成为安徽最耀眼的发展区域。总长120公里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合肥与芜湖。合肥凭借教育、文化、科研、商贸、高科技产业成为省域、跨省域中心城市,参与长江经济区运作,带动全省发展。芜湖凭借以长江大港为首的区域交通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完全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成为皖江地区最亮丽的明星城市。

城市沿南淝河、沿巢湖、沿十五里河、沿上派河、沿店埠河的滨水地区,发展由网络轨道交通串联的滨水生活居住区。凭借环境的彻底治理,水岸绿色葱茏,水上碧水蓝天,合肥滨水生活居住区呈现一派水色天光的壮美图画。

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1、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政策

合肥未来要采取更加主动的环境战略,工作重点应放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把可持续发展牢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有关方面。在环境总体政策方面,注重如下措施的具体实行:一是在体制方面要加强综合决策和跨部门的协调,将可持续发展充分纳入各部门的发展目标与规划中。二是要继续加强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与效率提高。三是加大环保投入,特别注意对巢湖的环境保护投入,同时增加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加大监测自然环境的状况和政府决策对环境状况的影响评价等领域的投入。要加大对环境改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入,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

2、建立“大合肥”生态体系

“大合肥”发展需要“大”的思维方式。城市生态环境的竞争可能是今后城市竞争的关键。合肥在大发展的初期,应该吸取当年环城公园的建设经验,把环境建设放到相当高的高度,长远谋就大环境的建设,充分研究城市拓展建设的用地趋势,确立控制、培育、发展三种不同用地区域的环境建设目标,为合肥的现在和为来建立可行的生态环境体系。

具体而言,“大合肥”生态环境体系由“虚体”和“实体”两个部分组成。其“虚体”应该包括一系列政策、法规、条例、管理组织系统等等。大合肥”生态环境体系的“实体”建设是规划的重点。城市北部山体和农田作为合肥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地,不宜作为城市建设。少量开发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在双墩镇区附件,方便监控。规划利用基本呈南北走向的一系列河流、水系主要包括南淝河、十五里河、上派河、店埠河等),建立与合肥夏季主导风走向相同的绿化开敞空间。绿化开敞空间由林地、草地、水面共同组成,沟通市区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和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分隔城市建设区,加强环境空间的开敞性,增加城市环境容量。

市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以巢湖北岸沿湖农田为主,应该控制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污染,防止随意建设。建立完整的用地和拓展规划,用土地区划方式限定包括旧城在内的全市空间发展政策,具体区划共分为如下六类别:

发展完善区――科技园至工业开发区之间用地,鼓励建设,发展完善;

改造振兴区――市区东部传统工业旧区,以改造振兴为主;

控制疏散区――以环城公园为主的二环内旧城区,突出密度控制和调整疏散的控制政策;引导开拓区――市区至店埠镇、市区至上派镇、市区至义城镇加速建设,引导开发;

生态建设区――南淝河、十五里河加强生态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最佳生态环境地;

生态敏感区――市区北部控制发展,作为生态敏感区控制和禁止建设。

在“大合肥”生态体系总体构思下,合肥具体以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措施,建设城市环境

“实体”―城市绿化体系。

宏观上,在城市郊区建立森林体系。森林体系与城区和郊区水系统一联系成为合肥绿化体系的骨架。郊区森林以城市南部、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山体、水库、水系、重要道路等为依托,形成“片”“线”相连的森林系统,以建设森林城市为目标,争取“城在林中,林中有城”的总体效果。

微观上,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广泛施行园林城市建设工程。依托由森林构建的绿化体系,组织绿带入城,将遍布新、旧城区的成片绿化联系成为覆盖全市的完整系统。

九、空间发展战略

1、行政区划的调整

为了适应“大合肥”发展的需要,规划进一步扩大合肥市区,范围同原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由59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扩大为1672.5平方公里。市区扩大随即带来与现有行政区划的矛盾,建议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肥东、肥西两县改县设区,长丰县南北过长,分而治之,将双墩镇设区由合肥直管。

2、沿湖建城与“引湖入城”世界上许多有名的城市都处在江河或水陆交汇处。水运和水景条件不仅维持城市的生长,而且还引发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城市成长。某种意义上说,合肥城市历史也是水的历史――城市名称来源于“淝水”,京杭大运河开通前,合肥曾经是江淮间农产品转运地,早在西汉前就因水运形成了集镇。

综合分析合肥水景利用的已有讨论,合肥水景利用的可能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平稳发展――以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水系为主的滨水景观带一般性开发利用。工程以防洪、景观建设、农业生产等目的为主。该方案对环境条件的利用程度偏小,缺乏对巢湖的远景考虑,不宜采纳。

方案二:沿湖建城――城市大步向南,趋向巢湖建设,靠近巢湖大规模利用巢湖开敞空间,营建绿色成片、水景壮观的滨水(滨巢湖)城市。该方案对能够取得最大的环境容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滨水用地,但是城市向南发展跨度过大,城市建设门槛太高。同时靠近巢湖发展的措施过于简单,况且巢湖污染治理有待时日,污染治理与城市建设难以平衡协调,不成其为最佳方案。

方案三:引湖入城――以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水系为主的滨水景观带改造性开发利用。工程在防洪前提下,以城市建设需要为主,通过植树造林、改造堤岸、扩大水面等措施,依托现有城市建设区,视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逐步南延发展。方案采取引湖入城的方法,随着城市建设的过程,分期逐步扩大南淝河水面,改河岸硬质铺装、人工砌岸为自然斜坡、绿化林荫岸。扩大水面的挖出土方作为沿岸城市建设用地的填方,就地平衡,为城市提供广阔的滨水发展空间。该方案对水景的利用巧妙而富于创意,不是勉为其难向巢湖直接取景,而是采取“引湖入城”的手法将合肥南部地区视为一个环境整体单元,通过植被、水系、建设区三者的统一组合考虑,改善大环境,大大增加城市滨水区用地,建设长远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为城市环境改善和建设创造长效、丰富的机会。城市可以顺势南拓,与现有城市保持较好的发展关系,其规模能够分期控制,便于分期实施。

远景,针对引湖入城方案,视需要和可能,再考虑对巢湖的直接利用问题。研究沿巢湖和跨南淝河发展的建设方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延长和增加巢湖、南淝河水景的利用。该方案对

我们建议采用“引湖入城”的方案。

3、旧城中心的改造

合肥旧城凭借环城公园的绿荫,在我国绝无仅有。建议突出合肥旧城在人居环境和国内现代城市规划贩矫娴墓毕祝岳贰⒊墙ā⒒肪橙咦楹衔碛桑瓯ㄊ〖独肺幕恰;

烦枪澳?.2平方公里作为合肥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作为完整的“面”给予良好保护:保持密度不再提高,进一步改善环城公园水色和植被,增加绿地,沟通更多的水面,重点突出和强调以教弩台、逍遥津等为首的一大批三国文化景点,恢复一批其他各时代历史景点,充实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通过保护和改善,使旧城由目前密度日益增加的综合城市中心,逐步转变为主要有旅游中心、商业零售中心、宜人的居住社区和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的密度合适的传统城区。

4、城市新中心的建设

建议在合肥发展新三叶的南部叶片中建设城市新中心区。新中心区容纳由旧城迁出的现代商业、金融服务业、商业办公、行政办公等功能,争取实现引水入区,使合肥城市建设在引水入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水进入城市中心区,创造富于极大特色的城市中心区,有效提升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水平。

十、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议

1、机场骆岗机场于1970年代初建,于1997年扩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其侧净空45米限高区东侧为本选择发展之城市中心区南缘,西北10公里范围内是合肥现状文教区和城市建设区。对城市的噪音干扰明显,对城市新中心区部分地段建筑高度有限制,从远期考虑,机场搬迁有利于城市发展。但是从近期5—10年合肥综合发展分析,机场的存在还不是合肥城市建设的主要矛盾,考虑到搬迁机场投资巨大,近期骆岗机场不宜搬迁。

远期,随着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产业带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经济、产业、文教、科研中心,骆岗机场的吞吐量可能大大超出设计吞吐量150万人次(2001年换算旅客吞吐量已达84万人次),届时,城市经济实力必将大大增强,现状因为机场的存在而不能够使用的土地价值也必将大大增加,机场搬迁于是成为可能。远期骆岗机场搬迁的位置选择,应该重点考虑合-巢-芜经济和产业带发展的需要,放在城市东部,一方面满足省域经济中心发展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为发展前景无限的芜湖提供机场选用的灵活性(芜湖距离南京机场60公里)。

2、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的建设必须避免促进旧城“大饼”式蔓延发展,避免对合肥环城公园的保护和利用带来负面影响。最先期的轨道交通进入旧城,必然加剧旧城疏解的困难。从疏解旧城,发展新区的立意出发,轨道交通应该与旧城核心地段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旧城问题出现新的叠加。如果认可目前合肥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疏解旧城,发展新区,那么轨道交通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合肥新区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采取“照顾两翼,支持中间”的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明确提升新区土地价值,促进新区发展。规划建立南北、东西交叉的轨道交通系统。其交叉点位于旧城外南二环而非旧城内部。规划南北轨道交通线串联合肥新站、城市新中心区、教育及高科技研发区三个重要地区。规划东西轨道交通线联系城市发展南部三叶,包括肥西上派镇、南部新区、肥西店埠镇三个新拓展区。

3、建立支撑未来总体发展的道路骨架合肥现有道路都以古城为原点放射发展,规划城市结构新三叶处于现状市区西南端、南端、和东南端,为跳出古城发展、构筑新的道路骨架创造了基本条件。未来合肥总体交通骨架由“放射+环路”改变为“复合”交通结构模式,即以古城为核心的旧城维持环路结构,城市发展主体“新三叶”以带状交通走廊联系。国道312横穿城市南部,规划沿312国道南侧新建城市南部快速路,由城市现状南二环路、国道312高速公路和新建快速路沟通联系城市新三叶。

4、污水厂随着合肥城市扩大,现有污水厂由于位处城市夏季上风向,西南侧具备城市发展的可能,已经显得不尽合理,建议新污水厂向远离城市的地区择地另建。远期,根据发展需要,考虑现有污水厂改建搬迁。

结语

城市均有其特殊性。

当我们沿着区域关系、产业发展、城市空间的序列,全面“梳理”合肥时,我们深刻感觉到:合肥50年来的历史十分辉煌,横向对比虽然相对发展缓慢但是总体发展速度依然很快。为此我们的便建立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之上!这种自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面临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合肥凭借自己拥有的各种条件,完全可能继续保持不慢的发展水平,呈现经济、城市的较大发展。

针对合肥的发展,各种分析和研究透视出如下综合结论:产业方面,合肥依托高新区和开发区,争取教育产业、制造业、旅游业的追求和启动,实践“继往开来,走向辉煌”的理念;城市方面,合肥可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充分保护和利用以环城公园为代表的合肥古城,发扬前辈规划建设者的勇气和气魄,继续大合肥“绿色城市”的营建,实践“继往开来,走向辉煌”的理念!

通过合肥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我们发现合肥现有发展结构亟待调整修改――现有结构形态下,合肥呈现明显的“中心放射”发展模式。若按照这种模式继续发展,若干年后,合肥的特色、合肥之美(环城公园之美)可能遭受巨大破坏,某些景观可能不复存在!

我们强调:总面积5.2平方公里合肥古城,应该被视为统一整体加以保护利用,重点加强古城密度、高度、功能的规划调整和控制,争取古城密度和高度只降低不增加;将古城内城市金融、商业办公、大型商业等功能逐步迁出至新中心区。古城功能结合环境改善、古迹恢复、旅游发展,定位于传统商业零售、旅游服务基地、人居环境中心等。

水是环境之灵。读遍合肥的历史,始终离不开水,合肥应认真考虑“水景观”问题。

合肥水利用的要点是巢湖的利用。针对围绕或者靠近巢湖发展,建设湖滨城市的问题,我们克服大幅度跨越式发展之弊,富于创意性地采取“引湖入城”的策略,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逐步、分期拓宽南淝河水面,渐进式地引水近城,最终慢慢实现“引湖入城”的总体方案,争取最多的滨水区和最大的环境容量。通过“引湖入城”的方案,最终实现“滨湖城市”。我们希望合肥“继往开来,走向辉煌”!

XX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书(1)

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书 XXXX年XX月

目录 1 背景原则 1-1 规则编制背景 1-2 规则编制原则 1-3 规划时限 2 公司现状 2-1 发展历程 2-2 企业特色 3 行业发展机遇 3-1 行业分析 3-2 主要业务 3-3 行业问题 3-4 行业前景 4 企业发展目标 4-1 企业发展阶段 4-2 企业发展目标 4-3 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 4-4 企业中长期管理目标 4-5 目标制定的基本思想 5 发展战略

5-1 人力资源战略 5-2 特色营销战略 5-3 技术制胜战略 5-4 品牌工程战略 5-5 超常规发展战略 6 企业发展模式 6-1 发展模式的选择 6-2 中长期发展模式的说明6-3 中长期发展模式展望 6-4 中长期发展模式模块组合 7 企业管理 7-1 管理定位 7-2 管理机构 7-3 管理方法 7-4 管理制度 7-5 生产管理 7-6 技术管理 7-7 营销管理 7-8 财务管理 7-9 信息管理 8 职工队伍 8-1 职工队伍管理目标

8-2 职工远景规划 8-3 职工管理制度的系统性8-4 精才集聚原则 9 企业文化 9-1 意义 9-2 企业家形象 9-3 团队形象 9-4 公共关系 10 组织措施 10-1 建立执行组织 10-2 规划执行力 10-3 为核心目标工作 10-4 建立学习组织

一、历史回顾 ***公司于一九九X年成立。当时,国家正在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私营企业的政策开始放宽,各种机会随之涌现。***创始人凭借自己的胆识与眼光,适时切入速食面市场,经过六七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 随着一线品牌产能的扩大、销量的增加和众多二线品牌后来者的进入,速食面市场逐渐饱和,***企业掌门人及时调整经营方向,从一九九六年起即转做XX 的生产与销售,经历了XX市场从XX到即XX再到XX、功能XX等转变的几次兴起与高潮;在此期间,为缓解XX销售淡旺季对企业内部的压力,有效利用企业各项资源,从一九九八年起,公司又开始了调味品的生产与销售:经过这八年多的奋斗,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均获取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近两年企业的总体产值与销量进展速度均在减缓,而利润却在下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XXXX年起,***公司实行全质化管理,倡导“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全面推行”的运作方针,不断加强企业软硬件建设,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国际认证以及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认证,为***公司参与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增添了一支支有力的武器! 从二零零X年起,顺应“决胜终端”、“深度分销”和“渠道扁平化”等XX市场发展趋势的要求,***公司即开始进行营销渠道的转换与升级。首先,全线开通了世界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在整个中国的各大分店,开通了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在华南与西南区共计十多家分店,并随之形成了一浪猛似一浪的热销气势;随后,万佳、百佳、新一佳、好又多、吉之岛等各大卖场也陆续开通,广东省终端网络已基本健全,并逐步把由此总结出的完整终端运作模式推向全国——为打响品牌之战开了好头,起了好步! 十年多了,风雨兼程,***公司还能够生存——据统计,中国企业,能够生存五年的,100家中不到10家——并积淀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实属不易! 十年多了,历经沧桑,***公司依然在市场的激流中飘摇起伏——而五年往往即造就一个品牌——并潜伏着许多的经营风险,实堪惋惜! 二、SWOT 分析 ***公司的发展受外因和内因的作用,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威胁;具备优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

南京大学方案从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城市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全球化时代的合肥、可持续人居环境营造、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重要基础设施与开发时序、城市空间形象策划等七个方面对合肥城市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问题的应对与解决进行分析。现将方案要点摘要刊登如下。 一、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给合肥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合肥市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合肥市的必然选择。 (一)全球化,WTO和新经济 合肥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首先要改变地处“半边缘”地理区位的现状,强化与长江三角洲,尤其是上海、南京的区际联系;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将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知识流通过不同的“管道”,从核心国家(如日本、美国等)经过长江三角洲尽快导入合肥市区,应从长江三角洲的外围向核心积极靠拢,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二)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竞争 长江下游“T”型结构是合肥发展的依托。综观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在21世纪前20年,将形成以长江流域崛起为标志的新的区域经济格局。长江作为国家生产力布局的一级轴线,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使东西南北经济形成一体。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依靠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下游地区的“T”型结构的顶点,拥有许多发展机遇。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的带动 合肥是距离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最近的省会城市,连绵区的发展无疑对合肥市产生影响。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除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外,城市发展也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投资环境优越的城市群。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向巨型大都市连绵区发展。随着合肥到芜湖高速公路,宁西铁路的陆续通车,将进一步缩短合肥与上海、南京的距离,使合肥尽快融入其中,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四)南京大都市区的合作与竞争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市区为中心,其范围包括周边100公里左右的地区。随着宁合高速公路和合芜高速开通,合肥与周边主要城市的联络都在2小时以内,宁西铁路已经在建,合肥有望成为长江三角洲、上海与西北地区联系的门户和节点。合肥与南京联系的便捷,意味着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和知识等)的流动更加容易,争夺更加激烈。如果合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加快自身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失将更为严重。事实上,随着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出口商品集装箱、航空客运市场,文化、医疗卫生等消费市场都不同程度地被周边城市夺走,苏皖六城市打造的“南京都市圈”必然造成对合肥传统经济腹地的挤压。 (五)合肥城市发展优势 从全国城市发展现状看,合肥市已跻身于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已成为安徽全省的公路交通中心,随着“312”国道和“206”国道在合肥交汇,合宁、合芜等高速公路,合铜、合宣高等级公路的兴建,宁西铁路的建设,合肥还将成为三条国家重点干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 一、区位 肥西县地处江淮之间,位于省会合肥市的西南部,紧邻中心城区,巢湖西岸。南接庐江县、舒城县,西接六安市,北临寿县。 县政府所在地位于上派镇,距合肥17公里,是合肥市的南大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117°9′,北纬31°42′~31°43′。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 (一)规划范围 1、县域 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县城 规划范围:西南组团内肥西县域部分的范围,包括上派镇及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严店乡等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3、规划区 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

近期:2009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三、县域人口预测和城市化水平 2015年和2030年肥西县总人口规模分别为130万人和200万人。2030年,肥西县城镇化水平最高将达到70%,而城镇人口将达到140万人。 四、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根据合肥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合肥西县现状城镇特点及发展条件,依据肥西县的县域空间发展战略,确立肥西县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带、两轴”。 两带:在合肥市城镇密集区内,沿城市外环高速的三河、严店、紫蓬、小庙和高刘,形成城市外圈的重点城镇带;在肥西县西部,以山南镇为中心,形成沿高店、官亭、铭传、山南和柿树岗一线的生态城镇带。 二轴:以合六叶公路为西向发展轴,联动六安发展;向南以合安公路为南向发展轴,打造合铜安产业走廊。 五、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本次规划是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规划期末根据各乡镇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条件将肥西县县域城镇体系划分为四级结构。 (1)一级城镇:肥西县城,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 (2)二级城镇:桃花、严店、高刘,人口规模10-35万;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招商引资工程,加大合肥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建设合肥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已编制规划并经批准的工业 园区。工业园区包括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工业产业园区。 第三条本标准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含道路、供水、污水、雨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二章规划要求和建设目标 第四条工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

建设同步,保证入园企业项目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第五条工业园区道路建设标准 (一)、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用“方格网状”路网结构。规划道路按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60—80米,双向八到十车道,主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45—60米,双向六到八车道;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双向四到六车道,支路18米—24米,双向二到四车道。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 (二)、工业园区道路用地占园区总用地比例10—18%。 (三)、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规划确定的园区道路交叉口,沿道路红线转角切点位置向主干道方向延伸80米范围,向次干道方向延伸50米范围,其他道路延伸30米范围及立交路口向连接道方向延伸200米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左转方向出入口。具体见《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 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距离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及立交桥匝道入口应大于50米,距离交叉口应大于80米。 表1 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米)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XXX公司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一、3年发展计划 (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拼搏进取、求真务实、用户至上、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恪守“科技创新求突破,拓展市场谋发展,广纳贤才增实力,加强管理创效益”的经营方针,通过持续实施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等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为客户提供卓越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优质的服务,实现从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转型,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 公司通过持续强化研发创新和科学优化项目管理两大核心竞争力,结合系统集成行业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高速公路机电”、“物 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等机遇,实施立足高速、服务吉林的发展战略,力争在三年内成为在高速公路机电领域中最优秀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公司将在巩固现有产品与服务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重点业务领域的研发投入,致力于完善并加强公司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及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所在领域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产品、技术、人才、管理、经营模式以及已有的客户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应用行业做深做透、市场地域做大做广。 公司将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实现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力争销售收入和盈利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公司综合竞争力在三年内进入省内行业第一梯队前列,实现销售收入3亿。 (二)主营业务发展计划 过去的几年,公司通过参与高速公路机电信息网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优势领域、树立企业品牌、积累项目资源起到了推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公司将坚持“区域扩张、行业拓展、服务延伸”的业务发展战略,巩固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 1、在现有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优势的基础上,公司将重点围绕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领域,继续加大对机电设备控制技术、智能车牌识别技术、多媒体网络中控技术等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性与模式的创新性; 2、在业务领域上,公司将以高速公路机电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大对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部门等公用领域的业务拓展,重点开拓具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系统集成市场; 3、在国内市场的拓展上,公司将完善和加强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网络建设,与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协作共赢。依托骨干架构进行区域市场的扩张,强化与现有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以吉林为中心,东北地区为重点市场,辐射华北地区的营销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公司将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潜在市场,突破区域限制,实现快速拓展,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发展战略】公司自我定位及战略发展方案

前言 企业战略规划是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 定位将决定公司应该开展哪些运营活动以及如何设计各项活动。战略定位不是将各项活动进行简单地集合,而是通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将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即“配称”。现对进行相关联的业务以及各项业务之间如何关联提出以下方案,供董事会决策。希望能对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战略方向有所启示。 选择公司发展方向,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进行定位应围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永续经营、持续成长的关键,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是为公司能带来优势利润或效益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我公司现在面临的一系列外部机会与压力及公司内生的成长性要求,都使立足长远对公司进行战略规划、确定企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一、公司业务现状及发展障碍 (一)现状公司成立七年来,从主要为股东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互助型担保公司发展成为今天治理完善、运营规范的互助-商业混合型担保机构,在帮助股东解决融资难题、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公司获得银行业、担保业、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二)经营状况分析 从公司的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角度综合分析,公司

目前从事的以满足股东客户融资需求为主的业务模式相对强调财务安全,属保守型经营模式。长此以往,有向均衡缩小型转变的趋势。公司宜采取积极推进策略,开拓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向成长型→稳定理想型发展。 (三)目前面临的问题 1、政策规制问题根据七部委联合下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0】54号)、山西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落实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晋财金【2010】78号)等相关规定,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得从事发放贷款的业务,我公司现进行的临时短期资金拆解业务面临涉嫌违规经营、被主管部门查处的风险。 2、市场竞争问题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鼓励设立信用担保机构的环境下,太原市近两年先后成立了有一定竞争力的担保公司。在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双重挤压下,使原本由我公司占据优势地位的钢材担保市场被不断拆分。同时,我公司担保客户融资渠道的增加使其负债多大于正常财务杠杆作用,间接加大我公司的担保风险。 3、盈利回报问题随着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公司的担保风险也随之累积。从财务上看,按照规定提留各项风险准备金后,利润并未呈现与业务量相匹配的可观增长;从担保风险上看,公司虽然获得政府给予的各项风险补贴资金,###仅靠担保费的积累远远不能弥补担保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合肥合金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合肥合金项目规划建设方案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摘要说明— 钛是一种银白色的的过渡金属,是地壳中分布最广和储量最为丰富的元素之一。钛元素有许多重要的特性,如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腐蚀、导热率低、生理相容性好、无磁性,具有储氢、超导、形状记忆、超弹等特殊功能。钛最为突出的两大优点是比强度高和耐腐蚀性强,从而决定了钛在空中、陆地、海洋和外层空间都有广泛的用途:包括航空航天、常规兵器、舰艇及海洋工程、核电及火力发电、化工与石油化工、冶金、建筑、交通、体育与生活用品等。 该钛铁合金项目计划总投资17549.3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877.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38%;流动资金4671.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62%。 达产年营业收入33364.00万元,总成本费用26517.14万元,税金及附加325.97万元,利润总额6846.86万元,利税总额8117.22万元,税后净利润5135.14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982.07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9.01%,投资利税率46.25%,投资回报率29.26%,全部投资回收期4.92年,提供就业职位465个。 钛合金是以钛为基加入适量其他元素,调整基体相组成和综合物理化学性能而形成的合金。钛工业产业链有两条不同的分支,第一条是钛白粉

工业,即钛铁矿→钛白粉,用于涂料、塑料和造纸等行业;第二条是钛材工业,即钛铁矿→海绵钛→钛锭→钛材,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报告内容:项目基本情况、建设背景分析、项目市场分析、产品规划方案、选址评价、工程设计、工艺技术、环境保护概述、项目职业保护、项目风险评估、节能概况、项目进度计划、投资分析、经济效益可行性、项目综合结论等。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模板

信星公司2016年发展战略规划 前言:企业生存的关键是市场和利润,没有市场就没有利润,成都信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决策层和员工的努力。但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下滑,实体企业举步维艰,投资明显降温,PMI 等主要经济指数的不景气,同时细分市场如集群注册的放开等使公司今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公司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形成制约:如战略目标不明确,机制不健全,公司内部人员工作饱和度不够,专业人才匮乏,市场开拓较被动,内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等,公司今后到底如何发展?怎么做大和做强?以下是信星公司今年发展的几点构想: 一、制订战略,明确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好环境下,根据国家、四川省及成都市的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结合信星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明确企业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从而突出各阶段工作的重点。一步一个脚印,使企业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避免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高起点绘就企业发展蓝图,长远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成都信星的发展有着关键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凝集力,使员工自觉融身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中,群策群力,共同发展。 二、突出主业,多业并举,向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是为了重点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在公司的产业发展战略上突出入园企业一站式服务和分园区拓展,诚信景区打造这两块主打业务,将其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优势,同时向其他企业服务领域延伸,具体规划如下: 1、借着公司是高新区第一个网商虚拟孵化园的品牌优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背景及集群注册的资质等优势,利用各种手段宣传自己。开发出基于一站式服务的品牌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包括财税服务,法律服务,公积金服务,网站服务等新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2、公司基础业务在扩展上要开拓视野,主动出击。 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要求基础业务向各个区域,多个渠道延伸,不怕多,不怕小,不怕烦,发挥信星的人才及人数优势,给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3、重点开发分园区及诚信单位 建立标准化的分园区建设框架图,今年重点突破四川主要二线城市,包括绵阳,德阳,宜宾,达州,西昌,攀枝花,乐山,泸州,南充,遂宁,自贡等,在2016年内完成10家分园区的建设,及10家诚信景区的整体目标,同时构建诚信市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政府提供政策、园区提供服务支撑和技术平台、权威第三方机构审核监管、企业诚信经营,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及诚信经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规划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根据顺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含大良街道办、容桂街道办、伦教街道办),在上述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条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正文中字体如此标识的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原《顺德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995-2010年)》等有关规划与本规划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规划期限 本次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远期)为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为2005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1. 本规划依据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从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佛都市区的角度出发,注重研究顺德与区域其它城市之间的协调统筹,尤其是顺德中心城区和广州的番禺、南沙以及中山、江门等之间的关系。

2. 本规划从建设、完善大佛山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发展和建设多级格局组团城市(即“2+5”组团模式)的理念,特别是要着力将顺德中心城区(即大良容桂组团)打造为大佛山两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区之一。 3. 本规划从顺德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研究在不同阶段的顺德中心城区动态发展,确定规划远期与近期的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形态。 4. 本规划注重经济和产业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树立工业立区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合理调整现有中心城区内的各项产业布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为发展各项产业提供支持。做好大良、容桂、伦教现有的空间形态的整合,做到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优。 5. 本规划充分利用顺德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和山水环境等自然条件,突出城区特色和风貌,正确处理好城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融城区于自然环境之中,建造具有优美的人居环境的滨水花园式城市。 规划编制重点 1. 根据大佛山市区划调整和区域综合交通条件的变化,结合珠江三角 洲良好的发展机遇,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及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和大佛山市域内的定位和职能;进一步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大良、容桂、伦教等三街区各自的职能。

佛山市规划

目录 1.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3. 交通运输现状 4.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第三章项目影响区经济现状及发展

5.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5.1 佛山市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全境位于东经112°23'~113°23'、北纬220°38'~~230°34'之间、佛山东连广州、东莞,南靠中山、江门,北通花都、清远,西接肇庆。距广州、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东莞、清远等工商业城市均在50km以内,离澳门、香港也在200km以内。全年日照1800小时左右,无霜期350天以内,年平均降雨量1600~2000mm,年平均气温22. 1℃~S22.2℃。 佛山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武术之乡”、“田径之乡”、“美食之乡”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集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东西民间艺术之宫”—祖庙;有名人南海康有为故居、黄飞鸿狮艺武术馆:有南国园林艺术特点的广东“四大名园”之称的佛山梁园和顺德清晖园;有广东“三大名山”之一的南海西樵山:有南海南国桃园、三水森林公园、高明狩猎场等;佛山秋色艺术、石湾陶瓷、顺德龙舟、南海醒狮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岭南艺术和水乡风情,令人流连忘返;佛山盲公饼、柱候鸡、酝猪蹄、顺德大良炒牛奶、顶骨鳝,南海里水霸王鸭、西樵大饼,高明合水西瓜、杨梅山桔等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叫人回味无穷。 佛山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华南褶皱带一部分。加里东构造层广泛的分布于广州一佛山一九江一线以东,由各种麻岩、石英岩、片岩、浅变质砂岩等构成。海西印之构造层主要分布于广州一佛山一九江一线以北地区,由砂页岩、石灰岩等构成。顺德城区附近由砾岩、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体分布,属燕山构造层。喜马拉雅复杂的构造作用和火山活动,形成以三水盆地为主的断陷盆地和零星分布在西樵山、大珠岗的粗面岩;走马营、王借岗一带的玄武岩以及华涌一带的凝灰岩等。区内主要地质构造大体可分为五组:呈北北东向的三水禾生坑复式向斜;呈北东东向的高明复式向斜;近东西走向的三水断裂、朗石断裂、顺德容奇附近的东西向断裂;呈北东向的罗客断裂、盐步断裂、鹤城一金鸡断裂、雷岗断裂(广一从断裂):呈北西向的三洲一西樵山断裂、炭步一大沥断裂。本区地势大致西北高、东南低。高明皂幕山主峰海拔805m,为市内最高点;三水大朗涡地势低洼,高程一1.7m,为全市最低点;西、北江在三水思贤窖连通,为西北江三角洲的顶点。占全市总面积约2/3的是几经沧海桑田的西、北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支流的河谷冲积平原,几乎遍布顺德区和南海区南大部及高明东北部,三角洲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形成除零星残丘外均为地势平坦、河涌纵横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0.7~2.5m之间,此外,区内星散分布的粗面岩山丘、玄武岩石柱群、石灰岩溶洞、砾岩切割而成的峰林以及因地壳抬升而成5000年前的古海岸线遗迹都构成独特的地貌景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方案1 新合肥构建“1331”新格局 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

规划方案认为,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未来新合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并提出远景规划形成合芜马铜中心城市群,根本上改变安徽区域联系离散的格局,从而令合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合肥应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自己从“中部增长极”变身“长三角第四极”,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又一中心城市。 合肥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该方案对合肥的建议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该方案还提议合肥城市规划应从“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强化城市与

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实现“城湖联动,多元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两城映十镇”的合肥旅游新格局。 “1331”市域空间战略 方案提出“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意在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其中,首个“1”是指优化提升中心城区,“3”是指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另一个“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的“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打造“南淝河通风廊道” 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方案将以合肥城区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的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依托湿地绿带网络,以“老城中心、新城CBD”双心引领,串联拓展和优化提升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端会展等多种复合功能空间,形成服务职能密集的南北两扇。 方案着重提出保护“南淝河通风廊道”,建议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绿廊及其两侧,布局CBD商务中心,公园总部基地,钢铁厂遗址创意文化区,滨湖CRD,南淝河文化、科研、服务外包产业区,大学及科技研发区,徽派文化展示园,科学岛,低碳生态住区等重要功能空间,建设成为合肥最具生态美景和人文魅力的“名片空间”。 重组产业空间形成都市区东西两翼产业新城。东翼以职教城为依托,壮大新站、整合双凤,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西翼则以大学城为纽带,组合高新区与经开区,突出自主创新。 “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对于未来合肥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认为环巢湖地区大湖风光悠旷,温泉资源优质,皖韵村庄独特,可以通过功能和空间的创新利用,构筑“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两城”指的是合肥主城和巢湖市,“十镇”指的是环绕巢湖周边的三河、白山、盛桥、槐林、散兵、中垾、烔炀、黄麓、中庙、长临河等十镇。在合肥中心城和巢湖城的辐射带动下,把三河、白山、散兵、中垾、中庙、长临河建成六个特色旅游小镇,把盛桥、槐林、烔炀、黄麓建成四个田园风貌小镇。在发展时序上:近期在都市区带动下,重点优化中庙、三河,打造长临河;中期在巢湖市带动下,重点发展中垾、散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