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已综合级)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已综合级)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已综合级)

一: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珍爱自己和他人

四: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五:管理自己的情绪

客观题:填空名词解释判断改错简答

主观题:论述案例分析(范围:变态心理犯罪心理画像)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概念: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P1

犯罪心理概念(广义为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P31

犯罪心理分类:p2

根据犯罪心理要素:犯罪人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不良的个性倾向,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

根据犯罪心理的层次:有进入意识层面的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决意;模糊或并未清楚进入意识范围的心理活动;自己曾未意识过的心理内容(如早年心理背景、心理障碍、生理心理问题)。

根据犯罪主体: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老年人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初犯、累犯与惯犯;职业犯罪心理;流动人口犯罪心理;腐败官员犯罪心理等。

根据犯罪类型:侵占财产犯罪心理,毒品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性犯罪心理,恐怖主义犯罪心理,邪教犯罪心理等。

根据犯罪过程:犯罪预备时的心理,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心理,犯罪后的心理,被侦查中的心理,被审判中的心理。

根据犯罪主观方面: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

根据作案人数和犯罪组织化程度:个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

根据犯罪人精神状态:常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性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心理分析法P9

1 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

2 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

3 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实在常态心理还是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的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

5 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体貌家庭人际等)

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1879年的著作《犯罪心理学》,被当作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9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成分:P32

1 偏倾性的心理过程

2 不良的个性倾向

3偏执变异的个性倾向4消极的心理状态。

守法心理:调节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和守法心理的根本区别:犯罪动机P33

犯罪心理以犯罪动机的形成为标志,以犯罪动机为核心要素。

守法心理不存在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特点:P35

1 隐蔽性

2 层次性

3 结构性

4 反社会性

5 社会危害性:犯罪心理有害于社会,有害于行为人的身心健康。犯罪人的认知特征:P39

1 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扭曲的道德观、错误的法律意识

3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

4 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

5思维活动以如何使作案成功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

6错误的认知模式

7 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的特点:反社会性和犯罪性p47

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特征的体现:p49

1综合性

2对已有能力的自动运用

3职业惯犯、累犯往往有一套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犯罪能力

4差异性

第五章

犯罪动机的概念:是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P83

犯罪人的动机斗争与犯罪动机的确立:犯罪动机确立的过程,伴随着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P88

犯罪人在动机冲突过程中往往考虑两个因素:

1犯罪收益(犯罪可能带来的收益),收益越高时,越可能犯罪。

2犯罪成本(犯罪可能付出的代价),成本越低,越可能犯罪。

犯罪成本分为:

a直接成本(只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和犯罪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支付的成本)

b机会成本(由于选择犯罪而必须舍弃的其他利益)

c惩罚成本,又分为心理惩罚和社会惩罚(心理惩罚指在实施犯罪之后内心的恐惧不安感或悔恨感,社会惩罚是指社会舆论的谴责,)

惩罚成本对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影响是最大的。

犯罪动机形成的模式:p93

3犯罪人的需要——诱因——犯罪动机模式

此模式形成条件:1犯罪人的需要必须达到一定强度

2必须存在合适的外界诱因。

4挫折——犯罪动机模式

形成条件:

1 具备必要的动机和目标

2 要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3 必须要有挫折情境的产生

4个体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产生挫折时的心里感觉

5 必须有对挫折的知觉和体验而产生紧张状况和情绪反应。

5激情——犯罪动机模式

激情状态的心理特征变化:

1 改变观点2意识范围缩小3意识清晰度降低

4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5控制能力减弱

激情发展的三阶段:

1 意识控制减弱阶段

2 失去意志的监督,行为失去理智

3 激情后出现疲劳,甚至休克现象。

激情犯罪动机的特点:

1 是一种瞬间动机2具有无意识性

3表明个人的反社会性较弱 4 在青少年中容易产生

5 与一般犯罪动机相比,激情犯罪动机比较难以预测和预防。

激情犯罪的特点:p96

1 犯罪人理智、自控力削弱或丧失

2 犯罪行为发生模式2种::立即产生犯罪冲动实施犯罪行为

长期不良主观因素滋生郁积导致爆发

3犯罪人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4 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6 自卑感——过度补偿——犯罪动机模式p97

家庭贫穷的人——过度想获得财富——实施财产犯罪

容貌不佳的女性——过度想获得关注——卖淫、乱交行为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特征:p108

1 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2个人欲望急剧膨胀

3作案经验更加丰富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

5反社会心理增强6犯罪人格的形成

第六章

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与犯罪p111

一: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与犯罪:

1 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

2 好奇心与认识水平的矛盾

3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

4 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理念形成滞后的矛盾

二:未成年人的心理内部矛盾与犯罪:

1 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2 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

3 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

三: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客观现实的矛盾与犯罪:1 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影响的矛盾

2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可能性的矛盾

3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女性性别特征与犯罪p120

一:女性青春期与犯罪

二:女性特殊生理期与犯罪:

1 月经期2生育期3更年期

三:女性角色与犯罪:1 依附心理与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矛盾

2 女性承受的工作和家庭压力增加。

第十一章

群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基础:p210

1结群本能与结群习惯2接近与相互依赖

3相似与同类相聚4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的需要

5个性品质的差异互补性6归属需要的代偿性满足

群体犯罪的心理动力类型:p213

1 群属意识

2情绪交感效应(通过情绪的传递传染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理倾向有一种相互增强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感触他自己所不能干或不敢干的犯罪行为)

3自我显示欲的畸形膨胀

4暗示、模仿和教唆

5 罪责扩散感(犯罪人在群体犯罪中产生罪责推诿,自我罪责感减轻的心理感受)。罪责扩散与犯罪的分工密切相关

6“无个性化”的心理影响

影响犯罪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及其作用:p217 1 相似的欲求和共同的利害关系

2犯罪群体成员的认同感

3犯罪组织者的权威与群体成员的服从

4犯罪群体文化

5犯罪群体内部压力与外部威胁

第十二章

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A心理特征p239

一:认知特征:

1 认识范围狭窄

2 计划性、预谋性较强,犯罪计划周密

二:情绪情感特征:

1 情绪的冲动性强

2 情感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3 缺乏羞耻感、愧疚感、罪责感。

三:犯罪动机特征:

内心深处的幻想压抑心底的情绪

四:人格特征:

1 偏执型人格

2 双重人格

3性格内向

B行为特征:

犯罪手段残忍,与常态人性犯罪相比

,1表现出近似双重人格

2作案后不觉得后悔,缺乏焦虑,自得其乐

3 往往取走被害人物品作纪念

4 被抓后容易交代问题

5 性格内向

6部分作案人可能存在性功能障碍

人格障碍者违法犯罪的特点:p245

1 作案前一般没有预谋或较少预谋,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常人难以理解。

2作案中一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手段不隐蔽,现场遗留较多痕迹线索。

3 实施犯罪时一般单独行动,胆大妄为。

4 作案手段的相对稳定。

5 犯罪行为没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偶发冲动性较强。

6 犯罪心里难以改造。

第十四章考试重点p271

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及心理特点等分析,通过文字或语言

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五大属性:生理社会地域心理既往犯罪属性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画像的心理学依据: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

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及信息来源:

基础:1 勘查、研究犯罪现场2研究被害人3研究犯罪人

信息来源:1犯罪人遗留现场的痕迹中获取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

2 对被害人、感知人调查访问中获取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

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五大属性(重点)p276

一:生理属性:身高外貌等

二:社会属性:1 家庭背景2婚姻状况 3 文化程度

4职业状态与经济情况 5 社会层次

三:地域属性:口音肤色饮食习惯等

四:心理属性:处事风格情感意志等

五:既往犯罪属性:

1 有无劣迹,包括道德方面2有无犯罪前科

3犯罪经历及种类4是否是职业犯罪

5犯罪手段及后果的升级(惯技行为标记行为反侦查行为)

补充:

变态心理: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又称心理异常。

针对犯罪人实施的犯罪防控

各种犯罪防控思路:1法律威慑防控(立法) 2 刑事惩罚防控(加

重刑罚)3教育宣传防控(学校教育,社会宣传)4技术防控(防护设施,监控设备,警报器)5情境防控(巡逻,灯光)等

犯罪人基本分类:

一:危险人格40%:先天:反社会人格10% 起因:顽劣

后天:犯罪人格:乏爱(生而不养)

30% 缺陷人格:溺爱(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

意结类:(没有觉知)犯罪缘由不明

二:危险心结60%知结类:(认知偏结)取决于人的认识范围和思维方式情结类:(情感纠结)心理创伤和情感困扰

犯罪防控的策略:

控制并减少刑事犯罪的发案数量:通过刑罚将其与社会隔离(危险人格)

控制或减少犯罪人员的数量:量刑时应考虑“心理评估或人格评估”(危险心结)

一:危险人格的防控策略:

1 及早发现并建立观察档案(反社会人格)

2 对残缺家庭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犯罪人格)

3 社会干预矫正家庭教育的缺陷(缺陷人格)

二:危险心结的防控策略:

1 普及心理学知识

2 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支持系统

3 完善社会冲突调节机制

犯罪心理学纲要

第五章

1.犯罪心理机制:指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方式和原理

2.犯罪心理机制理论:①内外化机制理论②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理论③量变质变机制理论④四阶段(层次)论⑤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3.犯罪动机的特点:①主观性②相对性③反社会性④直接性

⑤低级性⑥意识性⑦动态性⑧周期性(时间间距)

4.犯罪动机:是犯罪动力的核心,是量刑依据

5.根据犯罪动机的内容,犯罪动机的类型可分为:①性欲犯罪动机②物欲犯罪动机③权欲犯罪动机④情感犯罪动机⑤信仰犯罪动机

6.犯罪动机的功能:①反映功能②激发功能③导向功能④评价功能

7.无意识犯罪动机的特点:①无意识性②冲动性③不可理喻

8 无意识犯罪动机引起的犯罪:①动机不明确的犯罪②过剩犯罪

③移位犯罪④睡眠状态或催眠状态下的犯罪⑤药物引起的异常意识状态下的犯罪

9. 犯罪人的动机斗争与犯罪动机的确立:①犯罪收益(成正比)

②犯罪成本(成反比)

10.犯罪动机形成的模式:①犯罪人的需要——犯罪动机模式(犯罪意向,犯罪愿望)

②诱因——犯罪动机模式

③犯罪人的需要——诱因——犯罪动机模式

★具备的条件:①犯罪人的需要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②必须存在合适的外界诱因

④挫折——犯罪动机模式

★具备的条件:①具备必要的动机和目标②要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③必须有挫折情景的产生④个体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在心理上有所感觉⑤必须有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而产生紧张状况和情绪反应

★挫折攻击理论:①对构成挫折情景因素的人或物直接攻击②对无辜的人或物的间接攻击)

⑤激情——犯罪动机模式

★心理特征的变化:①改变观点②意识范围缩小③意识清晰度降低④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⑤控制能力减弱

★激情犯罪动机特点:①是一种瞬间动机②具有无意识性③表明个人的反社会性较弱④在青少年中容易产

生⑤与一般犯罪动机相比,激情犯罪动机比较难以预测和预防

★激情犯罪的特点:①犯罪人理智感,自控力削弱或丧失②犯罪行为发生模式(▲立即产生犯罪冲动▲不断滋生不良情绪) ③犯罪人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④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⑥自卑感——过度补偿——犯罪动机模式

⑦变态心理——犯罪动机模式

11.犯罪心理形成规律:①互动律②心理选择律③量变质变律

④强化巩固律

12.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形式:①渐进型②顿悟型

13.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①不良诱因刺激②非法欲望的满足

14.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特征:①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②个人欲望急剧膨胀③作案经验更加丰富④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⑤反社会心理增强⑥犯罪人格的形成

第十一章

1.群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基础:①结群本能与结群习惯②接近于相互依赖③相似与同类相聚④心理沟通与情感交流的需要⑤个性品质的差异互补性⑥归属需要的代偿性满足

2.群体犯罪的心理动力:①群属意识②情绪的交感效应(互相感染)

③自我显示欲的畸形膨胀④暗示,模仿和教唆⑤罪责扩散感(责任分担) ⑥“无个性化”的心理影响

3.影响犯罪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及其作用:①相似的欲求和共同的利害关系②犯罪群体成员的认同感③犯罪组织者的权威与群体成员的服从④犯罪群体文化⑤犯罪群体内部压力与外部威胁

第十二章

1.变态心理的界定标准:①社会标准(违反社会准则) ②统计标准(偏离平均分) ③个体不舒服感(倍感压力,难以承受) ④病因与症状标准⑤综合标准(四大特征)

2.变态心理的成因:①生物医学模式(遗传,大脑损伤或病变) ②心理动力学模式(言语,消极情绪,挫折与冲突,心理防御机制) ③行为主义模式④社会学模式(家庭,教育,社会) ⑤性因素(性饥渴,性压抑,性心理压抑)

3.变态心理的评估:①面谈法②心理测验法③自然环境观察法

④实验室测验法

第十四章

1.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①犯罪人的生理属性②犯罪人的社会属性③犯罪人的地域属性④犯罪人的心理属性⑤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

2. 犯罪心理画像的思维顺序:①从内向外②由表及里

3.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①占有充分确实的基础性材料②对现有材料进行甄别、整理③进行犯罪行为重建④对未知名的犯罪人进行

刻画,形成书面报告⑤犯罪心理画像的验证

第十七章

1.罪犯的心理诊断:①生活经历调查②与犯罪人面谈③行为观察与跟踪观察④心理测验⑤犯罪事实判断

2.罪犯的心理矫治方法:①对一般违法行为者不良心理的社会矫治

②国家惩罚手段对犯罪心理矫治的效应③罪犯心理咨询④罪犯心理治疗

名词解释

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情绪的交感效应:是指通过情绪的传递和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里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干出他自己所不能干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画像:是对实施犯罪的犯罪人进行个性特征推断的过程. 犯罪动机:是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

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心理分析法:就是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

律.

变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又称病态心理,心理异常.

罪责扩散感:是指犯罪人在群体犯罪时产生罪责推诿,自我罪责减轻的心理感受。

犯罪人情绪情感特征:a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b爱憎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c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感情用事. 犯罪心理画像步骤:a占有充分确定的基础性材料b对现有材料进行甄别整理c进行犯罪行为重建d对未知名的犯罪人进行刻画,形成书面报告e犯罪心理画像的验证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区别:a作用不同;实施守法行为,保持行为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促进个体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犯罪心理起着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破坏行为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阻碍个体和社会向前发展的消极作用.b内容不同:守法心理是现实社会中积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而犯罪心理是现实社会中消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c根本却别在于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目的是为了实现犯罪动机,守法心理则不存在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特征:a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b个人欲望急剧膨胀c作案经验更加丰富d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e反社会心理增强f犯罪人格的形成

犯罪人能力特征:a综合性b对已有能力的自动运用c职业犯,累犯

往往有一套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犯罪能力d差异性

累犯惯犯心理特征:a低级的、生理性的需要占主导地位b犯罪动机斗争渐弱化c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d强烈的反社会意识e 消极的受到歪曲的情绪情感特征f意志活动的两重性g典型的犯罪性格

色情变态杀人犯人格特征:a偏执型人格,表现为冷酷无情,主观,固执,敏感多疑,缺少友谊.b双重人格,犯罪人一方面作案时丧心病狂,但另一方面在平时也温文尔雅.c性格内向,表现为沉默寡言,甚至表现出女人性格.

犯罪动机的斗争与确立1犯罪人动机确立的过程,伴随着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一个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常常会有好几种动机,选择某种动机就意味着放弃其他动机,这就存在一个动机的选择问题,而动机选择必须经过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才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犯罪人会考虑犯罪收益和犯罪成本两个因素。当犯罪利益高于犯罪成本时,犯罪人就会选择犯罪。

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基本特征:1冒险意象大于恐惧意象2对社会上不允许的事情抱有尝试企图3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充满情感的劝诫4热衷于营造一些为社会所否定的行为,即便当他们意识到行为的结果时,也是如此5具有“皮质不成熟”的迹象,但是大脑机能失调的现象并不明显6倾向于选择那些寻找感官刺激和激情的行为

B1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被称作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2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作用、内容、和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3从初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犯,是个体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过程4犯罪人的意志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多种意志品质并存特征,···表现的顽固坚持自觉以及···5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具有反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6犯罪人在动机斗争···即犯罪收益和犯罪成本7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主要有互动律、能动反映律、量变质变律和强化巩固律8要刻画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惯技行为、标记行为和反侦查行为9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

A1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2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3犯罪动机的功能主要有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4犯罪心理的特点表现为犯罪心理的隐蔽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5要刻画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惯技行为、标记行为和反侦查行为6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7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主要有互动律、能动反映律、量变质变律和强化巩固律8我国对变态心理者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即完全、部分、无三级9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

1,熟人作案,报复杀人。有可能是平时得罪人而被人报复等,. 依据:a根据村民平日反映李某脾气不好,常与人争吵,爱在背地说人坏

话,应该得罪不少人.b在晚上6点多,李某连饭也没有吃就出去充话费了,不排除私底下还有其他事情.c李某在目的达到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村外,可能是要去找人或者被熟人带去的.d被害人足迹整齐,可以判断是自主进入苗圃的,所以有可能是进去找人或者被熟人召唤进去的.e从作案凶器来看,犯罪人并没有准备得力做案工具,而是用砖石钝器杀死被害人,说明他原本不打算杀死被害人的.f犯罪人拿走了被害人的钥匙,可能是由于被害人的缘故,想报复其家人或者想去盗窃.g从现场找到一枚硬币,应该是游戏币,经期家人说明被害人早年早年开办过小游戏厅,可能犯罪人和被害人就在那时发生了不正常关系或者发生了矛盾.

2,作案人数;1人依据:a现场只有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两种鞋印b被害人指甲内的皮肤组织和现场发现的3枚烟头的DNA是相同的对环境的熟悉程度:比较熟悉,犯罪人可能就居住在本村或者隔离村依据a犯罪人选择的作案地点选择在村外道的苗圃内,说明犯罪人清楚再那个时间段苗圃内是没人的b犯罪人作案后宾梅有立即给予逃离现场,还抽烟,说明他熟悉环境,离开现场对于犯罪人并不困难c 犯罪人并有没有将尸体抛弃在现场,而是选则了100米以外的地方,说明他知道那个地方可能比较好掩饰d犯罪人身上有游戏的硬币,说明犯罪人可能曾经到过被害人的游戏厅玩,所以受害人应该是住在本村或者隔离村等附近的地方心理素质:差依据:a犯罪人没有带凶器,说明他本来不打算杀人的,但见到被害人几分钟后就将其杀了,可能被被害人一下子激怒了,说明他心理素质差b从犯罪现场可以找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集群犯罪的特点是。(此题多选) 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 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 C、事先无预谋 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 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此题多选) A、简略和概括 B、完整与合理 C、详细与具体 D、夸张与突出 3、心理是一种现象。(此题多选) 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 B、不良个性 C、消极的情绪 D、犯罪行为“ 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两极性 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态度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此题多选) 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 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 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 B、多重趋避斗争 C、双趋斗争 D、多趋斗争 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 A、原发型 B、继发型

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 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 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投射作用 D、升华作用 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 B、集团犯罪 C、集群犯罪 D、合作式犯罪 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此题多选) A、认知失调 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 C、心理冲突激烈 D、行为反常 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标签理论 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此题多选) A、言语 B、心理冲突 C、行为 D、身体语言 E、面部表情 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 B、报复对象易转移 C、作案时疏于防范 D、事后后悔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1分*12=12分) ( ()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 ()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复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所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总称成分: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不良的个性倾向;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特点:隐蔽性,犯罪心理的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守法心理: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总称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联系:互为基础,并互相转化;心理活动的形式和遵循的心理规律相同;心理产生的生理规律相同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作用不同;内容不同(守法心理是积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犯罪心理是消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守法心理无犯罪动机)具有普遍性的犯罪心理:①老实吃亏心理②攀比嫉妒心理③从众同流补偿回报心理④浓缩人生心理⑤孤注一掷心理⑥法不责众心理⑦偏激浮躁心理⑧仇恨报复心理⑨转世投胎心理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表现:犯罪人歪曲地理解,判断,评价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错误或者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扭曲的道德观和错误的法律意识;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思维活动以如行使作案成功而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错误的认知模式;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情绪:与机体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低级的体验 情感:指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它包括道德观,美感和理智感【具有倾向性和稳固性】。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爱憎,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感情用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为中自觉克服某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犯罪人的意志特征:多种意志品质共存(两重性);冒险,侥幸。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总和。(具有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和积极性的特点) 犯罪人个性倾向性的一般特征:反社会和犯罪性。 需要:是人所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的,普遍的动力。 犯罪人的需要特征: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占主导地位;恶性膨胀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的状态;满足个人需要的心理是反社会的,犯罪的。 犯罪人的能力:指足以使犯罪人成功实施犯罪活动并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气质:指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 气质特征:胆质性(激将法);多血质(言语,思维反应要迅速);黏质性(沉得住气,稳扎稳打);抑郁质(耐心诱导)。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特征(一般特征和需要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特征和气质特征,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指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在一定期间内的综合表现。特征:时间性和持续性;综合性;外露性;情境性。 犯罪人的异常心理状态:应激状态(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态下引起);激情状态(强烈的情绪状态);醉酒状态(由一次性大量饮酒引起);病理心理状态(见于精神病患者中,常表现为意识模糊状态,意识朦胧状态,意识错乱状态,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恶劣心境,病理性激情) 犯罪动机: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特点:主观性,相对性,反社会性,直接性,低级性,意识性,动态性,周期性。 犯罪动机的功能: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无意识犯罪动机:指因某种原因,犯罪人没有清晰觉察到的,模糊难辨的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的哪些内心原因。特点:无意识性,冲动性,不可理喻。 无意识犯罪动机引发的犯罪:动机不明确的犯罪;过剩犯罪;移位犯罪;睡眠状态或催眠状态下的犯罪;药物引起的异常意识下的犯罪。 犯罪动机确立过程:伴随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考虑犯罪收益、犯罪成本(直接成本、机关成本、惩罚成本)等因素 犯罪动机冲突:内心中权衡利弊、以进行犯罪取舍的过程 犯罪动机形成的模式:犯罪人的需要模式;诱因模式;犯罪人的需要——诱因模式;挫折模式;激情模式;自卑感——过度补偿模式;变态心理模式 激情犯罪动机的特点:是一种瞬间动机;无意识性;表现个人的反社会性较弱;在青少年中容易产生;难以预防和预测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犯罪目的的特征:反社会性和违法性;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与犯罪手段有密切联系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1.联系: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前提,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具体指向与归宿,两者都源于行为人的不良的畸形的需要;都促进犯罪行为发生;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目的,犯罪目的反映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影响犯罪目的的选择,犯罪目的影响犯罪动机的强弱 2.区别:犯罪动机形成在先,犯罪目的形成在后;犯罪目的能被明确意识到,犯罪动机可能存在无意识;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激发作用,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起引导作用;同一犯罪动机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目的,同一犯罪目的反映不同的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的确定影响因素:社会历史经济条件;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犯罪能力条件、犯罪动机强弱、社会意识形态等。 犯罪决意的形式:预谋犯的犯罪决意;机会犯的犯罪决意;冲动犯的犯罪决意 犯罪决意的形成:犯意的产生与犯罪目的的确立;权衡犯罪的利弊得失;形成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形成规律: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互动的过程(互动律);是行为人对外接消极因素积极能动反映的结果(能动反映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率);是不良心理意识得到强化并在犯罪活动中得以巩固的结果(强化巩固律) 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人在外部积极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改变其错误认识或其情绪反应、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使其犯罪心理结构相机及方向转化。犯罪心理良心转化的条件:产生内部的心理矛盾;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积极的、系统的动因;遵循转化规律 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形式:渐进型和顿悟型 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指在主体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更加稳固和牢固化的过程。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不良诱因刺激;非法欲望的满足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特征: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个人欲望急剧膨胀;作案经验更加丰富;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反社会心理增强;犯罪人格的形成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定型化阶段;个性化阶段;职业化阶段 变态心理:之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超出正常范围,又称心理异常。 变态心理界定标准:社会标准(违反社会准则);统计标准(偏高平均分);个体不舒服感(倍感压力难以承受);病因与症状标准;综合标准(现实适应不良、古怪行为、情绪反应反常)变态的心理成因:①异常的生物学基础②心理学因素(消极、挫折冲突、心理防御)③行为因素④社会文化因素⑤性因素(饥渴、压抑、心理创伤) 变态心理的评估:面谈法、心理测验法、自然环境观察法、实验室测试法 性变态:对引不起常人性兴奋的物体或情景有强烈的性兴奋感或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满足性欲或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 性变态特点:①性对象倒错(恋物癖、恋童癖、恋尸癖、恋兽癖、乱伦癖)②性方式紊乱(窥阴癖、露阴癖、摩擦癖、施虐癖、受虐癖、异装癖) 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心理特征:①认知特征(认知范围狭窄;计划性、预谋性较强,犯罪计划周密)②情绪情感特征(情绪冲动性强;情感有明显的两极性;缺乏羞耻感、愧疚感、罪责感)③犯罪动机特征 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特征:①手段残忍②犯罪目的异常③再熟悉的环境中选择陌生的异性为侵害对象,无特定目标④难以自制,系列作案⑤有预谋、计划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性变态者其他违法心理特征:①动机变异,目的异常②自知有罪却难以自拔 性变态者其他违法行为特征:①有预谋有计划②在被害人的选择上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③能预知行为发生的后果,被发现后立即逃离现场④有一定的固定行为模式并系列作案 人格障碍: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异常人格 人格障碍者特征:①幼年起,青壮年较突出②无意识障碍,无智力缺陷③情感不稳定,有严重的情感障碍④意志失控,自制力差⑤对其自身人格缺陷缺乏自知,不能从挫折甚至惩罚中吸取教训⑥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⑦人格偏离具有相对稳定性,矫正困难 人格障碍的类型:①反社会型②冲动型③分裂型④偏执型⑤情感高涨或低落性⑥依赖性⑦强迫型⑧表演型⑨轻佻型⑩怪癖型 人格障碍者违法犯罪特点:①作案前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②作案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手段不隐蔽,现场多线索③犯罪是单独进行④作案手段相对稳定⑤偶发性强⑥犯罪心理难以改造反社会人格:指个体与社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相悖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反社会意识:易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反社会人格者犯罪特征:①幼年起表现出不良习惯②缺乏自我约束力,无道德和罪责感③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冲动随意④情感冷漠,不能相处⑤犯罪可能性大,易成惯犯累犯 侦查心理:指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犯罪心理画像:指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相关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画像的心理学依据和作用: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根据人的行为特点及其结果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及生活环境:为我们分析案情、刻画犯罪人的五大属性提供可靠依据。 犯罪心理画像的信息来源:犯罪人遗留在现场痕迹中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从被害人、感知人调查访问中获取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 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1.侦查阶段的作用(判断案件性质;甄别现场的伪装现象;全面准确识别犯罪嫌疑人;确定重点排查人群,缩小排查范围;有助于串并案;树立侦查员信心坚持侦查方向;确定侦查防范工作重点)2.在访问阶段的作用(协助评估案件证据的性质和价值;制定和调整访问方案;协助讯问人员串并案) 犯罪新画像的内容:1.生理属性(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特征、动作特征)2.社会属性(家庭背景、婚姻、文化、职业和经济状况、社会层次)3.地域属性(说话口音、行为习惯、方言、肤色)4.心理属性(人格、能力、情绪情感、行事风格、心理变态)5.既往犯罪属性(前科劣迹、犯罪经历、是否职业犯罪、犯罪手段及后果升级、惯技标记行为、反侦查行为)犯罪心理画像的思维顺序:1.从内向外:现场中心研究(被侵害客体、工具使用情况、行为轨迹、心理痕迹);现场外围研究(进出口情况、关联现场、反侦查行为、逃离方式、行动路线)2.由表及里:环境由表及里(一扫视一问询一踏勘,从大环境、小环境、中心现场、被侵害客体道损伤痕迹);信息由表及里(从被侵害的客体分析犯罪人;从被害人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分析犯罪人与其关系、案件性质和犯罪目的;从现场物品翻动分析其心理状态;从进出口选择分析其既往犯罪属性;从现场原始状态分析有无反抗,有无损伤) 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占有充分确实的基础性材料;对现有材料进行甄别、整理;进行犯罪行为重建;对未知名的犯罪人进行刻画,形成书面报告;犯罪心理画像的检验 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1.主体因素:生理因素(遗传素质、年龄、性别。异常生化学因素);心理因素(畸形发展的需要、有缺陷的情绪、异常的个性特征、智力因素、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因素(经常参与错误活动、习惯性的选择不良行为方式、习得并养成有害行为习惯)2.主体外因素:社会因素(宏观:不良政治因素、市场经济负效益、消极社会意识、不正社会风气、不良文化、刑法负效应;微观: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缺陷、不良从业因素);自然因素(地域环境因素、季节与天气因素、生活周期因素);情境因素(被害人态度和行为、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犯罪现场气氛、犯罪机遇)。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特征:科际整合的研究取向、注重实证研究、研究的深层次性、重新重视犯罪人生理因素的研究、研究与应用相结合。 大陆学者的理论观点:内外因素论、聚合效应论、综合动因论、结构论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采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的原则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心理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数量统计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心理分析法: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为选择正确的办案方法和途径服务的方法

大学生犯罪心理学(作业)

大学生犯罪预防 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伏罪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犯罪 引言 大学生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是破案难度增加;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题 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 A、反社会意识 B、错误的法律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 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隐密性 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 A、良知冲突 B、角色冲突 C、利益冲突 D、趋避冲突 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 B、人格 C、气质 D、情绪 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 ) A、本能论 B、追求完美论 C、挫折-攻击论 D、潜意识理论 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 A、互补性 B、习惯性 C、倾向性 D、强制性 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 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 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 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认同作用 D、转移作用 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 A、常态心理犯罪 B、诈骗型犯罪 C、愚昧型犯罪 D、贪污受贿型犯罪 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一、案例简介 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 (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 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2)马加爵犯罪心理特征 1.犯罪人人格的扭曲 从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情况看,他的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2.犯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扭曲的道德观 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不难看出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自然也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最终同学的责备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但犯罪人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是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犯罪心理学论文

浅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李政彤,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 ) 摘要: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 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暴力型犯罪是指以强暴手 段侵害他人人身和公民财产等权利的行为。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文章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 暴力犯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 他们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这些处于花季年龄的少年,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使其远离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社会因素,法制宣传......... 前言: 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诸多便捷之外更使得犯罪的手段及类型愈加多样化,各国犯罪人年龄也逐年降低。未成年人犯罪 ,特别是暴力犯罪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毒瘤”。尽管我国公安机关近几年实施各种预防手段,打击未成年人犯罪,但效果甚微。 正文: 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为医疗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当今社会医疗保健体系完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 于是,人的生理发育自然早于从前。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与触手可及的大量信息之间产生矛盾。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爱冲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他人的教唆和蛊惑,或是模仿,学习接触到的不良知识,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特别是暴力犯罪。 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手段来说 ,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 ,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 ,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 ,例如网络犯罪等。 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 ,不断向着严重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大致如下 :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在 随 社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作业) 姓名:李晓阳 班级:2013级应用心理学班 学号:20130124152 课程教师肖大兴

18岁少年连伤数人被逮捕 一、基本案例介绍: 小A(由于该案例为笔者亲自撰写且真实发生在笔者的身边,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案例介绍及其后分析中所涉及人名、地名均为化名。),男。2015年6月,因打伤数人在家中被警察逮捕。小A因为出生时哭闹程度远远强于同龄婴儿,父母带其去算命。算命的老太太说他将是他们全家人的克星,一生不会富贵。于是父母让他从小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有一个哥哥,哥哥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7岁时因想吃米饭(当时他和爷爷吃的是很粗糙、难以下咽的玉米饭,他的父母吃的是大米)盗取邻居家的钱被当场抓获,被要求磕头认错,邻居将其行为大肆宣传,父母不管不顾。11岁时因连续四个晚上去邻居家鸡圈偷鸡被发现被当众扇耳光,要求赔偿1000元,父母罚其在露天院子的地板上跪了一夜(冬天),不帮忙偿还赔偿,爷爷不得已卖掉猪帮其还款。16岁时喝醉用酒瓶打伤一名下晚自习回家的女生小B,被女生父母诬陷强奸要求赔偿20000元,父母不予理会,半夜砸开家里放钱的柜子,盗走父母所有积蓄“还债”(剩余的钱给爷爷买了被子和粮食),小A之所以不顾一切还债是因为他对划伤小B的脸有所愧疚而不是承认其强奸了小B,但小B父母向外宣称小A是因为强奸了小B而违逆父母盗取钱财。父母不帮其解释,反而向外宣称小A就是灾星。18岁时由于父母不愿意出钱给爷爷治病,爷爷病死在寒冷的茅草屋中。父母为了避免麻烦在茅草屋里随意挖了一个小坑把爷爷埋掉。小A 因在镇上高中读高二,月末才能回家,所以一个月后才知道爷爷去世。父亲将爷爷死时邻居给的礼金(当地一种风俗,人死后给其家人礼金冲走晦气以示安慰。)和爷爷养的猪(小A的学费、生活费来源)变卖所得的钱全部给哥哥娶妻用(当地风俗,人死百天之内结婚为大喜),并要求小A退学挣钱养家。小A不依,回学校的时候父亲将他从车上拖下来拳脚相加并口出恶言伤害小A。愤怒不已的小A抓起一根铁棍猛砸父亲的身体,将父亲打成重伤,4根肋骨断裂。母亲、和哥哥阻止、均被打成不同程度重伤。三名来劝架的邻居也被打伤,其中一名被铁棍击中要害部位,被迫切除睾丸。二、犯罪心理特征 激情伤人,即本无任何伤人之意,但在受害者的刺激、挑逗下失去理智,失控而重伤他人。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1 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2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3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犯罪:、5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67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8 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9 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10触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11。

指不同: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犯罪心理结构类型12。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 有的不同犯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罪心理状况的特点。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犯罪动机是 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动机、 13 是犯罪心 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5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累犯:14年内再犯应当 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 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犯罪心理15 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 理倾向。: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 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团伙犯罪16 体的总称。:是指在掌 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犯罪心理矫正17成为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守法的公民。: 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内省疗法18 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二、填空题、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1 :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依犯罪经历的差异,2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渐变型、突变型、机遇 型3 、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定型化阶

《犯罪心理学》笔记 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 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 (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性质: 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 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 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3、测验法 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 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 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 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