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相法测定渗碳层深度计算方法初探

用金相法测定渗碳层深度计算方法初探
用金相法测定渗碳层深度计算方法初探

渗碳层深度

渗碳层深度 渗碳层深度(Carburized case depth)就是由渗碳工件表面向内至碳含量为规定值处(一般为0。4%C)得垂直距离。渗碳层(Carburized case)就是指渗碳工件含碳量高于原材料得表层。某渗碳层深度得测量有维氏硬度法、断口法与金相法、维氏硬度法直接反映了零件得力学性能(硬度),就是国家标准指定得唯一仲裁方法,但因操作复杂效率低而较少被采用,生产中一般用断口法与金相法。断口法常用于零件炉前检查,便于控制零件出炉时间;金相法则就是渗碳后对零件进行相应热处理,通过分析热处理后得组织来判定渗碳层得深度,就是生产中常用得测试零件渗碳层深度得方法。 中文名 渗碳层深度 外文名 Carburizedcase depth 学科 冶金工程 领域 冶炼 释义 渗碳工件表面向内至碳含量得距离 应用 18Cr2Ni4WA钢 目录

2. ?维氏硬度测定法简介 3. 4总结 简介 编辑 低碳钢与合金钢渗碳时得主要区别在于低碳钢比合金钢渗层中得碳浓度要低,其组织与硬度略有不同,但对渗碳层深度测量无影响、由于渗碳层具有变化得碳浓度,其由表及里逐渐减小,退火状态得渗碳层由表及里由以下三个区域组成: ①过共析层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②共析层组织为珠光体; ③亚共析渗碳层过渡层,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逐渐减少,铁素体逐渐增加,直 到心部原始组织(珠光体+铁素体),渗碳缓冷试样渗碳层界限为出现铁素体组织,较容易区分。 飞机防扭臂销棒材料为18Cr2Ni4WA钢,要求在外径φ38、5mm得两端各40mm内渗碳,渗碳层深度为1.0~1、4mm、采用气体渗碳法对该零件进行渗碳,对渗碳后过程试样水淬打断,测定渗碳深度为1。2mm,深度符合要求,零件及随炉试样出炉。 随炉试样经正火后测定渗碳层深度为0.9mm,渗碳层深度不符合要求,零件判定为不合格。为此,针对炉前测定合格、随炉试样正火后检测为不合格,且两者测定深度相差0、3mm得情况,开展了渗碳后热处理工艺、组织与深度测试得分析与探讨[1]。 渗碳后热处理工艺与组织 编辑 渗碳后淬火及组织 渗碳过程试样φ8mm×100mm随零件经920±10℃渗碳约615min后出炉水淬打断,表面渗碳层组织为粗针状马氏体加较多得残余奥氏体与少量碳化物,而心部组织为低碳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由于淬火温度高,心部几乎没有析出铁素体。 在10~40倍得读数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断面,外层(渗碳层)就是银亮且带闪光点得一圈,内层(心部组织)为均匀得浅灰色,两者界限分明、但此法易将亚共析过渡层与心部组织交接处混为一体,造成对渗碳深度过深得误判。 渗碳后退火及组织 随炉金相试样Φ38mm×40mm经850±10℃加热并保温50~55min,随炉冷却到400℃后出炉,从表面到心部均可得到马氏体,在高碳区与基体交界处经常有针状贝氏体析出,但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界限往往不甚清晰。 渗碳后正火及组织 18Cr2Ni4WA钢试样渗碳后出炉空冷得淬透直径达Φ75mm,从表面到心部均为马氏体。其表层为高碳马氏体,心部为低碳马氏体,在高碳区与基体交界处经常有针状贝氏体

浅析透层油的质量控制

浅析透层油的质量控制 发布时间:2008-05-28 张巨功,常立峰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摘要:根据石中高速公路透层油的质量控制措施,简要分析透层油的主要技术指标、质量通病及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透层;质量;控制 透层在路面结构设计中非常不起眼,有人甚至认为它还称不上是路面结构中的一部分,但它所起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因为透层所起的作用很重要,而且非常明显。但如果透层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谈它的作用就是一句空话。下面就透层的质量控制谈几点看法: 1透层、稀浆封层的作用 透层主要有以下3个作用:一是防水下渗作用,质量较好的透层能做到基本不渗水,使从面层下渗的水沿透层表面排出,从而保证基层不唧泥、路床不积水;二是粘结作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而言,能加强基层与面层之间的粘结,使基层、面层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三是保护基层,基层是一种水泥稳定材料,在车辆的反复作用下容易扬尘、松散、透层能有效保护基层的水份散失,有利于基层强度的提高,避免基层在施工期间遭受破坏。 2透层的质量控制 2.1主要技术指标 2.1.1掺配比例 透层油一般有稀释沥青和乳化沥青两种,石中高速公路透层油采用煤油稀释沥青,基质沥青采用道路石油沥青。煤油与沥青的掺配比例是透层的一个重要参数。掺配比例是否合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另外2个重要技术指标

即粘度和渗透深度是否符合要求。掺入煤油的目的是要降低沥青粘度,以利于透层油渗透。煤油含量过高会造成3个不利影响:一是沥青含量过低,影响透层的粘结作用和防水作用;二是没有挥发的煤油随雨水流散,污染当地环境;三是煤油价格高,提高了生产成本。煤油含量过低会导致沥青含量过高,透层油粘度大,渗透效果差。 煤油掺配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掺配比例与基质沥青标号和基层密实情况相关。要达到相同的渗透深度,沥青标号越高,煤油掺量就越低;基层越密实,煤油掺量就越高。表1是一般密实条件下的几种掺配比例范围。 表1透层油中煤油掺配比例范围 石中高速公路规定采用110号沥青掺40%~50%煤油。石中高速公路基层为二灰稳定砂砾,根据施工后结果看,渗透效果比较理想。 2.1.2粘度C (S) 25.3 粘度是透层油施工工艺控制指标。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当粘度处于8~12s时,透层油的粘结作用、防水作用及渗透深度均较好。由于煤油掺配量很难测出,而粘度试验非常容易,所以可通过粘度指标来控制煤油掺配比例。当粘度值大于12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大,沥青含量大,煤油掺量偏低;当粘度值小于8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小,沥青含量少,煤油掺量偏高。 2.1.3渗透深度 渗透深度是透层施工后的效果指标,面层与基层之间的联结,就是靠透层的渗透效果。透层油的渗透深度,一般为1~2cm,影响渗透效果的因素有:

金相检验标准汇总表

金相检验标准 GB/T 10561-89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GB/T 10561-2005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GB/T 1979-2001 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GB/T 6394-2002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 6394-2002 系列图I(无孪晶晶粒++浅腐蚀100×) GB/T 6394-2002 系列图Ⅱ(有孪晶晶粒++浅腐蚀+100×) GB/T 6394-2002 系列图Ⅲ(有孪晶晶粒+深腐蚀75×) GB/T 6394-2002 系列图Ⅳ(钢中奥氏体晶粒++渗碳法100×) GB 224-1987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GB 226-1991 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 GB 2828-1987 逐批检查记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 4236-1984 钢的硫印检验方法 GB 16840.4-1997 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4部分:金相法 GB/T 9450-2005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GB/T 13298-1991 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18876.1-2002 应用自动图像分析测定钢和其他金属中金相组织、夹杂物含量和级别的标准试验方法第1部分 GB/T 4340.1-1999 金属维氏硬度第一部分:试验方法 GB/T 14999.4-94 高温合金显微组织试验方法 GB/T 230.1-2004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第1 部分: 试验方法( A, B, C, D, E, F, G, H, K, N, T 标尺) GB/T 231.1-2002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第1 部分: 试验方法 GB/T 3488-1983 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 GB/T 3489-1983 硬质合金孔隙度和非化合碳的金相测定 GB/T 4194-1984 钨丝蠕变试验,高温处理及金相检查方法 GB/T 5617-1985 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GB/T 6401-1986 铁素体奥氏体型双相不锈钢中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 GB/T 7216-1987 灰铸铁金相 GB/T 8493-1987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金相 GB/T 8755-1988 钛及钛合金术语金相图谱 GB/T 9441-1988 球墨铸铁金相检验 GB/T 9450-1988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GB/T 9451-1988 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GB/T 11809-1998 压水堆核燃料棒焊缝金相检验 GB/T 13305-1991 奥氏体不锈钢中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 GB/T 13320-1991 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 GB/T 13925-1992 铸造高锰钠金相 GB/T 17455-1998 无损检测表面检查的金相复制件技术 GB 1814-1979 钢材断口检验方法 GB 2971-1982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断口检验方法 GB/T 7998-2005 铝合金晶间腐蚀测定方法 GB/T 1298-2008 碳素工具钢 GB/T 1299-2000 合金工具钢

渗碳层深度

渗碳层深度 渗碳层深度(Carburized casedepth)就是由渗碳工件表面向内至碳含量为规定值处(一般为0、4%C)得垂直距离。渗碳层(Carburizedcase)就是指渗碳工件含碳量高于原材料得表层。某渗碳层深度得测量有维氏硬度法、断口法与金相法.维氏硬度法直接反映了零件得力学性能(硬度),就是国家标准指定得唯一仲裁方法,但因操作复杂效率低而较少被采用,生产中一般用断口法与金相法。断口法常用于零件炉前检查,便于控制零件出炉时间;金相法则就是渗碳后对零件进行相应热处理,通过分析热处理后得组织来判定渗碳层得深度,就是生产中常用得测试零件渗碳层深度得方法。 中文名 渗碳层深度 外文名 Carburized case depth 学科 冶金工程 领域 冶炼 释义 渗碳工件表面向内至碳含量得距离 应用 18Cr2Ni4WA钢 目录

2. ?维氏硬度测定法简介 3. 4总结 简介 编辑 低碳钢与合金钢渗碳时得主要区别在于低碳钢比合金钢渗层中得碳浓度要低,其组织与硬度略有不同,但对渗碳层深度测量无影响。由于渗碳层具有变化得碳浓度,其由表及里逐渐减小,退火状态得渗碳层由表及里由以下三个区域组成: ①过共析层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②共析层组织为珠光体; ③亚共析渗碳层过渡层,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逐渐减少,铁素体逐渐增加,直 到心部原始组织(珠光体+铁素体),渗碳缓冷试样渗碳层界限为出现铁素体组织,较容易区分. 飞机防扭臂销棒材料为18Cr2Ni4WA钢,要求在外径φ38、5mm得两端各40mm内渗碳,渗碳层深度为1、0~1、4mm。采用气体渗碳法对该零件进行渗碳,对渗碳后过程试样水淬打断,测定渗碳深度为1、2mm,深度符合要求,零件及随炉试样出炉。 随炉试样经正火后测定渗碳层深度为0、9mm,渗碳层深度不符合要求,零件判定为不合格。为此,针对炉前测定合格、随炉试样正火后检测为不合格,且两者测定深度相差0、3mm得情况,开展了渗碳后热处理工艺、组织与深度测试得分析与探讨[1]。 渗碳后热处理工艺与组织 编辑 渗碳后淬火及组织 渗碳过程试样φ8mm×100mm随零件经920±10℃渗碳约615min后出炉水淬打断,表面渗碳层组织为粗针状马氏体加较多得残余奥氏体与少量碳化物,而心部组织为低碳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由于淬火温度高,心部几乎没有析出铁素体。 在10~40倍得读数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断面,外层(渗碳层)就是银亮且带闪光点得一圈,内层(心部组织)为均匀得浅灰色,两者界限分明。但此法易将亚共析过渡层与心部组织交接处混为一体,造成对渗碳深度过深得误判。 渗碳后退火及组织 随炉金相试样Φ38mm×40mm经850±10℃加热并保温50~55min,随炉冷却到400℃后出炉,从表面到心部均可得到马氏体,在高碳区与基体交界处经常有针状贝氏体析出,但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界限往往不甚清晰. 渗碳后正火及组织 18Cr2Ni4WA钢试样渗碳后出炉空冷得淬透直径达Φ75mm,从表面到心部均为马氏体。其表层为高碳马氏体,心部为低碳马氏体,在高碳区与基体交界处经常有针状贝氏体析出,故渗碳深度得测定一般就是从表面直到贝氏体结束处,但在金相显微镜下其界限仍然模糊。

渗碳淬火热处理工艺

渗碳淬火工艺 1、钢的淬火 钢的淬火与回火是热处理工艺中最重要,也是用途最广泛的工序。淬火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为了消除淬火钢的残余应力,得到不同强度,硬度和韧性配合的性能,需要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所以淬火和回火又是不可分割的、紧密衔接在一起的两种热处理工艺。淬火、回火作为各种机器零件及工、模具的最终热处理是赋予钢件最终性能的关键工序,也是钢件热处理强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淬火的定义和目的 把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这种热处理操作称为淬火。钢件淬火后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图4为渗碳齿轮20CrNi2Mo材料淬火、回火工艺。 温830℃ 度 ℃油 冷200℃ 8 空冷 时间h 图4 渗碳齿轮20CrNi2Mo材料淬火、回火工艺 淬火的目的一般有: 1.1.1 提高工具、渗碳工件和其他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例如高速工具钢通过淬火回火后,硬度可达63HRC,且具有良好的红硬性。渗碳工件通过淬火回火后,硬度可达58~63HRC。 1.1.2 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又称调质)之后获得良好综合力学性能。例如汽车半轴经淬火和高温回火(280~320HB)及外圆中频淬火后,不仅提高了花键耐磨性,而且使汽车半轴承受扭转、弯曲和冲击载荷能力(尤其是疲劳强度和韧性)大为提高。 淬火时,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是水、盐水、碱水和油等。通常碳素钢用水冷却,水价廉易得,合金钢用油来冷却,但对要求高硬度的轧辊采用盐水或碱水冷却,辊面经淬火后硬度高而均匀,但对操作要求非常严格,否则容易产生开裂。 1.2 钢的淬透性 2.2.1 淬透性的基本概念 所谓钢材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即钢材淬透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顶端淬火法)淬火获得的有效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透性是每种钢材所固有的属性,淬硬层愈深,就表明钢的淬透性愈好,例如45、40Cr 、42CrMo钢三种

金相试验有关标准

金相试验标准2008-01-03 15:49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金相试验标准 1 GB/T 226-1991 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 2 GB/T 1979-2001 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3 GB/T 4236-198 4 钢的硫印检验方法 4 GB/T 1814-1979 钢材断口检验法 5 GB/T 2971-1982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断口检验方法 6 YB/T 731-19870 塔型车削发纹检验法 7 YB/T 4002-1992 连铸钢方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8 YB/T 4003-1991 连铸钢板坯缺陷硫印评级图 9 YB/T 4061-1991 铁路机车、车轴用车轴(含硫印缺陷评级图) 10 CB/T 3380-1991 船用钢材焊接接头宏观组织缺陷酸蚀试验法 (2) 基础标准 1 GB/T/T13298-91 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2 GB/T224-1987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3 GB/T10561-1988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 4 GB/T 6394-2002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5 GB/T/T13299-1991 钢的显微组织(游离渗碳体、带状组织及魏氏组织)评定方法 6 GB/T/T13302-1991 钢中石黑碳显微评定方法 7 GB/T4335-1984 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 8 JB/T/T5074-1991 低、中碳钢球化体评级 9 ZBJ36016-1990 中碳钢与中碳合金结构钢马氏体等级 10 DL/T 652-1998 金相复型技术工艺导则 (3) 不锈钢 1 GB/T6401-86 铁素体奥氏体型双相不锈钢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 2 GB/T1223-75 不锈耐酸钢晶间腐蚀倾向试验方法 3 GB/T1954-80 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焊缝铁素体含量测量方法 4 GB/T/T13305-91 奥氏体不锈钢中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 (4) 铸钢 1 GB/T8493-87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金相 2 TB/T/T2451-9 3 铸钢中非金属夹杂物金相检验 3 TB/T/T2450-93 ZG230-450铸钢金相检验 4 GB/T/T13925-92 高锰钢铸件金相 5 GB/T5680-85 高锰钢铸件技术条件(含金相组织检验) 6 YB/T/T036.4-92 冶金设备制造通用技术条件高锰钢铸件(高锰钢金相组织检验) 7 JB/T/GQ0614-88 熔模铸钢ZG310-570正火组织金相检验 (5) 化学热处理及感应淬火 1 GB/T11354-89 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 2 GB/T9450-88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3 QCn29018-91 汽车碳氮共渗齿轮金相检验 4 JB/T4154-8 5 25MnTiBXt钢碳氮共渗齿轮金相检验标准

钢的渗碳硬化深度的检测方法

钢的渗碳硬化深度的检测方法 1.适用范围此规格规定了钢的渗碳淬火或碳氮共渗淬火时的硬化层深度(以下,称硬化 层)的检测方法。 备注:1 此规格出自以下规格 JIS B 0601 表面粗糙度—定义及表示 JIS G 0201 钢铁用语(热处理) JIS G 0202 钢铁用语(试验) JIS Z 2244 维氏硬度检测方法 JIS Z 2244 洛氏硬度检测方法 2 与此规格相对应的国际规格如下所示。 ISO 2639: 1982 Steel-Determin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effective depth of carburized and hardness case 3 附表是有效硬化层深度的辅助检测方法。 2.用语的定义此规格使用的主要用语的定义,除出自JIS G 0201 及JIS G 0202 之外,还出 自以下几项 (1)有效硬化层深度淬火后,或用不超过200℃的温度进行挥霍的硬化层的表面开始,到 表1所示的界限硬度的位置的距离。但是,关于非硬化区域的硬度超 出维氏硬度450时,根据双方协议,也可以使用超出维氏硬度550(维 氏硬度25刻度的)界限硬度。 (2)全硬化层深度从硬化层的表面开始,到硬化层与素材的物理性质或是化学性质几乎没有 差异时的位置的距离。 备注:这里所说的物理性质用硬度,化学性质用宏观组织来判定。 (3)硬度推移曲线从硬化层表面开始的,表示垂直距离和硬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3.测定方法的种类 3.1硬度试验测定方法对试验块的断面通过硬度检测来测定硬化层深度的方法。 3.2宏观组织试验测定方法吧试验块的断面腐蚀后,在低倍率的放大镜下进行观察,测定 硬化层深度的检测方法。 备注:硬化层深度的检测方法,一般使用硬度试验的测定方法,要是简单一点的话,就 用宏观组织试验测定方法。 4.试验品试验品原则上使用产品本身。但是,不得已时也可以使用与产品同种条件下的同 一钢种的钢材。 5.硬度试验检测方法 5.1 把试验品沿与硬化层垂直的方向切开,把切开面研磨后作为被检测面。切割或是研磨时, 注意不要对被检测面的硬度造成影响,同时,不要使边部变圆。 5.2 关于被检测面,根据JIS Z 2244 的维氏硬度试验或由双方协定进行洛氏试验力 硬度试验,制作硬度推移曲线,根据此曲线测定有效硬化层或是全硬层 深度。这时,维氏硬度试验的试验荷重,原则上使用2.9N.但是,如 有必要,也可使用0.98~98.1N的荷重。 5.3 硬度推移曲线的制作,如下所示。 (1)在需要做测定的被检测面,沿与表面相垂直的直线,依次检测硬度,制作硬度推移曲

渗层厚度的测定

金相法渗层厚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渗碳、渗氮工艺及渗碳后热处理的组织特征。 2)掌握金相法测定渗层深度的方法。 二、原理概述 渗碳是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到单相奥氏体区,保温一定时间使碳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层的热处理工艺。渗碳的目的是使钢件获得硬而耐磨的表面,同时又使心部保持一定的韧性和强度。对于进行渗碳的钢材是碳的质量分数一般都小于0.3%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渗碳后的工件主要用于受严重磨损和较大冲击载荷的零件,如齿轮、曲轴、凸轮轴等。渗碳温度一般取860~930℃,不仅使钢处于奥氏体状态,而又不使奥氏体晶粒显著长大。近年来,为了提高渗碳速度,也有将渗碳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的,渗碳层的深度根据钢件的性能要求决定,一般为l mm左右。按照渗碳介质的状态,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气体渗碳三种,常用固体和气体渗碳。 渗氮又称氮化,是指向钢的表面层渗入氮原子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表面层的硬度与耐磨性以及提高疲劳强度、抗腐蚀性等。传统的气体渗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动的氨气并加热,保温较长时间后,氨气热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不断吸附到工件表面,并扩散渗入工件表层内, 渗入钢中的氮一方面由表及里与铁形成不同含氮量的氮化铁,一方面与钢中的合金元素结合形成各种合金氮化物,特别是氮化铝、氮化铬。这些氮化物具有很高的硬度、热稳定性和很高的弥散度,因而可使渗氮后的钢件得到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抗咬合性、抗大气和过热蒸汽腐蚀能力、抗回火软化能力,并降低缺口敏感性。与渗碳工艺相比,渗氮温度比较低,因而畸变小,但由于心部硬度较低,渗层也较浅,一般只能满足承受轻、中等载荷的耐磨、耐疲劳要求,或有一定耐热、耐腐蚀要求的机器零件,以及各种切削刀具、冷作和热作模具等。渗氮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目前生产中多采用气体渗氮法。 1.渗碳工艺 将渗碳件置入具有活性碳气氛中加热到860~930℃,保温一定时间,再将渗碳后的钢件按照性能要求不同,进行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有直接淬火、一次淬火和二次淬火三种。2.渗碳及渗碳淬火后的金相组织 钢在渗碳后因冷却方式不同,可得到平衡状态的组织或非平衡状态的组织。 (1)平衡状态的渗碳组织、 钢渗碳缓冷后的显微组织符合铁一碳平衡相图,表面到中心依次是过共析区、共析区、亚共析区和原始组织(图1是20钢渗碳后的平衡组织)。渗碳的过程是碳原子在γ-Fe中 的扩散过程。

渗碳层深度

渗碳层深度 令狐采学 渗碳层深度(Carburized case depth)是由渗碳工件表面向内至碳含量为规定值处(一般为0.4%C)的垂直距离。渗碳层(Carburized case)是指渗碳工件含碳量高于原材料的表层。某渗碳层深度的测量有维氏硬度法、断口法和金相法。维氏硬度法直接反映了零件的力学性能(硬度),是国家标准指定的唯一仲裁方法,但因操作复杂效率低而较少被采用,生产中一般用断口法和金相法。断口法常用于零件炉前检查,便于控制零件出炉时间;金相法则是渗碳后对零件进行相应热处理,通过分析热处理后的组织来判定渗碳层的深度,是生产中常用的测试零件渗碳层深度的方法。 中文名 渗碳层深度 外文名 Carburized case depth 学科 冶金工程 领域 冶炼 释义 渗碳工件表面向内至碳含量的距离

应用 18Cr2Ni4WA钢 目录 1. 1 简介 2. 2 渗碳后热处理工艺与组织 3. ?渗碳后淬火及组织 4. ?渗碳后退火及组织 5. ?渗碳后正火及组织 简介 编辑

低碳钢与合金钢渗碳时的主要区别在于低碳钢比合金钢渗层中的碳浓度要低,其组织和硬度略有不同,但对渗碳层深度测量无影响。由于渗碳层具有变化的碳浓度,其由表及里逐渐减小,退火状态的渗碳层由表及里由以下三个区域组成: ①过共析层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②共析层组织为珠光体; ③亚共析渗碳层过渡层,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逐渐减少,铁素体逐渐增加,直到心部原始组织(珠光体+铁素体),渗碳缓冷试样渗碳层界限为出现铁素体组织,较容易区分。 飞机防扭臂销棒材料为18Cr2Ni4WA钢,要求在外径φ38.5mm 的两端各40mm内渗碳,渗碳层深度为1.0~1.4mm。采用气体渗碳法对该零件进行渗碳,对渗碳后过程试样水淬打断,测定渗碳深度为1.2mm,深度符合要求,零件及随炉试样出炉。 随炉试样经正火后测定渗碳层深度为0.9mm,渗碳层深度不符合要求,零件判定为不合格。为此,针对炉前测定合格、随炉试样正火后检测为不合格,且两者测定深度相差0.3mm的情况,开展了渗碳后热处理工艺、组织与深度测试的分析与探讨[1] 。渗碳后热处理工艺与组织 编辑 渗碳后淬火及组织 渗碳过程试样φ8mm×100m m随零件经920±10℃渗碳约615min后出炉水淬打断,表面渗碳层组织为粗针状马氏体加较多

表面渗碳处理介绍

表面渗碳处理介绍 表面渗碳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方式,渗碳可以使零件表层得到高含碳量和一定 的浓度梯度,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而心部仍保持良好的塑性及韧性。渗碳主要用于表面耐磨而承受冲击负荷的零件,用于处理低碳钢及低碳合金的 零件,如机床主轴、风动工具,汽车、拖拉机齿轮。 一般常见渗碳方式有以下三种: 1、固体渗碳:将零件和固体渗碳剂装入密封的渗碳箱中,在炉中加热至 900℃~950℃,保温足够长时间,活性碳原子渗入零件表层形成一定厚度的渗碳层。 2、气体渗碳:将零件置于密封的渗碳炉中,加热至900℃~950℃,向炉内加入易分解的有机液体(煤油、苯、甲醇)或直接通入渗碳气体(煤气、石油液化气等)产生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中形成渗碳表面。 3、液体渗碳:用液体介质(如碳化硅、成品渗碳剂)进行渗碳。 发布于:2008年11月10日 09:03:00 表面渗碳处理介绍 表面渗碳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方式,渗碳可以使零件表层得到高含碳量和一定 的浓度梯度,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而心部仍保持良好的塑性及韧性。渗碳主要用于表面耐磨而承受冲击负荷的零件,用于处理低碳钢及低碳合金的 零件,如机床主轴、风动工具,汽车、拖拉机齿轮。 一般常见渗碳方式有以下三种: 1、固体渗碳:将零件和固体渗碳剂装入密封的渗碳箱中,在炉中加热至 900℃~950℃,保温足够长时间,活性碳原子渗入零件表层形成一定厚度的渗碳层。 2、气体渗碳:将零件置于密封的渗碳炉中,加热至900℃~950℃,向炉内加入易分解的有机液体(煤油、苯、甲醇)或直接通入渗碳气体(煤气、石油液化气等)产生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中形成渗碳表面。 3、液体渗碳:用液体介质(如碳化硅、成品渗碳剂)进行渗碳。 发布于:2008年11月10日 09:03:00

透层、封层、粘层施工要求

一、说明 根据设计以及《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在青临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中分别设计有透层、下封层以及粘层油。透层就是指在半刚性基层上部为了增强半刚性基层与沥青层得粘结而洒布得乳化沥青,透层油要求能够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下封层得目得就是防止渗透入路面得水分继续下渗进入半刚性基层,采用单层热沥青表处;粘层油设置于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以增强沥青层间得粘结,采用乳化沥青.本指导意见仅针对于青临高速公路,指导意见未提及部分以招标文件与《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为准. 二、技术要求 2、1透层油 青临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水稳基层必须喷洒透层油,透层油宜在两层水稳基层施工完毕后表面稍干但未硬化状态下立即喷洒,透层油应采用沥青含量不低于50%得慢裂阴离子或非离子乳化沥青,洒布量控制在1、2±0、2Kg/m2(乳化沥青总量),可以通过进行试洒确定。喷 洒后应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透入基层得深度不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得质量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3、2对PA—2 与PN—2得技术要求。 2、2下封层 为了更好得防止水分下渗以及与沥青层得更好粘结,要求水稳基层与沥青层之间设置下封层,下封层应于沥青层铺筑前一天施工,下封层采用单层热沥青表处.采用与面层基质沥青相同得70-A级热沥青,洒布量为1、1-1、3Kg/m2,同步洒布采用0、4%沥青用量进行预拌得5-10mm碎石,洒布量为7-9Kg/m2(具体应通过试验确定)。对透层油与下封层得沥青总应控制在1、6—1、8Kg/m2。 2、3 粘层油 沥青层之间应当喷洒粘层油,粘层油应采用沥青含量不低于50%得快裂阳离子乳化沥青,应当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3、2对PC—1得技术要求, 其洒布量为0、4Kg/m2(乳液总量)。 三、施工要求 3、1 共同要求 透层油、下封层与粘层油得喷洒统一使用智能沥青洒布车,应根据所洒布材料选择合适得喷嘴,确保喷洒得沥青成均匀雾状,沥青洒布车喷洒时应保持稳定得速度与喷洒量,同时应当调整喷油管得高度使同一地点接受2—3个喷油嘴喷洒得沥青。喷洒得沥青应当均匀,不得有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得要补洒,过量得应当清除。沥青喷洒过程中严禁一切车辆与行人通过.喷洒区附近得结构物或其她已施工部位应当加以保护,以免溅上沥青受到污染。洒布车喷洒完一个车道停车后,应当用油槽接住排油管滴下得沥青,以防止局部沥青过多。 3、2 透层油

金相检测国家标准汇总

金相检测国家标准汇总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检验类别 1、金属平均晶粒度【001】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 GB 6394-2002 【010】铸造铝铜合金晶粒度测定…GB 10852-89 【019】珠光体平均晶粒度测定…GB 6394-2002 【062】金属的平均晶粒度评级…ASTM E112 【074】黑白相面积及晶粒度评级…BW 2003-01 【149】彩色试样图像平均晶粒度测定…GB 6394-2002 【304】钨、钼及其合金的烧结坯条、棒材晶粒度测试方法(面积法) 【305】钨、钼及其合金的烧结坯条、棒材晶粒度测试方法(切割线法) 【322】铜及铜合金_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YS/T 347-2004 【328】彩色试样图像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2 2、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002】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GB 10561-89 【252】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GB/T 10561-2005/ISO 4967:1998 3、贵金属氧化亚铜金相检验【003】贵金属氧化亚铜金相检验…GB 3490-83 4、脱碳层深度测定【004】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GB/T 224-2008 【130】脱、渗碳层深度测定…GB 224-87 5、铁素体晶粒延伸度测定【005】铁素体晶粒延伸度测定…GB 4335-84 6、工具钢大块碳化物评级【006】工具钢大块碳化物评级…GB 4462-84 7、不锈钢相面积含量测定【007】不锈钢相面积含量测定…GB 6401-86 8、灰铸铁金相【008】铸铁共晶团数量测定…GB 7216-87 【056】贝氏体含量测定…GB 7216-87 【058】石墨分布形状…GB 7216-87 【059】石墨长度…GB 7216-87 【065】珠光体片间距…GB 7216_87 【066】珠光体数量…GB 7216_87 【067】灰铸铁过冷石墨含量…SS 2002-01 【185】碳化物分布形状…GB 7216-87 【186】碳化物数量…GB 7216-87 【187】磷共晶类型…GB 7216-87 【188】磷共晶分布形状…GB 7216-87 【189】磷共晶数量…GB 7216-87 【190】基本组织特征…GB 7216-87 【235】石墨长度(自动分析)…GB 7216-87 【251】灰铸铁多图多模块评级:石墨分布&石墨长度&基体组织&共晶团【255】灰铸铁金相_基本组织特征(灰度法) 【256】石墨分布&石墨长度&基体组织&共晶团(灰度法)…GB 7216-87 【316】灰铁金相等级图_石墨类型…SS 2007-6 【317】灰铁金相等级图_石墨尺寸…SS 2007-7 【318】灰铁金相等级图_铁素体的大约百分含量…SS 2007-8 【319】灰铁金相等级图_珠光体的大概间隔…SS 2007-9

渗碳件质量检查

渗碳件质量检查 零件渗碳前的检验: 1.根据GB699-88《优质碳素钢技术条件》和GB3077-88《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等标准,对零件材质进行分析,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报告 2.零件表面不得有刀迹,尖锐角、氧化、生锈等,表面粗糙度应低于Ra3.2μm 3.零件内部应无偏析、疏松等缺陷,原材料带状组织应≤2~3级,魏氏组织≤1级,晶粒度≥5级 渗碳层总深度检验: 1.渗碳层总深度≤0.3mm的渗碳件,按GB9451-88《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的具体规定进行检验,常用显微组织测量法和显微硬度测量法 1)显微组织测量法是零件热处理后导致零件表层和心部显微组织的变化,测定零件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 2)显微硬度测量法是零件经热处理后导致零件表面至心部“维氏显微硬度” 的变化,测定零件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 2.日常生产渗碳层总深度一般用金相法检验,试样应是退火的平衡状态。 碳素钢渗碳层总深度为过共析层+共析层+1/2过渡层之间的垂直距离;合金钢渗碳层总深度为过共析层+共析层+全部过渡层(过共析层+共析层应为总渗碳层深的60%~70%)之间的垂直距离 3.渗碳工艺过程中间检验以试样为主,常用断口目测法和磨片蚀显法 断口目测法是将渗碳中间试样出炉后淬火打断观察断口,渗碳层为银白色瓷状,未渗碳部分为暗灰色纤维状,交界处的碳质量分数约为0.4%,此处至表面的垂直距离即定为渗碳层下限深度 磨片蚀显法是将渗碳中间试样(淬火或正火状态均可)断面磨平用体积分数为4%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几秒钟后,出现黑圈,黑圈厚度即为粗略的渗碳层下限深度 4.同一批零件,渗碳层深度的波动,必须在图样规定的范围内同一零件渗碳层深度的波动范围是图样规定波动范围的1/2 碳深度梯度检验: 1.日常生产检验,可以用碳浓度(质量分数的)梯度和硬度的梯度检验互补,但质量仲裁应以硬度梯度(至心部硬度降)为准 2.常用剥层法,剥层检验交界处的碳的质量分数为0.4%,剥层在表面0.1mm内,碳浓度(质量分数)应达到图样要求,一般以0.8%~1.0%为合格,碳深度梯度过渡过应平缓,不得出现陡坡,浅层渗碳允许表面碳的质量分数低于0.8% 渗碳层淬火前的组织检验: 1.渗碳层淬火前的组织应是珠光体+碳化物+少量铁素体

齿轮表面渗碳及渗碳深度

仪器在400倍以上的放大倍数下测量压痕。 测定应在各方约定的位置上,在制备好的试样表面上的两条或更多条硬化线上进行,并绘制出每一条线的硬度分布曲线 二.齿轮固体渗碳工艺 (一)渗碳剂的成份及其作用: 固体渗碳剂主要是由木炭粒和碳酸盐(BaCO3或Na2CO3等组成。木炭粒是主渗剂,碳酸盐是催渗剂。 木炭颗粒均匀,并要求3—6mm左右的占80%,1—3mm左右占20%左右,1mm以下的不大于1%,如果是大零件渗碳,大颗粒木炭应多些,小零件,小颗粒应多些。常用的渗碳剂成份如表1所示。 常用渗碳剂的成份 渗碳加热时,炭与其间隙中的氧作用(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2C+O2—→2CO 一氧化碳在渗碳条件下,是不稳定的。活性碳原子被钢件表面吸收,并向内部扩散。整个反反应过程可用下式示意表示:C+CO2—→2CO—→CO2+[C]单独用木炭进行渗碳,周期长,效果差,为了增加渗碳剂的活性,增加活性碳原子数量,一般加入一定数量的碳酸盐作为催渗剂。催渗剂在高温下与木碳产生如下反应:BaCO3+C—→BaO2+CO Na2CO3 + C(木炭) —→ Na2O + 2CO 2CO —→ CO2 + [C]渗碳过程中,木炭受到了烧损,但催渗剂分解氧化物,在开箱冷却时与空气接触,如按下方程式进行还原,这使催渗剂消耗大为减少。BaO+CO2—→BaCO3,Na2O+CO2—→Na2CO3 为了提高催渗剂再生效果,在此介绍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将高温下倒出来的渗碳剂,立刻用水喷洒(水的重量是渗碳剂重量的4—5%)。通过这样的处理,碳酸盐可得较完全的再生,其原因是:BaO+CO2—→BaCO3这个过程随温度下降而缓慢,如果在高温下喷水,就能使BaO变成氢氧化钡,而氢氧化钡向碳酸钡转变

渗碳与渗氮的区别

钢的渗碳和渗氮 钢的渗碳---就是将低碳钢在富碳的介质中加热到高温(一般为900--950C),使活性碳原子渗入钢的表面,以获得高碳的渗层组织。随后经淬火和低温回火,使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及疲劳抗力,而心部仍保持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渗碳钢的化学成分特点 (1)渗碳钢的含碳量一般都在0.15--0.25%范围内,对于重载的渗碳体,可以提高到0.25--0.30%,以使心部在淬火及低温回火后仍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但含碳量不能太低,否则就不能保证一定的强度。 (2)合金元素在渗碳钢中的作用是提高淬透性,细化晶粒,强化固溶体,影响渗层中的含碳量、渗层厚度及组织。在渗碳钢中通常加入的合金元素有锰、铬、镍、钼、钨、钒、硼等。 常用渗碳钢可以分碳素渗碳钢和合金渗碳钢两大类。 (1)碳素渗碳钢中,用得最多的是15和20钢,它们经渗碳和热处理后表面硬度可达56--62HRC。但由于淬透性较低,只适用于心部强度要求不高、受力小、承受磨损的小型零件,如轴套、链条等。 (2)低合金渗碳钢如20Cr、20Cr2MnVB、20Mn2TiB等,其渗透性和心部强度均较碳素渗碳钢高,可用于制造一般机械中的较为重要的渗碳件,如汽车、拖拉机中的齿轮、活塞销等。

(3)中合金渗碳钢如20Cr2Ni4、18Cr2N4W、15Si3MoWV等,由于具有很高的淬透性和较高的强度及韧性,主要用以制造截面较大、承载较重、受力复杂的零件,如航空发动机的齿轮、轴等。 固体渗碳;液体渗碳;气体渗碳---渗碳温度为900--950C,表面层w(碳)为0.8--1.2%,层深为0.5--2.0mm。 渗碳后的热处理---渗碳工件实际上应看作是由一种表面与 中心含量相差悬殊码复合材料。渗碳只能改变工件表面的含碳量,而其表面以及心部的最终强化则必须经过适当的热处理才能实现。渗碳后的工件均需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淬火的目的是使在表面形成高碳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和细粒状碳化物组织。低温回火温度为150--200C 渗碳零件注意事项: (1)渗碳前的预处理正火--目的是改善材料原始组织、减少带状、消除魏氏组织,使表面粗糙度变细,消除材料流线不合理状态。正火工艺;用860--980C空冷、179--217HBS (2)渗碳后需进行机械加工的工件,硬度不应高于30HRC。 (3)对于有薄壁沟槽的渗碳淬火零件,薄壁沟槽处不能先于渗碳之前加工。 (4)不得用镀锌的方法防渗碳。 防止渗碳方法

透层油在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应用

透层油在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09-04-03 丁烈梅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以沥青路面透层的应用为主题,结合某高速公路支线工程,详细阐述了透层的作用、材料的选用、技术指标及施工技术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功能层;透层;材料;施工技术 我国现行的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为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既然是连续体系,就要求各结构层之间保持连续状态,在基层表面以及面层间应用沥青材料形成层间功能层,避免层间滑动位移产生,保持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这些功能结构层虽然不作为路面力学计算模型中的结构层,路面计算时不计算其厚度,但这些层在路面结构中起特定的功能作用,如封层可以起防水、吸收应力及承担临时交通作用;而表面封层则用于预防性养护,可以改善路面的表面服务功能;黏层使路面面层间黏结成一体,更符合设计理论;透层则可以加强半刚性基层、无结合料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黏结。这些层不同于路面的结构层,因此把它们归为功能层。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支线工程,对透层油在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应用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1 透层的概念及作用 1.1 透层的概念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规定,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称为“透层”。 1.2透层的作用 透层一般采用乳化沥青或煤油稀释沥青为材料。特别是煤油稀释沥青,因其细度为分子量级,在黏度适当的情况下,无论任何非沥青材料基层,都可以在其表面实现理想的渗透。透层的关键是“透”。喷洒的透层油要渗透下去,基层顶面不残留油膜,也就是说透层只有渗透深度,而没有独立厚度。透

透层、封层、粘层施工方案

黄冈至鄂州高速公路团风段 HETFTJ-1合同段路面工程 透层、封层、粘层施工方案 (K0+827.850~K13+343.228)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黄冈至鄂州高速公路 团风段HETFTJ-1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2014 年7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 ..................................................................- 0 -

1、编制依据 0 2、编制范围 0 3、编制原则 0 二、工程概况........................................................................................- 0 - 三、施工准备工作.................................................................................- 1 - 1、人员、机械、材料准备 (1) 2、技术准备 (1) 3、试验准备 (1) 四、质量标准及要求 .............................................................................- 2 - 1、施工前的质量要求 (2) 2、材料及混合料试验检测标准 (3) 3、施工过程中的检测 (5) 4、施工完成后的检测 (5) 五、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6 - 1、透层施工工艺及方法 (6) 2、封层施工工艺及方法 (7) 3、粘层施工工艺及方法 (9) 4、施工注意事项 (10) 六、质量保证措施............................................................................... - 10 - 1、组织保证措施 (10) 2、思想保证措施 (11)

渗碳

气体渗碳 气体渗碳是比较完善和经济的渗碳方法,它的主要优点如下: ①它不需要渗碳箱,零件直接加热,生产周期较短。 ②易于控制渗碳气氛,产品质量较稳定。 ③便于直接淬火,便于实现自动化。 ④周围环境清洁,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但是,气体渗碳一般需要专门的设备,因而影响了普遍推广使用。 气体渗碳所采用的炉子,一般有连续式无马弗炉和井式炉。一般中,小批量生产的工厂,大都采用井式渗碳炉进行气体渗碳。渗薄时,把零件装于用耐热钢诸如此类料筐内。放入炉膛中,密封加热,然后输入氢把有机液体(煤油、苯、酒精、丙酮等)滴入炉内。滴入剂的种类很短而以煤油应用得最广泛,因价格便宜,来源充分,且有很强的渗碳能力,可满足渗碳要求。 (一) 气体渗碳的基本原理 煤油滴入渗碳炉后,经过高温热裂分解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氧(O2),氢(H2)和饱和碳氢化合物(CnH2n+2)及不饱和碳氢合化物(CnH2n)等多种混合气体。气体渗碳主要利用其中一氧化碳,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和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靠这些气体在渗碳温度分解得到原子状态的碳而产生渗碳作用。 2CO —→CO2 + [C] CnH2n+2 —→(n+1)H2 + n[C] 一氧化碳在高温渗碳时,其分解速度较慢,分解与吸收基本平衡,因此,一般没有过剩碳沉积,而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渗碳开始时会猛烈地析出碳,形成一层碳黑,附于零件表面,阻止渗碳的进行。所以,渗碳气体中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应控制低些。 (二) 气体渗碳工艺及操作 ⒈装炉:把零件与相同钢材的试样一起置于渗碳料筐中,零件之间应留5—10mm 间隙,空炉加热(封闭炉盖)至920—940℃时将渗碳料筐迅速吊入炉膛中,扳紧螺母以压紧炉盖,开大甲醇滴量,打开废气孔排气,并启动风扇马达。 ⒉升温:工件装炉后立即开始升温,此时炉温下降较多,(约800—850℃),而工件的温度更低。此时不宜滴入大量的渗碳剂(因炉温低,不能充分裂解,而且工件温度低不能吸碳,滴入的渗碳剂将会形成大量的碳黑附于工件表面,影响随后渗碳正常进行)。最好滴入裂解温度较低的,而且裂解后不产生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有机液体如甲醇。进行加热时的保护。当炉温升至(920—940℃时,即可滴入煤油。 ⒊保温 ①炉温工件达到920—940℃后,可加大煤油滴量,140—160滴/分,并且进行约30分钟的排气期。排气结束后调整煤油滴量。同时,调整废气口的排气压力,并在炉试样孔上放入与炉内零件材料相同的试样棒。以便目测渗碳层之用。 渗碳剂滴量过少,活性碳原子少,使整个渗碳气氛不足,零件表层碳浓度低不利于往心部扩散;反之,滴量过大,活性碳原子过多,吸不进去,活性碳原子聚合起来,形成碳黑和焦壳,造成浪费,还障碍渗碳进行。 ②炉内压力:渗碳保温时,炉压应在15—30mm水银柱范围,在此压力下,用点燃的棉纱来检查炉盖周围及风扇轴气封处有无火苗,如有火苗,立即采取各种防漏措施,堵塞漏气。 12—4 不同型号的气体渗碳炉保温阶段的煤油滴量 炉子型号每分钟滴入煤油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