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

合集下载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吴艳霞;邱乐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24()2
【摘要】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2012—2021年土地生态安全数据,通过DPSI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诊断出关键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小幅波动上升,从2012年的0.558(“临界级”)上升至2021年的0.603(“良好级”);在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表现为由2012年的“中部优,东西劣”逐渐演化为2021年的“中部与西部优,东部仍劣”;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各子系统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驱动力子系统提升明显,增长率达40.9%,压力子系统提升最少,增长率仅为3.7%;阻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关键障碍因子为土地经济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吴艳霞;邱乐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6
【相关文献】
1.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2.基于DPSR模型的陕西关中城市群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研究
3.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性研究
4.基于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测度研究
5.北部湾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

陕西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

GRASSLAND AND TURF(2023)Vol.43 No.2陕西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俞靓1,2,李军保1,2,李联队1,高娅妮1,雷秀云1,孙瑞鑫1,谢治国1*(1.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西安 710082;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82)摘要:【目的】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量化研究,为该区域构建草地保护新格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榆林市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为基础,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选取12个草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构建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该市2019年的草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对12个县(区)草地资源进行生态安全等级确定,最终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结果】榆林市各县(区)草地生态安全多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全市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0.435 8,生态安全状态为临界安全。

【结论】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治理措施是榆林市各县(区)草地生态安全状态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采用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开展分区域生态调控,实行“一区一策”。

关键词:草地资源;生态安全;PSR模型中图分类号:S8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23)02-0092-07DOI:10.13817/ki.cyycp.2023.02.011草地被誉为“地球皮肤”,承载着独特的生态、经济和文化功能[1],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加剧,直接影响到所处区域的生态安全[3],因此,加强草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4],对有效保障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有着重要意义[5]。

目前,针对草原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研究[5]。

县域国土空间用途结构模拟与低碳优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

县域国土空间用途结构模拟与低碳优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

县域国土空间用途结构模拟与低碳优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邢洋瑞;沈丽娜;张方媛【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年(卷),期】2024(42)6【摘要】国土空间用途结构优化是实现城镇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章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估算并分析2011—2020年的碳排放量,利用Markov-P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的国土空间用途结构,并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以经济利益最大化、碳排放最小化、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对所模拟的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进行优化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澄城县碳排放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近10年碳排放量峰值为84.8170万t。

2)模拟自然情况下2025年澄城县碳排放量将达到73.6808万t。

3)通过优化,只考虑碳排放效益,对比优化前2025年碳排放量可减少1.0991万t,生态效益增加4954万元;统筹考虑碳排放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比优化前2025年碳排放量仅减少5578t,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增加9098万元和346万元。

基于此提出以低碳为目标的国土空间用途结构优化策略。

【总页数】10页(P70-79)【作者】邢洋瑞;沈丽娜;张方媛【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X22【相关文献】1.低碳视角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为例3.面向低碳生活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县域规划建设低碳评价方法研究——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5.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域村庄规划思考与实践——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下简称“CCUS”)技术是未来全球实现大规模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实现长期绝对减排和能源系统深度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推进工业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为我国下一步发展CCUS指明了方向。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十一五”以来我国CCUS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推动CCUS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长期推动我国CCUS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发展CCUS的重要意义CCUS是实现我国长期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

国际上将碳捕集与封存(以下简称“CCS”)1作为实现长期绝对减排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能源署(IEA)的2℃情景下,到2050年,CCS将贡献1/6的减排量;2015-2050年间,CCS累计减排占全球总累计减排量的14%,其中中国CCS的减排贡献约占1/3。

根据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测算,中国当前有超过1600个大型CO2排放源,包括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技术上可实现的碳捕集量超过1 CCS与CCUS称呼略有不同但实质基本相同。

国际上常用CCS,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运输和地质封存;中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提出CCUS,在原有三个环节基础上增加了CO2利用环节,可将CO2资源化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在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38亿吨CO2,而通过强化采油、驱煤层气和盐水层封存等方式可封存的容量分别为10、10和1000亿吨CO2。

此外,中国源汇匹配条件好,90%以上的大型碳源距潜在封存地在200公里以内。

CCUS是实现我国煤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虽然近些年国家已经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控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炭消费总量仍将维持相当规模。

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与评价

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与评价

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与评价郑旭阳;朱静雯;胡亚楠;赵彩平;赵护兵【期刊名称】《果树学报》【年(卷),期】2024(41)6【摘要】【目的】调查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该区桃园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咸阳、宝鸡、铜川和渭南4市共24个桃园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容重、孔隙度、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评价。

【结果】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处于适宜范围,而在>20~40 cm土层,咸阳地区土壤容重较高,宝鸡地区土壤容重较高且孔隙度较低,均超出适宜范围;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为8.1,除宝鸡桃园土壤pH在6.4~6.9之间外,其余地区桃园均为碱性土壤,pH在8.2~9.0之间;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壤肥力总体水平不高,土壤有机质最为缺乏,在0~40 cm土层中,66.7%以上的桃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处于缺乏水平;0~40 cm土壤有效钾含量均处于适宜或丰富水平,>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关中地区速效氮平均含量(w,后同)为10.8 mg·kg^(-1),处于缺乏状态,其中渭南的桃园土壤氨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0~40 cm土层平均值分别为5.1 mg·kg^(-1),13.6 mg·kg^(-1),咸阳、铜川地区次之,宝鸡地区最低。

【结论】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应采取综合措施调节土壤通气保水性、降低碱度并培肥土壤。

【总页数】10页(P1125-1134)【作者】郑旭阳;朱静雯;胡亚楠;赵彩平;赵护兵【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2.1【相关文献】1.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2.陕西省关中地区全民健身状况比较研究3.烟台市郊区樱桃园土壤肥力状况调查4.陕西省关中地区饲草型小麦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5.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园小气候特征分析及高温热害指标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任蕊;晁旭;张立君;支倩;徐翠玲;凌丹丹;马宇梅;陈继平;乔新星;杜少喜【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24(51)2【摘要】【研究目的】人体日常摄入的硒主要通过食物链源于土壤,而中国是富硒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对有限且珍贵的富硒土地资源,亟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为特色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基础上,融合反映农用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涵盖立地条件、土壤硒含量、理化性质、土壤质量和土地管理等5大类12项指标的关中地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

同时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开展了临潼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研究结果】将临潼区土地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共5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开发区及适宜区开发面积共248.35 km^(2),主要分布在临潼区北部的新市乡、栎阳镇、徐杨乡、相桥镇及中东部的何寨镇。

基于不同适宜评价区内小麦硒含量及富硒比例,发现其富硒土地适宜性与小麦富硒程度高度耦合。

【结论】说明构建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对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科学指导价值及重要的示范意义。

【总页数】13页(P676-688)【作者】任蕊;晁旭;张立君;支倩;徐翠玲;凌丹丹;马宇梅;陈继平;乔新星;杜少喜【作者单位】陕西省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中心);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相关文献】1.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以西安市为例2.中尺度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初探--以西安市为例3.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的应用——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4.WSS全断面深孔注浆工法在富水饱和软黄土地质加固中的应用——以西安地铁火车站暗挖隧道加固技术为例5.基于乡村发展综合评估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探析——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11.15•【字号】陕发改环资〔2023〕2044号•【施行日期】2023.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来《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项目节能审查的请示》(榆政发改字〔2023〕307号)收悉,根据《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陕发改环资〔2023〕1273号)有关规定,经研究审议,具体意见如下:一、原则同意所报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二、项目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建设,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总投资9.22亿元。

项目新建1座建设规模为600万立方米/天的乙烷回收装置和1座建设规模为100万立方米/天的天然气液化装置。

2022年2月,榆林市榆阳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备案了该项目(2202-610802-04-01-230844)。

项目主要消费能源为电力、天然气。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值3.64万吨标准煤、等价值7.05万吨标准煤,其中年消耗电力1.91亿千瓦时,天然气1096.45万立方米;项目单位天然气处理量综合能耗为183.83千克标准煤/万立方米,项目建成运营后,对榆林市“十四五”期间完成能耗总量控制和强度降低目标有一定影响。

榆林市要加强对项目单位能耗双控管理,监督指导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积极建设光伏等新能源设施,以及购买绿电等措施,原则上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到“十四五”末绿电消费量不低于项目总用电量的30%。

三、建设单位在落实节能评估报告措施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以下节能工作:(一)优化用能工艺。

项目应优化乙烷回收技术,加强项目工艺流程自动化控制,以提高项目能源利用效率。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陕西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陕西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陕西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22.04.20•【字号】陕建科发﹝2022﹞3号•【施行日期】2022.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陕西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执法局,杨凌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执法局,韩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我省住建行业科技创新方向,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业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根据省厅年度重点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要求,组织开展2022年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范围申报项目应体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点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要求,以“双碳”目标愿景为引领,以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为导向,突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聚焦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新建建筑能效提升与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城乡环境质量和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方面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

二、申报类别(一)科研开发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解决行业的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具有较强地推广和应用价值。

鼓励优先开展的技术领域:1.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

主要包括:数据驱动的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施工现场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造装备研发,基于工地复杂场景应用需求的多机互联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智能建造质量检测机器人及质量保障追溯系统,面向智能建造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既有建筑装配式装修技术研究和示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何岩岩;南灵;麻小婷【摘要】For environmental security,any extended land use may cause increases in carbon emissions and raise concerns.To provide a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future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stress-response model was applied to firstly establish an indexing system for analyz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 uses in Shaanxi.In the end,strategies to reduce air pollution could be made available for the province.The improved unbiased metabolism-GM (1,1) model was used to project the situation for 2015 to 2025.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2005 to 2015,the carbon emission security index increased at first,and then decreased,with the best state appeared in 2010;(2) the index was regional dependent,i.e.,the highest in the southern Shaanxi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and the northern region a spatial clustering among the prefectures was evident;(3) most prefectures in the province faced a borderline or critical level on the security index challenged by various stress factors,but the response system seem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4) the status from 2015 to 2025 was expected to continuously deteriorate as most prefectures remain in the critical or unsafe state with respect of carbon emission.It seemed imperative that appropriate measures be adopted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vely sensitive issues to safeguard the environment from serious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province.%从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内涵出发,构建基于压力-响应模型的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陕西省11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应用改进的新陈代谢无偏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 2005-2014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指数先曲折上升后波动下降,2010年达到最安全状态;(2)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与自然地理分区呈耦合关系,陕南安全水平最高,关中次之,陕北最低,各地级市安全状况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3)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处于土地利用碳排放临界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压力系统恶化的同时,响应系统好转;(4) 2015-2025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状态持续弱化,各地级市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均处于临界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在认清本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情况的前提下,从相对敏感的指标入手采取针对性的碳减排措施.【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17(032)009【总页数】9页(P1034-1042)【关键词】碳排放安全;土地利用;无偏GM(1,1)模型;新陈代谢;陕西省【作者】何岩岩;南灵;麻小婷【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X915.4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进行碳排放安全评价和预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的需要,也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土地利用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影响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其安全问题关乎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安排的重要区域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土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碳排放压力逐年增大,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碳排放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状态受到威胁。

因此,对陕西省进行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从而提出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调控对策,对促进陕西省土地绿色、低碳、可持续利用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土地利用或管理方式转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碳排放[1]。

而根据相关研究[2-3],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碳排放在满足人类自身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必要需求的前提下,与区域人口、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系统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4]、时空特征分析[5]、碳效率分析[6]、影响因素分解[7]以及脱钩效应分析[8]等方面。

碳排放安全评价是在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安全评价理论拓展出来的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到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的研究则更为少见,能体现安全状况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更有待加强。

当前,对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预测需要突破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标的选择是评价的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指标,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9-10],经济增长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正效应[9,11-12],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会增加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11-12],能源效率的提高是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途径,能源结构的优化对土地利用碳减排十分有利,土地利用效率是抑制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最重要原因[1,9]。

其次,设计指标框架是关键环节,压力-响应(Stress-Response,S-R)模型[13]框架及其衍生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14]强调社会经济运作与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且容易与预测模型和信息系统相连接,具有可测定性、可评价性、可预测性的特点,被成功地应用在碳排放安全评价[2]、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1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测度[15]、土地资源安全评价[16]等众多方面。

因此,构建基于S-R模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土地低碳、绿色、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总体反映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与区域人口、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次,主观赋权法能够利用专家经验判断各个指标的贡献度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客观赋权法尊重样本数据真实性但存在片面性和机械性的缺点,二者各有利弊,如何将二者合理组合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

最后,GM(1,1)预测模型[17]能够寻找出数据规律性,计算量小且易于检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适用于对连续平滑的事件进行预测且存在固有偏差,预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此,本课题组以陕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基于“压力-响应”分析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理论将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改进的熵权法确定的客观权重相结合并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11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评价分析;同时运用改进后的新陈代谢无偏GM(1,1)模型预测未来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变化趋势,以期为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提供方法借鉴,同时为陕西省开展土地利用碳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1 指标体系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融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复合系统,因地制宜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进行有效评价的基础。

本研究从土地低碳、绿色、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选择压力-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

为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备性和适用性,首先,将目标层分为“压力系统”、“响应系统”2个准则层;其次,从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因素入手并参考现有的各种土地评价指标,初步选择40个相关指标构建备选指标集;再次,选择31位专家(教授6人,副教授6人,专业学者12人,行业从业者7人)发放问卷进行2轮指标筛选,确定24个具体指标构成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改进的熵权法对指标进行初步赋权,将权重小于0.01的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筛去,最终确定20个指标构成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压力是指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受到威胁的原因,响应是指预防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恶化、维护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1.2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变更详查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06-2015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环境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部分数据通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研究中所用GDP数据是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数据;第二,参考南灵等[18]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中的生态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5种用地类型,其中,水域面积包括湖泊水面、坑塘水面、河流水面和水库水面;第三,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在陕西省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5%,本研究只计算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吸收,耕地碳吸收量为其上农作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5],园地、林地、草地碳吸收采用碳吸收系数法测算[19];第四,农用地碳排放量包括农地利用过程中农用机械使用、化肥施用、灌溉活动、地膜使用四方面主要碳源产生的碳排放,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通过单位GDP能耗间接计算[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