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及其动因
生态外交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外交中遇到的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外交在各国的外交决策中的影响也日益加重。
而当今在面临生态环境困境的前提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以及各种组织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显著。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进而建立生态文明型社会,也就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一、生态环境外交的现状生态外交,即环境外交,主要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围绕生态环境领域所展开的外交活动的总和,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全球和地区生态环境的国际治理,维护各国环境合法权益。
通过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国际交流以达到国家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频现,环境问题逐渐开始成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的首要前提和条件,是国家追求本民族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紧张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并且遍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和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甚至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从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开始,世界生态环境外交的序幕正式拉开,而我国的生态环境外交也自那时起步。
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全球环境大会,气候变化、水环境危机、生态破环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在这次会议上折显得更加的突出。
工业文明的急速盲目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与矛盾加剧,已经由一般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问题,并成为各利益集团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实力的较量的焦点。
环境问题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各扫门前雪”的状况,一国国内的环境问题很可能影响到周边国家并且引发国家间争议、纠纷、甚至是战争。
1998年阿根廷阿姆斯特丹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会议召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中国家各自为了本方的利益与对方围绕着责任与义务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这一场极其激烈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据中国气象局统计,③从1860年到2000年四十年间,全球的气温平均升高了0.6度,到1994年,冰川面积减少了13%,冰量减少了15%。
日本绿色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日本绿色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经验借鉴日本绿色发展的基本特点及经验借鉴标题1:政府引领,全社会参与首先,日本绿色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政府引领,全社会参与。
日本政府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高度重视,并向社会传递了这种重视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推广执行力度也非常大。
同时,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促进绿色发展。
标题2: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日本绿色发展的第二个特点是技术研发、科技创新。
日本在环保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来自于其一直以来对科技的持续投入。
同时,日本也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在推动企业、全社会向低碳、高效、多样化的方向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加体现出日本绿色发展的独特性。
标题3: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日本绿色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
与其它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环保关系很密切。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日本秉承着节能减排的理念,大力推广低碳生活和可持续用水等理念,努力提高环境意识,推动客观绿色生产与有机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
标题4:产业转型,优化布局日本绿色发展的第四个特点是产业转型,优化布局。
日本在绿色发展领域的战略构建与战略实施,通过优化调整经济发展的布局,积极促进把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社会共享的理念融入到所有产业和领域之中,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绿色化。
标题5:跨国合作,全球共享日本绿色发展的第五个特点是跨国合作,全球共享。
在全球环保和气候变化面前,日本同其它国家一样,都需要在推进国内环保的同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同时,日本国内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全球绿色技术创新中,并积极运用国际贸易重要平台的机会,将本国的节能环保行业推向了市场。
据观察,以上五个特点是日本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下面列举五个成功案例:1、净水技术日本是净水技术领先国家之一,其采用的除尘除味、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等技术都很先进。
其中以废水再生利用最为引人注目,据估算,目前日本每年通过废水再生利用获得的水量占国内总水量的22%以上。
日本地理位置对能源多样化的需求

日本地理位置对能源多样化的需求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区,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岛国。
由于其地理环境和资源限制,日本对于能源的供应具有强烈的多样化需求。
本文将探讨日本地理位置对能源多样化的需求,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地理位置对能源多样化需求的原因1. 资源匮乏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其国土面积相对较小,自然资源稀缺,如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因此,日本迫切需要寻找其他替代能源,从而实现能源多样化。
2. 地震和海啸风险由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和海啸风险较高。
这对于传统能源的供应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例如,核能发电在福岛核事故后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限制。
因此,日本需要寻找更加安全和可靠的能源来源。
3.环保意识和国际承诺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日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同时,为了履行国际承诺,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日本需要向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转型,实现能源结构的多样化。
二、日本地理位置对能源多样化需求的影响1. 促进经济创新和技术发展由于能源需求的多样性,日本鼓励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日本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由于缺乏本土能源资源,日本主要依赖进口能源。
通过实现能源的多样化,日本能够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能源依赖,减轻了能源安全风险。
3. 推动能源政策转型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能源结构的多元化,还推动了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4. 提高国际能源合作日本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能源技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技术,日本能够更好地实现能源多样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三、结论日本地理位置对能源多样化的需求具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资源匮乏、地震和海啸风险,以及环保意识和国际承诺等原因,日本迫切需要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亚太安全中的四大国关系

亚太安全中的四大国关系苏格外交学院2012-8-13 15:31:30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京)1996年10期内容提要:亚太经济发展令人瞩目。
然而,亚太地区安全环境中,存在着相对日益明显的美、日、中、俄四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发展和演变可能会对亚太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旨在对该问题作一客观的分析。
文章包括下列四部分:1.冷战后亚太安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2.四大国安全战略及其利益的融会与冲突;3.双重“三角关系”的平衡与制约;4.建立面向21世纪的区域安全机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亚太地区发生了若干震撼世界的重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强国地位的确立;日本经济的崛起;亚洲“四小龙”等的出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其中,尤以亚洲特别是东北亚的变化最为令人瞩目。
亚太地区具有四个“相对”: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相对良好的投资环境,相对高速增长的经济和相对蓬勃发展的贸易。
然而,亚太地区还有自己独特的另一个“相对”,这就是该地区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相对日益明显的美、日、中、俄四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发展,可能会对亚太地区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冷战后亚太安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一)经济相互依存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发生了若干重大的变化。
概括起来,就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失效、两德统一。
两极世界剑拔弩张的对峙状况的结束,给国际关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世界和亚洲各国一般均对本身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注重国民经济的发展。
和平的外部环境和高效的现代信息手段等诸多因素,使得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增强,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成分增多。
(二)战略安全均衡在分析“区域国际关系”时,有两个问题需说明:一是由于国际间各国综合国力的不平衡,一些本身并非本区域的国家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在该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美国和俄国在“亚洲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亚太地区曾经存在多种盟友或敌对的关系:中美、中日、中苏、日美、日俄、美俄之间都发生过历史的纠葛。
日本清洁能源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清洁能源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清洁能源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引言: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洁能源逐渐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其政策和实践经验对其他国家有很多启示作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日本的清洁能源政策,然后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的清洁能源政策1.政策背景日本是一个缺乏矿产资源的国家,对能源依赖严重,近年来尤其是福岛核事故后,加速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此外,日本政府还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发展。
2.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日本政府设定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包括:(1)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22~24%;(2)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50%以上;(3)持续发展国内可再生能源技术。
3.清洁能源政策工具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工具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包括:(1)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层面上,日本制定了《新能源政策基本法》、《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竞争力强化特别措施法》、《智能电网推进法》等,加强了政府的介入和推动力度;(2)财政支持:政府提供了广泛的财政支持措施,包括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提供了减税、补贴和贷款等金融支持;(3)发电权购买制度:政府通过设置固定购买价格,鼓励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和发展;(4)技术研发支持:政府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化;(5)宣传教育和培训: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清洁能源的认识和参与度。
二、日本清洁能源政策对我国的启示1.政策一体化日本清洁能源政策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政策一体化的做法。
日本政府在立法、财政、市场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框架。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加大政策一体化的力度,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2.多元化的经济激励措施为了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日本政府提供了多元化的经济激励措施,包括减税、补贴、贷款等。
1-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向及影响_朱海燕

126务中的话语权;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巩固日美同盟。
虽然介入南海问题也面临诸多牵制因素,但日本不会轻易罢手。
日本搅局南海给中国以“双轨思路”解决南海问题增添复杂性,加大中国在东部战略方向上的军事安全压力,也使中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及塑造国际话语权面临更多挑战。
〔关 键 词〕南海问题、日本南海政策、日美同盟、中日关系〔作者简介〕〔中图分类号〕D822.3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16)2[1]日本并非南海争端当事国,近年来却频频插手南海问题。
日本的介入给本已错综复杂的南海问题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给中国的海上维权行动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日本安倍政府摆脱‘战后体制’战略与中国的对策”(编号:15BGJ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感谢匿名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中疏漏概由作者自负。
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向及影响一、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主要动向自2012年底再次执政以来,安倍政府积极高调介入南海问题,使日本成为影响南海事态发展的重要域外力量之一。
(一)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安倍政府以支持所谓“航行飞越自由”为名,支持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南海岛礁的侵权行动,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国际化。
安倍多次出访东盟各国,航行飞越自由及南海安全形势是其所到之处的核心话题。
在日本的东南亚外交中,菲律宾、越南等与中国存在领土纷争的国家是重点,安倍着力与其构筑以海洋问题为纽带的关系网络。
2013年2月,日菲深化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搭建了外交、海军、海警共同参加的“3+3”海上安全合作框架,使海上安全合作成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支柱;日本还支持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
日本与越南的高层互动也极为频繁:越南是安倍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后的首访地,而越南几乎全部高层领导都对日本进行了访问。
此外,日本积极提升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安全关系,并将南海问题列入两国首次“2+2”会谈。
日本《全球变暖对策基本法案》简介

日本《全球变暖对策基本法案》简介
何勇
【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卷),期】2012(8)6
【摘要】201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全球变暖对策基本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与1990年相比到202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的中期目标,以及到2050年削减80%的长期目标。
【总页数】2页(P473-474)
【作者】何勇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本《水循环基本法案》分析及对我国启示 [J], 刘登伟;常远
2.日本《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法案)立法与启示 [J], 罗丽
3.日本的全球变暖对策 [J], 地
4.日本《空间基本法案》及其启示 [J], 李寿平;吕卓艳
5.日本全球变暖对策基本法案解析——解读日本减排25% [J], 李明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在中东地区实施ODA政策的动因解析

日本在中东地区实施ODA政策的动因解析江涛(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1)[内容摘要]ODA(政府开发援助)是二战以来日本最为重要的外交手段之一,日本政府在1992年,2003年,2015年发布的三份“ODA大纲”是ODA实施战略转型的标志性文件。
本文以日本在中东地区ODA政策实施为对象,探析ODA战略转型背后的外在动因与内在动因,主要动因与次要动因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而厘清随着日本国家战略目标的调整,其在对外策略内涵和内部政治构架上的整合过程。
[关键词]中东;ODA;内外动因[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19)02-0088-07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政府开发援助),最早为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提出的概念。
日本在1947年通过的“和平宪法”第九条中明确申明完全放弃战争权利,也就放弃了以军事手段实现政治目的的权力。
因此,日本政府将ODA作为其最为重要的外交政策手段加以使用。
①日本的对外援助始于1954年加入科伦坡计划,其后作为西方援助体系的一员积极参与了世界范围内的援助活动。
通过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款及之后的ODA实践,日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援助、投资、贸易”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成为了经济型援助的典型代表。
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由非政府组织来实施开发援助有所不同,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决策和分配均由政府部门主导,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功利倾向。
而日元贷款、无偿资金援助、技术援助三部分构成了日本ODA的主体。
中东是世界上主要能源供应地之一,也是日本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2016年日本进口的原油约86%、天然气约24%均来自中东。
②从地缘角度看,中东地区扼守连接亚欧的战略通道,是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汇之地。
中东地区对于日本的对外政策历来意义重大,安倍政府也将“发展与中东国家关系”视为其外交政策的五大支柱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5期 201 1年5,j 长春大学学微
J0URNAL 0F CHANGCHUN UNIVERSIT1 V ,21 No.5
May 2011
日本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及其动因 邵 冰 ( 林省东北亚研究中一t3,长春130033)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国际社会围绕着构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进行着斡 旋与博弈 日本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并试图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继续保持环境气候领域的主 导权。日本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既有地缘和历史的原因,更有树立环保大国形象,掌握气候外交主旱权.为 本国环保产业开拓市场等政治、经济方面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关键词:气候变化;日本;京都议定书;减排 中图分类号:D 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1)05—0085—03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日益加深,大国对环境 气候领域事务主导权的争夺日益激烈,纷纷利用这 个舞台展现其实力与影响力,一直被视为“低级政 治”的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3 益凸显,变得与“和平与安全”同等重要,上升为“高 级政治”问题 作为全球性议题,已经成为大国博 弈的重要领域。日本作为环保大国和最早推行“环 境外交”的国家,出于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考虑,积极 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对日本而言意义重大。 1 日本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政策与实 践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全球人 [J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能源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 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H了严峻挑 战。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要 求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政策的呼声日益 高涨。20世纪80年代13本提出“政治大国”的战略 目标,试图在同际社会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 地位并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日本成功地解决同 内的环境问题后,也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外部的 环境问题。1984年日本政府倡议成立了“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1989年日本主持在东京召开的地 球环境会议,并提出“地球环保技术开发计划”。同 年,Et本外务省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除重复过去 日本的安全保障、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和推 进国际合作这 大课题外,还增加了“对环境等全球 性问题的对策”这一新的课题,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作 为日本外交的课题之一对待,开始将其纳入到日本对 外战略框架之内。而同际气候谈判为日本提供了一 个展示自己能力与影响力的绝好机会,日本开始积极 地参与到同际环境事务巾。 1990年, 际气候谈判正式拉开序幕,1992年 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问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 题达成《联合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 通过。公约要求发达闫家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 化及其不利影响,到20 L廿纪末将二二氧化碳和温室气 体排放量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规定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供给、技术转移、能力建设等援助 义务。在1992年联合围环发大会上,日本不仅承诺 限制有害气体排放,还承诺5年内为环保事业提供 10000亿日元援助,远远超过欧盟承诺的40亿美元 和美圈承诺的l0亿美元援助额 ’,为日本赢得了良 好的国际声誉。 为取得国际气候问题上的领导地位,13本积极 谋求成为《联合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 的主办国。l997年12月,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 本京都召开,会议通过r《京都议定书》。在《京都 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即从2008年到2012年期 问,主要工业发达同家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 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削减 8%,美同削减7%,口本削减6%。日本对议定书的 生效问题相当重视, 于议定书是以日本地名命名 的,一旦议定书生效,困际社会将会记住日本在环保 领域做i_I_:的突出贡献,而议定书的流产将意味着第 3次缔约方大会的失败和日本环境外交的重大挫
收稿日期:201】一o4一】4 作者简介:邵冰(1978一),女.占林长春人,助理研究员,硕 l ,主要从事东J匕亚困际 题研 86 长春大学学报 第21卷 折’ 。因此日本希望通过发表积极的减排}]标等 方式敦促其他团家效仿,从而主导气候谈判。但由 于气候谈判问题关系到各困的根本困家利益,很难 轻易妥协, 此Ei本的率先垂范屡屡受挫,先是 2001年3 ,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 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 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 《京都议定书》,后来澳大利亚也追随美国,宣布退 出“议定书”。《京都议定书》需要占全球温室气体 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生效。 最终,在俄罗斯等国家同意批准后,《京都议定书》 才于2005年2月16 13正式生效。 除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日本还利用G8 峰会等平台,试图发挥13本在制定规则等方面的主 导作用。在2007年6月德围八国集团峰会 ,日本 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美丽星球50”构想,即在 2050年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的目标。安 倍提出,《京都议定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世界需 要一个新的行动框架,让每一个国家都加人到世界 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中来。2008年7月,八国集团 峰会在FI本北海道召开,13本以温室气体减排为八 圜峰会主题,充分反映出其期望以倡导网际环境对 话与合作确立气候合作主导权,实现13本“大国化” 的战略理念。 在双边层面,日本不仅注重与美周、中国和欧盟 的气候变化合作,在非洲也展开了相应措施。福田 在2008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年会上决定,日本将向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和塞内加尔提供约l8亿口元的 无偿资金援助,用于购买防灾、救灾及抑制温室气体 排放所需的物品,资金援助还将扩展至亚洲、非洲以 及中南美洲的41个阁家。气候外交与对非外交的 结合,将有利于13本扩大对非影响力,确保其在非洲 的能源利益。 2“后京都时代”日本的气候政策 日前.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分歧,构建更加公 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政策框架,成为“后京都”时代 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议题。 由于13本民间和产业界对《京都议定书》所规 定的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一直颇有微词,因此日 本希望在“后京都”谈判中争取主导权,以减轻日本 的减排压力。2008年1月,福田首相在达沃斯世界 经济年会上提出了“凉爽地球推进构想”。其中关 予构建“后京都框架”的提案内容引起很多争议,因 为它提出修改《京都议定 朽》确定的减排目标基准 年,不再沿坩此前设定的1990年。理由是西欧国家 是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引进节能措施,而日本 在』-于tc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就开展了大规模节 能运动,到199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降低到相 对较低的水平。《京都议定书》规定 业同家要以 1990年的排放量为标准,日本认为这显然对其十分 不利。因此福田提出不以1990年为标准,意是在为 日本解套。 2009年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不久便提出了 “减排25%”的目标。在此之前,福田内阁虽然提出 了2050年比2005年减排60%至80%的长期目标, 但未就2020年中期目标表态;麻生内阁提出2020 年比2005年削减15%(换算成1990年则是削减 8%)的目标。2010年5月,日本众议院环境委员会 通过了《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案》,提出了日本中长 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Et本要在1990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削减25%;到2050年要 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80%,并提出要建立碳排放 交易机制以及开始征收环境税。与之前的自民党政 府相比,日本民主党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态 度较为积极,但同时H本对国际社会作出上述承诺 设定了一个前提,即“主要国家要就构筑公平的具 有实效性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和设定积极的减 排目标达成一致”。日本所说的“主要同家”包括发 展中国家,然而《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 的减排标准,但在“后京都时代”日本却要将发展中 国家也拉进这个框架中来。实际上,日本既是给自 己预留了政策空间,同时试图通过经济援助、技术转 让等手段使那些排放量较大的发展中同家对13本有 所需求。 从美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上来 看,布什政府执政的8年中,一直拒绝承认气候问题 的紧迫性,采取同欧盟截然相反的立场,顽固拒绝签 署《京都议定书》。而2008年奥巴马当选后,美国 的气候政策发生重要的变化,奥巴马强调:气候变化 是一个紧迫的、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美国将重新积 极参与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的谈判,通过国际 协定来确保每个国家都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 并“帮助领导世界走向一个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 全球合作的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13本一 直在追求世界环境事务问题上的领导地位,面对美 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上立场的转变,“后京都”时 代,13本面临着如何与美国进行政策协调,并继续保 持在环境气候领域主导权的课题。 第5期 邵冰:日本参与斟际气候变化合作及其动闪 87 3 日本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动因 日本积极参与及推动罔际气候谈判与国际气候 合作,既有地缘和历史的原 ,更有政治、经济更深 层的战略考量。 3.1 地缘上,日本自身的地理因素,促使其高度关 注气候变化问题 南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日本作为 岛国,一些岛屿有被海水吞噬和淹没的可能,从而威 胁到日本的领土安全和海洋利益。因此,日本对气 候变化的敏感度和紧迫感要更高一些,这也是促使 E1本积极参与同际气候合作的直接动因。 3.2历史上,日本也曾发生严重危害环境的公害事 件,在成功解决了国内环境问题后,将关注的 目光转向了外部 自20世纪6()年代以来,日本高速经济发展所 带来的环境公害问题开始引起了政府、产业界以及 公众的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开始采取立法等措施限 制和治理 亏染,并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原则取代 “经济优先”原则。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口本不但 成功地解决了同内的环境问题,并且积累了丰富的 环保经验,为日后积极拓展气候外交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13本无论是在节能技术和发展新能源方面都 走在世界前列,2007年13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指 出,“13本应当在具有技术和制度优势的环境能源 领域发挥领导力”。为确立环保大国的形象,日本 不仅积极推动签署关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 《京都议定书》,还通过主办一年一度的“亚太环境 会议”,推进亚太各同的环境政策对话。 3.3政治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作为其大国化 战略的一部分 战后日本以战败围身份重返周际社会,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