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学会求知。

2、正确理解本文的中心,准确把握中心论点。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

4、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反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

2、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

2、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初中时曾学习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字词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孱(càn)头国粹

要求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读出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卖国,对内高压,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五、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全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

六、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参考: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参考: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参考:这是文章第7自然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第7自然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参考:(1)第1、2自然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自然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自然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六、课后作业

1、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孱.(càn)头国粹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交流

请三四名同学朗读自己所写的短文,大家讨论交流,欣赏点评。

二、深入领会文章主旨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三、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第8、9自然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自然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第8、9自然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明确:“抛来”是不含任何不良目的,而“抛给”是带有险恶目的的。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红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四、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红色字注音正确的是()

A、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

B、冠冕(mǎn)挑剔(tī)

C、国粹(chuì)阿剌(lā)伯

D、孱(càn)头吹嘘(xū)

2、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鸦片”、“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

五、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三题

【附】板书设计

期中教后感

每次到了期中考试,都有感慨,毕竟时间过得太快了,想想时光如梭真是一点都不加,至少我是感受到它的存在,嗅到了它的味道。

忙忙碌碌中职专《语文》已上到了第九周,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但我却感到了些许惆怅和茫然,究其原因是不知该如何上好这门课程。

面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素质大不如前,而自己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仅课堂纪律的维持就得让你“伤筋动骨”,还何谈教书育人呀!有时真想“马放南山”,然终究于心不忍,毕竟师德、使命使然。于是乎,我又拼命地自查原因,修改教法,希望有所改观,然亦不如人意,悲哉!壮哉!

想想这半学期来,不知在忙碌些什么,计划瞒多,变化亦多,收获不见增多,学习日见减少,这是我必须立刻着手解决的。

复习课教案(一)

课题

文学常识课文内容语音字词复习目标

1、记住所列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课文的主要内容。

3、注意字形,不写错别字。

4、会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复习课时

三课时

复习方法

提问勾画引导归纳

复习内容

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知识。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道学生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师生共同列表格复习(师问,生答,师板书)

第二课时

三、在黑板上列出重要词语的读音,学生边抄边做。

1、狡黠.(xiá)

2、自诩.(xǔ)

3、残羹.冷炙.(gēng zhì)

4、冠冕.堂皇 (miǎn)

5、孱.头(càn)

6、纷繁芜.杂(wú)

7、浅尝辄.止(zh?) 8、笨坯. (pī) 9、海市蜃.楼(shan)

10、半身不遂. (suí) 11、嶙峋

.. (lín xún) 12、岿.然 (kuī)

13、踯躅

.. (zhí zhú) 14、执拗. (niù) 15、邙.山(máng)

16、氤氲

.. (yīn yū) 17、山岙. (ào) 18、通衢. (qú)

19、寒暄. (xuān) 20、朱拓. (tà) 21、陈抟.老祖 (tuán)

22、俨.然 (yǎn) 23、讪.讪 (shàn) 24、咀嚼

..鉴赏(jǔ ju

?)

25、窈.陷 (yǎo) 26、金樽. (zūn) 27、暮霭. (ǎi)

四、在黑板上列出重要词语,请同学解释,并要求他们记住字形。

1、弛惰:松懈懒惰的意思。

2、狡黠:狡诈。

3、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4、自诩:自夸。

5、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6、冠冕:很体面,有气派。

7、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8、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比喻事情突然明朗起来。

9、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

10、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

11、海市蜃楼: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12、半身不遂:身体一侧瘫痪。

13、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14、山岙:山间的平地。

15、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17、数典忘祖: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18、百无聊赖:生活上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19、俨然: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20、形骸:人的形体。

21、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22、咀嚼鉴赏:细细地体味和欣赏。

第三课时

五、以填空的形式复习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学生边抄边做。

1、同题短文两篇是名家谈读书的。

2、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第一个提出的人。

3、《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论述了的问题。

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讲话,这是一篇经典的。

5、《伊索寓言》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编的一本寓言故事。《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的,钱钟书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6、《热爱生命》的作者是,他是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

7、《人的光芒》的作者是,代表作有、、。

8、《洛阳诗韵》的作者是,这是一篇情思悠悠、意味深长的优美。

9、《感悟珍珠港》的作者是,本文从参观珍珠港写起,但将笔锋直指。

10、《森林写意》的作者是。

11、《红楼梦》全书共,前80回为著,后40回一般认为是补续。

12、《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回,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为线索。

13、《雷雨》是先生的成名作,课文节选自《雷雨》的。

14、《祝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15、《将进酒》是的代表作之一。

16、《登高》是晚年客居他乡时所作。

17、《山居秋暝》的作者是。

18、《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北宋前期词人的代表作。

19、《永遇乐》(千古江山)是 66岁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20、《三戒》是作品中的名篇。

六、勾画《练习册》上的重点题目。

达标测评

《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布置作业

做并复习《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复习课教案(二)

课题

修辞古文知识

复习目标

1、学会分析重点句子的修辞。

2、掌握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翻译。

3、会背诵一些古诗词中的名句。

复习课时

两课时

复习方法

提问勾画

复习内容

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知识。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比喻)

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排比)

3、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拟人比喻)

4、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比喻)

5、千万别小看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细菌与真菌,它们是勤勤恳恳的分解者。(拟人)

6、这也是为什么人之初,森林是唯一的摇篮,是唯一的衣食之源的道理所在了。(比喻)

7、秦始皇修阿房宫,征召天下70万人,把蜀、楚、湘等地的参天大树砍伐一尽。杜牧有赋叹道“蜀山兀,阿房出。”(引用)

8、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拟人)

9、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简直是一个木偶人。(比喻)

10、这实在叫做“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

断送在伤寒上?(引用)

11、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拟人)

二、复习《练习册》上相关的修辞题目。(教师引导复习)

第二课时

教师把须掌握的文言词语列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后,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骤.雨初歇。

3、暮霭

..沈沈楚天阔。

4、舞榭.歌台。

5、寻常巷陌

..。

6、元嘉草草

..。

7、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8、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9、驴不胜怒,蹄.之。

10、以为己生岁直.子。

四、教师把需要掌握的文言句子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翻译。

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恹仆,益狎。

2、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3、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五、师生共同总结名句。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千金散尽还复来。

3、想当年,金戈铁马,。

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今宵酒醒何处?。

6、,渚清沙白鸟飞回。

7、,奔流到海不复回。

8、,,人道寄奴曾住。

七、勾画《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达标测评

《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和《练习册》上的题目。

板书设计

参见“复习过程”

期末教后感

一学期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忆起来,今年真的是颇有感慨:

其一、期末将至,又到了算公分的时候了,每天的起早贪黑难道仅仅为了这点银子,非也。“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了能让家长少一根白发,少一道沟壑,我们应做的太多太多。

其二、说说实情,也是心里话。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可如今所教学生是“一浪不如一浪”既无基础,亦无兴趣。然生源的蛋糕盘子却容不得我等挑三拣四,最后,能来的都来了,愿意来的都来了,这就意味着我等又得点起青灯熬竹黄了,可悲可怜可叹!

其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书七载,一根教鞭,三尺讲台,显尽吾辈之才。每每闲暇之余便不禁自问我之为何?食也,业也,理想也。虽无高爵厚禄,亦无人前显贵,然任劳任怨,黄牛一般,不计得失,此乃师之精神所在,聊以自慰。

其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教学亦是,为人亦

是、处世亦是。

(完整版)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题答案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题答案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自xǚ 吝sè 国cuì残gēng冷zhì bié进脑suǐcàn 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歌当哭得当当天 B.无缘无故变故事故 C.博而不精精华酒精 D.一一列举举例举止 3.《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人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笔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4.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

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二、语段精读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子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白勺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

学习《拿来主义》的破立之道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篇经典的杂文,被多种教材选用。在教学该课时,教师大多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杂文的语言特点,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些内容包含了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特色、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审视事物的正确方法。 《教学参考书》在《拿来主义》这一课的“专题内容解析”中明确中指出,鲁迅这篇杂文在表现方法上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运用比喻论证。课后的“问题探讨”中也提出“这篇文章运用形象化、为人们熟知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请结合文本,选择一两处进行具体分析”,这些导向使得我们对本文论证过程的关注都停留在了论证方法上,然而论证方法需在严谨的论证结构中才能产生说服力,否则就显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仔细深究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我们因为教得不够深入而缺失效益:论证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语言风格既取决于作者的喜好同时也出于文体特征的需要,形式服务于内容,杂文这一文体在内容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鲁迅要传递这一“主义”,仅仅通过比喻论证就能做到明白易懂、便于接受吗? 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逻辑的严密,也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注意结构章法。 一、先破后立 鲁迅要强力推行这一主义,必须让读者明白三个基本问题,即“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行拿来主义”,“具体怎么做”。这三个方面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过程,常规的顺序是先谈是什么(世界观),再谈为什么(论证过程),最后谈怎么办(方法论)。很明显,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何为拿来主义,前面依次阐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危害,鲁迅违反常规逻辑思维的行文安排,目的和用意何在?这就是“先破后立”。 破是驳斥对方的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就是先打破旧有的固定模式,再创造出新的模式,即不破不立。但这并不等同于有破就能立。 “先破后立”这是本文的论证结构,那么“破”为何就可以“立”呢?烛之武在劝说秦穆公时紧扣的一句关键语就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就说明郑国灭亡不代表秦国就可以获利。同样,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认为自己“移民”的行为相较于那些置民不顾的行为已经是“尽心焉耳矣”,孟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否定那些任由饥荒肆虐的君王之举,并不能得出梁惠王的举动就值得推崇。苏格拉底在与人争论哲学问题时,总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提问,让对方在否定先前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答案,直到对方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正好说出他想表达的观点。之所以能如此水到渠成地使人在不自觉中得出结论,是因为问题连贯且有着严密的推进关系。这也正是学生在平时的论述文写作时缺乏的理性思维。所以,让学生明白前三大主义的弊端,不等同于得出推行拿来主义的结论,应该依据文本分析彼此环环相扣、因果相承的关系。 二、以逻辑性看拿来主义的“破” 关于前面的三类主义,作者是这样表述它们的关系的: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可以分析出:闭关主义(封闭误国)→落后挨打→偷安求和→送去主义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可以分析出:送去主义(谄媚卖国)→国力贫瘠→乞讨苟活→送来主义 这三种主义的关系是前者的失败导致了后者的产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并非没有变通过,只是从不问诊把脉,只会迎合接受,以一种治标不治本、病急乱投医的方式来矫饰痼疾。最大问题就是,这些选择都是被动的,所以“拿来主义”才显得如此迫切。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课题:《拿来主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拿来主义经典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编写人:刘涛审核: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XX年10月8日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准确理解使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准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使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实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准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准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 孱(cà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

拿来主义 课后习题及答案

《拿来主义》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倘.使(chǎnɡ)针砭.(biǎn)冠.冕(ɡuàn)自诩.(xǔ) B. 犀.利(xī)脑髓.(suǐ)残羹.(ɡēnɡ)蹩.进(bié) C. 存膏.(ɡāo)玄.虚(xián)国粹.(cuì)孱.头(chàn) D. 掘.起(jué)糟粕.(pó)吝啬.(sè)冷炙.(zhì) 2. 下列对词语及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自诩.:自夸。诩,夸耀。 B.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生肉。 C. 冠冕.:“冠冕堂皇”的略语,意思是很体面、很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D.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3. 下列句子中对课文的分析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旨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都做了明确而又深刻的阐述。 B. 文章先破后立,有力地阐明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观点。 C. 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D. 本文开宗明义,直接从“拿来主义”入手进行论述,很有说服力。 4. 文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 “抛来”动机良好,“抛给”动机较坏。 B. “抛来”和“抛给”都是不怀好意的。 C. “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其实一样,都是“赠与”的意思。 5. 《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样写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起到了对比烘托的作用。 B.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说起,增强文章说服力。 C. 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D. 这两种主义都是当时的错误思潮,必须先驳倒。 6. 下列句子中对文中“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B. 中国人认为我们是泱泱大国,不必要和外国交流学习。 C. 仇恨外国人,誓死不愿意和西方人交往。 D. 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必须防备他们。 二、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8课拿来主义

第8课拿来主义 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手中的笔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冷目像一道闪电直劈卫道士的头颅。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文章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的文章虽不过几百篇,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他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者,一个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个曾沉陷于失望之中的彷徨者。

⊙课内素材 “拿来主义”新内涵 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含义。没有广泛地拿来,兼收并蓄,又怎能消化吸收,又如何能创造、创新?可见,只有先拿来,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优点,才能最终有所创造。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电脑、汽车、影视文学、生活观念等事物如潮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中。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擦亮眼睛,勇敢地来占有、挑选、利用。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国外的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运用角度]“文化”“民族自信”“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运用示例 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一次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猪肉不会变成猪,吃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完整版)《拿来主义》练习测试题

《拿来主义》练习测试题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大度(dù)鱼翅(chì)国粹(cuì)故弄(lòng)玄虚掘墓(jué) B 摩(mó)登吝(lìn)啬给(jǐ)予残羹冷炙(zhì) 存膏(gāo) C 古董(dǒng)孱(càn)头脑髓(suí)礼上(shàng)往来譬如(pì) D 奖赏(shǎng)自诩(xǔ)蹩(biē)进鱼鳍(qí) 茅厕(cè) 2.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残羹冷灸(ɡēnɡ)冠冕(miǎn)脑髓(suǐ)吝啬(lìnɡ) B.礼上往来(shànɡ)自栩(xǔ)蹩进(bié)鱼翅(chì) C.发扬国光(yánɡ)国粹(cuì)玄虚(xuán)磕头(kē) D.佳节大典(jiā)孱头(chàn)摩登(mó)针灸(jiǔ)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古董摩登恬不知耻礼上往来 B.羡慕脑髓残羹冷炙栩栩如声 C.嘉节唐皇浑蛋废物积重难返 D.剔除给予装腔作势勃然大怒 4.下面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A.运拿挂B.运揣走 C.送捧挂 D.送拿走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洛阳一场大火,309个生灵涂炭 ....,这一灾难震惊四方。 B.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 ....,众志成城。 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 D.蚯蚓断成两截,就成了两个生命,从此南辕北辙 ....,各奔东西。 二、句意理解。 1.《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3.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具备聪明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拿来自己需要的好东西。 B 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拿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C.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要心明眼亮,要自己去拿,而不要别人送来。 D.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脑筋”,放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才能具有实行“拿来主义”的胆识。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 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拿来主义练习题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自xǚ()吝sè()国cuì()残gēng()冷zhì()b ié进()脑s uǐ()càn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歌当哭得当当天 B.无缘无故变故事故 C.博而不精精华酒精 D.一一列举举例举止3.《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人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笔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4.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二、语段精读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子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白勺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

精品文档 (173)《拿来主义》特色鉴赏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不讲“拿来主义”,而是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卓越的幽默和讽刺才能力透纸背。作者为了讽刺那些“送去主义”的行径和滥调,便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挖苦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摩登”作风,可谓一箭双雕。“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顺手一击,便对蒋介石、邵洵美予以辛辣的讽刺。“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又给国粹家以深深的挖苦。这样的语句,文中俯拾皆是,恕不一一赘述。 2 经典模板

拿来主义活动单答案

拿来主义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拿来主义》何须拿来

《拿来主义》何须拿来 发表时间:2018-07-26T15:29:19.27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6月作者:李舟辉[导读] 教学《拿来主义》,就应该立足文本,拓宽教材,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探索 李舟辉浙江省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如何突破以往的阅读课上预习提示先入为主,教师依照教参现蒸热卖,媒体课件喧宾夺主的旧模式、老套路,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堪称论述类文本的经典作品。但即使是这样的作品,学生阅读起来还是感觉有诸多障碍,无法理解,更谈不上综合分析了。这时候,如果教师拿来预习提示先入为主,那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时候,如果教师拿来教参现蒸热卖,那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时候,如果教师拿来媒体课件喧宾夺主,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所以,《拿来主义》何须拿来。 教学《拿来主义》,就应该立足文本,拓宽教材,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就这一观点,笔者在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提供阅读主题还是发挥阅读主体? 论述类文本的内涵较为深刻,尤其像《拿来主义》此类作品,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因此,教学时,我拿来主题式阅读法。主题式阅读就是教师针对文本设置相关的阅读话题,帮助学生寻求阅读理解的最佳突破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方法。最初,我认为,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文本,对其还不甚了解、无从下手的情况下,这是非常有用的。如:为了更好地阅读《拿来主义》,我为学生分别设置了“所有的主义都是好的吗?”“哪个主义更好?”等话题,让学生围绕阅读主题,走进文本,接触文本,以自身的情感、经历、眼光、角度去体验文本,分析文本,并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反应。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师设置的主题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依旧是被动的,解答式的。究其原因,我发现,任何作品的价值,最终还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阅读个性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以他们自己对作品、对作品中特别喜欢部分的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个性化视角切入文本,找到自己的阅读主题,并以自己的解读方式实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事实证明,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点、感悟力的个性化差异。当文本与个性鲜明的阅读主体联系起来时,就会产生独到的阅读视角。比如,我的学生对《拿来主义》中语句的幽默感和语言的讽刺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读之后,感觉到鲁迅先生写得很轻松,很幽默。其中有一位同学指出,《拿来主义》的幽默,在于语言带有讽刺性,于是,以“《拿来主义》中的讽刺”为阅读的切入点,来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阅读主题。也有同学发现,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总是让人在获得喜感的同时,有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总感到鲁迅所批判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中笼罩着一层历史的雨雾,挥之不去的阴冷与悲苦。尤其是作品的中间部分: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总让人感到作者鲁迅是在无可奈何中强颜欢笑,他笔下描绘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于是,这位同学认为,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以“《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屈辱和媚外吗?”为主题来看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得不承认,学生如此个性化的阅读视角,真是让我在阅读教学的思路上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二、钻题阅读还是专题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传统的模式往往是教师设置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钻研、探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受高考教学目标的限制,按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些要求去组织学生钻研问题,理解分析。在《拿来主义》教学中,实际操作的结果只能是教师拿来教参现蒸热卖,学生笔记做得认真,考试时却是一头雾水。这种情状下,不妨让我们尝试作鲁迅及作品专题的深入探讨研究。学生的阅读经验被彻底激发。就“鲁迅作品”而言,大多数同学小学时熟悉《少年闰土》;初中时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和<山海经>》等,了解了许多故事和人物,感知了鲁迅其人其作。对这些阅读材料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评价“鲁迅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认识到,《拿来主义》这一课的阅读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动学生先前的阅读经验,形成专题,它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鲁迅的一些思想和他的经历,在专题式阅读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和强化。在阅读中,有些学生便深刻体会到少年鲁迅和中年鲁迅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无疑让学生感受到世事的变迁,这中间鲁迅先生又经历了怎样的中国历史社会?因而铸就了鲁迅犀利的个性,使得他的论述文本显得如此深刻。二是形成了鲁迅及其作品专题后,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鲁迅论述文章的语言魅力。专题式阅读积累了鲁迅的多篇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论述类文本和叙述类文本,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其论述类文章的语言魅力,从而强化学生对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对比、讨论、争辩过程中,逐步提高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表达的综合能力。 为了更好开展《拿来主义》的教学活动,我引导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些阅读专题。如,对鲁迅,根据他的主要作品的不同文体设置阅读专题:“鲁迅小说研究”、“我看鲁迅散文”;对于鲁迅杂文的阅读,可以在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指导,如,看鲁迅杂文,一定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学鲁迅杂文,一定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他反映社会现实的独特方法等。有了专题,何愁解读不了鲁迅;有了对比,何须拿教参说事? 新课标下的学生学习资源是无限丰富的,教师教学资源也是无限丰富的。如果拿来这些无限丰富的资源去开展阅读教学,而不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恐怕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的应该是符合学生学情的内容和形式,拿来的无益于学生,何须拿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