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利率法的理解

合集下载

浅析实际利率法在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应用

浅析实际利率法在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应用

浅析实际利率法在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以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和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的核算为例,分别从资金时间价值和T形账户两个角度来分析实际利率法,从而加深对实际利率法的理解。

【关键词】实际利率法资金实际价值T形账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所谓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一、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通常在3年以上),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购入固定资产时,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同时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1、从资金时间价值的角度理解实际利率法是基于财务管理中资金时间价值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从本金和利息的角度理解。

因此,可以把长期应付款的金额理解为应付的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则理解为利息,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

即:期末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上期实际付款额(已付本利和)-上期确认融资费用(已付利息)]其中,上期实际付款额(已付本利和)-上期确认融资费用(已付利息)可以理解为已付本金,即表1中的“应付本金减少额”。

实际利率法在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确认中的运用

实际利率法在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确认中的运用

实际利率法在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确认中的运用作者:吕晖伍新华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实际利率法是指按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具体运用到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确认上,实际利率法则是指按贷款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的方法。

其中实际利率是指将贷款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贷款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贷款的摊余成本是指该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三项调整后的结果:一是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是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是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其中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例]2007年12月20日,某商业银行发放给A公司2年期贷款,合同本金1000万元,年利率8%,按季付息,到期一次还本,一次性按本金2.5%扣除手续费。

贷款初始确认金额=1000-1000×2.5%=975万元设实际季利率为i,根据插入法计算:i=2.35%各期相关数据的计算结果如表1。

2007年12月20 发放贷款时的会计分录如下:借:贷款——本金10000000贷:吸收存款——A公司9750000贷款——调整2500002008年3月20日确认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为:借:应收利息200000贷款——调整29100贷:利息收入229100以后各季确认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与上类似,“利息收入”金额为表中对应时期的数据②,“应收利息”金额为数据③,“贷款——调整”金额为两者差额。

2009年12月20 确认利息收入和还本的会计分录为:借:应收利息200000贷款——调整31200贷:利息收入231200借:吸收存款10000000贷:贷款——本金10000000运用实际利率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比直线法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各会计期末的摊余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溢折价摊销的实际利率法

溢折价摊销的实际利率法

溢折价摊销的实际利率法是根据企业债券发生时的市场利率来计算每期利息费用,再与实际应付利息相比较,以求得各期宜摊销的溢价或折价金额。

1.计算实际利率债券面值+债券溢价(-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债券利息的贴现值。

根据“试误法”、“内插法”可求得实际利率2.年度终了计算利息并摊销溢折价a.溢价购入(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票面值*票面利率(投资收益或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债券面值+溢价-上期累积已摊销的溢价)*实际利率应摊销溢价=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应摊销溢价贷记“长期债券投资——溢价”科目注:最后一期计算应摊销溢价时不再按上述公式计算,而直接用投资时的债券溢价总额减去以前各期已摊销的溢价。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计算时小数点保留位数造成的误差,同时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通过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减去应摊销的溢价可求得b.折价购入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票面价值*票面利率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债券面值-债券折价+上一期累积已摊销折价)*实际利率应摊销折价=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按票面计算的利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应摊销溢价借记“长期债券投资——折价”科目注:最后一期计算应摊销的折价时不再按上述公式计算,而直接用投资时的债券折价总额减去以前各期已摊销的折价,同时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加上应摊销的折价作为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

总之,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关键是:1.计算实际利率;2.计算长期债券投资每年年初实有数,即债券投资总额-已摊销的溢价(+已摊销的折价);3.最后一年(或一期)的溢折价摊销额应为债券溢折价总额减去以前各期已摊销的数。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指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例谈实际利率法的运用

例谈实际利率法的运用

例谈实际利率法的运用根据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不仅第2号会计准则,2006年其他多项会计准则,包括收入、借款费用、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等,均要求企业按照实际利率法对相关资产、负债和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并要求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

实际利率法是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在财务会计准则中的具体体现,只有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因此,认真领会实际利率法的内涵,掌握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以及摊余成本的内在逻辑,对于准确把握整个会计准则体系至关重要。

一、实际利率法相关概念(一)实际利率法概念的提出1.债券发行价格问题实际利率法与名义利率法相对应,它是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例如,债券的价值是其未来利息收入和本金的折现值,市场利率是决定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

企业发行债券时,可能市场利率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使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或者低于市场利率,从而导致债券溢价或者折价发行的情况出现,即债券的实际价值与票面价值不相等。

当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为了补偿改造人损失,要采用溢价发行方式。

反之,则采用折价发行方式。

2.投资成本问题在溢价或折价发行债券的方式下,债券投资成本为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票面价值不等。

相应地,投资收益的计量应当改按投资成本为依据,而与票面价值无关。

3.利息计量问题在溢价或者折价发行债券的情况下,溢价是对发行人利息损失的补偿,折价是对投资人利息收益不足的补偿。

对投资收益或者利息支出的补偿自然使得债券实际投资收益或者利息支出不会等于票面利率。

此时就应当选择一个能够真实反映投资收益或利息支出的利率。

(二)实际利率根据第22号会计准则,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级会计学》课件-实际利率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级会计学》课件-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
在确定实际利率时, 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 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 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 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 应当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应当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 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 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及 溢价或折价等,应当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予以考虑. 溢价或折价等,应当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予以考虑.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存续期间 无法可靠预计时, 无法可靠预计时,应当采用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 债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债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企业初始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按其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初始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按其公允价值计量. 2007年1月1日 年 月 日 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成本)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成本) 193 069 贷:银行存款 193 069 后续计量时,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后续计量时,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193069=20 000×(P/A,i,5)+200000×(P/S,i,5) = × , ) × , ) i=10% 193069=20 000×3.7908+200000×0.6209=75816+124180 = × + × =199996 NPV(10%)=- )=-6927 ( )=- i=12% 193069=20000×3.6048+200000×0.5674=72096+113480 = × + × =185576 NPV(12%)= )=7493 ( )=

实际利率计算法

实际利率计算法

实际利率计算法实际利率计算法是指在计算投资收益或借贷成本时,考虑到通货膨胀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一种方法。

实际利率计算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投资或借贷的真实成本和收益,因此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实际利率计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实际利率计算法的原理实际利率计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未来的货币价值考虑到现在的价值,即将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时间价值纳入考虑范围。

实际利率计算法通过计算未来货币的现值,来确定投资或借贷的成本和收益。

实际利率计算法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现值(Present Value)和未来值(Future Value)。

现值是指现在拥有的货币在未来某一时间点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即现在的货币价值。

未来值是指未来某一时间点拥有的货币在现在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即未来的货币价值。

实际利率计算法中,现值和未来值之间的转换是通过折现率(Discount Rate)来实现的。

折现率是指将未来的货币价值折算成现在的货币价值的比率。

在投资或借贷决策中,折现率可以看作是投资者或借款者的机会成本,即放弃其他投资或借款机会所对应的收益。

二、实际利率计算法的应用实际利率计算法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中,实际利率计算法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投资项目的真实收益。

通过考虑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时间价值,投资者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投资项目的内在价值和潜在风险。

2.借贷决策:在借贷决策中,实际利率计算法可以帮助借款者更准确地评估借款的成本和风险。

通过考虑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时间价值,借款者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借款的实际成本和潜在收益。

3.养老金规划:在养老金规划中,实际利率计算法可以帮助个人或企业更准确地评估养老金的储备需求和投资收益。

通过考虑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时间价值,个人或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养老金的内在价值和潜在风险。

4.房地产投资:在房地产投资中,实际利率计算法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房地产项目的真实价值和潜在风险。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核算在会计中的运用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核算在会计中的运用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核算在会计中的运用摊余成本法和实际利率法是会计中常用的两种核算方法,用于处理债券及其他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报告。

一、摊余成本法1.定义和原理:摊余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为基础的核算方法,适用于持有到期的债券。

按照该方法,债券的初始成本被摊销到每个会计期间,并且利息收入按照固定利率计算,同时在债券期间内形成折旧费用。

2.运用场景:摊余成本法主要适用于长期持有到期的债券。

例如,企业购买一项面值为100,000美元的债券,并在债券期限内持有。

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企业会摊销债券的初始成本,并按照固定的利率计算每个会计期间的利息收入。

3.会计处理:当债券发行时,企业将其初始成本账面值记录在债券成本账户中。

每次结算利息或支付利息时,会计师将利息分配到利息费用账户和应付利息账户。

此外,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会计师需要根据摊销规则将折旧费用记录为债券折旧费用账户的借记方,将债券成本账户的贷记方。

4.优缺点:摊余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利息和成本分配。

此外,相对于其他计价方法,该方法的实现成本较低。

不过,摊余成本法不适用于可交易的债券,因为它无法准确反映债券的市价波动。

二、实际利率法1.定义和原理:实际利率法是一种以市场利率为依据的核算方法,适用于可交易的债券。

按照该方法,债券的初始成本被市场利率折算到每个会计期间,并且利息收入按照市场利率计算,以反映债券的当前价值。

2.运用场景:实际利率法主要适用于可交易的债券。

当债券市场利率变动时,债券的市场价值也会随之变动。

实际利率法可以将债券的初始成本重新计算,以反映当前的市场价值。

3.会计处理:根据实际利率法,会计师需要在每一会计期间根据市场利率重新计算债券的价值,并将其反映在债券市值账户中。

此外,每次结算利息或支付利息时,会计师将利息分配到利息费用账户和应付利息账户。

4.优缺点:实际利率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准确地反映债券的市场价值和实际利率,以及投资者的实际利益。

实际利率法原理解析和Excel算法

实际利率法原理解析和Excel算法

实际利率法原理解析和Excel算法[摘要] 实际利率法是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应用非常广泛的摊销方法,它使用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体现了会计的相关性原则,在辨析原理基础上的Excel 算法设计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更加方便这种方法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实际利率法;货币时间价值;企业会计准则;Excel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1]一、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实例实际利率法作为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种方法,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核算,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融资租入核算和其他资产的延期付款核算等都规定使用实际利率法。

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并没有解释过实际利率法的原理,目前出版的讲授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教材也没有做过实际利率法的原理分析,都只是在涉及的具体准则中举例说明,造成许多会计人员使用实际利率法时只会机械地套用表格,计算工作量大,计算结果不准确。

笔者从方便会计人员理解的角度,对实际利率法的原理进行了解析,并且用Excel设计了两个关于实际利率法的算法表格。

会计人员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只需填入一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就可以自动准确地计算出摊余成本及各期的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

为了方便后面的分析,本文引用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的两个实例。

例1:2008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价款1 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元),本金最后一期支付。

[2]例2:2005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购货合同,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特大型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梁老师精心编辑整理(营改增后知识点),学知识,抓紧了!
实际利率法的理解
实际利率法基本上贯串了整本教材,在多个章节中都有用到,比如第三章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利息调整的摊销,第六章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第十章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第十二章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第二十二章承租人融资租赁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出租人融资租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

我们先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讲起。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

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利率法的原理是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出题人在设计一道题目时,首先会将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出现值,这个现值就是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支付的价款,比如近期我在徐氏军团“每日一练”中设计的一道题目,如下:【例题?计算题】正保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中原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486万元,债券面值40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

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中原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

甲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则甲公司2009年6月30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