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找规律》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5及练习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可以尝试从简单的问题去思考,逐步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

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 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师: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两个点设为点A和点B。

师:如果增加1个点,我们用点C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呢?(生:3个点)如果每2个点连1条线段,这样会增加几条线段?(生:2条线段,课件动态连线AC和BC)那么3个点就连了几条线段?(生:3条线段)师: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也记录在表格里。

师:如果再增加1个点,用点D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又会增加几条线段呢?(4个点,增加3条线段)。那么4个点可以连出几条线段?(生:4个点可以连出6条线段。)

师:大家接着想想5个点可以连出多少条线段?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再增加1个点后,又会增加4条线段,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第91页,请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动手连一连,再把相应的数据填写好。(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连线情况。)

2. 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 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 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3.进一步探究,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

(1)分步指导,逐个列出求总线段数的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6个点可以连15条线段,现在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

师追问:如果当点数再大一些时,我们这样去计算是不是很麻烦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3个点时,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点连1条线段,增加一个点,就增加了2条线段,1+2=3(条),所以3个点就连了3条线

师:接着想想4个点共连了6条线段,这又可以怎么计算呢?

师:计算3个点连出的线段数时,我们用了1+2,再增加1个点,就在增加了3条线段,我们就再加3,所以列式为1+2+3=6(条),那么按着这个方法,你能列出5个点共连线段的算式吗?

(2)观察算式,探究算理。师:下面,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吗?生1:计算3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计算4个人的总线段数是1+2+3,计算5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3+4,它们都是从1开始依次加的。

2. 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 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 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师:那么你说的点数减1的那个数其实是什么数?(生:就是每次增加一个点时,增加的线段数。)

(3)归纳小结,应用规律。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因此,我们只要知道点数是几,就从1开始,依次加到几减1,所得的和就是总线段数。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条规律去计算一下6个点和8个点时共连的线段数,就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91页,把算式写在书上相应的横线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之后学生板演算式集体评议)

4.回应课前游戏的设疑,进一步提升。

(1)师: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课前游戏的答案,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可以连成28条线段。有这么多条,难怪同学们数时会比较麻烦呢!看来利用这个规律可以非常方便的帮助我们计算点数较多时的总线段数。下面你们能根据这个规律,计算出12个点、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

师:我们来看看答案吧!( 12个点共连了1+2+3+4+5+6+7+8+9+10+11=45(条),

师:20个点共连的线段数为:1+2+3+4+5一直加到19,为了书写方便,这些列式还可以省略不写中间的一些加数,列式可以写为:1+2+3……+9+10+11=45(条)(课件示)

师:提出问题:想一想, 计算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相互补充得出:1+2+3+…(n-1)

师生共同理解算式的含义: 从1开始(n-1)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三、.举一反三

(1)10个好朋友,每两位好朋友握手一次,大家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1+2+3+…+7+8+9=45(次)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尝试从简单问题去思考,逐步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来解决复杂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吧。

(2)摆一摆,找规律(课本94页第2题)

第6个图形是什么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除第一个之外,第奇数个为平行四边形,第偶数个为梯形)

摆第7个图形时需要用多少根小棒?3+2*(7-1)=15(根)

(3)课本94页第3题

多边形内角和与它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多边形内角和=(边数-2)*180)

一个九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2)*180=1260

(4)找规律

3 , 9 , 11 , 17 , 20 ,(),(),36 , 41,……

1 , 3 ,

2 , 6 , 4 ,(),(), 12 ,(),……

六年级数学下册毕业考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数学毕业测试题 一、填空。(2分×10=20分) 1. () ()6 =20=75: %=30÷( )=( )折 2.南、北为两个相反方向,如果+6m 表示一个物体向北运动6m ;那么-66m 表 示这个物体向( )运动( )m ,物体原地不动记作( )m 。 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成( )比例;圆锥体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 成( )比例。 4.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0;图上距离3cm 的距离表示实际( )km 的 ( 距离,如果实际距离是150km ,在这幅图上应画( )cm 。 5.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差是243dm ;那么它们的体积和是 ( )。 6.六(1)班有56人,至少有( )名同学同一月生。 7.甲数的40%是乙数的7 4 ,已知乙数是140,甲数是( ) 8.如果8a=12b ;那么a:b=( ):( );a:12=( ):( )。 9.一个比例的两内项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外项是7 9,另一个外项是( )。 10.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152cm ;圆锥的 【 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仔细推敲,判断对错(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分×6=6分)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 2.半径是2CM 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 4.如果两个分数的值相等,那么它们的分数单位也相等。 ( ) 5.圆锥的半径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倍。 ( ) 6.( 7.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2的倍数。 ( ) 三、认真辨析,合理选择(填正确答案前的序号)。(1分×6=6分) 1.在-5,-,0,-这四个数中,最大的负数是( )。 A.-5 B.- D.- 2.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12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6段需要( )分钟。 3.甲、乙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如果甲圆柱的底面直径扩大2倍,乙圆柱的高扩 大3倍;那么这时甲。乙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关系是( )。 & A.V 甲>V 乙 B.V 甲=V 乙 C.V 甲

找规律数学思考 )

数学思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段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段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理解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发现问题 1.呈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进行连线比赛,大家请读要求,请大家在纸上任意8个点。 每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段,请问8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1分钟 2.初次探究。 学生独立尝试连线,数线段。 生:30条,40条……有的表示“太乱了,数不清”。 师:同学们你们连线太乱,没有顺序,没有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种问题使它变得有序有规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数学思考。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导,逐步探究 1.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8个点连出来的线段,数量多,很难数清楚。所以,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应1,该直接用数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研究其中的规律,巧妙地解决。怎么研究呢?我们可以从简单的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来研究。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上2个点,连成线段,记录在下表中: 师:现在我们画第3个点。这个点画出来,会连成几条线段呢?(生观察回答后教师画出,并连线。)

师:相比上一次,为什么增加2条线段呢? 生:因为第三个点可以和前面的两个点分别连成线段,所以可以增加2条线段。(教师请学生也模仿画出,引导学生理解2条线段是如何增加出来的。) 师:那第4个点呢?方法同上。 2.学生探究。 (1)师:接下去第5个点,第6个点,这次又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这次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填一填这个表格。 学生自己探究,很快发现,第5个点时可增加4条线段,第6个点时可增加5条线段,教师板书演示,肯定学生的探究。 师:从2点到6个点,观察“点数”和“增加条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每次增加的线段总比前面一次多1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到第5个点时,前面已有4个点,所以就可以新增4条线段。第6个点时,前面已有5个点,就可以新增5条线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总复习知识点

自然数 第一部分 数和数的运算 (一)整数 1.自然数、负数和整数 (1)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是最小的自然数。 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 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正数、负数:负数和正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正整数(1、2、3、4 (3)整 零 (0) 负整数(-1、-2、-3、-4……) 2、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4、数的整除 :整数a 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a 能被b 整除,或者说b 能整除a 。 (1)如果数a 能被数b (b ≠ 0)整除,a 就叫做b 的倍数,b 就叫做a 的约数(或a 的因数)。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如: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 因数是它本身。 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如: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4)被2整除: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被5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被3整除: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被9整除: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案

4.数学思考

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 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课件说明: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 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2个点共连1条 学生:3个点共连3条 提问: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3条。) 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

第2课时数学思考(2)

表: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投影仪)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教师: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板书:A、D同班, B、F同班, C、E同班) 6.教师: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6、7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找规律》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5及练习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可以尝试从简单的问题去思考,逐步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 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 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师: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两个点设为点A和点B。 师:如果增加1个点,我们用点C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呢?(生:3个点)如果每2个点连1条线段,这样会增加几条线段?(生:2条线段,课件动态连线AC和BC)那么3个点就连了几条线段?(生:3条线段)师: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也记录在表格里。 师:如果再增加1个点,用点D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又会增加几条线段呢?(4个点,增加3条线段)。那么4个点可以连出几条线段?(生:4个点可以连出6条线段。) 师:大家接着想想5个点可以连出多少条线段?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再增加1个点后,又会增加4条线段,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第91页,请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动手连一连,再把相应的数据填写好。(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连线情况。) 2. 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

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例3和例4》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1--10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和利用等式性质的思想。 2、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感悟等量代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将灯饰的性质和等量代换的思想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就来先做一做思维的体操请你找一找下面图形、数字中规律。(课件出示) ①★◇◎★◇◎★◇◎( ) ②1,2,3,5,,8,( ),( ) ③2,4,8,16,( ),64,( ) 揭示: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能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规律,发现规律能解决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 二、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的? 学生讲述:(首先把大象赶到船上,这时船会下沉,然后在水面接触船舷的地方划上记号,接着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划好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2、为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因为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 引出课题: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称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他的办法你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老师认为曹冲的办法很好,因为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聪明的曹冲就用石头的重替换了大象,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它们的重量相等,这里蕴藏着一种非常巧妙的数学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数学思考,等量代换。 师:今天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生活中熟悉的故事《曹冲称象》,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曹冲称大象实际上称的是什么?怎么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呢?学生能从故事中感知只有相等才能互换。】 二、引入情境,探究方法 (一)出示信息,明确问题(课件出示) 师:你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思考解决。

五年级数学思维拓展图形找规律[人教版]

数学思维拓展《图形找规律》 姓名: 一、填空题 1.下图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请按这一规律在“?”处画出适当的图形. 2.按照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处画出相符的图形. 3.在图中找出与众不同的那个图形( ). 4.下图看似复杂,实际上只要你找到合适的方法,你就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解答出来,试试看,好吗? 5.请找一找图形的变化规律,在空格处画出恰当的图形. 6. . 7.找一下规律,从. 8.按照下列图形的变化规律,空白处应是什么样的图形. ? 确定方法?

那么 应变为 10.下面一组图形的阴影变化是有规律的, 请根据这个规律把第四幅图的阴影部分画出来. 二、解答题 11.图中,哪个图形与众不同? (1) (2) (3) (4) (5) 12.有一个立方体,每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1、 2、3 、4、5、6、,有3个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这个立方体的每一个数字的对面各是什么数字? 13. 下面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帆船图形,请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标序号处画出符合规律的小帆船. ? 1 2 6 1 3 4 ① ③

———————————————答案—————————————————————— 1. 这一组图形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旗子的方向,二是旗子上星星的颗数. 首先我们看一下旗子的方向.第1面旗子向右,第2面向上,第4面向下,可以发现,旗子的方向是按逆时针旋转的,并依次旋转? 90,所以第3面旗子应是第2面逆时针旋转? 90得来的,旗子应向下倒立. 其次我们看旗上星星的颗数.第1面是5颗,第2面是4颗,第4面是2颗,可见颗数是依次减少1颗,所以第3面旗上应是3颗星星.所以“?”处的图形应为: 2. 这组图形的变化只在于正方形中阴影部分的位置.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阴影部分是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旋转? 90得到的.所以“?”处的图形应为: 3. 选(4).因为变化规律是从左到右依次逆时针旋转? 90. 4. 在这组图形中,不变的有以下几点:大小正方形不变,两条对角线不变.所以“?”处也应有大小两个正方形和两条对角线.发生变化的有:一、阴影部分和黑色部分的位置.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部分都是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旋转? 90得到的,所以“?”处的阴影部分应是小正方形的右边,黑色部分应在大正方形的下部.二、小竖线的位置.小竖线是从图形中心到相应的边所作的一条垂线.它的变化规律是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旋转? 90,这样,整个图形我们就分析完了,下面看一看你画出的图形和书上的一样吗?如果一样,就做对了. 5. 因为要填的是第1幅图,我们可以从后往前看.首先三角形的个数是发生变化的,依次是7、5、3.可以发现是从后向前依次减少2个的.所以第1幅图中应有1个三角形.其次三角形的方向也是有变化的,从后面观察,三角形 90,所以第1幅图中的三角形应向上,阴影部分在是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旋转?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毕业模拟试卷及答案

精品资料 小学六年级学业水平调研考试模拟 数学试卷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成绩____ 一、认真思考,我能填。(20分) ⑴25 2 吨=( )吨( )千克。 6800毫升=( )升 ⑵用1、2、3、6这四个数写出两道不同的比例式是( ) ⑶ () 8 =( )÷60=2:5=( )%=( )小数 ⑷比40米多25%是( )米。40米比( )米少20%。 ⑸41:5 2 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⑹大小两个圆的周长比是5:3,则两圆的面积比是( )。 ⑺b a =c ,若a 一定,b 和c 成( )比例;若b 一定,a 和c 成( )比例。 ⑻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18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⑼在比例尺是20:1的图纸上,量得图上零件是20厘米,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厘米。 ⑽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9.42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 )厘米。 二、仔细推敲,我能辨。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5分) 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 1 。 ( ) 2、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也一定相等。 ( ) 3、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除以两个外项的积,商是1。 ( ) 4、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1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00 。( ) 5、把10克的农药溶入90克的水中,农药与农药水的比是1:9。 ( ) 三、反复比较,我能选。(10分) 1、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 )。 A.圆 B.扇形 C.三角形 D.梯形 2、一个圆柱与圆锥体的体积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体的底面积的3倍,圆锥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的比为( )。 A. 3:1 B. 1:3 C.9:1 D.1:9 3、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 .圆形 B .正方形 C .长方形 4、甲乙两地相距170千米,在地图上量得的距离是3.4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 、1:500 B 、1:5000000 C 、1:50000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按1:4的比例尺放大后它的面积是( )。 A 、48平方厘米 B 、96平方厘米 C 、192平方厘米 四、想清方法,我能算。(28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41-51 = 6-3.75= 6-107= 0.32= 32÷6= 7×71÷7×71= (41+81 )×4= 52÷51=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2分) ①3.6+2.8+7.4+7.2 ②(14 +16 +5 12 )×36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谷旦小学:刘艳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0页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列表、分析、归纳,掌握解决“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繁为简”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设计好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每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请问8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独立尝试连线,数线段。 师:有结果了吗?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结果? (学生表示:太乱了,数不清) 师:大家别着急,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直接用数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研究其中的规律,巧妙地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用数学的思考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数学思考) 师:同学们,像这样,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或是数字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开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板书:化繁为简)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同学们,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我们要学会知难而“退”,

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简单又不失关键的地方。那么,你就已经找到这道题的精髓了。” 师:那么从几个点开始最简单呢?(生:2个) 师:好,我们就从最简单的2个点开始研究。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一)2个点:(教学:连线) 师:请你在纸上画2个点,并连一连。 2个点能连成几条线段? (生:1条) 板书:点数 总条数 2 1 为了方便记录,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张表格。 (二)3个点:(教学:增加线段) 师: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增加1个点,现在一共可以连几条线段?请你在原来的图上画一画。 师:3个点共连成几条线段?(3条)相比上一次增加了几条?(2条) 师:为什么只增加了1个点,线段却增加了2条呢? 生:因为新增加的这个点都能与原先的2个点连成线段,所以又增加了2条线段。 师:你说得很好!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记录在表格里。 (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 小 结:增加的一个点可以和原有的两个点分别连成新的线段。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数学思考方法。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出发,引导学生说出“化难为简”“化大为小”能够帮助解决复杂问题,教师明确提出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当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数学思考”。 本课的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在平面上有20个点,这些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提出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渗透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埋下了伏笔。接下来是带领学生分析“难”在什么地方,学生认为难在点太多、线太杂,不好解决。那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学生想到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找规律。 本课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探究规律,解决问题。教材中呈现的探究方法是:从简单问题即两个点开始,逐个增加点数进行研究,找寻规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结合具体图形探讨平面图形中存在的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线条数=1 +2+ 3 +…… +(点数-1)。 1

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总复习知识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数和数的运算 (一)整数 1、自然数、负数和整数 (1)、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 1 , 2 , 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 有,用0表示。0是最小的自然数。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 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负数:负数和正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正整数(仁2、3、4、……?自然数 ⑶整数- 零(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I负整数(-1、-2、-3、-4……) 2、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4、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工0 ),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 说b能整除a 。 (1)如果数a能被数b (b丰0 )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女 口: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女口: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没有最大的倍数。 (4)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5)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6)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7)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8)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9)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最小的偶数是0.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 (10)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 100 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 67、71、73、79、83、89、97。 (11)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例如4、6、8、9、12都是合数。 (12)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夕卜,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 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1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 15=3X 5, 3和5叫做15的质因数。 (16)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如:把28=2X 2 X7 (17)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例如:12的因数有 1、2、3、4、6、12; 18 的因数有1、2、3、6、9、18。 其中,1、2、3、6是12和1 8的公因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8)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②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③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④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小学数学思维提升找规律讲义(共三部分)

小学数学思维提升找规律讲义(共三部分) (一)数列规律 【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 (2)3,6,9,12,(),18,21 (3)33,28,23,(),13,(),3 (4)55,49,43,(),31,(),19 【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7,(),16,22 练习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0,11,13,16,20,(),31 (2)1,4,9,16,25,(),49,64 (3)3,2,5,2,7,2,(),(),11,2 (4)53,44,36,29,(),18,(),11,9,8 【例题3】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3,4,20,6,17,8,(),(),11,12 练习3: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6,5,10,9,14,13,(),() (2)13,2,15,4,17,6,(),() (3)3,29,4,28,6,26,9,23,(),(),18,14 (4)21,2,19,5,17,8,(),() 【例题4】在数列1,1,2,3,5,8,13,(),34,55……中,括号里应填什么数? 练习4: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2,4,6,10,16,(),() (2)34,21,13,8,5,(),2,() (3)0,1,3,8,21,(),144 (4)3,7,15,31,63,(),() 【例题5】下面每个括号里的两个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组合的,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8,4)(5,7)(10,2)(□,9)

最新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数学-思考的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5及练习十八第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 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 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 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 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 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 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 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

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 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师: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两个点设为点A和点B。(同步演示课件,动态连出AB,之后缩小放至表格内,并出现相应数据,如下图) 师:如果增加1个点,我们用点C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呢?(生:3个点) 如果每2个点连1条线段,这样会增加几条线段?(生:2条线段,课件动态连线AC和BC)那么3个点就连了几条线段?(生:3条线段)

【通用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毕业考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数学毕业测试题 一、填空。(2分×10=20分) 1.() ()6=20=75:%=30÷( )=( )折 2.南、北为两个相反方向,如果+6m 表示一个物体向北运动6m ;那么-66m 表 示这个物体向( )运动( )m ,物体原地不动记作( )m 。 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成( )比例;圆锥体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 成( )比例。 4.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0;图上距离3cm 的距离表示实际( )km 的 距离,如果实际距离是150km ,在这幅图上应画( )cm 。 5.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差是243dm ;那么它们的体积和是 ( )。 6.六(1)班有56人,至少有( )名同学同一月生。 7.甲数的40%是乙数的7 4 ,已知乙数是140,甲数是( ) 8.如果8a=12b ;那么a:b=( ):( );a:12=( ):( )。 9.一个比例的两内项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外项是7 9 ,另一个外项是( )。 10.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152cm ;圆锥的 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仔细推敲,判断对错(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分×6=6分)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 2.半径是2CM 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 4.如果两个分数的值相等,那么它们的分数单位也相等。 ( ) 5.圆锥的半径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倍。 ( ) 6.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2的倍数。 ( ) 三、认真辨析,合理选择(填正确答案前的序号)。(1分×6=6分) 1.在-5,-0.5,0,-0.01这四个数中,最大的负数是( )。 A.-5 B.-0.5 C.0 D.-0.01 2.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12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6段需要( )分钟。 A.24 B.20 C.30 D.36 3.甲、乙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如果甲圆柱的底面直径扩大2倍,乙圆柱的高扩 大3倍;那么这时甲。乙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关系是( )。 A.V 甲>V 乙 B.V 甲=V 乙 C.V 甲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4 找规律填空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4 找规律填空 1、找规律画图 例1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在问号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例2 想一想,接着怎么画? 例3 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与其他三个图不同的一个图形. 例4 有一堵墙上的砖坏了一部分,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排列规律,猜一猜要补上多少块同样的砖,才能把墙补好?

2、找规律填数 例5 (1)1,3,5,7,(),(),(),15,…; (2)3,6,12,24,( ),( ),…; (3)1,2,3,5,8,(),(),34,…; 例6 按规律填空 . 例7 根据图中已知数的规律,填出图中空圆圈里的数。 例8 如图所示,小狗和公鸡的“?”处分别填几?

练习 1、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在问号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2、按着图形变化规律,接着画图. 、按照变化规律接着画. 4、数一数,需要多少块砖才能把坏了的墙补好? 5、找规律填数字. (1)2,3,5,8,12,17,23,(),();

(2)1,4,9,16,(),(); (3) 6、找规律填数. 7、一列火车的车厢按一定规律编号,你能写出被树挡住的那两节车厢的号码吗? 8、找规律填数. 9、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在方框中填上合适的图形。

10、按规律填上第五个数组中的数. {1,5,10},{2.10,20},{3,15,30},{4,20,40},{_____,_____,_____} 提高练习 1.找出下面数列的排列规律,并填空。 (1)1,2,5,10,(),26,37; (2)1,7,13,(),25,31; (3)1,50,2,45,3,40,(),(),5,30;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5,10),(8,18),(14,22); (2)(1,25);(2,36);(4,49);(8;81); 3.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3,7,15,31,(),127,255,511; 4.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4,9,16,25,(),(),64,81,100; 规律: 5.从2开始,隔两个数写一个数:2,5,8,……,101;可以看出,2是这列数的第一项,5是这列数的第二项,8是这列数的第三项,等等。问:32是第几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找规律填空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找 规律填空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5找规律填空 1、找规律画图 例1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在问号处填上合适的图形,选A 还是选B ? 例2想一想,接着怎么画? 例3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与其他三个图不同的一个图形. 例4有一堵墙上的砖坏了一部分,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排列规律,猜一猜要补上多少块同样的砖,才能把墙补好? 2、找规律填数 例5(1)1,3,5,7,(),(),(),15,…; (2)3,6,12,24,(),(),…; (3)1,2,3,5,8,(),(),34,…; 例6按规律填空. 例7根据图中已知数的规律,填出图中空圆圈里的数。 例8如图所示,小狗和公鸡的“”处分别填几? 1、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在问号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 2、按着图形变化规律,接着画图 . 3 、按照变化规律接着画. 4、数一数,需要多少块砖才能把坏了的墙补好? 5、找规律填数字 . (1 )2 ,3,5,8,12,17,23,(),(); (2)1,4,9,16,(),(); (3) 6、找规律填数.

7、一列火车的车厢按一定规律编号,你能写出被树挡住的那两节车厢的号码吗? 8、找规律填数. 9、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在方框中填上合适的图形。 10、按规律填上第五个数组中的数. {1,5,10},{2.10,20},{3,15,30},{4,20,40},{_____,_____,_____}提高练习 1.找出下面数列的排列规律,并填空。 (1)1,2,5,10,(),26,37; (2)1,7,13,(),25,31; (3)1,50,2,45,3,40,(),(),5,30;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5,10),(8,),(,18),(14,22); (2)(1,25);(2,36);(4,49);(8,);(,81); 3.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3,7,15,31,(),127,255,511; 4.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4,9,16,(),(),(),64; 规律: 5.从2开始,隔两个数写一个数:2,5,8,……,101;可以看出,2是这列数的第一项,5是这列数的第二项,8是这列数的第三项,等等。问:32是第几项?

六年级下册数学毕业试卷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疙瘩小学 小学毕业试卷 六 年 级 数 学 一、用心思考,谨慎入座。(第二题2分,其余每空1分。计20分) 1、我国移动电话超过一亿八千二百零三万五千部,横线上的数写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部,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部。 2、( )% = 0.75 =( )÷12 = 12:( ) = 6 ( ) 3、x 和y 互为倒数,那么x 9 ×y 8 =( )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a 米,高是底的2倍,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5、甲、乙、丙三个班平均人数是48人,甲班有48人,乙班和丙班人数的比是5:7。乙班有( )人,丙班有( )人。 6、把5米长的钢筋,锯成一样长的小段,锯了6次,每段长度占全长的( ) ,每段长( ) 米。 A D 7、一个长方形(如右图) .AB=4厘米,BC=2厘米 。现将 图形绕 AB 旋转一周,则形成的图形体积是( )立方厘米。 B C 8、一个底面周长为6.28分米,高0.3米的圆柱形木头,沿直径垂直底面截成同样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分米,沿横截面截成同样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分米。 9、一件羊毛衫的现价是200元,比原来降低了50元,降低了( )%。 10、盒子里装着5角和1元的硬币共20枚。如果盒子里一共有16元,那么5角的硬币有( )枚;1元的硬币有( )枚。 11、在 295的分子与分母上同时加上一个数m,则得到的分数为8 5 。这里的m=( )。 12、 通过观察图形中数的规律,得出A=( ), B=( )。 二、仔细甄别,作出判断。(每题1分,计5分。) 1、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 2、圆柱体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3:1。 ( ) 3、如果3a =4b ,那么a:b =3:4。 ( ) 4、1吨铁的83和3吨棉花的8 1 一样重。 ( ) 5、一份协议书的签订日期是2005年2月29日。 ( ) 三、反复比较,择优录取。(每题1分,计5分。) 1.与 13 ∶1 5 能组成比例的比是( )。 ① 15 ∶13 ② 15 ∶1 15 ③ 3∶5 ④ 5∶3 姓名: 班级: 学校: 考号: 考场座位号: 18 3 6 56 78 A 49 21 B 7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精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中逐渐发现问题的复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小组合作与个人独立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寻求并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接着,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利用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向“掌握技能”转变,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方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5及练习十八相应习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有一个单元“找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数学广角”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六年级下册中所安排的《数学思考》则是让学生回顾自己所学会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而本文所描述的案例是教学《数学思考》中的例题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例5的问题解决,使学生经历从不知到知,从毫无头绪到懂得化难为易的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举例子”的方法(枚举法)探索解决问题策略。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思索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观察、探究、发现规律,解决相对较难的问题。 难点:例5中发现规律后的进一步理解本因。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卡(探索卡)。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

《数学思考——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与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我写你猜”这件小事,引出“找规律”这一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交流反馈,找到“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分析得出“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从简单处入手,举例子,发现规律”,从而解决复杂问题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再利用这一数学思考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再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两个挑战任务,使学生在独立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学生特征分析 1、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2、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学习了“找规律”或“思考题”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学习了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3、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还不明确。 教材分析 “数学思考-找规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的内容。教材上出现的比较零散,学生思考方法没有系统化。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寻“平面端点连接线段”的规律。 2、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体验“化难为易”“由简到繁”发现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