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配气机构运动仿真研究12

合集下载

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s o n h tt e smu a i n mo e sv l iy h wi g t a h i lt d l ai t . o i d
Ke r s de e n i e v l e t an smu a i n mu t b d y a c v b a i n y wo d i s le g n a v r i i lt o l - o y d n mis i ir t o
柴 油 机 配 气 机构 动力 学仿 真 与 分 析 *
李玉 军 杨建 国
武汉 4 0 6 303 武汉理 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学院 摘 要
利用 A DAMS E gn 建立 4 2 S / n ie 10 G柴油 机配气系统动力学模型 , 对模 型进 行运动学 仿真 , 分析
配气 机构主要运动件间 的作用力 , 凸轮形线在过渡 阶段 的加速度特 性对整个 配气机构 的受力影 响较大 , 配气 机构 中各种接触力具有 冲击 力特 征 , 对柴油机振 动影 响较大 , 通过对 比摇臂座处 的实测振 动数据与 仿真作用
力的频谱 图, 验证了仿真结果 的正确性 , 明了配气机构 是柴油机 0 5 次振动分量 的主要激 励源之一 , 说 .谐 为预
测柴油机振动 提供 精确的边界条件 。 关键 词 柴油机
中图分类号
配气机构
仿真
多体 动力学

振动
U6 4 1 1 6. 2
文献标识码
Si u a i n a na y i ft e vav r i fdis 1e g n m l to nd a l ss o h l e t an o e e n i e
维普资讯
第3卷 第 1 6 期 20 年 2 07 月

动力学配气机构试验分析仿真与优化

动力学配气机构试验分析仿真与优化

动力学配气机构试验分析仿真与优化【摘要】目前机械系统设计分析的有力手段是多体系统动力学运用到机械的仿真中,本文针对某发动机配气机构系统,建立参数化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为仿真平台。

采用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动力学仿真试验,分析出对响应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回归分析得到响应变量关于试验因子的响应面方程,以此作为优化目标进行寻优计算,实现了对配气机构的设计参数和局部凸轮型线的动力学优化。

【关键词】动力学;配气机构;参数;仿真与优化1.引言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冲程的内燃机都采用气门式配气构机构。

由于配气机构的设计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燃机的动力性与可靠性,其性能好坏对内燃机的性能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配气机构系统动力学模型有很多种。

一般来说,低速系统配气机构,转速低、载荷小,进行运动学分析即可。

对于中速系统,转速和载荷较高,气门偏离理论运动规律较大,并出现构件在润滑、磨损、强度等方面问题,因此需要用动力学模型研究其动力学特性。

对于高速系统,转速和载荷很大,气门将显著偏离理论运动规律,并受到机构在开始和落座时的冲击反跳,在工作阶段的飞脱,以及润滑、磨损、强度等多方面问题制约,必须用动力学模型研究其特性,并尽可能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目前运用比较多的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有离散质量模型—包括单质量模型,多质量模型以及多体动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信号处理相关方法和技术的发展,配气机构的实验也能更精确地反映配气机构工作情况下的实际情况和得到更精确的动力学数据。

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配气机构的动力特征,也可以通过实验得到模型的原始数据。

由于配气机构组件在高速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柔性特征,部分组件产生一定的变形,导致组件的实际运动规律偏离凸轮型线。

而配气机构动力学特性实验可以测量机构组件的实际运动规律,分析配气机构参数对组件实际运动规律的影响。

某型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与性能仿真研究

某型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与性能仿真研究
难 , 因此 需 要 精 心设 计 进 排 气 门的 升 程 曲 线 , 以达
到最 优设 计 。[ 5 1 而且 随 着化 石 燃料 的枯 竭 和排 放法
束、 力 的传递 等有 效 、 准 确 描 述 。如 何 兼 顾 柴 油 机 动 力 学模 型 的 简 化性 和有 效性 成 为柴 油 机 动 力 学 建 模 的 关 键 。根 据 对 模 型 简 化 性 和 精 确 性 的 侧 重 点 不 同, 目前 比 较 常 用 的 柴 油 机 动 力 学 建 模 方 法 主 要 由 i种 : 集 中质 量 方 法 、 有 限元 方 法 和多 体 动 力 学 方
目前 , 配气机构动力学研究 中 , 都 仅 建 立 配 气
机 构 多 体 动 力 学 模 型 。基 于 此 模 型 对 配 气 机 构 进 行 动 力 学仿 真 , 这 样 虽然 也 能 够获 得 配气 机 构 的运 动
值 计 算 得 到 系 统 的 动 力 学 响应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8 —1 0

机 拖动 动 力 的动 力 来 源 , 在舰 船设 备 中 占有非 常 重
要 的地 位 ,特别 是 随着 舰 船使 用 要求 的不 断 提高 , 对 舰 船 动 力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 1 1 从 生 命 力 角度 分 析 , 柴油 机 为 多数 舰 艇 提 供 主动 力 , 是 动 力 系 统 的 的心 脏 , 保 证 着 舰 艇 在 海 上 的J i 顷利 航 行 , 这 是 保 存 己方 、 消 灭 敌 方 的 基 础 。[ 2 1
法 。本 文 中采 用 的 是 多 体 动 力 学 方 法 。
规 的愈趋 严 格 , 柴 油机 朝 着 高功 率 密度 、 低 污染 、 低 排放 、 低噪声 、 高 可靠 性 方 向发 展 , 这些 都 给 配气 机

某型柴油机挺柱改进及配气机构优化仿真

某型柴油机挺柱改进及配气机构优化仿真

某型柴油机挺柱改进及配气机构优化仿真符兴胜【摘要】针对某型柴油机挺柱与凸轮轴之间磨损的现象,将平底挺柱改为滚轮挺柱.应用AVL-EXCITE Timing Drive软件对改进后的配气机构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各项参数以及接触应力、推杆力、气门反跳、弹簧并圈来评估改进方案的可行性.【期刊名称】《柴油机设计与制造》【年(卷),期】2013(019)003【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柴油机;配气机构;滚轮挺柱;仿真【作者】符兴胜【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现代柴油机强化程度提高、排放升级、爆压提升等发展趋势,对柴油机各机构及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配气机构作为发动机的两大机构之一,其精确性、可靠性都必须得以保证,并随着柴油机强化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配气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根据气缸的工作次序,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以保证气缸吸入新鲜空气和排出废气。

现代柴油机设计中,配气机构设计占有重要地位。

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柴油机的技术性能、工作可靠性、耐久性和平稳性。

随着柴油机平均有效压力和转速的提高,配气机构零件所承受的机械负荷、热负荷、摩擦磨损以及振动噪声急剧增加。

为了保证柴油机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寿命,对配气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本文正是在这种前提下,针对某型号柴油机配气机构在性能不断提升过程中遇到挺柱与凸轮轴之间的磨损问题,对原配气机构进行改进设计。

某型柴油机排量8.9 L,推出市场多年,原设计的配气机构如图1所示。

凸轮轴置于机体侧面中部,通过挺柱推杆传递到摇臂驱动气门。

近年来随着排放法规的提升和对发动机经济性等各方面要求的逐步提高,该型号发动机经过多次改进,发动机各项性能指标均作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伴随着这些改进和提升,柴油机本体各系统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配气机构的磨损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凸轮轴和挺柱之间的磨损和点蚀故障越来越多。

基于ADAMS配气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基于ADAMS配气机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图 2 配气机构三 维实体模型 表 1 配气机构 约束条件 零部件 约束条件 绕凸轮轴中心旋转的转动副 与摇臂的线线凸轮约束 旋转驱动 与凸轮的线线凸轮约束 绕摇臂轴的转动副 与间隙调整螺栓的 固定副 与摇臂的固定 副 与气门杆的面面 约束 与间隙调整螺栓的面面约束 与 GROUND 的移动副
式中 , q j = q j + 1 - qj 表示 第 j 次 迭代。 t n 时 刻速 度、 加速度的确定, 可由约束方程求一阶、 二阶时间 导数得到 : (
[ 2]
1. 2
多刚体运动学模型 在建立多刚体运动学模型时做如下假设: ( 1) 所有零部件都认为是刚体 , 各运动副均为刚

1
多刚体运动学建模
性连接 , 各运动副内摩擦力、 内部间隙忽略不计 ; ( 2) 不考虑气门间隙。可以在 ADAMS 软件中直 接建立各个构件的实体模型, 也可以在 UG 等三维 CAD 软件中建立实体模型 ( 见图 1) , 然后通过接口 导入 ADAMS。最后按照各个构件之间的运动拓扑 关系( 见图 2) , 添加相应的约束 ( 见表 1) 。
1 1 1 2
( 1.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Automatizat io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 aiyuan 030051


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 , 它的功能
运动加速度变化规律, 以及合适的正、 负加速度值。 传统上, 内燃机配气机构开发的方法往往是多 方案的比较和试凑, 在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初始开 发阶段 , 如此反复的设计要求不但难以满足, 而且反 复进行实物试 验还会延长研发周期和 增加开发成 本。此外, 通常的配气机构运动学 动力学计算仅是 把机构当作一个弹性振动系统, 简化为单质量或多 质量模型 , 这样虽然大体上能够满足描述气门运 动规律的要求 , 但无法全面地反映出各构件的运动 以及构件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 而且构件刚度等参 数必须通过实测或分析计算才能得到, 质量也需要 经过折算, 这不仅增加了建模的难度 , 也影响了分析 的精度 , 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本文以多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 , 采用虚拟样机 技术, 应用 ADAMS 软件进行了某柴油机配气机构的 建模与仿真, 从而得到整个系统协调运作下的运动 规律和动力学特性。利用该种方法建立的配气机构

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与性能仿真研究

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与性能仿真研究

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与性能仿真
研究
1 引言
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能够有效地揭示其工作原理及运行性能。

它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引擎的控制系统,还能为柴油机配气机构的研制、设计、试验以及再制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有效地建立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和性能仿真系统,对新型柴油机配气机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
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是将柴油机元件的零件力学,推进机构的运动学,柴油机原理图的三维立体机构及概念机构信息,用多学科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使之反映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状态。

动力学建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建立多体系统,控制矩阵式机构,牛顿迭代法,牛顿定律,以及离散有限元法。

3 柴油机配气机构性能仿真
柴油机配气机构性能仿真是通过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使用专业仿真软件,根据柴油机的空气-油流动特性,建立合理的仿真模型,计算柴油机每一步的实际工作情况,然后进行全面有效的性能分析,及时发现性能缺陷,为研发新型柴油机配气机构提供重要的参
考。

性能仿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限元分析,代数仿真,矩阵仿真,问题特定仿真,全空间仿真等。

4 结论
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和性能仿真是柴油机研究与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它们是一种综合的技术,将动力学建模和性能仿真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满足柴油机配气机构设计开发模拟所需要的精度要求,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新型柴油机配气机构研究与设计的效率,为柴油机配气机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柴油机论文:柴油机进气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

柴油机论文:柴油机进气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

柴油机论文:柴油机进气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中文摘要】对柴油机而言,要使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的过程完善,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指标,除了选择合适的进气道获取最佳涡流比外,还必须增加柴油机气缸内的进气充量,而提高进气充量与进气系统结构参数有关;所以,研究进气系统结构参数对充量的影响规律对于改善柴油机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理设计进、排气系统是提高柴油机充气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进气管内气体的压力波动不仅影响进气门开启期间气缸的进气量,而且在进气门关闭后,还将影响下一循环气缸的进气量。

压力波动对气缸进气量的影响程度和进气管的长度、管径、发动机转速等因素有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进气系统的研制多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和少量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正确地运用模拟计算,可以方便地对多种方案进行性能的预测和比较,分析各种因素对充气性能的影响,以判断其改进方向,最终通过少量的试验验证,就可以达到改善柴油机性能的。

论文主要研究进气系统对某单缸柴油机进气管内压力波动、进气充量和泵气损失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来合理设计进气系统的参数,有效利用进气谐振来改善进气系统的压力波动,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降低进气损失,进而改善柴油机性能。

首先,论文在阅读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发动机进气谐振系统的研究现状,研究了进行模拟计算所涉及的物理数学模型;其次,利用发动机一维流体计算软件AVL Boost建立了单缸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并通过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建立的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对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各零部件进行了优化计算,给出了最佳的进气系统参数;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发动机的进气动态效应,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并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总体结构。

【英文摘要】For diesel engine, to improve the formation and combustion of the mixture and to improve the engine’s power, fuel economy and emissions targets, in addition to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inlet swirl ratio for the best, it’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gas charge into the diesel engine cylinder, while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intake system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ake gas charge; so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engine performance that we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rules of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intake system on the gas charge.Rationally design the intake and exhaust system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ngine volumetric efficiency. The gas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the intake pipe affect the gas charge not only in the intake valve opening time but also in the intake valve closing time of the next engine cycle.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pressure fluctuations on the gas charge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ake pipe length, diameter, engine speed and otherfacto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people prefer to use numerical simulation combined with a few experiments to develop the intake system. Through the proper use of simulation, we can easily predict and compare a variety of projects, analyze various inflation factors on engine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its improvement, and in the end through a small number of test verification, w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diesel engine performance.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intake system of a single cylinder diesel engine on intake manifold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take gas charge and pumping los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we confirm the rational design parameters of intake system; Through the effective use of intake resonance, we improve the intake system pressure fluctuations and improve the engine volumetric efficiency and lower air intake losses, thereby improving engine performance. Firstly. I have read a lot of literature of related topics, based on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engine intake resonance research, studied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s of the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Secondly, I establish a single-cylinder diesel engine simulation model through the use of the engine one-dimensional fluid calculationsoftware AVL Boost, and valid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result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n, using the established simulation model of diesel engine working process, all parts of the engine intake system are optimized, and the best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are given; Finally,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dynamic effect of the engine intake system, I design a new type of air filter, describe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present the overall structure.【关键词】柴油机进气系统充气效率泵气损失数值仿真【英文关键词】diesel engine intake system volumetric efficiency pumping loss numerical simulation【目录】柴油机进气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摘要9-10ABSTRACT10-11第1章绪论12-22 1.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12-13 1.2 发动机进气谐振系统研究现状13-16 1.3 发动机进气系统模拟计算研究现状16-20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0-22第2章 AVL Boost软件数值模拟理论基础22-42 2.1 气缸子系统高压循环过程的计算22-29 2.1.1 气缸子系统基本假设22-23 2.1.2 气缸子系统基本微分方程23-24 2.1.3燃烧放热率的计算24-25 2.1.4 气缸工作容积的计算25-26 2.1.5 传热计算26-28 2.1.6 气缸漏气损失的计算28-29 2.2 气缸子系统换气过程的计算29-34 2.2.1 进排气质量流率的计算30-33 2.2.2 进排气道传热的计算33-34 2.3 进排气子系统的计算34-40 2.3.1 进排气子系统基本假设35 2.3.2 进排气子系统基本微分方程35-36 2.3.3 管道阻力的计算36-39 2.3.4 空滤器计算模型39-40 2.4 本章小结40-42第3章柴油机工作模型的建立及验证42-52 3.1 循环模拟软件42-43 3.2 模型的建立43 3.3 参数的确定43-50 3.3.1 边界条件的确定43-44 3.3.2 平均摩擦损失压力的确定44 3.3.3 循环喷油量的确定44-45 3.3.4 各管道和元件参数的确定45-46 3.3.5 气缸模块参数确定46-50 3.4 模型的验证50-51 3.5 本章小结51-52第4章进气谐振系统的优化52-78 4.1 进气动态效应52-55 4.2 进气系统优化计算55-73 4.2.1 空滤器阻力的分析55-59 4.2.2 进气管长度的分析59-70 4.2.3 进气管直径的分析70-72 4.2.4 可变长度进气管的理论分析72-73 4.3 新型滤清器的设计73-75 4.3.1 技术背景73 4.3.2 工作原理简介73-74 4.3.3 总体结构设计74-75 4.4 本章小结75-78第5章总结与展望78-80参考文献80-84致谢84-8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86-87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7。

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虚拟仿真研究

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虚拟仿真研究

摘要 : 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对配气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 ,并用 Visual Basic 语言编程 , 计算 2 种凸轮型线的特征参数及凸轮轮廓面 。分析了在不同凸轮转速下 2 种凸轮型线的气门 运动情况 ,利用信噪比讨论配气机构的动态特性 。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建立 的仿真模型对配气机构的运动规律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通过比较发现 , FB2 Ⅱ型凸轮在低速时 动态性能较好 ,而高次方凸轮型线在较高速度时动态性能较好 。 关键词 :内燃机 ;配气机构 ;虚拟样机 ;凸轮型线 ;信噪比
最大值/ ( N·mm - 2) / (107·mm·Hz·s - 2) / (107·mm·Hz·s - 2) 信噪比
复摆 型线
1 000 1 200 1 400
806. 96 1 170. 30 1 600. 20
- 242. 58 - 350. 55 - 497. 43
0. 12 0. 14 0. 17
本文采用由美国 MSC 公司开发的虚拟样机仿 真软件 ADAMS 对配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1] 。在 专家模块 ADAMS/ Engine 中建立了配气机构动力 学模型 ,通过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 ,研究了在不同凸 轮型线 下 , 改变凸 轮转 速对 配气 机构 动态 性能 的 影响 。
1 信噪比计算
ωe
=
1 2π
C
ωi 2π
(3)
共振谐次 i
=
1 ω
C + C′
M
(4)
式中 , C 为配气机构的当量刚度; C′为气门弹簧的刚 度; M 为配气机构的当量质量;ω为凸轮旋转角速度。
ω=
vcam ×2π 60
(5)
共振频率 f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柴油机配气机构运动仿真研究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
姓名徐漳
班级车辆一班(08010511)
学号08015128
指导教师刘婷婷
一、内燃机配气机构技术现状及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课题研发背景
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对内燃机的性能指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配气机构的作用是按照内燃机的工作循环与工作顺序的要求,控制新鲜气体及时地进入气缸,同时排除燃烧后的废气。

一台内燃机的经济性能是否优越,工作是否可靠,噪音与振动能否控制在较低的限度,常常与其配气机构设计是否合理有密切关系。

设计合理的配气机构应具有良好的换气性能,进气充分,排气彻底,即具有较大的时面值,泵气损失小,配气正时恰当。

与此同时,配气机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工作时运动平稳,振动和噪音较小,不发生强烈的冲击磨损等现象,这就要求配气机构的从动件具有良好的运动加速度变化规律,以及合适的正、负加速度值。

随着汽车及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对配气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相关新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1 内燃机配气机构的研究现状
随着内燃机高功率、高速化发展,人们对其性能指标的要求更高,这给配气机构的设计以及制造工艺增加了难度。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气门-凸轮式配气机构,它具有保证气缸密封性的优点。

配气机构系统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零部件的设计,包括凸轮型线,气门摇臂机构的设计,气门弹簧及气门等零部件的设计,其中又以凸轮型线的设计尤为关键,这是因为凸轮作为整个机构的原动件,它直接控制整个机构的运动。

另一方面是机构的动力学问题,而对于机构动力性能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气门的运动规律上。

国外对配气机构的振动模型、摩擦及配气相位和可变气门正时等的研究有一些报道。

国内也在致力于研究更精确的气门振动模型、凸轮挺柱副的动力润滑、非对称凸轮型线以及凸轮型线的拟合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设计了许多性能优良的凸轮型线;
(2)配气机构由刚性设计发展为弹性设计;
(3)由孤立研究凸轮设计发展到配气机构系统设计。

内燃机配气凸轮的研究已经涉及到配气机构性能的各个方面,包括型线、挺柱的运动规律、气门振动模型、挺柱与凸轮的接触应力、摩擦应力等。

在研究更精确的气门振动模型、凸轮挺柱副的动力润滑、非对称凸轮型线以及凸轮型线的拟合等方面上,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发展。

2 配气凸轮优化设计方法
配气凸轮是影响配气机构工作状况的关键零件,如何设计和加工出具有合理外形的凸轮轴是整个配气机构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

对内燃机气门通过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由凸轮外形所决定的气门位移规律的要求,气门开闭迅速就能增大时面值,但这将导致气门机构运动件的加速度和惯性负荷增大,冲击、振动加剧,机构动力特性变差。

因此,对气门通过能力的要求与机构动力特性的要求间存在一定矛盾,应视所设计发动机的特点,如发动机工作转速、性能要求、配气机构刚度大小等,主要在凸轮外形设计中兼顾解决。

配气凸轮型线优化设计的任务就是在确保配气机构能可靠工作的前提下寻求最佳的凸轮设计参数。

凸轮型线的设计己从静态设计、动态设计发展到系统动力学优化设计。

系统动力学设计考虑配气机构的弹性变形,可更精确地描述配气机构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并统
一考虑机构动态参数与凸轮型线,从而实现凸轮型线优化设计。

当今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发展趋向是在排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内燃机性能指标。

不论是多气门配气机构还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可变气门运动配气机构,其基本出发点都是,在更大范围内使内燃机动力指标、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等达到最优,这是传统配气机构无法完成的。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柴油机所采用的上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建立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不同转速条件下的气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对比后认为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能更真实地模拟机构的运动特性,而且不要编制复杂的程序,不必建立复杂的方程,只要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建立数字化装配模型,施加约束,运用Mat-lab软件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进行运动与动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能够满足该复杂系统产品设计分析的需要.
2)通过仿真分析获得的机构运动学参数与力学参数,不仅提供了机构各部件的,而且为进一步基于多体动力学的结构强度分析与系统优化奠定了基础.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 基于大型商用软件pro/E开发柴油机配气机构的虚拟样机设计建模原型模块;
2. 对柴油机配气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计算并确定模型号柴油机配气机构
的结构及性能参数;
3. 建立配气机构模型,进行配气机构运动仿真研究。

本毕业设计主要设计思想及内容为:进行发动机虚拟样机设计建模仿真环境的开发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柴油机配气机构进行分析,基于pro/E开发柴油机配气机构的虚拟样机设计建模原型模块,建立配气机构模型,进行配气机构运动仿真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查阅相关资料,编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
2.学习三维实体建模软件
3.学习进行运动分析的计算仿真软件
4.使用Pro/E等实体建模软件建立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实体模型
5.利用计算仿真软件对发动机气门机构在工作状态下运动进行分析,得到应力、变
形等参数
6.以仿真结果作为依据,对发动机气门机构给以优化
7.整理资料,完成毕业论文
四、研究工作进度:
序号时间内容
1 2011/11/11 布置任务,确定题目,审题
2 2012/2/1-2012/2/28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
3 2012/3/9-2012/3/15 开题报告答辩
4 2012/3/17-2012/3/24 了解配气机构的结构,建立汽车发动机配气机
构的实体模型
5 2012/3/25-2012/3/5 完成外文翻译
6 2012/4/6-2012/4/20 绘制CAD技能训练图
7 2012/4/21 上交外文资料翻译,接受中期检查
8 2012/4/22-2012/5/5 对配气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9 2012/5/6-2012-51-/15 以仿真结果作为依据,对发动机气门机构给以优化,
并着手写毕业论文
10 2012/5/16-2012/5/28 整理有关资料,完成并上交毕业论文,准备答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吴兆汉,汪长民,林桐藩等.内燃机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陈家瑞,马天飞.《汽车构造》上册.第五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3] 柴油机设计手册编写委员会.柴油机设计手册下册.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4.
[4] 张亮,郭仕剑,王宝顺等.MATLAB7.X系统建模与仿真.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王正林,王胜开,陈国顺等.MATLAB/Simulink与控制系统仿真.第二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马钢.内燃机配气机构技术现状及发展.见:太原科技,2008:86-87.
[7]《12150L柴油机》编写组.12150柴油机.国防工业出版社,1976.
[8]付光琦,康秀玲, 郭凌崧.高速柴油机顶置式配气凸轮机构的动力学计算.
见:内燃机学报,2000:113-116.
[9]赵冬青, 苏铁熊, 赵振锋.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动力学和运动学计算.
见:车用发动机 2003:1-3.
[10]刘海生,彭岩,基于Matlab的发动机凸轮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见: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88-89.
[11]刘云, 肖恩忠.高速柴油机配气凸轮优化设计综述.
见: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6-7.
[12]刘晓勇,董小瑞.发动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见: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7:68-70.
[13]浦耿强,蒋国英,白羽.顶置凸轮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见:汽车科技,2000:12-16.
[14]郭常立,张保成,马艳艳.发动机顶置凸轮轴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见:现代车用动力,2007:32-34.
[15]马成习.基于pro/E的发动机凸轮配气机构建模及其运动仿真.
见: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8:51-53.
[16]陈杰.MATLAB宝典.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7]卢平、汪伟、刘佐民.基于Simulink的发动机落座力仿真分析.
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73-76.
[18]魏勇,高文志,黄叶舟.计算机在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中的应用.
见: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1:12-14.
[19]徐澍敏,龚永坚,吴雄彪.高速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见:设计与计算,2001:22-27.
[20]李玉军,杨建国.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仿真与分析.见: 船海工程,2007:60-63.
[21]何振俊,李雪峰.基于MATLAB的高次多项式凸轮型线优化设计.
见: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1141-1144.
[22]钟日铭.Pro/Engineer 野火版工业设计经典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3]尚汉冀.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设计与计算,1988.
六、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七、系(教研室)评议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八、开题小组评审意见:
开题小组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九、学院领导审核意见:
1.通过; 2.完善后通过;3.未通过
学院领导签字: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