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A)(D)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A)(D)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A)(D)

教学目标:了解共轭效应,理解共轭体系的性质 教学重点:π-π共轭,P-π共轭,共轭效应 教学按排:F 19,F 20—> F 21,30min

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 轨道形成大π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π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做电子离域或离域键。

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做共轭效应,也称做C 效应。 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σ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 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σ键在的平面,相邻P 轨道间从倒面重叠发生键离域。

一、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大体上分为三类 1.π-π共轭体系

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体系称做π-π共轭体系。例如:

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键。

例1:

的氢化焓

ΔH=126.6KJmol -1,

的氢化焓ΔH=239KJmol -1

126.6 X 2 - 239 = 14.2KJmol -1,称为1,3—丁二烯共轭能

例2:

的氢化焓

ΔH=226KJmol -1,

的氢化焓ΔH=254KJmol -1

254 - 226 = 28KJmol -1,称为1,3—戊二烯共轭能

共轭能:共轭体系的稳定能

2.P-π共轭体系

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 轨道与π键的P 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 P-π共轭体系。 例一: 中C=C 与O 上的P 轨道形成共轭体系。

例二: 中C=C 与ψ上的P 轨道形成共轭体系。

例三:

中C=C 与C 上的P 轨道形成共轭体系。

烯烃的α-H 活泼,易卤代,氧化等,主要是因为形成各种烯丙基中间体(正离子、自由基、负离子)具有P-π共轭效应,稳定,易形成。

三个碳原子组成的共轭体系分子轨道理论处理烯丙基三个中间如下图:

三个P轨道线性组合的三个π分子轨道(上图)能量ψ1<ψ2<ψ3,ψ1成键轨道,φ2非键轨道,ψ3反键轨道。

烯丙基碳正离子,ψ1是HOMO,,ψ2是LUMO,

烯丙基自由基,ψ2是HOMO,,ψ3是LUMO,

烯丙基碳负离子,ψ2是HOMO,,ψ3是LUMO,

3.超共轭体系

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

1)σ-π超共轭体系:

丙烯分子中的甲基可绕C—Cσ键旋转,旋转到某一角度时,甲基中的C-Hσ键与C=C的π键在同一平面内,C-Hσ键轴与π键P轨道近似平行,形成σ-π共轭体系成为σ-π超共轭

体系。π电子离域用表示。

乙烯氢化焓ΔH=137KJ·mol-1,丙烯的氢化焓ΔH=126KJ·mol-1,丙烯π-σ超共轭能:

137-126=11KJ·mol-1,1,3戊二烯(氢化焓226KJ·mol-1)比1,3

丁二烯

(氢化焓239·mol-1)稳定,因为前者是π-π-σ共轭比后者多一个π-σ超共轭作用。

π的α-H越多,形成超共轭的机会越多,超共轭作用越强。

稳定

性:

CH3-CH=CH-CH3>CH2=CHCH2CH3

丙烯分子的σ-π超共轭体系

2)σ-P超共轭体系

C-H的σ键轨道与P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σ-p超共轭体系。如乙基碳正离子即为σ-P 超共轭体系。

乙基碳正离子σ-P超共轭体系

烷基碳自由基也能形成σ-P超共轭体系:

由此得出:

碳自由基的稳定性:3。R·〉2。R·〉1。R·〉·CH3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3。R+〉2。R+〉1。R+〉+CH3

二烯烃共轭效应与氢化焓

二、吸电子共轭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

共轭链两端的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有方向性,在共轭链上正电荷、负电荷交替出现,沿共轭链一直传递下去,称为电子共轭效应。电子共轭效应有吸电子共轭效应(又称C效应)和络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1、吸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

电负性大的元素接在共轭链端上,使共轭电子向电负性大的元素端离域,在共轭链上出现δ-、δ+交替的现象称做吸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如:

2.给电子的共轭效应(+C效应)

含有电子对的元素接在共轭链一端,使共轭电子背离有点子对的元素端离域,在共轭键上出现δ-、δ+交替传递的现象称为给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如:

一些原子或基团的+C效应强度顺序:

3.动态共轭效应

静态共轭效应:上面讨论的是在静止条件,由元素电负性或元素电子队引起的共轭效应称静态共轭效应。

动态共轭效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共轭体系产生的共轭电子沿共轭链δ-、δ+电荷交替传递的电荷交替现象称做动态共轭效应

在化学反应中,动态共轭效应作用比静态共轭效应作用大得多。

4.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比较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几点理解与判断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几处理解与判断 问题一:为什么诱导效应的传递随着距离的增加,由近而远依次减弱? 诱导效应的传导是以静电诱导的方式沿着单键或重键传导的,只涉及到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引起键的极性改变,一般不引起整个分子的电荷转移、价态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诱导效应的递降率来计算:诱导效应在一个σ 键体系中传递时,一般认为每经过一个链上原子,即降低为原来的约三分之一。通常以ε或1/α来表示递降率。经过n个原子后,其诱导效应只有原来的(1+α)n。一般认为,经过三个原子后诱导作用可忽略。 问题二;为什么在共轭体系内电子的传递不会随链的传递而减弱? 共轭是电子离域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

电子是随着共轭链传递的,电子云覆盖在整个分子中是一个团结的整体。 问题二:化学中共轭效应电荷为什么正负交替? 是因为受到了电场的影响才会出现的现象,电场让电子云向某一方向偏移,那么就会产生一边显正电荷一边显负电荷的现象。 问题三: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如何区分和比较出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首先要明确在一个共轭体系中,一般情况下诱导和共轭是同时存在的。共轭是指由于原子间电负性不同,引起分子中电子密度分布的不均衡,通过共轭π键传递,而且不论距离远近,其作用贯穿整个共轭体系中,这样所产生的电子效应。诱导是由于原子或基团电负性的影响沿着分子中的键传导,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按一定方向转移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它们的区别是共轭效应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性或极化的效应。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不象诱导效应那样存在于一切键中。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或极化性沿σ键传导,而共轭效应则是通过π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链传递,是靠电子离域传递;共轭效应的传导可以一直沿着共轭键传递而不会明显削弱,不象诱导效应削弱得那么快,取代基相对距离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共轭链愈长,通常电子离域愈充分,体系能量愈低愈稳定,键长平均化的趋势也愈大。简单地说,诱导是极性共价键引起的,电子向极性键电负性大的一端偏,是电子云的偏移。而共轭是基于电子的离

共轭效应

第五章 二烯烃的共轭效应 §1、二烯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二烯烃和炔烃是同分异构体,通式C n H 2n-2 (一) 分类:根据二个烯键在 分子中的相对位置分: 累积式的二烯烃 ???ü?yà??úí?ò?Cé? ±??t?? C=C=C CH 2=C=CH 2 共轭式二烯烃 C=C-C=C CH 2=CH-CH=CH 2 ?t?????ü±?ò???μ¥?ü???a 1£?3???t?? 孤立式的二烯烃 C=C-(CH 2 )n-C=C n > 1 ?t?????ü±??t??ò?é?μ¥?ü???a 其中:孤立式的二烯烃的性质和单烯烃相似。 每个双键各行其势,相互影响很小。 累积式的二烯烃数量少且实际应用也不多。 共轭式二烯烃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很重要。 所以,我们讨论的是共轭二烯烃,它具有新的,特殊的性质。 (二) 命名:和烯烃相似,主 要是分别指出烯键的数目和位置就行

2-?×?ù-1£?3-???t?? 1£?3£?5-?oèy?? | | ???? êy?? CH 2=C CH=CH 2 3 CH 2=CH-CH=CH-CH=CH 2 对多烯烃,每个烯键都可能有顺反构型问题,二个烯键有二个顺反问题,组合起来就有三个顺顺,顺反,反反三种异构体 ?3£??3-2?¢4-?o ?t ?? (Z),(Z)- C=C CH 3H C=C CH 3 H H H ?3?¢·′-2?¢4?o?t?? £¨·′£??3£?(Z),(Z)- ·′£?·′-2?¢4-?o ?t ??(E),(E)- (三)1、3丁二烯的构象: CH 2=CH-CH=CH 2 C2?¢C3 ?§ è? μ¥ ?ü Dy ×a ?á 2ú éú 2? í? μ? ?? ?? 11 ?ó C C CH 2CH 2H ?t?????ü?úC2?¢C3í?2à S-?3- 1?¢3-???t?? S-Sigle μ¥C C CH 2CH 2 H H S-·′-1?¢3???t?? ?t?????ü?úC2?¢C3?à·′2à 性质上都是围绕单键旋转产生的,从能量上说S-反稳定,但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时,S-反→S-顺。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取代基不同而对分子性质产生的影响。取代基效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 子效应,包括场效应和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电子效应是通过键的极性传递所表现的分子 中原子或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取代基通过影响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而起作用。另一类是空 间效应,是由于取代基的大小和形状引起分子中特殊的张力或阻力的一种效应,空间效应也 对化合物分子的反应性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取代基的作用而导致的共有电子对沿共价键转移 的结果。 诱导效应:当电负性不同的两个原子结合时,共价键就有一定的极性,再多原子分子中, 这种极性会通过静电诱导作用而影响到它的相邻部分,使成键电子云偏移到电负性较大部 分。 双原子分子: 多原子分子: 这种由于原子或基团电负性的影响沿着分子中的键传导,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按一定方向 转移或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 )或I 效应。 这种效应如果存在于未发生反应的分子中就称为静态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传导是以静电诱 导的方式沿着单键或重键传导的,只涉及到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改变,引起键的极性改变, 一般不引起整个分子的电荷转移、价态的变化。这种影响沿分子链迅速减弱,实际上,经 过三个原子之后,诱导效应已很微弱,超过五个原子便没有了。 诱导效应的方向:诱导效应的方向以氢原子作为标准。 -氯代乙酸的酸性。氯原 (位阻效应) 空间效应 取代基效应 空间传递 场效应 (σ, π) ( π-π, (σ- π,σ- p)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电子效应 -+++|?|?|?|?|?|?|?C X B A A B C |?|?|?|?|?|?|?+++-Y C X C H C Y _I D§ó| D§ó|I +±è??±ê×?

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1. 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共轭效应 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n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n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为电子离域或离域键 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为共轭效应,也叫做C效应 共轭效应的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6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T 键在的平面,相邻P轨道间从侧面重叠发生键离域?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相比还有一个特点是沿共轭体系传递 不受距离的限制? 超共轭效应 烷基上C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结合,由于电子云的屏蔽效力很小,所以这些电子比较容易与邻近的n电子(或p电子)发生电子的离域作用,这种涉及到 6轨道的离域作用的效应叫超共轭效应?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 2. 共轭效应 共轭的类型 2.1.1 n-n共轭 通过形成n键的p轨道间相互重叠而导致n电子离域作用称为n-n共轭.参加共轭的原子数目等于离域 的电子总数,又称为等电子共轭?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就是n-n共轭.例如: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链 2.1.2 p- n共轭体系 通过未成键的p轨道(包括全满,半满及全空轨道)与形成n键的p轨道的重叠而导致的电子离域作用,称 为p- n共轭.包括富电子,足电子,缺电子三种p- n共轭类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 轨道与n键的p轨道形成的共轭即为p- n共轭.例如: 共轭方向及强弱判断 共轭效应的方向及强弱直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稳定性,因此共轭方向及强弱的判断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能够给出电子的称给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相反,能接受电子的称吸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 卤素,羟基,氨基,碳负离子等与双键直接相连时,X. O. N .C等原子的孤对电子对与n键共轭.由于是由一 个原子向共轭体系提供两个电子,相当于使n电子密度增大,所以有给出电子的能力,称为+C效应.一般富电子p- n共轭都属于给电子共轭.例如: 中的都是+C效应.

高鸿宾四版有机化学答案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习题(P147) (一)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 CH 2=CHCH=C(CH 3)2 (2) CH 3CH=C=C(CH 3)2 4-甲基-1,3-戊二烯 2-甲基-2,3-戊二烯 (3) CH 2=CHCH=CHC=CH 3 CH 3 (4) C=C CH=CH 2 CH 3 H H 2-甲基-1,3,5-己三烯 (3Z)-1,3-戊二烯 (二) 下列化合物有无顺反异构现象:若有,写出其顺反异构体并用Z,E-命名法命名。 解:(1) 无; (2) 有;(3E)-1,3-戊二烯, (3Z)-1,3-戊二烯; (3) 有;(3Z,5Z)-3,5-辛二烯, (3Z,5E) -3,5-辛二烯,(3E,5E) -3,5-辛二烯; (4) 有;(3E)-1,3,5-己三烯, (3Z)-1,3,5-己三烯; (5) 无 (三) 完成下列反应式: 解:红色括号中为各小题所要求填充的内容。 (1) + HOOCCH=CHCOOH (2) CH CH + (3) 3 3 H +COOCH 3COOCH 3H H (4) 3 3 H H + H COOCH 3H CH 3OOC

(5) + RMgX MgX + RH (6) O + 3 (7) CHO + (8) CH 2Cl + CH 2Cl KMnO + HOOCCH 2CHCH 2CH 2COOH CH 2Cl (A)(B) (9) CH 3 3h 3 3 (10) CH CH 3 CH 3 H CH 3CH 3 CH 3 H (四) 给出下列化合物或离子的极限结构式,并指出哪个贡献最大? (1) CH 3C N (2) (CH 3)2C=CH C(CH 3)2 (3) CH 2=CH CH 2 (4) (5) CH 2C CH 3O (6) CH 3C CH=CH 2O 解: (1) CH 3 C N CH 3C N CH 3C N 贡献最大(非电荷分离)

波谱解析试题(打印)

波谱解析试题A 二、选择题。(10*2分=20分) 1. 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1和17361处出现两 个吸收峰这是因为:( C )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D )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晶体 3. 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B) A、4 B、3 C、2 D、1 4. 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B )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5. 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 A ) A、12C B、15N C、19F D、31P 6.在丁酮质谱中,质荷比质为29的碎片离子是发生了( B )

A、α-裂解 B、裂解 C、重排裂解 D、γ迁移 7. 在四谱综合解析过程中,确定苯环取代基的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C ) A、紫外和核磁 B、质谱和红外 C、红外和核磁 D、质谱和核磁 8. 下列化合物按1H化学位移值从大到小排列 ( C ) 22 b. CH CH d. A、a、b、c、d B、a、c、b、d C、c、d、a、b D、d、 c、b、a 9.在碱性条件下,苯酚的最大吸波长将发生何种变化? ( A ) A.红移 B. 蓝移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10. 芳烃(134), 质谱图上于91处显一强峰,试问其可能的结构是:( B ) A. B. C. D. 三、问答题(5*5分=25分) 1.红外光谱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答:一是红外辐射的能量应与振动能级差相匹配,即E光=△Eν,二是分子在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必须不为零 2.影响物质红外光谱中峰位的因素有哪些? 答:(1)诱导效应,(2)共轭效应,(3)氢键效应,4)振动

《有机化学》(第四版)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习题答案)解析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思考题 习题4.1 下列化合物有无顺反异构体?若有,写出其构型式并命名。(P119) (1) 1,3-戊二烯 C H 2=C H C H =C H C H 3 解:有2个顺反异构体! C =C C H 3 H C H 2=C H H C =C H C H 3 C H 2=C H H (Z)- 1,3-戊二烯 (E)- 1,3-戊二烯 (2) 2,4,6-辛三烯 C H 3C H =C H C H =C H C H =C H C H 3 解:有6个顺反异构体! C =C C =C H C =C H H C H 3 H H C H 3 H C =C C =C H C =C H C H 3 H H H C H 3 H C =C C =C H C =C H C H 3 H C H 3 H H H (Z,Z,Z)- 2,4,6-辛三烯 (Z,Z,E)- 2,4,6-辛三烯 (E,Z,E)- 2,4,6-辛三烯 C =C C =C C =C H H H H C H 3 C H 3 H H C =C C =C C =C H H C H 3H H H H C H 3 C =C C =C C =C H H C H 3 H H C H 3 H H (E,E,E)- 2,4,6-辛三烯 (E,E,Z)- 2,4,6-辛三烯 (Z,E,Z)- 2,4,6-辛三烯 习题4.2 下列各组化合物或碳正离子或自由基哪个较稳定?为什么?(P126) (1) 3-甲基-2,5-庚二烯 和 5-甲基-2,4-庚二烯√ C H 3C H =C C H 2C H =C H C H 3 C H 3 C H 3C H =C H C H =C C H 2C H 3 C H 3 π-π共轭 无π-π共轭 有 (2) (C H 3)2C =C H C H 2C H 3C H =C H C H 2C H 2=C H C H 2、和

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1.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共轭效应 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π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π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为电子离域或离域键. 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为共轭效应,也叫做C效应 共轭效应的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σ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σ键在的平面,相邻p轨道间从侧面重叠发生键离域.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相比还有一个特点是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超共轭效应 烷基上C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结合,由于电子云的屏蔽效力很小,所以这些电子比较容易与邻近的π电子(或p电子)发生电子的离域作用,这种涉及到 σ轨道的离域作用的效应叫超共轭效应.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 2.共轭效应 共轭的类型 2.1.1 π-π共轭 通过形成π键的p轨道间相互重叠而导致π电子离域作用称为π-π共轭.参加共轭的原子数目等于离域的电子总数,又称为等电子共轭.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就是π-π共轭.例如: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链. 2.1.2 p-π共轭体系 通过未成键的p轨道(包括全满,半满及全空轨道)与形成π键的p轨道的重叠而导致的电子离域作用,称为p-π共轭.包括富电子,足电子,缺电子三种p-π共轭类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 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形成的共轭即为p-π共轭.例如: 共轭方向及强弱判断 共轭效应的方向及强弱直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稳定性,因此共轭方向及强弱的判断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给出电子的称给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相反,能接受电子的称吸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 卤素,羟基,氨基,碳负离子等与双键直接相连时,X. O. N .C等原子的孤对电子对与π键共轭.由于是由一个原子向共轭体系提供两个电子,相当于使π电子密度增大,所以有给出电子的能力,称为+C效应.一般富电子p-π共轭都属于给电子共轭.例如: 中的都是+C效应. 当参与共轭的O. N 只提供一个电子,而本身电负性大于C原子,所以有使共轭体系电子向O. N 转移的能力,因此有-C效应.电负性大于C的原子参与的等电子共轭是吸电子共轭.例如: 都是-C效应.

波谱解析试题及答案

波普解析试题 一、名词解释(5*4分=20分) 1.波谱学 2.屏蔽效应 3.电池辐射区域 4.重排反应 5.驰骋过程 二、选择题。( 10*2分=20分) 1.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 这是因为:()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晶体 3.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A、4 B、3 C、2 D、1 4.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5.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 A、12C B、15N C、19F D、31P 6.在丁酮质谱中,质荷比质为29的碎片离子是发生了() A、α-裂解 B、I-裂解 C、重排裂解 D、γ-H迁移 7.在四谱综合解析过程中,确定苯环取代基的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 A、紫外和核磁 B、质谱和红外 C、红外和核磁 D、质谱和核磁 8.下列化合物按1H化学位移值从大到小排列 ( ) a.CH2=CH2 b.CH CH c.HCHO d. A、a、b、c、d B、a、c、b、d C、c、d、a、b D、d、c、b、a 9.在碱性条件下,苯酚的最大吸波长将发生何种变化? ( ) A.红移 B. 蓝移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10.芳烃(M=134), 质谱图上于m/e91处显一强峰,试问其可能的结构是: ( )

A. B. C. D. 三、问答题(5*5分=25分) 1.红外光谱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2.影响物质红外光谱中峰位的因素有哪些? 3. 色散型光谱仪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 4. 核磁共振谱是物质内部什么运动在外部的一种表现形式? 5. 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计算和推断题(9+9+17=35分) 1.某化合物(不含N元素)分子离子区质谱数据为M(72),相对丰度100%; M+1(73),相对丰度3.5%;M+2(74),相对丰度0.5%。 (1)分子中是否含有Br Cl? 。 (2) 分子中是否含有S? 。 (3)试确定其分子式为。 2. 分子式为C8H8O的化合物,IR(cm-1):3050,2950,1695,1600,1590,1460,1370,1260,760,690等处有吸收, (1)分子中有没有羟基(—O H)?。 (2)有没有苯环。 (3)其结构为。 3. 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3H6O,质谱数据和核磁共振谱如图1、2所示,试推断其结构。 图1 、C3H6O的质谱 图2 、C3H6O的核磁共振谱 参考答案 一.1.波谱学是涉及电池辐射与物质量子化的能态间的相互作用,其理论基础是

《共轭效应》

简介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H2C=CH2,π键的两个p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CH2=CH-CH=CH2中,可以看作两个孤立的双键重合在一起,p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这种分子叫共轭分子。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试剂的作用,其它部分可以马上受到影响。 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的传递方式,叫做共轭效应。 特点: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正常共轭效应 又称-共轭。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电子的离位作用。英戈尔德,C.K.称这种效应为仲介效应,并且认为,共 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 p 轨道的大小(或 主量子数)决定的。据此若在简单的正常共轭体系中发生以下的电子离位 作用: (例如:CH2 CH—CH CH2、CH2 CH—CH O)。Y 原子的电负性和它 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于基团—X Y 从基准双键 A B—吸引电子的共轭效应(如同右边的箭头所示)。与此相 反,如果A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电子使其向 Y 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於向—X 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中间原子 B 和 X 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多电子共轭效应 又称 p- 共轭。在简单的多电子共轭体系中,Z 为一个带有 p 电子对 (或称 n电子)的原子或基团。这样的共轭体系中,除 Z 能形成 d- 共轭情况外,都有向基准双键 A B—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 (例如等)。 Z 原子的一对 p 电子的作用,类似正常共轭体系中的—X Y基团。 正常共轭效应 又称-共轭。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电子的离位作用。英戈尔德,C.K.称这种效应为仲介效应,并且认为,共 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 p 轨道的大小(或 主量子数)决定的。据此若在简单的正常共轭体系中发生以下的电子离位 作用: (例如:CH2 CH—CH CH2、CH2 CH—CH O)。Y 原子的电负性和它 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於基团—X Y 从基准双键 A B—吸引电子的共轭效应(如同右边的箭头所示)。与此相 反,如果A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 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电子使其向 Y 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於向—X 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中间原子 B 和 X 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多电子共轭效应 又称 p- 共轭。在简单的多电子共轭体系中,Z 为一个带有 p 电子对 (或称 n电子)的原子或基团。这样的共轭体系中,除 Z 能形成 d- 共轭情况外,都有向基准双键 A B—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 (例如等)。 Z 原子的一对 p 电子的作用,类似正常共轭体系中的—X Y基团。

波谱分析习题库答案

波谱分析复习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求其相对距离,称之为化学位移。 2、屏蔽效应:核外电子在与外加磁场垂直的平面上绕核旋转同时将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相对抗的第二磁场,对于氢核来讲,等于增加了一个免受外磁场影响的防御措施,这种作用叫做电子的屏蔽效应。 3、相对丰度:首先选择一个强度最大的离子峰,把它的强度作为100%,并把这个峰作为基峰。将其它离子峰的强度与基峰作比较,求出它们的相对强度,称为相对丰度。 4、氮律:分子中含偶数个氮原子,或不含氮原子,则它的分子量就一定是偶数。如分子中含奇数个氮原子,则分子量就一定是奇数。 5、分子离子: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生成带正电荷的自由基为分子离子。 6、助色团: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不产生吸收,但当与生色团相连时,可使其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7、特征峰:红外光谱中4000-1333cm-1区域为特征谱带区,该区的吸收峰为特征峰。 8、质荷比:质量与电荷的比值为质荷比。 9、磁等同氢核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相同、对组外氢核表现相同偶合作用强度的氢核。 10、发色团: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 11、磁等同H核: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相同,且对组外氢核表现出相同耦合作用强度,想互之间虽有自旋耦合却不裂分的氢核。 12、质谱:就是把化合物分子用一定方式裂解后生成的各种离子,按其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i-裂解:正电荷引发的裂解过程,涉及两个电子的转移,从而导致正电荷位置的迁移。 14、α-裂解:自由基引发的裂解过程,由自由基重新组成新键而在α位断裂,正电荷保持在原位。 15、红移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16. 能级跃迁分子由较低的能级状态(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状态(激发态)称为能级跃迁。 17. 摩尔吸光系数浓度为1mol/L,光程为1cm时的吸光度 二、选择题 1、波长为670.7nm的辐射,其频率(MHz)数值为(A) A、4.47×108 B、4.47×107 C、1.49×106 D、1.49×1010 2、紫外光谱的产生是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C) A、吸收峰的强度 B、吸收峰的数目 C、吸收峰的位置 D、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C )

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1.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的定义及特点 1.1 共轭效应 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轨道形成大π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π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为电子离域或离域键. 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为共轭效应,也叫做C效应 共轭效应的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σ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σ键在的平面,相邻p轨道间从侧面重叠发生键离域.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相比还有一个特点是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1.2 超共轭效应 烷基上C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结合,由于电子云的屏蔽效力很小,所以这些电子比较容易与邻近的π电子(或p电子)发生电子的离域作用,这种涉及到 σ轨道的离域作用的效应叫超共轭效应.超共轭体系,比共轭体系作用弱,稳定性差,共轭能小. 2.共轭效应 2.1 共轭的类型 2.1.1 π-π共轭 通过形成π键的p轨道间相互重叠而导致π电子离域作用称为π-π共轭.参加共轭的原子数目等于离域的电子总数,又称为等电子共轭.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就是π-π共轭.例如: 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链. 2.1.2 p-π共轭体系 通过未成键的p轨道(包括全满,半满及全空轨道)与形成π键的p轨道的重叠而导致的电子离域作用,称为p-π共轭.包括富电子,足电子,缺电子三种p-π共轭类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形成的共轭即为p-π共轭.例如: 2.2 共轭方向及强弱判断 共轭效应的方向及强弱直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稳定性,因此共轭方向及强弱的判断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给出电子的称给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相反,能接受电子的称吸电子共轭,用符号-C表示. 卤素,羟基,氨基,碳负离子等与双键直接相连时,X. O. N .C等原子的孤对电子对与π键共轭.由于是由一个原子向共轭体系提供两个电子,相当于使π电子密度增大,所以有给出电子的能力,称为+C效应.一般富电子p-π共轭都属于给电子共轭.例如: 中的都是+C效应. 当参与共轭的O. N 只提供一个电子,而本身电负性大于C原子,所以有使共轭体系电子向O. N 转移的能力,因此有-C效应.电负性大于C的原子参与的等电子共轭是吸电子共轭.例如: 都是-C效应. 大多数共轭效应是由碳的2p轨道与其他原子的p轨道重叠所产生的,当某原子参与共轭的p轨道的形状大小,能量与碳的2p轨道越接近时,轨道重叠越,离域越易,共轭作用越强.即共轭效应的强弱与参与共轭的原子轨道的主量子数有关.n=2时有强的共轭,n>2有弱的共轭,n越大共轭越弱.另外,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越容

吉大秋学期《波谱分析》复习题标准答案

吉大秋学期《波谱分析》复习题答案

————————————————————————————————作者:————————————————————————————————日期:

波谱分析复习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求其相对距离,称之为化学位移。 2、屏蔽效应:核外电子在与外加磁场垂直的平面上绕核旋转同时将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相对抗的第二磁场,对于氢核来讲,等于增加了一个免受外磁场影响的防御措施,这种作用叫做电子的屏蔽效应。 3、相对丰度:首先选择一个强度最大的离子峰,把它的强度作为100%,并把这个峰作为基峰。将其它离子峰的强度与基峰作比较,求出它们的相对强度,称为相对丰度。 4、氮律:分子中含偶数个氮原子,或不含氮原子,则它的分子量就一定是偶数。如分子中含奇数个氮原子,则分子量就一定是奇数。 5、分子离子: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生成带正电荷的自由基为分子离子。 6、助色团: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不产生吸收,但当与生色团相连时,可使其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7、特征峰:红外光谱中4000-1333cm-1区域为特征谱带区,该区的吸收峰为特征峰。 8、相关峰:红外光谱中由同一个官能团引起,相互依存,又可以相互佐证的吸收峰。 9、质荷比:质量与电荷的比值为质荷比。 10、发色团: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 11、磁等同H核: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相同,且对组外氢核表现出相同耦合作用强度,想互之间虽有自旋耦合却不裂分的氢核。 12、质谱:就是把化合物分子用一定方式裂解后生成的各种离子,按其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i-裂解:正电荷引发的裂解过程,涉及两个电子的转移,从而导致正电荷位置的迁移。 14、α-裂解:自由基引发的裂解过程,由自由基重新组成新键而在α位断裂,正电荷保持在原位。 15. 红移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16. 分子由较低的能级状态(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状态(激发态)称为能级跃迁。 17. 摩尔吸光系数 :浓度为1mol/L,光程为1cm时的吸光度 18. 磁等同氢核 :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相同、对组外氢核表现相同偶合作用强度的氢核。 二、选择题 1、波长为670.7nm的辐射,其频率(MHz)数值为(A) A、4.47×108 B、4.47×107 C、1.49×106 D、1.49×1010 2、紫外光谱的产生是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C) A、吸收峰的强度 B、吸收峰的数目 C、吸收峰的位置 D、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C ) A、紫外光能量大 B、波长短 C、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D、电子能级差大 4、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A) A、σ→σ* B、π→π* C、 n→σ* D、 n→π*

波谱分析四套试题附答案

波普解析试题A 二、选择题。( 10*2分=20分) 1.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 这是因为:()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晶体 3.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A、4 B、3 C、2 D、1 4.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5.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 A、12C B、15N C、19F D、31P 6.在丁酮质谱中,质荷比质为29的碎片离子是发生了() A、α-裂解 B、I-裂解 C、重排裂解 D、γ-H迁移 7.在四谱综合解析过程中,确定苯环取代基的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 A、紫外和核磁 B、质谱和红外 C、红外和核磁 D、质谱和核磁 8.下列化合物按1H化学位移值从大到小排列 ( ) a.CH2=CH2 b.CH CH c.HCHO d. A、a、b、c、d B、a、c、b、d C、c、d、a、b D、d、c、b、a 9.在碱性条件下,苯酚的最大吸波长将发生何种变化? ( ) A.红移 B. 蓝移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10.芳烃(M=134), 质谱图上于m/e91处显一强峰,试问其可能的结构是: ( ) A. B. C. D. 三、问答题(5*5分=25分) 1.红外光谱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2.影响物质红外光谱峰位的因素有哪些? 3. 色散型光谱仪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 4. 核磁共振谱是物质内部什么运动在外部的一种表现形式? 5. 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计算和推断题(9+9+17=35分) 1.某化合物(不含N元素)分子离子区质谱数据为M(72),相对丰度100%; M+1(73),相对丰度3.5%;M+2(74),相对丰度0.5%。 (1)分子中是否含有Br Cl? 。 (2) 分子中是否含有S? 。(3)试确定其分子式为。 2. 分子式为C8H8O的化合物,IR(cm-1):3050,2950,1695,1600,1590,1460,1370,1260,760,690等处有吸收, (1)分子中有没有羟基(—O H)?。(2)有没有苯环

三结构特征与重要特性资料

三.结构特征与重要特性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主要是碳原子以共价键方式与氢和其它元素结合。 1.σ键与π键 (1)键能 表4.3各类键的键能 从表中可见,π键键能比σ键键能小。 (2)键长 由于构成共价键的原子在分子中相互影响,同一类型的共价键在不同化合物中可能稍有差别。 【例1】比较CH3-CH3(I);CH3-CH=CH2(Ⅱ);CH3-C≡CH(Ⅲ); CH2=CH-C≡CH(Ⅳ)各化合物中C-C单键的键长。 解:因各化合物中 C—C单键的键长分别是:(Ⅰ)153pm、(Ⅱ)151pm、(Ⅲ)145. 6pm、(Ⅳ)143.2pm,故(Ⅰ)>(Ⅱ)>(Ⅲ)>(Ⅳ)。这是因为各化合物的杂化轨道分别是:(Ⅰ)sp3—sp3,(Ⅱ)sp3—sp2,(Ⅲ)sp3—sp,(Ⅳ)sp2—sp,s成分越大,电子云越靠近核,键长越短。 【例2】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原子的杂化轨道:

解:各个杂化轨道分别是:(Ⅰ)sp3、sp2、sp;(Ⅱ)sp2;(Ⅲ)sp3;(Ⅳ)sp;(Ⅴ)sp2,sp2;(Ⅵ)sp3。 (3)键角 表4.5各类键的键角 (4)键的极性 用偶极矩衡量。键的偶极矩如C—H为0.4D,C—O为1.5D。分子的偶极矩是分子内各键的偶极矩的矢量和。如甲烷偶极矩为0,是非极性分子;氯甲烷为1.86D,是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对其熔点、沸点、溶解度等都有影响。键的极性对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 【例3】指出CH4、CH3Cl、CH2Cl2、CH2Cl3和CCl4五种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解:极性分子有:CH3Cl、CH2Cl2、CHCl3;非极性分子有:CH4、CCl4。 3.电子效应 (1)诱导效应 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引起电子偏移可沿着σ键向某一方向 传递,称为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在传递过程中迅速减弱,一般三个原子以后已很微小,可忽略不计。 诱导效应的正负以H为标准,如吸电子能力较H强,叫吸电子基,用—I表示。如吸电子能力比H弱,称给电子基,用+I表示。其大小可通过取代乙酸的酸性变化来衡量。各基因吸(给)电子次序如下:—F,—Cl,—Br,—I,—OCH3,—OH,—C6H5,—CH=CH2, —H,—CH3,—C2H5,—CH(CH3)2,—C(CH3)3。

波谱试题

波谱解析试题A 一、名词解释(5*4分=20分) 1.波谱学:波谱学是涉及电池辐射与物质量子化的能态间的相互作用,其理论基础是量子化的能量从辐射场向物质转移。 2.屏蔽效应:感生磁场对外磁场的屏蔽作用称为电子屏蔽效应 3.电池辐射区域:γ射线区,X射线区,远紫外,紫外,可见光区,近红外,红外,远红外区,微波区和射频区 4.重排反应;在质谱裂解反应中,生成的某些离子的原子排列并不保持原来分子结构的关系,发生了原子或基团重排,产生这些重排离子的反应叫做重排反应 5.驰骋过程:要想维持NMR信号的检测,必须要有某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驰骋过程,即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重建Boltzmann分布的过程。 二、选择题。( 10*2分=20分)CDBBA BCCAB 1.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 这是因为:()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晶体 3.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A、4 B、3 C、2 D、1 4.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5.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 A、12C B、15N C、19F D、31P 6.在丁酮质谱中,质荷比质为29的碎片离子是发生了() A、α-裂解 B、I-裂解 C、重排裂解 D、γ-H迁移 7.在四谱综合解析过程中,确定苯环取代基的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 A、紫外和核磁 B、质谱和红外 C、红外和核磁 D、质谱和核磁 8.下列化合物按1H化学位移值从大到小排列 ( ) a.CH2=CH2 b.CH CH c.HCHO d. A、a、b、c、d B、a、c、b、d C、c、d、a、b D、d、c、b、a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H2,-OH,-R。 简介 共轭效应离域现象 H2C=CH2,π键的两个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CH2=CH-CH=CH2中,可以看作两个孤立的双键重合在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共轭效应 如图,这种分子叫共轭分子。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试剂的作用,其它部分可以马上受到影响。 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的传递方式,叫做共轭效应。 特点 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共轭效应,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共轭能:形成共轭π键的结果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分子稳定。例如CH2=CH—CH=CH2共轭分子,由于π键与π键的相互作用,使分子的总能量降低了,也就是说, CH2=CH—CH=CH2分子的能量比两个不共轭的CH2=CH2分子的能量总和要低。所低的数值叫做共轭能。 ②键长:从电子云的观点来看,在给定的原子间,电子云重叠得越多,电子云密度越大,两个原子结合得就越牢固,键长也就越短, 共轭π键的生成使得电子云的分布趋向平均化,导致 共轭分子中单键的键长缩短,双键的键长加长。[3] 共轭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组成共轭体系的原 子处于同一平面,共轭体系的p电子,不只局限于两个 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发生离域作用,使共轭体系的分子 产生一系列特征,如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键长趋 于平均化,以及在外电场影响下共轭分子链发生极性 交替现象和引起分子其他某些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 通常称为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首先介绍诱导效应:诱导看相连原子的电负性,即该原子吸电子的能力,是最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可以理解为静电吸引,远了就吸引弱了,所以隔两根键或隔三个原子后基本可忽略诱导效应。诱导效应为什么能这么简单粗暴的对待,主要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连接两原子成键的sigma键,也就是头碰头重叠的键,电子在两原子间共享穿梭,受两原子束缚,所以电子怎么分配由两原子的吸电子能力决定。而电负性大的原子,即吸电子能力强的原子犹如带更多正电荷的带电小球(想象做高中物理带电小球受力分析的情景),对电子的吸引力就是比电负性小的原子要强,所以两原子间的电子就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基团也一样。从这一角度(sigma键电子偏移结果)来看,电子偏向某一方的原子或基团就称为诱导吸电子基,反之则称为诱导给电子基。诱导吸电子能力只看原子电负性大小,电负性越大,电负性大的原子越多,吸电子能力越强。所以那些电负性大的原子(氟 F.氧O.氮N等),或带有很多个这样原子的基团(硝基NO2,羧基COOH,三氟甲基CF3等),一般就是吸电子基。有机化学中都是碳原子做骨架,因此一般原子电负性都跟碳比较,电负性比碳大的就是吸电子诱导,比碳小的就是给电子诱导,说起来诱导基团或原子不多,一般是含硅基团,高中学过,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电负性减小,或者说氧化性降低,还原性升高,所以硅电负性比碳小,那诸如三甲基硅基等含硅的烷基取代的基团都是诱导给电子基。当然硅这族下面的原子也是诱导给电子基,只是不常见。

其次介绍共轭效应:共轭效应看pai键中某原子的电子云密度。注意!讨论的电子与诱导效应的电子不一样!我们都知道共轭体系稳定,这是由于共轭能分散电荷,使体系的电子分布趋于平均化(理想状态,苯环就是如此,但链状共轭体系达不到,我们只是借鉴思考方式),链状共轭体系的共轭范围越大越稳定。环状共轭体系由于涉及芳香性,不能下此结论。诱导效应就像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电负性谁大电子归谁;共轭效应就像社会主义,电子共享且均匀化(相信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时老师打过这比方)。既然共轭效应研究的是pai 键中的电子,而pai键又可以是p轨道、sp或sp2等杂化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因此共轭效应中是给电子还是吸电子就不是看原子的电负性,而是看组成pai键中该原子所贡献出的电子个数以及该原子对pai键给出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前者是用来判断是否是给电子共轭效应还是吸电子共轭效应,后者用来判断给电子或吸电子共轭效应的强度,对有机物酸碱性大小判断和底物反应活性有重要指导意义。前者比较好理解,普通碳碳双键的pai键就是每个碳各自贡献一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只要某原子或某基团中的一个原子参与共轭时贡献出大于一个电子,那该原子或基团就是共轭给电子基,如果某原子或基团中的一个原子参与共轭时贡献的电子是一个,那该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大就是共轭吸电子基,比碳小就是共轭给电子基(也就是说只有当和原子共轭贡献都是一个电子,贡献都一样时,才能以电负性为判定依据判断是何性质的共轭基团)。总之,判断是否是共轭给电子基的唯一判据就是:它参与共轭之后,原来碳碳双键的电子云密度是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A)(D)

教学目标:了解共轭效应,理解共轭体系的性质 教学重点:π-π共轭,P-π共轭,共轭效应 教学按排:F 19,F 20—> F 21,30min 不饱和的化合物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互相平行的P 轨道形成大π键,这种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π电子云扩展到整个体系的现象称做电子离域或离域键。 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平均化等现象称做共轭效应,也称做C 效应。 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σ键在同一平面内,参加共轭的P 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σ键在的平面,相邻P 轨道间从倒面重叠发生键离域。 一、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大体上分为三类 1.π-π共轭体系 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体系称做π-π共轭体系。例如: 共轭体系的分子骨架称做共轭键。 例1: 的氢化焓 ΔH=126.6KJmol -1, 的氢化焓ΔH=239KJmol -1 126.6 X 2 - 239 = 14.2KJmol -1,称为1,3—丁二烯共轭能 例2: 的氢化焓 ΔH=226KJmol -1, 的氢化焓ΔH=254KJmol -1 254 - 226 = 28KJmol -1,称为1,3—戊二烯共轭能 共轭能:共轭体系的稳定能 2.P-π共轭体系 双键相连的原子上的P 轨道与π键的P 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称做 P-π共轭体系。 例一: 中C=C 与O 上的P 轨道形成共轭体系。 例二: 中C=C 与ψ上的P 轨道形成共轭体系。 例三: 中C=C 与C 上的P 轨道形成共轭体系。 烯烃的α-H 活泼,易卤代,氧化等,主要是因为形成各种烯丙基中间体(正离子、自由基、负离子)具有P-π共轭效应,稳定,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