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太阳山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形成的矿相学证据
浅谈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机制

浅谈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机制一、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是两种常见的成矿形式,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的矿体形式,有本质的区别1、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二者的形态、产状、品位变化、与围岩的关系、金的粒度等明显不同。
2、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不同的构造形式,甚至在深度上不同,前者多是在剪节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张、压、扭性特征,后者多是在张节理(或剪节理组)上发展起来的。
3、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不同的流体运移机制,前者是大规模流体涌流模式的深部成矿作用机制,后者为压力差渗流模式浅成矿作用机制。
4、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流体与构造的配合方式,前者流体补给大于耗散,后者流体耗散大于补给。
5、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代表两种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岩石建造。
二、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矿体形式,但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1、复合型Ⅰ:下部为石英脉型,上部为蚀变岩型,是同一次成矿的构造-流体分带。
一般矿体延伸大于延长,矿床规模较大。
地表为蚀变岩型,指示深部有石英脉型矿。
若地表为石英脉型矿,底下则可能无矿。
2、复合型Ⅱ:特别是平面上的叠加,或上为石英脉型,下为蚀变岩型,是两次成矿作用的同位叠加,石英脉型形成在先,蚀变岩型在后,是地壳稳定抬升的结果。
如果地表仅出现蚀变岩型金矿,应注意在深部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3、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是两种矿化类型,但不是矿床类型。
有时二者在同一个矿床中共生,通常下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上部为蚀变岩型金矿,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是下部为蚀变岩型金矿,上部为石英脉型金矿。
4、二者形成的地质背景相同,主要受控于断裂构造和流体。
三、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取决于断裂构造和流体蚀变岩型金矿容矿构造是发散构造,这种构造以张性构造破碎带为主1、方向的不确定性,张性断裂多是在剪节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般是较宽的构造破碎带,构造破碎带内部发育不同方向的裂隙、节理,且裂隙、节理密集,因此造成矿脉方向的不确定性,形成典型的网脉状矿化。
变质岩型金矿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找矿标志

为在变质岩区找金矿具有较好 的前景 , 同时还要重视变质岩 区有关非金属矿产 的开发与利用 。
类基性岩脉 ( 或岩墙) 的广泛分布 。
破碎带或其他裂隙控制 , 常被通称为变质层控矿床, 且规模巨大 , 并出现一些超大型矿床 , 国民经济 中 在
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也是地质找矿的重要 目 。 标 变质层控型矿床在我 国分布范 围较广泛 , 如太
古 宙时期 与 绿 岩 带 有 关 的 块 状 硫 化 物 铜 多 金 属 矿
制 。( ) 4 石英 是 最 普 遍 的脉 石 矿 物 。 ( ) 床 的热 5矿 液 蚀变 现象 十分普 遍 。常见 的 围岩蚀 变主要 有 绿泥 石 化 、 酸 盐 化 、 云母 化 、 铁 矿 化 、 砂 化 和硅 碳 绢 黄 毒 化 、 盘岩 化 。( ) 青 6 在含 金 绿 岩 区 , 大都 有 酸性 和各
造 纤维 、 化工 、 国防 、 饰等 工业 部 门 , 重要 的工 业 装 是
原料。
矿 、 铅锌矿 , 浊 积岩 系 中的铅 一 锌 矿 床 , 火 山 铜 变 变 岩 系 中的含钴 硫 铁矿 床 , 碳 质 变 质 岩 中 的石 墨 矿 含 床、 磷矿 床 、 富铝 变质 岩 系 的蓝 晶石 矿 床 等 ; 中晚 元 古 宙时期 变基 性 熔 岩 中铁 铜 、 镍 、 矿 床 , 酸 盐 铜 金 碳
变 质岩 区 , 部分矿 床 分 布 于 古生 代 褶 皱 带 的 浅 变 少 质岩 区 明显受 含 金建 造 控 制 。因 此 , 类 矿床 主要 该 出 现在 中基 性 的含 铁 镁 较高 的硅 酸 盐 建造 、 铁硅 含 质 岩建造 、 含碳 的陆 源细 碎屑 变质岩 建造 、 含碳 泥质 页岩 建造 和细碧 角斑 岩建 造 中。其 中以第 ~类 含金 建造 中 的金 矿 多 。 ( ) 矿 床 明 显 地 受 构 造 控 制 。 2金 即变质 热液 的产 生和 汇集 , 直至 充填 和交代 成矿 等 ,
矿产勘查学复习资料

1、矿床成因类型的概念答: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2、矿床工业类型的概念答:在矿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来进行的矿床分类3、我国铝土矿床、磷矿床、铁矿床、钮矿床、铜矿床、岩金矿床的工业类型各是如何划分的答:铁矿床:岩浆晚期铁矿床(岩浆晚期分异型铁矿床、岩浆晚期贯入式铁矿床)、接触交代一一热液型铁矿床、与火山一一侵入有关的铁矿床(陆相、海相)、沉积铁矿床(浅海相、海陆交替一湖相)、受变质铁矿床、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其他类型铁矿床(白云鄂博铁矿、石碌铁矿)。
铜矿床:斑岩铜矿床、矽卡岩型铜矿床、变质岩层状铜矿床、超基性岩铜锲矿床、砂岩铜矿床、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床、各种围岩中的脉状铜矿床。
磷矿床:硅质及硅酸盐型磷矿床、混合型磷矿床、碳酸盐型磷矿床。
钮矿床:海相沉积钮矿床、沉积变质钻矿床、层控铅锌钮矿床、风化钮矿床。
铝土矿床:沉积型、堆积型、红土型。
岩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斑岩型、矽卡岩型、角砾岩型、硅质岩层中的含金铁建造型、含金火山岩型、微细粒侵染型。
5、矿产勘查类型的概念,划分目的和划分依据概念:在矿体地质研究和对以往矿床勘查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按照矿床的主要地质特点及其对勘查工作的影响,将特点相似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而划分的类型,称矿床的勘查类型。
划分的目的:在于总结矿床勘查的实践经验,以便指导与之相类似矿床的勘查工作,为合理的选择勘查技术手段,确定合理的勘查研究程度及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划分依据:矿体规模的大小,主矿体形态的变化程度、主矿体厚度的稳定性、矿体受构造和脉岩的影响程度以及矿体中主要的有用组份的分布均匀程度等。
6、矿产勘查类型的划分原则追求最佳勘查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度的原则、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7、铝土矿床的勘查类型划分依据8、铁、钮、铭的勘查类型划分依据矿体的规模、矿体的形态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矿床有用组份的分布均匀程度。
中国金矿床成因类型划分表

6
刺猬沟
分布于显生宙准地台
微细粒浸染 型
及地槽区, 地层为上古 黄铁矿、白铁 生界到中生界, 主要含 矿、毒砂、含 水云母、重晶 金层位为中三叠统, 由 砷黄铁矿、辉 石、萤石、石 碎屑岩构成的沉积岩 锑矿、自然金、膏 系。金及硫化物呈浸染 雄黄
硅化、高岭土化、 碳酸盐化、白铁 层状、似层 矿化、毒砂化、 状、透镜状 中型 含砷黄铁矿化
砾岩、碎裂岩、碎裂状
辉铜矿、黝铜 矿、斜方辉钻
花岗岩当中
铋矿、锆石、
焦家、新城、三山岛
铁矿
含
单脉以五龙金矿为代 黄铁矿、白钨
矿、毒砂、磁
金
表,赋存在吕梁期黑云 黄铁矿、辉铋
硅化、绢云母化,
小到大型 金
石 石英单 母花岗片麻岩发育区,
石英、钾长石、
脉状、扁豆
矿、自然金、
次为绿泥石化、
质量分数平均
英 脉型 含金石英脉与构造控 黄铜矿、闪锌 萤石、方解石 黄铁矿化
方解石、冰洲 硅化、黄铁矿和
层状、脉 金质量分数为
石、铁白云石、/或白铁矿化、 蛋白石、长石、碳酸盐化 高岭土
状、扁豆状 2×10-6~
10×
—
10
6
Mo 金厂峪 Sb 东坪、哈达门、后沟 ASg、Cu、团结沟
矽卡岩型
中酸性小侵入体与不
纯灰岩、火山凝灰岩的 接触带。围岩多为含石
磁铁矿、黄铜 矿、黄铁矿、 赤铁矿、斑铜
1.火山热液金矿床 2.次火山—热液金 矿床
1.古老绿色岩中的 金矿床 2.含炭质 (火山 )碎
福建建瓯王厝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福建建瓯王厝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建瓯王厝金矿位于北东向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北段东侧与北西向浦城---宁德火山喷发带之东坑火山盆地南缘交汇地带,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共发现金矿体7个,i号矿体规模较大。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因探讨王厝建瓯中图分类号:p618.321区域地质背景矿区位于北东向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北段东侧与北西向浦城---宁德火山喷发带之东坑火山盆地南缘交汇地带,新老地层交接分布,断裂发育,燕山期岩浆多期侵入[1],王厝矿区正处于拗中隆与火山盆地复合之有利区域部位(见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万全(岩)群下峰(岩)组、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黄坑组、侏罗系下统梨山组及上统南园群小溪组。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流纹斑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
区域构造以北东向小药坑---际下断裂带和政和锦屏---建瓯盖林断裂带为特征。
由若干条断裂组成宽达数百米的断裂带,走向延伸在80 km以上,浅部向南东陡倾,为区域最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2、矿床地质特征[2]2.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侏罗系上统南园群小溪组、长林组下段及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黄坑组。
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黄坑组:上段分布于矿区东北角,岩性以灰紫色、紫红色英安岩为主、夹凝灰质角砾岩、火山角砾岩、晶玻屑凝灰岩、凝灰岩。
下段主要分布于矿区东侧,岩性主要为灰紫色、紫红色凝灰(质)角砾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质杂砂岩,夹沉火山角砾岩、英安岩、晶屑凝灰熔岩。
侏罗系上统南园群小溪组:矿区内仅见有南园群小溪组上部,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以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流纹质凝灰岩、玻屑凝灰岩为主,局部见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此层位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都伴有明显的绢云母化、叶腊石化,王厝金矿体产于该层位的断裂破碎蚀变带中。
侏罗系上统长林组下段:分布于矿区南部及西南部。
出露较低洼地段,为一套沉积火山碎屑岩系。
其上部岩性为含角砾晶屑玻屑凝灰岩夹薄层状凝灰岩;下部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夹薄层状泥岩、硅质岩。
福建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东矿段蚀变岩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摘 要 利用岩相学、矿相学、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东矿段围岩 蚀变、构造特征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区内围岩蚀变具有分带性,垂向上从地表向深部,表现为 从碳酸盐化带 →水云母化 + 地 开 石 化 带 → 硅 化 + 冰 长 石 化 带 (银、 金 矿 化) → 绢 云 母 化 带 (银 铜矿化)的蚀变分带;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中及其交会部位形成的围岩蚀变从矿体浅部到 深部依次为黄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带的空间展布及内部分带特征明显受 矿区岩相的 “三层结构” 及 断 裂 控 制。 矿 化 蚀 变 总 体 上 分 布 于 “三 层 结 构” 的 中 部 层 的 紫 金 山 复式岩体中。区内蚀变带是寻找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浅部碳酸盐化带、 中部硅化+冰长石化带、深部绢英岩化带,其中中部的硅化+冰长石化带是矿体的矿化蚀变带。
关键词 银多金属矿 东矿段 蚀变分带 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武平悦洋
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属于紫金山矿田成矿系统,前人研究认为属典型低硫化型浅成低温 热液型矿床 。 [1] 矿体产于石帽山群火山岩不整合面之下的燕山早期紫金山复式岩体中 。 矿 区 围岩蚀变十分发育且种类多样,主要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地开石化和碳酸盐 化等,其中前3种分布最广 。 [2] 但蚀变岩与成矿的关系尚不太清楚 ,直接影响矿区深部 和 边 部找矿工作。笔者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分布于矿区不同中段的蚀变岩石样品进行 岩相学、矿相学、电子探针分析,研究沿断裂带分布的蚀变岩特征,分析总结控矿构造、蚀 变矿物组合及分带与矿化的关系,对研究矿床成因具有理论意义,对指导深部及边部探矿工 作亦具有现实意义。
福建泰宁李家坊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南 ,倾 角 5 。 ̄ 5 ,断裂 面沿走 向 、倾 向呈 舒缓 波状 ,显示 挤 压特征 。破 碎带 由硅 化 破碎 蚀 5" 7 。 -
收稿 日期 :2 1—21 0 01 -2 作者 简 介 :周 延 召 ( 9 2) 1 8一 ,男 ,助 理 工 程 师 ,矿 产 普查 与勘 探 专 业 。
矿 区位 于浦 城一 洋源 隆起 与邵 武一建 宁坳 陷 的接合 部位 ,崇 安一 石城北 东 向深断裂 带 中 段 Ⅲ ,属 闽西 北 隆起带 西部 三湖 一五 里亭一 何 宝 山金 、银 多金 属成 矿远 景 区。 区内大面 积 出 露 中一 晚元 古代 变质 岩 ,混合 岩化 作 用 强烈 ,北 东 、北 东 东 断裂 构 造 发育 ,志 留纪 及 晚侏 罗 世一 早 白垩 世侵 入岩 分布 广泛 。
1 中元 古 代交 溪 组 ; 2 志 留纪 白 云母 化 中 ( )粒 花 岗岩 ; 3 伟 晶 岩 脉 ;4 闪 长 岩 脉 ; 5 金 矿 体 及 编 号 ;6 片 一 一 细 ~ 一 - 一 理及 产 状 ; 7 断 层 编 号 及产 状 ;8 勘 探 线及 编 号 一 一
变岩 、碎 粉岩 、碎 粒岩 组成 。Au品位 为 0 0 ×1 ~O 2 ×1 一 ,具 弱矿 化 。 .2 0 .4 0
第 2 期
周 延 召 等 :福 建 泰 宁 李 家 坊 金 矿 地 质 特 征 与 成 因分 析
1 9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 1 泰 宁李家 坊金 矿 区地质 图 Fg 1 G oo i l p o iaa gg l e oi i ann o ny i. e lg a ma f j fn odd p s T iigC u t c L i tn
福建邵武金坑金矿床黄铁矿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研究共采集研究样 品 29 件, 其 中 28 件 来 自 矿 体 岩 心 样品,一件采自闪长玢岩脉。
利用 OPTEC BK-POLR 透反射偏光显微镜 对 样 品 制 成 的光片进行仔细观察与描述,完成矿物鉴定、矿石结构描 述、矿物嵌布特征描述,对特征现象观察拍照。
10
矿 业 工 程 第17卷 第1期
图 1 邵 武 金 坑 金 矿 床 区 域 地 质 略 图
×10-6~100×10-6。黄铁矿是金坑金矿床原 生 金 的 主 要 载 金矿物,在39个黄铁矿探 针 点 中,Au、Ag的 检 出 率 分 别 为66.67 % 和 48.72 %。w (Au) =30×10-6 -1250× 10-6 (均 值 474×10-6 ),w (Ag) =10×10-6 -460× 10-6 (均值190×10-6),达到了金矿床黄铁矿的标准 。 3.3 黄 铁 矿 晶 体 结 构
摘要: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邵武金坑金矿床内黄铁矿产出状态、化学特征和晶体结构特征进 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主要 以 浸 染 状、 脉 状 和 碎 裂 状 形 式 产 出, 具 亏 S 型 特 征, 普 遍 含 Co 和 Ni。 黄铁矿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形成深度浅,主要受中-低温岩浆热液作用的控制。黄铁矿晶胞参数特征 和 PDF 卡片上的值有一定差异,但矿物衍射峰与标准峰基本一致,表明在金坑金矿床中热液改 造 对 矿 物 的 晶形影响不大。综合研究表明,邵武金坑金矿床成因主要受浅成中-低温岩浆热液影响。
收 稿 日 期 :2018-10-23 作者简介:林木森 (1987-),男 (汉族),福建古田人,福州大学 紫金矿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地构造、矿床方面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延召黄新鹏①(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福州, 350013)摘要泰宁李家坊金矿位于崇安—石城深断裂带中段, 矿体是在区域变质、构造活动、岩浆侵入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矿体主要贮存于中元古代交溪组混合岩化变质岩中, 为断裂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主要成矿期为志留纪。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因分析李家坊1 区域地质概况矿区位于浦城—洋源隆起与邵武—建宁坳陷的接合部位, 崇安—石城北东向深断裂带中段[ 1 ] , 属闽西北隆起带西部三湖—五里亭—何宝山金、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区内大面积出露中2晚元古代变质岩, 混合岩化作用强烈, 北东、北东东断裂构造发育, 志留纪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分布广泛。
2 矿区地质特征21 1 地层区内地层仅出露中元古代交溪组(图1) , 岩性为黑云斜长变粒岩、( 二长) 变粒岩夹云母(石英) 片岩、矽线石云母片岩, 具鳞片变晶结构, 条痕状、片状构造。
片理产状总体较稳定, 走向40°~60°,倾向南东, 倾角40°~75°。
岩石中伟晶岩细脉及团块发育, 局部见弱混合岩化。
21 2 侵入岩区内侵入岩主要为志留纪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 分布于矿区南部, 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于交溪组变质岩中, 以北东、北东东或近东西向产出。
此外闪长岩脉及伟晶岩脉也较发育, 呈北西及近东西向展布。
21 3 构造区内断裂早期以韧性变形为主, 后期为脆性断裂叠加改造, 主要有北东, 近东西和北西向3 组。
F1 断裂: 呈近东西向横贯矿区, 往东延至图外, 长大于2 300 m , 宽度5~30 m , 倾向南, 倾角55°~75°,断裂面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 显示挤压特征。
破碎带由硅化破碎蚀①收稿日期: 2010212212作者简介: 周延召( 19822) , 男, 助理工程师,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图1 泰宁李家坊金矿区地质图Fig1 1 G eological m a p of L ij i afang gol d deposit in T a in i ng County1 —中元古代交溪组;2 —志留纪白云母化中( 细) 粒花岗岩;3 —伟晶岩脉;4 —闪长岩脉;5 —金矿体及编号;6 —片理及产状;7 —断层编号及产状;8 —勘探线及编号变岩、碎粉岩、碎粒岩组成。
A u 品位为01 02 ×10 - 6 ~01 24 ×10 - 6 , 具弱矿化。
F2 断裂: 为区内主要的控矿、容矿断裂。
呈北东东向展布, 控制长大于100 m , 破碎带宽一般为01 6~3 m , 最宽7 m , 走向60°~70°,倾向南东, 倾角40°~60°。
破碎带两侧原岩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和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 经动力作用后产生脆性破裂。
断裂面较光滑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 断裂带中物质组分大部分被碾磨成粉状物的碎粉岩和碎粒岩原岩结构构造均已消失, 显示挤压特征。
断裂带中见有断层角砾岩, 且有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花岗伟晶岩脉侵入, 具拉张特点, 表明该断裂具多期活动, 力学性质也由早期的挤压转换成晚期拉张。
破碎带中岩石硅化、黄铁矿化( 地表多已氧化成褐铁矿化铁帽) 、绿泥石化等蚀变强烈, 为A uⅠ号矿体形成提供良好的地质条件及容矿空间。
F4 、F5 断裂: 均呈北东东向展布, 长分别为大于160 m 和200 m , 宽1~5 m , 其特征与F2 断裂基本相似, A u Ⅳ号矿体产于该断裂中。
F3 断裂: 分布于矿区西南侧, 呈北东向展布, 断裂长大于270 m ( 往西南端延出图外) , 宽3~5 m , 走向50°~60°,倾向南东, 倾角65°,属F4 、F5 断裂被北西向F7 断裂错断的西延部分, 破碎带由断层角砾岩、构造蚀变岩组成, 岩石破碎、蚀变强烈, 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绿泥石化, A u 品位01 02 ×10 - 6 ~01 04 ×10 - 6 。
普查阶段在24 线经剥土揭露发现A u Ⅲ矿体, 但详查阶段在24 线施工PD24 穿脉硐, 深部未见矿层。
F6 、F8 断裂: 位于矿区南部呈北东东、北东向分布。
前者长大于400 m , 宽1 ~2 m 走向65°~80°,倾向南东, 倾角60°~70°,断裂带中大部分由透闪石、绿帘石、阳起石矽卡岩组成, 总体矿化较弱; 后者控制长大于100 m , 破碎带宽01 6~3 m , 最宽达4 m , 走向矿空间。
F7 断裂: 属成矿后期断裂, 位于矿区西部, 呈北西向展布, 长大于350 m , 宽2~3 m , 走向330°,倾向南东, 倾角55°~70°,破碎带中岩石破碎, 由一系列密集裂隙组成, 断裂面光滑平整, 局部见擦痕, 岩石见硅化、绿泥石化, 显示断裂具脆性剪切特点。
21 4 围岩蚀变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是中低温蚀变, 包括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英岩化、绿帘石化、叶蜡石化、磁铁矿化。
而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硅化表现为原岩被细小的石英交代, 常与绢云母、褐铁矿、黄铁矿伴生, 形成碎裂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岩, 是寻找金矿的明显标志。
黄铁矿化分布较普遍, 呈细脉状、团块状、浸染状沿断裂破碎带分布,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黄铁矿显暗铜黄色, 以立方体为主, 其中颗粒细小、破碎强烈、呈不规则细粒状的黄铁矿, 对金矿化更有利; 而黄铁矿颗粒呈粗大的自形晶出现, 其金矿化较为逊色。
该蚀变常与硅化、绢英岩化等蚀变形成的黄铁硅化岩、黄铁绢英岩, 都是矿区重要的金矿载体。
褐铁矿化大部分由黄铁矿氧化而成, 可见黄铁矿晶形假象, 在地表或断裂破碎带中比黄铁矿化更为常见。
由于氧化作用, 铁质大量流失, 使矿石呈蜂窝状。
黄铁矿常与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 形成褐铁矿化、硅化蚀变岩, 是区内最重要的金矿载体。
3 矿床特征31 1 矿体规模、形态经详查共圈定8 个金矿体。
其中A uⅠ、A u Ⅳ为矿区主要矿体, 较集中分布在1 ~12线, 地表出露标高4701 6~5411 4 m 。
矿层顶底围岩基本一致, 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变粒岩。
志留纪白云母化细粒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伟晶岩等大多呈脉状穿插在主体岩石黑云斜长变粒岩中, 大多数表现为无根状态。
A u Ⅰ矿体: 产于1~2 线的F2 断裂破碎带中(图2) , 长80 m , 厚01 95~71 43 m , 倾向垂深110 m , 矿体走向65°~80°,倾向南东, 倾角40°~60°。
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变化较大, 总体平均厚11 94 m 。
金矿品位较富, 一般在11 29 ×10 - 6 ~381 01 ×10 - 6 , 最高可达551 13 ×10 - 6 , 矿体平均品位201 11 ×10 - 6 。
A u Ⅳ矿体: 产于2~12 线的F4 、F5 断裂破碎带中, 是矿区规模较大、控制程度较高的矿体, 呈脉状产出, 长245 m , 深部控制长260 m , 厚01 38 ~61 67 m , 平均厚11 92 m , 倾向垂深约160 m 。
矿体走向60°~75°,倾向南东, 倾角35°~60°。
矿体厚度沿走向具有膨胀收缩、品位变化大, 沿倾向厚度变小、品位变低。
A u 品位在01 67 ×10 - 6 ~561 35 ×10 - 6 , 平均品位201 51 ×10 - 6 。
31 2 矿石特征31 21 1 矿石矿物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磁铁矿、自然金、自然银、辉银矿和少量方铅矿; 非图2 李家坊金矿0 线剖面图Fig1 2 Prof ile of No1 0 of L i j i afang gol d deposit1 —中元古代交溪组;2 —残坡积层;3 —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4 —黑云斜长变粒岩;5 —云母石英片岩;6 —志留纪白云母化花岗岩脉;7 —伟晶岩脉;8 —断层及编号;9 —断层角砾岩; 10 —硅化/ 碳酸盐化; 11 —黄铁矿化/ 褐铁矿化; 12 —金矿体及编号; 13 —产状( 倾向/ 倾角) ; 14 —探槽及编号; 15 —钻孔及编号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和少量绿泥石、绿帘石等。
31 21 2 矿石结构、构造区内矿石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
氧化矿石呈褐红、紫灰、灰白, 具碎粒状结构胶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交代充填结构, 块状构造、鳞片状构造, 蜂窝状构造; 原生矿石呈灰白、灰黄、黄白色, 矿石具粒状变晶结构、交代脉状结构, 块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31 21 3 矿石类型根据该区矿石的矿物组合及组合分析, 矿区矿石类型较简单, 自然类型主要为四类: 含金褐铁矿化硅化蚀变碎粒岩型矿石与含金褐铁矿化绢英岩化蚀变碎粒岩型矿石, 主要分布于Ⅰ、Ⅳ号矿体及大部分矿化体的地表氧化带; 含金黄铁矿石英蚀变岩型矿石与含金银(绢云母) 黄铁矿石英蚀变岩型矿石, 主要分布于Ⅰ、Ⅳ号矿体氧化带以下的原生矿石。
4 矿床成因分析(1) 矿体贮存在中元古代交溪组混合岩化变质岩中, 该层位金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是矿体形成的矿源层[ 2 ] 。
(2) 矿体、矿化体主要分布于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脉、花岗伟晶岩脉与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及附近, 表明志留纪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侵入携带的含金矿液, 对矿体后期叠加富集有一定影响, 邻区上地及何宝山矿区岩体内部已发现贮存有金矿(化) 体。
(3) 矿体、矿化体及蚀变体多呈透镜状、脉状、条带状贮存于F2 、F4 、F5 断裂破碎带中, 顶底板或与围岩界线清楚, 断裂带控制明显。
前面所述该断裂带的长期活动, 对矿源层(4) 矿体、矿化体多处切过白云母化花岗岩, 说明金矿的形成过程较复杂、时间较长, 具多期多成因成矿叠加特点。
(5) 金矿成矿期始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及志留纪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侵入期, 后期再叠加富集。
综上所述, 矿体的形成是在区域变质、构造运动、岩浆侵入的长期作用下, 尤其是志留纪白云母化中(细) 粒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伟晶岩的侵入, 提供了大量热能及所携带的含金矿液, 并促使交溪组矿源层进一步活化, 沿F2 、F4 、F5 等断裂迁移至有利于成矿的部位进行交代充填、沉淀、富集, 形成了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金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