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语文文言虚词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二语文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

1.于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师不必贤于.弟子。

⑶而耻学于.师。⑷不拘于.时。

⑸其皆出于.此乎。⑹急于.星火。

⑺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⑻于.是饮酒乐甚。

⑼月出于.东山之上。⑽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⑾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⑿寡人之于.国也。

⒀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焉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⑶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⑷朝济而夕设版焉.。.⑸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⑹焉.用亡郑以陪邻?⑺囷囷焉.,蜂房水涡。

⑻或师焉.,或不焉。⑼且焉.置土石。

3.而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吾尝终日而.思矣。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骊山北构而.西折。⑹不敢言而.敢怒。

⑺谁得而.族灭也。⑻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所以

⑴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

5.乎

⑴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⑵而又何羡乎.。

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⑸郁乎.苍苍。⑹相与枕藉乎.舟中。

⑺以吾一日长乎.尔。⑻摄乎.大国之间。

⑼异乎.三子者之撰。⑽何伤乎.。

6.为

⑴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⑵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⑶以旌其所为.。⑷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⑸其名为.鹏。⑹化而为.鸟。

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⑻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7.以

⑴以.吾一日长乎尔。⑵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⑶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⑷可以.无饥矣。

⑸臣以.险衅。⑹猥以.微贱。

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⑻谨拜表以.闻。

⑼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⑽虽董之以.严刑。

⑾则思三驱以.为度。⑿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⒀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⒁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⒃不赂者以.赂者丧。

⒄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⒅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⒆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⒇属予作文以.记之。

(21)以.有尺寸之地。

8.其

⑴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⑷失其.所与,不知。

⑸吾其.还也。

9.之

⑴先妣抚之.甚厚。⑵儿之.成,则可待乎。

⑶顷之.,持一象笏至。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⑸唯君图之.⑹是寡人之.过也。

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⑻夫晋,何厌之.有?

⑼多于南亩之.农夫。⑽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⑾公将鼓之.。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⒀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10.所:

⑴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⑵原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

11.因:

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⑵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⑶不如因.善遇之。⑷因.循守旧。

12.盖:

⑴克终者盖.寡。⑵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⑶盖.失强援。

13.安:

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⑶沛公安.在?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4.夫:

⑴余于古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⑶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5.且

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⑵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6.则: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⑵则.秦之所大欲。

17.何:

⑴夫子何.哂由也?

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8.乃:

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⑵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⑶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1

2

19.若 :

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⑵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⑶天若.有情天亦老。 20.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 21.者:

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⑵陈胜者.,阳城人也。 22.与:

⑴管仲非仁者与.? ⑵蜩与.

学鸠笑之。 【典例探究】:

1.与下面例句中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A .亦足以.畅叙幽情 B .引以.为流觞曲水 C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君臣固守以.

窥周室 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哀吾生之.须臾 耳得之.

而为声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

遨游 3.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楚之.精英 B .秦人视之.

,亦不甚惜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杳不知其所之.

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队’。

B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 .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与项伯有故 “沛公安

.在” .

自喜 .,籍何以至此

.不避,卮酒安足辞 .为所虏 .沛公言报项王 .

为东道主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C .祸患常积于.

忽微 D .余于.

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7.下列句中加点的“因”字与“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的“因”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 .恩所加,则思无因.

喜以谬赏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何为其然.也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

驮黄檗人往,不一 C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齐彭殇为.

妄作 参考答案 1.于

⑴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比⑵介词,引进比较对象,比

⑶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向⑷介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被⑸介词,引进行为的处所,在⑹比,介词⑺不译,介词⑻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不译,连词⑼从,介词⑽被,介词⑾介词,比⑿介词,对⒀介词,在 2.焉

⑴兼词,于此,在这里⑵语气助词,了⑶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⑷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⑸不译,或灵活译为“罢”句末语气词。⑹疑问代词,相当于“为什么”。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⑻语气助词,不译⑼介+代,于何,在哪里 3.而

⑴转折连词,却,但是,可是。⑵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⑶连词,表修饰⑷连词,于是⑸表顺承,不译⑹表转折,却⑺表顺承,不译⑻表顺承,不译⑼表递进,而且 4.所以

⑴用来……的⑵……的原因 5.乎

⑴吗,与否定副词“非”配合,表反问,语气助词⑵呢,用在特指问句的末尾,表疑问,语气助词⑶吗,用在非问句的末尾,表疑问,语气助词⑷……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⑸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助词⑹在,同“于”,介词⑺介词,同“于”,比⑻介词,同“于”,在⑼介词,与⑽疑问语气词,呢 6.为

⑴成为,作为,动词⑵替,给,介词⑶做,动词⑷无义,表时间,介词⑸叫做,动词⑹变为,成为,动词⑺呢、吗,语气词⑻作为、当做,动词 7.以

⑴介词,因为⑵介词,用⑶连词,则,就⑷介词,凭借⑸因,因为,介词⑹凭,介词⑺用,拿,介词⑻同“而”,连词⑼连词,相当于“来”。⑽介词,用、拿。⑾介词,把。⑿连词,因为,由于。⒀介词,凭借,根据。⒁动词,认为。⒂拿,用⒃因为⒄在⒅才⒆用⒇来(21)才 8.其

⑴他,宋荣子。⑵是……还是……,选择连词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⑷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些”,“那”、“那些”。⑸可灵活译为“还是”,句中语气词。 9.之

⑴她,代老妪,代词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⑶凑足音节,助词 ⑷的,助词⑸代词,代人或代事。指伐郑一事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⑺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其独立性。⑻助词,用于宾语前置句中。⑼助词,相当于“的”⑽指示代词,这些⑾助词,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⑿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⒀到某处,去某处,动词 10.所:

⑴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的原因”等。⑵“所”和“以”连用,表示原因。 11.因:

⑴介词,凭借,依靠。⑵连词,相当于“于是”、“便”。⑶趁此机会。⑷因袭。 12.盖:

⑴大概,副词,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⑵连词,承接上句或上段,表示原因。⑶表原因,因为 13.安:

⑴安定,形容词。⑵所安,养身之物⑶哪里,什么地方,疑问代词。⑷怎么,疑问代词。 14.夫:

⑴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⑵用于句首的发语词,不译。⑶语末语气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