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餐前餐后血糖应控制在多少

糖尿病人餐前餐后血糖应控制在多少
糖尿病人餐前餐后血糖应控制在多少

糖尿病患者餐前餐后血糖应控制在多少?控制血糖是糖尿病人控制病情的关键,但由于很多病人在餐前餐后的血糖波动较大,不利于进餐和控制,所以积极了解餐前餐后的血糖值是很重要的,那么,糖尿病人餐前餐后血糖应控制在多少呢?

糖尿病人餐前餐后血糖应控制在多少

专家指出:了解糖尿病人餐前餐后血糖应控制在多少,不仅有利于病人的进餐,且还更有利于控制血糖。

那么,糖尿病人餐前餐后血糖应控制在多少呢?

正常人餐前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餐后血糖正常值是小于11.1mmol/L。但是基于糖尿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不一,所以,病人最好是将血糖控制在医生根据其病情定的血糖范围。

血液中的糖份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糖份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

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糖70~120克,约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份过多,多余的糖即转变为脂肪。

糖尿病专家提醒: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

本文摘录于:广西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59686.html,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 作者:陆志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0年第07期 不少患者经常问医生: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重要?我们的回答是:两者都重要。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 首先,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临床表现,只要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尔/升,或餐后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只要空腹或餐后血糖证实达到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我国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人群比西方国家更加突出,因此,餐后血糖增高比空腹血糖增高更早出现。中老年、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多发的人群,除了定期检查空腹血糖以外,还要注意定期检查餐后血糖。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都重要。评价糖尿病控制的好与坏,常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是国际金标准。不同的国际糖尿病组织制定的血糖达标值有差异,如美国糖尿病协会把糖化血红蛋白定为小于7%为达标,而更多的糖尿病组织包括中国糖尿病学会把糖化血红蛋白定为小于6.5%为达标,老年人可小于7%。要达到这样的血糖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必须全面控制才可以。 研究发现,HbA1c在7.3%~8.4%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是相同的;当HbA1c大于8.4%时,空腹血糖对总体血糖的影响大于餐后血糖;当HbA1c小于7.3%时,血糖的升高主要取决于餐后血糖。要使血糖控制达标,必须同时注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糖尿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血糖的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 如何确定知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对于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 但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谱”,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况: 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带胰岛素泵者)的患者;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妊娠期的患者; 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再如,糖尿病人驾车外出前也应检测血糖,因为低血糖状态下驾车是非常危险的。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不同时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值是直接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功能受损情况及治疗效果极为敏感的指标。检测空腹及餐前血糖,有利于发现低血糖;检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降糖药是否合适;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检测凌晨1-3时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空腹血糖 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 空腹血糖的意义 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可以反映头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它受到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的干扰; 空腹血糖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 空腹高血糖有三种常见情况: 药量不足: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或与空腹血糖相差无几。原因是晚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黎明现象:正常人在夜间12:00以后,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的生成增加,该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于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生长激素多少不同,故黎明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可在夜间12:00和早7:00各测1次血糖,早7:00血糖高于夜间12:00血糖1.0毫摩尔/升以上者可诊断;

如何用药物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

如何用药物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 *导读:如何用药物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饮食与运动治疗 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的时候就要采取药物治疗了,那么,如何用药物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分为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按其作用的机理不同又可分为磺脲类、苯甲酸衍生物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和噻唑环二酮类5种。 *口服降糖药物: 磺脲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促进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其次是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目前在我国药品市场上有优降糖、消渴丸(格列本脲)、达美康(格列齐特)、美吡哒(格列 比嗪)、糖适平(格列喹酮)及亚莫利(格列美脲),还有瑞易宁(格列比嗪控释片)、达美康缓释片。

在这些药物中,优降糖及以优降糖为主要成分的消渴丸,能有效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并且价格便宜,但易引起低血糖等副作用,年老患者及用并有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糖适平是一种短效的磺脲药,在肝脏代谢后从胆道排泄。所以,它对餐后血糖的降低有一定的好处,也适合于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瑞易宁或达美康缓释片以及亚莫利,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血糖的高低释放胰岛素,对餐后血糖有降低作用,而对空腹血糖的减低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 苯甲酸衍生物属于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通过恢复早期相胰岛素分泌,从而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 不过,以上这两种类型的药物只适合于患者自身胰岛有一定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双胍类药物在市面上主要有格华止、二甲双胍肠溶片等,它们主要是通过改善肝脏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对空腹和餐

后血糖都有一定效果,理论上说对空腹血糖效果似乎更好些。 糖苷酶抑制剂包括有拜唐苹、倍欣、卡搏平等,它们通过抑制肠道内的糖苷酶,减少和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从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所以,它们主要适合于餐后血糖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IGT)患者。 噻唑环二酮类药物主要有文迪雅(罗格列酮)、瑞彤(匹格列酮)等,它们通过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骨骼肌、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

四种吃法控制餐后血糖平衡

四种吃法控制餐后血糖平衡 最近,有一个流行的名词叫“逆生长”。单说影视圈里,呈逆生长的明星就不在少数,有年近四十却拥有二十岁面貌的林志颖,有步入更年期却依旧清丽脱俗的赵雅芝。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身份证上的年龄,我们无法改变。但身体的实际年龄,我们有可能逆转。 预防衰老,其实没有什么捷径,主要的方法,就是做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本期,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怎么通过合理饮食来实现逆生长。 最新研究发现,促进衰老的重要因素是长期的高血糖水平,它会让身体机器不断损坏。那么,怎样才能让餐后血糖保持平稳状态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不吃甜食,并选择那些消化速度比较慢的主食。比如说,糙米饭比白米饭消化慢,全麦馒头比白馒头消化慢,燕麦片比玉米片消化慢,红小豆、芸豆、蚕豆之类的豆子比所有粮食的消化速度都慢。从烹调方法来说,煮软煮烂的食物消化快,而需要咀嚼的食物消化慢;打碎的食物消化快,颗粒完整的食物消化慢。对于没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来说,选择消化慢的食物,可以在保持血糖反应平稳的同时,餐后还有长时间的充沛体能,不易感觉困倦。

第二个方法是控制糖和淀粉的总量。即便吃所谓的粗粮,总量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中。比如有些人认为玉米是粗粮,每餐吃两个大玉米棒,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已经过多,总血糖水平上升幅度就会加大。又比如说,很多人认为水果干很健康,于是大枣、葡萄干、桂圆、杏干等大把地吃,这也会带来太多的糖分,从而提高血糖反应。这些水果干每天吃一把就足够了,否则就要相应扣减主食。 第三个方法是在吃主食的同时,多摄入一些延缓血糖上升的食物,比如大量的少油蔬菜,以及豆制品、奶类、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来配合主食尤其有益,因为它不仅能有效提高饱腹感,还有利于预防认知功能的衰退,远离多种癌症、冠心病和糖尿病。 第四个方法是有效提高身体的血糖控制能力,提高胰岛素敏感度。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健身减肥。把腰腹上的多余脂肪减掉,胰岛素敏感度就会随之上升,血脂代谢就会回归正常状态;把身体的紧实度提高,让肌肉更加充实,血糖控制能力就会加强。一个全身肌肉充实的人,一个体能充沛耐力十足的人,血糖控制能力必然强大,看起来也会比实际年龄年轻。 总之,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体能下降归于“老了”。因为,经过饮食调整和运动健身,即便你已经45岁,也完全能够回到30岁时的体能状态。当你走路感到步履轻盈,当你能敏捷地向上跳跃,当你毫不费力地弯腰触地,当你体型重归青春状态的时候,你会相信:健康的生活,真的可以逆转年龄。

不同进餐顺序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

不同进餐顺序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 甘沐英 (浏阳市妇幼保健院,湖南浏阳410300)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不同进餐顺序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血糖稳定且原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对象前后2d 进食相同热量及食物结构的配餐,比较不同的进餐顺序患者餐后血糖的差异。结果两天患者餐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先吃菜后吃饭进食顺序的餐后血糖优于先吃饭后吃菜进食顺序的餐后血糖。结论先吃菜后吃饭的进食顺序是一种对餐后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的进食方法,可操作性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不同进餐顺序;餐后血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引起的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2 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治疗是一种综合性治疗,包括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自我管理及教育、血糖监测。而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医学营养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很难达到理想的代谢控制水平,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还可能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发生或加重,因此,医学营养治疗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合理的饮食调节有利于血糖、血脂、体重水平等慢病指标的控制,纠正代谢紊乱。很多研究[1]表明,饮食治疗能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客观指标,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饮食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临床糖尿病的风险。现已有大量饮食干预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但对不同进餐顺序对血糖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进行了同一研究对象相同食物热量和饮食结构的饮食处方,不同进餐顺序对餐后血糖不同影响的临床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7月―2014年4月,在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内科就诊的3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7.9岁,其中男18例,女14例;患者入选的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自愿参加。③意识清楚,无精神疾病,具备正常的交流能力和饮食处方配餐能力。④目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实验期间原治疗方案不变且病情相对稳定,无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 1.2 研究方法根据每位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脂肪分布、肌肉分布系数、身体活动水平等客观指标,由医院糖尿病专科医生借助慢病康复系统软件自动生成符合每位患者个体化口味的晚餐的饮食处方,让患者根据相同热量相同饮食结构的的饮食处方,第一天选择“先吃饭后吃菜”,第二天选择“先吃菜后吃饭”的不同进餐顺序,两天均监测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情况,比较不同进餐顺序餐后2小时的血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调查结果量化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处理。数值变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χ± s)表示,分类变量指标用频数表示,统计学方法使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实验2d餐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血糖比较,先吃菜后吃饭进餐顺序的餐后血糖优于先吃饭后吃菜进餐顺序的餐后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餐后血糖高吃什么药

餐后血糖高吃什么药 文章目录*一、餐后血糖高吃什么药*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意义*三、餐后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 餐后血糖高吃什么药1、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在口服药物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如磺尿类或诺和龙之类的药物,以便针对性治疗。 2、降低餐后高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小肠内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减慢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 高血糖。 2.1、阿卡波糖 如拜唐苹,用于治疗餐后高血糖历时较久,降糖效果较好,为控制餐后高血糖的首选药物。为了减少或避免服药后出现腹胀、排气等不良反应,在开始时剂量宜小,通常起始剂量为25毫克, 每日3次,在进餐时与头几口食物一起嚼服,以后可根据餐后血 糖水平逐渐调整剂量,最大剂量100毫克,每日3次。单独应用阿卡波糖不易发生低血糖,使用比较安全。 2.2、伏格列波糖 如倍欣,控制餐后高血糖常用剂量为0.2毫克,每日3次,饭前服,如降糖效果不明显,可将每次剂量增加到0.3毫克。老年患者应从小剂量(每次0.1毫克)开始。

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意义1、它反映了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餐后食物对胰岛B细胞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储备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接近于空腹水平,一般应小于 7.8mmol/L(140mg/d1)。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病人分泌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或抵抗虽不明显,但胰岛B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 2、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大于11.1mmol/L(200mg/d1),则易发生糖尿病眼,肾,神经等慢性并发症,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或并发症较重者尚可,但对中年以下及病情不重者,由于轻度的高血糖就对血压,心血管有不利影响,要尽可能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8mmol/L(140mg/d1)以下,这也有利于减轻胰岛B细胞负荷,保护B细胞功能。 3、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很多1型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则很高,只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病人往往会自以为血糖控制良好而贻误病情。 4、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应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反应的。 5、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既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不至于引起血糖特别波动。

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如何管理餐后高血糖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尤其面对众多的门诊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对餐后血糖毫无概念,大家不知道还需要监测餐后血糖,更不知道餐后血糖监测的时间。部分经住院强化教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才刚刚对餐后血糖有些许的概念。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以及在整体血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您知道吗? 餐后高血糖定义为进食后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 (140mg/dl)。为何强调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因为人一生中或每天血糖波动的最高点出现在餐后,而血糖的最高点决定了血糖变化范围,若餐后血糖很高,血糖波动会较大,这对血管和心脏均有害。很多研究并未发现空腹血糖和大血管病变有关,但几乎所有研究都发现餐后血糖与之相关。餐后和负荷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与视网膜病变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会导致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内皮功能的障碍;餐后高血糖与心肌血容量和心肌血流的减少有关;餐后高血糖与肿瘤风险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亚洲人群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西方国家则摄入较多蛋白类食物,蛋白类食物升高血糖较缓慢,血糖波动较小,但碳水化合物却使血糖较快升高。中国人餐后高血糖患者的比例更高,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仍有近1/2的患者餐后血糖不达标。此外,中国人群有其自身特点,如身高相对较矮、体重较轻,但中国人超重所致代谢紊乱比西方人群更严重,这与遗传及环境有关。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喝粥”,尤其是在北方各个省份,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年的饮食习惯就是喝粥,每天早餐喝2碗粥,晚餐喝2碗粥,根本不吃主食,大家都是两个字喝了“舒坦”,如果严格要求老人三餐尽量吃干食,那是对他们生活习惯和胃肠道的挑战。但是,粥类食物升高餐后血糖会更显著。如无禁忌症,此时可适当选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来降低餐后血糖。其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小肠内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减缓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合理选择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非常重要,甚至在糖尿病前期就应及时应用。糖尿病早期仅血糖波动异于正常,餐后血糖高但空腹血糖不一定高,此时干预餐后血糖获益更多,既可预防大血管并发症,又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因此,餐后高血糖管理的重点是强调其重要性、合理用药及干预时机。

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之内

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之内? 正常值为服糖第1个小时血糖6.7-9.4毫莫/升,当过了第二小时血糖小于等于7.8毫摩/升,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患糖尿病时,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且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11.1毫摩/升。自测血糖从了解病情指导治疗方面讲,监测血糖比监测尿糖更有意义。病人可购置微型血糖仪自测血糖。自测血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用血糖仪所测末梢血的血糖值可能比静脉血糖值高10%。空腹血糖反映了无糖负荷时体内的基础血糖水平,其测定结果可受前一天晚餐进食量及成分、情绪的波动变化、夜间睡眠的好坏等因素影响。 餐后2小时血糖指进餐后2小时测得的血糖值,其反映了定量糖负荷后机体的耐受情况。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0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3.89-6.1 mmol/L,而当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就会小于7.8mmol/L,如果您的血糖平时不能良好的得到控制,可能就会加速并发糖尿病神经病变,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糖尿病教育,血糖的监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个环做不好都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的,都会影响治疗,建议要到糖尿病专科医院正规治疗。具体表现在糖尿病肾病,周围血管病变等,如果发展这样的话会对患者非常不利, 糖尿病的治疗要从5方面着手,就是药物治疗,治疗糖尿病,就要根据糖尿病病人的个人情况来定,首先要了解患者的

血糖,胰岛功能,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不要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餐后两个小时血糖检查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葡萄糖耐量 试验。由于该方法较口服葡萄糖而量试验抽血次数少,简单易行,易为糖尿病患者所接受,因此是临床上用于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 测定餐后两个小时血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于诊断,二是观察糖耐量的恢复情况,借以反映胰岛的功能状态,我们现在应该认识清楚了,关键是我们能控制住餐后血糖的值一直维持在正常值的有效范围之内,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制定有效的计划。 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 人体血糖正常浓度为:空腹静脉血浆血糖3.9~6.0mmol/L,餐后 静脉血浆血糖<7.8mmol/L。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小于6.5%。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6~6.4。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了一项最新制定的以循证依据为基础的指南—餐后血糖管理指南(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建议运用更有力度的措施及制定餐后血糖控制规范,达到优化糖尿病管理,降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危险的目的。这是全球首个将餐后血糖单独列出的糖尿病指南,体现了餐后血糖在糖尿病诊疗中的重要性和国际糖尿病组织对餐后血糖的重视,是认识餐后血糖的一个里程碑。此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ASD)针对高血糖也出台了相关的治疗共识和指南,后者针对餐前、餐后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都给予了关注。 IDF指南首先指出了餐后高血糖的危害,然后对餐后血糖危害发生的机制、降低餐后高血糖能带来的益处、餐后高血糖的处理策略和治疗目标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一、重视餐后高血糖的危害 目前餐后高血糖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较为肯定,随着DECODE、DECODA等大规模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公布,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Meta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与餐后血糖水平呈线性相关。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与空腹血糖相比,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在进食标准混合餐后,心肌

血容量和血流量显著低于正常人,而空腹状态下与非糖尿病人群相似。关于餐后高血糖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也有类似结论。2005年日本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病率独立正相关。研究者发现,高血糖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预测作用优于HbA1c。 氧化应激已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关键要素。目前认为,与空腹血糖和慢性持续性高血糖比较,餐后血糖波动更能特异性地激发氧化应激产生。而氧化应激增强则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使促凝血因子及黏附分子增多,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而内皮功能障碍和黏附分子水平增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高血糖能快速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损伤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释放,使一氧化氮减少,继而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并可能激活血栓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增加外周循环中可溶性黏附分子的水平。 指南还指出,餐后高血糖可增高肿瘤发病风险。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对35658例患者进行了餐后高血糖和胰腺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餐后血糖>11.1 mmol/L者患病的风险是血糖<6.7 mmol/L者的2.15倍。同样,另一项瑞典的研究发现,负荷后高血糖会增高女性肿瘤发生非风险。 此外,餐后高血糖(>11.1 mmol/L)与老年人认知功能、行为能力和注意力减退等关系密切。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调节与控制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调节与控制 【导读】大多数糖尿病病友都会经常检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也经常 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底是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更重要?专业医生的 回答是:二者都很重要。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餐后血糖对于预防糖尿病大 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心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最多见、 花费最多的疾病。所以说,糖尿病病友一定要重视餐后血糖的控制。平时除了监测空 腹血糖,还要经常监测餐后血糖,即血糖监测应当全天候。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是: 空腹≤6.1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8.3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7.8毫摩尔/升, 餐后3小时≤6.1毫摩尔/升,全日无低血糖发生。对于老年人,为了减少低血糖的风险,控制目标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宽。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易餐后血糖升高? 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逐渐衰竭,导致了血糖水平的逐 年增加。并且餐后血糖的升高早于空腹血糖的升高。糖尿病患者除了空腹血糖 高以外,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引起餐后高血糖的病理生理 机制包括:⑴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致使血糖水平的逐渐增高。⑵外周组织尤其 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胰岛素抵抗随着 血糖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加重。⑶肝葡萄糖输出量向下调节的能力减弱,肝糖元 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可升高血糖浓度。 餐后高血糖有什么危害? 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能够更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同时,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高血糖可促进 高甘油三酯血症,使脂质过度氧化,出现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 导致血压的增高。餐后血糖越高,越易导致血栓形成,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 和中风的机会就越高。随着餐后血糖的增高,总的冠心病发生率和致死性冠心 病发生率也逐渐增高。餐后血糖越高,糖尿病微量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的发生率也越高。高血糖可影响到认知功能,降低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降低记忆力和注意力。另外一方面,高血糖还可导致情绪的改变,会使人感到 精力不足、抑郁等。 餐后高血糖降之有道

孕期餐后两小时血糖高怎么办,孕妇血糖高的三餐食谱大全

孕期餐后两小时血糖高怎么办,孕妇血糖高的三餐食谱 孕妇餐后2小时正常血糖值规定为4.4-6.7nmol/L,孕妇餐后血糖一旦超过此值,可以诊断为妊娠尿糖症。孕妇血糖高引起的妊娠尿糖症是妊娠期女性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且不随妊娠期的结束而结束。若孕期血糖控制不良,则会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将来发展为2型尿糖症的概率增加,胎儿成年后出现代谢综合征的概率也会增加,且出现代代相传的现象。 不过,随着孕期高血糖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H?CIBI】降低空腹血糖、改进血糖控制,机体保持葡萄糖平衡,促進能量消耗。改进胰島素抗性,增加糖代謝效率,促進胰島素阻抗。减少热量吸收,降低升糖指数,减少淀粉、糖、脂肪的转化糖原储存!血糖恢复正常!因此,应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效果,减少母婴危害。 孕期餐后血糖高的原因 一、脂肪因子 目前认为,脂肪组织中的慢性低度炎症是妊娠高血糖发病的因素之一,其有助于伴随该病症的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质主要由单核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分泌,是单核细胞的有效趋化因子。 在aP2基因启动子的控制下,脂肪组织中MCP-1基因的表达足以诱导巨噬细胞浸润到脂肪组织,浸润的巨噬细胞又分泌多种趋化因子和其它细胞因子,进一步促使局部炎症反应并影响脂肪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导致全身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孕期体内能降低血糖浓度的一类激素,它不能直接发挥作用,需要和所要结合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紧密结合后,才能产生生理效应。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上,它对胰岛素特别敏感,而且识别性强。如果把胰岛素受体比作是一把锁,那胰岛素就是一把钥匙。 但是当我们孕期体内含糖量过高,这把钥匙就会打不开这把锁,【H?CIBI】能抑制孕期糖原分化,并直接影响孕妈静息时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而使得正处于高血糖孕妇的妈妈可以恢复正常血糖值,【H?CIBI】是重新打开孕期胰岛素受体的一把新钥匙,因为当细胞的大门被打开,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进入细胞内并被利用,从而使血液中的血糖量降低。 二、激素影响 在孕期,孕酮升高了大约100倍,雌激素水平比孕前直线上升了15倍,脂肪能力高了30倍,我们的孕激素尤其是孕酮,导致肠道运动减缓,使胃部肌肉松懈,延缓了食物和胃酸从胃部通过的时间,所以食物和胃酸在胃部停留的时间比怀孕以前要久很多。 如此这般,怀孕后身体对热量和脂肪的囤积能力如此之强,难怪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不得不改头换面,这让妈妈们烦恼的是——对食物的渴望是越来越强。 孕期餐后两小时血糖高怎么办,美国发表《整体健康来自何方》中提到,在孕期糖让你的体重增加,让你堆积更多的脂肪,这些糖会绕过你的自然激素系统,让你不知道自己已经饱了,引诱你的过度饮食。他欺骗你的大脑,让你的大脑以为你还饿着,还需要吃下更多

餐后高血糖_病理生理与治疗

药物,可以作用于肌肉、脂肪组织或者肝脏,并可以 跳过胰岛素受体环节,直接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后的某个部位,起到相应的生理作用。但因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尚未在人体试验中应用。还有一些对食欲有调节作用的药物,如ghrelin 可以刺激食欲, G LP 21、胰淀素、PYY (peptide YY )、胰多肽等以及胆囊 收缩素等都可以抑制食欲。 药物对人体包括2型糖尿病固然有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运动,运动本身除了可以改变饮食摄入情况,还可以对人体产生全面影响。 (收稿日期:2005204212) 作者单位:C ornell University ,US A 餐后高血糖:病理生理与治疗 Daniel Lorber 【摘要】 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抵抗及肝糖输出的增加导致餐后血糖升高。高血糖可以增 加肾间质细胞、小管细胞等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胶原的合成,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还可使脂质过度氧化,增加凝血酶活性及纤维蛋白的合成,引起纤溶减少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21增加。诺和锐 30能够快速模拟生理性胰岛素早期分泌相,更好的降低餐后血糖,同时注射时间的灵活方便为提高 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糖尿病;餐后高血糖;并发症;诺和锐30 1 餐后高血糖的病理生理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 P DS )发现,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逐渐衰竭,导致了血糖水平的逐年增加。并且餐后血糖的升高早于空腹血糖的升高。糖尿病患者除了空腹血糖高以外,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影响餐后血糖升高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是营养物质的摄入,包括进餐的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是胃肠道吸收功能。此外还受胰岛素的快速相分泌(一相分泌)、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升糖素样肽(G LP )21、胰升糖素等的影响。 引起餐后高血糖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1)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血糖水平的逐渐增高,胰岛素的一相分泌逐渐丧失,严重高血糖时,二相分泌也将缺失。(2)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随着血糖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加重。(3)肝糖输出。凯利教授用同位素示踪的葡萄糖来比较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葡萄糖的吸收情况,发现两者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正常人进餐以后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被快速抑制,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的一相分泌,肝糖输出始终处于一个高水平。 理论上可将餐后血糖的升高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葡萄糖产生期,包括糖的吸收和肝糖的输出。这时葡萄糖的吸收可以使正常的血糖水平从5mm ol/L 上升到7mm ol/L 。第二个时期是葡萄糖处置期。此时血糖进入肝脏、肌肉和脂肪等组织,血 糖水平逐渐恢复正常。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不同 的降糖治疗措施,针对葡萄糖产生期的治疗更为有效。进餐后胰岛素一相分泌可直接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生成;还可作用于脂肪组织,抑制脂肪酸的释放起到间接降糖作用。故进餐开始时,少量的胰岛素一相分泌即可有效抑制肝糖生成。但还不足以让敏感度相对较低的肌肉来摄取血糖。此时,一相分泌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肝糖的输出。2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最早研究餐后血糖对并发症影响的研究是檀香山心脏研究。该研究发现,随着餐后血糖的增高,总的冠心病发生率和致死性冠心病发生率也逐渐增高。这种血糖的负荷可引起氧化应激的增加,从而促进并发症的发生。近几年发现,急性的、短暂的血糖升高可导致组织的病变,引起许多糖尿病并发症,餐后血糖在其中起重要作用。2.1 对肾脏的影响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间质增生的过程。体外培养发现,短期高血糖可以增加肾间质细胞、小管细胞等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胶原的合 成、胸腺嘧啶的摄取及转化生长因子(TG F )2β1和胰 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的水平。体内实验发现,短暂的高血糖可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2.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高血糖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一方面使促凋亡的蛋白增加,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存活的蛋白减少。并且可使细胞从S 期进入G 2期。还可使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异常、一氧化氮产生减少。使氧化应激增加,

降血糖最有效的20个方法

降血糖最有效的20个方法 降血糖最有效的20个方法我们都知道,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前兆,而糖尿病是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需要终身服药并严格控制饮食,因此一旦发现自己高血糖,就应该学会平稳血糖,避免糖尿病发作的可能性。下面这20个降血糖方法,高血糖患者一定要牢记于心。 1、坚持适量运动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 2、控制你的食量 过度肥胖的人减掉5%的体重就能将糖尿病发病率降低70%。计算一下每日的摄入量,看看自己该少吃多少。 3、每天一杯火麻生态茶 火麻产自长寿之乡巴马,巴马多百岁老人,且这些百岁老人无一例死于三高疾病,被认为与他们长期食用火麻有关,而火麻生态茶除火麻外,还包含了番石榴、决明子、桑葚等降三高药材,每天喝一杯火麻生态茶,即使达不到巴马老人的高龄,降血糖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4、稀饭并不是最佳选择

由于稀饭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容易转化为糊精进而易分解为萄萄糖。同时,稀饭呈半流体状态,进食后胃的排空时间比较短,所以吃稀饭比吃主食更易于升高餐后血糖。因此,早餐最好不要只喝稀饭,要吃点“稠的”食物,坚持以吃主食为主。 5、绿茶也不错 与其他饮品相比,绿茶由于未经发酵,多酚的含量较高。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和降血糖作用,它还能对血糖的释放起到控制作用。 6、多摄入维生素C 增加饮食中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的含量,能防止动脉血管壁被破坏,减少斑块堆积和心脏病,从而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膳食中果蔬的比例,能提供抗氧化剂的最佳来源。 7、记得喝水 脱水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人每天都应该摄入大约2~3升的无糖液体。当血糖升高时,喝水除了可以冲淡血糖还可以避免食物的过多摄入。存在心脏病或肾脏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适当限制液体的摄入,具体细节应该去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8、睡眠时间要足够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加倍。每天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3倍。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干扰与血糖相关的激素。 9、别吃得太精细 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非常关键。以面包为例,白面包食物GI为70,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

如何控制血糖

如何控制血糖 【导读】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血糖患者也越来越多,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血糖也像坐过山车一样,或高忽低。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来控制我们的血糖呢?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靠食补?还是靠药补?这是人们一直都很关心的问题。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控制血糖有重要的作用。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地对待病情呢。积极地面对病情,努力地治疗。 2、告别坏毛病、坏习惯。现在的人都有不运动、贪吃、抽烟、酗酒、熬夜等等的坏毛病,这也正是导致血糖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告别坏毛病、坏习惯是必须的。多进行一些户外运动,例如跑步、打太极等等。 3、从严治嘴。人们都是病从口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血糖不稳定也是吃出来的。想要血糖稳定,就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多吃一些粗粮和蔬菜,多吃一些可以稳定血压的瓜果蔬菜,例如苦瓜、柚子皮(作菜)、番石榴、雪莲果等。总量控制,弹性分配。可以每顿饭少吃一点,多吃几次。 4、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为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每天要几点起,做些什么,并严格遵循。通过练气功、打太极等多项体育锻炼。 5、勤于检测,心中时时有“血糖”。要时常测量自己的血糖,当自己的血糖偏离正常值,要及时调补,如果病情严重的要及时去医院就医。 血糖的正常值 1、空腹血糖正常值 ① 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 3.9~6.1mmol/L(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 3.9~ 6.9mmol/L(70~125毫克/分升)。 ② 空腹全血血糖≥6.7mmol/L(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mmol/L(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③ 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mmol/L(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mmol/L(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④ 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mmol/L(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2、餐后血糖正常值 ① 餐后1小时:血糖6.7-9.4mmol/L。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②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 l/L。 ③ 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3、孕妇血糖正常值 ① 孕妇空腹不超过5.1mmol/L ② 孕妇餐后1小时:餐后1小时血糖值一般用于检测孕妇糖尿病检测中,权威数据表明孕妇餐后1小时不得超过10.0mmol/L才是血糖的正常水平 ③ 孕妇餐后2小时:餐后正常血糖值一般规定不得超过11.1mmol/L,而孕妇餐后2小时正常血糖值规定不得超过8.5mmol/L。 帮助控制血糖的五种食物 1.洋葱:让血液顺畅流动。洋葱属于从类蔬菜,它最大的功效就是控制血糖升高。 2.黏滑类蔬菜:例如山药和芋头,他们可以控制饭后血糖上升。山药中的黏滑成分是由黏蛋白形成的,黏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慢慢地被吸收,能抑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芋头中含有黏蛋白、锌、镁、维生素B1,除此之外,它还有半乳聚糖,能有效降低血压

餐后血糖的正常值的调节

餐后血糖的正常值的调节 血糖指血液中的糖,绝大多数指葡萄糖。只有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器官和组织的需要。那么饭后血糖正常值是多少呢?下面是整理的饭后血糖正常值,欢迎阅读。 饭后血糖正常值这里我们首先要知道血糖的概念。血糖是指血液中的糖,绝大多数都是葡萄糖。只有保持一定水平的血糖,才能够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血糖正常值分为两种,一种是空腹血糖正常值,一种是餐后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正常值是指没有食用食物的情况下测量的数据;餐后血糖值是指饭后,也就是不空腹测量的数据。餐后血糖正常值可以检查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情况等。餐后血糖正常值是多少呢?餐后血糖正常值并不是只有一个数据,根据餐后的时候,还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餐后3小时。这三种情况下测出来的血糖值是不一样的。 餐后1小时:血糖 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餐后血糖的正常值的调节我们正常的时候空腹血糖3.89-6.1

mmol/L,而当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就会小于7.8mmol/L,如果您的血糖平时不能良好的得到控制,可能就会加速并发糖尿病神经病变,具体表现在糖尿病肾病,周围血管病变等,如果发展这样的话会对患者非常不利, 治疗糖尿病,就要根据糖尿病病人的个人情况来定,首先要了解患者的血糖,胰岛功能,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不要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糖尿病的治疗要从5方面着手,就是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糖尿病教育,血糖的监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个环做不好都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的,都会影响治疗,建议要到糖尿病专科医院正规治疗。 正常值为服糖第1个小时血糖6.7-9.4毫莫/升,第二小时血糖≤7.8毫摩/升,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患糖尿病时,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且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11.1毫摩/升。自测血糖从了解病情指导治疗方面讲,监测血糖比监测尿糖更有意义。病人可购置微型血糖仪自测血糖。自测血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用血糖仪所测末梢血的血糖值可能比静脉血糖值高10%。 空腹血糖一般指过夜空腹8小时以上,次日早晨6至8时采取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8-6.16毫摩尔/升。空腹血糖反映了无糖负荷时体内的基础血糖水平,其测定结果可受前一天晚餐进食量及成分、情绪的波动变化、夜间睡眠的好坏等因素影响。 餐后2小时血糖指进餐后2小时测得的血糖值,其反映了定量糖负荷后机体的耐受情况。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0毫摩尔/升。

阿卡波糖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的疗效

阿卡波糖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3-09-12T10:01:44.4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俞珊[导读] 发现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低于治疗前,表明降糖治疗有效。 俞珊(浙江省上虞市百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12300)【摘要】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在降低餐后血糖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阿卡波糖控制血糖。在患者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的同时进行两组间治疗后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所降低。其中治疗组的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显著降低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的目的。【关键词】阿卡波糖二甲双胍餐后血糖 2型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214-01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口服药物治疗为其中的重要的治疗手段,而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则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部分患者在采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后,可以得到理想的空腹血糖值,但是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却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将探讨使用阿卡波糖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资料 收集我院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为21例,女性为9例。排除标准:近半个月有急慢性感染、严重的肝肾损害、多器官功能损伤、糖尿病病程长于5年。使用其他药物控制血糖的患者亦需排除。 1.2 方法 将3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二甲双胍用量在两组间无明显区别,为50-150mg,阿卡波糖用量则为100-300mg。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别,同时分析两组两组患者中哪个组的血糖控制合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的比较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别,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别;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改善;在治疗后,治疗组的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值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的比较 注:和对照组相比,#为P>0.05;和治疗前相比,*为P<0.05。 2.2 两组患者中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发生率,发现治疗组在治疗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腹胀,2例患者出现了腹泻,1例患者出现了胃肠不适。对照组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腹泻,余无特殊。治疗组的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分析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发现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低于治疗前,表明降糖治疗有效。随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指标,发现治疗组的餐后两小时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相对于对照组的值更低,提示采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同时控制血糖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降糖效果,显著的降低餐后血糖,同时达到平时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 二甲双胍类药物可以显著的控制空腹血糖,本次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但是研究也同时发现,采用单纯的二甲双胍降糖,在控制餐后两小时糖的效果中并不明显,而餐后两小时糖则是我们新近提出的控制目标。采用阿卡波糖降糖后,可以减少消化系统对葡萄糖的吸收,使得机体能够在进食后有足够的时间释放胰岛素,极其适合胰岛素释放实验中提示胰岛素释放峰值偏后的患者使用。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贴切的反应患者平时血糖控制情况,而患者平时的血糖控制情况则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相关。因此,在控制血糖时追求合适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是十分重要的。加用阿卡波糖后,由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糖均得到了合理的控制,使得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小,血糖控制满意,糖化血红蛋白值更加接近正常。了解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副反应的发生率,发现使用阿卡波糖后患者的副反应发生率有所提高,但患者并发症主要为消化系统的反应,并无特别严重的副反应。本次研究中无一例患者因难以耐受而退出研究。 由此可见,使用阿卡波糖能够合理的控制餐后血糖,提高血糖控制的满意程度。同时使用阿卡波糖安全有效,可以大力推广。参考文献 [1] 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9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9,30(10):1555-1557. [2] 李丽,刘苗,李静等.阿卡波糖对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1701-1704. [3] 姚惟昊.餐后血糖不达标2型糖尿病患者3种治疗方案比较[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1(5):435-438. [4] 马艳荣,徐焱成,葛家璞等.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加用阿卡波糖后血糖波动改善的疗效观察[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8):854-8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