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合集下载

水稻的特征

水稻的特征

水稻的特征一、水稻的生物学特征1. 植物形态特征•水稻属于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水稻的根系发达,可以分为主根和侧根。

•水稻的茎直立,具有节间和节。

•水稻的叶片狭长而尖,叶面光滑,呈深绿色。

2. 生长习性•水稻是一种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喜欢湿润的环境,对水有一定的要求。

•水稻的生长温度要求较高,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5摄氏度。

•水稻的光照要求较高,充足的阳光可以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3. 繁殖特性•水稻属于子房内胚袋的植物,可以自花授粉或异花授粉。

•水稻的花期较短,一般在晨光时开放。

•水稻的种子通常在植株成熟后才会脱落,落地后发芽生长。

二、水稻的栽培特征1. 品种特性•水稻的品种繁多,可以根据生长周期、耐病性、产量等特性进行分类。

•不同品种的水稻在生长周期、植株高度、粒型等方面存在差异。

2. 生育期•水稻的生育期根据品种不同一般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早稻生育期较短,一般在80-100天左右;中稻生育期在100-120天左右;晚稻生育期较长,一般在120-140天左右。

3. 灌溉和排水要求•水稻对水分的要求较高,在生育期内需要均衡的灌溉。

•水稻对排水条件也有一定要求,不能长时间积水。

4. 肥料施用•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对氮、磷、钾等元素需求较高。

•在不同生长阶段,水稻对肥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三、水稻的经济特征1. 粮食作物地位•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人口的主要食物之一。

•水稻的收成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2. 高产潜力•现代杂交水稻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种植高产水稻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3. 市场需求•水稻是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稻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四、水稻的食品特征1. 营养价值•水稻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水稻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水稻生物学分类

水稻生物学分类

水稻生物学分类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 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属于谷粮类,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水稻分为两个亚属:长穗亚属(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和短穗亚属(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下面将从形态学、遗传学和生态学方面介绍水稻的分类。

形态学分类:水稻可以根据外观特征分为长穗型和短穗型两类。

长穗型水稻在其各部位的形态特征上与短穗型水稻有所不同,例如茎秆粗壮、叶片稍长、穗长、稻粒较大等。

遗传学分类:水稻可以根据基因型分为固有类型(indica、japonica、aus、rayada等)和杂交类型。

其中,indica型水稻产自于印度次大陆,成熟期较长,株高较高,耐倒伏,叶色较深,稻米形状较长,是主要产量型水稻;japonica型水稻产自于中国,成熟期较短,株高较矮,容易倒伏,叶色较浅,稻米形状较圆;aus型水稻生长在季风气候区,耐旱耐涝,适应性强,稻米黄色;rayada型水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其稻谷上有金黄色条纹。

生态学分类:水稻可以根据水生态环境分为两类,一种是湿地型水稻,生长于水中,如稻田、水田等;另一种是旱地型水稻,生长于旱地,如山地、丘陵等。

据报道,水稻的种数超过120,000种,但大多数种类并没有得到有效分类或鉴定。

总的来说,水稻的分类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合理选择种植区域、改善栽培条件、提高产量、优化品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研究

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研究

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研究在人类的饮食中,有一种作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水稻。

水稻作为中国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证国内水稻产量的持续增长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研究。

本文将探讨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水稻种质资源的分类水稻种质资源是指水稻的全部基因资料,是水稻遗传进化的产物。

在传承过程中,水稻种质资源无疑是最根本的。

水稻种质资源是维持和推动水稻生产进步的基础,是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支持。

水稻种质资源在形态、生态、遗传特性、生物学特性、生殖特性和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分类和变异特征。

按来源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选择种、本地种、野生种。

1.选择种:人工选择或组合的作物种群,包括近交系、杂交种、其他特殊类型的作物种群等。

2.本地种:原产地代表性的植物资源,又称地方品种。

根据土壤、气候、水源以及人工管理等不同环境,发展出的在一定地域内具有较为稳定和适应性的植物种群。

3.野生种:水稻在自然环境中的原生类型,自发演变的品种。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热带的湿地、河流沼泽地、海岸滩涂、河口沿海等地区,是水稻良种繁育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包括了保障和利用两个方面。

保障水稻种质资源是指保障水稻品种基因、种子、信息存储和传递等方面的利用。

而利用则是指在保障的基础上,实现水稻的高效栽培和生产。

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原则,创新技术、高效管理、推广应用,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1.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利用种质资源进行杂交、选择和创新改良,以获得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提高水稻抗旱、抗逆等特性,从而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

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不同地区、不同种群水稻发掘、收集、保存和传递,及时修复、保存和利用水稻遗传资源。

2.应对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也面临了很多挑战。

利用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出具有抗逆性、抗病性和耐旱性的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及对高产的贡献

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及对高产的贡献

1研究背景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占粮食总年产量的一半左右。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且有近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水稻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据估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的高峰,而人均耕地的不断减少,粮食单产平均要比目前增加50%以上,才能维持中国粮食的供求平衡。

在这一形势下,在很长时间内,水稻的优质高产依然会是当前稻作科学研究的热点。

杂交稻的产量优势归因于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

另外,研究表明水稻收获指数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因此针对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冠层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是干物质生产源,而光照辐射利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最终的干物质积累量。

杂交稻群体冠层是截获光照和转化光照辐射的体系,其群体光能利用率和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是决定杂交稻产量的主要特征。

研究通常用光能转化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RUE )来量化干物质和截获辐射之间的关系(Sinclair et al.,1999)。

光能转化效率是植物固定光照辐射强弱的重要指标,光合作用产物是构成水稻产量的主要成分,因此,要实现高产,必须通过各种综合栽培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叶片的功能和活力,提高水稻叶片群体的光能转化效率。

2干物质生产与产量之间的“源-库”关系“源”是碳水化合物的供给者,籽粒产量来源主要包括花前生产并贮藏在营养器官中的物质再分配和花后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库”是产量构成成分的数量,“源”与“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开花前生产并贮藏在营养器官中的那部分贮藏物质对于支持籽粒形成并稳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花后的光合作用产物一部分用来维持营养器官的生理消耗,另一部分主要作为灌浆物质运往穗部。

水稻籽粒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和收获指数(HI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水稻土的名词解释

水稻土的名词解释

水稻土的名词解释水稻土是指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类型,它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土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稻土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一、水稻土的特征水稻土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 含水性高:水稻是半水生植物,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很高。

因此,水稻土的水分容量要相对较高,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供水稻吸收。

2. 含氮量高:水稻土往往富含有机质和氮源,能够满足水稻对氮素的需求。

这是因为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素的需求相对较高。

3. 富含养分:水稻土的矿质质地富含养分,如磷、钾、钙等。

这些养分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4. 适合根系生长:水稻的根系较为发达,因此水稻土应具备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以适应水稻根系的正常生长。

二、水稻土的形成机制水稻土的形成是长期自然作用的结果,形成机制涉及多种因素:1. 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对水稻土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能提供适宜的水稻生长条件。

2. 水文条件:水稻自然生长需要湿润的环境。

湿地、河流、湖泊等水文条件促进了水稻土的形成。

3. 植被覆盖:水稻土的形成也与植被覆盖有密切关系。

植被能够固定土壤,提供有机质以及维持土壤水分。

4. 微生物活动:微生物在土壤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物质转化,从而改善水稻土质。

三、水稻土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水稻土的质地、结构和养分含量等特性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影响:1. 影响生长发育:水稻土的肥力和透水性将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充足的养分和适度的湿润条件能够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2. 影响产量和品质:水稻土的肥力和氮素含量对稻谷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

高养分含量的水稻土通常能够促进增产和提高稻谷品质。

3. 影响土壤生态系统:水稻土的特性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水稻土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土壤水分的保持。

水稻栽培育种的种质资源

水稻栽培育种的种质资源

水稻栽培育种的种质资源水稻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它是全球粮食消费的主要来源。

第一个经济高产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在中国被发明,从此水稻的全球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一切离不开水稻栽培育种的种质资源。

本文将探讨水稻栽培育种中的种质资源,包括水稻种质资源种类、起源、特征以及在栽培育种中的应用。

一、水稻种质资源种类及其起源水稻种质资源是指水稻中天然存在的潜在生物学多样性,包括不同类型的基因型、生理和形态类型。

现已有超过13万份水稻种质资源被收集并储存,其中大部分来自亚洲和非洲。

这些种质资源可以分为种玉米某2021的几类,包括:1. 普通稻:常见于亚洲和非洲,一般需要泥涂田,密植,生长期较长。

2. 粳稻:生长期短,一年可以做两季,适合在中国和日本等地种植。

3. 糯稻:粘性大,口感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南部中国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4. 野生稻:野生稻是水稻家族其他野生物种的近缘杂交体,是半野生水稻。

野生稻具有抗性、耐盐、耐旱、耐病、粮食品质、活力等重要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

以上四类水稻种质资源在种质特性和适应性上存在巨大差异,是水稻栽培育种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种质资源。

二、水稻种质资源的特征及应用水稻种质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 生长期、生理和形态特征不同:不同的水稻种质资源生长速度、叶形、茎高、灌浆期长短等特点不同。

2. 抗逆性和耐胁迫性较强:野生稻和其它特殊类型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耐旱、耐盐碱、耐虫害、抗病毒、抗癌、抗致癌等特性,已经成为抗逆性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3. 遗传多样性丰富: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非常丰富,水稻杂交所需要的千万级别的种质资源就来自于水稻的这种丰富多样的遗传多样性。

水稻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范围广泛。

它们可以提供抗虫害水稻、抗病毒水稻、耐盐碱水稻、抗旱水稻、重度疫苗水稻、红色稻、黑色稻等新品种的育成线索,为育种培育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三、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地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信息学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和信息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将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结合起来,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现象,开创了新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在农业育种中,生物信息学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此作详细探讨。

1. 生物信息学在农业育种的应用农业育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培育出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生物信息学的应用为农业育种带来了很多便利,它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度,降低育种成本。

首先,生物信息学可以用于农业育种中的基因数据分析。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获取相关的遗传信息和基因序列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用于了解农作物基因组的结构和特征。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其中寻找有价值的基因位点和基因信息,可以为育种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可能性。

另外,生物信息学还可以用于农作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农作物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由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如色素、香气和抗氧化物等,它们对于农作物的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物信息学可以通过分析基因表达数据和代谢组学数据,找出与次级代谢产物有关的基因和途径,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供更多的信息。

此外,生物信息学还可以用于农业育种中的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可以通过直接修饰染色体DNA序列,实现基因突变、修复和添加等目标。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修饰农作物的自然基因组,以创造更好的品种。

2. 生物信息学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案例生物信息学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在此就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首先,生物信息学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日本科学家在2005年成功测序了巨大的水稻基因组,并从中找到了有价值的基因。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分析和研究,研究人员最终找到了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的基因,并成功育出了高产水稻品种。

另外,生物信息学在素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也非常成功。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通过对玉米次级代谢物质的分析研究,成功发现了影响玉米素质的重要代谢基因,进而实现了玉米高素质的育种目标。

水稻培育知识点总结

水稻培育知识点总结

水稻培育知识点总结1. 水稻形态特征水稻属于禾本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水稻的茎直立,高度在30-200厘米之间,叶子狭长而尖,叶鞘紧贴于茎上。

水稻的根系发达,具有多根性。

水稻的花结为穗状花序,穗状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呈两性花。

水稻的果实为谷粒,谷粒表面光滑,色泽丰富。

2. 水稻的种质资源水稻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全世界共有60000多种水稻的品种,可以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三大类。

籼稻主要产于亚洲东南部地区,适应长日照和高温多湿的生长条件;粳稻主要产于亚洲国家和地区,适应于丰水充沛的气候和环境;糯稻主要产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温度没有特殊要求。

3. 水稻的主要培育原则水稻培育的原则主要包括选择优良种质,进行杂交育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开展生物技术育种等。

这些原则都是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4. 水稻的育种方法水稻的育种方法主要包括自交育种、杂交育种、同源系选择和分子育种等。

自交育种是指在自花授粉的情况下进行选种和繁殖,杂交育种是指利用两个亲本进行人工授粉,同源系选择是指通过多代自交育种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同源系,分子育种是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育种选择和识别。

这些育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

5. 水稻的优质育种水稻的优质是指水稻的风味好、口感佳、糙米产率高、淀粉含量低等特性。

水稻的优质主要与淀粉品质、米质品质、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有关。

水稻的优质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的淀粉品质、米质品质、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种质资源,利用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选育,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6. 水稻的抗逆育种水稻的抗逆育种是指培育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和抗逆性的水稻品种。

抗旱水稻是指可以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涝水稻是指可以在涝灾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病虫害水稻是指可以在病虫害侵害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逆性水稻是指具有抗灾性和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摘要】我国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

占世界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2.8%,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29.1%,超过小麦居首位。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关键词】水稻;生物学特征;应用
1.水稻的生长与发育
水稻的生长是指一定时期的数量增加,如植株高度、分叶发生、颖花分化等量的不断增加,具有连续性,直至生命周期或生育阶段的完成。

水稻的发育是指在生长到一定量的基础上,生育进程发生质的转化,如幼苗阶段、分蕖阶段、穗形成阶段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直至完成量的增长和繁殖下一代。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进程。

只有在一定生长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育;发育的同时,也在进行量的增长。

总之,生长的连续性和发育的阶段性,两者是互为因果,是不可分割的动态进程。

1.1水稻的生长
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蕖期。

在生产上移栽稻又分为秧田期和苗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

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

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

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般为25-50天,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

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打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1.2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既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是指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

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95-125天),中稻(35-155天),连作晚稻(120-140天),一季晚稻(150-175天),还可把早、中、晚熟稻的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是指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

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表现出随播种季的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

早稻品种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1.3水稻品种的“三性”
“一性”是指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

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很短,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

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

水稻“三性”是气
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是指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

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界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

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界日长不同。

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16小时。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是指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长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

水稻在高温条件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

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是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是指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

它是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营养生长期中受短日高温所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水稻的“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根据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的强弱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划分光温反应类型,实际上就是将不同生态类型稻种的“三性”进行组合。

早稻品种,绝大多数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中等;中稻品种,多数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感温性中等至强,感光性较弱;晚稻品种感光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强至中等。

我国晚稻基本营养生长期偏短,晚稻的感温性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体现。

早稻类型的品种在温带南纬度地区种植,能在夏季日照较长条件下正常抽穗,在低温来临创成熟,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5、6月份日照较长的条件下,开始幼穗分化完成发育转变,晚稻类型品种,不适温度温带高纬度地区栽培,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作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栽培;中稻类型品种,早熟中稻其“三性”偏于早稻,迟熟中稻品种“三性”偏于晚稻,旱季栽培时,抽穗期比早稻显著延迟,晚季栽培时,又比晚稻延迟。

2.水稻“三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2.1引种方面的应用
(1)不同纬度间引种。

北种南引,—般不宜引用早熟品种,因其对高温反应敏感,发育快而易出现早穗、穗小、粒少而减产;南种北引,引用感光性弱的早稻早熟类型的品种较易获得成功,而引用感光性强的晚稻品种则难于成功,不宜引用;(2)不同海拔高度引种。

在同纬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引种,生育期缩短,成熟提早,引迟熟品种较为适宜,相反,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引种,应引用早、中熟品种。

2.2在栽培方面的应用
为了满足各种耕作制度对水稻品种搭配、播栽期安排等的要求,以保证稳产高产,需要考虑品种的光温特性。

(1)品种搭配。

南方双季稻三熟制稻田,早稻应选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迟熟早稻品种;而早熟品种,感温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较短,秧龄稍大易早穗,产量难以提高;晚用品种出对短日条件要求严格,早播也不能在早季抽穗、成熟,只能作晚稻栽培;(2)播种期的安排。

感温性较强的品
种宜适当早播,培育适龄壮秧,以充分利用温度较低的早季前期进行营养生长,这种品种迟播,即使秧龄很短,也会引起子穗,感光性较强的晚稻品种,秧龄弹性大,早作晚稻栽培时可适当迟播,但应控制在当地安全齐穗期齐穗。

【参考文献】
[1]张静春.不同生物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对比试验[J].北方水稻,2011,(04).
[2]戚昌瀚,曾宪江,石庆华,熊金荣.水稻栽培生物学基础研究—Ⅱ、晚稻品种生育特性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7,(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