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水稻2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001)

合集下载

第二节 水稻的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水稻的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PB.一次枝梗原基 B:第一苞原基
3)二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 二次枝梗原基分化
从左幼穗中剥下的一个一次枝梗
分化初期幼穗外形 第一次枝梗原基 苞毛 苞 第 二 次 枝 梗 原 基
颖花原基分化
S.小穗原基,顶端的小穗已 开始分化出颖片原基(G)
G.颖片原基 L.外稃原基 SL.不孕外稃原基
4)雌雄蕊形成期 穗上部发育最快的颖花原基,在其内颖和 外颖内又出现一些小突起,即雌雄蕊原基,它 们挤在一起,为内颖和外颖所包围,显微镜观
6.穗的发育
(1)形态结构
小穗 稻 穗
二次枝梗 一次枝梗 小穗梗 穗轴
(2)稻穗的分化发育 稻穗分化时期的检查: ①第一苞原基分化到花药形成以前,以全穗发育为对象划分发育时期;
②自花粉母细胞发育以后,则以小穗为检查对象。
1)第一苞分化期 幼穗开始分化时,首先在生长锥基部,剑叶顶叶原基的对面 分化出环状突起,即为第一苞原基。第一苞即分化穗颈节,其上 部就是穗轴,所以第一苞分化期又称穗颈节分化期,是生殖生长 的起点。
2)出叶 现青后,依次长出第一、第二、第三„„完全叶,当第 四完全叶抽出时,第一完全叶腋芽就可能长出分蘖。现青时, 种子根已下扎入土。
4.分蘖的生长 (1)概念 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 (分蘖芽),在适宜条件 下生长形成的。
第1次分蘖:从主茎上长出的分蘖。 第2次分蘖:从第1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 分蘖位:分蘖在母茎上所处的叶位。
察似一窝鸡蛋。
这种分化由穗上部的颖花向穗下部的颖花
推进。当穗最下部的二次枝梗上的颖花陆续分
化完毕时,全穗最高颖花数已定。
雌雄蕊形成期
随后,穗轴、枝梗开始迅速伸长,内外颖也伸 长而相互合拢,雄蕊分化出花药和花丝,雌蕊分化 出柱头、花柱和子房。至此,穗部各器官全部分 化完毕。 幼穗雏形 已经形成,全穗 长5-l0mm。 此后转入 生殖细胞形成 期,即孕穗期。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过程表示:
籼稻(亚种)
普通栽培稻
晚稻
早、中稻
陆 稻
水 稻
糯 稻
秥 稻
糯 稻
秥 稻
陆 稻
水 稻
糯 稻
秥 稻
糯 稻
秥 稻
晚稻
早、中稻
陆 稻
水 稻
糯 稻
秥 稻
糯 稻
秥 稻
陆 稻
水 稻
秥 稻
秥 稻
糯 稻
秥 稻
粳稻(亚种)
气温高→低
日长短→长
水分 多→少
直链淀粉多→少
水分 多→少
日长短→长
3
感光性强弱大致相同的品种:短日高温生育期长的较迟熟,短的较早熟。
我国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型:
水稻“三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感温性强感光性弱的早熟品种,栽培管理上应突出早字,适期早播种、早插、早施肥管理,适当密植,尽量减少生物量不足引起的产量不高; 南方的晚稻类型品种——感光性极强,在热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出穗期较稳定,早播并不早熟,栽培上要注意培育长龄壮秧和安全齐穗期。
(1) 稻种结构
2.2.3 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第2护颖
第1护颖
内稃 (内颖)
外稃(外颖)
小花梗
糙米
小穗梗
副护颖
稻胚的结构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01
(1.4)水分 (1.5)温度 (1.6)氧气 (1.7)营养
02
(1.1)成熟度 (1.2)休眠 (1.3)储藏条件和时间
(2) 发芽和出苗过程
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 当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发芽; 之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作物栽培学知识关键点

作物栽培学知识关键点

作物栽培学知识关键点第一章水稻第一节概述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水稻生产地位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与先锋作物、高产作物原因。

二、水稻生产概况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长江中下游及江苏省水稻生产概况。

三、我国的水稻分区种植分区及其特点长江中下游稻作区特点江苏稻作区及其特点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稻作科学发展历史现代稻作目标、任务及内容第二节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稻的起源与分类栽培稻种的起源与分类栽培稻种的演变、分类及其特征籼粳稻区别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水稻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的概念品种“三性”特点及其应用。

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生育期)器官建成(种子构造以及发芽、出苗,根、叶、蘖、茎、穗的结构与分化发育,开花结实特点)器官的同伸、同步关系叶龄模式(水稻品种生育进程类型、生育进程叶龄模式)与栽培关系最为密切的关键叶龄期第三节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与调控水稻产量形成过程模式与源库类型江苏主要类型品种高产水稻产量结构模式三、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群体质量调控原则第四节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一、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稻米品质构成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二、稻米品质的形成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环境条件及栽培因素的影响三、稻米品质的调控稻米品质调控途径与方法保优贮藏第五节水稻基本栽培技术一、育秧壮秧的标准及意义育秧技术基本原理(播种期、秧龄及播种量;种子处理及催芽)不同育秧方式及其管理关键技术(露地湿润、旱育秧等)水稻烂秧、死苗原因及防止二、稻田耕整、种植制度与移栽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要求土壤耕整合理密植移栽技术与质量三、水稻营养与施肥水稻营养特性施肥量确定与施肥时期(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等)肥料运筹与施肥技术四、稻田水分管理水稻需水特性稻田需水与灌溉定额晒田(搁田)节水灌溉技术五、稻田诊断与管理水稻生理障碍类型、症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不同生育阶段生育特点、目标长相、田间管理第六节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一、水稻抛秧栽培抛秧适应性;生育特点与配套技术二、水稻机械栽插栽培机插稻适应性;生育特点与配套技术三、水稻直播栽培直播稻适应性;生育特点与配套技术四、水稻清洁生产无公害栽培;绿色栽培;有机栽培五、其它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超高产栽培;强化栽培;智能化栽培第二章小麦第一节概述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小麦在世界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小麦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

水稻栽培学(第二节)

水稻栽培学(第二节)
(3)籼稻和粳稻的演变
籼稻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与野生稻较为接近。籼稻是 基本型,即最先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而演变成栽培稻。而粳 稻是从籼稻植株中在不同的气候生态条件下(主要是气温), 通过人工选育而形成的变异型。
2. 晚稻和早稻 (1)晚稻和早稻的分别
晚稻和早稻的亲缘关系较密切, 两者杂交的结实率 比较高。主要区别在于栽培季节的气候环境不同,形成 了对栽培季节的适应性不同。晚稻保存着与野生稻相同 的发育特性,属于典型的短日性植物,早稻对日长反应 钝感和无感。晚稻和早稻是属于适应不同日长条件而形 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
①早稻的感光性一般属弱。其中 籼稻为1-3级,粳稻为1~5级。 ②中稻感光性一般属弱到中等。 其中籼稻为1~5级,粳稻为2~7 级。③晚稻的感光性强。其中粳 稻为7-8级,籼稻为7-9级。
3. 短日高温生育期
短日高温生育期是品种在短日 高温条件下最短的营养生长期,实 验确定最短营养生长期的长度比较 困难。通常用一定的高温和短日照 条件下的营养生长期来表示,进行 品种间相互比较。
高温出穗促进率(%) = (低温下播种到出穗的 天数 - 高温下播种到出穗的天数)/低温下播种到出 穗的天数×100
早、中、晚稻的感温性都较强,但在短日条件 下,以晚稻为最强,早稻次之,中稻又次之。
2. 感光性
水稻品种在适宜生长发 育的日照长度范围内,短日 照可使生育期缩短,长日照 可使生育期延长。一般原产 低纬度地区的品种感光性强, 而原产高纬度地区品种对日 长的反应钝感或无感。
不同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其长 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 性,称之为品种的基本营养性。
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 期,是决定水稻品种生育期的3个主要内在特 性,常简称为水稻品种的“三性”。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学

(二)目标、任务与内容
目标与任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质;每公顷6吨提高至8 吨,品质符合市场要求。 内容:分三步走。至2015-2017年,集成与推广实用技术,达 到单产7吨,初步改善稻米品质现状;至2025年前后,加强技 术创新,产量达到8吨,基本实现稻米优质化;第三步,单产 稳定在8吨以上,全面实现稻米优质化。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 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
(一)栽培稻种的起源
✓栽培稻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禾本科(Gramineae) 稻属(oryza)植 物; ✓目前全球稻属植物已知有20多个种,栽培种只有2个,即普遍 栽培稻(Oryza sativa) 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na); ✓普通栽培稻全球分布,占栽培稻面积的99%以上,非洲栽培稻 仅分布于西非,丰产性差,但耐瘠性强。
(2)土壤生态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土壤条件:耕层厚度、酸碱度、养分水平、质地、 有机质含量(一些微量元素影响垩白、蛋白质含量 等) 海拔高度:影响机制与温度有关
2、水稻是高产作物
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对肥料和光、热、CO2 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高产潜力; 全球高产纪录逾每公顷15吨; 经济系数高,干物质积累大
3. 水稻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
深水稻、旱稻 分布广 耐酸、盐等(淹水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
稻 的 类 型
4、稻米营养价值较高
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 稻米含粗纤维少,淀粉粒 小,易于消化,各种营养 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 都较高,特别适合人体需 求。
2、环境与栽培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稻品质的影响 土壤生态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栽培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稻类作物栽培-2

作物栽培学:稻类作物栽培-2
水稻拔节后一般不再给分蘖提供养分。因此,拔 节时3叶以下分蘖将相继死亡,成为无效分蘖;3叶分 蘖部分死亡,成为动摇分蘖;4叶及以上分蘖才可能 成为有效分蘖。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水稻拔节在N-n+3叶龄期 (N主茎总叶数、n伸长 节间数),按叶根同伸关系,拔节时能长到3叶的分 蘖应该是N-n叶龄期同伸的分蘖。
控水或深水层。
6、穗分化与发育
穗分化的时期划分 (丁颖法)
➢ 第一苞分化期
➢ 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
➢ 第二次枝梗原基及小穗颖花原基分化期
➢ 雌雄蕊形成期
➢ 花粉母细胞形成期
➢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 花粉内容物充实期
➢ 花粉完熟期
50
6、穗分化与发育 穗分化的时期划分
(凌启鸿法)
➢ 苞分化期 ➢ 枝梗分化期(一、二次枝梗分化) ➢ 颖花分化期(颖花原基和雌雄蕊分化) ➢ 减数分裂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 ➢ 花粉粒充实期
随后,穗轴、枝梗开 始迅速伸长,内外颖也伸 长而相互合拢,雄蕊分化 出花药和花丝,雌蕊分化 出柱头、花柱和子房。至 此,穗部各器官全部分化 完毕,幼穗雏形已经形成, 全穗长5-l0mm。此后, 幼穗发育由分化形成期转 入生殖细胞形成期,即孕 穗期。
生长锥外形
目测法:粒粒现
鳞片浆片
雌蕊
花药 花丝
外稃 雄蕊 内稃 雌蕊 颖片
播期(月/日) 主茎出叶数
2004 5/22 17.4
2005 5/20 17.6
2006 5/23 17.5
主茎出叶进程在栽培上的作用
主茎出叶进程是水稻器官分化形成和采取栽培 措施的时间尺度,是水稻科学栽培之根本。
本地品种正常播期条件下主茎出叶总数相 对稳定。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水稻栽培学

栽培稻的起源
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的差异
浙江省晚稻多为粳稻,早稻多为籼稻
籼为基本型
短的不
1. 感温性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鉴定,一般在不同温度下种植, 以高温出穗促进率表示。高温出穗促进率大者 为感温性强,反之则感温性弱。
高温出穗促进率(%)=(低温下播种至出穗的天数- 高温下播种至出穗的天数)/低温下播种至出穗的天数×100
四、我国水稻科学的发展
(一)背景与发展趋势
20世纪初,稻作面积仅1400万公顷,至40年代末,增加至 2500万公顷,以单季稻为主,产量仅1—1.5吨/公顷; 1949年至2001年,面积从2571万公顷增加至2882万公顷,增 长11.2%;单产从1.89吨/公顷增加至6.16吨/公顷,增长226%; 总产从4864万吨增加至17758万吨,增长265%。
(二)目标、任务与内容
目标与任务: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质;每公顷6吨提高至8 吨,品质符合市场要求。 内容:分三步走。至2015-2017年,集成与推广实用技术,达 到单产7吨,初步改善稻米品质现状;至2025年前后,加强技 术创新,产量达到8吨,基本实现稻米优质化;第三步,单产 稳定在8吨以上,全面实现稻米优质化。
2. 感光性
水稻品种感光性的鉴定,一般在温度相同(似)的条件下 进行不同日照长度处理,以短日照出穗促进率表示品种的感 光性,促进率大者感光性强,反之则弱。
短日照出生穗促进率(%)=(长日照下播种至出穗的天数 -短日照下播种至出穗的天数)/长日照下播种至出穗的天数 ×100 早稻感光性较弱,晚稻较强,中稻介于两者之间。
水稻栽培学

第一节 概述
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水稻生产概况 我国水稻分区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作物栽培学PPT课件

作物栽培学PPT课件

• . 从种植方式分有直播稻和移栽稻
• 直播稻中有水直播和旱直播
• 播种形式有条播(机播或耧播)和撒播(手撒或 飞机播种)。
• 栽为主。
04.08.2020
20
四、我国栽培稻的类型
分类级别 亚种


变种 栽培品种
影响因素 温度 光照
04.08.2020
15
(三)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
• 年以后,我国农民和科技工作者,一方 面继承和发展传统稻作技术,一方面开 展科学研究,以现代科技成就指导稻作 实践,促进了水稻产量持续增长和稻作 技术的进步,在有些方面,如杂交水稻 技术、水稻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
04.08.2020
• 三是北方台风、暴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较南方 轻。
• 但是,对北方种稻可能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水源 不足(如原来北京市郊区种稻较多,但为节水起 见0,4.08.从2020年停止种稻)、后期冷害等问题,也1应9 充
三、水稻的种植方式
• . 从对水分的要求和水分管理特点分,有旱稻、 浅水稻、半深水稻(水层 以下)、深水稻、浮 稻等;
作物栽培学
章水稻栽培
04.08.2020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四章 水稻栽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水稻育秧
第四节 水稻插秧
16
(三)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
• 年我国水稻总面积为 ,约占世界面积 的;总产量为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按株型 按茎秆长度可分高、中、矮秆品种。粳稻偏 矮、籼稻偏高。籼稻以短于100cm的为矮秆品种, 高于120cm的为高秆品种,100~120cm的为中 秆品种。
④ 按杂交稻种和常规稻种 杂交稻遗传基础丰富,表现 明显的杂种优势,易取得大面积高产稳产。常规稻种 不用制种,有利良种加速繁育,成本较低。现在我国 水稻生产是杂交稻与常规稻并存。
⑤ 按高产种和优质种 我国人多地少,因此,水稻生产 把高产放在第一位,米质放在第二位。随着人民生活 水平改善,扩大出口,对优质稻米的要求不断增高。
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品种生育期的变化特点 1. 生育期
品种的生育期,短的不足100天,长的超过 180天,其中生殖生长期一般为60~70天,其 余为营养生长期。
糯稻
粘稻
糯米食品
糯稻和粘稻的主要区别
性状 米粒色泽
糯稻 乳白色,不透明
粘稻 略透明,有光泽
淀粉组成
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20%~30% 不含或含很少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70%~80%
碘液反应
淀粉吸碘性小, 遇碘显棕红色。
淀粉吸碘性大, 遇碘显蓝色。
煮饭
糊化温度低,胀性小。 糊化温度高,胀性大
水稻和野生稻一样,都是属于沼泽性植物,适 宜分布于有水层的土壤环境。由于栽培水稻与野生 稻的特性相近,可认为水稻是基本型,而陆稻是在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形成的地理生态型,属于变异 型。
深水稻
旱稻
水稻
浮水稻
4. 粘稻和糯稻
粘稻和糯稻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都没有 明显的差异,两者杂交的子代结实率也很高。 野生 稻都属粘稻,未发现有糯稻类型。据此认为粘稻属 基本型而糯稻是变异型。
(2)籼、粳稻是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型 籼稻和粳稻种性所以有明显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所
分布的地理气候环境不同引起。籼稻和粳稻是由于纬度和海 拔高低不同的生态因子,主要是温度条件的影响而演变形成 的两个亚种。
(3)籼稻和粳稻的演变 籼稻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与野生稻较为接近。籼稻是
基本型,即最先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而演变成栽培稻。而粳 稻是从籼稻植株中在不同的气候生态条件下(主要是气温), 通过人工选育而形成的变异型。
(二)栽培稻种的分类
我国栽培稻由于分布区域辽阔,栽培历史悠久, 生态环境多样,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出现 了繁多的适应各稻区和各栽培季节的品种。
丁颖根据其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我国 栽培稻种分为5级。
亚种(籼/粳) 群(晚季稻/早、中季稻) 型(水稻/陆稻) 变种(粘稻/糯稻) 品种(栽培品种)
品种生育期长短的不同,主要是营养生长期 的差异。
水稻的一生简图
35d 拔节长穗期
早稻 25-30d 中晚稻 35-50d
秧田 分蘖期
返青 期
有效 分蘖
无效 分蘖
分化 形成 完成
乳熟期
蜡熟期 黄熟期
秧田期
分蘖期
长穗期
开花结实期
营养生长阶段
生殖 营养
生殖生长阶段
种子 移栽 萌发
幼穗 分化
抽穗 开花
种子 成熟
非洲栽培稻 Oryza glaberrima
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的差异
性状
落粒性 繁殖特性 成熟特性
谷殖或无性繁殖
成熟不整齐, 穗上着粒甚少
极低 分蘖散生,茎叶长大
长芒 赤褐
普通栽培稻
较不易落粒 有性繁殖
成熟整齐, 穗上着粒多
较高 株型较紧凑 短芒或无芒 通常为白色
2. 晚稻和早稻 (1)晚稻和早稻的分别
晚稻和早稻的亲缘关系较密切, 两者杂交的结实率 比较高。主要区别在于栽培季节的气候环境不同,形成 了对栽培季节的适应性不同。晚稻保存着与野生稻相同 的发育特性,属于典型的短日性植物,早稻对日长反应 钝感和无感。晚稻和早稻是属于适应不同日长条件而形 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 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
的应用 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
(一)栽培稻种的起源
栽培稻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禾本科
(Gramineae)稻属(Oryza)植物。目前全球稻
属植物有20多个种。 普通栽培稻
栽培稻
Oryza sativa
营养生长阶段
生殖 营养
生育期130天
生殖生长阶段
营养生长阶段
生育期160天
生殖 营养
生殖生长阶段
2. 品种的生育期随环境变化的规律
在同一地域,随纬度增高,生育期延长; 纬度相近,随海拔增高,生育期延长; 在同一地点,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 不同条件下品种生育期的这种差异也主要是营
(2)晚稻和早稻的演变
普通野生稻对日长反应敏感。晚稻的发育特性与普 通野生稻相似,所以晚稻是基本型,早稻是通过长期的 自然和人工选择,从晚稻中分化而来的变异型。
3. 水稻和陆稻
根据栽培地区土壤水分和生态条件不同,可分 水稻(包括浅水稻、深水稻、浮水稻)和,陆稻(又称 旱稻或坡禾)两个类型。主要区别在于两者耐旱性的 不同。它们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态上的一些差别, 都是两者的耐旱性不同的表现。
籼亚种 普通栽培稻
粳亚种
晚季稻
水稻 陆稻
粘稻 糯稻 粘稻 糯稻
早、中季稻
水 稻 (同上) 陆 稻 (同上)
晚季稻
(以下全部同上)
早、中季稻 (以下全部同上)
品种 品种 品种 品种
1. 籼亚种和粳亚种
(1) 区别 祖先都是普通野生稻,但亲缘关系相距较远。
籼粳杂交亲和力弱,杂交结实率低。在形态和生理 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5. 栽培品种的演变与利用
稻种分类的最后一级是栽培品种。栽培品种是 经长期人工培育和选择而成的,其经济性状明显优 越,株型改良,群体物质生产量高等。从栽培品种 演进和利用出发,分类如下:
①按熟期 分为早稻早、中、迟熟,中稻早、中、 迟熟,晚稻早、中、迟熟品种共九个类型。 ②按穗粒性状 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大穗型:秆 粗叶大分蘖少,每株的穗数少而穗大粒多。多穗型 秆细叶小而分蘖多,每株的穗数多而穗小粒少。
籼 稻
粳 稻
粳稻稻穗 籼稻稻谷
籼稻稻穗 粳稻稻谷
籼米
粳米
区别项目 叶片 稻芒 粒形 分蘖 脱粒 后熟 耐寒 耐旱 耐肥 耐阴 抗病
籼稻 叶宽、色淡、毛多
无芒或有短直芒 扁长 较强 易 较弱 弱 较弱 较弱 较弱 较强
粳稻 叶窄、色浓、少毛 多有芒、芒略弯曲
短圆 较弱 较难 较强
强 较强 较强 较强 较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