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
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指标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0年12月 第24期综合医学论坛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指标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黎欢1,郑应龙2,杨鑫11.西部战区总医院输血科,四川 成都 610083;2.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四川 成都 610014【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比例存在差异时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止血效率及近期预后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4至2018.8收治的90例严重创伤患者,结合血浆(FP):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差异性,分为甲组(FP:RBC≤1:2)、乙组(1:2<FP:RBC<1:1)、丙组(FP:RBC≥1:1),每组30例。
观察各组患者输血情况,并在组间进行比较。
结果:输血后,乙阻患者APTT、PL T水平改善效果更优于同期其他两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患K+水平经比较分析,差异均不明显(P>0.05);相比之下,丙组患者Ca2+水平最高,乙组最低,但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28d时存活率指标比较上,甲、乙、丙组为86.7%、93.3%、96.7%,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当成分输血比例为1:2<FP:RBC<1:1,能更为有效的改善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常规水平,减少血浆输注量,有益于优化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严重创伤;成分输血比例;凝血功能;止血率;近期预后[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24-0205-02创伤是临床上多发疾病类型,严重创伤通常会对病患机体形成不可逆损伤,有资料记载,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病例达到600万,且近些年有增长趋向。
创伤后失血情况和病患存亡情况密切相关,针对短期内大量失血且无法及时补充时,则将会增加失血性休克发生的风险,这是造成创伤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
当下,临床针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病患基本通过输注FP、RBC补充病患损失血量、促进正常组织灌注过程恢复过程,进而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对稳定性,联合外科疗法提升创伤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有人认为:输注保存血5000mL应补钙1.0g
多数人认为应根据血钙水平和心电图变化而定
盲目补钙可致高钙血症→心脏停跳
2021/3/8
35
意见不一的原因
全血,特别是血浆中含有大量枸橼酸盐, 输注全血或FFP1000mL应补钙1.0g
悬浮红细胞在制备过程中几乎去除了全部
的血浆,而添加了红细胞添加液
红细胞添加液不含枸橼酸盐
2021/3/8
的稀释
枸橼酸中毒 低钙血症 血钾改变
低温 微聚物输入
酸碱紊乱
2,3DPG降低
2021/3/8
20
大量输血时病理性出血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凝血病 低体温(最常见、最易被忽视)
2021/3/8
21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全血保存12小时血小板功能大部分丧失 全血保存24小时血小板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大量输入保存血可引起稀释性血小板↓
2021/3/8
31
临床观察发现:
枸橼酸盐中毒并不常见
肝功及体温正常且无休克的成年人: 5分钟输注1单位红细胞 每小时输注20个单位红细胞
机体可以耐受而不必补钙
2021/3/8
32
枸橼酸盐中毒不常见的原因
1.肝脏能迅速将枸橼酸盐→碳酸氢钠
2.血液中枸橼酸盐 ↑→ 刺激甲状旁腺→ 动员骨钙释放入血
新生儿换血可能出现中毒 4.输注全血或FFP比红细胞容易中毒
2021/3/8
38
酸碱平衡失调
1.酸中毒
*红细胞无氧酵解→大量乳酸→血液呈酸性 *保存血液中含有枸橼酸→ 血液呈酸性
*大量输血可发生一过性酸中毒
2021/3/8
39
大量输血持续性酸中毒并非输血所致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吕银祥;明自强;俞林明;王黎卫;吕少明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7(016)005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后1,3,7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第7天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总页数】2页(P584-585)
【作者】吕银祥;明自强;俞林明;王黎卫;吕少明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浙江,新昌,312500;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浙江,新昌,312500;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浙江,新昌,312500;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浙江,新昌,312500;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浙江,新昌,31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
【相关文献】
1.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J], 秦娜;李无阴;魏立伟
2.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响 [J], 李洪;孙东明;蒋红英;吴青云;庄乐;周丹;陆岑琳
3.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J], 田平俊
4.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评价 [J], 刘智
5.乌司他丁联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魏春勇;刘伟;王海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张宏伟;魏立友;邱方;张小平;王宝民【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08(007)008【摘要】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组42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后14d的血小板计、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时记录2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Ⅲ评分;观察2组14d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于治疗14d后上述检测指标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组APACHE Ⅲ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14d后治疗组较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较对照组死亡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有良性调节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总页数】3页(P27-29)【作者】张宏伟;魏立友;邱方;张小平;王宝民【作者单位】唐山市人民医院ICU室,河北,唐山,063000;大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云南,大理,671000;唐山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ICU室,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ICU室,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人民医院ICU室,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2【相关文献】1.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四肢骨折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李永霞;黄小芳2.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肢体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魏立友;张宏伟;申元英3.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J], 张荣;张高峰;陈洁4.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张宏伟;魏立友;张小平;邱方;王宝民;胡艳玲5.血必净注射液对改善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作用的研究 [J], 连向阳;古纪欢;王金宝;罗友林;叶梦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伤性凝血病

1)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基础 2)休克是创伤早期发生凝血病的重要原因 3)血液稀释 4)低体温 5) 酸中毒 6) 炎症反应
精选课件
9
发病机制-2
2.2 休克是创伤早期发生凝血病的重要原因
在组织低灌注时,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多,导致机体抗凝活 性增强。
在一组208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那些损伤程度虽然严重但没有休 克者大多未表现有凝血病。
精选课件
10
发病机制-3
2.3 血液稀释 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 体液从细胞内和组织间隙向血管内转移, 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都导致凝血因子稀释。
创伤性凝血病
精选课件
1
全球每年超过500万患者因多发创伤死亡,其
中多发创伤性大出血及创伤性凝血病是导致患者死
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多发性创伤的患者中三分
之一存在创伤性凝血病。
精选课件
2
创伤性凝血病概念及诊断标准
概念: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 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 的凝血障碍性疾病。
1.凝血、纤溶等相关指标的常规监测,包括 血PT、PTT、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 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PDP) 等等, 根据病情必要时每2 ~4 h 重复检查。
精选课件
16
3 早期识别和进行有效的监测
2. Vincent等人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3】发现, 血lac浓度对于预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及判断液 体反应性是早期而客观的指标,因此应动态监测lac 水平的变化,且应早期使血lac达到正常范围。
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处理措施_概述说明

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处理措施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大量输血是指在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大量的血液制品,以弥补体内失血过多或造成失血倾向的状况。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严重创伤、手术、恶性肿瘤等情况下。
虽然输血可以有效地提供丢失的血液组分和维持循环功能,但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出血倾向。
本文将针对大量输血导致的出血倾向进行深入探讨,并介绍相关处理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醒医务人员关注并妥善应对输血所引起的问题,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处理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措施。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第二章:背景知识,包括对大量输血和出血倾向的定义及原因进行阐述,并介绍与大量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第三章:出血倾向处理措施的介绍,包括实验室检查和评估方法、输血指征和策略,以及药物治疗及干预措施的详细说明。
第四章: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分享,包括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与管理方案、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与优化,以及护理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等。
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所述内容,并对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处理措施,并提供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分享。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为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以提升大量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同时也希望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地医疗服务。
2. 背景知识:2.1 大量输血的定义和原因:大量输血是指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大量的血制品,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常见的原因包括手术失血、创伤、严重贫血以及某些特定疾病导致的出血等情况。
大量输血的目的是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2.2 出血倾向的原因和影响:出血倾向是指机体出现异常易于出血或无法停止出血的情况。
引起出血倾向主要有以下原因:凝血功能缺陷、凝血酶原活化剂过多、抗凝系统功能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增加等。
创伤性凝血病[精华]
![创伤性凝血病[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bee6a6b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5.png)
创伤性凝血病[精华]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 Coagulopathy of trauma) 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创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率较高,并且与预后密切相关。
以往认为创伤凝血病是在液体复苏后发生的,近年研究显示,在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之前,约有1/4~1/3的患者伴有凝血病,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病患者的 4 ~6倍。
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致死性三联征”。
对创伤凝血病的早期诊断,即时采取低体温防治、处理酸中毒、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损伤控制外科的实施、尽早使用新鲜冰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a,FFP) 和血小板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是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1. 发病机制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其发生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
与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6 大因素相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很难找到其发生发展的确切原因。
一般认为,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 休克促进创伤性凝血病的发展;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
众多因素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大量丢失,血小板功能受损,血液严重稀释,纤溶亢进,从而导致血凝块不易形成或已形成的血凝块不牢固,即使初步止血,也容易发生再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加重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蛋白III和组织因子,通过与von Willebrand因子、血小板以及活化的FVII(VII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
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功能。
同时休克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促进了纤溶亢进。
休克:休克可能是早期凝血病最初的驱动因素。
研究表明,组织灌注不足的严重程度与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没有休克的患者尽管受到较重的机械性创伤,但入院时一般没有凝血病。
创伤大量输血方案

创伤大量输血方案创伤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因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或暴力行为等导致身体组织的破坏与损伤。
在一些严重的创伤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大量出血,这时即需要采取输血来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探讨创伤大量输血的方案,并提供一种合适的格式进行详细描述。
一、创伤大量输血的方案创伤患者的大量出血可能会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
因此,创伤大量输血的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制定方案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估计失血量:通过对创伤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可以初步估计出其失血量。
这有助于确定输血的目标和提供合适的血液成分。
2. 血型配对:在进行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配对,以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
创伤患者常常出现急需输血的情况,对于A型血的患者应该输注A型血,B型血的患者应该输注B型血,以此类推。
3.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根据创伤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输注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浓缩液或新鲜冰冻静脉血浆等不同的血液成分。
这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血液容量和凝血功能。
4. 控制输血速度:创伤患者的大量输血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控制,不宜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输血速度可能导致液体负荷过大,增加心脏负担;过慢的输血速度则可能延缓患者的恢复进程。
5. 监测输血反应:在创伤大量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
如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并发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创伤大量输血方案的格式为了使文章具有整洁美观的排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格式进行描述:标题:内容:1. 估计失血量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详细说明如何通过身体检查和评估来初步估计创伤患者的失血量。
2. 血型配对我们将介绍如何进行血型配对,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可靠。
同时,需要明确不同血型的输血需求。
3.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针对创伤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以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和凝血功能。
4. 控制输血速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说明如何根据创伤患者的情况控制输血速度,以避免过快或过慢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
发表时间:
2018-04-12T14:24:27.8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期 作者: 刘斌
[导读] 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
(永顺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湖南永顺 416700)
摘要: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方法 以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
象,根据输血量多少,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对照组为需要少量输血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
输血后
1d与5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输
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对比以及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后1d APTT、TT、PT均显著增加,FIB、
PLT
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5d FIB、PLT、APTT、TT以及 PT基本恢复至输血前,
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1d,血细胞容量计数(HCT)、血红蛋白(HGB)显著高于输血前,两组比
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会导致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要合理评估输血效果和输血指
征,做到严密监测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关键词:大量输血;严重创伤;凝血功能
一次性输血量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就可以称为大量输血。创伤是指由于机械原因造成人体器官或组织受到破坏,其临床变现为
血肿、局部剧烈疼痛和淤血等,而情况更加严重的为严重创伤患者,一旦出现失血过多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1】。严重创伤会破
坏患者的器官和机体组织,患者会出现功能性障碍,甚至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窒息、大出血等。临床上挽救严重创伤患者最主要的方法
之一就是早期输血,但是,患者如果大量进行输血,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额凝血功能【
2】。因此,本文选取了8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采取分组对照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严重创伤;(2)患者自愿
参加本次研究并签订保证书。排除标准:(
1)患有癫痫和精神病疾病病史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白血病、高血压患者。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了80例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
26
~74岁,平均年龄(36.2±4.5)岁,坠落伤6例,机械伤20例,交通伤14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
(
38.2±6.5)岁,其中坠落伤10例,机械伤15例,交通伤1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是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恢复体温,并时刻注意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出
现休克现象。并对患者做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和有创动脉血压,首先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然后给予患者乳酸钠林格溶液来
控制血容量。也可以采用输血方式进行,当患者失血量超过
1000ml的时候可以用浓缩红细胞或是新鲜的冰冻血浆,将患者的血红蛋白维持
在
80-100g/L之间,如果患者的失血量达到100%的时候则需要医师严格重视起来,可以给患者输注血小板1.5-2U/10kg,并给予患者5-10U
的冷沉淀,使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保持在
12-15cmH2O之间,并及时的将患者送到ICU。
1.3
评价指标
采用标准操作流程监测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
酶时间(
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血细胞容量计数(HCT)、血红蛋白(HGB)全部的检测都必须在1h以内完成。
1.4
统学方法
SPSS
软件20.0版本,统计学方法选择中计数部分的检验方法选择x2,计量部分表示选择( ),检验方法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
比表示,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
P值不高于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输血后1d,血细胞容量计数(HCT)、血红蛋白(HGB)显著
高于输血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
讨论
严重创伤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最为常见的支持性疗法是输血治疗,关键时刻可以维持患者血压和血容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但
是大量的输血会引起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具有较差的预后性,而且输血过度还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要严格评估输血效果
和输血指征【
3】。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了8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对照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
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输血后
1d APTT、TT、PT均显著增加,FIB、PLT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输血后
5d FIB、PLT、APTT、TT以及 PT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输血
后
1d,血细胞容量计数(HCT)、血红蛋白(HGB)显著高于输血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
言,由于大量输血后血小板固有的趋附作用,导致学校报广泛聚集与出血部位,造成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再加之患者大量出血后,其血小
板技术比较接近与
65x109/l,就会有出血的倾向,严重影响到血小板的功能【4】。此外,严重创伤患者亟需进行大量输血,而库存存放的
血液由于存放时间过长,会破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这种被破坏的血液进入到患者体内,会将体内的活性凝血因子大大降低,进而造成患
者的凝血功能的障碍。有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与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温度越高,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就会月
强,反之则会越弱。由于凝血因子属于酶活性物质,进行酶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而严重创伤患者会由于休克降低血容量,进而减退凝血
功能【
5】。
综上所述,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会导致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危及到患者的病情。要合理评估输血效果和输血指征,做到严
密监测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居根.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932-3933.
[2]
江光荣,周炜,罗立等.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7,35(4):629-630,632.
[3]
杨天星,曾亚丽,叶碧华等.不同输血策略对严重创伤大量输血并发ARDS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2):40-43.
[4]
袁淑英.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4,(4):663-664.
[5]
李敏.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探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0):4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