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系统现状

合集下载

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情况调研报告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

为了解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现状,本次调研对全国各地的耕地利用和粮食生产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分析。

本报告将根据调研结果,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耕地保护措施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情况。

一、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根据调研数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城市扩张、工业用地、生态建设等因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虽然耕地面积减少,但年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加。

这得益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包括种植技术的改良、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等。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并有一定的出口能力。

二、耕地保护措施与成效分析为了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措施。

具体包括: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耕地水土保持和肥力保养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了农田的产出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耕地承包权的保护和金融支持力度,以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农田开发与管理。

这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并提高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和收入水平。

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尽管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农业劳动力不足和农村人口减少,使得农田管理和粮食生产面临较大困难。

针对上述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特别是对耕地占用行为的监管与惩罚;加强旱涝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大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利和收益。

结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耕地保护措施不断完善。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作者:长子中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07期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确保粮食安全面临更高要求。

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从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年均增幅3.56%,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

2009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纪录,达到5.308亿吨。

2010年“十一五”规划完成之年,规划原定粮食总产量5亿吨指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未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化肥及其他物质要素的投入,再加上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增产因素,我国粮食增产仍有较大潜力。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公报。

图1 近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增幅变化情况(二)粮食需求平稳增长,基本供给能保障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大约93%,虽然低于95%,并且近年国际粮价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我国除大豆外,小麦、玉米、大米等品种进口量很小,不足国内产量的1%,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

从品种结构看,小麦和稻谷消费量相对稳定,玉米和大豆消费增长较快。

从消费区域看,农村和城镇口粮消费总量在逐步减少。

主销区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部分粮食主产省的粮食消费也有较大增长。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销区,产需缺口由2003年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550亿公斤左右。

表1近年我国粮食供需及消费情况资料来源:200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三)粮食生产的各类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农民种粮积极性有较大提高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措施。

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林特产品税、牧业税和屠宰税)政策,农业和农民得到“休养生息”,减轻了负担,农民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实行农业“四补贴”, 财政综合补贴与财政专项补贴相结合,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管理逐渐规范的农业政策补贴体系。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2003-2021年我国粮食作物价.格指数
128.2 117.1
100 疫情在国 内
爆发
谷物 大豆
1.3.4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粮食储备和应急 .
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上构建了“三道防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体 系,可以较好的应对突发或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
稻谷, 21186, 32%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公斤/公顷) 单位面积薯类产量(公斤/公顷)
单位面积豆类产量(公斤/公顷)
1.2.1 中国粮食消费现状——人均粮食消费量有所下降
从我国粮食消费情况来看,根据国家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是消费量从148.71千克每人下降到 了2019年的130.11千克每人每年,从具体品类消费结构变化,三大类粮食作物人均消费变化情况呈现出较大差异,我国谷物 类粮食作物人均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豆类粮食作物呈现上升趋势,薯类粮食作物则是呈现小幅波动增 加。
2019年我国大豆消费结构(单位:%)
食用消费,损耗及其他, 种子用量,
12.45%
2.85%
0.63%
2019年我国包装食用油消费结构(单位:%)
其他, 30%
大豆油, 35%
压榨消费, 84.07%
葵花籽油, 8%
橄榄油, 5% 玉米油, 12%
菜籽油, 10%
1.3.1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贫困人口数量及消费收入 .
0.00
2001-2020年中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单位:公斤/公顷,%)
8.00% 5733.52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0.24%01..0000%% -1.00% -2.00%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之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前,我国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更加艰巨,必须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有效对策。

一、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我国每年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8亿公顷,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不利的影响,每公顷的产量仍不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导致我国现有的粮食总产量无法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

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在种子、肥料、农机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推广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耕地面积下降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地增加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对土地的利用趋势更加强化,耕地面积的保障显得更加重要。

对策:实施科学粮食总量控制,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管控城乡建设用地,限制开垦新的耕地,保障耕地占有量和质量。

三、粮食质量总量有待提升在过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土壤流失加重,耕地空气质量下降,泥沙淤积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采用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环保型农业的发展,严格监管食品质量,做好抽检和评估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四、应对气候灾害气候灾害依旧是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风灾、水灾、干旱等气象灾害常常使大量粮食作物损失。

如何应对这些灾害已经成为了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策:研究建立更加科学的粮食生态系统,共同抵御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种植、采收和贮存粮食的技术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当今粮食安全面临着多重挑战,同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并调整农业骨干,加强食品质量和技术的监管,保障粮食产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科学技术进步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该文简述了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途径,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粮食安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科技创新、科技扩散等环节,把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粮食的安全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口猛增、土地锐减、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该文借鉴国外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进行综合论述。

1 国外利用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在各个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农业为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分析其农业发展历程发现,科学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都促进了美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法国有1/2以上的面积是农田和草地,在当地广泛推广农业科技,最有代表性的是品种改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农产品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日本是岛国,人均耕地不足0.04 hm2,战后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由个体经营转变为规模经营,着重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农业增产科技贡献率在80%以上。

印度是人口众多、农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强化农业教育和科技成果应用,推行“绿色革命”(Green Rlutionary),大力实施农田灌溉,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良种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因而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产品还有少量出口。

2 我国农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增加了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粮食生产得到了不断发展。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粮食安全是指人们获得足够的、安全的、健康的食品,而且能够获得这些食品的能力。

在许多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1. 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这将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口的增加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而传统的粮食种植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这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使得部分地区的农田受损,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价格上涨。

气候变化也是威胁粮食安全的因素之一。

3. 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也增加了粮食生产的成本。

而且,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大规模粮食生产的需求,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4. 粮食浪费问题: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的食物被浪费,其中包括大量的粮食。

粮食浪费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环境负担。

如果能有效减少粮食浪费,将对粮食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

1. 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

为此,可以采取种植高效种子、优化土壤营养、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以提高粮食产量。

2. 推广科技和农业技术:科技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粮食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通过基因改良、精准农业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利用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增强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 加强粮食储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和监测,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因突发事件导致的粮食短缺。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粮食储备与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储备与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储备与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粮食储备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粮食储备的意义、现状以及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粮食储备的意义粮食储备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保障粮食供给和粮食价格稳定,将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存起来的行为。

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应对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

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等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损失,储备粮食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救灾机制,满足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稳定粮食市场供需关系。

通过储备粮食,国家可以在粮食市场产销波动时调节供需关系,防止粮食价格过快上涨或下跌,维持市场稳定。

3. 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储备意味着国家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确保全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它是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粮食储备的现状目前,各国对粮食储备的管理方式和规模存在差异。

下面将以几个典型国家为例进行介绍:1.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粮食储备。

中国的粮食储备由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两个层级构成,国家储备主要由国家粮食局管理,地方储备由各省份自行负责。

2. 美国美国作为粮食净出口国,其粮食储备主要由私人企业和农民承担。

美国政府主要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购买粮食维持粮食供给。

3. 日本日本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依赖粮食进口,在粮食储备方面较为薄弱。

日本政府设有储粮计划,但规模较小。

三、粮食储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储备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抵御突发风险。

灾害、战争等突发情况时,储备粮食可以提供应急供给,有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 调控市场价格。

通过储备粮食,国家可以在市场供需紧张时调节价格,稳定市场秩序,保障粮食价格的合理性,防止大幅波动。

3. 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粮食储备可确保国内市场供应充足,避免饥饿和社会动荡,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 2.1 总述 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粮食的安全所面临的国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在新的形势下,要制定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首先就必须对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考察和把握。 目前,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特点,由此带来的粮食增产是“结构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若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2.2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国际背景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粮食政策一方面会影响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这种双边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要研究新世纪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了解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2.2.1世界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成效比较显著。这可 以从世界土地利用情况、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世界人均能量供应水平等情况反映出来。 表2.1 1993-2002年世界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公顷)

表2.2 1993-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 (单位:千公顷)

年份 稻谷 玉米 小麦 大麦 谷物 1993 145843 131568 222953 74304 695180 1994 147164 138332 215160 72314 695546 1995 149503 136462 216379 68143 687291 1996 150192 139887 226859 65718 704213 1997 151031 141413 226262 63460 699873 1998 151698 139042 220118 56780 680602 1999 156926 138802 213372 53341 672484 2000 154121 138442 215390 54525 674187 2001 151654 139518 214639 56210 676481

年份 土地面积 农业面积 耕地面积 1993 1305987 497450 138988

1994 1305987 498751 139380 1995 1305987 498415 139141 1996 1305986 498821 139598 1997 1306673 499108 139642 1998 1306673 498956 139272 1999 1306668 499748 139145 2000 1306667 500565 139628 2001 1306667 510887 140546 2002 1306668 501227 140413 2002 147578 138418 213768 55162 662674 2003 152241 143393 208530 56814 672787 2004 153257 145143 217556 57030 681237

表2.3 1993-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稻谷 玉米 小麦 大麦 谷物 1993 52958 47671 56444 16979 190295 1994 53866 56922 52709 16132 195668 1995 54722 51714 54254 14098 189723 1996 56904 58915 58514 15535 207211 1997 57741 58509 61327 15462 209506 1998 57950 61551 59336 13770 208396 1999 61132 60752 58781 12841 208589 2000 59898 59248 58533 13315 205976 2001 59803 61475 59050 14404 210818 2002 57108 60199 57397 13645 202894 2003 58625 64006 55750 14098 207928 2004 60850 70529 62409 15511 225202

表2.4 1961-2002年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 (单位:公斤) 年份 人均谷物消费量 1961 262 1966 289 1971 308 1976 294 1981 332 1986 335 1991 327 1996 310 2001 300 2002 304

表2.5世界人均能量供应水平 【单位:KJ/(人.d)】 时期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79-1981 10664 13466 9660 1989-1991 11333 13759 10539 1999-2001 11710 13633 11208

注:上述五表的资料均来源于:王宏广,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农业,2005.9 从上述表中资料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口人的比例在过去30年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2.0]。这些数据表明,世界粮食安全的整体状况在不断改善。但同时应该看到,目前,发展中国家有7.92亿人,发达国家有3400万人长期挨饿,并且全世界平均每天有两万多人死于饥饿[2.1],进入新世纪,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2.2.2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粮食自给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可以表示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粮食生产量与粮食消费量的比率。 人均谷物消费量下降。人均谷物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谷物消费量高,说明食物充裕,粮食安全程度高,反之,则会使粮食安全受到影响。 世界谷物储备量下降。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世界谷物消费量持续增长,而谷物总产量增长速度下降,使得谷物的需求超过产量。2000-2003年,世界谷物消费量连续4年超过谷物产量,结果导致世界谷物库存量急剧下降。据统计,1981-2004年,世界谷物储备率下降了22.3%,即由1981年的42.3%下降到2004年的20% 。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缺粮国家膳食结构差。膳食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程度的指标之一。合理的膳食结构要求动物性作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消费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的摄取能够满足营养需求。 饥饿重点地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粮食紧急状况。其中,有16个国家由于自然灾害、战和冲突,致使粮食紧急形势更为严重。在亚洲,有11个国家粮食供求紧,像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塔吉克斯、蒙古、朝鲜、约旦等国都面临着粮食严重短缺问题。在东非,由于严重干旱,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比亚、丹和塔桑尼亚等国家都受到严重缺粮有威胁。 2.2.3世界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和经济形式的国家,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根本目标,伴随着这些目标实现的是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的推进,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发展,必然推动城市化,而工业化、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水等农业资源,使得资源对农业的约束尤其对粮食生产的约束越来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加剧,粮食安全的“南北”差距将长期存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2.3 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国背景分析 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影响,但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政策环境与条件,因此,要研究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对我国国粮食安全的环境与条件 予以全面地分析。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震惊了中国和世界,1990年至2030年,一方面粮食需求增长85%,另一方面是粮食生产减少20%,于是造成了中国巨大的粮食产需缺口,即中国到2030年国粮食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5%要靠进口粮食来满足。 2.3.1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安全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1998年,经过整整2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摆脱了供给短缺的局面,从而实现了供求总量的平衡,而且有的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从而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表2.6 1998-2012年我国人口、粮食总量及人均状况 年份 粮产量(万吨) 人口(亿) 人均占有量(公斤) 比上年减幅(%) 1998 51230 12.4761 410 —— 1999 50839 12.5786 404 1.46 2000 46218 12.6743 366 9.41 2001 45262 12.7627 356 2.73 2002 45711 12.8453 357 2.53 2003 43067 12.9227 334 6.44 2004 46947 12.9988 361 -8.08 2005 48401 13.0756 370 -2.49 2006 49746 13.1448 378 -2.16 2007 50150 13.2129 380 -0.53 2008 52850 13.2802 398 -4.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