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详细说明书及重点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英夫利昔单抗: 肿瘤坏死因子d; 抗体;Crohn病; 结肠炎,溃疡性
Inflixinmb Therap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ZHOU Xiaotian,RA N Zhihua.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ha嘶ai Renji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we瑙嘶School ofMedwine
近年来英夫利昔单抗已开始尝试用于UC的治疗。研究 证明其对UC亦有一定治疗作用。两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研究nACT!和AC他分别评估了英夫利昔单抗对成人UC的 诱导和维持治疗效果。每项研究中,364例中重度活动性UC 患者于0、2、6周随机接受安慰剂或英夭利昔单抗(5 mg/kg 或10 mg/kg)治疗,其后每8周一次,直至46周(ACTi)或 22周(ACT2)。结果显示在ACTI中。第8周时治疗组临床反 应率分别为69%(5 mg/kg)和61%(10 mg/kg),显著高于安 慰剂组的37%(P<0.001);第54周时,治疗组临床反应率仍 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5%和44%对20%,P<0。001)。在ACT2 中.第8周时两组治疗组临床反应率分别为64%和69%,显 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9%(P<0.001)。第30周时,ACTI和 ACT2治疗组取得临床反应的可能性均高于安慰剂组(P≤ 0.002)。这两项研究临床反应的评估采用Mayo评分系统,因 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个体化用药手册

该患者对肿瘤坏死因子 抑制剂(依那西普、英 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
子抑制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 抗)的应答可能较弱,
抗、阿达木单抗)的应答可能较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
弱,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 虑增加剂量或换药。
时,症状改善的可能性较小。
AA
0.00%
TNF为AA基因型的患者与GG基因 型者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表达可能较高,对肿瘤坏死因
(TNF-alpha) promoter -308 G/A and response to 个体的TNF-α表达有关。一些研究表明,AA和
TNF-alpha blocke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AG基因型可能与RA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
meta-analysis. Modern rheumatology. 2013. Zeng 关,而启动子区-308G向A的突变与TNF-α表达
Zhen et al.PMID: 22760475 Association of TNF-alpha polymorphism with
升高有关,从而影响TNF-a抑制剂的疗效。
prediction of response to TNF blockers in
spondyloarthrit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减少RA的症状和迹象。然而,在临床治疗中
spondyloarthrit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在接受TNF-α抑制剂治
a meta-analysis. Pharmacogenomics. 2013. Tong 疗时的都能表现出相同程度的疗效反应。这可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失应答的研究进展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失应答的研究进展卢战军;郑萍;陆伦根【摘要】英夫利昔单抗是一种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特异结合的人-鼠嵌合型IgG1单克隆抗体,对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克罗恩病(CD)具有诱导缓解作用,并可长期维持缓解.有研究显示,25%~40%CD患者在维持治疗中出现对药物失应答(LoR),其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涉及英夫利昔单抗抗体,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 抗体,药物代谢等多个方面.此文主要就LoR的产生机制及处理方案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年(卷),期】2012(032)006【总页数】3页(P352-354)【关键词】克罗恩病;英夫利昔单抗;失应答反应。
【作者】卢战军;郑萍;陆伦根【作者单位】20008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交通大学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20008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交通大学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20008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交通大学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克罗恩病(C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是一种与TNF-α特异结合的人-鼠嵌合型IgG1单克隆抗体,对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CD具有诱导缓解作用,并可长期维持缓解[1]。
目前主要用药为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有研究显示,25%~40%CD 患者在维持治疗中出现对药物失应答(LoR),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清楚。
本文主要就LoR的产生机制及处理方案进行综述。
1 LoR的产生机制1.1 英夫利昔单抗抗体英夫利昔单抗的免疫原性可能参与LoR的发生。
研究发现,不规则应用英夫利昔单抗的患者中有近60%出现抗英夫利西单抗抗体(ATI),ATI可导致输液反应、血清病样迟发型输液反应及对英夫利西单抗的LoR[2]。
可能由于ATI与英夫利昔单抗结合而抑制英夫利昔单抗的生物灭活效应;也可能由于ATI结合英夫利昔单抗而影响英夫利昔单抗的药物代谢,提高英夫利昔单抗的清除。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2008年11月护理学报November,2008第15卷第11期Journal of Nursing(China)Vol.15No.11【药械护理】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董慧娟,何伟珍,叶志中,蔡旭(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香蜜湖风湿病分院,广东深圳518040)[摘要]报道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在使用该药时严格低温保存,即用即取;药物现配现用,选择小号注射器的针头溶解药液,避免药液浪费;密切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如输液反应、呼吸道感染、结核感染、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因为该药的给药时间是按周排列的,不是传统的集中一个时间段每天用药的规律,不需要住院,因此加强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教育,以免延时用药,影响疗效。
熟悉药物特性,如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标准、安全性、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每次用药前的检查等,了解患者治疗进展,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密切观察患者用药疗效,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第0、2、6周及以后每隔8周静脉输注英夫利昔单抗3mg/kg,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评定标准,在用药后第1天、第2周、第6周、第14周ACR20改善分别为7例(33%)、9例(43%)、15例(72%)、18例(86%)。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英夫利昔单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969(2008)11-0071-03The Nursing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fliximabDONG Hui-juan,HE Wei-zhen,YE Zhi-zhong,CAI Xu(Xiangmihu Hospital for Rheumatism,Shenzhen Fourth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518040,China)Abstract:The authors report their experience in nurs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fliximab.They suggest the drug should be stored rigidly at lower temperature and be dissolved with small size of needle right at preparation;the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be closely observed like transfusion reactions,infection of respiratory tract,tuberculosis infection,reduction of leucocytes,and abnormities in hepatic function.The patients should be educated in compliance in case they delay use of the drug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detained.The nurses should know well about the features of the drug like the drug action,standard for therapeutic effect, safety,dosage,treating course,drugs for combination,pre-administration examinations.They also keep pace of progress in treatment and communicate with patients,know their feelings and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so that the doctors can modulate the therapy. 21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in the study received venous transfusion of Infliximab at weeks0,2and6,and then at a dosage of 3mg/kg once every eight weeks.In line with the standard of ACR,the improvement rates of ACR20at day1,weeks2,6and14were 33%(7cases),43%(9cases),72%(15cases)and86%(18cases),respectively.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Infliximab;nursing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有关节外组织器官受累,可致残并使生活质量下降。
英夫利西单抗在克罗恩患者中的应用护理

英夫利西单抗在克罗恩患者中的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185-01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性疾病,与免疫因素等有关,多侵袭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以及发热、营养障碍等胃肠外表现。
病程较长,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Kupka T, Simova J, Dvorackova J, et al. Crohn's disease - genetic factors and progress of the disease[J]. 2018, 162(2):139-143.]】。
频繁的就医可能导致患者休学、事业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带了严重影响。
现在大量研究表明,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 IFX)能够特异性结合肿瘤坏死因子,阻止其与受体结合,从而对治疗缓解克罗恩病有积极作用【[ 王玥, 姜相君. 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医刊, 2017, 52(1):13-14.]】对患者心理也有积极影响【[ Zhang M, Zhang T, Hong L, et al. Improvement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after infliximab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Crohn’s disease[J]. Patient Preference & Adherence. 2018, 12:879-885.]】。
但IFX药物价格昂贵,长期输注副作用大,因此,应规范IFX药物的使用,针对性提出治疗流程和模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安全。
临床上应用IFX治疗时,应正确掌握药物基本知识、严格执行流程、密切观察病情等。
我院多年来使用规范化流程,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1IFX药物保存与配置未使用的冻干粉应储存在2-8摄氏度内的冰箱。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黄睿;薛红霞;张宁【摘要】目的:探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风湿免疫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0例患者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沉和CRP明显降低,病情活动情况明显减轻。
30例患者中,1例出现局部注射反应,2 d内可自动消失。
其余患者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英夫利昔单抗能明显改善RA等风湿免疫疾病的炎症反应,抑制关节破坏进展,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nfli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 RA)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ational clinical drug use. Methods 30 patients at the Rheumatism and Immunolog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administered and were given infliximab to treat RA from Octorber 2013 to June 2015. The patients′ pre-and post-treatment symptoms,signs,and progression were reviewed. Results After infliximab treat-ment,ESR and CRP of the 30 patients reduced,and their condi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e of the 30 patients displayed local reactions at the injection site,which disappeared spontaneously within 2 days. There were no adverse e-vents among the remaining patients. Conclusion Infliximab can suppress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of RA and rheu-matic immunological diseases,inhibit the progression of joint damage,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6(019)003【总页数】4页(P331-334)【关键词】英夫利昔单抗;类风湿关节炎【作者】黄睿;薛红霞;张宁【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110004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多数及典型患者以累及周身小关节为主。
巴利昔单抗Basiliximab-详细说明书与重点

巴利昔单抗Basiliximab英文名:Basiliximab for Injection【成份】本品活性成份为巴利昔单抗。
每瓶含巴利昔单抗20 毫克或10 毫克,配5 毫升注射用水1 支。
辅料:无水磷酸氢二钠、氯化钠、磷酸二氢钾、蔗糖、甘露糖醇、甘氨酸等。
分子式:C6400H9888N1696O2006S52分子量:150000。
化学结构式:【性状】白色冻干粉。
【适应症】巴利昔单抗用于预防肾移植术后的早期急性器官排斥。
本品通常与环孢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为基础的二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成人和儿童)或长期的环孢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仅成人)联合使用。
【规格】20 毫克装巴利昔单抗每瓶含巴利昔单抗无菌冻干粉20 毫克;2. 10 毫克装巴利昔单抗每瓶含巴利昔单抗无菌冻干粉10 毫克。
另外,每瓶巴利昔单抗配5 毫升注射用水一支,供稀释使用。
【用法用量】成人剂量:标准总剂量为40毫克,分两次给予,每次20毫克。
首次20毫克应于移植术前2小时内给予,第二次20毫克应于移植术后4天给予。
如果术后出现对巴利昔单抗严重的高敏反应或移植物丢失,则应停止第二次给药。
(【见注意事项】)用法:经配制后的巴利昔单抗,可一次性静脉推注,亦可在20-30分钟内作静脉滴注。
有关巴利昔单抗的配制资料,请参阅“【注意事项】:使用和处置指导”。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4个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中,接受推荐剂量巴利昔单抗的590名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595名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对照患者相比较,两者无差别。
同安慰剂比较,巴利昔单抗不增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在每个研究中,所有病人总的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巴利昔单抗组(7.1-40%)与安慰剂组(7.6%-39%)间无显著性差异。
在一个以活性药物作为对照的研究中,使用巴利昔单抗的患者中出现的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11.4%)较接受ATG/ALG治疗的患者(41.5%)少。
利妥昔单抗说明书

利妥昔单抗说明书【商品名称】美罗华【拼音名】Lituoxidankang Zhusheye【英文名】Rituximab Injection【成份】主要组成成份:本品主要活性成分为重组利妥昔单抗,组成成分还包括枸橼酸钠,聚山梨醇酯80,氯化钠和注射用水。
【性状】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明液体,无异物、絮状物及沉淀。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复发或耐药的滤泡性中央型淋巴瘤(国际工作分类B、C和D亚型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应与标准CHOP化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8个周期联合治疗。
【用法用量】在无菌条件下抽取所需剂量的利妥昔单抗,置于无菌无致热源的含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的输液袋中,稀释到利妥昔单抗的浓度为1mg/ml。
轻柔的颠倒注射袋使溶液混合并避免产生泡沫。
由于本品不含抗微生物的防腐剂或抑菌制剂,必须检查无菌技术。
静脉使用前应观察注射液有无微粒或变色。
利妥昔单抗稀释后通过一种专用输液管静脉滴注,适用于不卧床患者的治疗。
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应在具有完备复苏设备的病区内进行,并在有经验的肿瘤医师或血液科医师的直接监督下进行。
对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或低血压的患者至少监护24小时。
每次滴注利妥昔单抗前应预先使用止痛剂(例如扑热息痛)和抗组胺药(例如苯海拉明)(开始滴注前30到60分钟)。
如果所使用的治疗方案不包括皮质激素,那么还应该预先使用皮质激素。
每名患者均应被严密监护,监测是否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对出现严重反应的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和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立即停止滴注。
还应该评估患者是否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例如可以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预先存在肺功能不全或肿瘤肺浸润的患者必须进行胸部X线检查。
所有的症状消失和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后才能继续滴注,此时滴注速度不能超过原滴注速度的一半。
如再次发生相同的严重不良反应,应考虑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药理作用本品为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可与TNFα的可溶形式和透膜形式以高亲和力结合,抑制TNFα与受体结合,从而使TNF失去物活性。
TNFβ(淋巴毒素α)是一种与TNFα利用相同受体的细胞因子,但本品并不抑制TNF β的活性。
TNFα的生物活性包括:致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和白介素-6(IL) ;增加内皮层通透性和内皮细胞及白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以增强白细胞迁移;活化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活性;诱生急性期反应物和其他肝脏蛋白质以及诱导滑膜细胞和/或软骨细胞产生组织降解酶。
在体外和体内试验中,表达透膜TNFα的细胞与本品结合后可被溶解。
在利用人体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嗜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的多项体外生物检测中,本品均可抑制TNFα的功能活性。
抗TNFα的抗体可降低小绢猴结肠炎模型的疾病活动性。
在用鼠类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进行的试验中,抗TNFα抗体还可减轻滑膜炎和关节侵蚀。
对由人体TNFα表达所致的多关节炎的转基因小鼠,本品可预防该疾病的发生,且对已患病的小鼠,在给药后可使被炎症侵蚀的关节恢复。
在体内试验中,本品可与人体TNFα迅速形成稳定复合物,从而使TNFα失去生物活性。
在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相关组织和体液中可测出高浓度的TNFα。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本品可减少炎性细胞向关节炎症部位的浸润;减少介导细胞粘附的分子[内皮细胞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减少化学诱导作用[白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及组织降解作用[基质金属白酶(MMP)1和3]。
克罗恩病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本品治疗后,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降低。
经本品治疗的患者,其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在数量上或对促有丝分裂作用的增生反应(体外试验)上,较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并无显著降低。
经本品治疗的银屑病型关节炎患者中,其T细胞和滑膜内血管的数量下降,银屑病皮肤病变和滑膜内巨噬细胞的数量下降。
首次给药后,在基线期、第3天、第10周时,对损伤皮肤进行的活组织检查表明本品会改变斑块型银屑病组织病理学特征。
本品能降低皮肤厚度和炎症细胞的渗入,下调淋巴细胞抗原(CLA)阳性的表皮活化炎症细胞的表达,包括CD3-、CD4-、CD8-阳性的淋巴细胞,下调CD1阳性的表皮黑素细胞的表达。
对使用本品4周后结肠的组织学研究显示了TNFα检出浓度较使用前有显著降低。
克罗恩病患者使用本品治疗后,也可观察到炎症反应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血清浓度的显著降低。
使用本品后,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数量趋向正常,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影响极小。
相对未使用本品治疗的患者,使用本品治疗后,患者体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因刺激而增生的反应并未减少,且应激后的PBMC在产生细胞因子方面无显著变化。
对肠粘膜固有层的活体组织分析显示本品可减少能表达TNFα和γ-干扰素的单核细胞数量。
其他组织学研究表明本品可减少炎性细胞向肠内病变部位的浸润以及这些部位炎症标记物的量。
对使用本品的中重度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给药前、第8、30周进行的结肠活组织检查表明本品可促使组织学上的粘膜愈合和粘蛋白表达下降。
粘蛋白是组织损害的标志。
使用本品治疗8周后炎症因子HLA-DR、CD3+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明胶酶B、髓过氧化酶水平下调。
首次使用本品治疗后最初的2周内,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清致炎细胞因子IL-2R、IL-6、IL-8和ICAM水平降低了。
这种作用会普遍存在于首次使用本品治疗后的第8-30周。
适应症类风湿关节炎本品是疾病控制性抗风湿药物。
对于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本品与甲氨蝶呤合用可用于:·减轻症状和体征;·改善身体机能,预防患者残疾。
克罗恩病对于接受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本品可用于:·减轻症状和体征;·达到并维持临床疗效;·促进粘膜愈合;·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减少皮质激素用量或停止使用皮质激素。
瘘管性克罗恩病对于瘘管性克罗恩病患者,本品可用于:·减少肠-皮肤瘘管和直肠-阴道瘘管的数量,促进并维持瘘管愈合;·减轻症状和体征;·改善生活质量。
强直性脊柱炎对于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本品可用于:·减轻症状和体征,包括增加活动幅度;·改善身体机能;·改善生活质量。
银屑病对于银屑病患者,本品可用于:需系统治疗且对环孢霉素、甲氨蝶呤或光化学疗法等其它系统治疗无效、禁忌或耐受的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年患者。
本品仅用于能在医师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并由医生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
不良反应安全性资料来源于5159名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试验,其中类风湿关节炎1304名,青少年类风湿关节炎117名,克罗恩病1224名(包括成人1085名和儿童139名),强直性脊柱炎347名,银屑病型关节炎293名,斑块状银屑病1373名,溃疡性结肠炎484名,其它疾病17名。
试验中的不良反应列于表1。
除溃疡性结肠炎、儿童克罗恩病和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外,输液反应(如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头痛和皮疹)是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输液反应:在临床试验中,输液中和输液结束后的2小时内,安慰剂组患者中有10%发生与输液相关的反应,本品组患者中有20%发生该反应。
其中约有3%出现发热或寒战等非特异性症状,低于1%出现瘙痒或荨麻疹,1%出现心肺反应(主要表现为胸痛、低血压、高血压或呼吸困难)或瘙痒、荨麻疹和心肺反应的合并症状。
约有低于1%的患者出现了包括过敏、惊厥、红斑和低血压在内的严重输液反应。
约3%的患者因与输液相关的反应而中断治疗。
所有发生上述反应的患者无论接受治疗与否,均全部恢复。
再次给药后的迟发性过敏/迟发性反应:根据国外文献,在一项临床研究中,41名克罗恩病患者中有37名在停用本品2至4年后,再次接受本品的治疗,有10名患者在输液后3-12天内发生不良事件,其中6名较严重。
症状和体征包括:肌肉痛和/或关节痛伴有发热和/或皮疹,一些患者还出现瘙痒;面部、手部和唇部浮肿;吞咽困难;荨麻疹;咽喉痛;头痛。
发生这些不良事件的患者在首次接受本品治疗时未发生过与输液有关的不良事件。
在这37名患者中,以前使用过英夫利西单抗液体制剂的23名患者中有9名(39%)发生了不良事件;在以前使用过英夫利西单抗冻干粉剂的14名患者中仅1名(7%)发生了不良事件。
尚无足够的临床证据表明这些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剂型不同而引起。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经过治疗均得到改善和消除。
由于停药1-2年的患者资料不足,无法确定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在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察中,用药间隔少于1年的患者罕有发生此类不良事件。
3项银屑病试验中,1%(15/1373)的患者出现关节痛、血清病、肌痛、发热和皮疹,但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本品使用后的初期。
在多数病例中停止使用本品和/或使用其他疗法后症状和体征可改善或消退。
免疫原性:对本品产生抗体的患者发生与输液相关反应的可能性较大(约为2-3倍),合用免疫抑制剂可降低产生本品抗体以及与输液相关反应的发生率。
给药3次后继续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中,约有10%产生了本品的抗体。
在停药期大于16周后使用本品的克罗恩病患者本品抗体的产生率较高。
一项3期银屑病型关节炎试验中,无论合用甲氨蝶呤与否,接受本品5 mg/kg的患者中15%出现了本品的抗体。
2项银屑病3期临床试验中,给予本品进行诱导治疗及其后的维持治疗且未合用免疫抑制剂。
在以上试验中,在每隔8周接受一次本品5 mg/kg且持续治疗1年的患者中,近25-30%的患者出现了本品的抗体,高于(至1.6倍)其他治疗方案(每隔8周给予本品3 mg/kg,必要时给予本品3 mg/kg,必要时给予本品5 mg/kg)的该比率。
尽管出现自身抗体的比例增加了,但在这2项3期银屑病试验中,给予本品5 mg/kg,随后每隔8周给药维持治疗1年的患者中,输液反应发生率(14.1%-23.0%)和严重输液反应发生率([1%)与在其他试验人群中观察到的相似。
感染: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本品组患者的感染率为36%,安慰剂组患者的感染率为28%。
在克罗恩病临床研究中,与安慰剂比较,未观察到本品可增加严重感染的风险。
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中,在包括肺炎在内的严重感染发生率上,本品+甲氨蝶呤合用组高于甲氨蝶呤单用组,此现象尤其出现在剂量在6mg/kg或以上时。
在银屑病试验中,接受本品患者(平均随访41.9周)的1.5%和接受安慰剂患者(平均随访18.1周)的0.6%发生了严重感染。
根据药品上市后经验,曾观察到一些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原虫)引起的感染病例,感染病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这些感染患者或单独使用了本品,或合并使用了免疫抑制剂。
肝胆系统:在本品上市后经验中有非常罕见的黄疸和肝炎(其中一些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征)的病例报告。
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了使用本品的患者出现中重度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但未导致严重肝损伤。
ALT升高至正常范围上限(ULN)的5倍或以上(见表2)。
本品组(单用或与其它免疫抑制剂合用)患者转氨酶(ALT 比AST更常见)升高比例高于对照组(见表2)。
大多数转氨酶异常是一过性的,但少数患者转氨酶升高的时间较长。
一般情况下,ALT和AST升高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在继续使用本品、停用本品或调整合并用药后,该异常现象可减轻或消除。
恶性肿瘤:在临床试验中,有本品组患者出现新生或复发恶性肿瘤的报告。
淋巴瘤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的预期值。
虽然对照组的发生率低于正常人群的预期值,但是本品组观察到的非-淋巴瘤的恶性肿瘤与正常人群的预期值相似。
在一项探索性临床试验中,纳入了吸烟或已戒烟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本品组发生恶性肿瘤的病例报告多于对照组。
尚未知TNF抑制剂对恶性肿瘤发生的潜在作用。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在小鼠体内微核试验或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突变(艾姆斯)试验中,未发现本品有致突变性。
在利用人体淋巴细胞进行的试验中,也未观察到染色体畸变。
尚不知这些发现对人体的意义。
- 生殖毒性:cV1q是一种与本品类似的抗体,可以抑制小鼠体内TNFα的活性。
采用cV1q进行的生殖毒性研究中,未观察到其对动物生殖能力的影响。
- 致癌性:利用接受cV1q抗小鼠TNF抗体的小鼠进行的一项重复剂量毒理学研究对该抗体的致癌性进行了评价。
试验中,将小鼠分为3组,每周分别接受对照品、cV1q 10 mg/kg或cV1q 40 mg/kg,持续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