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公民社会培育视野下的农村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研究

摘 要 : 型农村 民间经济合作 新 场、 共担风险的要求。 干部 、专业技 村
术 能 手和 专 业 大 户 等 能人 往 往 被 拥 戴
照传统习惯依赖政府保护 . 则有可 能因
政 府 干预 而 破 坏 市 场 规 划 靠 个 体 农 民
组 织 兴起 和 存在 的深 厚 基础 ,在 于 它
们 能够 有 力 的促 进 农 村公 共利 益 的最
为 自助组 织的牵头人 , 时候 ,自助组 有 织机构 与社 区领 导机构可 能出现 重叠 情况。另一种是科协、农技 推广站、 农 牧局 、经管站等职能部 门或经济实体 , 为 了有 效行使 自己的职 责 ,主动启发 和帮 助农 民兴办专业协会 。这类组织
态,还是中国农 民具有 “ 原子化”特 点 ,这 些提法 均表 明 了这样一 个观
农民 民间经济合作 组织是一种 可 行 的组织形式。 从经济方面考虑 , 把农 民组 织起 来 ,是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
要求。
内在要求。麦克尔 , 库克在分析美 国农 业合作社建 立和壮 大的经济原 因时指 出,一是 由于过度供给导致价格下 降. 个别生产者需要制度来将经济均衡地纳 入他们 的控制之下。 二是 由于市场失灵
之中
展 ,这种类型 的组织,其组建方 式又 有两 种情 况 :一种是农 民 自发 兴办 的,出于农民共 同利益 的需要,村民 产 生 了组织起 来 、互助合 作 共 闯市
个孤立 的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面 目
出现在 市场 , 处境将是十分不利 的。 按
9O 『 №V
Hale Waihona Puke 21/ 。0 1首先 , 市场经济是 竞争经济 , 也是
一
中国农民的自我组织和利益表达现状分析

会 各 界 的普遍 关注 , 从社 会主 义新 农村 建设 到农 业税 的废 除 , 再 到农 民工代 表 的出现 , 农村 和农 民开始享 受到越 来越 多 的政策倾
斜 。但这 还仅 仅是 开始 , 许 多更 深层 次 的问题 亟待解 决 。
( 二) 代议机 构
代议机 构在现代 民主 政体 中发挥着 重要作 用 , 因为代议机 构
十 一届全 国人 大代表 中, 基 层农 民代 下, 政 治表达 主要 是通过 政党 、 代 议机 构 、 各 种社会 组织 以及媒 体 民工代表 的比例 。据统 计 , 并首 次 出现 了三名 农 民工代表 , 而 此 来 实现 的 。 通过 分 析 中国农 民群 体在 以上途 径 中缺位 , 我 们将 会 表 比上 届增 加 了七 成 以上 , 时的农 民工 队伍早 已达 到 了 1 . 5 亿 的规 模 。 发现, 当下 的许 多制度 存在 着 供给 上的歧 视性 , 并直 接 阻塞 了农
: 1 。 在历 届全 国人大代 国情 下, 怎样 才能将 这 一群 体有顺 地组织 起来 并传达 其声音 ?通 市每 一位代 表所 代表 的人 数统一 规定 为 4 第一 届有农 民代 表 6 3 人, 占5 . 1 4 %: 第二 届 6 7 人, 过 分 析笔 者认 为 , 这 背后 既有 制度 供给 的原 因 , 也有 社会 经济 的 表 的构 成 中,
国这样 一个农 民人 口比重 占绝对 多数 的国家 , 上 至 中央政策 的制
新中 国成立后 , 我国人 民代表 大会选 举~直 实行 比例 分配 原
定, 下 至地 方议 题 的提 出, 农 民却常 常集 体 失声 ?在 现 在 的基本 则 , 1 9 9 5年修改 后 的 《 选举 法》 将各 级人 民代表 选举 中农 村与城
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评价与建议

●
●
^
n Chi●●●● ●● n o ia r ut r a Tr p c lAg i l e c u
热 区农 民组织化程度评价与建议
王 芳 ’ 过建春
, 南 大学 网络 与教 育技 术 中心 海
z 州学院 琼
中 国农 民是世界 上最 大的 一个社 会群 体 ,约 占中 国 人 口的7 %,世界 人 口的1 %,世 界农 民总数 的3 %, 0 5 5 但组 织化 程度 很低 。数量 庞 大 同时又是 分散 化 、个体 化 生 产和经 营 的 中国农 民,如 何进入 市场 参 与 国际竞争 , 是 中 国在 加入 世界 贸易 组织之 后面 临 的一个 最 大 问题 。
察。
起 来 ,组成 的各种 专业 技术 协会和 专业 合作 社 。
农 民组织 化是 组织 主体 依据 一定 的原则 ,采取 不 同 ,
方 式将 具有 生产 经营 规模狭 小 、经营 分散 、经 济实 力较 j
一
、
农 民 、农 民组 织及 农 民组 织化 程度 的含义
弱 、科 技水 平滞 后等 传统职 业 特征 的农 民转 变为有 组织 进 入 市场 与社会 ,并且 能够 获得 与其他 阶层 同等 待遇 的 现 代农 民的过程 。农 民组织 化 的进展 程度 就是 农 民组
许 多发达 国家 的历 史经验 表 明 ,提 高农 民组 织化 程度 ,
工 、农 民知 识 分 子 、 乡村 个 体 商 业 者 、 乡村 私 营 企 业
主 、乡镇企业 管理者 、农村管 理者等8 个不 同利益要求 的
职 业 阶层 … 1。本 文 中 的农 民是职 业 意 义 上 的农 业 劳动 者 ,即 农 村 中 仍 与 土地 保 持 比较 密 切 联 系 的那 一 部 分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

农 民合作 组织 的 出现是顺应 现代农 业发展 的 必 然趋 势 , 在农 民专 业合 作社法 颁布之前 , 国农 我 民合 作社 的实 践活 动 已活跃 在 中 国农村 的许多地
区 。按 照农业 部 的统计 数据 ,0 6年全 国 比较 规 20
首先从 组建 途径 看 , 国农 民合 作 社 发 展 的 我 组织形 式主要 分为 以下 四类
1 改 革 开 放 3 O a来 我 国农 民专 业 2 改革 开 放 3 来 我 国合 作 社 发展 Oa 合 作社 发 展历 程 回顾
11 2 0 . 0 7年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农 民专 业 合 作社 法》 颁布 前 的发展情 况
的 主 要 模 式
合作社 的组 织 形式 分 类 有 多种 划 分 , 组织 从 功能及 组建模式 看 , 国 目前 农 民 专业 合 作 社 的 我
此后各 地注册农 民专 业 合作 社 的 步 伐极 大 加 快 , 数量猛 增 。据 中 国国家工商 总局 的最新统 计数 据 显示 , 至 2 0 截 0 8年 底 , 国共 有农 民专业 合 作 社 全 近 8万户 , 成员总数 1 8 人 , 中农 民成 员 1 4 0万 其 0 万人 ; 占成员 总 数 的 百 分 之 9 以上 ; 员 出资 6 成 总额 4 0 1 3 . 3亿元 , 货币 出资 占出 资总额 的 7 。 7 目前成立 的农 民专业 合 作 社 区域 经 济 特色 鲜 明 , 各 地专业合 作社 依 托 当地农 业 主 导 产业 、 势产 优 品组 建而成 , 具有较 强 的带 动能力 和 比较优势 , 促
与完善 。
销 售 、 运等 环节开 展互 助合作 的经济 组织 , 据 储 依 加 入 自愿 、 民主 管理 、 余 返 回的原 则 , 同生 产 盈 共 经营、 服务 的互 助 性经 济 组 织 。农 民专业 合 作 社 通 过提 高农 民 的组 织化 与 市 场化 程 度 , 以有 效 可 解决农 业 生 产 经 营 过 程 中小 生 产 与 大 市 场 的矛 盾 , 以有效 推 动农 业 劳 动生 产 率 和农 民收人 水 可 平 的提高 。改革 开 放 以来 , 国政府 对 农 民专 业 我 合作 社一直 持鼓 励 和 扶持 态 度 , 为农 民专 业合 作
我国农民组织意识的现状、成因与思考——基于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的考量

的 出 现 是 17 9 8年 以后 的 事 情 。 伴 随 着 我 国 联 产 承
6 3
新囊社科论坛 2 1 ( ) 0 l 2
包 责任 制 的实 现 、 治体 制 改革 的深入 、 家权力 逐 政 国
的发 展 、 民权 益 的 维 护 等 方 面 扮 演 着 极 为 重 要 的 农
角色 , 为解决 “ 农 ” 题 、 护 农 村稳 定 、 设社 成 三 问 维 建
会 主义新 农村 的有 力抓 - 。 T - 我 国农 村 非 政 府 组 织 发 展 现 状
一
、
我 国 自古 以来 就 是 一 个 以 农 业 为 主 的 国 家 , 农
关 键 词 农 村 非 政 府 组 织 农 民组 织 意 识 现状 成 因
自2 0世 纪 7 0年 代 以 来 , 着 世 界 范 围 内 出 现 随
的市 场 化 、 主 化 和 全 球 化 的 浪 潮 , 政 府 组 织 风 靡 民 非
和现代 化建 设事 业 能 否 实现 的关 键 因 素 。这 一 点 ,
重 要 的 社 会 力 量 。 “它 对 2 1世 纪 所 具 有 的 意 义 , 也
分 在 农 村 , 决 了 农 村 的 问题 , 就 解 决 了 中 国 的 贫 解 不
苦 ?解 决 了 中 国 的 贫 困 问 题 , 就 解 决 了 世 界 贫 困 也
的一大 半 。⑦ ”
在 革 命 战 争 年 代 , 们 党 就 是 通 过 把 农 民 组 织 我
日 , 国 仍 然 有 9亿 多 人 生 活 在 农 村 。 因 此 , 村 发 我 农 展 程 度 如 何 、 村 社 会 是 否 稳 定 、 民 的合 法 权 益 是 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 否能够 得 到有效 维 护 , 就 成 为关 乎 我 国社会 主义 也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研究综述

品 的生产 经营者或 者同类 农业 生产 经营服 务 的提供 者 、 利 用者 , 自愿联合 、 民主管理 的互助性 经济组织 。” 这 一条文 ③
区分为流通领域合 作社 ( 包括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型和农 产品
销售型 )加工型合作社 和服务型合作社( 、 主要是 围绕一个产
收稿 日期 :O 8 7— 8 2 0 一O _2
中国 农 民 专 业 合 作 社 问题 研 究 综 述
孙计 东
( 山东师 范大学政 法学院 ,济南 2 0 1 5 0 4)
摘 要 : 民专 业合作社是 我 国农 民的一个创造 , “ 农 是 同类农产 品的生产经 营者或者 同类农 业 生产经营服 务的提供 者、 用者 , 利 自愿联 合 、 民主管理 的互 助性 经济组 织” 对“ , 三农” 问题 的解
作者简介 : 孙计 东(95 — )男 , 1 8— , 山东邹城人 , 现为 山东师范大学 20 级政 法学院研 究生 , 06 主要研 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一
1 7—
业或产品开展技术服务 ) 三种。 其实 比较一下可以发 现, 不论
( ) 民专业合作社 的建立和发展 , 一 农 推动了农业的市场 化和产业化经营 , 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 增加了农 民的收入。 廉
成果作一综 述。
一
1 . 依据发起或组织方式 的不 同。 赵继新认为有能人带头
型 、 民 自发组织型 、 农 涉农 部门 ( 主要包括农技 推广机构 、 基 层供 销社 、 基层科协组织 ) 推动型等三种类型 ; 赵凯认为除以 上三种类型外还应包括政府带动性和经济实体带动型两种。 笔者认为其中的政府带动型不应与涉农部 门推动型相 同。 因 为此处的带动者并不一定只是涉农部 门, 政府其他部 门的政 策、 措施都有可能在客观上推 动农 民专业合作社 的建立。在 全国人大农业 与农 村委 员会为第 十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二
小农组织化与农户组织参与程度研究

千户农 民调查数 据 为基础 , 这一 问题 展开实证 分析 。 对
1 问题 、 理论以及文献 回顾
发 展 中国家 的一 个 共 同特 征 是 在 其本 来 就 不 发达 的
小农组织 化是 增 强 市场 中小 规模 农 户 的讨 价 还 价 能 力、 降低交 易成 本 的重要途 径 。农 村 组织 不 只是 指 市
来 无论 是在 经济领 域 、 政治 领 域 还 是社 会 领 域 , 论 界都 理
有 着很 高 的呼声 。一 批 学 者 在对 小 农 户 经 济行 为 和各 种 农村 组织 的分类 探讨 方 面取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但关 于小 农
这类 研究认 为小农 组 织化 能 增 强 农 民与 基 层 政 府对 话 的
( a o ni和斯 科特 (a e C ct 的“ K rP l y l a ) Jm s .So ) 实体 主 义” t 传
收 稿 日期 :0 0—0 21 7—1 5
作者简介 : 乐章 , 博士 , 副教授 , , 硕导 主要研究方 向为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2 0 09年度项 目“ 风险与保 障视角下 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编号 :9 J 80 2 ) ( 0 Y A 10 7 。
能力 , 调 整 乡 村 关 系 , 村 民 享 有 更 充 分 的 自治 权 能 使 利 。经济学 和农 业学科 的学 者较 多 地关 注 着 第二 类 小
组织 化 的定量 研究 还 相 对薄 弱 。本 文将 利用 调 查数 据 对
当前 中国小规模 农户 的组 织参 与 及 其程 度 问题 展开 实 证
甚 至因遭遇 剥夺 而退化 。在 小规模农 户研 究 领域 , 古典 小
探析我国农民组织的兴起及其对乡村治理的意义

变 ,基 于 发 展 型 政 府 的 现 实 弊 端 ,我 们 面 临 着 第 二 次 转 型 , “ 即
法 律 、 规 和 国 家 的 政 策 ” 村 委 会 组 织 村 民 选 举 , 传 国 家 政 法 。 宣
策 , 织 村 民 学 习 法 律 法 规 . 助 村 民参 与 政 治 活 动 , 组 帮 是我 国 乡 村 政 治 社 会 化 的有 力推 动 者 。 第 四 , 民组 织有 利 于将 农 民 分 散 的力 量 集 中起 来 , 成 合 农 形 力 促 进 农 民 利 益表 达 机 构 的 形 成 。 “ 民是 中 国 最 大 的 社 会 群 农 体 , 整 体 上 处 于 原 子 化 、 散 化 的状 态 , 织 程 度 最 低 , 利 益 但 分 组 其 表 达 缺 乏 有效 、 通 的 渠 道 ” 畅 。农 民组 织 将 单个 农 民 的经 济 利 益 要 求 、 治 权 利要 求 汇 聚起 来 。 帮 助 农 民获得 更 多 的资 源 和 平 政 能
会 这 样 的 正 式 组 织 ; 是 自发 的 维 权 组 织 ; 是农 村 合 作 经 济 二 三
组织 : 四是 社 会 性 服 务 组 织 。
界 定 了 农 民 组 织 的 范 围 之 后 , 下 来 将 深 入 探 讨 农 民 组 织 接 兴 起 的 原 因 。寻 找 某 种 现 象 产 生 的 原 因 往往 需 要 先 回归 到 社 会 大 背 景 之 中 , 后 在 大 背 景 之 下 微 观 的考 察 研 究 对 象 。在 这 里 , 然
会 延 伸 的 “ 理 ” 这 里 要 讨 论 的 “ 民 组织 ” 指 农 民 自发 形 成 代 . 农 是 的. 自主 管 理 的组 织 。为 了 讨 论 的 方便 。 们 采用 王 习 明教 授 给 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共识与分歧 作者: 南开大学程同顺 黄晓燕
[关键词]组织化;农民政治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两社" [摘 要] 本文试图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这些研究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农民组织的法律地位、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如何对待"两社"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 中国近些年来对于农民组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不少,根据我们涉猎的资料归纳,这些研究大体上围绕着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它们分别是:关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关于农民组织的法律地位,关于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关于如何对待"两社"等。其中在关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上,研究者们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而在后三个方面则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共识:关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 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论是在政治的意义上还是在经济的意义上都有呼声。尽管总的说来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呼声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是凡是研究、关注或者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坚定地认为,应该极大地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过相比之下最近几年在经济意义上的呼声要更高一些。 1.关于提高农民在政治上的组织化 从 20世纪 90年代初就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主张建立反映农民利益的农民组织,如李修义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6期的《关于试办"农民协会"的若干问题》,洪大用发表于《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6期的《当代中国农民利益集团的几个问题》,陈寄根在《改革与战略》1993年第6期所写的《建设中国农民协会的探讨》, 谷文晓在《内部文稿》1993年第10期上所写的《建立农民组织,保护农民利益》等文章,都主张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组织。这一阶段人们对建立农民组织的关注更多侧重的是能履行政治功能、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组织,如李修义在上文中对农民协会的设计就是:"农民协会既要反映会员的愿望和要求,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又要贯彻政府的政策法令,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洪大用所用的术语是"农民利益集团",更加突出了农民组织的政治功能,他认为建立农民利益集团,有助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的繁荣和发展,有助于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关于农业、农村问题决策的民主化等。 另外一些政治学者从政府过程的角度也主张应该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如南开大学政治学系的朱先磊教授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当代中国阶层分析"等课堂上就经常发表这样的主张。程同顺发表于《乡镇论坛》1996年第11期的文章《农民究竟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利益》,从政府过程的利益表达环节提出,中国农民在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利益表达却呈现个体化、分散化的特征,这就使农民的利益表达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反映农民的整体利益,表达效果缺乏应有的力度,不能对国家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应该建立一些反映农民利益的组织或机构。项继权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5期的论文《农民协会的组织功能和作用》,则系统考察了爱尔兰农民协会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和途径,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组织化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关于提高农民在经济上的组织化 最近的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提高农民在经济上的组织化水平,主要侧重的是提高农民建立、参加经济组织的水平。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非常多,在此无法-一列出篇目。与论文相比较,关于这个问题的专门著作不算太多,主要有:秦柳方等主编的《中国各种经济合作社》,张晓山所著的《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魏道南、张晓山合著的《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牛若峰、夏英主编《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概论》等;论文集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的《大变革中的乡土中国》,李惠安主编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等。 另外,其他很多有关农业经济的著作中都有关于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赵昌文在其专著《农业宏观调控论》的第5章中把"引导和组织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作为中国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认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农民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需要,而且是政府对农民及其经济活动更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从而实现政府意志与目标的需要。""政府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关键在于依托现有的组织资源,加强农民之间、农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联合,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陈吉元等人合著的《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第 1章中把组织创新作为农业转型的微观载体,提出"在保持家庭承包制稳定不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走合作的道路,按照市场机制建立起农户之间,农户与产前、产后经营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并认为这是目前形势下农民经营组织创新思路的现实选择。陈文科等人合著的《中国农民问题》一书第8章的标题是"组织起来才有力量",作者在该章详细讨论了各种农民组织,特别地肯定了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作者对农民协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农协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探出了新路。 当然,关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理由,各个专家、学者各有侧重,有的主要是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论证的,有的则是从帮助农民进入市场的角度来提出的,还有的是比较综合性的,从各个方面来论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下面我们仅以近年的论文为限分别介绍: 第一,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角度提出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这个角度提出这个主张的人比较多,如乐大成等在《农业产业化-一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文中,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的几点建议中,其中就有"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秦庆武在《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合作制的结合》一文中指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缓慢,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郭红东等人通过对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农业产业协会的调查,也得出结论说,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应把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载体重点发展。牛若峰在其论文《也论合作制》中也探讨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问题,他指出,国内外实践证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和重要组织形式。 第二,从帮助农民进入市场的角度提出应该提高农民有组织化水平。俞勤等人的论文《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向专业合作社发展》,针对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提出,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民进入市场困难的最佳选择,"农民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销售和购买组织,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谈判地位。"饶泽榜等人关于湖北省天门市农民运销组织情况的调查也认为,从长远看,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发挥规模效益,把参与流通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朱信恺等人的论文《关于我国农村中介组织体系的理论构想》也提出,扭转"三农"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形势,首先要使"三农"逐步走向开放,提高分散农户的实力,其次要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使之有效进入市场。范小健在《关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服有关问题的思考》中提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以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进入市场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成功的选择。潘劲在关于"中德农村合作社发展"双边研讨会的综述中提出结论也说,合作社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它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农业国家尤为重要。因此,目前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尤其是发展由农民自主兴办的合作社。闵学冲的论文《发展专业合作社,振兴农村合作经济》,从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实现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和重新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黄祖辉在论文《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中也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农民愿意加入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理由。 第三,还有人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建立农民组织的必要性。丁泽霁等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面临的新形势》一文中援引外国学者的观点提出,应该建立各种农民协会,发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在国际谈判中的后盾。当每个中国人都站在政府后面的时候,中国政府就会成为谈判中的赢家。未来决定世界走向的将不是各国政府,而是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NGO),在WTO谈判中,外国人感到真正缺少的是来自中国农民的声音,尤其是在国际互联网上还没有出现过。而各种农民协会的意见将会在未来国际谈判中占有重要份量。 限于资料和篇幅,肯定还有不少相关著作和论文涉及到中国农民的组织化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是关注这个问题的人,都几乎会毫无异议地认为,提高当前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大有必要的。
二、分歧之一:关于农民组织的法律地位 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关心这个问题的人们的一个共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所有不同方面、所有细节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像对其他一切问题的研究一样,争论和分歧仍然是存在的。这些分歧有的来源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歧义性,有的则源自人们的见仁见智。 关于农民组织的法律地位的分歧并不严重,主要根源于农民组织的类型,履行政治功能的农民政治组织、履行经济功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民社区基层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自然是不一样的。由于中国目前只对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其法律地位已经明确规定外,其他两种类型的农民组织都尚无相关法律规定,因此人们实际上都是对设想中未来的农民组织的法律地位作规划和构想。 洪大用所设想的农民组织最具有政治性,他说,"目前,我国工人有工会,妇女有妇联,青年有青联,文学艺术工作者有文联,科技人员有科协或社联,……。这些组织不仅表达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维护各自的利益,而且还发挥着监督政府以及互相监督的功能","然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没有组织起来,这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不相宜的。"可见,洪大用所设想的农民组织的法律地位与工会相类似,是一种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团体人。程同顺从农民利益表达的角度所提出要建立的农民组织,实际上与此是一样的。赵昌文虽然主要关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他也提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各种专业协会和日本农协的经验,逐步建立起引导和组织农民并能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这种组织可先按产品、区域建立,再由下而上、由专业到综合,成立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和全国性的综合组织,以便沟通农民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并以此增强农民在政府中的谈判能力。 李修义所设想的农民组织主要是农民协会,他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承认农民协会的法律地位是社会团体法人,是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沟通和综合作用的民间组织,但是又不同于工会等社会团体,它是一种经济性的社会团体法人。他认为;农民协会的实质是农民自愿参加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民间自治经济团体。农民协会的法律地位应该是"社会经济团体法人"或"经济类社团法人"。从中国《民法通则》对法人的分类来看,农民协会应该属于社会团体法人。因为它不是企业法人,因此不能办成经济实体,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它不是机关法人,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