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2008-12-11 17:23:50)转载▼

标签:教育历史课好课价值观社会历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老师要上好课不简单,因为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什么样的历史课是好课:即学有所得的历史课、学有成效的历史课、资源生成的历史课、留有空间的历史课。本文实际涉及到了课堂的评价及其标准问题。

关键词:价值观效率生成性空间

学生喜欢听好课,老师也喜欢听好课,上好课。校长希望自己的员工上的全是好课,家长更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上的全是好课。老师,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老师,在学生、领导、家长的期盼下,该怎样上好自己的课呢?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笔者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下面就结合本人工作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认识。

一、学有所得的历史课。即有意义的历史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1 这是历史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要求基本达到的。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课,学生通过对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分析、理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就从客观历史升华到了思想领域的认识,学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学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力。学生课前和课后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学生上了历史教师的课后会有所得,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堂好课。

所以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堂好课。因为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的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情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所学习的历史的表面,而是让学生进入了精神世界。

二、学有成效的历史课。从纵向来看,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是人人产生历史课堂效率的基础,从横向来看,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历史课堂效率是有高低的。从这个意义上,人人有效率,人人讲效率,这样的历史课应该是一堂好课。

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等思考的话题,但许多历史老师往往动不动就拿来探究,拿来讨论,动不动就拿多媒体,结果往往流于形式。笔者也曾经这样做过,结果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乐于探究的学生不是全部,勤于讨论的学生也不是全部,还有多媒体环境下的一部分学生只是来看热闹的,这样的教条化历史教学可能会成为窒息历史课堂效率发展的一大杀手。所以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高效率的课,并且是在讲有效率的基础上的高效率,即人人讲效率。或者说是讲究参与度基础上的有效度。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

三、资源生成的历史课。历史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历史教学目标要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因为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那将是削足适履。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2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因此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比如笔者在某中学上了一节《北伐战争》,上课前的开场白是用多媒体介绍该学校女子足球队在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上获得亚军的煞爽英姿。课程主要内容结束后我问同学:“本课对我们有何启发?”

学生回答:“团结”“合作”“拼搏”等等。我说:“这就是北伐精神,北伐精神就是团结合作、奋勇拼搏的精神。”并且马上接着问:“我们身边有关于团结、合作、拼搏的例子吗?”学生回答:“校运会。”我说要具体一点。学生回答:“接力赛。”我说难道没有更精彩的吗?学生齐回答:“女足。”我于是又把画面回到开始上课前的该校女足的精彩场面。突然有同学插嘴到:“其实这也就是北伐。”马上下面一片表示赞同的嘘唏议论声。原来该校女足代表中国出征北欧丹麦,当然是“北伐”。我打住他们,正好下课铃响了。我想,最后一位同学的回答正是我所意料不到的,但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理想场面。可以说,把学生拉回开始上课前的该校女足的精彩场面的设想正是我课前为学生预设的目标,但最后那位学生的回答使课堂增加了生成性教育资源,引起了共鸣。

所以历史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熟悉型备课”这一层面上,不仅要备“形案”,更应备好“心案”,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设计。3因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彼此的投入,会使整个过程有新的教育资源生成,又有学习过程的生成。一个智慧的历史教师应做捕捉这种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地去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高手。

因此如果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的历史课。

四、留有空间的历史课。我这里的“空间”指两层意思。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还有改进的空间,我称之为“质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留给学生读书、想象、思考、发言的空间,我称之为“形的空间”。从哲学的角度,前者是形而上的空间,后者是物质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4著名歌手齐秦在《原来的我》中唱到“给我一个空间”。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上的课十分完美,无可挑剔,没有一点点的缺陷和不足,那么要么这个历史老师的教学目标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要么评课老师说的是假话。我更愿意相信前者。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这样的历史教师教出来的全是枯燥的历史现象和硬生生的历史结论。历史课堂变成了历史教学的木乃伊,这是可悲的。叶澜教授说:“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所以真实的历史教学才是有血有肉的教学,真实的历史课才是好课,其次,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可是我们有的历史老师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满堂都是历史故事,有的还有相关历史故事的“超级链接”,历史老师好象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似乎口才很好。学生听了好象也很开心,很有收获,实际一无所获,这里的历史课堂变成了学生“听书”的地方。学生除了听到满耳历史故事之外全是云里雾里,也谈不上对所学历史的七嘴八舌甚至是“百家争鸣”,历史老师更没有实现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样的历史课就不是一堂好课。据说,新教材苏教版《思想品德》中就有大量“留白”,很受师生喜爱。我们历史老师上课能否从中受到点启发呢?所以滴水不漏的课,是教师的“匠心独运”,可以让听课者刮目相看,但绝不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这样的“好课”,是教师的“独秀”,学习的主体学生却只当了一回群众演员。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什么是一堂好历史课?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张桂芳

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能影响学生的志向。不少中学历史老师谈到,他们选择历史专业缘起于中学时爱上历史课。我也是这样。

我中学时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苟言笑的男教师,有点谢顶,在学校联欢会上表演过列宁在1918的讲话,所以我们偷偷叫他“列宁”。他总是在腋下夹着历史课本迈着方步踱进教室,把课本放在讲桌上,就

再也不会去翻动一下。他若有所思地用目光寻视全班同学,等我们静下来,不知道抓住一个什么话题便开讲了,然而这个话题却总是和我们有关,以至于给我一个感觉,好象我们想什么,我们遇到的什么事都能与他要讲的历史联系上。我上高中时正是“回潮”也就是邓小平搞整顿时,老师同学都以为会有高考,都很认真。可才过了一年,就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又“反回潮”。一些同学兴奋起来,开始给老师帖大字报,像解放了似的。更多的同学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不知道该想什么。记得期末考试前的历史复习课,历史老师又来了,照旧是不怒而威――他从不发脾气,但连最淘的学生也从不跟他捣乱。“该不会还考历史吧?”大家心里嘀咕。“历史跟往常一样考试,”老师平静地说,“没人告诉我不让出题考试,但学校通知――开卷。”有同学开始喜形于色,老师顿了一下,说“但是,我让大家选择。你们已经是大人了。我们历史上学了许多大人物,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的人都不会盲目地按别人给定的方式行事。所以我也给你们一个选择:我出考试卷,不监考,你们自己决定怎么考试,只是要在答卷上写明:开卷作答,还是闭卷作答。请大家听好:评分标准一样,不要欺骗。谁要是欺骗,那他在我心目中――就一分不值。”那节课印象极深的是,老师后来给我们讲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时隔30年了,还依稀记得老师的话:“法国大革命,有些东西是人类永远要铭记的,其中有一个人:他的政治学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奉为“革命圣经”,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告诉教师怎样对待教育对象;他的《忏悔录》告诉人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反省自己的人生。这个人,大家必须要记住,他叫――卢梭。”老师提到的这三本书,当时学校根本不借给学生看,当我上大学时终于读到这三本书的候,才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推崇卢梭。

在这几年搞的调查中,许多同学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是:老师讲得好。我自己在学生时代喜欢历史课的理由,简单地说,也是老师讲得好。现在再想这个问题,要明晰得多了:老师的个性品格、老师的博学多识、老师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启迪,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学生。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教书育人。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能吸引学生,不然什么都谈不上。学生不爱上的历史课,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好的历史课。换句话说,一节课上得好不好,你到教室去感受一下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得出的判断最真实。那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讲故事?总不能将所有要讲的内容都变成故事,而且故事讲不好学生也不爱听;抖笑料?猎奇弄噱头?历史中素材倒不少,但这么做有悖历史教育之道。那历史课靠什么吸引学生呢?让我们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做的。

●增强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我们在十几年前听过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老师的一节文化课,陈老师讲敦煌壁画:

陈:同学们知道西洋绘画中常出现的‘小天使’形象吗?

生:小天使有两只翅膀,像鸟儿一样。

陈:对!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是会飞的。同学们再看看,这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拿出一幅挂历画),我觉得这个形象真是优美极了。“飞天”也是在天空中的,但是并没有翅膀,那为什么我们觉得“飞天”会飞,不会掉下来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琢磨琢磨――

生:“飞天”的衣服在飘,看上去很轻的样子。

陈:你观察得很细致。大家认真看看,(举着图片走近同学)这“飞天”的衣服,似乎能感觉到质地的轻盈,再看这衣服的线条是那么流畅,似乎在随风飘舞,人也随衣飞起来了。我觉得呀,这“飞天”衣服真是画得传神,比那小天使的翅膀更能让人感觉到是在空中飞舞,而且是那么含蓄。这就是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呀!

陈老师讲课时的语言、神态,传达了对美的鉴赏和向往,感染了学生和当堂听课的每一个人。

●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制约着课堂的气氛和

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同时更要考虑怎么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问法提出会产生什么样的应答效果:

你能用文物图上的信息,说明河姆渡人已会饲养猪和种稻吗?

老师说的是哪个图啊?(被动证明,没意思。)

大家推测一下,为什么河姆渡人会在陶器上刻上猪和水稻?

有意思,猜猜看!(思维灵活发散)

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从哪方面开始说呢?太多了。(问题太大了。)

想一想,假如没有纸,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我可说的是没有电话、电脑这些东西的时候。

真没想过┄┄纸的发明对人类进步有这么多的作用。(问题有意思,思维结果有震撼力。)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希特勒?

怎么评价才对呢?(思考重点放在“应该”上。)

了解了希特勒这么多事情,大家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呢?大胆怎么想就怎么说。(各种观点碰撞,通过辩论明确是非。)

说说

看!

●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好的历史课一定不是枯燥的。历史教学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历史学习材料的枯燥。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方式呈现,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现在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有多种渠道,他们喜欢生动形象的东西。不少历史教师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变换历史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场景;动态展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使学生的情绪也跟着活跃起来;用图片拓展历史人物的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将数字材料转换成图形,使学生有兴趣观察。不用做比较研究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形象多样的历史学习材料比单一的文字材料更能吸引学生和提高教学效果。时代在变化,教育技术在进步,如果有条件,好课应该能体现出这种进步。21世纪的好课,应该体现出信息时代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校园生活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好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头脑,焕发生命活力。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引自《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文科教育要达到这种境界很不易。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学问和修养,有对历史独到深刻的理解,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巧妙设问引导探究的技巧。

上世纪80年代,听过北京165中已故特级教师时宗本老师讲的一节高中《文艺复兴》。时老师课上描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寄予着人文主义的灵魂,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但丁的《神曲》,带着学生参观“地狱”和“天堂”,体会但丁这位勇士与天主教会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爱憎观;多才多艺的达?芬奇比课本上丰满多了,他的《蒙娜丽莎》充满人性活力,《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社会人生;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的介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哥白尼及其“日心说”的介绍,让人感受到科学与思想的魅力……时老师讲课时,自己是陶醉于历史之中的,表达的是对历史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精辟独到的见解和智慧,还有基于历史修养的审美能力。听课的人都说,听时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但许多人却不同意这节课算好课,理由是:这节课竟超时12分钟,而老师和学生竟浑然不觉!到现在,大家也很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好课是不是该以常规为前提?我的看法是,好课也不一

定没有缺憾。最怕的是挑不出什么毛病又让人觉得没有收获的课,如果孩子们遇上这样的老师,上课才是瞎耽误功夫,不如看书。

朱尔澄老师的课,在全国历史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用先进教育理念步步指导和推进自己的教学改革的,从开始的“以情感人”上升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再到后来的“双主体”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变和创造。但是,朱老师的课无论是哪一年上的、哪一节课,一以贯之的是饱含激情的内心情感的流露,直抒胸臆的主观感受的表达,给人启迪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朱老师讲历史,或以人带事,或以事塑人,或以情感人,或寓理于情,常常提出别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课本上的孔子只是几条,朱老师课上的孔子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精神财富的哲人。讲都江堰,让学生探究“设计”工程,思考筑堤方法,体验先人的智慧;讲司马迁,让学生感悟史学家的责任感和为事业忍辱负重的悲壮;讲张骞,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开拓”精神。在朱老师的课上,“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

通过让体验情感来熏陶情感,通过理解观点而形成新的见解,通过探究切磋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反思而培育历史智慧,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好的历史课必定有好多的优点。做教研员近20年,我有幸听到过不少好课,如果要提炼概括一下好历史课的特点,我以为是四个词: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说白了就是:学生在课上有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悟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但是,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叫好的课,一定有其独到的、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东西:陈毓秀老师的厚润修养和亲切启导,时宗本老师的渊博深刻和学者风度,丁丙炎老师的认真笃实和敢于改革的勇气,朱尔澄老师的语言美感和独具匠心的设问,李秉国老师的严谨和不断推陈出新的探索……这是北京优秀教师的群像。现在的中青年教师上的好课不仅各具独特风格,而且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在教育理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在教学模式上有独到的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娴熟,展示的历史材料形式多样,与学生交流如同朋友,自己的学识观点又让学生佩服……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走进课堂,常常会收获一份感动。我们曾经制定过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也见识过不少各地制定的评价方案,这些评价方案难于鉴别是正是教学中的独到的、个性化的东西,而这也许正是教学的创造性之所在。让一节课十分完美几乎是不可企及的,但我们可以鼓励大家做到每节课都有闪光点,本文述及的也不是一节好课。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鼓励的正是教师个性化、有活力、有创意的教学改革,北京市的广大历史教师已经作出了可喜的成绩,一批中青年历史教师的教学特色已经在全市乃至全国同行中得到认可并产生着影响。我认为,作为教学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更多去做的不是鉴定,而是去发现、欣赏、引导与推广。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 一、新 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1、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新课程的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的学生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 新课程的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

叶小兵《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从教学案例看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课上好,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体现。课上得如何,取决于课备得怎样。每节好课,看 上去是上出来的,实际上是备出来的,即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 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问题。 一、案例一:在一节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讲到万隆会议,主要介绍 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出示了多幅周总理的照片,播放了周总理在会议上演讲的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起的作用。 问题在于:是否遵循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的教学角度,要依据课标要求,要在钻研课标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万隆会议,实验稿课标上写的是: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而新版课标的要求,在中国史中是: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过万隆会议┄┄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因此,这一问题的教学角度不是周总理的外交风采,而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以及 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历史的阐述是有多种角度和侧重的,但从教学上来说,确定教学角度,首先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课标要求来设计。 启示:要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在讲完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后,讲道: 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兴工业,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和人员,而当时的人都不懂外语,难以操作。为此,洋务派推行新式教育,兴办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问题在于:是否厘清历史的逻辑,将历史的逻辑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逻辑: 1.教学环节解决课堂教学是如何展开和进行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总体进程和每一个步骤。 2.教学内容梳理本课内容所涉及史事的逻辑与层次,厘清所教史事的范围、要素和前后关 系。 3.学生认知预设问题和设计活动,牵引学生的认知,通过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 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然 后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编排,使得教学环节有前后相连的逻辑关系,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同步而有序地展开。而这一切的基础,要以历史时序为基础,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启示: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案例三:有位教师在讲三国鼎立时,大约用了20 分钟具体而生动地讲述官渡之战的 过程。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与发展。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教学的重点。重点即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没有 重点,就会面面俱到,平淡无奇;如果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还是一锅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点的选择: 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课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策略活化重点,强化重点,围绕着重点: 补充相应的材料; 设计思考的问题;

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

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 组织、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目的在于考察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研讨课堂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怎样去发掘、整理课堂教学价值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从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的角度,去评判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方面有何独特的价值; (2)从横向、纵向对比的角度,去分析评判一位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处理和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发掘上,有何独特的价值; (3)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几个部分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去分析评判这些环节的设计实施是否到位、是否简洁有效、是否有机衔接、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4)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去分析评判是否关注到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否关注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否关注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5)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人数、态度,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认识上,去分析评判课堂教学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 在新课程中,“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维目标清晰。 教师必须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重点培养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学有所获。对教学难点,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解。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主要是看“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组织下获得有效的学习”,而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标准是看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历史知识目标是否完整、课题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师基本功扎实, 驾驭课堂能力强。 一般强调的教师基本功是:对教材熟练,讲课自然;语言准确精炼而有感染力、亲和力,沟通协调能力突出;板书规范,字体端正;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尤其是语言和教态是否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所以音量、语速要合适,语言要生动、清楚,有鼓动性。而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高潮。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新颖、有趣多彩多样的导入语。但导入语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还必须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要灵活多样,切记千篇一律;时间不宜过长。总之,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语中,要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使能力得到提升,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教学思路应该清晰、目的性强,教学策略正确,教学内容充实,衔接自然。讲解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历史教学一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获得人生体验。

一堂好的英语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英语课的标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一个英语老师的语言素质是最最重要的。教师语音准确,语调流畅,对听课的人着实是一种享受。教师语言应用规范、得体,适合学生水平;并能熟练、恰当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是一门语言课高效的前提。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调动学生情绪,与学生共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能否成功,能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导入,呈现、操练到生成,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老师一直与学生互动探讨。老师争取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二、良好的学习条件的创设 中国学生课外接受英语的环境较少,所以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就显的尤其重要。学习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我觉得老师可创设英文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课堂多设置英语情境,尽可能用英语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收集各种英语网站,下载各种直观的课件或视频,课下让学生收听英文歌曲,英文电影等等,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 三、学习活动紧张有序,学生学习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要把学生的地位放在首位。新课程标准的方向性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向旧的教学模式挑战,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位置,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智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主要时间应用于学生的活动和训练。在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100%的学生都能参与。 四、教师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学习活动 新课程侧重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个好的英语老师会有好多“法宝”。一个法宝会让学生饶有兴致地“玩”上很久,一旦他将法宝“收回”,学生会马上安静下来,认真思考。所以我觉得,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主体”是不存在的。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与调空,学习活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老师的指导和调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有,老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行资源,鼓励学生大胆发布见解,并对学生的看法给予恰当评价,这也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五、教学效果显著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是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是否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是否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不管开始的学生水平多低,教师是否一直精神饱满、热情引导学生;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且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通过参加培训,我尤其知道了一堂好的英语课不在于老师讲得如何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知否积极与主

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

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学生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在此过程中产生了 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也慢慢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是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 就效率面而言, 是指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 效率, 其中包括了对于好的、中等的、有困难的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效率;其次, 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没有效率, 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如果一堂课中不管老师表演的多么卖力, 课件制作的如何花哨, 而大多数学生却魂不守舍, 昏昏欲睡, 脑袋中一片空白, 那么这就是一节极其失败的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丰实的课: 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 在课堂上有师 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 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的生成。有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面面俱到, 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在哪里咳嗽都写上去了, 然后上课的时候照着自己的教案本一字不落的照本宣科, 不 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补充, 有所删节, 适当发挥。这样的课既枯燥无味, 无实质内容,又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效果。 四是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 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 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 出的毛病就是过度准备, 这样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兴奋, 到了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东西 背一遍, 表演一下, 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近年来科技的进步, 学校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 学校大多数老师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每个教室里都配备了背投电视或 大屏幕, 一到公开课就一定要有课件, 学生就一定很活跃, 却忽视了该节课的教学目 的和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 花花绿绿一大片, 教师的任务就是点点鼠标, 学生的任务就是看红火热闹, 大量的内容一闪而过, 脑袋里却是空空如也。一言概之: 老师学生都处于非正常状态, 简直让人不敢恭维。难怪有的老师戏噱说多媒体变成了“倒霉体”。 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课堂有 其自身的价值, 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要有相互的交流, 相互的讨论, 相互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相互构成, 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 上课时, 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 教师要尽量做到旁若

怎样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怎样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一、导入语要耐人寻味,吸引学生 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我想,同仁们都各有千秋,绝对不可能千篇一律,经验丰富的同行们甚至会身怀绝技。但是,我认为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导入语一定要耐人寻味,才能吸引学生。例如,我在上洋务运动这节课时,引入甲午战争的情节,再引入海军建设问题,这样就容易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上,不可能只用一种单一的方法,那样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感到多彩缤纷,新鲜有趣。例如,我在上抗日战争时,我最多讲10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讲一个他们在影视中看到的一个小故事,这样做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问题,一个情景,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做到趣味性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讲故事,如果这个故事的情境美妙无穷,那么听故事的人就会觉得静静有味。事实上,对于历史课而言,每个历史故事都是生动有趣的,不管它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更多更好的去了解每一个历史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上设计好问

题情境,使问题情境更加生动有趣。例如我在讲科举制度的时候,就会给学生讲一个古代读书人点灯夜读的小故事,细致描绘夜读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适当应用历史片的影视资料,来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背 景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行们都知道,在历史教材中都配有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这些资料都已历史教学而言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料,如果不够用的话,还可以在电脑中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动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例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就给学生展示甲午海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想邓世昌这样的爱国精神,从而认识到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性。 五、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会让课堂增加愉悦的气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增加一些历史小故事,会让学生感觉到很有趣,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一般说来,初高中的学生对历史小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讲辛亥革命的时候,就会给学生讲一些孙中山年轻时候的小故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伟人的成长过程,与青年时期的成长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立志成才的志向。 综上所述,上好一节高中历史课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

第一节课历史课

第一节课历史课 (教师讲故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对于各位同学来说,我是你们的新老师.按照惯例,我首先应该作一个自我介绍.(尽量风趣.幽默.) 虽然说教学时间很宝贵,但是今天我不准备上新课,而是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好吗?(调动一下课堂气氛:生答:好!师: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学生热烈的掌声.活跃了气氛.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二.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快乐是一种能力 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应聘者云集,考核也异常严格.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被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三人的手机也都被收走。考核的方法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只是在做饭的时候,因为都不太擅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手忙脚乱中三个人还都快乐地把饭吃到了嘴里。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浮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甚至连吃饭也草草地应对了事.有人不停地在房

间里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夜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只有一 个人,还跟随着电视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5天后,考核方终于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时,那两个焦躁的应聘者已经形容枯槁,只有那个始终快乐着的应聘者还依然神采奕奕.就在三 个应聘者凝神静气等待主考官最后出题时,主考官说出了考核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生活的人被应聘了.主考官对三个同样诧异的应聘者解释道:”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灵,可以个更把握地走进成功!”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 一、备课组长应在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本年级本学科 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好教学进度。 三、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制订课时计划,讨论的要求,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四、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开展教学研究,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并做好记录。集体备课时,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就教材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提出意见,其他教师一起研究探讨。要求每次备课组活动不少于40分钟,做到“三定四统一”(三定:定时间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落实;四统一: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核);填写好备课组活动记录表,每月按时交科组长检查,学期末汇总给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交教科处备查。 五、组织本组教师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做好期中和期末考的命题工作,客观地检查教学质量,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减轻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六、组织本组教师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负责本备课组织活动的考勤登记工作等。

七、对新教师的教学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具体、细致、耐心地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其教学、使他们能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八、学期末做好期末总结与成绩分析工作,收集、汇总好本备课组老师的教学工作手册、学年论文、课件资料等,收齐、核查无误后交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统一上交教科处存档、备查。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复习课被改革遗忘了,所以,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历史复习课教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型。历史复习课还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1、单纯地疏通历史知识点。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点”连成“片”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历史知识点,只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本应兴趣盎然的历史也失去了兴趣。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赵河中学唐来贵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设计一堂好的英语课所包括以下几方面

设计一堂好的英语课所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设计前的准备 1、钻研教材(备教材) 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于是,有人认为不必对教材过多关注。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它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以精选和编制的。因此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就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的目的是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绝对不仅仅是准备教材内容。教师要想钻研、吃透教材,前提是认真领会课标精神。因为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出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采用各种方法学习、领会本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这是设计好一堂英语课的第一前提。 如何钻研教材? 教师研读教材最忌讳的是“死抠”和呆读硬背(如果把教材给学生背一遍,还要老师干什么?)。如何研读教材,有以下几种策略: (1)读、想、划、问、写结合 教师研读教材不可简单地泛泛而读,应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记,把读、想、划、问、写结合起来。有的老师在没有认真读教材之前,先去看参考书,这样不好。参考书写得再好,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过早翻阅参考资料会妨碍自己深入地领会教材。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先去自己认真研读教材,然后再去翻有关参考资料。 (2)深究课题,抓关键字、词、句 在研究教材中,为了较快地把握教材的中心和实质,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可以采取深究课题,或抓教材中心的关键字、词、句的方法。 (3)钻研揭示语和旁注 教材中常有指导思路、方法的揭示语和指明关键的旁注。它既是帮助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指导,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可忽视。 (4)领会揣摩插图 各个学科教材都有多种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中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用意,发挥插图作用。教材中的图一般有主题图、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等。这些图不仅能便于配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思路教育,而且还能使抽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外化”“物化”,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感知,建立表象,培养形象记忆,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助互补、和谐发展。 (5)钻研习题 习题中,有些属于基本训练方面的。我们钻研教材时,对习题的作用及难易要做到心中有数。 2、开发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吃透。但是,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尊重、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超越教材,从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能力、情感等系统引发开去,向其他学科、其他时空开放和延伸,拓展教学资源。 3、了解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一位教师就有这样的体会:辛辛苦苦备了课,教案写得详细,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烦、怨。为什么?调查结果是他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可见,教师要上好课,既要钻研教材,又必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要等情况若明若

一堂好课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一堂好课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随着课程改的深入,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都想给“好课”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下面,笔者以初中历史课为例谈谈一节好课应具备的条件。 一、好课是实用的、常态的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历史课堂出现了生机与活力。但是,有些课只适合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观摩”,而不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再现。也就是说,有些课看起来完美,但缺乏推广价值。比如说有些公开课,设计精巧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连授课教师都不能不承认,平时的大多数课不是这样的。因为,一节公开课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设计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选课。选容易设计学生活动、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点的课。第二步,构思,包括整个教学设计和安排。第三步,师生的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进行历史剧表演,或进行辩论,准备辩论稿。第四步,教师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按照教师预定的教学需要修改学生的作品。 二、一堂好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必须是无误的 教师的知识体系制约着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也产生了影响。历史需要考证,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历史之谜被揭开,历史真实被还原。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才能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以适应课改需要。笔者所在学校一、二年级历史课大都是语文教师兼任,听课中时常听到教师由于理论素养欠缺,疏于学习,史学观点大都源于自己学生时代教师传授的观点,受困于“传统语境”或“革命语境”影响,常常对历史人物脸谱化、传统化,历史事件格式化,说严重一点是用“腐水”浇灌学生。如:评价历史人物左宗棠,左宗棠为维护清朝统治,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人们传统观念往往把他推到正面人物的背面,太偏颇了。从其一生看,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是他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央央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只有他铮铮铁骨的声音,是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系在一起,是他率领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在洋务运动中,他创办福州船政局,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致于这个无拘无束、太强硬的汉人死后,慈禧太后诏谕各省,追封左宗堂为太傅,恩谥“文襄”。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正确的理解和全面把握,才能真正做到课标中要求的“确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一堂好课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就是讲: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主体与主导是不可分割的课堂教学统一体,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合理安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问题,以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

你认为幼儿园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你认为幼儿园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幼儿园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不是幼儿爱听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呢?”“不一定。”比如,有些教师讲课讲得很清楚很详细,点点滴滴,面面俱到,幼儿爱听,幼儿根本不用怎么思考,只要认真听,依样画葫芦,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这种课在传统的“传授课”中还可以算是“好课”,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转向以幼儿的 “学”,并且提倡科学探究,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好课”了。以“填鸭式” 教出来的幼儿,在遇到同样的题目可能做题还可以凑合做出来,有时候不会做时甚至是拼凑出答案,做题时也很少去进行思考,只要遇到题目稍微变了一下,或者只是换了另外一种问法就不会了。这样教出来的幼儿很多缺乏思维能力,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何况科学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了? 又比如,本来如果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利于我们课程内容的视频来辅助学习,那就很好应该提倡。但是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视频,一节课才 25分钟,他们一播放就用了接近20分钟(里面有利于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只 有几分钟而已),整节课幼儿很活跃,甚至有些激动。看视频幼儿当然喜欢, 但这样一节课时间基本差不多了,幼儿的情绪也很难平静下来,教师哪有什么时间和幼儿一起探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啊。这样的课虽然幼儿喜欢,但这不是一节“好课”。因此,本人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评价幼儿园一节好课的标准,提出自己的一点粗略的看法。 、看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意义

幼儿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 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学习,幼儿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幼儿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幼儿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 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这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二、看幼儿的参与状态 幼儿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幼儿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幼儿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幼儿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幼儿是被动应付地学习, 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 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是少数优秀的幼儿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幼儿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三、看幼儿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幼 儿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他能与幼儿、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老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他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幼儿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反之,课堂上视书本为“圣经”,把教师的话当作是“金科玉律”,幼儿“唯书”是从,“唯师”是从, 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好课。 四、看幼儿的达成状态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 班幼儿中的多少幼儿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幼儿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如果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

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

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 一、明确考试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现在的复习是为了考试做准备。所以,首先就应该弄明白考试的基本要求,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我们可以研读以前发过的初中历史学科升学考试说明,那里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接下来,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可以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分析04——06年的淄博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其有如下几个特点: 灵活性:即表达方式灵活,情境创设巧妙,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开放性:即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不求唯一,注重学以致用。 综合性:侧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 注重考察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 注重将历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现了历史服务与现实的思想。 所以,通过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将知识教深教透,很多内容不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想到 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可以说,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后面进行有效复习的前提。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备好历史复习课 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老师上新授课时备课很认真,但对复习课的备课重视不够。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只要在书上写写画画要点即可,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备好历史复习课是能否保证课堂复习质量的关键。备课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

七年级800字作文 一堂有趣的历史课

七年级800字作文一堂风趣的历史课从小学跨进初中校园,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是历史那门全新的功课。所以,我们初一上第一节历史课时,大家都睁圆了眼睛,认真而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心中填塞了奇怪和渴望。历史老师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铃声一响,全班四十四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齐耳短发,身材高挑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历史课本,走进教室,来到了讲台前。“接下来,我们来上课,大家翻到课本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预习一下,等会来抢答。”历史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拿着笔在课本上圈圈画画,认真仔细地看课本中的内容。 十分钟过去了,历史老师用黑板刷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桌子,提醒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大家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历史老师看她会提什么问题。 “地球上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什么时候?”历史老师话音刚落,我们就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还将手举过头顶,生怕老师看不见。 老师看了看我们,摇摇头,接着说:“我所说的抢答是指谁知道,谁就站起来说出你的答案,谁先抢到谁先答。” 老师让我们来抢答,并希望我们站起来大声地回答,在那个做什么事都是千篇一律以遵守纪律的时代,这样稀罕的事,不是太离谱了吗?”但少年时代总是填塞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情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一个个洗耳恭听,看看老师还会提什么问题。 “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什么作用?” “决定性作用。”一位同学快速站了起来,马上报出自己的答案,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并招手让那位同学坐下。那些想回答而抢不到的同学个个垂头丧气,但很快又振作起来因为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这次明明比上次的速度快多了,四个同学一起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答案。 提了许多问题后,还有一些同学一个也没答,有些急了。老师还没问完,一个同学就站了起来。历史老师笑着问那位同学:“你知道我要问什么吗?”那

一堂好课的标准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各小组经调查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思想: 任课教师必备的“六个好” 专家说,一堂好课要让学生觉得“小眼灿灿,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滔滔”。各位同学在各校工作的过程中,从中悟出,一堂好课必备“六个好”,才算成功的一节课。 一、上课带着好心情 有了好心情,就会脸挂笑容,步态潇洒。有了好心情就会生机勃勃,激情奔放。有了好心情就会思维活跃,迸发智慧火花,一个个金点子,妙方法,从天而降。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本质是关注孩子的幸福,关注幸福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情。教师把好心情带进课堂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愉悦幸福,兴奋激动,热情激岩。心弛神往,开启心智大门,驰骋想象空间。 所以,好的心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当我们跨进课堂的一刹那,我们应当常问:今天我的心情好吗?带给孩子们的是欢乐吗? 二、和学生建立好关系 有了和谐、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有浓浓的研讨氛围,学生才能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操作、尝试、讨论、质疑,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发现,去创造。有了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会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才智得到展现。 作为教师,我们既是长辈、导师、组织者、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我们只有放下架子融进学生群体,参与到学生中读书、讨论、游戏、玩耍,才能营造真正的和谐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理念”是教学成功的基石,是学生主动参与、走向成功、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经常好问:教师是否真的走下神坛,走进了学生心灵? 三、创设好的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创设一种不和谐,不平衡,从而触发学生弄清事物本质的迫切愿望,激发主动探究的思维动力。它不仅包含问题本身,还包含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动态表现。无论创设的是故事情景,活动情景,还是游戏情景,动画情景,它都破开学生心灵的层层坚冰,泛起学生心潮的层层波澜,使学生凝神静思,小手高举,口若悬河;使课堂高潮岩起,笑声朗朗,掌声阵阵。 好的问题情景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当我们备完课,准备掩卷而息时,要常问:明天的课是否创设了最佳问题情景? 四、精心设计好点拨指导 主体,并不排斥“主导”。有精彩的“主导”,才有活跃的主体。导之得法,导之有序,导之宜时,导之得体,才有主体的充分发挥和精彩表现。导的关键在于抓住内容的选择,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向,合作的组织,动力的补充。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给方法;在学生提出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点时,突出重点,指点迷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时,归纳筛选,切中要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时,组织讨论,指明方向。好的指导,总是抓住时机,哪怕是三言两语的导言,一个小小的提问,一句轻轻的点拨,一张图片的展示,都使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困惑中得到解脱,迷惘中找准方向。 好的指导是学生学习路上的“航标灯”,是通向成功的“加油站”。让学生任凭风吹浪打,总是驶向求知知的彼岸。 五、及时给予好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